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余姚埋马罗氏宗谱散考

 罗映学 发布时间:2007-04-30


一、《余姚埋马罗氏宗谱》概述
我手头有一部残缺的《余姚埋马罗氏宗谱》。
《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十二集,二十九卷,清罗廷勋(迁姚二十一世孙)重辑,清光绪己亥之秋(公元1899年)明德堂木活字本,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本支派排行字自一世起:洪维肇祖豫章胄裔仕睦隐慈江浦利济初锡嘉德晋秩顺惠。
该谱按十二生肖辑为子集、丑集……亥集共十二集,每集分为一至数卷不等,分列如下:
子      集:  卷  一                               (残缺)
丑      集:卷  二    东房系传  东一公支
            卷  三    东房系传  东海公支
            卷  四    东房系传  源远公支
寅      集:卷  五    西房系传  乐坤公支
卯      集:卷  六    西房系传  君桢公支
            卷  七    西房系传  静轩公支
辰集、巳集:卷  八、  卷  九、  卷  十           (残缺)
午      集:卷十一    前房系传  明十公支
            卷十二    前房系传  明十二公支
            卷十三    前房系传  明十三公支
未      集: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残缺)
申      集:卷十七    后房系传  凤十六公支
酉集、戌集:卷十八、  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   (残缺)
亥      集:卷二十二  宗德列传
            卷二十三  阃仪列传
            卷二十四  各支提纲  重建祠记  匪掳俟续
                      采访汇编  迁徙备考  各堂祭章
            卷二十五  祀产旧志
            卷二十六  清明会产
            卷二十七  冬至会产
            卷二十八  女锭会产
            卷    末  刻谱记略  与修人名  续印谱跋
                                                      
全谱共残缺子集、辰集、巳集、未集、酉集和戌集六集,计十一卷。
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本支迁姚始祖(一世)为万八公,讳庭坚,行洪。世系修录至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止,传有二十四世。本谱记录罗氏子孙分为东房、西房、前房、后房四大房系,共十七个支派,子孙洋洋,诚如家祠中堂祭祖所述“廿四世之前蛟腾凤起,十七支之后椒衍瓜绵”。
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四•各支提纲》记述,谨将各房本祖和十七支胄裔图示如下:
                                           孟童(东房本祖)
                   举一 — 视一  — 均祥— 
孟庆(西房本祖)
万八— 辛一 — 润二 — 举二(无后)
文八(前房本祖)
(迁姚始祖)              举四 — 视十七— 
                                      文九(后房本祖)

                                 东  一
孟童(东房本祖)——  守智—     东  海          东房三支
                                 源  远
                                 乐  坤
孟庆(西房本祖)——  本源—     君  桢          西房三支
                                 静  轩                     
                                          明七           
                      科四—— 堂  四— 
明九             共
文八(前房本祖)——  科六—— 堂  九——明十一  前房六支  十
堂十二——明十              七
科九——                             支
                                         明十二           
堂十四—               
                                         明十三
                               梁二  ——所  三
                      科三—   梁三  ——所  六
梁五  ——所  七  后房五支
文九(后房本祖)——                     凤十六
科五—— 堂廿一 — 
                                         凤十七
                                                          
二、余姚埋马罗氏来自何方
余姚埋马罗氏来自慈邑罗江。
余姚埋马,即今慈溪市横河镇埋马村。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二•宗德列传》记述:“吾族自始祖万八府君以前所有祖功宗德,已载罗江谱内详明记述,故不重录”。又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四•重建祠记》记载:“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公元854年)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名罗甫)第九世孙也,由慈邑罗江徙家姚之梅川埋马里,即今罗墅桥”。由此可知,余姚埋马罗氏当系罗江(原属慈邑即老慈溪,现为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罗氏后裔。

三、罗江罗氏来自何方
罗江罗氏来自浙江桐庐。
罗江罗氏始祖是罗甫,字令则,唐宣宗大中甲戌(公元854年)进士,后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唐末黄巢起义(公元875年),天下动荡。为避战乱,罗甫徙居。据《虞(上虞)北罗氏宗谱》记述,罗甫于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自桐庐县隐居慈溪县芦江村。
又据现存河姆渡村明代古碑“中顺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罗公(罗缙)神道碑”记述:“逮后梁贞明(公元915年),有甫者,始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石台乡孝顺里,遂为慈溪人。甫笃于行谊,泽及居人,没而人德之,因以其姓名其江曰‘罗江’,以志不忘,且立祠以祀焉。历宋元,咸有赐命,庙曰嘉德,侯曰顺惠,志其行也”。由此可知,芦江因罗甫故,改称罗江。足见罗甫为人友善通达,惠及乡亲,德行高尚,受人敬重。至于罗甫从桐庐徙居罗江确切年代,唐末还是后梁,有待考证。
我已到罗江三寻祖根,嘉德庙遗址还在,新庙今又重建。罗江后裔牢记先祖遗训:“宗在桐庐,族聚罗江”,至今传喻。可见罗江罗氏确实
来自浙江桐庐。
再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四•各堂祭章》记述:左堂祭祖文中有“粤自桐庐通籍,尚书世泽犹传;洎(ji)夫竹浦(今罗江村竹林浦)建祠,刺史家风堪溯”。右堂祭祖文中有“望著豫章,共仰翰林世泽;诏嘉明德,咸钦兵部家声”。中堂祭祖文中,更有“吾祖发迹睦州(浙江桐庐一带),肇基慈邑,篁山(今罗江村东)萃秀,梅水(指梅川水,在今之慈溪横河)毓英”之语,完全可证罗江罗氏来自浙江桐庐。

