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寻根问祖

古罗县之罗氏及其遗民概况

 罗耀光 发布时间:2010-05-15


 

    罗子国遗民迁居地
    湖南汩罗之《古罗罗氏族谱》称:罗为祝融后……,周初匡正公受封于罗,今襄阳府宜城县是。春秋时楚蚕食诸夏(华夏),楚武王命屈瑕率师伐罗,罗与卢戎两军之,楚败。传至秀扬公,国势愈衰,遂为楚并。秀扬公耻国为所灭,愤恨交集,隐而不出(隐于松滋县一柱观侧,今尚有罗公洲。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东三十里邱家湖中有罗公洲,宋临川王义庆尝立观于洲上,日一柱观)。迨楚文王复徙其嗣凌甫公于汩,今湘阴县东北汩罗江岸。凌甫公初建夾上城而居,后在小洲上建古罗城,即今汩罗市城区西北约8里处之河市镇罗城村一小洲上。四面环水,西南两面是李家河,南与李家河接壤,东面约距汩水200米,北面是李家河与汩水汇合处,西北两面挖有便河。城址略呈长方形,东西长490米,南北宽400米,四周皆土墙,有四门。自清乾隆之后,沿城内外居民开垦其地,或凿池取水围田,城已倾毁。城北为古罗罗氏住宅和宗祠,城南与罗家巷相望。根据试挖的出土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古罗国“皇城遗址”,定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子国城遗址”。

    罗县沿革
    《汩罗市志》和《古罗罗氏族谱》载:东周釐王二年,即楚文王十年(前680),由湖北枝江徙罗子国遗民于湘江流域,筑城于汩罗江尾闾(汩、罗二水汇合处)南岸,名罗城。东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罗子国遗民领地整理田制和军赋,丈量登记田土、山林、草地、湖沼。秦始皇元年(前221)置罗县,县治设罗城,其境域包括今汩罗、湘阴、平江三县市及岳、阳南部、沅江东部地区,属长沙郡。西汉属荆州长沙国。东汉废国置郡,属荆州长沙郡,熹平年间析罗县东部置汉昌县。三国吴因之,大平二年(257)改汉昌为吴昌县。西晋怀帝永嘉初年置湘州,罗县、吴昌改属湘州长沙郡。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析罗县西及益阳、湘西两县沿江、沿湖北置湘阴县,仍属湘州,但改属湘东郡。南朝梁大通二年至太平元年( 528-556)置罗州巴陵郡,辖罗、巴陵(今岳阳)、玉山、湖滨、吴昌、湘阴六县。隋开皇九年(589)置玉州,废巴陵郡,撤吴昌、湖滨二县入罗县、属玉州;开皇十一年(591)玉山县并入湘阴县,次年撤玉州置岳州,罗县和湘阴县改隶岳州。隋罗县亦谓罗川县,隋末肖铣为罗川令。唐武德八年(625)撤罗县入湘阴县,隶岳州,故罗县持续845年之久。唐神龙三年(707)又析湘阴原吴昌县地复置昌江县,五代后唐更名平江县至今。1996年再析湘阴县东部分建汩罗县,1987年撤县设汩罗市。

    罗氏老祖
