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忠孝一门”奠定豫章罗氏风范

 罗贤访 发布时间:2012-03-05


 东晋忠臣罗企生


诗云:拜官参军谟,好叹八阵图;空提三尺剑,未遂两观诛。
          身虽为贼虏,心与国事俱;宁为司马鬼,不为玄贼民。
   罗企生   字宗伯,罗绥长子,东晋兴宁元年(363)四月十二日寅时生,隆安四年(400)九月初十日卒,晋代柏林人。为人忠厚,多才多艺。初从母命,师袁崧。袁崧授以图书音律体,企生有悟性,领会甚速。崧常对身边的人说:“罗子刚不激,柔不靡,可造栋材”。少年时,父教以《遁甲兵书》并《都天遁书》。企生经过反复研究后,对父说:“天镜地镜人镜有用之书也!其馀出天门,入地户,秘局藏形,履符禁故,皆幻语也”!罗绥奇之。由于罗企生领悟快,又能吃苦,成人不久举秀才,补临川令。与民兴水利,均赋役。因而文名益达,迁秘书监著作局著作佐郎,掌三阁图书,权国子监祭酒,修《三国志》未就。此时殷仲堪镇江陵,企生出为公曹。表弟胡藩劝企生:“殷侯倒戈授人,宜见机而去。”罗企生说:“余去殷侯是去天王藩镇,吾所以不去者,将望兴复,以彰国耳!”胡藩看劝说无望哀叹而别。不日,企生迁为武陵太守。还未到任,桓玄攻仲堪,仲堪委企生以长史事,企生辞谢不已,又表为咨议参军。企生见仲堪多疑少决,对弟遵生说:“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及败,文武官员没有跟随,惟罗企生从之。路经家门,其弟对企生说:“兄弟就要分别,何不握手!”遵生有膂力,将企生拉于马下,说:“家有老母,欲将何之?”企生说:“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继焉蒙殷国士之遇,而又不能殄丑类,何面目以求生乎?”委弟以养老母,一门之中,有忠有孝,吾无悔矣!此话后来传之恒玄,恒玄听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兄弟二人抓获,并说:“尔将何言?从吾释耳!”恒玄素待企生厚,因而派员问企生有何求,企生说:“乞一弟,以养老母,余遂死无怨!”恒玄遂决定将其父杀害,行刑前,又派员再问企生说:“汝还有何言?”企生说:“虽死无憾!”卒时,年三十七。恒玄曾经送企生母胡氏一件羔皮袍子,这时,胡夫人在豫章,当企生被害的消息传来时,胡夫人当天就把那件皮袍烧掉了。企生留存遗诗三首,载《世徵集》。恒玄会企生请求释遵生。则遵生怕恒玄反悔,则于彼处假设葬地,而后即扶携企生之子昌,束兄骸潜居原祖籍柏林,又迁涂埠。刘·宋元嘉间(约433),豫章太守胡藩(刘裕手下的功臣,东晋时曾随刘裕北伐灭南燕,又从刘裕镇压卢循起义,并帮助刘裕打败刘毅,征讨司马休之,为刘裕称帝立下汗马功劳。因功封为阳山县男,食邑500户,卒年谥为壮侯。)奉太祖玺书,早敕有司,与令尹鲁攀到宅地柏林南池塘曰:“一门忠孝”,并立祠奉祀。泰始间(约466),尚书左仆射(后为江州都督)王景文在柏林为企生、遵生建忠孝牌楼。唐朝裔孙请谥,太常谥曰:“忠”。贞元间,江西提举东阳柳贵又重新立牌坊。元和七年(812)间,翰林学士、行户侍郎同平章事赞皇李绛著传;开元丁卯十五年(727),豫章太守曲江张九龄撰碣,瓜州刺史张守池书并矜。
 配徐氏,北沥徐孺子世孙广公女,封夫人。副配孔氏,浙江会稽县孔仆射孔安国女,封夫人。二妣痛夫死于非命,哀毁成疾,忌日致祭,深谷古礼,终身惟服素衣。
 生子二  昱 、 昌;昱在父卒时失散,下落不明;昌随叔父遵生回到南昌。女二:长适双岭胡壮侯胡藩之子胡隆世,次适谭邓博士邓鲁贤。
 

东晋孝子罗遵生
 

 

  

