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瑞金密溪罗氏源流概况

  发布时间:2009-02-25

 

1.概况

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东与福建省长汀县交界,南与会昌县为邻,西连于都县,北接宁都、石城二县。处于东经15°42´——16°22´之间,北纬25°30´——26°20´之间,总面积为2447.98公里,境内地形大略分为三部分:东部属于山区,西北为丘陵地带,中部是丘陵与谷地冲积平原。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72.2%水域,耕地分别占总面积的3.9%。故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赣江东源之绵江发源于本县日东乡境内的石寮附近,自东北向西南流入会昌县注入贡江。县境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为约为90公里,境内一般海拔为500米左右,县城海拔195米。

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瑞金县境即有人类活动,西汉初首置于都县后,瑞金长期为其所辖,地名象湖镇。唐天佑光年(904年)以象湖镇淘金置监,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瑞金为瑞金县,自此建置长期沿袭不变。苏区期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置瑞金为中央直属县,改名“瑞京”。主力红军北上长征以后,瑞金复为民国江西省政府统辖县,1949年8月23日,瑞金解放,旋隶赣西南行政区宁都分区,1952年8月,转隶赣州专区至今。

瑞金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但受季风影响,降雨和气温变化较大,易形成水旱、酷热和冰冻等灾害性天气,年平均气温18.9度,7月份平均气温28.5度,一月份平均气温7.6度,年平均无霜期268天,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蒸发量1394.5毫米,相对温度79%,全年日照时数1838.2小时,其中4—10月每月日照时数在100小时以上。

瑞金以种水稻为主,双季稻面积占耕地面积63%左右,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大豆、红薯、油菜、花生、甘蔗、烟叶和其它一些果树。

九堡镇位于瑞金市境西北部。东邻沙洲坝、黄柏、大柏地。南界云石山,西连万田及于都沙心乡,北接岗面及宁都县的黄石乡。总面积206平方公里,耕地29556亩,山地22260亩。1985年始辖九堡、密溪、杨梅、清溪、富田等25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全镇共12635户,63178人。

九堡素为粮丰烟盛之地,盛产烟叶、水稻、大豆、红薯、油菜、花生、甘蔗,尤以烟叶著称。

镇境设九堡圩与官仓圩。九堡圩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民国以前因九堡河天然分界把圩场分为坝溪、羊角两处,互不通往。建国后兴建九堡大桥,把圩市融为一体。每逢圩日,赴圩者万余人,集散各类农副产品。镇政府驻九堡圩,距县城18公里,有公路相连。

密溪村隶属于九堡镇,处于市区西北约30公里处。位于九堡镇东北方向12公里处。密溪村东西分别与大柏地,冈面乡接壤,北面与宁都县交界,南临环溪水库及本镇富田、富村两个行政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有耕地1560亩,山林29800亩,有村民小组21个,境内现有630户,3120人。罗姓3100人占总人数99。4%。全村仅有4户外姓人家,其中王姓2户,钟姓1户,谭姓1户,2007年人均收入3200元。

 

2.历史沿革:

密溪罗屋原本为王,宋二姓所居,据密溪罗氏六修族谱记载。密溪罗氏始祖“念四郎”本为兴国白石人,其曾祖父“真三郎”是由宁都大布迁往兴国定居的。在宋高宗咸淳年间“念四郎父子”往来于瑞金、宁都经商,途经九堡密溪。念四朗看到群山环绕,绿水环抱的密溪是块居住的风水室地,便举家义无返顾地迁到了密溪。“密溪公见密溪山水明秀,遂家于是,积功累德,保世滋大,代起簪缨,为瑞邑之望族。”在罗氏始祖迁至密溪之时,正是密溪土著王,宋两姓衷败之际,到了元朝初年,二姓的田产已全部卖给罗氏,至此,罗氏始在密溪站稳脚根,繁衍生息,《密溪罗氏六修族谱》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密溪之地当吾祖迁时,原有王宋两姓居此,王处东境,西向今金盆形麓下田是也,宋居东北境,南向今宋屋田是也,二姓皆土著,在隋唐五代间颇称殷富,本境数千亩之田,及前后左右十余里之山,皆两姓之业,以本境中小溪为界,王业居溪之东,宋业居溪之西,及宋南渡后,两姓渐衰落,吾祖寓至此,因宋宅前案百步田之中有两阜,一直一横,皆荆棘所丛,蛇虺所穴,吾祖于直构室,横安坟,两户皆中高四下,形家表为风吹罗带形。二姓日微,吾祖施德行仁,勤俭积累,家益以兴,本境田亩前后陆续归鬻。

吾祖至元初,吾祖已成户入籍,十里长属罗,两姓田既卖尽,复将前后十余里之荒山,王姓一契卖东边,宋姓一契卖西边……”

 

3.家族发展:

罗氏在密溪落脚之后,其家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颇为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族谱所载人口数字的消长,以及《密溪罗氏六修族谱·兴替记》来看,罗氏宗族几起几落,数度为兵匪所劫,罗氏多年的积累是:“家财馨洗,人物调谢”不难想象,罗氏宗族背后所隐含的辛酸开拓史,真可谓筚路蓝缕。

念四郎携两儿子定居密溪,两儿子为明亮、明善。明善传至第五代即无后人,明亮生有两个儿子,应宗、应文。自应宗,应文之后,密溪罗氏分为东西两房,应宗为西房,应文为东房。雍正三年(1725),东房的后代子孙在罗氏大宗祠左侧建有应文公祠,作为东房鼻祖之祠。雍正八年(1730), 西房的后代子孙在罗氏大宗祠右侧建立应宗公祠,作为密溪罗氏西房鼻祖之祠。随着时间的推移密溪罗氏人口不断增加,到光绪三十四年六修族谱时,密溪罗氏男女老少人口已达六、七人“……以密溪之大,距五修(族谱)也又六十余年之久。人口且六七千计……。在此其间,不断有人从密溪迁徒到别处,如迁到九堡官仓、瑞金瑞林,更有远迁至江西宜春市的。从密溪迁出的罗氏,一开始还和九堡密溪罗氏联系较为紧密,慢慢地联系越来越少,有许多则几乎中止了联系。以从密溪迁往宜春地市的罗氏一支为例,这支罗氏于前清乾隆年间迁往宜春,在《密溪罗氏六修族谱》中还绘有一幅“袁州府宜春县郝家西村之茂迁居屋宇图”,1995年,当密溪罗氏宗族准备第七次修谱时,其编委成员罗振波试探性地给江西宜春市宣传部写了一封信,请求查明瑞金密溪迁往宜春的罗氏家族情况,不久,宜春罗氏派人来瑞金密溪访亲,查阅光绪三十四年《密溪罗氏六修族谱》宜春罗氏尚有一位老者在六修族谱中有名字记载。在此之前,宜春罗氏也曾派人多次到赣南寻找祖地但都无果而终,他们只听祖辈们说来自赣南,但具体在赣南什么地方就不得而知了。对于宜春罗氏,《密溪罗氏七修族谱》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江西宜春,城东家人,四面工厂,电网高挂,公路铁路,日夜通车,山清水秀,地理可佳,我之茂公,本在瑞金,乾隆中叶,迁来宜春,定居于此,二百余年,生生繁衍,子孙兴盛,六十余户,三百多人,种田经商,又工又农,艰苦创业,大扬祖业,奔小康路,万世无穷。”

从族谱记载的人口来看,在许多代中,罗氏男丁均有五,六人,甚至上十人,但是真正传有后人的并不多,以东房为例,应文生有四子,世英、富英、德英、本英,只有德英、本英在密溪有后,其它均无后人,或迁居别处,德英生有三子,孟和、孟稳、孟程。孟稳无后,或迁居别处。孟和、孟程在密溪有后。本英生有六子,孟恭、孟宽、孟信、孟敏、孟惠、孟钦,孟恭、孟宽无后,或迁居别处,孟信、孟敏、孟惠、孟钦在密溪有后。对于这一时期家庭的形态,基本上属于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扩大家庭。这种家庭的形式有利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家族的成长,家庭之间可以在非常时期相互利用人力资源,而在村落资源不敷供给时,又有一些家庭被迫迁往外地定居。

密溪罗氏在分东房、西房后没有再开大的支房,但是在人口和经济实力发展,到较好的清朝中叶时期,东房、西房在各自的支房内部又兴建了几个祠堂以祭祀他们的祖先。如康熙五十六年(1718),在离罗氏大宗祠不远的地方,东房九世后裔兴建了东塘公祠以纪念东塘公。以此作为九世东房分支祖祠。雍正十二年(1734),西房九世石泉公的后裔在罗氏大宗祠的左侧兴建了石泉公祠,作为第九代西房分支之祖祠。乾隆四十七年(1782)东房八世之淳夫公后裔在应文公祠左侧建立了淳夫公祠,作为东房八世支房的一个祖祠。有明一代,密溪罗氏所出人才不多,在瑞金县志记载的仅有罗汝洁,其在明成化年间曾任广东东莞知县。

密溪罗氏发展到明末清初时,历经数度劫难,后又数度兴起,第一次大的劫难在明嘉靖未年,“比嘉靖未年,叶寇播氛。剽掠四出,家财罄洗,人物凋谢。仅余屋基山岗。其门庄田产典卖殆尽,一姓钱粮正存数石。幸十世、十一世两代祖先,奋志恹拓。崇节俭,勤稼穑,业谆书,修祀典,日渐光大。景昔田产,既尽赎回,粮石益增。”

密溪罗氏遭受第一次劫难以后,经十世的一派,十一世的文派的勤奋,节俭,家族再次兴旺起来。

明清鼎革之际,中华大地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密溪所处的赣南地区也不例外。在这种大的动荡的背景下,密溪村再次遭遇劫难。“未几,明季鼎革,土寇猖厥,焚屋劫村,庐舍邱墟,田园荒芜。千余丁之男女,窜伏流离,数百年之文契一日失守。抑又衰矣!”

