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湖北新洲仓埠罗氏源流考

 罗楚平 发布时间:2010-03-06

 

(一)生存及来源(羅氏远古)
自古至今,羅姓乃中华民族之大姓旺族,现国内排位第20(2003年),大陆人口1023万余。历数千余年,早于原始社会后期,历史由母系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化之阶段,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皆有一定发展,且逐渐分离。相传今荆楚大地生活一支擅长畜牧,以编织羅网捕捉鸟兽为主要生活之部落,皆称“羅部落”,即“羅”姓最原始先祖居民。“羅”古汉语创意为“捕鸟之网”。其基地为今大别山西北之河南羅山至东南湖北羅田一带活动,繁衍生息。此带鸟兽麇(qūn群集)集,成羅人田猎生存之地。
 相传位列三皇之首伏羲(xī)(亦伏犧,庖犧,包犧氏)乃羅网发明者,曾教民结网捕鸟鱼,饲养牲畜,从事渔业和畜牧。羅部落原始居民亲授技艺才得以繁衍生息,其子孙感激怀念,尊君为始祖神。实伏犧氏乃传神话,应为某部落联盟首领。
古荆楚诸部落皆奉黄帝为始祖,羅部落亦如此。亦说“本自颛頊(zhuānxū姓,上古帝王),亦曰“祝融之后“均为黄帝子孙,无差异。
(二)远祖黄帝源流(公元前2878年)
第一世:黄帝,姓公孙,号有熊氏。农历二月初二生,少典之子。母符宝氏于祁(qí)感电光绕斗,怀孕24月,生帝于軒辕之寿土丘,因名軒辕,即今河南新郑。五帝之首,于炎帝后期乱世起兴,以德诏天下,败炎帝于坂泉,代天子。又胜蚩(chī)尤于涿(zhuó河北)鹿之野,结束远古战争,为统一中华第一帝。生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端。长居姬水,改姬姓。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少而狗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以土德王,即神农之职,而有天下,土色黄,故曰黄帝。初都有熊国,因号有熊氏。迁都涿鹿,即彭城。在位百年,寿117岁,崩荆山之阳,葬于桥山。妃4生子12,众妾共子14.传次子昌意。传6世。
第四世:颛頊(zhuānxū),高阳氏,三世乾荒之子,姬姓。轩辕后帝王,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山东濮(pú)州旧有陵碑尚存。言15岁佐少昊为政,20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位。自穷迁都于帝坵,即河南大明府清县东北70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复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即开封府杞(qí)县。在位78年,寿98崩。葬东都濮阳顿丘,即今东昌府城外广阳里中。妻2,子12;妾1,子2.传于称(后妻子:又伯称,五世)
(三)开宗始祖祝融源流(约公元前24世纪中期)
第一世:祝融(官名),讳吴回(实名)。黄帝六世卷章(字老童)次子,姬姓。系沃土荆源人,为帝喾(kù)高辛氏之士,以功列五祀(sì),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kuài)国,今河南郑州府新郑县祝融虚,即郐都。在位百年,天下治平,万物咸宜。听鑰(yuè古乐器)州之鸣,鸟之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气血平和,寿命长百岁而移风易俗,则乐歌为之节文也。寿终,葬于新郑。生子二(长子无考),次子:陆终(二世)。传60世。
(四)建国始祖匡正源流(约公元前11世纪)(创羅姓始祖)
第一世:郐(kuài)公,字匡正。祝融60世孝公(讳源流)次子。原籍陕西巩昌府陇西县零阳东乡,商纣受辛甲寅生。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44年)助周讨纣镇守宜城有功,敕
