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闻传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献文物>轶闻传说

罗适为民兴利

  发布时间:2004-07-24

  

罗适,(1029-1101)字政之,号赤城,出生于三门县海游马家山,后移居宁海县溪南罗家村,是宋代以为民兴利而著称的地方官。 罗适从小好学,因家道穷困,跟随当地一位和尚学习,燃松脂夜读不倦,博览群书。稍长便游学四明、吴中,结识苏轼、徐中行等名士,学业大进。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中进士,任舒州桐城县尉。罗适天性浑厚,信理直前,不计利害得失。当地风俗是有病不医,专信巫术。他召集群巫,加以训斥,严禁巫人愚弄百姓,并派人捣毁各种神像。他见民众困于疾病,但慷慨捐出自己的俸薪,购置药物,救治百姓,还撰写了《伤寒救俗方》一书。 罗适调任江都知府后,发现当地的外戚贵人骄横淫逸,草菅人命;狱吏枉法索贿;历任知府皆置若罔闻,以致积案如山,民怨沸腾。在江都的谏官御史,明哲保身,噤若寒蝉。罗适说:“为国爱民,令之职也。纵得罪权贵,何憾之有!”他亲自整饬狱史,披览文书,清理积案,惩处罪犯,昭雪无辜。不数月,民心大安,令行禁止。宋哲宗于元裕六年(公元1091年)专颁敕书慰渝,名列“元祐名臣”。罗适奉敕故里,于文庙之侧建“宝敕堂“,并勒石纪念。他忙中偷闲,在游览当地崇教寺后,写了这样一首诗: 夜忆清轩上,都望居会稽。 秋声先在竹,月色最宜溪。 银河檐前直,玉绳天外低。 何人低栏杆,为听下方鸡。  罗适每到一地都为民兴修水利。他历任桐城、泗水、济阴、江都、开封等七地地方官,所到县府,必亲勘山川地势,召问老农,审水患之由,谋水利之用,或筑堤、或开渠或疏浚、或建闸、或造田,致力于以农为本,为民生息。在任衮州、泗水县令时,他看到山东有数万顷荒地,就迁数千户农民到那里开垦。调任江都知县时,他又主持修大石湖水利工程,筑堤堵塞潮患,疏通浑水,流入渚江,兴修水得工程五十多处,灌溉农田九万多亩。在开封任职时,兼管相度、京西等路水得工程。当时京西等地农田沟渠堵塞,杂草丛生,积水难排,无法下种。他率领百姓疏通沟渠,引水入淮,改洼田为良田。山东、江都、开封、杨州、宁海五个县的百姓,为感念罗适思泽,都曾为之建造生祠,呼于江都法华寺内生祠的碑文,系宋代著名诗人秦观所撰,今仍存扬州。 罗适在提刑两浙时,巡行台州,在黄岩新建了周洋、黄生、永丰三闸,沟通水利,使当地农业大获丰收。元祐中,他曾传檄改凿大溪,使之近经县城西南。元符元年(公元老派098年),也就是他六十九岁告老还乡后,还主持疏浚城北祖公河,使之受惠后世。 罗适告老还乡后,政卸肩轻,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却未曾稍减。他年虽古稀,但游兴犹浓,把一腔深情,都寄托在许多诗文之中,他在《慈云院》写的一首诗: 七十有余岁,不曾游此山。 因寻白云路,深入翠微间。 晓涧烟霞合,春岩草木斑。 谁灰心地火,占取一身闲。  罗适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归葬于海游马家山。台州知府成尤袤为罗适与临海侍郎陈公辅、詹事陈良翰同立祀祠,尊称“三老祠”。进士胡元叔借舒岳祥、胡三省等名士于此建“赤城书堂”。舒岳祥有《罗赤城先生》诗赞曰: 文起吾乡秀,心知百代宗; 名节台山峻,词华淮海雄。  明代宁海籍著名学者方孝孺编纂的《洪武宁海县志》中,赞罗适“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 罗适学识渊博,曾任著作佐郎、朝散大夫,勋到上护军,服五品,著有《易解》和《赤城集》五十卷,被南宋思想家叶适称之为“浙学先河”。
上一篇:罗洪先轶闻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