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族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世系>各地族谱

南充市营山县罗氏宗族支系简述 罗明煊

  发布时间:2023-10-09

营山县位于四川省东北地区,现隶属南充市管辖,地处嘉陵江与渠江流域之间,是南充市的东大门。营山县历史悠久,建县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隶属利州路蓬州咸安郡管辖。元朝时期隶属四川行中书省顺庆路蓬州,明朝时期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顺庆府蓬州管辖。清朝时期隶属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管辖,民国时期隶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管辖。1950年~1952年,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川北行署区南充专区管辖。1952年~1970年,隶属四川省南充专区管辖。1970年~1993年,隶属四川省南充地区管辖。1993年~至今,隶属四川省南充市管辖。营山县现共有三个街道办事处、二十六个乡镇,在这一千六百三十五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据不完全统计,分布着二十支罗氏支系,这其中又以鸡山罗氏历史最悠久、族人最多,现估计已达三万之众。

 

《绍贵、天祥二公入蜀纪念碑记》

 

南充绍贵祖二十一世孙罗家建

营山天祥祖二十四世孙罗明煊

 

元蒙晦末,朝政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国无净土,家无宁日。红巾揭竿,义抗元廷。

鼙鼓震詟,烟起城空。苍生黎庶,惶窜流离。

豫章哲裔,世居麻城。时逢浩劫,棠棣远徙。

背井离乡,爌烺蹭蹬。湖广巴蜀,川泽嵽嵲。

饥鼯出没,豺虎横行。危径漫漫,罹难重重。

越岭翻嶂,峻坂躃躠。瞿塘滟滪,摩天万仞。

栉风沐雨,炎蒸滂沱。历尝艰险,遍尽苦难。

顺庆绍贵,落户安汉。蓬州天祥,入籍营山。

嘉陵君子,双桂凤翔。大庙万善,鸡山沙滩。

兴族立业,菑畲课桑。忠孝传后,云礽贤达。

于戏呜呼,羹墙先显。立此丰碑,世代昭彰。

 

一、湖广麻城“五祖入川”罗氏

 

“五祖入川”之源,原为“六祖入川”。系元末明初,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阶簷,郭照公、天运公、天成公、绍贵公、天祥公、天焕公六位始祖,为躲避南锁红军战乱,结伴相与入川之故。其中,郭照公、天运公、天成公三人为亲兄弟,绍贵公、天祥公二人据传为兄弟,天焕公与前两者皆非亲兄弟。缘因当时逃难,同路互见皆为罗姓,格外亲切,故认为弟兄,实际堂从关系现已不知。入川之后,因为郭照公失考,现只剩余下五人有后裔可考,故才称为“五祖入川”。

据《南充都尉埧凤垭山罗氏世系》记载,郭照公、天运公、天成公乃敏公七世孙。敏公居山东,下分三房:义、城、章。章公奉旨入江西,章公曾孙明思,奉旨入湖广。明思公独子登凤,独孙不哈。不哈公生三子:郭照、天运、天成。但敏公的上源现已失考,故世系未明。据南充市高坪区走马镇金凤山村的九旬老人罗九洲先生口述,曾于民国时期在凤垭山(现南充市嘉陵区南湖街道)上阅读过天运公墓园碑文。另外,其数十年前于山东省服兵役时,曾亲见敏公世系录,与天运公墓园碑文记载无二。故敏公乃山东罗氏分支一说,毫无疑问。

相较于斯,绍贵公、天祥公的上源,却是扑朔迷离。历代《鸡山罗氏族谱》皆云:绍贵、天祥二公系昆仲,相传乃燕郡王艺公苗裔,世居湖广麻城,元末避南锁红军之乱,自孝感高阶簷入川。又据清同治癸亥二年(1863年)五月初二日仪陇县罗登林所著的《罗氏历代世系考妣昭穆之主》中记载,天祥公相传为艺公、从彦公之后裔,然遍阅艺公及从彦公族谱世系,皆未见二祖名讳,故系漏记或误传,有待考证。

Y染色体祖源基因测序可知,艺公乃古罗国后裔。绍贵、天祥二公并非古罗国支系,因此二公也非艺公之后,盖年久代远以致误传之故。据现有数据分析,二公祖籍最可能来自陕西的关中平原,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杨官寨遗址,并世居于此。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去世后,他的兄弟们凭借个人的势力争夺王位,造成了商朝一百多年王位继承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公元前1411年~公元前1321年)。在这段时间里,大概于商朝第十四任君主祖辛统治第六年(公元前1350年),罗氏祖先由陕西进入四川,基因代码为C-Z45354。定居在嘉陵江流域,特别是渠江、流江河一带,与当地土著交错杂居,融入了賨人的族群。商朝帝辛三十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也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纣”。賨人也响应了周武王号召,率军远征。经历此次战斗,一部分賨人留在了外地。之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在四川的賨人繁衍昌盛,原部族姓氏也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姬宜臼东迁的时代,賨人渐渐繁衍出了七大姓氏,分别为:鄂、罗、朴、昝、度、夕、龚,这支罗氏祖先大概于此时得“罗”姓,基因代码为C-MF215847。秦王朝建立后,由于秦始皇的暴政不得人心,使嘉陵江流域的賨人备受侵扰,不少賨人在首领范目的率领下加入刘邦队伍,也成为刘邦能够进入咸阳城的关键。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朝定国,刘邦封范目为度沔县侯,由陕西荣归故里。经过战争的洗礼,这支罗氏祖先的基因代码突变为了C-MF215845。东汉末年,信奉五斗米教的賨人进入汉中,收在汉中太守张鲁的麾下,之后又经历了刘备入川,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等一系列战争,基因代码又突变为了C-MF215851。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李特、李雄率领賨人在川蜀割据一方,其中李特的妻子罗氏皇娘,李荡(李特次子)的舅兄弟罗寅,据推测就是现在营山县、渠县一带的賨人,更说明了这支罗氏先祖是賨人的可能性。唐朝中后期,大约唐贞元庚辰十六年(800年)左右,这支罗氏先祖的基因代码突变为了C-MF215854,之后历经地方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纷争,便从四川沿长江东下,定居在了湖广麻城。据推测,这支罗氏先祖的后裔就是绍贵、天祥二公。

到了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绍贵、天祥二公与山东、江西过来的敏公后裔郭照公、天运公、天成公,以及不知何处支系的天焕公。这六位同行兄弟,为避战乱,约于元至正壬辰十二年(1352年),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出发,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到达了四川东北部地区。为了宗族血脉的延续,他们分别去了不同地方,其中郭照公不知去向,只有剩下的五位清楚具体迁徒地址,所以后人一致称这段史话为“五祖入川”。具体所居地方,皆以“凤”或“鸡”为名,“凤”与“鸡”同属一科,其间深意,或为地理标记,以防后人失联,迄今已有六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关于“五祖入川”的具体人物,部分支系的族谱记载有误,比如《四川苍邑罗氏续修谱牒》(罗崇彦、罗善伯、罗润生编写)中的“巴中恩阳河回龙场,一世祖珠公,□世孙天福谢氏,次天禄,三天寿,四绍贵,五天祥。兄弟五人,自楚入蜀。一居巴州,一居嘉定,一居合州,一居南充,一居营山。中间祖名稽考阴编埃,罗岐山之旧谱内。正族长前清文生罗仲篪,副族长成模、成钧,代表沛庚,字炳然。派云:天今辅清治,良先含映开,文必成名寿,光裕健安怀。中华民国卅三年仲夏月,族子通明善伯氏手著”与“苍溪县漓江五凤山阴扁里对门,户长罗俸先。祖籍湖广麻城孝感乡,始祖公云汉、兴泰二公,入蜀迁居顺庆府营山县深塘寺礳子街,老谱上考有云开字名。渠县三汇坪一支系万历移去,渠县兵山邱家渡罗公天福谢氏,梁山大竹县罗家埧天禄公一支。南充县君子乡凤翔山罗绍贵,与天祥迁蜀之初,兄弟五人,一居巴州,一居嘉定,一居合州,一居南充,一居营山。也亦不知云汉、兴泰。生慈,次质,质之子住营山深塘寺,慈之子居礳子街罗家嘴,生存常,自营山来苍至李子垭,由漓江贸易,复迁玄坛庙石板坡,置业居住。正族长俸先,字岐山,生忠礼、忠义、忠全。副族长,忠华,号治安,生文财。派云:云(兴)天□存恩□登元万先忠”。

这里实际上记载有误,仔细推敲便可发现,“巴中恩阳河回龙场”的字辈中,“天”字辈祖先,生活年代大概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这与“苍溪县漓江五凤山”的记载中“渠县三汇坪一支系万历移去”的内容,不谋而合。再加上罗章成在“罗氏家园网”发表的文章《四川渠县天福等公支系概况》中提到:“本支罗氏族系约于明末清初自湖北麻城孝感迁入四川渠县,当时弟兄三人,天福、天海、天寿,一同入川”。更可以说明,天福、天禄、天寿、天海,与绍贵、天祥,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所谓共同入川之说,实乃误记。但是“苍溪县漓江五凤山”的记载中指明,慈、质,质之子居住在营山深塘寺,慈之子居住在礳子街罗家嘴,慈之子:存常,自营山来苍至李子垭,由漓江贸易,复迁玄坛庙石板坡,置业居住。由此可以推断,慈公生活在清康熙年间(1661年~1722年)。据《鸡山罗氏七房世系》中记载,瓒,字化玉,乃天祥公九世孙,系出何支无考。子:为职,孙:心泰,曾孙:景英。景英(1648~1720),字秀一,居营山县升堂寺西,生三子:慈、思、念,生四孙:存文、存先、存懿、存神。两边记载中的慈公,生活年代一样,居住地也符合,正好说明“苍溪县漓江五凤山”的记载中的慈公,乃是天祥公的苗裔。那么慈公的祖先云汉公、兴泰公、万历年间迁移到渠县三汇坪的天福公,定是鸡山罗氏无疑。记载中误记,缘是迁移之初,族人仍记得湖广麻城入川始祖乃天祥公,有五弟兄共同入川,后裔天福、天禄、天海、天寿,迁移至渠县、大竹等地。数代之后,族人因无家谱记载,仅凭口传,见都有天字,便误以为天祥公系天福、天禄、天海、天寿弟兄,才有了记载错误的情况。