据村中老者罗振波介绍:在大清顺治十年(1653),瑞金大柏地枭首陈其纶及其匪众被政府官兵所追击,窜入密溪村,该村的一个村民好心地把他们带到一个极为隐蔽的村边的岩洞中躲藏,官兵到村内寻而未果,不久撤离。不久,那些曾经获得过村民的流寇纠合其同党,围攻密溪村,村民纷纷躲进岩洞内,但是流寇此时已经知道通往岩洞的秘密通道。后来岩洞防线被攻破,村民死伤一百多人,抓走人质数百人。直到今天,到那个叫棺材岩下还能发现许多残留的遗骸。关于这次明末清初的民变在《瑞金县志》上亦有记载:“1650年僧超忠据铜钵山,陈其纶据大柏地,许胜可联合福建乡民刘芳、罗承俊据罗汉岩,掀起反清斗争浪潮。历时五年,始被清廷镇压下去。”“崇祯十五年,广贼阎王总,剐刀总、番天总,猪婆总凡十余种,流动各县村落,瑞金各村落被其沿劫。明年,攻破安远及石城诸寨”

笔者认为,考察家族的生存与发展,应考虑家族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赣南地处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四省的交界处,境内山峦叠嶂,自古为匪盗常出没的地方。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广寇周三官作乱,瑞金人民逃窜,田地荒芜”至“(崇祯)十五年,广贼阎王总,剐刀总,番无总,猪婆总凡十余种,流劫各县村落,瑞金各村落被其沿劫。”止瑞金共发生了18起大的战乱,其中明嘉靖年间就发生八次大的战乱。

此后,经密溪罗氏十二世、十三世万派、肇派的励精图治,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罗氏宗族才再度兴旺起来“赖十二世、十三世万派、肇派,恢宏先业,务农济物,合族之栋宇重新,各房之蒸尝编立。更筑文运外阁,复新东平庙宇,钱粮户口视昔加倍。”

雍正年间,清政府采取“地丁合一”、“摊丁八亩”的办法,赋役的重点由人身转移到土地,这样,封建王朝一直以来对人身的限制得到了极大的解脱,人口的发展便日趋膨胀。从清朝初年“国朝,原额人丁户口二千一百一丁口,内优免人了五百二十三丁五分。”到“嘉庆二十五年,年终册报,实在烟户二万七千七百六十二,男大丁,小丁,女大口,小口,共三十二万一百四十二。”在不到二百年时间里,瑞金人口从几千人发展到32万人。人口的增长如此之快,这其中可能存在老百姓对人口数字的隐瞒的原因,和一部分是明末清初由福建广东倒迁入赣的客家人原因,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在清初至嘉庆二十五年这段时间里,人民生活安稳、平和,经济状况也应有所好转。

在这种大的全国繁荣的背景之下,密溪罗氏宗族迎来了他们的宗族发展的顶峰状态。在清初“更筑文运外阁,复新东平庙宇。”从康熙三十七年(1696)至乾隆四十七年,短短的86年间,罗氏宗族修建了“密溪罗氏大宗祠”、“应宗公祠、应文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东塘公祠,共六座祠堂。以及村子周围的四座风水塔”坤峰(1738),“辛峰”(1738)“巽峰”(1777),“丁峰”。

至清中叶,密溪罗氏的人口已经发展到数千人,分为“东房”,“西房”两大房,并且为他们的“开基祖”密峰公以及东,西两房兴建了祠堂,家族有了祭祀和仪式的中心。至此,密溪罗氏的宗族形态正式确立,清朝中叶所形成的聚落格局与支房及亚房之间的力量对比,基本上延续到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

4.祠堂

 

名称

堂名

世系

建祠时间

主祀

备考

罗氏大宗祠

彝伦攸叙

始迁祖

 

始祖密峰公

也称峰公祠

应宗公祠

翼堂

三世

雍正八年(1730

应宗公

西房始祖

应文翁祠

世德堂

三世

雍正三年(1725

应文公

东房始祖

石泉公祠

 

西房九世

雍正十二年(1734

石泉公

已倒塌,现改建为村委会

淳夫公祠

 

东房八世

乾隆四十七年(1782

淳夫公

在该祠堂设立小学已逾百年

东塘公祠

致和堂

东房九世

康熙五十六年(1718

东塘公

已于去年新修

 

5.姓氏源流

罗姓考略

自夏禹锡土赐姓,凡姓皆有所昉,吾罗本黄帝颛帝子,曰黎,祝融之后,融生陆终,终子六其四曰会一封于郐姓,周初,封于罗,属襄阳宜城,周桓王二十一年,伐于楚,避难徒荆州枝江,庄王八年,又去枝江徒长沙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城,卒并于楚避,凡散处江汉间者,遂以罗为姓也,江西豫章之望,由汉高治粟内史既改大司农珠,公从灌婴侯定其地,功德茂于民,而著父曰君用,秦武陵令督运官铁溺洞庭,邦人祠祀之,故居长沙城东,祖曰嗣彝,曾祖曰宗光,高祖曰茂峻,峻以前之世次,邈君子略焉,企生宗伯,珠公十六世孙也,初封晋著作郎,后当殷仲堪镇江陵为其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适桓元攻江陵,伸堪任之为谘议参军,已而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吾当生死以之。”迨仲堪走,时惟企生从经家门,泣以奉养老母,嘱遵生遂履桓元之害,君子悲其昧于择人,而高其临难无苟免,推为一门忠孝,其卓卓已,珠公流传至唐未,有字仪真者,举进士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徙古永丰水东藤田醴泉院,数传至权,徙宁都大布,又数传至十一郎,徙兴国白石,其曾孙念四郎,则由南宋末徙瑞金密溪家焉,详谱首源流图考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吾密溪之谱以念四郎为始祖,礼也。 

 

6.《密溪记》

距瑞金县治北五十里,有村名密溪,环村皆峰峰,皆耸秀而拱向。若儿孙之于宗祖。巍然北者,大山岽,屯之背峰也,郁郁苍苍莫可穷迹,迤逦而东,崬若凉帽、若凤凰、若大仙、若旗形、若窑路层绕至巽峰,形若象,迤而西,崬若金龙仙、若均岭、若乌仙、若虎羊层绕至珊瑚庵,形若狮,狮、象两峰面屯,前之文运阁,自阁而溯屯之中,庐舍千馀,良田数百,邑著姓罗氏,世居之,越今五百馀年,无异姓杂处,凡壤畴山林在望者,皆其所有,未尝一外去户口,数千丁,无巨富,亦无甚贫,偏室皆闻弦诵,四野悉勤种耕,人多秀杰而老寿敦礼,让绝浇习雍然,淳庞风也。自阁而出,而南鼓峰、钟峰之外,为密峡凡村隅诸山泉源,成溪、成潭者,悉汇于峡,峡左右石峰峭壁森列纷敷武,数十村水将会外合江,一山横卧如虹,遥峰远嶂,复重重襟带。自外入者,行至峡,几迷不得路,若桃花源然。嘉庆九年冬,诸君子重修谱帙,予至密溪,爱其山水之灵异,撮而记之。

                                            年家姻晚生阙维枚顿首拜撰

 

