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谱编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通谱编纂

《中华罗氏通谱》特刊 学术研讨(一)

  发布时间:2003-05-19

 

学术研讨(一)

韩 国 的 罗 氏 与 修 谱
常 建 华
 重视姓氏与族谱是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共同社会文化现象。韩国人的姓氏用汉字表示,也有罗姓。目前《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正在进行,我想就韩国的罗氏与修谱问题作一介绍,或许对大家有些参考的价值。
一、韩国罗氏概况
2001年9月到2002年8月,我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资助,在韩国从事一年学术研究。我的研究题目是“朝鲜族谱研究”,因此有机会搜集韩国族谱资料,思考韩国的姓氏与修谱问题。受《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罗训森先生的委托,我同韩国“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进行联系,并查阅韩国罗氏的族谱。下面介绍我所了解的韩国罗氏情况。
韩国的罗氏有两大支:罗州罗氏与锦城罗氏。
(一)先说锦城罗氏。关于锦城的名称,1987年版《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建置沿革》引《舆地胜揽》记载,罗州本百济发罗郡,一云通义,新罗时称锦山郡,一云锦城县。高丽太祖时改称罗州,成宗时统合艅艎等八县和终南等二县及居平七部曲,属于罗州,李朝因之。又按丽史,则太祖率舟师攻锦城郡拔之。击取十余郡县,仍改锦城为罗州。
关于罗氏的姓氏,《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引辛卯科举人罗甫芳所记,说罗氏本祝融氏后裔郧姓,春秋时周平王十二年封罗国。又传至九十世学公,国被吞并,止存一人。传至百零二世,珠公在汉初事高祖有功,封于豫章郡,是为豫章罗氏。自珠公传二十九世宏辅公迁往骨出国,系唐代人。三十三世有寅公,生五子,皆贵显,乃唐末时人。遭黄巢乱,徙往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
关于锦城罗氏的世系与祖先,《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先系考》记载,罗至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黄州团练副使、按全州致讨司马事,本中国人,事唐太宗,忤于征高句丽廷议。一云黄巢之乱,未详。就是窜于东国,泊舟于发罗县定居。后仕新罗为左丞相。按嘉靖谱,则公以上有讳德富者,汉宣帝时与二弟德宪、德功,东至马韩始居。至数十世,有讳长彦,复入中国,事晋孝武帝,为中书令。其下七世,皆仕中国,俱有讳与官衔,而以公序为八世,复东来。然其官爵之称,相左于历朝百官志,则上古之事未可考信。而公之为东方之罗初祖明矣。《先系考》在罗至强之后罗列了14位祖先的名字,最后一位是罗聪礼,名字以下的按语说,至强公以下家乘失系,只书讳与官衔,而计其年代则似无遗失,而未有考实,故自公始得修系年代,系承昭明于史乘,故以公起为一世。
《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还有锦城罗氏的著贯分迁记载,《著贯》说,唐时讳至强窜于东国,泊舟于发罗县,即今罗州,后为新罗为左丞相,子孙世居于此。《移贯》记载,锦城:英祖戊申崇大凶逆之变,为避一网之嫌,以先世封君之义和锦城为罗州之古号,移贯锦城。《分贯》记载高丽时天瑞、元瑞、光佑分迁安定、军威、寿城。
从罗氏世系图可以看出,罗聪礼十世孙允有四子,其中的天瑞、元瑞、文瑞分别形成安定、商山、军威三派。罗聪礼十四世孙纬有四子,其第二子光佑为寿城分派之祖。
关于锦城罗氏始祖罗聪礼,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记载:“先祖罗聪礼,初讳宗礼,姿相雄伟,英勇多智,有文章。早年登第为翰林,间习弓马,惠宗元年甲辰御北边有功,翌年诛王规。丽定宗二年与朴守卿削平内乱,赐三韩一等功臣之号,官壁上三重大匡辅崇禄大夫,封锦城府院君。命三日一朝,见《东国史略》。按嘉靖谱:公以上有先系十数位,只书讳与官衔。而家乘失系,未有考实,不得上达。自公始得修系,故以公起一世。允为东方罗氏之先。又按:丽史公十世孙怀远大将军讳裕,传及十一孙良节公,讳益禧,李益斋臣。”
总之,锦城罗氏始祖罗聪礼以及罗裕、良节公罗禧是高丽时期的人物,见于历史记载。罗聪礼以前的历史不清楚,传说来自中国,追溯至唐代的罗至强以至汉代的罗德富。罗至强生活的时代有唐太宗和唐朝末年两种说法,他又是罗长彦的八世孙,而罗长彦是罗德富的数十世孙,这样的说法难成信史,所以大同谱说“然其官爵之称,相左于历朝百官志,则上古之事未可考信”。不过还是认定罗至强“为东方之罗初祖明矣”。 锦城罗氏本贯(相当于中国的地望,即始居地)罗州,后改用罗州旧称。他的四大支派之分,从高丽后期开始。