 

(一)南充凤垭山罗氏

 

明洪武戊申元年(1368年),天运公卞居四川顺庆府都尉坝凤垭山(今南充县火花镇),是称“南充凤垭山罗氏”。天运公独子:锐,独孙:映成,曾孙:成管、成忠、成恕,仅成管公后裔有记载。成管公娶妻:王氏,下分三房:有德、有朋、有翮。

 

有德公玄孙添祥,迁居南充金凤山(今南充县走马镇),是称“南充金凤山罗氏”,后裔居金凤山、仁福沟、走马塲、马尊礄、罗家埧、陕西西安府三原县等地。

 

天(1)锐(2)映(3)成(4)

有(5)国(6)忠(7)自(8)

添(9)珊(10)鸿(11)凤(12)

之(13)钟(14)茂(15)林(16)

大(17)鹏(18)锦(19)绣(20)

万(21)彩(22)文(23)明(24)

正(25)兴(26)诚(27)意(28)

齐(29)家(30)国(31)平(32)

居(33)仁(34)犹(35)义(36)

世(37)代(38)昌(39)荣(40)

 

有朋公与其子宏盛,其孙宗珣、宗瑶,迁居巴州大街园,后裔现已失考。

 

有翮公仍居凤垭山,其后裔宗玺公,字云受,育有二子:尔清、尔南。清乾隆甲辰四十九年(1784年),尔清公迁居营山县三兴罗尔坝(今营山县三兴镇),尔南公迁居营山县石山铺(今营山县朗池镇石山村),子孙繁昌。

 

老字辈为:

 

□志廷正

 

清朝末年起新字派为:

 

先登清荣露,瑞世丕成初

国大天心顺,益昌启俊禄

 

 

先登清荣路,佳兴丕振初

余华归门第,世人读我书

 

 

先登青云路,后世裴成初

德开安朝地,石逢读我书

 

(二)巴州方山坪罗氏

 

明洪武戊申元年(1368年),天成公随兄天运公,卞居顺庆府都尉坝凤垭山(今南充县火花镇)。据《南充都尉埧凤垭山罗氏世系》记载:“天成育有二子:庄、正。庄生三子:金、儒、殿。正生:典。金生三子:九祥、九云、九共。儒生四子:四教、四禄、四贤、四维。殿无考。典生二子:妙伦、妙林。妙伦生:坤端。坤端生:鳌、登、禄。妙林生:奇龙、奇凤、奇虎。奇虎迁居巴州方山坪”。又据平昌县现存的清道光戊子八年(1828年)《洞河古墓岭史源》石碑记载:“妙林祖生三子:坤瑞、坤祥、坤荣。而营山族谱所载妙伦,子坤端。乃妙林同音,端瑞同形,后世传书差讹也。坤祥生三子:自玉、自昌、自荣。自昌子:崇太。崇太生三子:南斗、北斗、辉斗。辉斗生三子:启龙、启凤、启虎。启虎生三子:彦一、彦二、彦三。彦二生三子:志才、鰲、澄”。从这两地的记载来看,《南充都尉埧凤垭山罗氏世系》存在世系误记,但部分名讳尽可对证。不可否认,妙林公与天成公定有某种关系。又据《罗氏族谱·鹿鸣石龙》中《巴州妙林公世系》记载:“一百四十六代谷亮公移居楚麻城孝感,一百五十一代妙林公明初自楚麻城孝感入蜀巴州方山,兄弟四人将金盆击碎,各执一块”。这里的文献是明显有错误的,据多地罗氏族谱记载:“谷亮公乃珠公四十五世孙,原居住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丰田里武溪寨。明永乐辛卯九年(1411年)十二月十二日,迁移至江西赣州府安远县黄乡甲三角较头流坑寨居住。明宣德辛亥六年(1431年),再迁移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广信都茅舍居住。明景泰丁丑八年(1457年),再迁移至广东省韶州府英德县象岗都长寿里杨火高居住”。说明谷亮公生活在明永乐年间,如果真按《巴州妙林公世系》描述,那么妙林公作为谷亮公五世孙,那么只能生活在明正德、嘉靖年间,此时乃明朝中晚期,又何来明初自楚麻城孝感入蜀一说呢?此外,所谓金盆击碎之事,也是误记。据《大竹罗氏宗谱》记载:“才同、立周、孟宗、天擎四兄弟,原籍麻城孝感乡高阶偃。入蜀时各执金盆一块,明己酉洪武二年(1369年)落户四川”。可见“金盆罗氏”之说,并非妙林公之事。反观《南充都尉埧凤垭山罗氏世系》内容,妙林公乃天成公曾孙,如果叙述正确,那么巴州方山现已繁衍至天成公后裔二十六世。不管是南充县、营山县,天祥公、绍贵公后裔,现皆平均为二十六、七代。故叙述准确性,不言而喻。另外,平昌族谱中所写的“妙林、妙清、妙可弟兄三人”,也是历史误记。据《四川苍邑罗氏续修谱牒》中叙述:“始祖有德公,生于宋末,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氏,迁居四川保宁府苍溪县,七世孙法明,生三子,彦才(号妙绿)、彦明(号妙常)、彦伦(号妙可),妙可后裔迁居平昌”。可知妙可公生活在明朝永乐年间,若妙林公乃天成公曾孙,正好生活时代相同,而且妙可公后裔迁居平昌县,妙林公后裔也居住在平昌县。所以才会有后人认为都有妙字,误以为是弟兄的错误。

妙林公娶妻李氏,育有三子:坤瑞、坤祥、坤荣。坤瑞公娶妻:杨氏,育有三子:自广、自忠、自信。坤祥公娶妻:张氏,育有三子:自玉、自昌、自荣。坤荣公娶妻:刘氏,育有三子:自仁、自义、自宁。其中仅有自昌公后裔有记载。自昌公娶妻:于氏,生独子:崇太。崇太公下分三房:南斗、北斗、辉斗。南斗公中湖广文魁,北斗公中湖广武魁,在楚还山,只有辉斗公后裔有记载。辉斗公下分三房:启龙、启凤、启虎,留有“龙游锅滩”、“凤飞蛋塆”、“虎居方山”的俗语。

 

启龙公迁居营山县,后裔现已失考。

 

启凤公出自方山黄梁树塆,娶妻:姜氏,育有二子:德崇、兴崇。分枝宣汉县大城大包寨罗家坝、三桥、三溪打鼓坪、蒲家、罗江、毛坝、普光、达县等地。

 

天(1)正(2)典(3)妙(4)

坤(5)自(6)崇(7)斗(8)启(9)

崇(10)武(11)世(12)思(13)三(14)

应(15)文(16)登(17)仕(18)天(19)

 

启虎公由方山分支,后裔居鹿鸣、凤凰、笔山、岩口、马渡、泥龙、龙岗、新坪、花池、雷家坪、凤鸣、通江、仪陇、巴中、陕西等地。启虎公育有三子:彦一、彦二、彦三,仅彦二公有后。彦二公下分三房:志才、鰲、澄。

 

一本如星布,晗晖庆有光

承先培世德,毓秀兆时昌

应著声名远,宜昭福禄长

诗书诚克继,万古尚闻香

宏图启骏业,宗荣人健强

壮怀抒大志,丹心盈策万

栋梁旺华国,纲常在豫章

黄梁树润泽,英杰延家邦

 

长房志才公,与其子琰迁居平昌县凤凰乡鹤山落业世居,是称“平昌凤凰罗氏”。 琰公子:千刚。千刚公育有五子:九鸾、九成、九礼、九义、九仁。

 

传(25)述(26)绍(27)先(28)泽(29)

崇(30)本(31)廉(32)元(33)登(34)

守(35)正(36)天(37)钟(38)汝(39)

家(40)必(41)有(42)达(43)尊(44)

 

九鸾公,迁居红土岭,子:兴林,孙:斗,曾孙:应洪。

 

九(14)兴(15)斗(16)应(17)尔(18)声(19)

 

九成公、九礼公迁居巴州通江县、陕西三原县。

 

九义公,子:兴爵,孙:锦,曾孙:应魁、应聪。

 

应魁公,迁居唐堦前,育有二子:尔雄、尔贤。罗尔贤后裔居笔山罗家塆、下罗家营、凤凰街道。

 

千(13)九(14)兴(15)锦(16)应(17)尔(18)声(19)

士(20)云(21)修(22)文(23)德(24)传(25)述(26)

 

千(13)九(14)兴(15)锦(16)应(17)尔(18)声(19)

火(20)云(21)粹(22)文(23)德(24)化(25)述(26)

 

应聪公,子:尔英,迁居罗家梁。后裔居上罗家梁、凤凰街道。

 

千(13)九(14)兴(15)锦(16)应(17)尔(18)声(19)

钅(20)友(21)玉(22)贤(23)明(24)化(25)永(26)

 

九仁公,子:兴甫,孙:冕,曾孙:应宗,玄孙:尔璨。尔璨公育有二子:云声、永声。云声公迁居大院子,永声公迁居水井塆。

 

九(14)兴(15)冕(16)应(17)尔(18)声(19)

玉(20)宗(21)大(22)风(23)国(24)仕(25)

 

二房鳌公,居岩口乡方山黄梁树塆,育有六子:应举、东安、希智、希维、希祯、希元。

 

应举公,于清初移居达县堡子乡青山院下耿石坝,子:桂芳。桂芳公育有三子:永林、华林、寿林。

 

永林公,于清雍正癸卯元年(1723年)移居朱罗沟。

 

应(12)桂(13)林(14)文(15)以(16)

朝(17)芳(18)宗(19)三(20)绍(21)

一(22)本(23)如(24)星(25)布(26)

 

华林公,移居宣汉县马渡乡罗家岭。

 

鳌(11)应(12)桂(13)林(14)文(15)

以(16)泗(17)三(18)绍(19)凤(20)

明(21)志(22)崇(23)文(24)大(25)

云(26)德(27)永(28)正(29)登(30)

文(31)明(32)邦(33)家(34)兴(35)

志(36)才(37)成(38)广(39)玉(40)

安(41)定(42)本(43)其(44)升(45)

 

东安公,迁居宣汉县马渡乡雷家坪。

 

东(12)维(13)天(14)明(15)太(16)凤(17)安(18)