7.《密溪山水纪》

密溪瑞之西北隅,距城五十里,自北境宁都龙华山蜿蜒迤逦至本境仙坛脑,南向而入及抵吾境,突起一山名曰枫林障,实密溪之主龙正干也,自枫林障后数里牛婆岭,缠护环绕至村境,东向突起数峰名曰凤凰岽、大仙岽宗祠之后乐也,由凤凰岽迤逦至旗形岽、珠坑岽岐分两埂趋后曰燕子抱粱岽,曰合江潭岽,趋向前曰门岽岭,密溪之左翼也。自村北大山岽右一枝,西向突起一峰名曰金龙仙,正西东坑岽,迂回绵连突起数峰为麻齐坑岽、均岭岽、乌仙岽,密溪之右翼也,正南有珊瑚庵,石障如屏,今名南屏山,屏石右角折南行绵亘巉岩蹲踞若兽又名狮子石,石屏之后娱蚣形对面九仙岩背,石案横过趋东湾环若抱直至龙窟潭口,毗连二石横溪矗立曰钟鼓石,为下流之罗星亦密溪之门户也。环村十数里皆层山叠嶂,深谷奥区,山多崇峻,田鲜平畴,独至吾村平原宽衍,四山磅礴,气象峥嵘,周袤十里许,田可数千亩,户可千馀家。吾始祖因其周匝无缺,名之曰密溪也。其水自仙坛脑、枫林障山鹿发源,随龙曲折由左而下抵村名曰班坑河,又枫林嶂背牛婆岭下发源由大坑河入村,抵虎观潭至东平庙后,与斑坑水汇其右边,后龙自上屏风辛峰山鹿下,发源由羊肠岭下,至寨下河,历南屏山下,乌龟潭与大坑,诸水汇抵钟鼓二石,东折而南为密峡至合江潭,汇野湖里,源大溪此一屯左右血脉,水内有深潭清渠,陂圳利灌荫,不通舟楫,前人因名村曰密村,溪曰密溪,盖本山川之形胜而命之也。

 

8.《密溪兴替纪略》

    吾族从前数代,饮和食德,席厚履丰,比嘉靖末,叶寇播气,剽掠四出,家财罄洗,人物凋谢,仅馀屋基山岗,其门庄田产典卖殆尽,一姓钱粮止存数石,幸十世十一世两代祖先,奋志恢拓,崇节俭,勤稼穑,业诗书,修祀典,日渐光大。襄昔田产既尽赎回,粮石益增。未几,明季鼎革,土冠猖獗,焚屋劫村,庐舍邱墟,田园荒芜,千馀丁之男女,窜伏流离,数百年之文契,一日失守,抑又衰矣,赖十二世十三世,万派肇派恢承先业,务农济物,合族之栋宇重新,各房之蒸尝偏立,更筑文运外阁,复新东平庙宇,钱粮户口视昔加倍至,于文运通塞固属地灵,亦赖人杰,吾族自乾隆初纪迄于今日,奋志青云之士,腾达颇众。要使序痒振兴,文名蔚起,务在培植人才,扩充文会,勤行家课,恪守各支祖祭产,拨设学租。教育有资,则书香绵延,箕裘不坠,夫前人不忘祖德,屡届谱牒举述先世阅历变迁积累艰难,固足耸示子孙,瞿然警惕,动其尤勤继自今以往,愿吾族子姓,益加策励。思开族之维艰,念守成之不易,庶可以承先启后矣。

 

9.《密溪沿革纪》

    密溪之地,当吾祖卜迁时,原有王宋二姓居此,王处东境西向,今金盆形麓下田是也,宋居东北境,南向今宋屋田是也。二姓皆土著,在隋唐五代间颇称殷富,本境数千亩之田及前后左右十馀里之山,皆二姓之业,以本境中小溪为界,王业居溪之东,宋业居溪之西,及宋南渡后二姓渐衰落,吾始祖侨寓至此,因宋宅前案百步外田之中两阜,一直一横,皆荆棘所丛,蛇虺所穴,吾祖于直阜构室,横阜安坟,两阜皆中高四下,形家表为风吹罗带形。二姓日微,吾祖施德行仁,勤俭积累,家益以兴,本境田亩前后陆续归鬻吾祖。至元初,吾族已成户入籍,十甲里长属于罗,二姓田既卖尽,复将前后十馀里之荒山,王姓一契卖东边,宋姓一契卖西边,王姓契载界至北境大坑以牛婆岭鹅颈岽为界,东境以凤凰岽屋柱坳等处山顶为界,东南境以窖路岭山场背密峡口山背一路山脚为界,西境以本境田堪为界。隔大溪鸡公山原属他姓山不在界内,宋姓契载界至北境斑坑土地垅以枫林嶂左右山脚为界,西北境以龙下寨河别东坑等处俱以坑口为界,西境以均岭背西坑口大路为界,西南境以黄土坳大路及石人坑口为界,南境石人岽至九仙岩。东北向入内者归罗,南向以外乃属钟姓。二姓之契记载分明,吾族管业数朝至万历中叶,因争桃花面界,至控上官勘验明白,自后永无混争,今山田产业上下五百馀年,吾族世守无异,计本境数千亩之田前后左右十馀里之山,厝千馀冢之坟,悉罗氏一姓之业,并无异姓基业杂处其内。

 

10.《密溪十景并序》

戊申修契日,适学博宪章李夫子,因公来偕游密峡,览十景,时泉鸣瀑布,鸟奏笙簧,师弟追随不减,曲水之乐,月杪梅川宝树,宗先生来慈谒祖,亦与步巉岩越翠涨,携手言欢,瞥见奇花吐榼,好鸟呼朋,时物变迁,真赏心乐事,宝挥藻韻成,余亦虑俚句和之。

菩萨蛮

凤凰山:

岐山灵秀鸣丹凤,九苞五彩殊庸众。胜地孕名禽,行看集上林,羽毛丰且满,骛鹄羞同伴,斯岭峻参天,二山名并传。

    钟鼓石:

    辟雍雅化宣钟鼓,二山垒垒中流柱。敲击尔何能,高标未易登,清溪湍激水,音和叮咚起,逸响杂渔歌,沧浪乐与多。

    墨砚潭:

    寻芳且向清溪侧,潭开似镜深难测。盘砚走青螺,烟云起墨波,张芝遗迹在,书法诚侬爱,文笔塔相连,孤高耸接天。

    醉书乡:

    庸愚尽日杯擎手,颓然醉饮屠苏酒。学士不薰心,陶情在艺林,挑灯勤酌古,咀嚼形蹈舞,抱膝乐只且,饱酣万卷书。

    龙窟潭:

潜龙待水藏河比,深渊卵育宜孙子。雷雨助腾升,风云变化微,时良逢凤翥,破壁同飞去,回望泻清秋,潭开镜面不。

二狮戏球:

河东狮子双双舞,金毛玉爪被烟雨。跳跃互争能,乘机欲上腾,戏球球上下,穿罅源泉泻,颉顽夺天工,蹁跹弄晚风。  

双猴拜相:

诸猴鹄立敷新政,丹墀虎拜承休命,咫尺觐天颜,同升玉笋班,山岩探胜迹,观止磷磷石,俯首欲称臣,双双来效颦。

    眠象饮泉:

    在山泉水清如许,盘睡一象依沙渚。斯岭状何奇,情同倦渴时,渡河来岸口,背负猿行不,吸饮学长鲸,高眠俟太平。  

    两童听讲

薪传道派淳淳诲,丹铅默听浑无对。鹜序立联班,点头石不顽,如愚终日在,何弗偕回退,樵斧温丁丁,惟闻天簌声。

南屏书舍

武侯高枕茅庐卧,钓台本重岩陵座。两境毓名贤,钟灵地并传,南屏歌啸客,文集成遗泽,衣钵绍朱程,胸中具甲兵。

密溪十景诗

凤凰山

梧冈鸣凤载周诗,吉士从王蔼蔼时。不意吾宗才彦集,山名瑞兆似来仪。

钟鼓石

钟鼓喧闹乐辟雍,奇哉村口二山同。丁东韻接长溪水,戛玉敲金响碧空。

墨砚潭

张芝习字必临池,遗迹依稀又见之。千尺澄潭如墨砚,塔连文笔适相宜。

醉书乡

世俗安然恋举觞,雅人酩酊在书乡。深知书味浓于酒,游息其中岁月长。

龙窟潭

乾之初九占潜龙,窟宅深潭孰觅从。莫拟藏身如狡兔,为霖顷刻慰三农。

二狮戏球

未闻狮子吼河东,惟见成双戏态同。可是仙人疏控驭,一齐舞弄野烟中。

双猴拜相

诸侯待漏欲朝天,辅相皇躬禁园前。试以双猴山比例,秉钧当轴并争先。

眠象饮泉

妙喻曾闻象渡河,今观岭状欲凌波。倦时眠睡渴时饮,似骥奔泉肖处多。

两童听讲  

法说高僧石点头,只童听讲宛相侔。深山人语毋相乱,听在无声几万秋。

南屏书舍

前贤乐育拼书齐,后学相承惬素怀。闻道台山文集出,人才俯首一时皆。

 