 明胡俨,诗云:花萼日相辉,离衬嘱孝思。开堂闻声亥,入室想容仪;默念秋云冷,高眠刻漏迟。楣间揭华匾,千古墨淋漓。
   罗遵生  字永伯,罗绥次子。生东晋兴宁三年(365)十月初九日巳时,卒刘宋元嘉十六年(439),享年74岁。好学尚义,初辟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在还未任职时,在家奉待母亲,当时兄企生在荆州为官,遵生扶母就养,后来桓玄作乱,待殷侯兵败,企生、遵生兄弟被获。企生抗节死难。遵生说:“兄弟之仇义不反兵,但他但心恒玄改变主意,孤侄还在桓贼境内,二者势不能全,与其报不能报之仇,还不如回籍养母抚孤,以全宗嗣。”遂披发佯狂,请囚。桓玄看遵生疯疯颠颠模样,并感企生乞弟养母之义,才释放遵生。遵生带着他的孤侄昌,和企生骨骸回到南昌。后来母胡氏疾,遵生朝夕勤菽水,问寒嘘暖,事事亲躬,直至躬奉慈母归仙。遵生庐墓三年,衣不解带,孝感天神,世称孝友。事详江西省志。遵生卒后葬罗舍东罗山。唐大历五年(770),江西观察使判官李秘撰碣。明代南昌人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国子监祭酒、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的总裁官胡俨,为遵生孝悌的感人事迹,作诗曰:“花萼日相辉,离衬嘱孝思,升堂闻声亥,入室想容仪:默念秋云冷,高眠刻漏迟,楣间揭华匾,千古墨淋漓。”配陶氏,江州栗里陶太守陶茂公女,封夫人。子二:昊、勗;女一 :适城南喻载。
 笔者:忠与孝,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两千余年儒家学说不但与封建专制政治相结合,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尊崇和利用,而且渗透到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社会心理的凝聚都有巨大影响。企生、遵生的行为因之为朝廷所推崇,被人们所接受。刘·宋泰始二年(466),尚书左仆射(后为中军将军,江州都督)王景文在柏林为企生、遵生建忠孝牌楼。宋代,儒学即理学更是得到官方的全力保护,更看重忠与孝,曾颁行八行取士。所谓八行取士,即忠、孝、悌、和、姻、睦、任、恤为八行。辽乾统间定制,以其八行有德者为取士标准。《续资治通鉴·宋纪》徽宗大观元年(1107);三月甲辰诏:以八行取士,善父母为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仁,仁于门州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为和;孝悌忠和为上,睦姻为中,任恤为下。又制为不忠、不孝、不悌、不和、不姻、不睦、不任、不恤之刑。在这之前,即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赵佶就曾敕文盛赞企生、遵生。敕文曰:“朕闻尊君之义莫大于忠,事亲之道莫大于孝。昔晋企生不事伪朝,全节而死以尽忠;弟遵生扶母归养,抚孤继祀以尽孝;一门之中有忠有孝。朕以孝治天下,以忠勉天下,宜书额以嘉奖;申敕有司,表厥立门闾,庶忠孝昭明,臣子知之,兹降玺书用彰崇典,钦此!”并为企生、遵生牌楼御书“一门忠孝”,使柏林名闻遐迩。可惜该牌楼在明成化年间(约1474)倒塌。
 柏林在西晋泰始八年(272)由罗瑭开基,传至罗瑭第4代裔孙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企生忠义、遵生孝悌的事迹,南朝刘宋荆州刺史、中书令、临川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将企生、遵生事绩编入首卷。在我国权威的二十五史(包括《清史稿》)中的《晋书》第八十九卷《忠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晋记》三十三、《通鉴纪事本末》卷第十七《伪楚之乱》等史籍中有详尽记载,在《江西通志》《南昌县志》等地方志和现代书籍《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江西历代人物辞典》中亦有记载。
 企生、遵生事迹不仅在正史、方志和现代一些著述中有详尽记载,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近代历史学家、小说家,浙江萧山人蔡东藩即蔡郕,在他所著《历朝通俗演义》中的《两晋演义》第85回:《失荆州参军殉主,弃苑川乾归逃生》里,对企生忠义、遵生孝悌的行为,用文学语言作了描述。该书以演义体裁写成,但又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写作原则,为传播我国历史知识起了一定作用。然而作者在该回的点评中却说:“罗企生不从胡藩之言,甘心殉主,徒死无益,殊不足取。”显然,作者对“忠义”二字没有作全面的阐释,至少是带有历史的偏见。殊不知,“忠”有“忠君”、“忠友”之分。当时,诸侯分争,各司其主。况且,企生忠于其上司殷仲堪,是一位守仁义的封疆大吏,企生投其门下,就是为“将望复兴,以彰国耳!”这八个字,充分显示了面对篡国夺权的桓玄等奸逆无所畏惧,企图复兴国家的强烈愿望。在做不到这一点时,仍坚贞事主。因为殷“多疑少决”而败于篡国奸臣桓玄。殷虽被桓所败,但企生决不舍义求利而投靠玄。仍然照看殷家,这是势利小人所难为所不能为的,唯有罗企生这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才肯以生命为代价而为之,这是“忠”、“义”的具体表现。这种肝胆忠义千百年来成为罗氏家族的风范,所以,历史上罗氏家族“尽有忠臣,少有奸佞”。这样看来,此回作者的点评倒真是有“殊不足取”了。
 不忠不孝而获得成功的确实大有人在,但这样的人无一是正人君子,列一是忠烈之士,卖友求荣,卖国求荣往往是这些人的拿手好戏。因此,无论是交友还是“选择干部”,是不是孝子,应该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标准。
 罗遵生,《南昌县志》有事迹载:“罗遵生,字永伯,仕为著作郎,兄企生既为被难,乃至故事母。后赠侍御史。”(民国魏元旷撰,台湾成文出版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记:“罗遵生,东晋豫章人。罗企生弟。企生为殷仲堪咨仪参军,仲堪为桓玄所败,企生从走。路经家门,遵生有勇力,牵兄下马,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所之不释手,遂留焉。”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