廷(19)崇(20)贤(21)仕(22)正(23)其(24)山(25)

文(26)人(27)万(28)代(29)家(30)兴(31)发(32)

子(33)孙(34)永(35)远(36)座(37)朝(38)纲(39)

 

希智公,育有二子:维德、维忠。

 

维德公,迁居黄梁树塆。

 

启(9)彦(10)鰲(11)希(12)维(13)

天(14)明(15)太(16)君(17)璿(18)

廷(19)应(20)大(21)文(22)鼎(23)

一(24)本(25)如(26)星(27)布(28)

 

维忠公,迁居洞河。

 

启(9)彦(10)鰲(11)希(12)维(13)

天(14)鸣(15)太(16)凤(17)嵩(18)

诗(19)贤(20)永(21)简(22)泽(23)

一(24)本(25)如(26)星(27)布(28)

 

希维公育有二子:钦秀、奇秀。

 

希祯公,居方山,子:富还,孙:时德、时乐。

 

启(9)彦(10)鰲(11)希(12)富(13)

时(14)相(15)仲(16)凤(17)经(18)

致(19)从(20)仕(21)元(22)明(23)

一(24)本(25)如(26)星(27)布(28)

 

希元公,子:寿还,孙:太位、太华。

 

三房澄公,迁居平昌县鹿鸣乡石龙场瓦埧落业世居,是称“鹿鸣石龙罗氏”,育有二子:明亮、明惠。

 

明亮公育有三子:国柱、国仁、国鼎。国柱公后裔居石龙村长五间、石龙场、坪上、石垭五村、鹿鸣六村、瓦石坝一带。国仁公后裔居石龙场、染房塆、对门、石龙村麻地塆、回龙村、瓦石坝一带。国鼎公后裔居上大塆、上罗家坡、罗家坡下塆、耳子树塆一带。

 

明惠公育有三子:国伦、国贤、国兴。国贤公后裔居石龙场瓦石坝罗家营、石龙场后头河沟、太洪寨、回龙罗家沟、石龙后头河一带。国兴公后裔居石龙村罗家岭上、石龙五村三合面一带。

 

澄(12)明(13)国(14)凤(15)凰(16)

廷(17)从(18)安(19)文(20)尚(21)

一(22)本(23)如(24)星(25)布(26)

 

(三)南充凤翔山罗氏

 

绍贵公居卞居顺庆府凤翔山下君子乡义兴里(今南充县石楼乡乌沙沟),是称“南充凤翔山罗氏”。与其子全宝,入籍义兴里,广置田产,兴家旺族。全宝公娶妻冯氏,独子如意,迁居水井沟,修建常乐寺。如意公娶妻赵氏,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永开公迁居青刚树,世代务农。次子永文公,迁居楼乐山,由贡入太学,任直隶河间府知事。三子永宗公,迁居河嘴。永开公娶妻王氏,下分三房,普源公居青刚树,普慧公居水井沟,普聪公居楼乐寺。永文公娶妻王氏,下分二房,清公居官禄山,淮公居楼乐山。普慧公独子铭,字名其,迁居蟠龙山。永宗公曾孙伟,娶妻王氏,迁居寺山,下分二房:仲轩、升鸾。明万历庚子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战结束,升鸾公曾孙璧汉,与其子纯(字茂才)从戎入伍,由南充义兴里入籍贵州遵义县五凤庄。升鸾公曾孙烜汉,与其子拱北、拱璧自南充义兴里入籍四川潼川府蓬溪县西落垭九股柏树。

大部分族人,明朝时期悉居于凤翔山、蟠龙山、楼乐山之间,落业繁衍,族人益茂,耕读传家。清公长孙玉,字凤刚,明正德辛未六年(1511年)进士,历任直隶永平府迁安县知县、江南常州府武进县知县、云南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司副使等职,编写过《凤翔山罗氏族谱》。清公次孙珪,贡生,官博士。清公四孙瑀,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年)举人,任云南新化州知州。玉公长孙仲英,明嘉靖壬子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官教谕。珪公长孙仲先,次孙仲元,皆为明万历丙子四年(1576年)举人。瑀公七孙仲官,明万历癸卯三十一年(1603年)举人,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知县。仲元公之子世德,官教谕,升云南曲靖府通判。铭公五世孙为赓,清顺治甲午十一年(1654年)举人,历任浙江湖州府孝丰县知县、中行评博、行人司行人等官职。绍贵公十一世孙承顺,清康熙己酉八年(1669年)举人,任广东琼州府琼山县知县。

南明隆武丙戌二年(1646年),张献忠率领大西军攻入果州,南充城破。凤翔山罗氏族人惨遭屠戮,四处避难。为赓公逃出生天,与族人失去联系,多年后回乡祭祖,并于清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年)和清康熙丁卯三十六年(1697年)编写过《凤翔山罗氏族谱》,惜部分族人下落不明,并全部未入谱,为赓公的后裔也被称为“西河罗氏”。据传,绍贵公十二世孙国彩,曾孙万邦、万国,玄孙盎,清朝时定居南充县清泉坝,后裔被称为“清泉坝罗氏”。居住在清泉坝青冈林(今舞凤乡)的粮户罗盛于,便是罗国彩的六世孙,罗绍贵的十八世孙。罗盛于娶妻:蒲氏,育有三子:炳轩、寒漳(国焕)、春庭(国才),春庭公娶妻:鲜氏(北乡鲜家沟士绅鲜锦堂之女),育有四子一女:其荣、其华、其富、其贵、张罗氏,罗其荣就是共和国开国大将罗瑞卿。现在的南充市三区,大部分皆是绍贵公之后,主要分别在“三沟六坝”,即石楼乡乌沙沟、新复乡鹿鸣沟、华凤镇肇壁沟,双桂镇洛阳坝、新复乡元池坝、华凤镇白土坝、舞凤镇清泉坝,其余星散分布在遂宁市蓬溪县、贵州省遵义市等地,字辈各有差异。

 

乌沙沟(今南充县石楼乡):

 

绍(1)全(2)

如(3)永(4)普(5)应(6)

能(7)彦(8)仲(9)世(10)

为(11)宗(12)文(13)廴(14)

万(15)纟(16)维(17)朝(18)

金(19)玉(20)全(21)堂(22)

世(23)德(24)永(25)昌(26)

民(27)通(28)万(29)里(30)

家(31)国(32)争(33)光(34)

富(35)贵(36)久(37)长(38)

 

肇壁沟(今南充县华凤乡):

 

绍(1)全(2)如(3)永(4)普(5)

应(6)能(7)彦(8)仲(9)世(10)

为(11)宗(12)文(13)廴(14)万(15)

纟(16)维(17)朝(18)金(19)林(20)

文(21)仁(22)景(23)应(24)昌(25)

大(26)开(27)世(28)吉(29)堂(30)

成(31)人(32)登(33)孝(34)礼(35)

永(36)远(37)敬(38)家(39)邦(40)

 

元池坝(今南充县新复乡):

 

绍(1)全(2)如(3)永(4)

普(5)应(6)立(7)顺(8)

仲(9)世(10)为(11)宗(12)

宜(13)辶(14)士(15)氵(16)

正(17)心(18)诚(19)意(20)

齐(21)家(22)治(23)国(24)

平(25)天(26)下(27)

 

鹿鸣沟(今南充县新复乡):

 

书(17)元(18)光(19)明(20)永(21)

道(22)德(23)仁(24)义(25)兴(26)

纪(27)纲(28)金(29)伦(30)启(31)

意(32)治(33)吉(34)世(35)纯(36)

丕(37)振(38)家(39)森(40)泽(41)

正(42)大(43)天(44)文(45)成(46)

 

洛阳坝(今南充县双桂乡):

 

友(10)珊(11)承(12)

氵(13)廷(14)火(15)明(16)

锦(17)秀(18)乾(19)坤(20)

家(21)国(22)昌(23)荣(24)

居(25)仁(26)由(27)义(28)

道(29)志(30)长(31)存(32)

 

白土坝(今南充县华凤乡):

 

友(10)珊(11)承(12)氵(13)廷(14)火(15)明(16)

心(17)应(18)元(19)玉(20)章(21)自(22)成(23)

克(24)家(25)培(26)国(27)宣(28)宜(29)学(30)

德(31)远(32)长(33)登(34)新(35)泽(36)荣(37)

 

(四)营山鸡山罗氏

 

鸡山罗氏,其名由来,乃是六百多年前,天祥公与其子大震,定居于四川顺庆府蓬州营山县万善里,鸡山之南,沙滩河滩嘴。其后数代,悉定居于鸡山周域,后虽因战乱频仍,部分后裔陆续迁出,分布散乱,然子孙谨记先祖筚路蓝缕之艰辛,时有认祖归宗,兴祠修谱之举,便以鸡山为发源祖地,尊天祥公为鸡山罗氏始祖。

天祥公,生卒年月,人物生平,现已无法完全查证。据《南充凤翔山罗氏世系》及《南充乌沙沟族谱》记载,“如意公,绍贵公之孙,全宝公之子,明永乐中卒,年七十六,绍贵公乃天祥公之兄”,由此可推断,全宝公乃是在元泰定丁卯四年(1327年)~元至正戊子八年(1348年)间出生,天祥公作为其叔祖父,则大概生于元至大戊申元年(1308年)左右。入川时间,据《南充都尉埧凤垭山罗氏世系》记载,“天运公,湖广麻城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同兄郭照,与弟天成、天祥、绍贵、天焕入川”,窃以为记载有误,古人长寿者鲜有,更何况元末战乱,谱中记载天祥公世代为湖广麻城人,因避南锁红军之乱,西入蜀地。北琐、南琐红军起义是指元末荆襄地区布王三、孟海马聚众反元的武装斗争,发生在元至正辛卯十一年(1351年)~元至正甲午十四年之间(1354年),天祥公在不惑之年入川,较为合理,此事迹后世代代相传,称为“五祖入川”。