祠堂及相文献

1.罗氏大宗祠

附:《密峰金铎二公合祠记》

    瑞金密溪,地腴而俗淳朴,山川环秀,人烟鳞集,罗氏世居之。予乐闻其风土,思一至而未得也,既与缔姻娅则向往加焉,迨以试事来往赣城。罗氏先后辈造予者皆彬雅俊彦,益信山川钟灵不诬。一日,济济肃衣冠请于予曰:“先始祖旧有寝庙兵燹之后,只馀荒丘,触目惊心者久之,今子姓蕃衍,欲兴复祖庙,而旧址稍隘,不足壮栋樑之观,其右为支房铎公之祠,佥欲合建为一,而铎公之裔,万先万来肇纶肇周大惠等亦以大宗为重,遂捐私基益之,爰自内寝至堂庑咸新,厥规詹牙翼然,出入岭云岩雾之间,以始祖专东向而铎公配焉,公私无缺,子姓懽悦,愿有记以诏来兹。”予作而欢曰:“天下之治必本于宗法之建立,亟矣,盖乱之所自生,始于人心之涣散,父子兄弟不相维繁,则视族党如路人,于是莅官治民,诏之事上,皆怀私偷安,诿而不顾,故时雍风动之,化原于亲九族,惇五典,有以固结乎人之心,天下虽有变而上下之情不至解散,欠安长治之道,所为独隆也。”程朱先贤讲宗法惟谨,而范文正公置义田以收族人,皆皇然为本之是图,叔季之世各私其身,竟思田宅贻子孙,宗族之事,泛视膜外,即祠内蒸尝,亦不过指为具文,非有真切笃挚,大公无我,联一族之众,如手足一身者也,罗氏今日之创建,与铎公之后裔不区彼我,其风诚可尚矣,夫干霄之树,支干错出,蔽日含雨露,广荫数亩,为根深固也,有人焉倚斧执锯,披其枝而割其根,分布数十处,求其树之常存,岂可得哉!吾知罗氏自兹春秋灌献雝穆无间,富者恤贫,显者翼微,智者觉愚,体先祖之心为心,无亲疏厚薄之别,则所以溉其根者,日益固而枝叶纷繁,有不期而日盛,又况其俊彦之多乎。吾他日或过其地,览山川之秀,爱栋宇之丽,而亲炙世德之醇懿,将见移风易俗,且自密溪始矣,其经费之多寡,工呈之岁月,倡建之功,赞修之劳,义助乏资,例皆得书详志于谱。

                                                姻属晚生杨龙泉拜撰

附:罗氏大宗祠内的对联

第一幅对联:

溯汉晋之家声豫章勋著临汝义明亿万世子孙宜同励承德诵芬之志

述宋元之先业洞晓儒林长原文苑千百年学问庶常贻接光并烈之谋

第二幅对联:

派衍豫章自宋元以及今长幼尊卑千年几世乾坤久

嗣分密水饷祖宗而至孝牺牲弥盛万古明空日月长

第三幅对联:

族推西江四大姓根本长沙豫章耸翠琅轩绿

谱宗南宋一宣机源流白石密水索回翰墨香

第四幅对联:源由白石宗支远,流自密溪世泽长。

第五幅对联:

密水源流通梅水,凤山秀气接连山。

祠堂门口的一幅对联是由村中“秀才”罗振波所作:

密溪罗氏东西同体习武修文古村文明扬四海

豫章世家南北播迁承前启后珠祖子孙满天下

 

附:祠堂门口碑刻:

《密溪文会序》:

余族宗会之设由来已久,但时行时废,鲜克有常,良由用无专息,度支不给故也,今族中好义诸人,各捐公堂或醵已资得银百数十两,权放子母置产永赡足称盛举,第宗会为鼓励人才之计,非经营肥已之赀,诚恐生息渐饶,易致侵蚀后日之患,正宜预防今特勒祠首,如示来茲,银之多寡,虽出于私房产之赢余,悉归于公族。盖既云乐助,安得据为已有,而设有专属。亦不得抽为他用,同力劻持乃可久远,倘有不肖子孙不念前人创立之意,或分有无,或生尔我,或负欠不清,而希翼分析,或收储无出而因缘败公种种币情,皆为族蠹,幽则祖宗不容,明则官法不贷,凡我族人,谨之慎之。

南泉公堂伍两、宣恕公堂肆两、东塘公伍两、继梅公伍两、式南公叁两、用所公壹两、敬上助银壹两、季常助银壹两伍钱、侣凤助银伍两、步由助银壹两、元度助银叁两、廷柱助银壹两。

乾隆七年岁次壬戌蒲月裔孙世麟谨识。

 

《祖遗山场所宜禁约成规六条》:

密溪境内田山界址谱内记载分明,界以内无容抛弃,界以外不得混争,即有远年失照者,宁置勿论。

一、禁均岭背谢亲葬地一穴,大别口钟亲葬地一穴,塘面里曾亲葬地一穴,皆吾祖昔年眷念姻亲,相安已久,从无添附侵越之乱,不得借口界内复起争端。

一、禁九仙岩南向以外属钟亲鸡公山,原属他姓,业各有主,附近影占本族不容。

一、禁本境远近山岗,既为始祖所遗,便属子孙公物,自后子孙或在本境葬地,或在本境筑舍,其后龙以本身山顶为止。其左右前后,以十丈为额,丈尺之外仍系众管,倘因一坟一舍,逐跨过几山几涧,使未葬筑者并无寸土之分,于情不顺,于理尤乘。

一、禁本境前后左右山租,原是祖宗设立每年赡币不可诱挟山佃,写为已业,既或写入,只许掌根不许掌土,其土租仍依旧额及时纳币,如有侵吞陷累处年者,必经众惩。

一、禁义塚二处,一在行路排,一在上马石,皆吾祖宗设以周恤异姓客死之无归者,勿以睚眦微嫌贪贿肥已,擅行遏阻非徒不仁,抑且不孝。

一、禁三会庵方位为村白虎山,高耸带煞,形家最忌,顺治癸已合族建寨山巅避寇于此,遭破败,今海宇升平,虽无筑寨避害寇之事,此地决不可误听堪舆,建立丙峯,丙在本方为橱柜星,宜方圆不宜尖,且防火灾,后世子孙永遵此禁不可造次自罹后患。

 

2.应宗大宗祠:

附:《重建应宗公祠堂记》

三世祖应宗公,自元泰定间前之耆硕,建祠祀之规制,卑朴时因荒辟之馀,未遑整饬,其势然也,阅十馀世,至明末毁于寇兵,惟存故址颓垣。圣清定鼎,族人仅复保聚于奔窜之后,亦于祠未遑,为康熙甲寅年,万肇大三世前辈始复建之,然其规制亦于旧无增焉,厥后代衍族蕃,每春秋享祀,子姓繁会,坐立位次,多所局促,即升降兴拜之仪,难于展布成礼,诸长辈心恻之,爰改建而扩其规制,先是祠偏于右,而窄左,与始祖祠相隔居中者,系支下子姓,至是谋拓其左,以密邻始祖之祠,相其房屋之多少为更移,多则估价还金,少则竖造偿抵其偿抵也,或于祠右空地,或于祠小巷外,长短广狭彼此如一。于是咸翕然乐从,经始于雍正庚戌春月,落成于是年季冬,若寝室,若堂廊,若楹詹壁槛,悉加轩敞。乾隆乙亥年,又买是祠之左系支下有陲房屋一间,及有辕店房,更一直改建,俾上下左右相称,无少偏侧,遂尔翼翼严整,有宽平壮丽之观矣,夫毁子姓之私宅,以恢祖先之祠固心体祖先,为此身之所自,安祖灵急于安一身,出祖先之钱土,以立子姓之宅,亦心体子姓,为祖先之所遗,妥子姓益以妥祖灵,一举而慈孝两得。又先后重建,多历年所,乃获如今之完美。此固三世祖默相之神之绵远,而为吾等子孙所宜,世世修守弗忘者,是不可以无记。

                                                       裔孙有钷谨识

 

附:《罗应宗公暨应文公合传》:

公名应宗,姓罗氏,为瑞金密溪始祖密峰公之家孙,明亮之长子也,密峰公暨公父德修于商,公继其业,悉本仁恕,毫无过取,然以是益饶於赀,公自奉惟俭,啬季负性豪迈有干略,公友爱之。甚几,可以成其志业者则不计资斧,异箸时悉,取田舍三析之,公之子振英,俊英共一,季之子德英,本英各一,盖不以昆季平分焉,公季名应文世所称遗爱於民者也,文公以成均授浙江嘉兴,最称繁剧,公文蒞任甦困剔奸害,无不去利,无不兴政绩,著闻泽被一邑,去后民留思至立碑以记,杨长世曰昔余先世祖存义,公以身所殖财产与四弟四子八分均分,为世所罕有,今观公之异着,何其美之相合也,至若公季之遗爱,一邑不诚为克恭厥兄乎,小宛之诗曰,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添尔所生,其两公之谓矣,宜两公之子孙蕃硕而昌炽也,振英为杭州主薄卒于官,亦于杭有声誉。

