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郡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溯源>豫章郡望

罗姓与豫章郡望

  发布时间:2002-12-31

  
    我国罗姓的家族共同标帜「豫章」,天下皆知。豫章,本来是树名:豫,就是枕木;章,就是樟树,都是高大而坚实的巨树。或许正由于豫、章二树的高大坚实,我国的古人,是很早就已经拿它来作为地名的,「左传」的「定四年」 一段上有「蔡侯、吴子、唐侯伐越,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之语,所谓的「豫章」,应该就在现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带地方。不过,「豫章」的地名虽然早在春秋时代便已出现,但是到了汉朝初年,也就是大约两干一二百年以前;这个地名却被搬移到江南去了——当时,汉朝在现在的江西省地区设置了一个「豫章郡」,郡治设在南昌,一直到隋代才被庆治,所以长时以来提起「豫章」这个古地名,绝大多数人都只知江南有,而不知江北也会有过。两千两百年前,汉朝大行郡县制度,为什么会拿「豫章」两个字作为郡名?这就跟罗姓大有关连了!原来,当时豫章郡的郡治所在地南昌城,是在大将罗珠的手晨兴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罗珠曾经在城内亲植豫、章之树,并且举家搬到南昌城定居落籍。后来,朝廷决定在此设郡,就由于罗珠曾为南昌城手植豫章,为了纪念罗珠的筑城之功,也为了豫、章两种树木已经成为南昌城的特有景观之一,使将该地命名为「豫章郡」,把这个地名,自江北搬到了江南豫章的首城,是由罗氏所建,豫章的郡名,系出罗氏而来;而豫章一地,又很早就是罗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罗氏之以「豫章」为郡望。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关于罗姓与「豫章」结缘的经过,前清道光年间江西的一项「罗氏大成谱序」;有十分清楚的说明,是这样的:「吾族世系,出于黄帝,延至周,妘郐公号匡正,分封罗国,世守宜城。至凌甫公,以功显秦王,遂迁国于枝江,守陇公徙长沙,以国为氏。秦有武陵令均用公,次子讳珠,仕汉,与灌婴侯;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首府,工成告竣,手植豫章,因家其地。景帝间,吴连七国反,命太尉周亚夫,逮十八邑,请定为郡,始有豫章之称。其后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苍布,晋宋齐梁之间际,散居天下,虽以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豫章罗氏」的源头在江西,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的每一个姓氏家族都是源远流长,在血缘方面上溯炎、黄二帝,罗氏的源流,当然也不会只能追溯到两千两百年前的江西地区而已。以下,便从开创「豫章」郡望的罗珠的身上, 说明他们在血缘上的来龙去脉。罗氏的得姓始祖,是出生于商纣甲寅年,也就是公元前一O九八年的匡母生。他由于辅助周文王夫于灭纣与周有功,被封于宜城,是一个子爵之国,负责为周室镇守楚北。根据历来罗氏族谱的记载,当时匡正的封地,共有南漳县等八十里,由于当地有一条罗水,所以就定国名为罗——这个地方,就是今湖北省的宜城县一带,应该算是罗姓中国人的最后根源所在。跟周天子的其他诸候和附庸一样,匡正所开创的罗国,爵位也是世袭的,自他以下,第二世为奕芳,三世为祥,四世甲应;五世文波,六世德;七世操;八世进贤;九世慎;十世璇;十一世辇,十二世赞,十三世静,十四世洪统;十五世彦一,曾于周平王东迁时统宁一百卅七营官兵拒楚,使周室得以易地延续,十六世班,就是本文第一四五篇「赖罗传三姓联宗」曾经提到过的,那位大败入侵的楚军于鄢水,保全了罗国的了不起人物。班的儿子,是十七世的震,此后,十八世为博古,十九世为乾,廿世为晖;廿一世缙,廿二世敬,廿三世家斯;到了廿四世的万通,罗国的国势已渐衰微,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为报鄢水之耻,派出大军灭了罗国,万通出亡罗到下邑,国的宗室也自此星散。国亡之后,逃亡下邑的万通传子二十五世的苍;二十六世为乱;廿七世利达;廿八世秀扬;廿九世学,卅世程正。卅一世凌甫,是罗氏家族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复兴了罗国,开始「以国为氏」而姓了罗,而且为罗氏编纂族谱,使得罗氏的世系,迄今源源本本,有条不紊。

    罗凌甫的名字是乘,他对维氏家族的不朽贡献;明载于历来的罗氏家乘如下:「凌甫公,讳乘,恨罗国被楚所灭,计能灭楚者秦也,故事于秦,至周显王三年,秦奉献么爵于上卿,封陇西邑为公采邑,公不受,恳秦助兵复国,自楚灭罗至此二百三十年
,始克恢复故物。后见罗国在宜城山中偏僻;乃迁都于南郡枝江,今荆南道枝江县有罗国之政治。公迁国后见宗人散徙,罔知所宗,追寻源流,取上祖祝融居穴正,微子之音,匡正公乃封于宜城,陇西之郡,以从郡叶音,以国为姓,自祝融之后历世源流,朝为家谱垂于诸后也,罗氏之有谱自公始也。公薨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庚辰,享寿九十有七,墓在枝江城北。」


罗凌甫为罗姓编纂族谱,是周显王十四年(么元前三五五年)的事。
----------------------------------------------------------