    始封祖匡正公周初受封于罗,在襄阳府宜城县,今属湖北襄樊市南漳县。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日:“罗在宜城县西山中是也。”《水经注》称宜城西山之罗川城,故罗国也。《路史·国名纪丙》称罗子国“在襄(阳府)之宜城”。《读史方舆纪要》亦称“罗川城在(宜城)县西二十里,春秋的罗国也”。而《寰宇记》则称南漳县东南八十里,楚使莫敖伐罗谓此(罗国城)。近年之《襄樊市志》和《襄樊文物史迹普查实录》亦称罗国城遗址,在南漳县城东南45公里之安集镇邓家咀村罗家营东约120米处。由于两县相邻和古今县域变迁,宜城西20里和南漳东南45公里处为同一罗国城。但出土石器和陶片是石器时代和东周时期之遗物,故此城是东周而非周初受封于罗之罗国城。而《姓氏急就篇》又称“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姓解》和《姓考》亦称封罗于房陵(房州),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故宜城或南漳之东周罗国城,是从房州(今湖北房县)迁来的罗子国民所建。罗姓发祥于今河南罗山县一带……以罗网捕鸟的罗部落。商代中叶高宗武丁等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残余势力的荆楚和罗部落,被迫随着荆楚部族西迁至今甘肃正宁县附近之罗山、罗水一带。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爵罗国。罗人在周朝廷担任掌管鸟兽之官“大罗氏”,网捕鸟捕兽,并收纳四方诸侯贡献的鸟兽,献给朝廷作祭品和食用。其活动地是在靠近周都镐京(今四安市西南)之正宁县罗山一带,故周初封地应在正宁县或附近。后来罗国子民又被周朝廷所迫,与荆楚一起越过秦岭,南迁至房县。
  春秋祖班公班公时(周桓王二十一年,即前699年)楚屈瑕率师伐罗,楚败。
  迁枝江祖秀扬公春秋时国势愈弱,遂为楚饼,迁荆州府枝江县、今湖北枝江市。
    《左传》记庄公四年(前690)楚武王攻打随国,六年楚文王讨伐申国,回国时又顺便攻打了邓国。其时楚都丹阳在罗国(宜城)之西,今湖北秭归县,随国在罗国东之今湖北随州市,邓国和中国在罗国北之今河南邓州市一带和南阳市北。故罗国为楚所并应在公元前690年攻打随国之前,公元前699年罗败楚之后,楚国方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申、邓等国。
  迁汩罗祖凌甫公秀扬公之嗣,楚文王徙于此。公筑城于夾上,名夾上城,以地无水,居数年复筑城于小洲,为古罗城。
  史籍记载,楚文王十年(前680)自秭归东之丹阳迁都于郢(亦称丹阳)。其迁都地虽有荆州西北之郢城(纪南城),枝江西和宜都西之丹阳城三说,但都在罗国子民徙居地附近,逼近楚都。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故楚文王迁都后,即被迫迁汩罗江畔。由于徙居枝江仅十余年,又被迫建楚都,未筑城聚居。
  守陇公聚宗族遗民居古罗城,始开小河以通舟楫。两边再夾筑小城为一府两县之势。
  猛烈公夫人趟氏,与公葬祝融峰望日台。
  轩公葬平江县东岭龙形。夫人吕氏,葬北枫岭。
  豪公葬湘洞。夫人许氏,葬湘洞半岭,大约是即今神鼎洞。神鼎至晋陶潜炼丹于此,始有定名。其葬处应在今罗神洞,尚有坟三十余冢,并罗氏土地魔一座。
    月明公葬星沙(长沙)盘石下。夫人姜氏,葬盘石垅。
    大富公葬星沙(长沙)古泉寺。夫人艾氏,葬扬松坪。
    建安公葬平江大峰岭。夫人柳氏,葬方石湾。