(chì黄帝诏令)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此处有羅水之阳,故国号为羅。公镇守羅国,原姓姬,改姓羅.实为羅氏始祖,由此后人皆羅姓。追赠安南王,于湖北襄阳府宜城房州隔界处,今南漳县东南80里,旧有羅国城是也。公追念远祖祝融,居火正,光融天下,取火字之义,又号曰逼阳。事详宜城县志。葬襄阳谷邓地太和山。其后卜(bǔ选择)土兆(zhào)姓。配二,生子三。传长子昌允(二世)。传30世。
第24世:万通,字思晦,建国23世家斯次子,襄王辛卯生。定王乙丑,因“季姬(羅夫人)…是皆外利离亲者也”《左传•桓公十二年》“羅子胜楚而骄”。楚报荒谷之耻,侵占羅国。公逐(zhú)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虚,山野草林居焉。公薨(hōng君候逝)于蓼
(liǎo一植物)宗室,国人逃奔散处。生子二:长子芳噩逃蜀,合家19口为楚所杀也;次子苍噩传后。
(五)羅氏系熊姓考(商周时代)
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羅,熊姓国”《正义》曰“羅,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羅府君别传》“羅,楚熊姓之后,启土羅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mì)姓也。《后纪八》”羅,熊析也“又云”濮,羅,归,越,夤(yín),滇,穈,糜,芈蛮,皆芈分也“此则,羅出熊姓实也;之二:黄帝初都有熊国,号有熊氏,因其熊姓居多。之三:建国24世万通时羅国为楚所灭,至凌甫公(建国匡正31世)时将部分熊姓氏族补羅氏人口以复兴。
(六)羅氏始祖凌甫源流(公元前437年,东周考王)
第一世:乘公,讳凌甫,号益,匡正30世程正次子,周考王甲申生。周烈王间初为狠守。公晚年显王时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乙卯年借秦力复兴羅国,都于南郡之枝江,今楚南荆州府枝江县旧有羅国城。而公所迁之处也。传曰:“周末徙枝江“指公之南迁事。公复国后,追寻源流,取祝融火正徵
(zhì)字之韵,切匡正陇西之音,从郡叶音曰“陇西郡 “以国为氏自此而起也。周显王庚辰(chén)殁(mò)。寿97,葬枝江城北(面南),事载枝江县志。生子二,传长子图南。于周显王(前355年)编成首部《羅氏族谱》。传十世(有云11世)。
第十世:君用,讳均,字三朝,号道和。维翰长子。建国始祖40世孙(有云维翰孙,天朝长子,建国41世。另考)。周赧(nǎn)王丙申生(前303年)。文艺超群,道德全备,忠君爱国。秦始皇末,仕湖广常德武陵县令。督运官轶使,由洞庭城陵经过被矶石覆舟,溺死洞庭。其女孝烈,偕(xié)弟珍寻父不获,号泣投水死。其孝义感动天神,三日溯洄至南津港,抱父尸浮出水面,颜色如生,乡人感其孝义将同葬此地,并立碑表彰。迨(dài等到)宋理宗间,长沙司院为表其义感云天功绩,上都朝庭,追封其女为孝烈灵妃。至今呼曰“灵妃娘娘”,并封其弟珍为孝感侯。事载湖南长沙志。并于潭州立庙塑像祀之,即今长沙善化县小西门外河街,庙配祀麻豆娘,送子娘三尊合座。公配三氏,生子三:珍,珠,钰,次女配石固。传次子珠。
(七)豫章羅氏始祖源流(公元前245年)(秦始皇年代)
始祖:珠公,字怀汉,号灵知。君用次子。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黄帝107世孙。原籍湖广长沙府浏阳县东乡纯江。秦始皇丙辰二年(前245年)四月十四寅时生。幼而歧疑,长而好学,敦品行,通经术。汉高帝时为治粟(sù)内史,即大农令职也。出守九江,佐颍阴侯灌婴筑城有功,因家豫章(早年于庭前手植豫树樟树,后茂。故得名),然公刚直不阿,为奸臣不容,及后出守豫章沟时,蔓植松柏,以亦己节操,世传羅汉柏,羅汉松,即公遗名。殁(mò)于汉景                  帝丙戌(xū)二年(前155年)九月十八辰时,寿91,葬江西新建县太平乡西山大岭山巅飞天龙公形。生子六。传居后。