(二)再说罗州罗氏。1982年版《罗州罗氏大同谱》卷一首先记载《姓原》,说罗氏为伯益后裔,世代在虞国为官,周代成王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为楚附庸,后被楚屈氏所灭,是为豫章罗氏。接着收录了《中国罗氏族谱豫章罗氏传记》,内容是:始祖黄帝轩辕氏有子少昊金天氏,又有子颛顼高阳氏,又有子祝融氏,传六十二世为匡正公,有功于周,封罗国,为大罗氏。又传九十世学公,当国家被吞并,一人逃亡在外,传一百零二世珠公,汉初有大功,封豫章郡,为豫章罗氏。从珠公传二十九世至宏辅公迁往骨出国(一云骨见国)其后三十三世有一寅公,生五子皆贵显,唐末时人。黄巢之乱分散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李朝姓原杂记》说,罗氏由中国豫章东渡而来,有讳富者,是高丽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为始祖,贯罗州。接着引用旧乘中高丽末工曹典书公罗璡墓碑文,记载唐太宗朝翰林修撰官远窜海外,由风浪漂流发罗县(今罗州),上陆居住,为贯罗州。另外,龙冈、江华、水原的旧文记载,始祖讳富,奉命出使东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后贯罗州。《艅艎旧基说》记载了艅艎,说纯祖辛酉(1861)龙冈宗人掌令时镛,修谱来示文献,在始祖富下注:本是中国人仕宦,来渡东方,定居罗州,丽朝出仕,官至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和金紫光禄大夫门下平章事。墓所在罗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辛丑谱附录曰:艅艎人古来传说,祖墓在涌珍洞。金堤谱说,艅艎云云,有案可考。艅艎在今全南光山郡本良面,三国时代水入伊县,统一新罗和高丽朝有艅艎县,李朝废县,并入罗州。解放后移属光山郡。以上他道远地传世祖基文献,明文本乡罗州。
关于罗州罗氏始祖富公及其以后的历史,1982年所修《罗州罗氏大同谱》所载从中国豫章来韩为高丽王朝“正义大夫监门卫上将军”的富公,到守永公生五子分五派,期间的世系是不清楚的,特别是富公到后一世得虬公,世系断掉。韩国的资料已经很难进一步证实富公的历史了,罗州罗氏希望利用中国的资料研究富公的历史。《罗州罗氏大同谱》卷一还收录《北宋期间罗氏南迁珠玑里各代体系表》,是1975年“中华民国驻韩大使”罗英德向罗州罗氏提供的中国广东罗氏派谱中宋代罗氏南迁珠玑世系表,其中记载罗锦裳(讳日章)有二子,长富,次贵。说是宋绍兴年间因皇妣之乱,南迁南雄,为广东派祖。韩国记载富公宋亡未及返命,与贵公南迁宋绍兴年间(1131-1162,高丽仁宗九年——高丽毅宗十六年)对比,推想此文献中富字、年纪、事理当为同一人。
罗州罗氏以富公为一世,到四世守永,生位、桂、硕、世、源五子,分别形成典书公、侍郎公、锦阳君、延安君、直长公五派至今。1982年所修《罗州罗氏大同谱》记载,典书公派以下再分2派;锦阳君派以下再分9派;延安君派以下再分5派;直长公派以下再分27派。共计43小支派。
中国广东罗氏派谱所载罗富、罗贵,出自珠玑巷传说中的罗贵,但罗富除了姓名以外没有其他记载。近年来罗州罗氏又从中国得到《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记载罗廷重五子,次子仁老“讳富,仕萍乡令,大观二年明堂,因进武骑尉,升奉义郎骑尉,加云骑尉。娶白狐岭相树下龚上舍青女,遇郊祀恩封丰城县君,葬丁坊竹园。子四:……。”这位富公的记载倒是比较多,但不能证明即是罗州罗氏的富公,而且中国族谱中有两位富公,两位富公不能对应。罗锺三认为不能断言柏林派谱的富公即是韩国罗州罗氏的始祖,希望进一步发现史料。 为增进中韩两国罗氏的了解,特别是介绍《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情况,征求“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参加《中华罗氏通谱》的意见。我于2002年11月22日与“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见过面,会长罗庆安、副会长罗万柱、常务理事罗钟大以及罗锺三、罗汉洙五位先生出席,  “罗州罗氏中央宗亲会”最关心的问题是始祖富公的历史依据。他们说,由于现在始祖富公在中国罗氏资料中不能有确凿的证明,他们对参与中国罗氏的宗亲活动持慎重态度。
罗州罗氏人口,依据1935年日本人的户口调查,有13802户,分布全国各地。1960年户口调查显示,罗氏有15764户,90167人。
二、韩国罗氏修谱述略
韩国的族谱分为大同谱与派谱。坡平尹氏世谱旧序说:“今幸大宗讲明追远之意,通谱远近之族,以明其派分枝别。” 这种联合支派进行追远的通谱行为,就是修大同谱,即记录始祖以来全部的子孙的世代、干支关系。派谱则是由一门分衍的各分派的族谱。按照18世纪朝鲜人奇宇万对派谱下的定义:“同贯而分谱,各祖其显,谓之派谱。” 韩国的两支罗氏都修有大同谱与派谱。
(一)锦城罗氏修谱情况。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修谱考》记载历次修谱如下:
嘉靖壬戌谱:1562年、明宗十七年修,是谱历十数年,广收各派乘帖,旁索诸家史书,互参考证而成。然系草创,不无疏略之嫌,而至于得姓之原因,赐贯之由来,派系之昭明,可谓质神无疑矣。罗之本皆出于罗州,故不系分贯之有无,合命以罗州罗氏族谱,用刻板印颁。
天启癸亥谱:1623年修,上中系一依前谱,只收后生之单,题以罗州罗氏族谱,用刻板印颁。
肃宗壬申谱:1692年修,土唐两罗之说始于此时。遂欲尽收两度大谱,付之烧却,于是波争四起,未得大同,亦未得印颁,但题以罗州罗氏族谱,草出若干卷,藏之于数三家。
英祖丁卯谱:1747年修,修谱时一因壬申草谱,因避一州同贯之嫌,始移贯锦城,今所传辨疑文,此时所作。
英祖甲申谱:1764年修,前谱多有未合之派,故欲修大同而亦未毕。
正祖庚申谱:1800年修,因前谱续修。
纯祖丁亥谱:1827年修,因前谱续修。
宪宗乙卯谱:1855年修,因前谱续修。(华按,原作“宪宗乙卯谱”, 乙卯为哲宗年号,当为“哲宗乙卯谱”)
高宗丙子谱:1876年修,荒年修谱,间多遗漏。
高宗乙未谱:1895年兴德公讳惕和参议公讳协两派所修派谱。
高宗戊戌谱:1898年修,清白吏公讳殷制派谱,而兴德、参议两派不入。
纯宗辛亥谱:1911年修,虽云大同,亦多疏略。
癸亥谱:    1923年修,广收宗议,稍近大同,修成。
庚午总谱:  1930年修,五贯之罗总合而成,然间多遗漏。
辛巳谱:    1941年修,溪隐公讳悦派所修派谱。
丙戌谱:    1946年修,虽云大同,然南北不通,未能合谱。
戊戌谱:    1958年修,广搜单书,虽云大同,复贯之论议不一,又有松斋公派修谱。