    显升公葬平江鹿呜洞桥上岸。夫人张氏,葬柑姑石湾。
    开奏公葬黄龙洞。夫人于氏,葬平江月形山。
    帝选公葬落星坪。夫人程氏,葬沈雾冲。
    世高公葬大洞龙形山。夫人张氏,葬火田。
    昊公葬蟠龙岭。夫人廖氏,与夫合葬。
    豪万公葬平江壕洞虎形山。夫人张氏。葬曾沈冲。
    发育公葬渭水洞。夫人传氏,葬桃林。
    遗远公葬苍岭。夫人许氏,葬板桥。生三子,松、柏、茶
    松公子君用。
    君用公秦时官武陵令,运铁至京,舟覆洞庭。子二女一,长女寻父尸不获,与长子俱沉水。次子名珠,为叔祖柏、茶公抚养,迁江西。
    汉初以秦黔中郡地始置武陵郡,治索县,今汉寿县,后汉改治临沅县,今常德市。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故君用公秦时官武陵令不确。

    罗氏古迹
    世居古罗县之罗氏名铁罗氏,其迁徙处亦有铁罗之名。二千多年来古迹甚多。
    罗子国  《水经注》:“罗县本罗子国。”《汉书》应劭注:“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湘阴县志》:“县东北六十里即春秋罗子国。”
    爽上城凌甫公初徙时建居于此,后因无水迁居小洲。
    古罗城杜佑《通典》:“湘阴本罗子国,秦为罗县,故城在今治东北。”《湘阴县志》:“故城在今小洲,绕城有小河,罗水经其北,不出数里直下沉沙港入湘江。俗讹为五婆城。”
    罗水流经古罗城,故名。
    汩罗江汩水与罗水汇合,故名。
    古罗山在平江县南二十里,多罗氏坟墓。
    子母城唐神龙时迁罗氏子孙,祖母肖氏五子不允,以兵迫之。先迁红花山下古罗洞,恐母受惊,藏于对山,今名祖母山。上官以罗氏子孙世居其地,因筑城居之,今名为子母城。
    罗子退封即今平江县,汉邓骘封罗侯,罗氏长房迁此。又长乐街清时挖出大砖数百,上刻罗子城。可知罗氏子孙迁徙不一处。
    铁罗坪在古罗城南,君用公鼓铸处(鼓扇炽火铸铁)。君用公为铁官,其子女又孝感通神,故湘(阴)土著罗姓号日铁罗氏。其子孙不忘祖泽,迁徙处亦皆有铁罗之名。
    铁罗山一在古罗城北;一在道灌冲廖神廟前;一在罗塘下。又有铁罗冲在星沙(长沙):金铿古华山又有铁罗坪。
    铁罗园一在苏溪塅;一在望塔洞;一在六方塅瑸、彦二公葬处;一在白家桥瑾公葬处;一在瑸公老屋侧。
    铁罗嘴一在三峰窑侧;一在殡、彦二公葬处;一在沅江县。
    铁罗堤一在沅江古罗崙:一在畎口;一在江湖岭窑湾。
    铁罗港一在沅江;一在益阳;一在湘潭。又有铁罗汉,一在沅江宝塔侧;一在湘阴三峰窑侧。
    铁罗蜂在本是一都,今讹为铁炉峰。又有铁罗塘在毛家坊。又有铁罗墩在捍州。又有古罗墩,今讹为鼓锣墩。
    铁罗潭在南泉寺下。
    罗山在岳阳。
    罗湖在岳阳,尚有湘阴石田大丘。
    罗洋山在长沙,今尚多罗姓子孙散居山下。
    罗墉在高华岭下,盂江公先人世居于此,下有铁罗桥、铁罗坪、铁罗园。
    古罗崙一在望塔洞,今讹为古路崙;一在古罗城北,今讹为鼓锣墩:一在沅江四都山,今讹为五谷崙。
    罗家巷一在小洲南:一在湘阴城内北门。又有铁罗巷在岳阳城内。
    罗家山在南渡上首存仁公子孙住处。
    铁罗桥今讹为铁家桥,在小长沙。
    画桥今改为画锦桥,平江孝芬公子孙住处。
    虹桥在平江画锦桥孝芬公子孙分支处。