豫章第13世:瑭公,字公秀,名秀居,号柏林。12世令恭次子。东汉建安庚子年(公元220年)十月初作日丑时生。西晋太康时迁武阳渡,居八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瑭居南塘。及且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北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官厅堂以符梦,改名塘。遂自武阳赘(zhuì入)北林黄晌公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70年后,柏成林,故土名柏林,因号柏林公。后人念及,遂于此建“柏林堂”。其一则追思,另则创吾堂名。公乃三国至西晋时民间道士,主张积阴德,重人伦,颇受欢迎。公寿百余岁。生子三,传长子文通。
 豫章第17世:长:企生.字宗伯。16世绥(suí)公(号均章)长子。东晋兴宁癸亥(公元363年)四月十二寅时生。著名忠孝义士,少年进取,为官为民所赞。为人忠厚多才多艺。初以母命,师袁崧。崧授以图书音律体,悟甚速。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后以死抗奸逆,时年37岁。生子二,后裔繁盛。
豫章第17世: 次:遵生,绥公次子,企生胞弟,字永伯,东晋兴宁乙丑(365年)十月初九已时生。以孝著称。好学尚义。初僻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未之任时侍母药,时兄屡官荆州,公扶母就养。值桓玄乱,兄弟被获,兄抗节死难,公遂披羊佯狂,请囚。桓玄矜(jīn怜悯)之,感企生乞弟兼母之义,遂释之。母归仙后,庐墓三年,孝感天神,白云罩体,世称孝友。官拜御史。卒葬羅舍东羅山。后裔繁盛。
今江西羅氏均皆企生.遵生后裔。为豫章羅氏创范,北宋苏东坡有诗一首《羅氏谱赞》曰: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八)江西乐平支祖考(公元1246年)(南宋理宗年)
豫章47世孙:君一,即庆一,字开士。46世通用长子。豫章17世企生后。生于淳佑六年(南宋理宗1246年)丙午五月。明朝乐平支祖,号十四都白石。生子二:震一(后无考);成一。第48世:成一。生子二:长恢彦一,长恢彦二。第49世:长恢彦一,生子二:长伟一止,幼昭十二止(50世,后无考);长恢彦二。生子一:昭九伯九,字峩(é同峨)。(50世)生子一:公尚(51)。生子四:叔七,叔八,叔九,叔贵。(第52世,后无考)。此约公元1350年后(元朝末期:顺帝.铁木真妥懽帖睦尔.至正年号)。
(九)湖北武汉新洲仓埠羅氏支派考(公元1624年)(大明天啓年)
——原黄冈仓埠羅氏支派
始祖:万孝公,字肇(zhào开始)基。明天啓四年(1624年)携眷及長子官武自江西饒州府乐平县瓦宵墩贸遷湖北江夏县八吉村,后复遷黄岡仓子埠(现新洲仓埠)系籍焉。妻戴氏(生卒俱未详)合葬街南喻家坡寅山,申向有碑。生子二:官武,官禄。其次子官禄公笃孝友因寻父兄由江西询至湖北遂寄籍阳逻,至第四世勳臣公闻曾祖伯祖著籍仓埠,遂由阳逻携眷及禄分后裔迁至仓埠合族焉(公元1913年续谱记)。首创辈派:“万官其驭,国金允远”。后八世远勳公续派:“作德祖光,存仁嗣显,敬守家传,贤材代衍。”所繁衍后代均以先祖业贸易,经商为生存,至公元20世纪中下,又求学至军.政.工.学等,皆兴旺。现多远至他乡。(其间六世“金”辈“铨,钧,镮”三公贸易迁四川合州;德周,焕周.二公贸易四川;七世“允”辈“大亨,大本,大夀”三公俱迁河南。后皆无查)。
此谱曾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秋续善,至今90余年,因人丁多他迁,或因工作,谋生,发达于外,故有无可考者,亦无查,望后人记之。
余有感《羅氏源流》,赋五律诗一首:“盘古开神州,轩辕创春秋。颛顼吴回颂,匡正羅始流。凌甫复国都,豫章弘扬祖。瑭公定柏林,仓溪万孝续。”             
(注:此文“一”至“八”中内容均来自《罗氏通谱网》,乃笔者作删节,反复修改,整理,编辑于此。如有疏漏,恭请釜正。)