己酉谱:    1969年修,复贯,称之罗州罗氏大同谱,广搜单书而成。参奉公讳公奭派不入,未得大同。
今谱:即1987年修丁卯谱,前次复贯谱若干派诬事,今以锦城罗氏大同谱还原,属于大同修谱。
另据1992《锦城罗氏松都公派谱》记载,1987年修丁卯谱之前,还有甲子谱,1974年修佰峰公派谱;乙丑谱,1985年修涟川派谱;丙寅谱,1986年修清白吏派谱。1987年修丁卯谱之后,则有1992年本次松都公派谱。
锦城罗氏始修谱于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朝鲜明宗十七年),以罗州为贯,谱:1692年所修肃宗壬申,发生土唐两罗之说。1747年修英祖丁卯谱,因避一州同贯之嫌,始移贯锦城。1911年修纯宗辛亥谱、1923年修癸亥谱追求大同谱之修,1930年修庚午总谱,总合五贯之罗。1969年修己酉谱,复贯,称之罗州罗氏大同谱。因复贯谱受到批评,1987年修丁卯谱,仍还原锦城罗氏大同谱的名称。可以说锦城罗氏修谱多有曲折,本贯问题是引起争议的焦点。
关于锦城罗氏现存大同谱与派谱的情况,笔者获知有以下九种:
《锦城罗氏族谱》 罗斗壁(朝鲜)编 ,木板本,英祖23(1747),1册,启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锦城罗氏族谱》 罗义成(朝鲜)编 ,木活字本, 哲宗7(1856),7卷7册,启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罗氏考证文献》 罗承煜编,铅活字本,1963,1册,启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寿城罗氏世系图》编者未详, 石版本, 刊年未详,1册,启明大学中央图书馆
《寿城罗氏世谱》 罗骏基,(朝鲜)等编,木活字本,昌庵精舍(甲寅年),3卷2册,启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寿城罗氏族谱》 罗章渊等编, 石版本, 1955,1册,启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锦城罗氏大同谱》锦城罗氏大同谱所,回响社1987,汉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锦城罗氏松都公派谱》同刊行委员会,湖南文化社1992,汉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寿城罗氏世谱》同编辑委员会,1998年刊本,汉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依据前引《修谱考》,罗斗壁编《锦城罗氏族谱》即英祖丁卯谱;罗义成编《锦城罗氏族谱》当是“哲宗乙卯谱”,即谱修于1855年,成谱于1856年。至于罗骏基等编《寿城罗氏世谱》成书年代与《修谱考》不合,或许出于同样的原因。另外,国立中央图书馆还藏有锦城罗氏的派谱《军威罗氏世谱》、《安定罗氏世谱》。
(二)罗州罗氏修谱情况。1997年所修《罗州罗氏松岛公派谱·旧谱略考》记载了罗州罗氏历次修谱:
景宗辛丑谱:1721年修,上下二卷(上卷金堤、下卷罗州),刊行。根据成均馆学谕晚成公序文,该谱依礼曹正郎宜素公闻见记录谱系大纲,详考碑铭碣,完成宗谱。序文作于肃宗九年癸亥(1683)。1721年刊行该谱,历时四十年完刊。是金堤、罗州合谱,公州卷末附录。
纯祖壬辰谱:1832年修,七卷一帙,于辛丑谱112年后刊行,系金、公、罗三派合谱。
高宗戊戌谱:1898年修,七卷一帙,于壬辰谱67年后刊行,是金堤、舒川、罗州合谱。
丁巳谱:1917年修,十四卷一帙,刊行。庚戌年(1910)协议修大同谱,各道诸宗响应始作,七年后完成,依据金堤、舒川、罗州旧谱合谱。
辛巳谱:1941年修,十二卷一帙,刊行。丁巳谱刊行后25年,生卒、嫁娶不为不多,锦罗所谓〈罗氏总谱〉冒昧先系,金、公、罗三派大同会合,讨破锦罗总谱之意。有涛寅序文。
 己亥谱:1959年修,十二卷一帙,刊行。庚寅国变(1950年6·25事变)后,各道宗亲协议修谱。
 壬戌谱:1982年修,五卷一帙,五千余面,刊行(洋装)。是为位(典书公)、桂(侍郎公)、硕(锦阳君)、世(延安君)、源(直长公)五派大同谱。
 以上七种族谱,今保存在罗州多侍面月台里永龙通政公后孙相哲家珍藏。罗州罗氏族谱于1721年修景宗辛丑谱,从一开始基本上就是通谱性质,历次修谱顺利,没有大的争议问题。
另外,我获知以下6种罗州罗氏谱藏于公共图书馆:
《罗州罗氏族谱》 罗涛寅等编,木活字版,务安1941,12卷12册,成均馆大学尊经阁藏
《罗州罗氏锦岩公派谱》罗涛线等编,木活字版,1946,2卷2册,成均馆大学尊经阁藏
《罗州罗氏系乘编》罗锭均编,铅印,同编纂委员会1968,1册,题签:罗州罗氏世家录,高丽大学中央图书馆、国学资料保存会藏
《罗州罗氏大同谱》罗承玉、罗焕柱编辑,铅印,罗州四碧亭1970,11卷11册,奎章阁、高丽大学中央图书馆、国学资料保存会藏
《罗州罗氏大同谱》1982,汉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罗州罗氏松岛公派谱》太阳社1997,汉城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以上罗州罗氏谱中,第一种即《旧谱略考》所谓辛巳谱,最后一种为壬戌谱。国立中央图书馆也藏有《罗州罗氏世谱》。