天祥公卞居顺庆府蓬州营山县万善里鸡山之阴,沙滩河滩嘴,是称“营山鸡山罗氏”,后人殊多,现已繁衍至第三十代。其中《营山县志》记载的留寓人物罗朝英:“湖广麻城人,世袭指挥使,元末避难入蜀,住邑之长乐里,后人科目甚盛”,就极有可能是天祥公。因为只有天祥公这一脉在营山中科举的较多。加之元朝的指挥使,就是替官府做事,当时正碰上南锁红军造反,进攻屠杀官吏。可能天祥公逃亡到四川,明朝建立后肯定要登记人口,为了隐瞒自己曾经在元朝担任官职的事情,易名罗朝英,说是家族世袭,自己并未参与,这样明朝政府就无法翻历史旧账。族谱上记载罗天祥为进士,考取进士后担任指挥使应该也合情合理。两个朝代交接,搞政治清算是必然的,或许就是为了避免政治问题,才对那一段历史闪烁其词,导致后人无史可查。另外,族谱中记载天祥公是进士,但是却又说罗氏儒业从天祥公之孙永寿才开始,或许天祥公改儒为农,就是在隐藏什么。

此时的营山地广人稀,身为元末进士的天祥公便改儒为农,入籍万善里,带领其子大震(曾为麻城县庠生)在灵朗山(又名龙朗山,今营山县黄渡镇玲珑乡交通村玲珑山)、鸡山(今营山县大庙乡鸡山村)一带开垦荒田。先于沙滩河滩嘴(今营山县新店镇,照珠滩以南)暂居,后在鸡山沟建房造宅,是为罗氏祖居。经过两代数十年的经营,家中光景大为改观,有了不少存粮积蓄。于是大震公之子罗永寿,再次改农为儒,并且成为了营山县的庠生。随着家族渐大,天祥公的不少子孙开始迁出,其中永寿公之子志聪便搬到了黄联桥(今营山县大庙乡白衣村)居住,志聪公之孙宁又搬回了沙滩河滩嘴,其余子孙仍居鸡山附近。

从永寿公开始,其子志聪,其孙文宗,其曾孙宁,其玄孙本织,连传六代,皆为明朝早中期的营山县庠生,有“家世凤穴,多传科甲”的美名。时人悉赞:“罗锦江于笔底,奚难看遍长安花。吞玉垒于胸中,自是堪为捧手”。宁公育有二子,两弟兄分家后,长子本织公迁居官懋山(今营山县大庙乡南岳村官帽山),次子本刚公与其子腾扬、名扬不知迁往何处。迁居官懋山后,身为庠生的本织公放弃了继续科考的机会,又不愿弃学归农,便在山麓间开设私塾,教授族中子弟。明正德庚午五年(1510年)十一月十五日,鄢本恕、蓝廷瑞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营山,为了保留鸡山罗氏血脉,免遭义军屠戮,族中亲眷纷纷外逃避难。本织公下分四房,长房福公,跟随族中堂兄弟位公、晋公等,向东逃至夔州府东乡县梓潼寨(今达州市宣汉县大城镇顶山村梓桐寨)定居;二房禄公,原居官懋山,后向北归,留守鸡山以看守祖茔;三房荣公,据推断应是向西逃亡。四房华公,沿渠江南下,渠县孔溪口(今达州市渠县文崇镇罗家坝)的罗氏始祖罗仲,据推测是其玄孙。四位弟兄,福禄荣华。东南西北,从此天隔一方,距今五百年有余。

 

福公,跟随族中堂兄弟位公、晋公(登贤书,游官未归,达州入乡贤)等,向东逃至夔州府东乡县梓潼寨定居,并在此世代迁徙,繁衍后人。其子孙辈中有迁居今三桥乡、毛坝镇弹子村、双河镇二甲湾者,亦有仍居梓潼寨者。明末清初,福公曾孙应怀公,迁居东乡县大凸寨罗家坝(今达州市宣汉县大城镇),应振公迁居东乡县福城寨。清雍正甲辰二年(1724年),应振公孙高深、选深,迁居夔州府达州落花溪钟家塆(今达州市通川区安云乡)。福公六世孙仕洪,清乾隆年间由东乡县二甲塆(今达州市宣汉县双河镇)迁移至陕西汉中府镇巴县(今汉中地区)。现散居达县、宣汉县各乡的福公后裔,有“大罗”、“小罗”之称,曾于清道光乙巳二十五年(1845年)、民国中期、九十年代编撰《宣汉罗氏宗谱》。因振威将军罗思举(1764~1840)中年得志,在其老家东乡县普光镇重修祠堂,召集族人修谱,部分福公后裔因上源失考,便将字辈改成“金盆罗氏”支系。

 

1)达县地区达县、宣汉县字辈:

 

福(8)山(9)三(10)

应(11)文(12)深(13)仕(14)天(15)

崇(16)烈(17)万(18)世(19)光(20)

启(21)元(22)怀(23)远(24)扬(25)

鸿(26)儒(27)宣(28)彰(29)德(30)

轮(31)魁(32)占(33)贤(34)良(35)

 

民国时新增字辈二十字:

 

国(36)正(37)邦(38)家(39)兴(40)

文(41)明(42)孝(43)友(44)先(45)

科(46)学(47)应(48)有(49)本(50)

发(51)育(52)广(53)建(54)全(55)

 

2)陕西省汉中地区镇巴县字辈:

 

应(11)文(12)登(13)仕(14)天(15)

思(16)成(17)万(18)世(19)光(20)

启(21)永(22)怀(23)远(24)扬(25)

鸿(26)儒(27)宣(28)彰(29)德(30)

伦(31)魁(32)占(33)贤(34)良(35)

 

荣公,明经授清秩,不知迁往何处,据推断应是向西逃亡。后裔名讳记录在《南充金凤山罗氏世系》中,字辈也不相同。

 

凤(9)玉(10)为(11)应(12)辅(13)

 

华公,沿渠江南下,渠县孔溪口(今达州市渠县文崇镇罗家坝)的罗氏始祖罗仲,据推测是其玄孙。罗仲生活在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娶妻:杨氏,子:映星。罗映星,生四子:德芳、春芳、礼芳、祥芳。这四大房瓜瓞蕃衍,后裔殊多,现已有十几代,一千六百余人。

 

禄公,明经授清秩,留在鸡山老宅看护祖茔,叛乱平定后,因族中子弟大多不知去向,前人所修族谱也在战乱中遗失,故之后历代《鸡山罗氏族谱》所载者,大多为禄公后裔。禄公育有四子,除第三子翔凤习儒读书外,其余尽在官懋山山间开垦务农。翔凤公(1520~1592)长期在外,担任过湖广永州府学训、四川保宁府南江县学谕、湖广永州府鹅湖学授、湖广永州府永明县县尹等官职。六十岁时辞官归家,并于明万历庚寅十八年(1590年)编著了(1590版)《营山鸡山罗氏族谱》。因其与另外兄弟三人非一母所生,兄弟亡故后又与这三房后人往来较少,故修谱时并未统计全面。罗翔凤下分六房,分别为:璧、莹、瑬、㻾、珵、瑾,其中只有前三房留有记载,这也是(1994版)《鸡山罗氏族谱》编撰时的依据,后三房现已失考。

 

璧公(1562~1626),字伯玉,号正亭,庠生,娶妻李氏(明经李永达之女),从官懋山迁居黄联桥,其子为缙,字克绳,号芸阁,明崇祯年间明经岁贡,任保宁府南部县训导,其女适明经龚家台。为缙公娶妻贺氏(顺庆府蓬州贺礼贤之女),育有三子:心朴、心鲁、心素。

心朴公(1602~1666),字抱灵,号梦章,明崇祯丁丑十年(1637年)进士,担任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县令、浙江宁波府司李、浙江按察副使、浙江宁绍兵备道等官职,育有二子:明彦(早亡)、在墀。

在墀公(1663~1692),字功先,清康熙年间奉化县廪生,育有数子,仅忻公迁回营山县黄联桥(今大庙乡)居住,其余儿孙皆与心朴公堂弟有应公(为实公之子)同居浙江宁波府奉化县小万竹蓬山之下(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万竹乡),是为“万竹罗氏”,为区别支系以分宗源,心朴公后裔居住处称“里罗”,有应公后裔居住处称“外罗”,民国丙寅十五年(1926年)曾重修《万竹罗氏族谱》。

“外罗”始祖有应公,下分三房,长房承泰公,后裔外迁至舟山、上海一带,二房会泰公,后裔外迁至台州、黄岩一带,三房德泰公失考。

忻公,字愈複,清雍正甲辰二年(公元1724年)受到雍正皇帝接见,担任过大理府太和县知县、建水州同知等官职,从浙江迁回营山黄联桥祖宅后,编修过(1720版)《营山鸡山罗氏族谱》,娶妻王氏,下分四房:存㚗(字君举,附贡)、存善(字君扬,州同)、存体(字圣一,州同)、存惪(字汉一,遵义县知县、铜仁府同知),后裔散居营山县城内外及黄联桥一带。

 

莹公,字仲玉,号大亭,廪生,迁居营山县城北门外,娶妻李氏,育有三子:为缣、为絙、为紘。

为缣公,字美绳,庠生,迁居黄联桥,子:心云,孙:志袍。后裔失考。

为絙公,字芳绳,庠生,迁居鸡山沟。子:芳,字简如,清顺治甲午十一年(1654年)岁贡生,任四川潼川府三台县教谕,迁居鸡心岩。孙:志藻、志衮。

志藻公迁居断头凹南阳寨(今大庙乡断头垭村),子:京贵,迁居断头垭大地坝,孙:存厚,迁居青龙山下山林坎,曾孙:思忠。思忠公育有五子:纯、容、清、凤、彬,后裔散居通天乡高庙村、琵琶乡、大庙乡断头垭村、南岳村一带。

 

志(13)京(14)存(15)思(16)氵(17)

文(18)仕(19)映(20)怀(21)恒(22)

丰(23)吕(24)太(25)永(26)远(27)

 

志衮公迁居打鼓砦下何家岭,育有二子:於仁、於义。於仁公后裔世居打鼓砦、何家岭一带,於义公后裔迁居东乡县(今达州市宣汉县),字辈皆不同。

 

志(13)於(14)囗(15)有(16)家(17)

 

志(13)於(14)玉(15)国(16)

 

为紘公,字敬绳,清顺治丁酉十四年(1657年)举人,清康熙癸丑十二年(1673年)~清康熙丙辰十五年(1676年)任福建漳州府平和县知县。迁居营山县城外岐山坝(今营山县朗池街道西干道社区兴隆山),育有二子:心萃、心忠。后裔无考。

 