        豫章罗氏分迁各支源流考     元·罗文节
   熂下孙文节尝传通斋府君宦南昌本湖园,与宗贤碧窗订盟.已丑节偕文林致仕.辛卯碧窗以司马大夫同知吉郡.示豫章旧的藏与吉郡通系,云晋唐及宋代有派别驾,按别驾洞公隐仄和古冈,其后分居匡山洞晦其后也。宏章徙南丰高空山。左侍御御史德称徙南南磁圭。次子居四石桥,末弟居庐陵官化王田并泰和武溪等处;再世、义可居蜀江。天锦居安福罗塘;光祉居安城固冈 。应登赘吉水县人之女,因居文昌乡。延昭居庐陵定宣化乡。延康徙永新中村。一推三子:长曰从隐,由钱塘徙庐陵;次曰从寅,徙吉郡就丰石井、吉水沙井、凤凰垅、笼滩头、挥和等处。五季末,从寅徙吉安永丰。从隐生二子:长子居吉水桃林,大经其后也;次子后以游宦徙分宜白芒,又徙庐陵印冈。宏正簿吉水,因居桥。宗延徙泰和仁寿乡,九传元达居坳头。承若赘吉水人之女,因家归仙里。询仕泰和主籍,因家阙城西江下。元信曾孙景徙吉水罗元,国祥其后也。国祥经父回宗祀祖,同弟国伯、国祯、国旺居豫章深洞罗村、周新塘、东潭 等处。天环徙吉郡石洲、灌塘等处。德显之后徙抚州府乐安、宜黄上坪,并分支吉水。学禄徙南坊。成时徙安福绿池坊。应疑居永丰,后迁鹦乡 。应平赘永丰人之女,因家居双桂坊。宗彰徙庐陵下派。宗盟徙南郡芗城。应坤徙吉郡万邑,奇富、先义二子后,徙泰手仙槎乡。达可居吉水下遥;次子后居庐陵;三子得庵为居士,至副斋五世祖,徙庐陵新安。端贤徙安福绿池坊。万忠后居襄阳转开封府,及拯支判江南,因居吉水河口浪鼓鸣冈。周达之后徙泰和旌孝坊。伯寿其后也。宏吉后徙泰和,
宋政和时有自泰和徙丰岭。天禄后徙城隍礼巷口。仪制隐吉安,后居泰和城西(今名秀溪)。式老赘永新厚俗里人之女,因家永新。端信居吉水城西,后又居仁寿乡,皆企生之后也。景章之后徙庐陵罗团并龙泉、石泉、西龙、钱塘等处;唐侍郎淼祖又潞国公其后也。仪真徙永丰醴泉院,并分龙泉明液乡高桥、宁都州鹿原、大布 、金垅冈、梅林渡等处。寅公,於五季末徙吉郡永丰湖西,开礼起义勤王其后也。洪德,字北谷,其后分居广东、福建等处,皆遵生之后也。按水东以则祖为遵生之后,兄集依弟彦祥居龙泉之滩头。但以节先宋宣和时旧藏本不合。按柏林旧藏企生之后,有崱 今钟存名曰崱,故世以崱为企生之后。宣义郎名沂者,谓公主宗承宏仁六世孙崱  ,徙庐陵宣化乡熂下等处。节祖乡贤府君谓宗丕之弟宏从,天宝时登道举科,任宝籍郎奉使  形容词湘山暴卒,因葬湘阴屈潭,即今罗潭,子绍经以湘墓之藉,任临清慰。肃宗时卜居庐陵之峒江陶银塘。南唐割置吉水。临清时与颜真卿唱和於  湖间,因获胜地,故卒葬  湖寅考推附葬於此焉。生周吉;周吉生仪举;仪举生天民;天民生菘、崱 ;盖临清生於豫章,籍於湘东,而后居峒江,与豫章柏林旧藏谱所载相符。按企生生昌;昌生智亮;智亮生范阳太守弥;弥生陈丞相景彦;景彦生义授武万年;万年生元斡;元斡生三子;世宁、世宪、世  ;世宁生志大;志大生尹斌;尹斌生有主;有主生汉仁;汉仁生三子;宏简、宏仁、宏从;宏从生崧、 崱  ;崧、崱 本宏从之后而为秀川始祖考也。崧生宗专,则生宗超、宗延、宗达。碧窗谓遵生房仪真系为大农令二十七世孙者,於世不符,於世系亦有讹,是诚然也。今考定仪真为三十二世了决然可信。参观桃林可知矣桃林系钱塘给事诗赋文章名隐者,与从隐同时,不过同一隐字而误。河口以时济居襄阳,不知时济实开封人。虽出襄阳而实豫章之派。其新安之分,自金陵仁寿之分,自太原南坊之分,自宜黄印冈之分,自宜丰岭泰和之分,自兴宁太坪之分,自吉水之分者,皆本豫章,以至豫章有分自吉之罗源熂下者,并同一本。必先谓派,自大安而安乡之分,亦不可忽清徵学士罗颖  葬柏林,犹存翁仲。若陶银塘世传之墓。意末子铨徙吉,而招魂葬,与其吏部侍郎盛得侍制应荐,集先生文曰世徵。节故录文相会,幸附其示徵也,壬辰徐贼隐吉,碧窗佐宗人明远  之。贼遂燹柏下祖祠,舜同请勘凭合吉宗复修。节以纠义弗克,姑序以为乱世之徵云。
大元至正十三年岁次癸巳仲春月吉日   秀川嗣孙  文节撰
大清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午季冬月   赣县裔孙  明高重刊
大清光绪十二年次丙戌孟冬月       赣南裔孙  振镳重刊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下一篇:罗崱考略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