我们有必要了解罗州罗氏创立族谱的情况。罗晚成作于1683年(癸亥)的刊行于1721年的辛丑谱序记载了创修族谱的经过:“吾先代土于罗而显于世尚矣,德厚而庆也。远于丽,盖绵绵抵圣代始昌。七世祖直长府君育五男,皆科。其后属盖将半一邑矣。不幸兵燹也,谱不传。昔我族曾祖正郎宜素公辑见闻略以为录,犹恨其欠详,而且后者无与焉。近再从叔斗冬甫有慨于是,考碑碣,谕宗族,以不肖散而闲,俾述其事。阅两岁今始断手,其无徵者仍旧,余皆以碑为正,补入字某室,某年,某甲,墓某原,庶有俾于后。”据此,罗州罗氏可追溯到高丽时期,但昌盛则始于李朝的七世祖直长府君,他生育五男,皆科举成功,后裔繁盛。由于战争的原因,罗州罗氏没有传下族谱。谱序作者晚成的曾祖正郎宜素公辑有见闻略,但是不详细。于是罗斗冬与罗晚成等人“考碑碣”、“以碑为正”,修成族谱。说明见闻与碑碣是修谱的基本依据。该谱序还说:“今于宗谱之成,不能无感焉。”十七世纪以前的朝鲜族谱名称多称世谱,也出现了族谱的名称,“宗谱”的用法在十七世纪以至后来是很少使用的名称。辛丑谱中还有斗冬作于1703年的谱序,该序称:“惟我罗氏祖于上将军府君,积德累仁,为湖之望族,逮至丽季,始岐而为金堤、罗州派,各传十三四世,于今又三百有余年矣。不幸谱牒逸而无徵,虽有后来所记者,而尤未免草略焉。顷在黑猪之岁,斗冬与从侄故持平、晚成议之,遂博访于州之诸族,因旧谱而增润之。第金堤派远在,未及合成一谱,常以是病之。乃今金堤诸族亦如搜辑,修送草谱。而又自金堤而分派者,散在于湖西之忠州、清州,畿甸之利川、高阳、通津等地。于是乎弛书而收聚之,修正缮写,分为上下两册。”由此可见,罗州罗氏以上将军府君罗富为始祖,高丽末年分为金堤、罗州派,各传十三四世,到18世纪初有三百余年。黑猪之岁当是癸亥,即1683年始修谱,采访诸族,增润旧谱(见闻录),成罗州地区的罗氏谱。1703年稍前,又吸收了金堤派的草谱以及金堤分派的谱系,修成族谱。
我们再以1982年所修《罗州罗氏大同谱》为例,了解一下当代的罗州罗氏族谱。该谱依册分为五卷,卷一有写真、序文、发刊辞、旧序文、凡例、姓原、贯乡沿革、辨疑、派系图、三纲图、科榜录、行列字表、家乘栏、年代对照表,接着是志状录,下有典书公派、锦阳君派、延安君派、直长公派,接着为系乘编,主要是典书公派、侍郎公派的世系。由此可见,卷一实际上包括了应当作为卷首的内容和作为文献一编的志状资料(尽管没有标出文献编的题目)。卷二是锦阳君派世系。卷三接续锦阳君派世系外,主要为延安君派世系。卷四直长公派世系。卷五仍为直长公派世系,还有任员录。该谱的主要篇幅记载了典书公、锦阳君派、延安君、直长公派以及侍郎公派世系,除了侍郎公派以外,其他四大派世系派下分若干小派世系记载。可以说世系与志状文献构成该谱基本部分,而志状录的虽然包含多种文献,但主要是传记,看来其编撰的目的除了保存文献外,还是为了反映人物的事迹。《罗州罗氏大同谱》的序言认为,晚近世态百般变化,修谱可以融合敦睦各氏族勿论,还可以为民族团结、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发刊辞也说该谱的旨趣无论在形态还是意识上要适应现代。
罗州罗氏不仅有大同谱,还有派谱。我们介绍直长公以下十世松岛公支派的谱牒。1997年所修《罗州罗氏松岛公派谱》不分卷,内容有:1、写真(墓域、祭阁、教旨、翰林公亲笔碑文),2、宗训,3、松岛公遗文、墓志铭,4、序文,5、刊行辞,6、旧谱略考,7、罗州罗氏姓原,8、中国罗氏族谱豫章罗氏传记,9、李朝姓原杂记,10、旧乘中高丽末工曹典书公罗璡墓碑文,11、龙岗、江华、水原旧文迹。12、艅艎旧基说,13、贯乡沿革、14、辨疑,15、罗州罗氏大同派系图,16、三子七孙俱中司马图,17、松岛公派系乘图表,18、行列字序表,19、松岛公派系乘编,20、编辑任员名单,21、年代对照表。其中第6至15共计10项内容移自大同谱,17、19两项是松岛公派谱的主体。
三、锦城罗氏与罗州罗氏的关系
从上一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锦城罗氏本贯与修谱出现的争执,《罗州罗氏大同谱》卷一也有一些关于锦城罗氏的记载,我们就此分析罗州罗氏与锦城罗氏的关系。其中《辨疑》说,罗州罗氏有两族,其一是从中国豫章东渡,后以讳富监门上将军为始祖,以罗州为贯,世称唐罗;其一驾洛国首露王后孙罗聪礼为始祖,在高丽朝以居平为贯,以居平革属罗州改贯,肃宗朝以来,避免异根同贯,以罗州古号锦城为贯,世称土罗。两罗异根异族昭然,前近代连婚数十次的事实,两家谱牒昭载。而锦罗咸务安派部分人的同族云云,以宗氏与我合谱,流布无根之说,造作侮先辱后的弊端,事例甚多。接着以如下事实说明:
1、锦罗派阀概要。丽末忠烈王时,良节公益禧入居居平(今罗州文平面)以来,后孙主要在居平、灵光居住的居平派,竹轩继起后孙的罗州派和主要居于咸平、务安的咸务安派,有此三派。肃宗戊辰(1688)岁,居平派生员罗斗璧、罗应斌诸公从宗议,到辛未(1691)四年间搜集家乘二百余部和误谬谱乘三十二帙烧毁,修刊体系性的壬申(1692)谱。其后,英祖丁卯(1747)年居平派罗寿喦、罗重吕等修丁卯谱,寿喦公所撰附录认为罗氏是驾洛国首露王九世孙降于新罗的子孙。在罗州,罗氏两族异族,一州同贯,担心混淆,从今起以罗州古号锦城为贯。这两次修谱,咸务安派的罗以参等坚持以从中国东渡的至强后孙聪礼为始祖,形成近三百年锦城罗氏的行世。
 2、所谓罗氏总谱罗氏事件。日帝统治末年的庚午(1930)岁,罗以参的后孙要为自己祖上伸冤,以锦罗为始,图得诸罗谱牒,总为东方罗氏。聪礼后孙暗暗造作事迹,秘密发送。后被发觉,全国罗氏因辱先蒙羞,天人共怒。锦罗无论,全部罗氏群情激愤,各方代表在居平,决定将其全部没收烧毁,天下声讨见诸报道。
 3、罗氏考证文事件。所谓总谱主谋的子侄声称为自己祖上的传来伸冤昭雪,对居平派攻击。
 4、锦罗咸务安派的复贯谱。1968年,锦罗咸务安派认为古昔以罗州为贯,要求恢复本贯修谱,在锦罗间引起复杂问题。罗州罗氏与锦罗签定约定书,见诸报纸。
 5、约定书。以罗州为本贯的大宗中代表与锦城罗氏复贯大同谱所的代表,檀纪四三0一年戊申(1968)三月十四日在罗州郡文平面南山里锦城罗氏复贯大同谱所罗焕柱宅,会同两罗传来文献,慎重再考证,现用罗州锦城以讳聪礼为始祖,罗氏以讳富为始祖,罗氏异根昭然。兹两罗宗中代表于此确证,作成本约定书。署名签章。
 6、关于取消跋文的备忘录。作成前项约定书公告报纸,其跋文中有不妥文句,导致门中代表签定以下的备忘录,回收历次的跋文百余张。
备 忘 录
 谱跋文中东方罗氏聪礼公后孙有舍掉自己祖上附属中古罗氏者,应当在跋文中除去。1971年5月19日限五部,6月末限其余全部。将所改向罗州罗锺绥提出。等等。
 7、对复贯的反驳文(1977年3月发刊,《全南大观》413页所载)。主要观点是:近来,锦城罗氏部分人提出锦城罗氏原来本贯罗州,应当还其本来名称。制作《罗州罗氏大同谱》的族谱发送。主张锦城罗氏七世富为罗州罗氏始祖,罗州罗氏方面坚决否认。等等。