 

3.应文大宗祠

附:《应文翁祠跋》:

    跋曰:是祠易立应文公祠匾及其神主者,盖承敬上鸿图两先生之遗意也,两先生以吾应文公为东房小宗,向无专祠以崇孝享。吾祖德英公为其子,心必不安,即为吾子孙所不安,必体德英公孝享厥父之忱,以此祠追养应文公。庶幽明均安,两先生屡言,惜其意未就,为乾隆四十九年,有、之二派嗣下念之恻然,爰于是岁谨诹良辰,易立应文公匾额表于祠,奉应文公神主奠于寝室之中,次则德英公以下神主,昭穆序列焉。是两先生心体德英公以孝享应文公,而吾等子孙勉成之,两先生其可以无憾矣乎。

                                                     有欣

                                               嗣孙爵三    谨跋

                                                      有萼

 

附:《三修应文翁祠堂记》

寝堂规模壮丽,昭穆位置分明,先辈之经营不可谓不尽善也,何至于今又重修哉?兹因寝颓牌斜,祖灵不妥,吾子孙何忍坐视?故集众议,按房按丁按粮派捐修整之费,遂卜吉于本光绪戊申初秋,鸠工庇材重新栋宇,增广寝室,本岁季冬厥工告竣,仍奉应文公为庙尊,奠于中寝之首级,次则德英公至宣派照世系亦中寝居焉,一文以下序列昭穆,然寝室虽有七级,而世远丁繁,排列满寝目,今红丁难以悉载,故善派以前逐一注名,宏光敬派,一派一牌,名字未书大略统明世系也,嗣后设立,严禁不许私牌旁添涂改名字,并不许以纸书名贴牌内。愿我合房人等,世世奉行毋怀私见,以违公禁,今祖宗位次不紊,则居之安。能应子孙循规蹈矩,耕读丰荣,诗云:“孝孙有庆,良不诬矣。”是为记。

                                                                  裔孙善烈谨识

 

附:四修应文翁祠堂记

祖祠是子孙对祖宗的祭祀之地,亦为祖灵归宿之寝堂,可以代表一个家族的形象,也可为系下子孙集中活动的场所,我祖应文翁之祠堂,规模壮丽,昭穆位置分明,先辈不可谓不尽善也,但新陈转化,万物之自然。只有世代重修之不辍,才可垂之永远,本祠自清雍正三年(1725)建成之后,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进行过三次大的维修,但自三修至今又已九十余年,加上一些社会变革之因素,以致破损严重,墙颓顶歪,牌匾无存。眼看这座古祠就有倾倒之忧,进行四次重修迫在眉脻。

今年农历三月甘二日,集合房代表会议,决定重修事宜,在资金上,先按合房红丁,每人派捐伍元得币一万零千八百余元,辅之得到子姓中有识之士的囊助,(得)五千七佰余元。共计筹资一万六千五百余元,于古历七月正式兴工,季冬告竣,使本祠又获重新,更喜堂匾新立,祠匾重悬,古祠为之更加焕彩生辉,家庙既善,祖灵得安,可以应佑子孙循规蹈矩,耕读丰荣,富贵且昌,诗云:“孝孙有庆,良不诬矣”,是为记。

第四届重修应文翁祠堂理事会

公元二千年元月吉日

 

4.石泉公祠

附:《石泉翁祠记》

始祖密峰公祠左,为余九世祖石泉公祠,祠之基址有原属于祖所司者,有后属分,析于子孙私居者。雍正甲寅年,佥建祖祠,更移互易,使基址宽平方正,造成前一大栋,自神寝堂楹下戾两廊及中侧三门,己为式廓峥嵘,可以妥祖灵肃祀事矣。乾隆壬寅年,支下大僎、大伊将祖前所捐偿,祠后房屋五间半,暨其上栋右边原住房屋三间,悉转卖于祖。于是再造后栋为寝堂,并厨房一所。凡祠之上下左右两旁至门首所有房室,皆属祖祠。规模益觉深敞,而子姓兄弟岁时奉祭,升降进退尤得式礼莫愆,盖视前为完美焉,读旧谱房伯大侠等为祖祠记,推祠所由成有四难四幸,详哉其言乎。人苟奉先思孝则,虽时属危矣,而吾所当尽者,自无阻于其难,如骄惰自适,即世袭祖父馀荫,遇其幸而益无可幸,不旋踵而覆败,遂以辱及先人,是则难者非难,幸者非幸,固其理也。吾闻祖早逝,遗十世祖四子嗷嗷待哺,祖妣钟孺人孀居,力织维以育以教,卒俾成立,当时是时,艰虞备历,仅留一橼蔽风雨,今为祖祠者是其地也,余辈子孙能无惧而奋兴乎。

弟孙有辕谨识

 

5. 淳夫翁祠

附:《淳夫翁祠记》

万物本乎天,戴高者仰神化之功。人本乎祖,追远者昭感格之诚,故祖宗虽遥,不可无庙祀,庙者,貌也,貌先人之貌,所谓忾乎,若见懓乎若闻者也。吾八世祖淳夫翁向无专祠,乾隆廿年间,嗣孙敬上先生倡议邀同本支豪杰,价买系下季元兄弟房屋为公建祠。越数十年,缺于资费不果。嗣后其家子觐光,邀议曰:“建祠之费,不下数千金,非省费节用终于难成。”众如其议,汰浮费,除积敝,谨出入,权生息,积金数千。复置本支远房私室,增扩地基,四周平正卜吉乾隆壬寅,鸠工庇材而创建兴焉,其同事经营若松庭怀赐鼎臣正雅谷音伯选皆与有力。而在局督理筹画,则斯陶巨卿郊力两载不懈,经始壬寅,落成癸卯,今期庙貌巍然,堂制宏远,厥功可废乎,爰为记,以垂诸永久,并详载界畔以杜后侵,其上则寝后横过楼厅一大间,宽敞可为支下教读,其前上下空坪至屏墙外墈脚为界,其左侧室七间为庖湢所为筵宾厅,为祭祀楼宿房,其右巷直至弓门下,向来窄狭,空出一二尺许,两祠均利焉。左街向亦逼闭,亦空出一二尺,以利通往。更有文太祠上栋左角房屋二间,续买标太房系下,本祠下向右边房屋壹间,又买有俦系下,本祠下左边房屋一连四间,皆属淳夫太祠内管焉。夫家之有庙。古人创制之意至深远矣。春祀秋祀敬祖先也,序昭序穆,明人伦也,讲诗说礼教孝慈也,由是而风俗淳,人情厚,均于是乎,寓所谓人敦其本,则支庶蕃,物固其本,则畅达,遂至于风水利益之说,其后者矣,是为记。

 

附:密溪育德小学(私立)(1918--1931)校歌

密溪,密溪 

四顾皆高山

环山多奔峻

耸翠入云寰

凤凰仙坛,仙水清澈流潺潺

两童如听讲,长踞西北边

双猴闲观水,钟鼓石巍然

南屏古木依旧在

书屋留名江右传

五祠朝南村容壮

中央盘睡一犬眠

溪高路曲,宛若桃源

 

附:台山小学的校歌(1935年以后)

吾校僻处密溪

模范朝中闻

台山遗集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6.东塘翁祠

附:《罗公东塘翁祠记》

礼记曰,庙成则寡之,寝成则考之。盖言成也,顾成之必有其自成之,必有其人。余九世从祖东塘公,处士敬塘、饮宾怀东、凤台之父,有祠焉。趾在大村,自村后龙右闪一支左右分界,迤逦而下,有胎息而公墓在焉,墓之前悉公孙曾居屋,各有其私,而公界亦存,原屋几间,公元孙万洪等起议建祠,苦旧基幅窄,不足以展堂构,曾孙次旬已屋相连割地若干尺,人以拓其制,始经于康熙丁酉,约费千馀缗,迄今堂廊整齐,寝成也安矣,祠之后为月台,门之外为空坪环以垣对岸为衢衢之旁有池,弯而抱者若弓,直而劲者若矢,皆祠内所掌业。建祠后,公子孙掇巍科者有人,入泮饩廪授例者,指不胜屈。岁时祀事衣冠一堂,虽曰人杰,岂非地灵哉。夫公功德可昭来兹,而后裔又因旧址拓新模,或凭众力以兴,或割已业以助,皆能以终先人之事,后之登斯堂者,思成之,自念成之人,千秋享祀勿替也可,是为记。