仓埠羅氏支派疑考


一:自江西乐平支祖君一(豫章47世孙)至52世孙,与仓埠始祖万孝公为公元1350年后至公元1624年间,近280年无考,此为疑一。
二:仓埠始祖自江西乐平瓦宵墩(公元1913年谱載)。
1;明代乐平属于饶州府(今鄱陽县),今乐平属于景德镇市。
2;明代乐平有瓦宵墩,时有港埠(见《瓦屑墩考》)于饶州西南20里。今上饶市西南为鄱(pó)阳县,此县有双港镇。“则瓦屑壩.瓦屑墩,雖不敢遽指是何岡阜,其東北不越雙港.西南不越蓮河,斷可知也。”(见《瓦屑墩考》)。故瓦宵墩今应属鄱阳县。而鄱阳县支基祖则:(1)儒堂基祖:君寿,号启庵;(2)石门基祖:用一,字二菊。非乐平支基祖(君一)。时为南宋理宗。此为疑二。
三:仓埠羅氏支派谱记“瓦宵墩”,而《瓦屑墩考》中“宵”“屑”不一。为疑三。
由此,余认为仓埠羅氏支派始祖万孝公来源地应是鄱阳地区之鄱阳湖一带,但具体地址不详,可参看《瓦屑墩考》。

附:              瓦屑墩考 佚名
鄱地1以瓦屑名者莫著于瓦宵岭。若瓦宵墩壩.瓦宵墩则傳者盖寡焉。考饒郡2城西二十里爲尭山,載郡志。峰巒蒼秀,泛彭蠡(lì)3者百里外隱隱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許,而總謂之尭山4。山在番江之北岸,南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謂瓦屑坽也。自坽而上約十里許,爲雙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雙名之,蓋江自东南趨而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港南岸皆萑(huán)葦芰(jī)荷5,無居民。北岸有澤,名青湖6,志稱清江。渡出口處,廣不三丈,有桥焉,名雙港橋,则民居所自起也,烟火斷續,抵于博士湖口之小溪盡焉。溪左,岡名龍王山,上有浮圗7卓立,水際行者所共知也。右二三里爲夏漾湖,湖凅潦(lǎo雨水大;积水)不常,蓋瓦宵墩之對岸矣,雙港諸地,随步異名,有爲橋頭者,爲廟前者,爲亦墈(kàn高的堤岸)者,爲軟樯里者,爲王家嘴者,爲趙家湾者,爲夏家園者,爲博士湖者。雙港一帶,厥土赤埴8,舊爲陶薮(sǒu)9,廢與之詳不及核矣。然今姑蘇陶人,往往自稱於先世爲雙港舊陶,黄巢亂時徙避呉地。據此則瓦屑名村,應在五季以后10。其屑堅厚近寸,雖歴風霜不泐11,土中掘出則有如盆者,如百罌(yīng)者12,如甕(wèng瓮.盛物的陶器,腹大)者,而罌爲多,間有如今宫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bèn翻.刨地也)而爲阜13
(fù①小山②物多也),紆(yū)而爲岡14,壘而爲路,叠而爲牆,傾而爲崖15,羅而爲塋16,辟而爲基,萟(yì)而爲圃17,或蚴蟉(liǎo)如長虹18,或叢聚紛紜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魚鳞,亂甓(pì砖)頽(tuí)垣(yuán墙),绿杨衰草,久與漢寢唐陵19,供慿吊於韵歇烟銷日落潮平之外20,而風雨所剝,波濤所嚙(niè牙啃或咬),不知凡幾年矣。瓦屑固如故也,而所謂瓦屑坽者正在其對岸西南間。當汛,舟入其坽口,南溯三里許,猶仍(réng)瓦屑之名,瀕(bīn紧靠,临近)坽岸上有赤阜,雖烟火寥寥,而廢甓(pì)頽垣,往往有焉。赤阜西南,又有地曰蓮河,周逥二十餘里,原澤相半而盡於表恩山,繇(yáo①作傜,劳役;②作谣,有章句曰歌.无章句曰谣;然此作遥,远也)是觀之,於今坽之名,應是蒙當年之墩.壩以爲號,及後墩壩之名漸隱,而坽獨傳。洪武初21,徙大姓,實江淮,鄱陽一府爲多,常求其故。鄱當元季22,保障西南爲呉公宏,保障東北有于公光23。率先納士,太祖嘉之,故罹(lí遭遇)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于此。意其徙時皆擇豪右24,如漢募民徙塞下實關中。必如楚之屈景,齊之諸田,始與其選。則瓦屑壩.瓦屑墩,雖不敢遽指是何岡阜,其东北不越雙港.西南不越蓮河,斷可知也。彼業堪舆者25乃指餘干湖岸微有瓦屑者當之26。真微乎,微者矣27。                                                                                        