 8、复贯派最近的动静。锦城罗氏方面最近主张大同修谱的复贯派,受到社会上的批评后逐渐后悔轻妄之举,恢复实情。
根据以上记载,结合我们在一、二两部分的论述,现再总结一下锦城罗氏与罗州罗氏的关系。二者均以罗州为贯,一用本名,一用别名。 二者目前都认同中华罗氏的姓氏来源,但是罗州罗氏认为历史上锦城罗氏曾以首露王子孙自居,属于土罗。锦城罗氏认为唐太宗时尚书左仆射罗至强反对廷议征高句丽,亡命发罗县(现罗州),定居后,为新罗朝左丞相。新罗孝恭王时,后孙罗璥封罗州沙湌,贯罗州。考证失传,昭穆系统不明。三韩壁上一等功臣罗聪礼继世为始祖。如此则锦城罗氏也来源于中国,不过其清楚的世系是从罗聪礼开始的。罗州罗氏以罗富为始祖,认定自己来源于中国。李朝英祖四年(1724,戊申)因李麟做佐之乱,罗州罗氏受到株连,死者十余人。 为避免戊申凶变之祸,罗聪礼的子孙(当时也称作罗州罗氏)以罗州古号锦城和始祖封为锦城院君的缘由,移贯锦城。这就为锦城罗氏埋下了复贯的伏笔。锦城罗氏的支派中,居平派与咸务安派长期以来产生矛盾,大致上居平派承认移贯事实及罗州罗氏的谱系;而咸务安派主张复贯,还提出罗州罗氏始祖罗富为锦城罗氏始祖罗至强以下七世祖的说法,不仅坚持锦罗出自中华,还将罗州罗氏从属于自己,目的是为了复贯。在罗州罗氏的反对下,锦城罗氏的复贯派失败,同意仍以锦城为贯。并将二者的协议在报纸公布。由于罗州罗氏自始至终坚持来自中国,长期以来得到了韩国社会的认可。
四、结  语
 韩国古代原无姓氏,只有名字,这从保留下来的新罗时代的一些碑文可以看出。但是新罗时代受唐代文化影响很强,新罗王室的朴、昔、金诸姓就是王家采用汉姓。李重焕《择里志》说:“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任氏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也。至高丽混一三韩,而始仿中国氏族,颁于八路,而人皆有姓。”所以韩国姓氏是新罗、高丽时期崇尚中国文化模仿汉族姓氏建立的。 以后直到李朝,与选择姓氏相联系的就是一些氏族将中国人作为东来韩半岛的始祖,并建构氏族的早期传说与历史。韩国的族谱始于高丽时代,兴起则在15世纪以后的李朝,17世纪以后普及。族谱创立与发展的过程,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建构宗族早期历史的过程。李朝实行科举制,形成以士大夫为中心的两班社会,是宗族及族谱文化发达的社会成因。
 韩国罗氏较为确切的历史都始于高丽王朝末年,高丽王朝亡于1391年,锦城罗氏修谱于1562年,距离高丽王朝已有170年了,在朝鲜历史上属于较早修谱的。罗州罗氏修谱始于1683年(序文存在)晚于锦城罗氏21年,而1721年刊行该谱,如以此计算则晚约60年。罗州罗氏约40年的修谱过程,可以使族谱修得完善。相同的是两罗的修谱活动都开始于17世纪后期,是朝鲜氏族固有世系记载向中国宗法式世系记载转变的时期,换言之是比较全面接受中国族谱文化的时期。自然多少要对族姓的历史进行建构。
 韩国罗氏的历史与修谱脱离不开整个民族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可否认,韩国早期历史确有由中国东来的所谓归化人。但是韩国罗氏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早期的历史,仍是需要研究加以证明的。无论如何,历史上中韩两个民族有过长期而密切的文化交往,中国文化曾给予韩半岛以重大影响,朝鲜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姓氏文化将中韩民族联系在一起,罗——作为姓氏是中韩罗氏拥有的共同符号,也可以作为两国人民互相了解、友好往来的纽带。可以说:一笔写不出两个罗字来。

