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山西

太原罗氏与罗贯中

 姚玉光 发布时间:2004-11-22

 

  罗贯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明代章回小说的四大题材,罗贯中一人独占四个第一.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英雄传奇的扛鼎之作《水浒传》,第一部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和第一部世情小说《粉妆楼演义》的作者都是罗贯中.这四个第一奠定了罗贯中中国章回小说开山鼻祖的地位,也确定了他中国和世界文化名人的身份.然而,罗贯中的籍贯一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太原"说,"东原"说,各持己见,许多好心人抱着为家乡争名人的美好愿望,力图把罗贯中占为"己"有,并从版本,方言等方面寻找蛛丝马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一现象近期呈上升趋势.
  我是个山西人,辩白罗贯中确系太原人,也会被看成为山西为太原争名人.我不想否认这一点,不过,我认为,一个人的籍贯是客观存在,是出生时就已经确定的,并非谁想争就能争走的.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我们理应抱着尊重事实的态度,用证据说话,心平气和地进行论证.最近在山西祁县河湾村发现的《罗氏族谱》和《罗氏神轴》等文物,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材料.我认为这一文学史上的悬案基本可以得到解决了.为了论述方便,有必要简单列举一下新时期学术界关于罗贯中籍贯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东原"说.早在 年代初,刘知渐,王利器等先生就撰文力主罗贯中是东原人,即今山东东平市.其根据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庸愚子的序,并认为《录鬼簿续编》出自俗手,不可信,其"太"字乃是"东"字的草书之误. 年代中叶,刘颖,杜贵晨等先生又著文提出历史上的太原郡有三个,东晋,刘宋时的"东太原"就是东原,贾仲明好用古地名和地方别名,他所说的"太原"其实就是"东原".新近出版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大胆采用了这一观点,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 至 年之间"
  "太原"说.中科院和游国恩等先生的文学史都是主张"太原"说的.上世纪 年代后期,孟繁仁先生多次撰文,把太原说具体为太原府清徐县,认为清徐《罗氏家谱》中第六代罗锦的次子就是罗贯中.然而,陈辽等先生认为,家谱中第一代始祖罗宗祥是五代后唐时才从成都迁到清徐的,他的第六代孙罗锦应该生活于北宋中期,他的儿子自然不可能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了.如此看来,"太原"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东平"说势头正旺,大有形成铁案之势,连新版的文学史都承认了这一点.争论是学术界的幸事,许多悬案都是在争论中等到解决的,起码可以引深问题的讨论.但是,争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切忌以偏概全,武断作结."清徐"说不只是省外有学者怀疑,山西也有,特别是祁县人.
   我认为罗贯中仍是"太原"人,即今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人.河湾村是一个! 口人的村庄,罗姓占 ,近年在该村发现了两种《罗氏族谱》以及《罗氏神轴》,砚台,祠堂,墓葬等文物,经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又经省外知名专家考证,罗瑞录的残本族谱为明代中期遗物,罗巨川的完本为明代后期,后者是前者的传抄本.前者见不到序言,从后者的序言中可知,祁县罗姓乃夏朝祝融氏之后,封宜城罗国,以国为姓,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居长沙,又徙房州.汉时,晋中山王司马选罗女为妃,罗族一支随迁祁土,罗居河湾为食邑."河湾傍昌源河,依麓台,水贯中而流畅,地毓秀而灵气.祁地罗氏自此始传,凡三代零廿二世,分廿二门.有隆,昭,贵,保,镒,演,运,亿,祥,云,周,明,福,德,常,训,诲,论,信,满,源,悦也.满门寄居会善村也.子孙蕃衍,各各显盛."晋中山王司马据说就是王凌,凌为祁县鸟丸王霸的六世孙,王允的侄儿,娶的是罗均章的长女.迁到祁县的是罗企生,乃均章的长子.序中论列罗门突出人物时说,汉代罗裒旅居四川成都,是个大商人,其后裔罗仲祥后唐时为青州仆射;晋代罗宪,罗汉,镇守巴东,为武陵太守,后裔为隋末名将罗艺;后魏时罗结在太武初为侍中,"本朝初,吾祖讳本,字贯中,流他乡,有巨著.罗翁讳义,靖远卫戍,居他乡.我朝以来,罗族人才济济,遍布各地.墓志载之,故迹存之,古谱录之."
