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中华百家姓氏诗选·罗氏卷》序

 罗志钧 发布时间:2003-11-04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每个成员都有他自己的姓氏。我们通常说的百家姓,是个约数。据专家考证,中国人的姓多达5660个。其中罗姓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0·86%,约一千万以上,是20个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
      罗姓祖先,是个古老部落。相传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辅佐句芒,发明捕鸟的罗网,罗部落是个以捕鸟为生的部落。五帝之一的颛琐,其曾孙吴回,号祝融,是当时的火官。他的第六十世孙匡正,在周武王时,奉命征商有功,被封子爵,建国于(今湖北)宜城,国号曰罗,他的后代以国为姓。公元前537年,罗国传24世,被楚所灭。匡正24世孙罗万通失国后,历传7世,隐居山林,不求闻达。迄至传人罗凌甫矢志复国,入仕于秦,屡建功勋,公元前320年,秦献公授爵封邑,俱辞不受,恳秦助兵伐楚,夺回宜城,历230年而复国。因宜城偏僻,迁都枝江,又再迁长沙。自此数代伟人迭出:四世无白丁,三代作公卿,故有“望出长沙“之誉。罗凌甫传10世至罗君用,官武陵令,督运官铁,溺死洞庭;长沙太守,事奏朝庭,汉高祖乃封君用遗子罗珠为治粟内史,并授九江太守,后迁升参军知政,官拜相国。罗珠与灌婴携手建成一座城池,周环十里,大植豫樟,豫樟城也就成为罗珠的代名。豫樟后人,勇于开拓进取,走向神州大地,有的渗入多个民族,有的走向天涯海角,有的甚至走出国门,至今居住马来西亚,新加坡,东南亚各地者不计其数,在南北朝鲜竟多达数十万人,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可找到罗姓人的足迹。人们从网罟高张,艰难跋涉的这样一幅鲜活图象中,清楚地看到一个古老部落,是这样地走向全国,走向了全世界。
      据传罗姓人还有两个来源: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叱罗氏改为罗氏;二是唐代的西突厥可汗斛瑟罗进入中国,其后人就以斛瑟罗为姓,后又改为罗姓。
      罗姓人在历史的纷繁变化中,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以锐利的目光,高深的睿智,顽强的生命力,不断探寻和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穿越各个领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一份贡献。 打开那厚重的史册,我们虽然不曾看到罗姓人中,产生过像秦王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风云人物。但不管那个朝代,都少不了罗姓人为之经纶治世,运筹帷幄。在远古的时候,罗部落人便是捕鸟兽供天子祀祭的武官。汉有罗珠充任相国,晋有罗含出任廷尉长沙相,晚唐长沙罗宏信,罗绍威,罗应升,一连三代充任朝庭相国,又一次“望出长沙”。到了近代,罗姓人为国争光,为革命奉献,更是光辉璀灿,显赫有加。清末天津总兵罗荣光,镇守大沽炮台24年,建成“天下第一海防”;光绪26年,八国联军集数万兵力,进逼大沽炮台,其时他已67岁高龄,率军苦战,终因弹尽援绝而壮烈殉国,在渤海湾里树起了一道永不消逝的军魂。当代革命先烈罗学瓒,踌躇满志,面对旧社会的漫天乌云,曾以《咏怀》诗言志:“龙蛇争大地,豹虎满寰瀛。蹂躏无余隙,巢空草木惊。安得异人起,拔剑扫妖氛。倾洋涤宇宙,重建此乾坤。一同登乐国,万世庆升平。”他们这一代人,在中国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紧跟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冲锋陷阵,“重建乾坤”。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罗姓将军达28人,其中两个中将,一个大将罗瑞卿,一个元帅罗荣桓,后来都充任党政军要职。共和国历史,必将铭刻这一代人的丰功伟绩。今天政坛上,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这些罗姓人的皎皎者,必将不负国人厚望,作出新的奉献。
   历代罗姓人,总是勤奋好学而闻名。因而人文蔚起,瓜瓞绵延。其中一些出类拔萃者,大智若愚,深谋远虑,其思想闪耀着哲人的光辉。晋代有美誉“忠义之士”的罗企生,宋代有“以德报怨”的罗道济,明代有“识名利为浮云”的罗一峰;清代更有奇人罗芳伯,于乾隆三十七年,离妻别子,与百余名亲友结伴出洋,在西婆罗洲三巴登陆,先以教书为业,后以采金为生,不久便办成大业,前来归附他的华侨日多。于乾隆四十二年创建“兰芳公司”,数载经营,办成管辖数十里范围的采矿实体,实际成为自卫自治的一个政权,有人干脆叫它“共和国”。罗芳伯以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寻,以“为公不为私”哲言为宗旨,大小首脑皆选举产生;应行兴革,由群众公决。众议“罗芳帝国”国名并由他出任国王,他一一否决。他把共和国首脑定名“大唐总长”,内部以“大哥”相呼。后经数年整军经武,疆土竟达婆罗巴洲之半,人口近一百万。他尝言:“乐民之乐者,必当忧民之忧;受民之奉者,必当治民之事“。他首倡“共和制”,比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还早一个多世纪。他视帝王为浮云,帝制为朽物。声望极高,众人拥戴,其”共和国“竟历经108年之久。