编者注:作者常建华,1957年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 国 罗 姓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袁 义 达

●  罗姓的地位
罗姓是中国第二十位姓氏,尤其在广东和四川地区中最有影响。在当代全国近12亿汉族中,罗姓人群大约占了0.86%,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罗的人至少在86个,总人口大约在10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罗姓历代名人196名,占总名人数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53位;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并列第55位;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44位。
罗姓名人中最为著名的有西汉名商罗裒,大臣罗珠,为著名豫章罗氏的始祖、交州刺史罗宏、列侯罗邵;晋朝节侯罗宪、长沙相罗含、武陵太守罗企生、襄阳太守罗友;唐朝名将燕郡王罗艺,大将郯国公罗士信,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宋朝理学家罗从彦、罗大经;元朝医学家罗天益;元、明之际小说家罗贯中;明朝名士罗玘,哲学家罗钦顺,学者罗洪先,罗伦、罗汝芳;清朝画家罗聘,曲艺作家罗松窗,湘军名将罗泽南,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革命家罗亦农、罗学瓒、罗柄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大将罗瑞卿,语言学家兼出版家罗竹凤,语言学家罗常培,植物生理学家罗宗洛,兽医学家罗清生等。

●  罗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罗姓主要有二大支:熊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为熊姓罗氏。罗姓出自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为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而称罗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的中间地带。直至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人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商朝末,荆楚、罗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淅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此时的罗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罗国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也有以熊为氏。罗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中叶国灭后,罗姓正式使用也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主要来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两广地区,与古越骆族融合,形成当代广西的壮族、毛南族等罗姓的先民。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与当地土著混居,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的先民,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等族罗姓的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姓一支进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成为今泰国人的先民。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罗姓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北方的战乱和民众的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罗姓中也流入了外族人的基因。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叱罗、西域斛瑟罗等氏族集体改为罗姓,随后唐朝时西域曹国人、天竺人进入中国后使用汉姓罗氏,宋朝西夏国党项族也有罗姓,清朝满洲八旗姓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爱新觉罗氏等氏族的全部或部分改姓罗。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族罗姓。

历史上罗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足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44%,排在第52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占江西总人口的1.
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这四省罗姓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这四省的罗姓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赣皖湘、四川二个中心的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75%,为明朝第24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罗姓人口总增加率为106%,净增加了36万。由于罗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罗姓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10.1%)、湖南(10.1%),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这五省的罗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时期,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二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032万,为全国第20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00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罗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罗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湖北、贵州,这四省又集中了21%。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21%,为罗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全国形成了四川、粤湘闽赣二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以及甘肃中西部的北方罗姓集中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

当代罗姓的分布频率
罗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每平方公里的罗姓人口达到7.8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9人以上。罗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图9.2.3A)表明:密度最高的(2.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13.3%,罗姓人口大约485万;1.3-2.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15.1%,罗姓人口大约270万;不足1.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71.6%,罗姓人口大约277万。
罗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2.3B)表明:罗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南大部、四川南部、广东东部、甘肃张掖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2%以上,尤其在云南南部,有的达到3.6%,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8%;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北部、江西大部、湖南、广西北部、海南、贵州、四川北部、云南东部,罗姓频率在1-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1%;台湾南部、广西南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湖北、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山西西南、青海东部、甘肃西北、内蒙古东北角,罗姓频率在0.5-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4%;罗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1.7%,其中频率0.4%以下的占国土面积54%。

血型分布特征
罗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52万,占34.1%;A型310万,占30%;B型280万,占27.2%;AB型90万,占8.7%。罗姓总人口1032万。
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大部、福建南部、四川大部、江西南部、湖南东南、贵州西北、云南北部和中南,约占国土面积13.3%,罗姓485万,约占总罗姓人口47%。O型174万,A型150万,B型122万,AB型39万。
湖南西北、广东西部、贵州西北、广西北部、云南东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端和张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15.1%,罗姓270万,约占总罗姓人口26.2%。O型91万,A型82万,B型73万,AB型24万。
广西南部、海南、台湾、长江以北的其他地区为罗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71.6%,罗姓277万,约占罗姓总人口15.8%。O型87万,A型78万,B 型85万,AB型27万。
(注:收稿日期:2003-3-14)