    殊砂桥在归义街上首朝泰公子孙住处。
  洋桥在长冲园上首孟会公落业处。
  松树桥在岳阳。
  大桥在苏溪塅銮公子孙住处。
  白水桥在张公桥下瑾公子孙住处。
  罗家桥在县北乾峰寺侧下,即窑上铁罗嘴上有罗思埧。
  杨树桥在岳阳,系鑑、铁、钺、钤四公祖先昶公迁居处,今只住铁、钤子孙。下有铁罗神土地。
  落马桥在岳阳。
  观步桥在岳阳,又说在湖北咸宁县。
  探花坊在平江,为孝芬公建。
  秀雅事在平江,孝芬公为其祖宅风水建。
  罗豳画锦坊在平江,为孝芬公子孙建。
  翔云亭平江贡生璧公建。
  更衣事在湘阴城内,贡生显吾公建。
  斗大事在湘阴东湖中,显吾公为点缀湖水建。
  拳高屋在东湖两岸,渔村蟹舍数十间,亦显吾公建。
  经堂一在董家冲兴礼公读书处;一在新开市君聘公读书处。
  挹青楼在白水江砂淋头上首铁罗园内,贡生省吾公建。
  楼外楼亦省吾公建。
  罗神滑又名罗贤洞,在神鼎资圣寺东。罗氏祖先安葬处,今尚有坟三十余冢。
  罗家洞在神鼎山北;一在白鹤洞内,罗氏子孙避兵处,今尚多坟墓。
  淑济祠一在南津港,宋元丰年间发帑(发放库金)祀孝烈灵妃、孝感侯;一在平江灵官侧;一在古罗城内。
  铁罗神一在罗家坝:一在三峰窑;一在迎秀门西;一在罗塘;一在白水江上砂淋头,今改为三品神;一在爽上城下首。
    南岳行官一在金鸡山,罗族住南者以四月二十一日祝融生日不能至岳(南岳),望祀于此;一在铁锣嘴,罗姓在北者建;清时皆重修。
    罗家百户潮在湘阳三门杨姓下。罗仁为岳州百户长,每岁运粮至通,祈神呵护,今讹为白虎廟。
    古罗城隍廟在小洲古罗城北门外;一在夾上城对门贺家坪。

    罗氏遗民
    湘阴族谱在明时为乱兵所焚,族贡生省吾公从灰烬中捡得数页。因缮写自迁湘阴祖暨汉、唐祖数十代,名曰“湘谱焚余”。康熙时平江与湘阴合修族谱,却突遭洪水冲毁。故“编访湘阴罗氏,或云来自南昌,或云来自吉水,总无实据。惟杨梅塅有嘉靖十六年过关路引,其祖春实,由丰城古罗村贸易来湘(阴)唐家山;由永州迁湘(阴)古塘村:由益阳迁湘(阴)临资口;由星沙(长沙)迁湘(阴)白虎潭;由湖北来湘(阴)新开市。一家住义合围,观其道家经据,载其祖二十余代,有自湘(阴)归葬丰城者,其为江西祖确然无疑。其他若殊砂桥、余家市、小江、新市、大桥、小长沙、白米塘、六塘铺、白家桥、文家铺、县城,以及河西自马市、韩湾围、江湖岭、苦竹港、长乐街。查其先世,皆与本宗(古罗罗氏)大同小异。其曰来自江西者,盖由洪武时移徙湘(阴)民入川(四川),罗氏子孙或避深山穷谷以免,出则托名为江右(西)也。其皆无谱据者,又缘康熙初年,族逆奇生与熊天泡共谋不轨,族中下狱者缧绁相望。幸吉水罗公士修宰湘(湘阴知县),尽行昭雪释放,止将奇生熊姓正法。出则皆将谱系焚煅,且感公之恩。故湘阴罗姓咸云来自吉水,其实皆土著也。”
    “孝芬公父念八公,字元阳,夫人黄(氏),生八子,孝芝、兰、茂、盛、桂、秀、芬、芳。值靖康之乱,七子星散。惟孝芬公自木瓜长寿街归平(江),登宋宣和二年( 1120)何焕榜,官吏部郎中。秩满(服官任满)归里,事母不出。后母卒,诏除(皇帝诏令授官)吏部侍郎。公丐(乞求)外任,授湖北转运使。未至而薨(死),寿七十九岁,葬平(江)虎形山。夫人凌(氏),赠正国夫人。生子二,兴存、兴世,虹桥、华桥、岑川、喻洞皆其分支,亦有迁别府他县者。”湘阴古罗罗氏族谱又载逢桥落业源委称:据“湘谱焚余”,罗氏自珠公发跻豫章,而居吴昌(平江)姓字尚可考者。