广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广东

广东怀集罗氏源流小议

 罗天兴 发布时间:2003-01-30

   
   广东怀集位于粤西北山区,古为百越地,居两广(广东、广西两省区)结合部,是粤西北通桂(广西)达湘的重要交通要道,有“岭南民族走廊”之称谓。据《怀集县志》记述:“本县居民部分是原来就居住当地的百越族后裔,大部分的祖辈从外地迁入,其中以明、清两朝从江西、湖南迁入的最多。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沿海地区被日本军队侵占,该地区有不少人避难迁入怀集。”“罗氏,出自江西,明初迁入”。罗姓主要分布于县内11个镇40多个村寨,总人口近2万。尽管环境变迁,时代变迁,身居怀集的罗氏族人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传统美德,家风正,百业兴,与外姓人和睦相处,为建设美好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
    勤劳朴实显示罗氏气质。怀集山奇峰秀,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山达60余座,“一江八河二十一水”纵横交错,西部属盆地平原,中部和东南部属丘陵,东北部属峭峻山峰。怀集又处在北回归线北侧,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为20.8℃,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万岭泛绿,是人类生息繁衍的“桃源仙境”。罗氏族人迁入后,就迷恋上了这片热土,一部分涌向平原片的粮产区,一部分开进群峰挺拔的林产区。怀城兴贤(也叫下廓)则作为罗氏族人聚会联络的“大本营”。族人垦荒筑田,劈山开路,置业兴家,繁衍子孙,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所以,在怀集境内东西南北中,都有罗氏族人村落,这是勤劳朴实气质和敢为人先之精神创下的业绩。
    精诚团结展示罗氏风范。据《中华罗氏通谱》记述:“桓公十三年春,楚伐罗,罗子国虽小,但内部团结,众志成城,联合卢戎,一举将楚军打得落落大败”。迁入怀集的罗氏族人,没有丢弃这一传统美德。相传,明清时期,由于怀集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境内族人居住分散,为便于联络,统一在竹帽上印上“豫章”二字,如若在趁圩(赶集)入市或外出途中相遇,只要见到竹帽上有“豫章”二字,并对答出位于洽水的“罗氏宗祠”大门石级为十一级,两侧为虎牙状花岗岩石雕,便会一见如故,以礼相待,走到哪里都食宿无忧。也许是这一风范深入族人之心,代代相传之缘故,如今,在县城工作的罗氏族人,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贫富差异,见面时都以兄弟相称,每年都有几次聚会。
   知书识礼宣示罗氏品行。罗氏族人迁入怀集山区后,虽然矢志耕山种田,拓展家园,但是仍不忘送子勤读诗书,学艺习武,各村落都建起祖堂,有些大村还建一公共场所,取名为“寨厅”,筹集银两请私塾先生教育后代。罗氏族人较多的洽水,还集资在当地一座纪念唐代诗人,号称“青莲居士”的李白而建的“青莲寺”开设学堂,使“深山飞出金凤凰”的愿望得以实现。明、清两朝,怀集罗氏族人就有30多名获得秀才、举人、进士学位的贤达,其中罗世华于明崇祯年间任福建福州罗源县知县;罗世荣于明嘉靖年间任从化县丞;罗容于清代任罗定福州县丞;罗集于建国初任广西梧州市工业局长,后调广西自治区林业设计院任厅级干部。随着时代的变化,怀集交通环境改善,文化气氛逐渐浓郁,罗氏族人考取全国名校的新秀辈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近3000人,任科级以上职务的数百人之多。
   编《中华罗氏通谱》,振兴中华罗氏雄风。罗氏族人是炎黄子孙的一个组成部分,罗氏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页,正如罗元发将军为《中华罗氏通谱》题词:“弘扬祖先业绩,促进祖国繁荣”。修谱使罗氏族人以史为鉴,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增进全国以及身居海外族人的联络交流,怀集山区的罗氏族人也会开阔眼界,闯出大山,顺应潮流,再铸辉煌。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