瑬公(1566~1637),字季玉,号高亭,庠生,迁居三宝堂,育有二子:为缃、为绰。

为缃公(1596~1655),字可绳,明崇祯癸酉六年(1633年)举人,迁居白岩山麓(今营山县小桥镇白岩村),育有五子:心湻、心浑、心澹、心澄、心洁。

心湻公(1616~1681),名学博,字抱化,号懋山,清康熙癸卯二年(1663年)举人,担任过贵州遵义县学正、四川雅州府教授等官职,迁居高庙子(今法堂乡玄都村),育有四子:在公、在辅、在弼、在台。

在公公(1637~1711),字廷槐,号北园,举孝廉,担任过山西平阳府夏县知县、直隶房山县知县、刑部浙江清吏司主政等官职,清康熙甲申四十三年(1704年)受到康熙皇帝接见,后迁居重庆府巴县东关外竹林塆(今重庆市巴南区),育有七子:慥、忱、㥌、懧、憺、慺、愔。

慥公,字懿昭,庠生,迁居重庆府巫山县,育有三子:存仁、存智、存勇。

存仁公,字君体,迁居巴州林冈寺大地坪(今达县地区巴中县),后裔居法堂乡文笔村九组、巴中市林冈寺、大地坪一带。

 

存(15)思(16)镌(17)登(18)

元(19)一(20)中(21)国(22)

 

存智公,字君临,后裔居于绿水镇陈家塆、法堂乡文笔村九组、牛背脊、法堂乡文笔村周家桥、新店镇玄都村高庙子鸭儿包、法堂乡石垭村、双林乡一带。

 

存(15)思(16)有(17)文(18)元(19)益(20)

中(21)恒(22)丰(23)吕(24)太(25)永(26)

 

存勇公,字君难,后裔失考。

忱公,字天昭,清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科岁贡生,任成都府汉州司训,迁居营山县城东,后裔无考。

㥌公,字德昭,清乾隆戊午三年(1738年)举人,任江西武宁县知县,不知迁往何处,后裔无考。

懧公,字圣昭,增生,迁居重庆府通远门外(今重庆市渝中区),后裔无考。

憺公,字静昭,庠生,迁居营山县城内,后裔无考。

慺公,字丕昭,庠生,不知迁往何处,后裔无考。

愔公,字式昭,号爕菴,清乾隆己未四年(1739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官,编修过(1751版)《鸡山罗氏族谱》,后裔无考。

在辅公,字仲槐,庠生,育有二子:憬、惺,后裔无考。

在弼公,字叔槐,清康熙年间岁贡,任绵州训导,育有七子:慎、恬、悟、恊、悻、忬、惇。

慎公,字德英。子:存洪。孙:大蕴、大长、大宽,仅大蕴公有记载。大蕴公迁居东升乡,子:有瑞、有敬。有敬公,名金声,字又希,清嘉庆丁卯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重庆府合州训导、保宁府昭化县教谕。后裔居东升乡、营山县城复兴桥、重庆市等地。

在台公,字季槐,庠生,迁居营山县佛尔庙(今城附乡狮子村),育有二子:懏、㥔。㥔公,字育英,生四子:存乾、存堃、存师、存书,仅后两者有记载。

存师公,子:大本,孙:有纶,迁居东升乡。

 

存(15)大(16)有(17)登(18)元(19)益(20)

怀(21)恒(22)丰(23)吕(24)太(25)永(26)

 

存书公,子:思发、思颂,后裔世居佛尔庙。

 

存(15)思(16)有(17)登(18)元(19)益(20)

怀(21)恒(22)丰(23)吕(24)太(25)永(26)

 

心浑公(1621~1682),字抱理,育有五子:在位、在职、元飏、在屏、在舘。

在位公,字以德,庠生,育有二子:恺、悌,两弟兄不知迁往何处,字辈各不相同,后裔现已失考。

 

在(13)忄(14)阝(15)经(16)

 

在(13)忄(14)阝(15)大(16)

 

在职公,庠生,早亡。

元飏公,庠生,清初为护祖坟,迁居铧镆山(今照珠乡铧镆村)、龙顶观(今新店镇龙顶村)一带。

 

文(14)学(15)世(16)大(17)成(18)

忠(19)良(20)正(21)国(22)民(23)

纲(24)常(25)仁(26)义(27)盛(28)

显(29)达(30)克(31)志(32)宁(33)

道(34)本(35)英(36)吉(37)厚(38)

福(39)德(40)其(41)禄(42)恒(43)

宪(44)章(45)唯(46)攸(47)远(48)

宗(49)恕(50)泰(51)岱(52)春(53)

天(54)开(55)启(56)鸿(57)运(58)

景(59)新(60)庆(61)凌(62)云(63)

朝(64)廷(65)安(66)邦(67)定(68)

继(69)传(70)万(71)年(72)兴(73)

 

在屏公,字建侯,任直隶大兴府房山县正八品吏员、淮安府清河县县丞,迁居响水滩(今济川乡踏水村),后裔失考。

在舘公,字以文,祀生,迁居县城梅子桥(今营山县大南街),娶妻李氏(举人李瑜之妹),育有七子:悃、快、恢、怀、愫、憓、㥞,后裔散居现营山县境内。

心澹公,字抱远,清康熙癸卯二年(1663年)举人,拣选知县,任四川潼川府学正。明末清初迁居四川顺庆府渠县,后住涪州吟翁寺。育有三子:在朝、在铨、在筵。

在朝公,字献怀,庠生,迁居渠县西坝毛香溪。

在铨公,字引吉,清康熙戊子四十七年(1708年)岁贡生,子:恒,孙:存美,后裔失考。

在筵公,迁居何家栈,后裔失考。

心澄公,字抱敏,早殁。子:在晋,字荫槐,岁贡,迁居成都府南门外李虎堰(今成都市武侯区),后裔暂未考证。

 

心(12)在(13)忄(14)如(15)

 

心洁公,字抱璋,岁贡,迁居车云山(今营山县小桥镇铁顶乡铁顶村车羊山),育有三子:在燕、在秦、在子。

在燕公,字桂五,迁居车云山,子:愿,早亡。

在秦公,迁居打鼓山,无后。

在子公,字以蒲,庠生,迁居打鼓山,育有三子:聪、愈、庆。聪公育有二子:存元、存仁。愈公、庆公后裔暂未考证。

存元公,字君佐,迁居五里牌(今小桥乡五里村)。

存仁公,迁居东乡县(今宣汉县)。

为绰公,字裕绳,庠生,封文林郎,迁居杨家坝,育有二子:心简、心易。心简公后裔居济川乡踏水村踏水桥以西,心易公后裔居济川乡踏水村踏水桥以东。

心简公,字抱能,清康熙癸卯二年(1663年)举人,迁居郭家沟(今营山县济川乡六合村六合桥),育有二子:在华、在夏。

在华公,字建中,迁居蹇家坝,育有二子:怿、忭。仅怿公有记载。怿公,育有二子:存溥、存宏。仅存宏公有记载。

存宏公,迁居济川乡踏水村,育有二子:大壮、大明。玄孙十二人,大部分居住于济川乡踏水村附近。

存宏公玄孙:元魁,后裔迁居河南省。

存宏公玄孙:元斗,育有二子:君伟、奎堂。君伟公后裔迁居台湾省,奎堂公后裔迁居成都市。

 

元(19)君(20)怀(21)道(22)

国(23)吕(24)太(25)永(26)

 

在夏公,字用中,庠生,子:懽,后裔暂未考证。

心易公,字抱知,迁居郭家沟(今济川乡六合村六合桥),育有四子:在都、在谏、在枢、在廊。

在都公,迁居干坝子(今济川乡东林村),育有三子:忄舉、恉、憲。后裔现居龙王寨下南天门(今营山县双溪乡)、济川乡、蓬安县普光寺三脚湾一带。

在谏公(1692~1779),迁居干坝子(今济川乡东林村),育有四子:□、慤、懿、庆,仅慤公后裔有记载。慤(1714~1789),字健昭、诚昭,迁居曹家岭,育有三子:大林、大星、大俊,仅大林公、大俊公后裔有记载。

大林公,迁居济川乡踏水村,育有二子:有裕、有德,仅有裕公后裔有记载。有裕公,育有二子:肇庆、肇祥。

肇庆公,育有二孙:焕章、炯章,仅炯章公后裔有记载。

 

大(16)有(17)肇(18)□(19)章(20)

怀(21)恒(22)丰(23)吕(24)太(25)

 

肇祥公,育有二子:元碧、元珪。元碧公,后裔迁居茶盘乡、侯家庙(今城附乡)。元珪公,号秋月,廪生,后裔居济川乡六合村五组。

 

大(16)有(17)肇(18)元(19)

昭(20)德(21)丕(22)显(23)

 

大俊公,子:有本,孙:同陞、同坤,后裔居济川乡踏水村、营山县城、成都市。

 

大(16)有(17)同(18)元(19)章(20)

怀(21)恒(22)丰(23)吕(24)太(25)

 

在枢公,迁居干坝子(今济川乡东林村),育有六子:㥀、悊、㥭、愃、愹、志。后裔失考。

 

在廊公,迁居三清庙,育有三子:㥳、懋、憼,后裔众多,居济川乡踏水村五组。

 

在(13)忄(14)存(15)应(16)有(17)同(18)

人(19)时(20)怀(21)恒(22)丰(23)吕(24)

 

由于历史久远,战乱不断,部分鸡山罗氏族人已经断代无考,不知出自何支系,但仍为天祥公一祖血脉传承,现简记部分于下。

 

天祥公九世孙:琼,字珉山,明经,任教谕。子:为冕,明万历年间明经,任叙州府宜宾县训导。孙:通士,字达吾,庠生。

 

天祥公九世孙:瓒。子:为职,孙:心泰,曾孙:景英。景英公(1648~1720),字秀一,迁居升堂寺(今丰产乡深堂寺),育有三子:慈、思、念。

 

玉(10)为(11)心(12)景(13)

忄(14)存(15)思(16)钅(17)

 

罗存常,乃景英公之孙,原居顺庆府营山县深塘寺礳子街罗家嘴(今丰产乡深堂寺),清乾隆初年迁居苍溪县李子垭,在漓江贸易,复迁玄坛庙石板坡,置业居住。后裔居今广元市苍溪县漓江镇五凤村、岐坪镇南阳村、红光村,有数百人。