   说到祁县罗氏始祖,不知其名,二世祖四位也不知其名,三世祖为罗节,罗元.至于传抄继写族谱的直接原因则是"先祖贯中曾云:"族谱年久,恐延久图坏,或沦于罔,不几一失于前,再失于后乎 "幸蒙嫡支慈孙等不忍覆彻,相寻聚户,篡修家谱.循其长幼,序其昭穆,令其世远人湮,无虞无坠.位置一定,神遐者永无怨恫,后生者以次不紊."聊竭俚才,纂修此录的时间和执笔人是"万历癸卯年新科举人罗应宿书".在河湾村罗悦琴家还发现了一方石砚,椭圆形,青灰色,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其砚面雕有折枝荔枝图案,砚池呈斜凹状,砚底中下部有阴刻"湖海置"三字,左下方阴刻"时年十六"四字.经山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是明代石砚,与山东济宁市博物馆所藏葡萄端砚非常相似.与此同时,还发现了《罗氏神轴》,此神轴由六幅宽"(厘米的棉布粘合而成,宽 厘米, 高 厘米,上有祭祀图,先祖像,排列着从始祖到十三世 位罗氏祖宗及佩氏.其中第 行左侧从左到右第, 位为"十二世祖五训佩刘氏",第 行也就是最后一行从左到右第 位为"十三世祖本佩卢氏".此神轴左面碑廊左侧的纪年碑上有"永乐十年岁次阖族共议捐资绘画神图亨其昭穆"的题记.
  总括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山西祁县河湾村在元末明初有个姓罗,名本,字贯中,小名叫湖海的人.与《录鬼簿续编》中对罗贯中的记述完全相同,由于姓,名,字都完全相同,湖海散人的号又显为小名衍化而成,因此可以断定河湾村的罗贯中就是《录鬼簿续编》作者忘年交罗贯中.贯中的来历很可能就是"水贯中而流畅",取自当地昌源河经过河湾由东南向西北注入汾河的自然地貌.这也就很自然地说明罗贯中的籍贯仍然是"太原",因为明时的太原府,辖今阳曲,清徐,晋源,小店,榆次,祁县,太谷,文水,交城,寿阳等县,完全可以笼统地称其为太原人,这也符合《录鬼簿续编》的一般表述方式.
  第二,《录鬼簿续编》的说法是负责任的.学术界目前出现的"东原"说,本质上是对《录鬼簿续编》的否定.把"太原"说成"东原"的草写或误抄,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的《录鬼簿续编》的底本是郑振铎,赵万里,马廉三先生的影写本,影写的对象是明代天一阁的蓝格抄本,在校注中根本没有对"太原人"发生任何怀疑.天一阁的旧本大陆不存,那么起了疑心的先生,就只能是一种空穴来风式的推测了.原本中的"太"字是草字体吗 俗手能写出规范的草字体吗 以郑,赵,马三先生的渊博和严谨能不知道东原吗 我们知道,影写是用质极薄而坚韧的纸张,覆在所据底本之上,按照原本的点画行款,一丝不苟地描写.郑,赵,马三先生既然是影写,而不是抄录,就已经表明他们对此事的高度重视.现在若没有真凭实据,要推翻三先生的影写,恐怕难以得到广大学人的认可.至于说贾仲明喜欢用古地名等说法,就更站不住脚了.虽然不少人都把《录鬼簿续编》说成是贾仲明的著作,其实未必.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推测,因为《录鬼簿续编》原本是附在《录鬼簿》之后,对《录鬼簿》贾仲明是动过手脚并写了序的,从书中所记作家在世时段推测下来可能是贾仲明.其实,不一定就真的是贾仲明.其疑点是:既然贾仲明对自己"拾其遗而补其缺"的"附骥续貂"行为直言不讳,并且还写了《书录鬼簿后》,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的续编上署上名字呢 再说,《录鬼簿》中贾仲明在体例上把原著的七部分武断地改为三部分,给关汉卿等人补了[凌波仙]吊词,还把大部分以正名相标的作品,都改为简名,然后附上题目和正名.贾仲明对自己的这些行为都在后序中有所交待,为什么惟独不说明自己续编《录鬼簿》这一伟大工程呢 还有《录鬼簿续编》中出现了贾仲明自己的名字,而且口气极不谦虚."贾仲明,山东人,天性明敏,博究群书.善吟咏,尤精于乐章隐语.尝传文皇帝于燕邸,甚宠爱之.每有宴会,应制之作,无不称赏.公丰神秀拔,衣冠济楚,度量汪洋,天下名士大夫,咸与之相交.自号云水散人,所作传奇乐府极多,骈丽工巧,有非他人之所及者.一时侪辈,率多拱手敬服以事之."中国文人谁能自诩明敏渊博,丰神秀拔 又岂能以盟主身份傲视文坛同侪 再说,是