唐时镶公,字穆紫,为礼部郎。子三,富晏、富信、富彦。晏字大临,妣某,生子有庆,字宗远,妣颜,生子四,迪、达、道、远。迪妣宁,生子九,承维、網、纪、礼、书、春、秋、文、简。(承)文字日尚,妣李,生子七,孟、仁、义、智、信、礼、绪。仁字新德,妣艾,生子三,诰、谟、训。诰字廷献,唐僖宗时征黄巢有功,封镇殿将军,殁葬岑川九峰洞。夫人裴,生子四,实、袍、恒、邺。恒字世德,夫人祁,生子公殿。妣伏,生子九,当永、当发、当祥、当光、当远、当显、当耀、当必、当昌,兄弟分散,誓遇桥落业。”“湘谱焚余”被洪水冲毁后,“画桥(属平江)止修本支一脉,其余湘阴诸族祖,概付湮没。且执富晏公以下祖,皆属平江。不知平江祖当光公,始遇画桥落业,其先盖罗县人也。然其源委有可细按者,其先宗远公,则云自长沙归平(江),其后承文公,则云自岳(阳)归平,又云自吉水归平。盖未考平邑(平江县)原为罗县所属,至唐神龙年间始划然分为两邑。又未尝亲至古罗城观其遗址,并未考古今沿革制,故执平江为古罗子遗封地。并(以)古罗山为据,自以为凿凿有本也。不知罗县先属长沙郡,其曰归自长沙者实罗县也。后属岳阳郡(应为巴陵郡或岳州),其日归自岳阳者亦罗县也。又曰归自吉水者,意以吉水科第甚盛,故欲联而一之也。湘阴诸族谱系湮没,皆由康熙年间蛟(龙)水冲坏,当时父老言之甚悉。故自有明以下祖,或记十余世,或记七八世。然逢桥落业,则不啻家传而户晓焉,亦可知其所由来矣。况古罗、铁罗之名,罗氏子孙住处皆有遗跻可考。而日吾祖来自南昌,来自吉水,试观江西大成谱共数百本,其有罗湘(湘阴罗氏)有明以下之祖乎。后人无识,既惑于血徏之说(明洪武初年血洗湖南),又未尝亲观南昌报本堂全谱(柏林大成谱),吉水、永丰众县之谱,以讹传讹,真可惜也。”
    平江谱载称除衡山、长沙、罗县外,罗姓葬地俱在平江,“罗县亦祗有二三处。岂当时神鼎、玉简诸山(属今汩罗市),无一可葬地乎。乾隆丙午,苏溪塅陈姓山内崩出石碑一座,刻罗公布正之墓,篆体古雅,系秦汉人手笔,则苏溪圾有罗公墓矣。嘉庆年间,汨罗江岸崩出石门中隧(地道),长里许,土人热火入之,内有圆窦(洞),横刻罗子佳城(墓地),则汩罗江有罗子墓矣。又小长沙垂钟石下有罗公墓大半亩许,土人不敢侵犯。神鼎罗神洞内有坟二十余冢,子孙皆云祖先藏骨处,今尚挂扫如故。则湘邑(阴)先人坟墓应不少矣。平(江)亦先人迁徙处,坟墓固为不少。如谓先人历代之墓皆在于是,则不敢信也。”
    硃砂桥祖先源委:“硃砂桥系逢桥落业一大支,其历代祖亦不传。惟有明(代)祖朝泰公,子为公祥,孙为子渊、子涧。子分两支,其祖、大、兴、启派,亦与古罗城派同。近其族廷香于祖堂(烧香于祖先廷堂),观音像内寻出腹藏修于唐睿宗乾元二午(族谱,应为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祖母肖氏,生子五,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硃砂桥系五郎子孙,则明明为古罗城分支矣。”
    小江罗家山祖先源委:“小江云系朝奉公后,与朝泰公为兄弟,其上祖先亦不传。惟存仁公为洪武四年选贡,任陕西凤翔府推官,内升御史,巡按两淮,风浪失印,遂罢官。后有任游府者,亦军伍失律。其子孙青衿(读书人)甚多,亦惑于吉水之说。不知洪武六年始移徙湘民入川,其祖存仁系四年选贡,何以云洪武初年迁湘(阴)。且朝奉公即系五郎之后,何以又云来自吉水,是亦未经考证矣。”