 

心(12)天(13)忄(14)存(15)

恩(16)□(17)登(18)元(19)

万(20)先(21)忠(22)文(23)

 

天祥公九世孙:璛,子:光辉,孙:心藻。心藻公(1624~1685),字抱节,迁居圆通菴。子:在柱,字以楠。

 

天祥公十世孙:为实,子:有应。明末随族兄心朴公同赴浙江,清初时客居浙江宁波府奉化县小万竹(今浙江省宁波地区奉化县万竹乡),称为“万竹外罗”,民国丙寅十五年(1926年)曾与“万竹里罗”一起重修《万竹罗氏族谱》。有应公育有三子:承泰、会泰、德泰,仅前两者有记载。承泰公,后裔现居浙江省舟山地区、上海市。会泰公,后裔现居浙江省台州地区黄岩县。

 

天祥公十世孙:心裕,字抱选,迁居鄢家坪,子:尚好,孙:长。

 

天祥公十一世孙:秀士,字抱实,育有三子:在陞(字以廷)、在阶(字华祝)、在陛(字再祝)。在阶公失考,在陞公、在陛公二人,明末清初迁居顺庆府仪陇县双盘乡。

 

忄(14)存(15)思(16)有(17)登(18)

元(19)明(20)自(21)三(22)启(23)

天(24)开(25)文(26)运(27)昌(28)

诗(29)书(30)长(31)久(32)用(33)

道(34)德(35)允(36)远(37)扬(38)

 

在陞公居油榨岩坎下,育有三子:恂、悦、愃。后裔居仪陇县青杠林、学堂塆、高石坎村三组、金城镇华堂村四组罗家塆、双家岭下李家沟、马路坎、老房子塆、新房子塆、冉家沟、冉家桥、凌云寨皂角嘴、章家庙、日兴镇枣尔垭等地。

 

在陛公居凌云寨冉家沟火盆山,育有二子:怡、愉。后裔居仪陇县检金坪、大罗场、柳垭黑神庙、东观乡、冉家沟、金城镇华堂村二组、古楼垭、金子山、马路坎、铜罐沟、猪公垭、斑竹林、化马山胡家塆、电厂河、南部县长坪山、绵阳地区旺苍县九龙乡等地。

  

天祥公十三世孙:仕昌、仕信、仕新、仕宪、仕禄、仕祥、仕凤。后裔现居大庙乡花冠村六组、祠堂村七组、通天乡等地。

 

仕(14)宣(15)元(16)□(17)□(18)

新(19)时(20)怀(21)恒(22)丰(23)

吕(24)太(25)永(26)远(27)克(28)

 

天祥公十四世孙:存让,子:大绳,孙:有为。后裔居营山县小罗家塆(今大庙乡木家村)。

 

存(15)大(16)有(17)登(18)承(19)时(20)

怀(21)恒(22)丰(23)吕(24)太(25)永(26)

 

天祥公十五世孙:大寿,不知迁往何处。

 

大(16)□(17)□(18)□(19)

玉(20)怀(21)建(22)丰(23)

 

天祥公十五世孙:大斋,时任族长,清朝中期由大庙乡罗家大塆迁居沿码乡五儿包,后裔居现骆市乡、小桥乡。

 

天祥公十五世孙:大碎,后裔散居济川乡东林村、踏水村、东升乡、新店乡、大庙乡、盐井乡、涌泉乡等地,字辈混乱,未能全计。

 

大(16)□(17)春(18)人(19)时(20)

怀(21)恒(22)丰(23)吕(24)太(25)

 

大(16)□(17)春(18)人(19)玉(20)

章(21)恒(22)丰(23)吕(24)太(25)

 

天祥公十五世孙:明远,清朝中期庠生,后裔失考。

 

明(16)文(17)有(18)丕(19)

 

天祥公十五世孙:文,清嘉庆年间恩进士,候选儒学正堂,后裔分布于营山县新店乡、照珠乡。

 

世(17)德(18)声(19)名(20)远(21)

先(22)宗(23)儒(24)业(25)传(26)

维(27)昭(28)开(29)嘉(30)序(31)

蕃(32)衍(33)庆(34)象(35)贤(36)

 

据传,天祥公十六世孙:有典,原居营山县丁家坝,后居营山县城东街,清朝末年从营山县城东门老街迁至巴中三江口,后裔分布在巴中市、新疆。

 

有(17)俊(18)元(19)益(20)长(21)恒(22)

 

天祥公十八世孙:元占,清朝中后期迁居营山县城大北街、成都府。

天祥公十八世孙:元金、元纶,迁居东升乡。

 

元(19)益(20)怀(21)恒(22)

丰(23)吕(24)太(25)永(26)

 

天祥公十八世孙:元犀,居营山县城磨子街。 

天祥公十八世孙:元德,迁居东北。

天祥公十八世孙:元昌、元彩、济堂。散居营山县城东街、万寿宫罗家祠堂(今城守第一完全小学附近)、济川乡六合村四组等地。

 

元(19)昌(20)怀(21)恒(22)丰(23)吕(24)

 

天祥公十八世孙:人树,原居东升乡,后迁居骆市乡。

 

人(19)显(20)怀(21)恒(22)

丰(23)吕(24)太(25)永(26)

 

另有罗紃、罗铁壁、罗无著、罗为继、罗为续、罗为统、罗为绵、罗为缮、罗为綵、罗为綑、罗为絃、罗为绪、罗为绘、罗为繍、罗为冠、罗双眉等明朝族人,因无考证,仅知名讳,故罗列于斯。

 

据推断,渠县兵山邱家渡(今渠县三汇镇)的天福公支系、大竹县罗家坝的天禄公支系、达县罗家坝的天寿公支系,也就是现在的渠县清溪镇、青龙镇、三汇镇、岩丰镇、大竹县清河镇快活村的罗氏族人,皆是营山县鸡山罗氏始祖天祥公的后裔,明万历年间由营山县迁居至渠江两岸,应时间久远,具体世系已经不清,字辈亦有不同。

 

天(8)金(9)向(10)宇(11)海(12)

廷(13)洪(14)翠(15)大(16)友(17)

英(18)明(19)升(20)富(21)贵(22)

永(23)远(24)长(25)发(26)祥(27)

 

金(9)洪(10)元(11)万(12)其(13)正(14)宗(15)

仕(16)廷(17)开(18)先(19)爵(20)位(21)丰(22)

家(23)绪(24)振(25)兴(26)召(27)大(28)德(29)

贤(30)才(31)纪(32)启(33)庆(34)时(35)雍(36)

 

据推断,巴中恩阳河回龙场罗氏,也与天祥公有某种关系,只是具体世系不清,字辈也不同。

 

天(8)今(9)辅(10)清(11)治(12)

良(13)先(14)含(15)映(16)开(17)

文(18)必(19)成(20)名(21)寿(22)

光(23)裕(24)健(25)安(26)怀(27)

 

(五)巴州茶坝罗氏

 

天焕公居巴州茶坝,为巴州茶坝罗氏始祖,后裔暂未考证。

 

湖广麻城“五祖入川”罗氏,现主要居住于南充市、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广安市一带,其中又以南充市为最,后裔大概有五万人左右,占川东北罗氏宗族的极大部分,也为罗姓位居四川省人口第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关具体上源,由于资料欠缺,各地族谱、石碑记载不一,历年来众说纷纭,传闻不断,颇为扑朔迷离,新世纪后有辅于基因祖源测序,引为佐证。然粤稽祖先,绝非下坂走丸,迨后人深入研究,方为不二法门。

 

二、南江县“守虎坪罗氏”

 

清朝时期,营山罗氏族人,不知出于何支何系,罗在璧、罗在龙二人,由营山县迁移至达县地区南江县守虎坪,为守虎坪罗氏始祖,后裔众多。

 

三、巴中县“台山罗氏”

 

清朝时期,营山罗氏族人,不知出于何支何系,罗世用、罗世举二人,携子罗嘉明、罗嘉荣,由营山县迁移至巴中台山,为巴中台山罗氏始祖,后裔众多。

 

四、湖南安化县罗氏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历经天皇氏、天皇氏、人皇氏、提挺氏、通姓氏五世君王,万年繁衍,神州大地人口剧增。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通姓氏的后人有巢氏,开创了巢居文明,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公元前4464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有巢氏的后人燧人氏,开创了史前火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妻华胥氏,生伏羲氏、女娲氏,被称为太古正神。伏羲氏、女娲氏兄妹通婚后,进入了母系社会,他们的后人少典,也就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的祖先。公元前2397年,二十岁的黄帝即位,开创华夏盛世。黄帝的曾孙乃颛顼大帝。颛顼大帝的玄孙讳重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火神祝融。火神祝融传至第六十代,进入了商纣王时代,公元前1046年,祝融六十世孙郐由于辅助周文王灭纣有功,被封于宜城,建立了罗国。因此后人便以罗为姓,所以郐也讳罗郐,罗氏家族便开始在宜城繁衍生息。罗国经历二十四代,传至罗郐二十三世孙罗万通,共计四百五十年,公元前596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从此族人四散,分布到湖北各地。后再历经三百余年,罗万通十八世孙罗珠,西汉高祖时任大司农,后世居豫章郡,隶属江西省,江西豫章罗氏便因此得来。

 

始祖乃西汉大司农罗珠(公元前245~公元前155),由长沙迁移至江西豫章,为豫章罗氏始祖。传至罗珠三十二世孙,唐朝工部侍郎罗崱(826~888),罗崱居吉州庐陵县化龙乡(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为江西罗氏始祖。再传至罗崱十九世孙:罗奎光,由江西迁移至湖南安化竹排门,为湖南安化罗氏始祖。再传至罗奎光八世孙:罗仲三,迁移至湖南安化田心,为湖南安化田心罗氏始祖,曾议字派辈行五十六字:

 

辰(2)梦(3)文(4)兴(5)绍(6)远(7)泰(8)

万(9)天(10)寿(11)日(12)祥(13)光(14)发(15)

鸿(16)开(17)俊(18)彦(19)正(20)芳(21)华(22)

贤(23)才(24)昌(25)盛(26)宗(27)英(28)拔(29)

朝(30)廷(31)大(32)用(33)锡(34)嘉(35)荣(36)