否受到过建文皇帝恩宠,难道尚不自知,反而要用"尝传"这种耳闻之词吗 如若我们认定《录鬼簿续编》并非贾仲明所作,又怎能以贾仲明的所谓爱好作为推翻"太原"说的理由呢 由此引出来的又一个重要问题是,作者叙述贾仲明尚且都是用"山东人",在叙述罗贯中时又如何能用"东原"人的叙述角度呢 更何况作者叙述作家大都用的是府州籍贯,如汴,陇,饶州,金陵,西域,杭州,广陵,无锡,江右,镇江等.
  第三,罗贯中卒年的下限可以确定下来了.关于罗贯中卒年的下限,各家文学史的看法不尽一致.《罗氏族谱》和《罗氏神轴》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族谱说"本朝初,我祖讳本,流他乡,有巨著",神轴的制作时间是永乐十年,也就是!"!#年,而这时罗贯中已经上了神轴.按照当地的俗习惯,活人是不能上神轴的,因此,应该说年时罗贯中已不在人世.看来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史》 年的下限,有点走眼了.
  第四,"流他乡,有巨著"这六个字颇费推敲.是主动离开家乡出去闯荡,像有些资料上讲的有志图王 还是被迫离乡,逼上举义的道路 流是流亡,流动,没有固定居所,还是寓居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 他乡又是指哪里 是本地,本省,还是远徙他省,四海为家 巨著是指戏剧,还是指小说 是指《三国演义》,还是指别的小说 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从语气上推测,恐怕族人们也未必知情.据说有人认为在河湾村发掘的一男一女的八角形单室砖结构墓符合"佩卢氏"的生前情况,应该就是罗贯中的墓.我看结论且别忙着下.一男一女的单室墓最普遍,从族谱"流他乡"的话来看,罗贯中是否最后叶落归根,尚且难下定论.
  河湾村中还有罗氏宗祠,位于村南,北房三间,整体结构看为清代建筑,但在东次间的脊垫板上写着"本村扶梁功德主祖罗云贵主母陈氏父五训谦母刘氏己身贯中妻卢氏学盛妻王氏施银五钱".据专家考证,罗氏祠堂清代翻修时运用了七块明代的脊垫板.若果真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罗贯中&"多岁时,还在河湾村的结论.根据《罗氏族谱》和《罗氏神轴》可知,罗云贵所生三子训,诲,论,训为长子,罗五训的独生子是罗贯中,罗贯中所生五子,均为学字,财,源,茂,盛,来,罗学盛为四子.假如罗云贵,罗五训,罗贯中都只相差约 岁,学盛与罗贯中相差$岁,在学盛娶了王氏时,至少也 岁多了,这样贯中,训,云贵分别约是 岁.不过其中也存在不少疑点.罗云贵夫妇能长寿到 多岁吗 他们是四世同堂吗 一般情况下叙述功德应用第三人称,这里为什么罗贯中却用"己身"的口气
  第五,张志和先生根据黄正甫刊本把"秦始皇"写成了"秦始王","皇权"写成"王权",而取消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著作权,也算不上什么证据.首先,张先生认定黄正甫刊本早于嘉靖本,其实这还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粗草的不一定就是原始的.其次,个别方言不能决定作者的籍贯.如果同一本书中运用了若干个不同地区的方言,那么作者的籍贯又该如何认定呢 还有的先生因《录鬼簿续编》中没有提到罗贯中名下有《三国演义》,而怀疑他的著作权.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理解.众所周知,《录鬼薄》是记载戏剧作家及其戏剧作品的,不涉及小说本来不足为奇,而续编又是直接附在《录鬼簿》之后的,不涉及小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说,续编的作者与罗贯中 年没见面,"竟不知其所终",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他不能及时得知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我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太原人罗贯中.当然,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商讨,有些问题则有待新材料新文物的进一步发现,这正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文中不妥之处,敬候方家教正.

姚玉光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