试释豫章罗氏八十字名、字班辈字派
罗 训 森

笔者忝为《中华罗氏通谱》主编,见到各地赠送的大量罗氏族谱或世系资料,其中各个支系的名、字班辈诗琳琅满目,各领风采,现试从名、字班辈诗的种类、功用、制定、内涵等方面解释豫章罗氏使用最广的八十字名、字班辈诗。
名、字辈派或班辈字派是姓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在族谱的版面安排上处于很突出的位置,笔者走访许多罗氏聚居村落,许多支系族谱、神主牌、祖莹、宗祠等已失考,但名、字辈派却以代代口传的形式留传下来,事关后代取名、认辈份,可见其是姓氏文化中生命力最顽强的内容。
辈派的种类、功用
辈派一般有两组,一组是“名”辈派,一组是“字”辈派,即一组是用来命“名”,一组是用来取“字”。
命名:是父母或其长辈、友人在小孩出生后,按辈份进行的,中国人姓名中一般是三个字,姓是老祖宗几千年前传下来的,辈份是祖宗几百年或几十年前定的,父母仅有命名的资格。寄托父母、长辈对小孩的期望,有否此内涵视他父母、长辈的文化素质。
学名:小孩达到上学年龄了,一般由老师取命,取“学名”,一般“学名”比父母的命名更有文化内涵。亦证明启蒙老师与父母有同等命名权力。
取字:达到成人年龄,可以取“字”了,从辈派中取与“名”同辈的一个字,加上自已喜欢的一个字组成“字”。也就是说“取字”是本人有一个字的选择权。福州人说某人办事没规矩、不合情理,有一“文骂”:“你做的没字了”,现在一般都认为是一种很轻的责骂,但其内涵却很毒,即咒人家长不到成年,未取字就夭折了。
用号:年龄更大、事业有成,可以用“号”了,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有的人取两个、叁个甚至更多的“号”。古人有自取的号,有用“郡望”为号,如“罗豫章”系指宋·罗从彦,“柳河东”系指柳宗元;也有用官职为号。
官名:部分学子出仕后,另取官名或曰“官章”,大多数取单名,少一个字,一则刻官章时实用,二则上章表奏容易自称。正史、地方志中单名人物所占的百分比相当大。
辈派诗最实用的价值是命名取字,以区别辈份,定长幼,避免同辈中重名,或避讳祖宗的名字,一般族谱中记载祖宗大名时,前面加一“讳”(音:会),即告诫子孙今后不可取同一字作为名、字,以示对祖宗的敬重。取名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如何不重名,是现代社会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有待社会各界讨论,不属于本文范围。
班辈字派的制定
辈派诗既然有如此重要的功能,伴随人的一生,那么它是怎么来的,由谁制定的呢?笔者在介入族谱研究后,从有关姓氏文化出版物中得知,其来源有二:
1、从留传的好诗词中选取,如有的选用一、二首唐诗作为本支名、字辈派。
2、编纂族谱时,由族中德高望重或文重者制定。即作者有一个资格、权威问题。
班辈字派的内涵
班辈的命名取字实用价值获得广泛认同,笔者在研究本支班辈中,发现实际上班辈中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尤其作者的文化素质越高,其内涵越深,如福建闽清洋头罗氏的班辈,由清·顺治五年举人、太湖知县、知府(未到任卒于官)罗绮,在主持修谱时定下名、字班辈各一组, “名”班辈立意治国,“字”班辈实嘱齐家,蕴含传统士大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实际上把对子孙的美好期望,在班辈中强烈表示,作为“家训”传世。同样,由宋·罗盛得所撰的班辈也有此深刻的内涵。他以吏部侍郎(注:古代一般设六个部,吏部为首,相当今之组织部副部长)身份,将一生经验总结,将对罗氏子孙的期望,浓缩在四十个字中。可惜有关罗盛得的事迹留传不多,地方志中仅知名、知职务而已。
试释豫章罗氏80班辈字派
80字豫章罗氏班辈字派在流传过程中有许多版本,现就常见两种进行比较分析。
其一:南昌柏林谱,宋·罗盛得重修罗氏大成谱统一辈派:
老 派
盛应实用君,    成彦伯公叔;   
文曰懋宪光,    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    贤嗣序昭穆;   
富有本日新,    德业世常录。
新 派
忠孝传鸿烈,    芳名震豫章;   
历朝荣显位,    奕代佐元良;
理学垂声久,    英才毓瑞长;   
宗支同绍述,    焕发衍嘉祥。

其二:吉水重修谱:
吉州罗氏大派八十字辈
盛应实用君,    成彦伯公叔,
以德懋宪光,    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    贤嗣叙昭穆,
富有本日新,    得业是常禄。

忠孝全鸿烈,    芳名振豫章,
立朝荣甲第,    奕世萃冠裳,
礼乐家声绕,    英才国瑞长,
灵礽同绍远,    庆衍发麟祥。
台湾罗氏新字派
忠孝全鸿烈,    芳名振豫章,
纲维承祖业,    文德耀宗光,
理学家声远,    英才国运昌,
云礽同绍述,    余庆发新祥。
注:此版本与大陆略有不同,但明显修改的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意思亦更连贯。但第四句的“光”与前四十字中的“光”重复,改为“功”意思不变。第六句的“运”与前四十字中的“运”重复,仍可使用吉州版本,最后一句“新”字亦重复。

此三种版本大部分相同,有几处不同及字义解释:
第三句“文曰”与“以德”;据《国际标准汉字大辞典》等,“懋”通“茂”,有勤奋努力,勉励、鼓励、美的解释,“宪”,有“法令”的解释。
第六句“叙”与“序”。均有叙述的意思。
第八句“德”与“得”、“录”与 “禄”,同音但字义不同。
第九句“传”与“全”。音近而义不同。
第十句“震”与“振”。振通“震”。
第十一句“历朝荣显位”与“立朝荣甲第”。
第十二句“奕代佐元良”与“奕世萃冠裳”。萃:聚集
第十三句“理学垂声远”与“礼乐家声绕”
第十四句“毓”与“国”。毓:生育、养育、孕育。
第十五句“宗支”与“灵礽”。礽:同仍,福也。从本身起第八代孙,礽孙。
第十六句“焕发衍嘉祥”与“庆衍发麟祥”。麟:王族、显贵,麟牒,王族的族谱。
   