     历代罗姓人,素以重学兴教称著。因而书香远溢,文人迭出。在唐代有浙江三罗,即罗隐罗邺罗虬。他们三人,仕途坎坷,都以诗文名世。罗隐原名横,少年即以诗名,因讥评现实,连唐明皇也敢讥讽,为统治者所忌,十举进士不第,因而改名隐。他的诗语言明快,笔锋犀利,讽喻时弊,造意深刻而又新颖。毛泽东十分赏视他的诗才,对他两本诗集中的91首,浓圈密点,评价很高。他写了一首《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通篇充满凄凉愤嫉之情,并无半点颓丧之意,是出于对晚唐政治极端黑暗腐败的无奈。毛泽东对这首诗一路密圈到底。他写的《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此诗不把国家兴亡系于某一个人,不认为封建王朝天命不亡,在当时实属难得。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上划了两个大圈,全诗每一句都加了密圈。他的名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夏州胡常侍》),意境超凡脱俗,跨越时空,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他的堂弟罗邺,素有英资,笔端超绝,有 诗中虎“之雅号,其诗反映了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实象,存诗2卷,很有史学价值。罗虬之诗,词藻绮丽,手法别致,被誉为”海中佳料“。明初文学巨匠罗贯中,少年有王者之才,理智明晰,学识渊博,很有抱负,尤其具有杰出的政治眼光,但一直没有施展才华的际遇;他一生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擅长词曲,热爱文学,具有驾驭鸿篇巨制才华,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才能,最终凝固为誉满天下的《三国演义》。这部世界名著,无论是对文学界,艺术界,政界,商界,以及军界,都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到了清末民初,罗姓著书立说的科学家,学问家,更似层峦迭起:天文学家数学家罗士琳,著述数学天文学著作8卷;学问家罗汝怀著《北游记里录》4卷,《湖南文征》200卷,《周易训诂大谊》《禹贡义案》34卷,《绿绮草堂诗集》20卷。考古先躯罗振玉,先后搜集甲骨30000多片,编成多种著作,为我国考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还有近代语言学家罗培常,曾是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又在美国两所大学讲授中国语言与文学三年,后出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著有《普通语言学纲要》,《汉语音韵学导论》,《厦门音系》,《临川音系》,《唐五代西北方言》,《贡山俅语初探》,《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等多种著作。这些罗姓专家学者,总是耕耘不辍,著作等身,以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为自己树立起一座座丰碑。
   历代罗姓人,特有一种亮节高风,幽情傲骨,而令人景仰。清代乾隆年间,湖南湘潭罗典,乾隆二十一年和二十七年分别任河南乡试副考官和主考官。为国选才,不遗余力,于十个昼夜看完5000多份试卷,毫无疏漏,唯才是举。河南人说,经他两选,中州人才,网鲜遗珠。乾隆三十年,他提督四川学政,走马上任,恰逢阆中县令治狱不平,童生不服,群起聚诉。保宁知府偏袒县令,派镇将发兵逮捕考生百余,民众义愤填膺,拦路申诉。罗典查明原委,事出某考生与县卒有隙,被诬入狱,考生群起诉冤所致。他不顾知府镇将要挟,全部释放考生,事态得以平息。时人夸赞他办事“敏决静镇”。乾隆三十五年,罗典授工科给事中,部属冒领肥私,贿以三千金,他严辞拒受,痛加惩诫。乾隆三十九年,他升任鸿胪少卿,乾隆皇帝亲自接见,称赞是“正经老实人”。乾隆四十七年,他因年老辞官回湘,又主持岳麓书院27年。嘉庆三年,湖南乡试,考官舞弊,将罗典学生彭莪考取第一名的试卷,改上大盐商儿子傅进贤的名字。罗典发现,气不可遏。傅家于慌忙中许彭莪以万两白银,巡抚再加许纳捐道员,企图蒙混过关。罗典坚决拒绝,秉公上奏。最后以巡按革职留用,考官与傅生均以极刑告终,震惊朝野,警示深远。罗典满腹文章,一身正气,诗联却以清婉称著。也是在这个时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博闻好学,刚正不阿。他擅画山水,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尤其擅长画鬼。据传有一天,他看到扬州城里一个裁缝店的张家姑娘,因为长得美丽,屡遭盐运使衙门几个差役调戏欺凌,竟将她抓入衙内。罗聘看不顺眼,上前评理,反被衙役打了一顿,气得通夜睡不着觉。他于迷蒙中看到阴间的阎王恶鬼,张牙舞爪,挖心掏肝,分食着张家姑娘的血肉。那血淋淋,悲惨惨的景象,把他惊醒,连夜挥毫泼墨,画出了8幅《鬼趣图》。把那朴朔迷离,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画得活灵活现,犹如一组现代漫画,无情鞭挞着黑暗社会。第二天一大早,贴到盐运衙门对面墙上,引来大批看客,一致拍手叫好。这使盐运使衙门极端恐慌,坐立不安,便买通县官,把罗聘抓上公堂,严词责问。罗聘目闪绿光,慷慨陈词,理直气壮,自称是蓬莱岛上花之寺僧脱俗成仙的和尚,在玉帝驾前专管阴司,无论白天黑夜,都可看见各色历鬼诸般形象。把县官衙役,吓得毛骨悚然,有的当场昏倒,有的不知所措,事后只得把张家姑娘放了出来。这罗聘尽管这般滑稽幽默,可他一生极为清苦。他好似专为别人活着,从不考虑自己。如果他不管别人,凭他那手好画,尽可腰缠万贯,纸醉金迷。可他却是:一身道长,半世饥躯。如今他的画幅,极为名贵地珍藏在国家以及各地的博物院里,他那永不凋谢的思想光辉,照射着人间艺术殿堂。
     在这本诗集的开头,我讲了这么多故事,也许都是题外的话。现在,我们要进入罗姓人建造的诗国艺术殿堂里去,品味他们的诗情画意,无边风采。也许,我们能从上述那些题外话里,能理悟罗姓人的品格与风韵。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