四、桐庐罗氏来自何方
桐庐罗氏来自豫章(江西南昌)。
在《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四•各堂祭章》中,右堂祭文有“望著豫章”之语,大有桐庐罗氏源自豫章之意。
我细细揣摩,迁姚我支世系排行:“洪维肇祖豫章胄裔仕睦隐慈江浦利济初锡嘉德晋秩顺惠……”加以句逗,可读作“洪维:肇祖豫章,胄裔仕睦,隐慈江浦,利济初锡,嘉德晋秩,顺惠……”岂不隐藏我埋马、罗江、桐庐罗氏来自豫章?
解读如下:“洪”,指万八公一脉。“维”,维系。“肇”,开始,早先。“豫章”,今之江西省南昌市。“胄裔”,后代。“睦”,睦州,即今浙江桐庐一带。“慈”,慈邑,老慈溪县,县城在今宁波江北区慈城。“利济”,指利济塘,即今四塘。“锡”,赐给。“嘉德”,罗甫公庙号。“晋”,升。“秩”,次序。“顺惠”,罗甫公封号。
连起来,即“万八公一脉是:先祖在豫章,后代(此处特指罗甫)发迹睦州做官,后来避乱隐居慈邑罗江边。到四塘(竣工于公元1747年)建成以后,我埋马罗氏一脉已获祖庇赐福开始发达,祝愿嘉德后代步步高升,顺惠侯……”因家谱当年只修至二十四世,“顺惠”后面排行还有,当是“子孙如何如何”期冀之语,只是无从知晓。
以上解读确切否?有待史实证之。
罗甫“肇祖豫章”,豫章罗氏始自西汉初年,到罗甫徙居慈邑,已长逾千年,不知罗甫是 豫章罗氏几代子孙?有待考证。                                                    

五、豫章罗氏源自何方
豫章罗氏源自罗国(今湖北宜城一带)。
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43年)封有一个异姓诸侯国——罗国,曾传国24世。春秋时,楚灭罗国,罗国族人散居,因纪念祖国和祖先,以国为姓,产生罗姓。秦末,罗国40世孙罗君用,曾任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县令。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罗珍、罗珠、罗珏。
据《豫章罗氏源流总序》记述:“(罗)珠事汉高祖,为治粟内史,奉命守九江郡。因郡人张交献地,遂与灌侯婴筑城(今南昌),环十里许,辟六门告成,遂家焉,是豫章(因罗珠于城沟环植豫章树得名)自罗始矣”。罗珠在汉惠帝时官至大农令(也有称大司农),为豫章罗氏始祖,同时是罗国正宗第41世孙。
又据《姚江罗氏宗谱•罗氏源流叙》记述,自罗珠建豫章城后,“迨后簪缨相继,阀阅相生,至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罗氏得与首称焉……皆基于大司农公一人之所自出也”。可见豫章罗氏庇罗珠之荫世代有官,子孙繁多,至唐代,早成名门望族,一片兴盛。