了解了三种版本的异同,即可进一步解读他们的意思。以吉州版本为主,试释如下:
盛应实用君:罗氏要繁荣昌盛,实实在在要靠你,要用到你。
成彦伯公叔:你要像公公、伯伯、叔叔一样成为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以德懋宪光:要勤奋努力用德行使法令增光。有“以德治国”的深刻含义。“文曰”放句前,全句不好解释,以“曰”命名取字,历史上亦罕见,估计为传抄错误。
秉兴克允福:主持朝政,兴旺发达后,能够使人信服,受人敬重,才是有福之人。“克”作“能够”解。“允”作“使人信服,受人敬重”解。
亨运会时来:亨通的世运会经常到来。
贤嗣叙昭穆:贤达的后裔会将祖德宗功很好地继承、叙述下去。“昭穆”姓氏文化中专有名词,“左昭右穆”,在神主牌上,男祖宗书写在左边,女祖婆书写在右边。叙、序相通。
富有本日新:富有的人,每天都有收获,账目天天更新。
得业是常禄:选择一种好的职业,就像官员一样,有长期、经常的俸禄。
忠孝全鸿烈:罗氏一门忠孝,名扬当时,都是鸿烈的壮举。
芳名振豫章:罗企生忠义,罗遵生孝友,他们的名字,振兴了罗氏“豫章郡”的声望。同时亦有他们的壮举,震动了所有豫章罗氏的意思。
立朝荣甲第:古代当官讲究出身,若进士出身视为正统科班出身,“甲第”即此意思。罗氏历史上一甲第一名(俗称状元)者三名:罗伦、罗洪先、罗万化,一甲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亦不乏其人。全句意思是:在朝立名,要以科甲的名次为荣。“历朝荣显位”的意思有所不同,是各个朝代都有位居显位的罗氏。台湾版本“纲维承祖业”更具有平民化、通俗易懂。
奕世萃冠裳:代代都会有很多做官的子孙。冠裳,古代泛指官员。“奕代佐元良”,意思指代代都有辅佐皇室的良臣。台湾版本将“文德耀宗光”“光”字改“功”字,则与上句呼应。但与前四十字中的“以德懋宪光”一句,意景上有些重复。
礼乐家声绕:诗书门第,礼乐绕梁,是古代憧憬的家声。“理学垂声远”,系指罗氏是理学世家,宋·罗从彦是朱熹的祖师,罗氏族人引为自豪。各地广建“豫章书院”纪念罗从彦,即“垂声远”真实写照。台湾版本“理学家声远”,更鲜明突出罗氏理学世家的历史地位。
英才国瑞长:罗氏精英们将使国运长久。而将“国”字改“毓”字,整句意思变了,罗氏精英们孕育的瑞运长久,仅着眼本族,失去国家、民族的高度。
灵礽同绍远:有灵气的子孙,将把罗氏光辉历史继承发扬光大,直至永远。“宗支同绍远”此处“绍”同作“继”解。本句意思即谓众多的罗氏支派共同继承祖德宗功直至永远。
庆衍发麟祥:欢庆繁衍的子孙能够发展罗氏王族的祥瑞、优良的传统。“焕发衍嘉祥”,与“庆衍发麟祥”在高度上不同,希望子孙焕发精神,将好的传统继承下去。
结 束 语
继上所述,两种版本的豫章罗氏八十字班辈字派在前四十字基本相同,具有教育罗氏儿童的启蒙功用,据说,有的罗氏宗祠每年正月初一,罗氏小孩背不出八十字,将被处罚,可见其影响之大。后四十字,思想意景上差别较大,笔者在未与江西南昌柏林罗氏联系之前,即考证出前四十字为宋·侍郎罗盛得所撰,为“名、字”班辈,后得到证实。因为只有像罗盛得这样位居高位,高瞻远瞩,文学功底深厚,才有可能写出如此通俗易懂、郎郎上口而又具有内涵、具有权威的班辈字派。而他自己即以“盛”字命名。与笔者考证本支系罗绮,以“首”字取字相符。证明一般名、字班辈作者,要有身份地位,要有很高学识,要具有前瞻性,那么他的作品,才会具有顽强生命力,长存于世,广为流传。而后四十字,版本太多,作为“字”班辈,就不好断定作者,有说是后人添加,也可能各地罗氏在传抄过程中,各按己意进行改写或传抄错误。但从整体上,意义连续性上,笔者倾向于吉州版本校为合理,内涵较深。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浅见,豫章罗氏80字辈可考订如下:

盛应实用君,    成彦伯公叔,
以德懋宪光,    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    贤嗣序昭穆,
富有本日新,    得业是常禄。

忠孝全鸿烈,    芳名振豫章,
立朝荣甲第,    奕世萃冠裳,
理学家声远,    英才国瑞长,
灵礽同绍述,    庆衍发麟祥。

一般名、字班辈字派以每组二十个字较为常见,豫章罗氏每组为四十个字,是比较罕见的。是否前四十个字为两组名、字班辈?后四十字为另外两组名、字班辈?有待专家学者、宗彦贤达进一步研究。笔者解释是否妥当,有待斧正。
本次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各地罗氏对统一罗氏班辈反映强烈,豫章罗氏八十字班辈,目前有的支系已经是八十字连用,福州新梅公系已用到“忠孝全鸿烈”的“烈”字,而且,八十个字在各地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么它已经有了很大的使用价值。笔者管见,不妨尊重民间习俗,不分名、字班辈,八十字统一使用。当然,如果条件成熟,本次编《中华罗氏通谱》亦可提出新的名、字班辈字派,作为罗氏后人命名取字参考。

二OO三年三月十八日  于广东南庄联络处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