    公祠后右边,有地基一块,原经寰升恒己业,形家言:不宜震动偪闭,经寰升恒于嘉庆二年。将所掌有碍公祠之地,除升恒住居后围墙脚外,二家荒土悉捐归公,书立合同,自后不得竖造,拘为己业,系下亦不得觊而侵占,有合同三纸,今不没其义举,详记以附。

附:《重修东塘公祠碑记》

显九世孝,宣化公东塘,治厥孙谋,德泽流长,承先启后,子孙蕃昌,亲下孙已逾千人,立祠祭祀,理之应当。本祠始建于前清康熙,眼看栋倾梁朽,即将不保。幸改革开放而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合房始动修祠之议。由振波、友民、文锋牵头,登高一呼,合房响应。按每个鸿丁出资百元,外加裔孙乐捐,村委会资助。筹得资金九万有余。自去年丙戍丑月九日举行合房代表会开始筹备。选举理事会,鸠工备材,努力经年,本祠又复重新。于公元二千零七年丁亥年子月七日隆重的举行了修祠竣工和祖牌座盛典,合房同庆,盛况空前。幸甚至哉,本届修祠的成功 是显我东塘太下一脉,虽时过五百年依然一体同心,不忘根本,如木,本固则枝荣,如水,源远则流长,如此可卜我东塘家族,未来富贵绵远,世代荣昌必无疑矣,可喜可贺是为记。

理事会名单:

第一会长:友民

第二会长:文锋

副会长:承发,敬,会云,敬柏,步群

文会:振波

出纳:敬柏

工师:金发生,流发

代表:敬涛,海长,承发,远涛,敬,敬椿,敬森,敬伟,承财,会云,会举,艳生,敬柏,文锋,声庆,光东,南海,彩庭,卫民,生发,振波,步群,友民,干文,长艳,福春,南京宝。

公元二○○七年丁亥子月吉日立。

 

附:《爱祠公约》:

爱护祖祠人人有责,特立公约如下:

一、严禁侵占闭塞和在祠堂内堆放农具杂物。

二、神圣祖祠不得沾污,保护祖牌匾兀及一切设施,不得在祠内涂墙画壁,污损祠堂楹柱。

三、祠内公物,只允许在祠内使用,不得随意外借私用。

四、凡婚丧喜庆,使用本祠厨房炊具、碗筷,必须经得管理人允许,并按规定交纳租金,损坏照价赔偿。

五、就近居住者,应当自觉定期打扫,维护祠堂内外整洁,并随时观察注意补漏,以防破漏。

六、教育好孩子,不得在祠内放火。敬祖点香烛,放鞭炮者,应注意防火,保证祖祠安全。

七、本公约应当共同遵守,互相监督,自觉实施,违者视情节轻重,轻者则予以教育,严重者,除赔偿损失以外,罚款伍拾至壹佰元整。

                                                         东塘太系下裔孙同订

 公元二○○八年四月吉日

 

 

主要考察点及相关文献

1.木牌坊

附:《罗公孟稳传》

太史公曰,缓急人所有也,虽游侠之行不轨于正义,而能赴人之急,存活人之死亡,亦载之七十列传中,况富而好行其德者,其存活人尤众,则于圣王仁育之治不为无助,予往修邑乘,每逢义行,喜留连而乐道之,密溪罗公其一焉,公名孟稳,姓罗,瑞金承乡一里人也,家颇饶裕,性仁恕,遇有饥寒者,輙恻然若身受,明天顺中,豫章属邑,皆大饥,而赣尤甚,天子下诏邑县史赈济,公载谷五百余石,至赣以助赈,按台提请于朝,勅建尚义坊以旌之,他若周恤三族,及闾党诸善事,亦不胜枚举焉,然公平素不爱华靡,非义所在分毫不妄费,然则公之好施,岂动于一时慷慨之情者,此哉。

 

2.密溪风水塔

附:《密溪四峰记》

凡天之境,有天工有人巧,天工呈而人巧不足有为矣,天工缺而后人巧兴至,人巧拯而天工错,兼而有之何者?劳逸异而其受成则一也。密溪初立祠位,乾向巽不利,后易坤乃利,仍之乃于坤立峰。《易》日:“坤厚载物”,子孙者,祖宗之所载也。坤峰立而所载厚矣,以蕃子孙,岂有异焉。既又立丁峰,丁为火,房火之事,焕发而光明,于人文为宜。既又立辛峰、巽峰。辛、巽六秀之二也,于位为天乙、太乙。言形家者辄贵之,所谓人巧极而天工错者也。语云地灵人杰是说也,予始而疑,既而思之未尽非也,凡天下人物,得天地五行之气而生,亦必秉天地五行之秀而成,秀则为贤明,为英俊,为国之华,为邦之彦。而一代之伟人,不秀则蚩七之氓而己。故始而疑,终而信。既又曰:“人杰地灵”夫人兴地果,互相裨补,若是耶,地无为人有为也,璧之农然,地其亩也,人其力亩者也,其初也,亩肥沃而获稼,多力亩者,收其利焉。其继也力愈勤,肥沃增亩亦收其利焉,其为地灵人杰也者。是亩之沃有以为力亩者利也,其为人杰地灵也者。是力之勤有以为亩者利也,此其道二,一主因创者,主开因者,主享其开之者难,于始既为之,不遗馀力矣。其享之者易,于终又未可以无其功而食其效也,密之人士其勉乎哉。

 

3.甘露亭

附:《甘露亭记》

亭何以名亭,停也,道路所舍也。停集人,凡征夫之宿会,行旅之安定也。故卫为桂阳太守,凿山通路,列亭置邮,职比意欤,兹名甘露者,何甘酣也,甘美之谓也,故山有甘水出宫,以甘泉名,皆因境得号而名缘境起也,余屯南三里许石人口,群山开阖,溪水潆带,南通闽粤,此达赣袁,其间过客骚人冠盍辐辏,车马驰驱,熙熙往,穰穰来,道虽康在,窃少捿息之榻,口纵饥渴并无可茹之茶,矧盛暑酷热中无引薰之竹,傍少生凉之松,则喘息未休。孰不冀一枝可借哉,族诸君子成体此意,皆不惜钜资愿解囊植助,募金数百,癸酉冬鸠工,建造告竣之日详列名字勒石亭中,以彰善行,更酌余资,以施茶水。余颜其亭田甘露,考孝武帝作柏粱台,立钢柱置金仙人手,讬芙蓉盘,承甘露和玉屑,饮欲以求仙,斯亭不媲柏梁,而饮此者,求仙或不足,而止渴则有馀,何也,渴者易为饮也,语云渴时一滴如甘露,吾体此意,以名吾亭。吾亭维新庇荫,引人式饮庶,几忘其嶙峋,愿垂不朽,斯千万春,往来驻足,马萧车辚。是为记。

于逢执徐之岁云奚谷居士质生子诚撰

4.节孝坊

5.文运阁

附:《文运阁记》

文运阁,密溪设之为水口,以巩一村之基者也,初,形家谓是值溪水交会,地低旷,必以阁为关键,斯水口蟠郁,而护祉益隆。肇造于明成化年间,亨利聿徵如应文、汝洁两先生,学问政织叠炳邑志,既而倾圯,明末寇蜂起,建其内阁为守御。圣清康熙年初,乃建外阁环之,以濠文儒财赋初昔丕振,是兹阁之设,正密溪之兴替所系者,韩子云,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清淑之气,蜿蟺扶舆螃薄而郁积,其水土之所生,神气之所感,非物产之富能独当,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阁之于密亦然,曩时耆硕所为,殷于再造,不能即已也,颜之曰文运,则以面阁左浒有载塔之巽峰,为文明于卦属,贲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其曰,运者。何也?平陂往复,天地之际,惟惧以始终,则平不陂,往常复蛊占元亨,而致戒于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良有以也,诸君子今又即其倾圯于十之二三者,皇皇然力为修葺,可谓仁人孝子之尽心于其先矣,自兹而世世培护之,以符先甲后甲之戒。泰丸三所云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吾予诸君子有厚期,而于前人名运之义,不尤为无忝矣乎,诸君子皆德能文,故友孝廉君台山,博学鸿章著海内文学,君寅谷以文行清介隐于家,己为吾邑俊髦然,则继起之彦,将必因斯阁而愈蕃以硕,有与一峰念庵先贤达相辉映者矣,诸君子曰然,于是乎记。

年家姻晚生阙维枚顿首拜撰

附:《“文运阁”小学记》

    “文运阁”兴建于明成化年间,当时是文硕耆老聚集的雅堂,也是仁人志士游览观光的胜地。此阁建筑精美,亭阁高雅,雕粱画栋,古香古色。可谓是金碧辉煌,雄伟壮丽。至清康熙初年,加建外阁,墙厚丈余,阁外壕池环抱。当时成为一夫把关万夫莫开的御寇阁堡。后因年久失修,内阁又遭兵寇焚毁,外阁逐渐倒塌,最后成了废墟。后人在这块楼阁的遗址上兴建了一所“密溪小学”。村民们习惯地把这所学校美名为“文运阁”小学。