六、罗姓的起源和发展
罗姓是以国名命名的姓氏。
据中国姓氏研究中心提供的史料称,罗姓始祖为颛顼,是炎黄联盟时的重要首领,称为五帝之一。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的曾孙重黎为帝喾(五帝之一)时火官(掌管民事),因他“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号曰赤帝(后人俗称为火神),曾建都于郐(今河南省密县)。重黎亡后,其弟回继任火正,仍为祝融。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史称“祝融八姓”。据《客家史料汇编》及《罗氏族谱》等书记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祝融有子孙名叫会郐(字匡正,也有作匡玉)的,因从武王伐纣有功,于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43年)被封于宣城(今湖北宜城),为子爵。因当地“有罗水焉,故国号曰罗”。
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异姓诸侯国。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于公元前690年被楚国灭亡(享国353年),罗国后裔就以国为姓,是为罗氏。
罗国灭亡后,罗氏子孙开始南迁。最早迁往湖北襄阳和四川避隐。东周时有31世罗乘一支迁往枝江(今湖北枝江市),再迁湖南长沙。西汉时有41世罗珠一支迁居江西豫章(南昌)。唐初有一支迁居福建。唐末黄巢起义,因避战乱,有豫章罗珠后裔罗景新一支迁往江西宁都,而浙江桐庐罗甫一支迁居宁波。元、明时期,罗氏子孙多有迁居广东、福建者。自清代开始,居住广东、福建的罗氏,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诸岛国,其中,广东梅县人罗芳伯,于清乾隆27年(公元1772年)出海到西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立国长达108年(1777—1885),有力地促进南洋开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还有部分族群加入了罗姓氏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改单姓罗。
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部落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子孙改姓为罗。
三是,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的后来改姓为罗。
据有关史料称,罗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的大姓,拥有人口约1200万,约占我国汉族人口的0.86%。罗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如湖北襄阳郡,湖南长沙郡,江西豫章郡,均名重一方。罗姓主要分布在两湖、江西、四川、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因此,罗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在历史长河中,罗姓人才济济,代有闻人。如西汉有大农令罗珠,巴蜀巨商罗裒(pou);唐代有燕郡王罗艺,诗文名家“三罗”:罗隐、罗邺、罗虬;元末明初有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明代有哲学家罗钦顺;清代有“扬州八怪”之一画家罗聘,“兰芳国”共和体制创立者罗芳伯,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近现代有考古学家罗振玉,语言学家罗常培,无产阶级革命家罗亦农、罗登贤,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罗盛教,党和国家领导人罗荣桓、罗瑞卿、罗干等。
罗姓又是炎黄子孙正宗一脉。
罗姓始祖颛顼,乃黄帝之嫡孙。据《史记•五帝本纪》叙说:黄帝正妃嫘(léi)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昌意生子叫高阳。“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孙而昌意之子也”。

七、慈溪市胜山镇四灶村罗姓是“余姚埋马罗氏”之一脉
胜山镇,旧属余姚县,1954年新慈溪县设置后隶属慈溪。
四灶村原名罗家路,原居民多为罗姓,今仍聚居五、六百人。地以姓贯名,实乃罗姓族人为主开发该地记实。
罗家路(四灶村)位于胜山镇西面,地在三塘之后,四塘之南。据清光绪《余姚县志》记载:“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增筑榆柳塘(即今三塘)”,“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于榆柳塘外民灶按丁捐筑利济塘(即今四塘),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以工代赈请帑银一万四千余两添筑”。由此可见,四塘竣工于1747年。筑塘抵挡潮水,四塘告竣,四塘塘南才能住人。因此,罗家路居民正式定居至今,已有260年历史,比美国成立还早29年。                                        
罗家路罗姓始祖是罗其贵。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五》记述,罗其贵为迁姚始祖万八公后裔西房世系中乐坤公支下第17世孙,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4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葬于杨梅墺父茔旁。四塘竣工那年,其贵公为33岁,正值年壮力强,当为围筑四塘、开垦涂地的首批定居之人。
又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二•宗德列传•第十八世修职郎
东升公传》记述:“公讳东升,西房其贵公长子也,为人朴实无伪。及
长,家贫,炊糜(稠粥)以食。后迁居礼四灶利济塘南,搭舍栖身……”罗东升生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及长”,“后迁居”,正在四塘竣工(公元1747年)不久,证实其父罗其贵为首批定居罗家路之人。
其贵公生有四子,即东升、东来、东阳、东山,俗称罗家路四房。现定居罗家路(四灶村)罗姓,均为其贵公四子后裔,已传有11代,我即为罗家路罗氏后裔第六代孙(迁姚第23世孙)也。