    汤家山石头塘祖先源委:“汤家山系显吾公后。显吾明季时家资巨万,屡佐邑令战守,邑宰(县令)出奔白鹤洞。其子九人独募兵守城,势力不敌,一夕皆溃,其子孙潜居此处。盖汤家山石头塘原系显吾庄业也,硃砂桥分支源委其子孙留传最清。”
    县城源委:“显吾公住县城(湘阴),其族众最多,罗姓住者号日罗半街。盖自迎秀门至北门罗家巷,皆为罗宅,其族之大可知矣。自经兵火,房屋荡然,族众皆散。平定后我生公始由硃砂桥迁县(城),与硃砂桥同祠同派。”
    捍洲祖先源委:“捍洲祖鑑公、铁公,其先字派,亦与古罗城同,或系一脉。近忽云从湖北咸宁县观步桥迁来,观步桥亦先人落业处也。然其谱则系南昌府谱,且将朝泰公、朝奉公多行窜入(窜改录入),真所不解。然系抄本,不足信也。”
    苏溪塅、大桥祖先源委:“大桥祖孟章公,子銮、由红花田迁罗家洞,再选苏溪塅。孙朝星、朝辰。辰后有文奎者,由布衣起家,官袁州知府,族人来往,面嘱不必认同宗。盖此公智谋素著,屡佐偏沅巡符,暨洪制军平定耿、尚两逆。吴逆恨之刺骨,恐他日遗累族人,故慎重如此。一支迁龙山县。善化(长沙)道光壬辰料举人、癸巳科进士分发浙江知县源一,云系朝星公子,孙湘宇公后。”
    白家桥、白米塘、文家铺、韩湾垸祖先源委:“白米塘祖孟江公,与大桥祖系胞兄弟,长孟章:次孟维。维官浙江未归。三孟江,迁五嵛铺下,生子四。长子瑸迁罗塘,再迁狮子魔,后裔迁砂淋头,再迁白米塘:一支迁六塘铺。次子瑾迁白家桥;-支迁白马市土坪。三子璠子孙迁临资口,再迁韩湾垸。四子琇迁文家铺;一支迁大荆驿、苦竹港、芦获河处,遗失八房。或迁四川,或迁沅江,皆有传说。盖由古罗城、铁罗坪迁居,其源流甚清。古罗城老谱,亦系其后嗣增生(增广生员)鸿章共相参订。”
    高华岭下一支:“此一支问其祖云自岳州做官迁此。查岳州只有罗仁为千户长,而寻其道家经据只有继安名,无仁公名,其继字派多与瑸、瑾四公子姓同,然其先不传。故四公修谱欲收入,尚俟考证。”
    大桥下另一支:“此一支近派与砂砂桥同。但查其祖先有继、绍、宗支派,与高华岭下一支同,此刻尚未查明也。”
    新市街一支:“新市街一支与砂砂桥同祠,查其分支祖有继字派,又有金、胜派以下祖多与硃砂桥同派。第(但是)分支祖与硃砂桥不合,宜(应该)其后人将另为一支也。”
    江湖岭(又云樟树岭)、金塘围、三合围、韩湾垸祖先源季:“江湖岭自云其祖宽四公吉水人,作湘邑校官(学官或教谕)落业。然夸邑乘(县志)止有洪谟公,并无宽四公。洪谟公致仕后仍归江西,未尝在湘阴居住。而洪谟公吉水派则云宽、宏、能、正、国、查宽四公子又非宏字派,其非吉水人可知,其非在湘邑作校(官)可知。且其草谱所传祖先,与庐陵、永丰、吉水诸祖参差不合。近云其祖大风、大鸾与新康同宗,新康亦非江西人。盖古罗城迁居罗洋山族也,其江湖岭宗祠下窑湾有铁罗堤,系其祖落业处。后迁县城圃田巷,由圃田巷始分散各处。大抵显吾公住城,声势赫奕,族人恐致贻累。故本土著亦多托云来自江西也。”
    沅江罗家坊祖先源委:“沅江罗家坊其祖有字玉吾者,有字所者,与硃砂桥祖先同谱。已修,不敢直书从何处迁来,慎重之至。然其住处有古罗崙(今讹为五谷崙),又有铁罗堤,确然为古吴昌(今平江)分支无疑。后裔有廷赞公作酃县校官(教谕)。”
    由此可知,今汩罗、湘阴和平江之罗氏,大部分是世居古罗县之罗子国遗民,一部分才是从江西等地迂回的。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