“文运阁”小学(即密溪小学)历史悠久,早在科举年代就建有著名的“南屏书舍”。科举考试制度废止后,创办了“育德小学”苏区时改称“列宁小学”;后又以我族文豪台山名字命名为,“台山小学”。民国后期先后又称“区中心小学”、“保学、”“村校”等。解放后被命名为“密溪完全小学”。校舍设在村中老祠堂内。其校舍破旧且不规范,特别是近来适龄儿童迅猛增加,旧校舍远远不能适应需求,因此兴建一所新校舍,便成为当务之急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村支书树庆,村长秀伦急群众之所急,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在文运阁旧址上兴建一所学校。资金由村委会筹集,不要国家一分钱,于一九八八年破土动工,不久一幢造价二十余万元的新校舍在“南屏书舍”附近,文运阁遗址上巍然耸立。

昔日楼阁古堡霞光晖映,如今新型学府书声朗朗。每天数百名适龄儿童背着书包从密溪村的四面八方云集在这所红墙碧瓦、窗明几净的崭新的“文运阁”小学里就读,成为我村人才培养的摇篮。   

密溪罗氏七修族谱编委会撰

 

6.东平王庙

附:《密溪东平庙记》

予少读王传,载王传闻善记,读汉书过目辄成诵,阅民数万人后,再阅王能辄举名姓。予既雄王之才,守睢阳城,贼围城两月,城中缺食,王杀爱妾飨士卒,城陷,王以身殉,仍骂贼曰:“生不能杀尔,死当作厉鬼以杀之。”予又壮王之节,考之祀典,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又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夫古今才人不能节者多矣,如刘歆之事莽,杨修之事曹。是二人者数不能免百世之讥。王之正气,是以塞天地泣鬼神。王之弧忠,是以光日月撼河岳。其享祀也宜矣。予宗密村自国朝以来最称鼎盛,尊祖敬宗勤学兴贤,建制立法意深且厚,既设围于村之尾。复庙祀王于其右围。以立武祀王,后立散武。立可御乱教明,可以正人心厚风俗。是数者其裨补世道功最钜。予固乐得而记之,至其仑奂之美,殿庭之雄,丹镂之丽巧,金碧之辉煌,又不必胪之笔端云。

                                                    年家姻晚生阙维枚顿首拜撰

附:《重修密溪东平王福主庙记》

   “福主”乃一村之福神也,村人赖之以为福力,为全村辞赋降祥,邪崇不侵。其实主旨不在于此,密溪自立村以来,所供奉之福主为唐代东平王张巡元帅,重要的是为敬重这位忠烈。祀之以立敬,正人心厚风俗。其以死殉难淮阳城的事迹,作为一种精神,可以永远立于密溪村人心中。

此庙建于前清乾隆四年。(至今还留下南城状元宗人铨公庙记一篇。)历时已有二百六十四年。由于历史原因年久失修,眼见墙倒瓦败,百孔千疮,随时都有倒塌之危,当此关头,幸有族民罗北春首倡修复。登高一呼,全村响应,全村按家口,人平交纳派捐人币四元,还有义捐者纷纷慷慨解囊。贤达们自愿组成理事会,公成其事,主持筹资备村,聘函兴工。从去年五月起,至今年十一月,历时年半之久,终于圆满竣工,基本修复原貌,可供本村年年庙会,村人朝祀不绝,直至千秋。

公元二千零三年二月吉日立

 

附:《密溪庙会记》

年年过春节,岁岁朝庙会,此乃汉族大多数人的传统风俗。我密溪村人也把每年正月初十至十六日定为迎送福主的庙会吉日。颇有特色。

每年正月初十这一天举族上下热闹非凡,家家迎宾客,户户贴对联,孩子欢天喜地,大人满面春风。人人提好酒,个个备佳肴,热忱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

为迎接“忠烈东平王”福主,大宗祠内被装扮的五彩缤纷,雄伟壮丽。上厅两壁分别挂着“福、寿”两个金色大字,祠柱上贴着大红对联,内容丰富,一看便知我密溪罗氏的由来和美好前程,下厅两壁各挂有三幅国画,画面有青山秀水,茂林修竹,有鸟雀腾飞,还有山鹿奔驰的壮景。天井两边的三对柱头上书有名句楹联,两厢横粱上悬挂差四盏绚丽多彩的大型宫灯,靠壁两边分别排有十二张金椅,还有天井墈上竖插着一根专供挂鞭炮用的七曲八弯的渡金狮头木棍。整个祠堂布置得既壮严肃穆又令人陶醉。

    众祠门前,塘形如月,池水如镜。塘中靠众祠一侧用大小不一的玲珑怪石累叠(不用灰浆)成高矮相等的十二柱石墩。它们有的像人形,有的像花瓶,有的像雄鸡,有的像树茎,真是千姿百态,神彩奕奕。在十二柱石墩上每年正月初十前都会架起富有江南风格,牡丹亭式的戏台,戏台飞架在屹立水面的石墩上,专供庙会唱戏使用。当你走上戏台,下面的石墩虽有摇晃之感,但亭阁却根基稳固,真叫人赞叹不已。在戏台柱子上贴有三对用京剧剧目巧妙地组合的对联:一、上联是:“金榜题名龙凤阁”,下联是:“加官封赠牡丹亭”;二、上联是:“碧玉箫庆宣和月上海棠朝天子”,’下联是:“小桃红宜春令村中雅鼓集贤宾”;三、上联是:“弦调密水乾坤配”,下联是:“曲奏阳春文武坠”。请来戏班,上台演唱京戏、楚剧、现代剧。从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村民们每天成群结队聚集在祠堂门口观看精彩的戏曲表演。

正月初十早饭后,各房各村都积极准备参加接神的活动。首先有南布村二名大力士擎着印有“东平王”字样和龙虎图案的绸质大帅旗,在三炮连和锣鼓声中,威武地经过杨梅、白露塅向众祠方向前进。紧接着岭子下和江背洞的村民同样高举印有“东平王”字样和龙虎图案的绸质三角大旗,在三炮连,锣鼓声中尾随南布的大帅旗鱼贯地朝众祠前进。在此同时,有的抬着供“福主”坐的大轿,有的抬着香炉花瓶,有的抬着二十斤重的大红蜡烛,有的抬着各种金架月斧,有的高举翰林伞,有的抬着签筒笔架……先后云集众祠门首。大家都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默默地等待着接神的时刻,突然“轰!轰!轰!”,三连炮声隆,二十多台锣鼓齐声响。接着三面大旗迎风飘扬,五台接神大轿在人们的簇拥下,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朝福主庙进发。接着将五尊大神请上大轿。此刻群情激荡,人们护看大神飞快地返回众祠。此时此刻,众祠内外人山人海,大家踮起脚跟,探着身子,深情地迎接“福主”大神的驾临。然后将大神安坐在众祠的神台上。顿时,三连炮声、锣鼓声、哨呐声、杀猪声、戏台上演出“大天官”开台的演奏声响彻云天,震耳欲聋,就连池塘里鱼儿也震的跳出水面来共同分享这无比激动,无限幸福的热闹时刻。

    接着将一列列祭品安放在大神面前:一列是一尺多高的青铜铸造的签筒笔架和直径一尺的圆如明月的青石墨砚及帅印,这象征我族是英才辈出,翰墨书香的望族。二列是三台三尺多高的香亭,内燃香柏,烟雾袅绕,芳香朴鼻。三列是二十多斤重,三尺多高的“当朝一品”大红烛,每日点燃二次,光照全祠,耀眼夺目。四列是青铜铸的大型香炉,炉体中铸有一只张口卧狮,香烟从狮口喷出;两边还放着二台三尺多高,一尺多宽的大花瓶,瓶口上安插着五颜六色的鲜花,非常艳丽可爱。四列祭品整齐地排列在神台前,为众祠增姿添彩。

   庙会延续七天七夜,整个密溪村人也尽情地欢乐了一个星期。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是送神吉日,全族人用接神一样的规模,怀着接神一样的心情将福主等五尊大神送归福主庙内入宫,所不同的是在送神的队伍前加上了送瘟神龙船一只,到了庙前的河坝里将纸船焚烧,意示“纸船明烛照天烧,一年四季保平安”。至此,一年一度的密溪迎送“东平王”福主庙会园满结束。

                                                 密溪罗氏七修族谱编委会撰

 