八、《余姚埋马罗氏宗谱》拾遗
一、余姚埋马罗氏唯一宗祠在周塘(今浒山街道三洞桥村),为何不叫余姚周塘罗氏?
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五•祀产旧志》记述:“吾族由埋马罗墅桥转徙周塘罗家路”。又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卷二十四•重建祠记》记载:“四房中或故墟世守,或安土重迁,考历祖栖灵之所,前实阙如。自十五世叔祖绥远公慨然为奠宗祊(bēng)计,相地于周塘……造于乾隆庚戌(1790年),距告竣于乾隆乙卯(1795年),六阅春秋”。“讵料同治壬戌(公元1862年),寇起粤东,劫沿姚北,仰瞻寝庙,只剩烬馀……(后)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建”。
这就是说罗氏自罗江迁余姚埋马,又从埋马迁到周塘,合族并无宗
祠。到迁姚15世左右方才建造宗祠,并于公元1795年在周塘竣工。不料公元1862年惨遭太平军烧毁……后又于公元1876年重建。周塘修建罗氏宗祠后,当已成合族活动中心,但为何仍叫余姚埋马罗氏?盖因本支最早从罗江迁到余姚埋马已数百年,以示追念先祖基业,突出是余姚埋马一支。
二、《余姚埋马罗氏宗谱》有几点与一般家谱不同
一是《余姚埋马罗氏宗谱》特设《卷二十三•阃仪列传》篇。专写族中妇女节孝“实堪嘉尚者,载之以谱,是足以树名教而维风俗”,在封建男权社会中,难能可贵。
二是《卷二十四》中特设“匪掳俟续”篇。因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败兵溃退,沿途烧杀,“烽烟遍起,……吾族半处下塘,尤难走避,查
询比户,被戕者甚多,被掳者不少……乌知其能生还乎?……谱内于本身生庚下另行表示曰匪掳”,不下生死结论,希望有日能归来,再作定论。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编写。
三是《卷二十四》中还设“迁徙备考”篇。因编写宗谱时,上下已有10多代,虽有一定资料,但族人四散,无从彻查。有些只是听说在外省、外府,难以证实,因此提供有关信息,以待日后查证。
三、《余姚埋马罗氏宗谱》中几个主要人物和地名。
1、嘉德、顺惠侯、尚书:均指罗江罗氏始祖罗甫。唐末,罗甫从桐庐徙居今余姚罗江。罗江村现仍有嘉德庙。
罗甫生有两子,大儿子罗隐,字昭谏,晚唐著名诗人,民间所传罗隐秀士是也。二儿子罗伏,曾为五代时吴越国丞相,封号昌功伯。
罗隐子叫罗仁达,曾任慈溪县令和镇东节度使推官。罗伏子叫罗仁绍,曾任吴越国金吾将军,现罗江村芦山寺旁仍有金吾庙祀之。
罗甫祖孙三代五人,留像于后(来自罗江村94岁老人罗江罗氏31世孙罗继安家,图像系罗江罗氏宗谱所遗)。
2、慈邑罗江:原慈溪石台乡孝顺里芦江,今为余姚河姆渡镇罗江。
3、竹浦:罗江村竹林浦,在罗江村西北。
4、篁山:今属宁波江北区慈城镇,紧傍罗江村东。
5、梅川埋马里:今慈溪横河镇埋马村。
6、罗墅桥:旧属埋马里,今属浒山街道。
7、睦州:今浙江桐庐一带。
8、豫章:江西南昌。
9、利济:慈溪四塘。
四、余姚埋马罗氏历史岁月及“四房”主要聚居之地
余姚埋马罗氏居住今之慈溪,已有八百余年。
余姚埋马罗氏至今已传至28世。迁姚始祖万八公为罗江罗氏始祖罗甫公第九代孙,而罗甫公自公元880年从桐庐徙居罗江,估算万八公迁姚当在公元12世纪,即南宋初期。
另据《姚江罗氏宗谱•附录重修罗氏谱序》记载,万八公父罗宪章有“历宋季之乱(金灭北宋)扈驾南渡于越始居会稽(绍兴)”之说,也在佐证万八公迁姚,就在南宋初期。南宋建立于公元1127年,可算万八公迁姚至今已八百多年。
余姚埋马罗氏传至六—七世时,分为“东、西、前、后”四房。据《余姚埋马罗氏宗谱》中各房墓葬地及有关生平记录,四房主要聚居地约为(仅作参考,有待考证):
东房:今慈溪横河镇一带和掌起桥南等地。
西房:今慈溪浒山街道廿二房、周塘一带及胜山镇四灶等地。
前房:唐家漕、榆树下高屋基、东渠榆树下及仁区二畈、上二畈、上三畈等地。
后房:仁区六畈、七畈及坎东一带。
五、本部《余姚埋马罗氏宗谱》从神堂角落尘埃中发见
《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原在本支族人中广为播存,但时逾百年,又逢文革“洗礼”,横扫“四旧”,几乎绝迹。1984年,我在帮助族侄整修房屋之际,于其百年多堂屋之神堂阁角落尘埃中,发现一堆旧纸,检视之,内有线装本《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因时隔百年,《余姚埋马罗氏宗谱》封面破损,部分已虫蚀斑驳。整理之,仅得六本,残缺不全。尽管如此,我仍视为珍宝。因向族侄婉商而得,细心收藏于家。
茫茫人海,悠悠世事,但愿还有全集保存者,他日显现。目下只能以这残缺之本,留待同仁和后人发掘接续,发挥家谱应有之效。

以上赘述,聊作《余姚埋马罗氏宗谱》注解和考证,囿于历史知识和家谱知识之贫乏,浅陋述说,抑或误解之言,贻笑大方,亟待有识者斧正。

慈溪市胜山镇四灶村 
迁姚西房二十三世孙  罗映学 记
二○○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联系地址: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教育办公室,邮编:315323
联系电话:0574-63543831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