国(37)家(38)隆(39)重(40)联(41)科(42)甲(43)

绵(44)长(45)福(46)庆(47)继(48)前(49)修(50)

起(51)耀(52)门(53)庭(54)真(55)特(56)达(57)

 

明朝末年,罗仲三后裔一支族人,由湖南安化田心,迁移至湖广麻城插佔为业,再迁移至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漏风石下罗家磅,为漏风石罗家磅罗氏始祖,后裔分布于营山县安化乡、达县地区通江县,曾议字辈五十六字:

 

辰(2)梦(3)文(4)兴(5)绍(6)远(7)泰(8)

万(9)天(10)寿(11)日(12)祥(13)光(14)发(15)

鸿(16)开(17)俊(18)彦(19)正(20)芳(21)华(22)

贤(23)才(24)昌(25)盛(26)宗(27)英(28)拔(29)

锦(30)长(31)福(32)德(33)继(34)前(35)修(36)

国(37)家(38)隆(39)重(40)联(41)科(42)甲(43)

辉(44)煌(45)源(46)长(47)咸(48)锡(49)福(50)

善(51)泽(52)道(53)高(54)期(55)立(56)达(57)

 

五、营山县茶盘乡罗氏

 

清朝乾隆年间,罗素先由楚入蜀,为茶盘乡罗氏始祖,现已传至十一代,后裔分布于营山县茶盘乡、凉风乡、城南镇、台湾省高雄市。罗素先二世孙:罗肇贵,于清朝嘉庆年间曾议字辈二十字:

 

素(1)昌(2)肇(3)

熙(4)朝(5)隆(6)正(7)士(8)

宏(9)业(10)作(11)平(12)章(13)

国(14)运(15)千(16)年(17)远(18)

诗(19)书(20)处(21)世(22)长(23)

 

六、营山县小桥乡罗氏

 

清朝时期,一支罗姓族人,由楚入蜀,为营山县小桥乡罗氏始祖,现已传至十七代,后裔分布于营山县小桥乡、回龙场老街,始祖名讳失考,其议字派辈行三十字,前十字失考,后二十字是:

 

宗信维道本,荣昌继茂兴

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

 

七、营山县”银鸽罗氏”

 

始祖乃西汉大司农罗珠(公元前245年~公元前155年),由长沙迁移至江西豫章,为豫章罗氏始祖。传至罗珠四十八世孙罗智应,居住于麻城县孝感乡,清康熙年间入蜀,定居于营山县清水乡古井沟银鸽村,俗称“银鸽罗氏”,现已传至十四代,后裔分布于营山县清水乡、幸福乡、福源乡、回龙乡,罗智应为银鸽罗氏始祖,曾议论字辈六十字:

 

智(1)奇(2)思(3)国(4)在(5)

廷(6)林(7)成(8)文(9)章(10)

世(11)德(12)昭(13)忠(14)远(15)

宗(16)恩(17)庆(18)仁(19)长(20)

家(21)瑞(22)怀(23)太(24)彦(25)

天(26)开(27)显(28)绍(29)康(30)

光(31)阳(32)丕(33)先(34)代(35)

福(36)安(37)纪(38)克(39)昌(40)

泽(41)配(42)含(43)春(44)永(45)

明(46)高(47)中(48)吉(49)祥(50)

谱(51)君(52)际(53)盛(54)化(55)

丹(56)心(57)正(58)朝(59)纲(60)

 

罗智应五世孙罗清元,由营山县清水乡古井沟银鸽村迁移至营山县绿水镇安固乡烟顶郑家坝,现已传至九代,后裔分布于营山县绿水乡、回龙乡、青山乡,罗清元为郑家坝罗氏始祖。罗清元二世孙罗成缙,于清光绪乙未二十一年(1895年)聚凤山脚下,曾议论字辈七十字:

 

智(1)奇(2)思(3)国(4)金(5)

元(6)林(7)成(8)文(9)章(10)

世(11)德(12)昭(13)本(14)远(15)

宗(16)恩(17)树(18)人(19)长(20)

家(21)修(22)怀(23)太(24)彦(25)

天(26)开(27)显(28)才(29)良(30)

观(31)光(32)丕(33)先(34)代(35)

福(36)安(37)继(38)克(39)昌(40)

泽(41)步(42)含(43)春(44)永(45)

名(46)高(47)钟(48)吉(49)祥(50)

辅(51)上(52)际(53)盛(54)化(55)

丹(56)心(57)镇(58)朝(59)堂(60)

左(61)右(62)相(63)赞(64)玉(65)

万(66)年(67)颂(68)书(69)香(70)

 

八、营山县落溪垭、大田沟、櫑房沟、火炮嘴罗氏

 

清朝时期,一支罗姓族人,由湖广麻城入蜀。罗维乾居住于营山县落溪垭、大田沟,为落溪垭、大田沟罗氏始祖。罗玉乾居住于营山县櫑房沟,为櫑房沟罗氏始祖。罗向乾居住于营山县火炮嘴,为火炮嘴罗氏始祖。后裔分布于营山县仁和乡、丰产乡、朗池镇、琵琶乡、太蓬乡、消水镇,现已传至十七代。曾议字辈三十字,前十字失考,后二十五字为:

 

乾(1)坤(2)正(3)道(4)扬(5)

志(6)士(7)家(8)珍(9)永(10)

兴(11)怀(12)国(13)尚(14)贤(15)

朝(16)廷(17)从(18)儒(19)学(20)

锦(21)远(22)维(23)荣(24)先(25)

 

乾(1)坤(2)正(3)道(4)扬(5)

志(6)先(7)文(8)大(9)宗(10)

永(11)兴(12)怀(13)茂(14)通(15)

维(16)久(17)思(18)长(19)远(20)

道(21)德(22)玉(23)仁(24)同(25)

 

九、广东省乳源县罗氏

 

始祖乃西汉大司农罗珠(公元前245年~公元前155年),由长沙迁移至江西豫章,为豫章罗氏始祖。传至罗珠四十五世孙:罗谷亮(千二郎),居住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丰田里武溪寨,明永乐辛卯九年十二月十二日(1411年),迁移至江西赣州府安远县黄乡甲三角较头流坑寨居住,明宣德辛亥六年(1431年),再迁移至韶州府乳源县广信都茅舍(乳源县)居住,明景泰丁丑八年(1457年),再迁移至韶州府英德县象岗都长寿里杨火高居住。罗谷亮二世孙:罗永斌(斌二郎),于明顺天甲申八年(1464年),由英德县杨火高迁移至乳源县武丰大富乡居住。罗永斌育有四子:罗敏嵩、罗敏辉、罗敏渊、罗敏恭。

 

罗敏嵩,九世孙罗上志、罗上韬,于清康熙庚寅四十九年十月初九日(1710年),由乳源县武丰大富乡通济桥河背,迁移至仪陇县新丰里上柏果罗家沟(今仪陇县石佛乡)居住,为上柏果罗家沟罗氏始祖,现已传至十六代。

 

永(1)敏(2)玉(3)迿(4)文(5)

大(6)九(7)我(8)万(9)旭(10)

上(11)世(12)韶(13)光(14)重(15)

家(16)国(17)必(18)兴(19)隆(20)

忠(21)孝(22)克(23)全(24)义(25)

裕(26)后(27)声(28)名(29)荣(30)

 

罗上韬四世孙罗重臣,于清光绪庚子二十六年(1900年),由上柏果罗家沟迁移至营山县柏林乡猫鼻梁坎下蓝伞塆居住,为柏林乡九缸村罗家塆罗氏始祖,后裔分布于营山县孔雀乡、三元乡、太蓬乡、柏林乡、消水镇,仍沿用旧字辈,现已传至七代。

 

敬(31)受(32)诗(33)书(34)训(35)

常(36)怀(37)报(38)宗(39)恩(40)

一(41)堂(42)能(43)继(44)述(45)

阑(46)桂(47)发(48)馨(49)芬(50)

亿(51)代(52)庆(53)蕃(54)衍(55)

咸(56)登(57)富(58)贵(59)春(60)

 

三房罗敏渊,九世孙罗上臣,于清康熙庚寅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1710年),由乳源县武丰大富乡,迁移至大竹县长乐乡梁家岩居住,清康熙丁酉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九日(1717年),再次迁移至四川省仪陇县新丰里东西坝峰鸾寺坎下罗家沟居住,清雍正癸卯元年(1723年),再次迁移至营山县孔雀乡罗家磅居住,为孔雀乡罗家磅始祖,后裔分布于营山县孔雀乡、三元乡、太蓬乡、柏林乡、消水镇、仪陇县、巴中、广元,现已传至十六代。

 

永(1)敏(2)□(3)永(4)□(5)

法(6)腾(7)际(8)钦(9)奇(10)

上(11)大(12)邦(13)基(14)宏(15)

祖(16)宗(17)德(18)永(19)思(20)

荣(21)昌(22)传(23)万(24)代(25)

富(26)贵(27)远(28)缐(29)滋(30)

承(31)先(32)名(33)元(34)盛(35)

家(36)声(37)洁(38)清(39)时(40)

仁(41)义(42)礼(43)智(44)信(45)

仕(46)朝(47)光(48)显(49)伦(50)

文(51)武(52)钟(53)吉(54)祥(55)

刚(56)直(57)正(58)乾(59)坤(60)

 

十、营山县青源罗圈塆、带河罗家咀、茶盘老人沟罗氏

 

始祖罗世珍,清朝时期由楚迁移至营山县青源乡罗圈塆、带河乡罗家咀、茶盘乡老荫村老人沟,为三地罗氏始祖,后裔分布于营山县青源乡、带河乡、茶盘乡老荫村、凉风乡古佛村罗家沟,现已传至十八代,曾议字辈三十字:

 

道应时文春

登汉(1)大(2)朝(3)成(4)

国(5)正(6)洪(7)昌(8)永(9)

廷(10)才(11)己(12)世(13)明(14)

中(15)梁(16)维(17)仕(18)有(19)

上(20)光(21)一(22)天(23)星(24)

 

十一、营山县东升镇贡生沟、丰产乡罗家嘴罗氏

 

始祖罗维刚、罗应祥、罗辅仁,清朝时期由楚迁移至营山县东升镇贡生沟、丰产乡罗家嘴,为两地罗氏始祖,后裔分布于营山县东升镇、盐井乡、丰产乡、新店乡,现已传至十三代,曾议字辈二十二字:

 

至(3)之(4)于(5)作(6)启(7)

长(8)正(9)其(10)时(11)宜(12)

举(13)必(14)安(15)常(16)

文(17)明(18)学(19)仕(20)

晏(21)华(22)飞(23)邦(24)

 

十二、营山县柏坪乡罗氏

 

始祖不详,后裔分布于西桥乡罗家山、西桥乡四村、柏坪乡、七涧乡,曾议字辈十五字:

 

兆高永昌隆

宗立成正统

家陞世代庸

 

十三、营山县渌井镇四面山罗家沟罗氏

 

始祖罗尚学,清朝时期由湖广永州零陵永泉乡斗头岭,迁移至营山县渌井镇四面山罗家沟居住,现已传至十五代,曾议字辈二十字:

 

尚(1)世(2)登(3)朝(4)国(5)

时(6)一(7)大(8)有(9)成(10)

开(11)基(12)定(13)永(14)昌(15)

洪(16)旺(17)万(18)代(19)兴(20)

 

 

尚(21)世(22)登(23)朝(24)国(25)

时(26)一(27)大(28)有(29)乾(30)

文(31)明(32)德(33)泽(34)昌(35)

洪(36)旺(37)万(38)代(39)兴(40)

 

十四、营山县封窦乡罗氏

 

始祖不详,后裔分布于营山县封窦乡,留有字辈六字:

 

启安邦定乾坤

 

十五、营山县合兴乡罗氏

 

始祖不详,后裔分布于营山县合兴乡、悦中乡,留有字辈五字:

 

仁义礼智信

 

十六、营山县西桥乡罗氏

 

始祖不详,后裔分布于营山县西桥乡、蓬安县石孔乡,留有字辈二十五字:

 

仕尚洪登启

时成三元正,应仁天顺明

良国友光钰,佳兴申远翔

 

十七、平昌县响滩镇三槐堟罗氏

 

始祖乃西汉大司农罗珠(公元前245年~公元前155年),由长沙迁移至江西豫章,为豫章罗氏始祖。传至罗珠三十八世孙:罗茂庆,字:不如,1166年由江西南塘县罗坊村,迁居蒲圻县双丘村,为蒲圻双丘罗氏始祖。

 

茂(1)千(2)士(3)受(4)

盛(5)应(6)实(7)用(8)君(9)

成(10)彦(11)伯(12)公(13)叔(14)

以(15)之(16)懋(17)宪(18)光(19)

秉(20)兴(21)克(22)允(23)福(24)

亨(25)通(26)会(27)时(28)来(29)

贤(30)嗣(31)序(32)昭(33)穆(34)

富(35)有(36)本(37)日(38)新(39)

德(40)业(41)仕(42)常(43)禄(44)

忠(45)孝(46)全(47)鸿(48)烈(49)

芳(50)名(51)震(52)豫(53)章(54)

历(55)朝(56)荣(57)甲(58)第(59)

奕(60)代(61)翠(62)冠(63)裳(64)

理(65)学(66)家(67)声(68)远(69)

英(70)才(71)国(72)瑞(73)长(74)

云(75)礽(76)同(77)绍(78)述(79)

庆(80)衍(81)发(82)吉(83)祥(84)

 

罗茂庆十八世孙:罗尚彬,育有二子:鋐星、荣星。

 

罗鋐星,字:鲁文,迁居苍溪县金邓山。

 

罗荣星,字:楚文,清康熙年间由湖北武昌府蒲圻县马桑垭双丘大田弯迁居营山县合兴场,后迁居平昌县金山场,再迁平昌县响滩镇三槐堟,为三槐堟罗氏始祖。育有五子:兴盛、兴颜、兴朝、兴程、兴洋,只有罗兴朝、罗兴程二人有记载。

 

罗兴朝,育有五子:克才、克明、克斌、克凤、克书,仅有罗克才、罗克斌二人有记载,其后裔称为“长二房”。

 

罗兴程,育有六子:克文、克武、克魁、克清、克义、克选,其后裔称为“小六房”。

 

“长二房”与“小六房”合称“八大房”,现已传至十三代。

 

十八、湖南省衡阳县罗氏

 

始祖乃西汉大司农罗珠(公元前245年~公元前155年),由长沙迁移至江西豫章,为豫章罗氏始祖。传至罗珠三十八世孙:应轮(1002~1075),北宋庆历壬午二年(1042年)三月,由江西吉安府永庆乡樟树塆早禾冲迁居湖南衡州府衡阳县永福乡下叶町,世代悉居于此。

 

应(1)永(2)维(3)英(4)

绍(5)圣(6)贤(7)富(8)贵(9)位(10)万(11)

旻(12)祥(13)景(14)用(15)添(16)志(17)仲(18)

思(19)宗(20)念(21)祖(22)有(23)福(24)德(25)

世(26)代(27)荣(28)昌(29)肇(30)兴(31)隆(32)

千(33)年(34)运(35)会(36)增(37)光(38)彩(39)

九(40)州(41)雍(42)熙(43)庆(44)时(45)丰(46)

 

罗应轮十六世孙:志尚(1482~1556),字雅度,育有二子:仲绵、仲耀。

 

罗仲绵(1501~1580),字延初。玄孙:祖媵(1650~1727),字日阡,清康熙己丑四十八年(1709年),由湖南衡州府衡阳县迁居四川金堂县万安乡猫儿头,育有五子:有恺、有怡、有慷、有怀、有慎。后裔为纪念其入川辛劳,于清道光己亥十九年(1839年)分建三祠,上祠祭祀罗有怡,中祠祭祀罗有怀,下祠祭祀罗有慎。

 

罗仲耀(1506~1599),玄孙:祖鰲。育有四子:有琔、有灿、有嵩、有财。清雍正戊申六年(1728年),罗有琔、罗有嵩、罗有财兄弟三人,一同入川投奔金堂县的族叔罗祖媵。不久,罗有琔、罗有嵩迁居中江县,罗有财迁居营山县海螺沟顺梁塆。

 

罗有财落业营山县之后,用一匹布购得海螺沟山一匹,经营土布业,后因规模扩大,再次迁居巴州江口镇土桥坝,之后改营酒坊、面坊、机房、染坊、纸厂、绸布店,富甲一方,人称“罗大户”,并出钱在营山顺梁塆修石拱桥一洞,还在尖山子修建祠堂一座。罗有财娶妻:谭氏,育有七子:罗福田、罗福武、罗福高、罗福文、罗福寿、罗福超、罗福涛。

 

罗福田,无后。

 

罗福武,迁居尖山子,育有八子:德良、德盛、德凝、德成、德陞、德俭、德让、德新,仅有罗德凝、罗德陞、罗德让三人有记载,后裔现居巴州区羊凤乡、蝉池、响河坝。

 

罗福高,迁居尖山子五根树河,育有三子:德富、德奇、德义,仅罗德富有记载。后裔现居黄梁树村、尖山子、马锣背。

 

罗福文,早亡。

 

罗福寿,迁居巴州江口镇土桥坝,娶妻:粟氏,育有六子:德学、德忠、德孝、德华、德明、德禄,仅罗德学、罗德华二人有记载,后裔现居平昌县华严乡土桥村。

 

罗福超,迁居江口镇得胜山罗公坪,育有三子:德贵、德朝、德万,后裔现居平昌县双鹿乡公平村。

 

罗福涛,迁居巴州鼎山乡张公寨罗家大塆,育有七子:德怀、德礼、德林、德玉、德榜、德□、德□,仅罗德怀、罗德礼、罗德榜三人有后。后裔居巴州区鼎山乡、平昌县青云乡。

 

十九、营山县玲珑乡罗家塆罗氏

 

始祖不详,由麻城县孝感乡迁居营山县骆市镇,清嘉庆年间,其后裔:罗世贵,由骆市镇迁居玲珑乡罗家塆,现传至八代。

 

正伯叔府仲

世(1)天(2)祯(3)祥(4)远(5)

德(6)泽(7)成(8)先(9)沛(10)

圣(11)朝(12)开(13)天(14)地(15)

永(16)久(17)上(18)书(19)香(20)

 

二十、营山县三元乡方斗寨轿子顶罗氏

 

始祖罗仁华,原籍湖南宝庆府邵阳县鳄鱼大丘,清乾隆年间,率领八子入蜀,先居顺庆府大竹县,后居营山县三元乡方斗寨坎下,为三元乡轿子顶罗氏始祖。

 

道邦文才应

治永景万兴

朝前守仁(1)义(2)

礼(3)智(4)信(5)长(6)春(7)

俊(8)明(9)从(10)正(11)士(12)

元(13)美(14)一(15)德(16)新(17)

怀(18)宝(19)光(20)乾(21)代(22)

发(23)福(24)空(25)大(26)成(27)

四(28)维(29)裔(30)远(31)泰(32)

尚(33)继(34)先(35)安(36)平(37)

孝(38)友(39)玉(40)须(41)发(42)

昌(43)顺(44)定(45)祥(46)祯(47)

 

营山罗氏,后裔遍布川渝各地,现主要居住于四川省南充市、广元市、巴中市、达州市、广安市一带,其中又以南充市为最,后裔大概有五万人左右,占川东北罗氏宗族的极大部分,也为罗姓位居四川省人口第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充市人口中居第十、巴中市人口中居第十一、达州市人口中居第十、广元市人口中居第九、广安市人口中居第十五)。有关部分支系的具体上源,由于资料欠缺,各地族谱、石碑记载不一,历年来众说纷纭,传闻不断,颇为扑朔迷离,新世纪后有辅于基因祖源测序,引为佐证。然粤稽祖先,绝非下坂走丸,迨后人深入研究,方为不二法门。

余不佞,非洪炉点雪之属,生来葑菲,驽骀愚钝,樗栎庸材。然兹上所辑,绝无衾影之惭、厌然之形,切切之文,至情流溢。稽考坟典,溯究宗源,虽未尽周知,然目之所接,心之所悟,颇亦领略。五祀所躔诸事,感慨靡寡,历事沿革,如寓目前。岁次昭阳单阏,孟陬新正,甫越大寒五日,翛然虔诚礼毕,正襟细阅,披读至再,顿首谨辑。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