7.古驿道

(四) 密溪历史上的名人

1.罗孟稳

附:《罗公孟稳传》

太史公曰,缓急人所有也,虽游侠之行不轨于正义,而能赴人之急,存活人之死亡,亦载之七十列传中,况富而好行其德者,其存活人尤众,则于圣王仁育之治不为无助,予往修邑乘,每逢义行,喜留连而乐道之,密溪罗公其一焉,公名孟稳,姓罗,瑞金承乡一里人也,家颇饶裕,性仁恕,遇有饥寒者,輙恻然若身受,明天顺中,豫章属邑,皆大饥,而赣尤甚,天子下诏邑县史赈济,公载谷五百余石,至赣以助赈,按台提请于朝,勅建尚义坊以旌之,他若周恤三族,及闾党诸善事,亦不胜枚举焉,然公平素不爱华靡,非义所在分毫不妄费,然则公之好施,岂动于一时慷慨之情者,此哉。

 

2.罗台山

附:《罗台山述》:

台山名有高,宁都瑞金人,曾祖万搏,祖遇封县学生,父让太学生。台山少而雄伟,年十六补诸生,其明年,寓于都萧氏别业偏读所藏书。因慨然慕古剑侠者,流习技勇治兵,众言视同学,生蔑如也,久之,人有道,于都宋道原之为人也,治先儒书谨,绳尺躬孝弟之行。君子人也。台山闻心动,欲一见道原,会府试赣州度道原必在,往访果得之,自陈所学,道原不许,台山盛气辩之,道原曰:“幸少安,为子剖其理,昔横渠先生见范文正公,言兵事,公弗善也,授以中庸足下之学,视横渠何如,吾弗敢知使如横渠,固班儒者所尚也,况未必如此也,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视听,貌言思物也明,聪恭从处则也,能全是理而后能有其身,能有其身而后闺门顺,叙而家齐,达而行之,若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滂沛條达,无湮夭折之患,及其成也,身享而道泰,故足乐也,今察足下气浮而言疾,神明扰扰,常若有营,以此游于世,得免刑戮?毋累父母兄弟足矣,尚求有济于天下乎?”台山面赤汗沾背,四肢局缩不自容,请曰:“何以教我”,道原曰:“子明悟绝人,反而求之怕宋五,子其师也”。嗣后过众甚密,一日,道原屏人肃衣冠跪而泣曰:“子蔽锢深矣,诚不忍以子相爱之,诚听子沦堕也”,台山亦跪而泣曰:“何以教我”,道原乃出其所,作持主一二,铭曰:“勉为之”,已而道。台山见赣州邓先生,邓先生名元昌,笃于儒书,尤喜明道象山阳明,念菴诸先生之论学也,因诸先生之论,以上闚六经孔孟之文旁推曲,证多创获之旨,年二十余,谒宁化雷公贯一,遂受业于门,每有陈说,雷公曰:“子忒煞聪明,然譬诸活水银,吾惧其流也。”居岁余而归,乾隆二十七年,学使谢公祭优行贡太学,遂如京师,予时方待尚书,公于邸舍,一日,遇编修彭衣春,得台山试卷,奇之,遂造访焉。已而文字往来日密,三十年秋,尚书公主顺天乡试,予邀台山,习静于苏州会馆,榜发,台山得举,其年终,予南还,明年台山下第归过予,众复与予闭关七旬,静中瞥然识得学问,头恼自谓于人,予处决定不疑矣。予友汪大绅治儒释义,众言才辨无疑,见台山而心折。

台山没,其文多散佚,道原致书鲁洁,非得搜讨其文,録而传之,而首以属予,予尝録台山文为一集,至是将益广之,顾念吾尔人平昔契好之诚,磋之密,其可以无言,遂论次其本末为之述以念之同好焉。

附:瑞金县志传记

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九堡密溪村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后曾两次赴京应试未中,他奋志读书,以博雅闻海内。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广交流,多次远游江、浙、闽、粤,足迹远至北京,与当时的名士鲁絮非,彭芝庭交谊甚笃。

有高聪颖好学,性格倔强。他听到于都宋道原对宋朝以来的理学名家有很深研究,便专程慕名拜访,并自述个人种种见解。他尤其喜欢程颢、陆九渊、王守仁的学术,“旁推曲证,颇多心得”。同时还把理学家们的主张视为终生信条。在受业于宁化雷鋐名下时.他的见解常常使雷惊异。雷曾说:“子太聪明,如水银泼地,吾惧其流也”。有高乡试中试后,同彭绍升相友善,多次前往苏州,与彭同游寺院,共修净业,深究《华严经》、《上乘经》等佛学经典。他一生受过儒、道、释名家思想的影响,可他的思想核心仍是懦家的天命论。但是,他认为人的才能参差不一,不属天赋,关键在学,学又在能否坚持不懈,精力集中,不杂学种种。同时还引用荀子关于人定胜天及贵在坚持的观点来说明这一道理。

    在文学方面,罗有高以散文见长。洪钧曾肯定其自成特色。有高的挚友彭绍升对他“自树一帜”的特色大加赞赏。他的文章能取众家之长,且在乾隆汉学大兴之时,济以训诂、辞章等扎实的学问,使其散文由博返约,独树一帜,他在《复彭允初书》中曾论述自已对何谓文、何谓道,及其两者之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时,他指出,任何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不可强分为二。并强调指出:“泥文求道”和“缘道为文”两种偏向都是违背文学规律的。至于后者,他留给后世的作品约有诗60首、散文百篇、八股文10篇。其论说精微独到,命意颇新,记叙也流畅清新,又多奇倔之笔。如《石竹山房记》不过区区360字,由赞颂自然之石与竹入篇及人,然后转述作文的缘起,得出“士苟志竹而师石.释回增美 ,严善过以求止,其庶几矣乎”的结论,详略得当。虚实适度,恰到好处。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尊闻居世集》8卷,经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列入第一批整理项目。

罗有高卒于故里,葬在当地,其墓今存。为纪念这位乡贤,民国年间,瑞金县象湖镇自云龙桥北端经烟叶街至下坊一段,曾命名为台山路。

-----《瑞金县志·人物》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85页。

 

 

附:罗君台山墓志铭

罗君台山,以乾隆丁酉与余定交于京师。相遇从者岁余,明年戊戌五月君会试报罢,别余南归,已亥闻其讣,又明年庚子,余为江西按察使乃檄宁都州知州。趣其子之明,赴南昌问故,于是之明以遗集来,且云将卜葬于某原,而请予为志墓之文。台山少英绝人。年十六补博士弟子。慕古豪侠奇伟之行,习技勇,治兵家言,以之于都宋昌图授以持敬主一二铭。赣县邓元昌劝读儒先书。乃由程、朱、陆、王诸子之训。上述六经,语孟之恉,年二十余又受业于通政使雷公鋐,公,故儒者,诚曰:“子聪慧吾懼其流也。”由是归克守约,务为实践。壬午以优行贡太学。至京师与彭进士绍升友善。以性命之学相劘切,乙酉中,顺天乡试,明年響繁苑,恐谢及怀娱太息中,夜持盈守廉朔有情者,呜呼。先生斩匕铮匕杰挺其干,危力以警,束躬名教,切墨引绳,正内正外,修房修庭,裁情度事,直婉而行,不畏强。不侮鳏寡,不近声色,不违规矩,热胆焦肝,赤心为祖,前功来竟,懼伤厥考,后嗣弗振,懼车无辅力。悠魂疲,咯血如注。呜呼,先生而不永年,彷徨徘徊,彼苍者天,彼苍者天,吾谁适从,我芳椒,伐我梧桐,且睇彼梧桐,琴瑟之要。我操其音,孤孿夜啸,彼美人合,山巅水涯,呜呼。

 

3.罗大用

附:《翰林院编修宁周先生传》

族叔高祖,宁周先生,讳大用,世派大柁,泽山翁之子,公侣翁之孙也。溯厥生前不幸中之幸,观其身后,又幸中之不幸也。先生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比长经术湛深,作文掇笔立就,制艺力追章罗,生辣古奥,耻为月露风云浮薄不根之文,是以不投时好,屡见之于主司,遭逢不幸,课读深山,韬晦沉沦,人几嗤其终老扉下,熟意有志竟成,否极而泰,不鸣则已,鸣则惊人,不飞则已,飞则冲天。年七十受知于督学李,补弟子员,甲子恩科秋闱乡试,钦赐举人,春闱会试,钦点韩林院编修,以名爵齿德推重,阖邑乡族称之,后人则之,非不幸中之幸欤。方期燕翼诒谋,诗礼传家,永诏缥缃世业,无如修德不获报,积善乃致穷。没世后,家无担石,室如悬磬,子孙式微,卒至难问,非幸中之不幸哉,虽然天道有循环,人事岂无兴替,生前之宠荣,诚足多矣,身后之寥落不必悲也,况圣人以斯文之兴丧,为道流之绝读,今先生以斯文光照前烈,启佑后贤,盖千载不朽,子孙成败,天耶抑命耶。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