邑東靖氏28亦來自江右瓦屑墩。果園太史嘗求其地29,兩次考核,亦可見孝子仁人之用心如此纏绵無盡也。玆就靖氏譜中節録其梗概如此,其在詩曰:“维桑與梓,必恭敬止”30。後之有念於祖宗邱墓之鄕者,此可以觀矣。  嵒(yán同岩)識(靖氏族人)
[文中括号内为本疑考作者注]

【注】[1]鄱地:江西鄱阳地区,东漢建安15年(210年)孙权分豫章郡置鄱阳县(今波阳縣东北)。
[2]饒郡:即鄱陽地區,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   [3]彭蠡:古澤名。《尚書正儀•禹度》:“東爲滄浪之水……南入於江,東滙爲彭蠡”。即今鄱陽湖。     [4]尭(yáo)山:小山名,在鄱陽境内。    [5]萑(huán)葦芰(jī)荷:萑.又称荻(dí);葦.蘆葦。均爲禾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於湖邉沼澤,有固沙護堤作用。芰;菱角;荷,蓮。   [6]青湖:又名清江,通雙港。   [7]浮圗:佛塔。   [8]赤植:红色粘土。土黏曰植。   [9]陶薮(sǒu 生長很多草的湖,或指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集中焼制陶器的地方。     [10]五季:即後梁.後唐.後晋.後漢.後周五代。五季以后,爲公元960年以後。    [11] 泐(lè):石頭因風化遇水而形成的裂纹。      [12]罌(yīng):陶制容器,腹大口小。   [13]坌而爲阜:坌,聚集;阜,小山,土地高大曰阜。    [14]紆而爲岡:紆,曲屈;岡,不平的斜坡。    [15]傾而爲崖:傾,傾危;崖,山或高地的邉沿,或水邉高岸。    [16]羅而爲塋:羅,排列;塋,墓。    [17]萟(yī)而爲圃:萟,種植;圃,園圃。    [18]蚴蟉:亦作蚴虬(qiú),蛟龍屈折行动貌。    [19]漢寢唐陵:漢代唐代帝王的陵園。     [20]韵歇烟銷,日落潮平:指事物消失。    [21]洪武初句:洪武,朱元璋年號;徙,遷移;實,充實,加强;江淮,泛指長江與淮之間的地區,此處特指江西鄱陽湖一帶。意謂朱元璋曾將大姓遷至鄱陽湖一带,而鄱陽府大姓人家最多。    [22]元季:元代末年。    [23]于光:字大用,江西都昌人,随朱元璋征九江.下黄梅.攻建昌.戰鄱陽.降武昌,皆有功,官指挥使,封懐逺将軍。   [24]豪右:大姓家族。    [25]業堪舆者:堪與,風水先生。    [26]微有:少有。微,少也。    [27]眞微乎句:風水先生指餘干湖岸(北距鄱陽约60里)有少量瓦屑的地方是瓦屑墩,“這眞不是瓦屑墩嗎?這確實不是瓦屑墩。”此處“微”字等同于“非”,作不是解。    [28]靖氏:靖氏也是饒州大姓,後遷黄岡东部。《鄱陽縣志》史珥雲:“饒州有靖姓,洪武初徙實江淮。”    [29]果園大史:即靖道謨。    [30]“维桑與梓(zǐ),必恭敬止”:语出《詩經•小雅•小弁(biàn)》意爲先辈種植的桑树.梓树留了下來,子孫見了引起對先人的懐念必恭必敬。此處是説:從靖氏譜中將瓦屑墩考節録過來,是爲了對祖居地的缅懐,了卻尋根的宿願。
说明:
此《瓦屑墩考》原文及本【注】转自《万氏宗谱》(新洲地区),而《万氏宗谱》中此文又转自《靖氏宗谱》。由此说明新洲地区靖氏和万氏始祖均来自江西鄱阳地区之瓦屑墩。则余认为吾仓埠羅氏先祖亦来自此地“瓦屑墩”,而不是“瓦宵墩”。而“宵”与“屑”在仓埠地区之方言为同音, 又原谱所叙年代无汉语拼音(国标),其文字发音均以地方方言为主,故如此。(此仅为疑考二.三之释)。        

 (笔者:新洲仓埠羅氏支派第15世孙:羅楚平,字嗣平。收集,网载,整理,编辑于公元2009年冬月。)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