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uos.org
我们这里有很多姓罗的,数千人,从我们山田繁衍出来的罗氏达数万人了,可惜罗氏家园和罗氏通谱网都没有记载。为了便于从我们这里迁出的罗氏寻根,我发布一下我们的相关资料。我们这叫三抵[谱上老地名:衡洲府衡山县兴乐乡永平里石门保三抵],就是今天衡东县草市镇山田村。我们字辈,老字辈是:
积善洵为宝,忠诚立大纲,祖遵饶顺道,家世德仁良。
理学传之久,诗书泽自长,相承先祚永,裔代有余庆。
新字辈[1932年,原衡山县罗氏十八支在城北公祠协定为百字铭,三抵1932年七修谱时,起用百字铭,顺接老字辈,仁字由纪字替世,良字由宗字世替。即百字铭的第一个字纪字直接接老字辈的德字]:
纪宗明远绍,列爵耀南方。祚本宜城锡,家荣岳寿康。
祥开星翼度,瑞聚楚荆邦。秀士琳琅美,青庭桂籍香。
鼎元隆第甲,典策焕文章。理学崇濂洛,名儒重汉唐。
昌衡超运会,湘吉灿辉光。辅弼良才起,丰功治绩扬。
书升三法立,世德一经长。有谷贻孙子,基承显构堂。
附上我对我派源流考证文章的一部分:
经人口普查,今天罗氏是中国第二十位姓氏,在当代中国汉族人口中,罗姓人群大约占了1%,总人口大约1000多万。罗氏出自颛顼[姬姓]之后,颛顼之曾孙吴回[祝融氏]生陆终,陆终第四子会人[妘姓]是我罗氏的祖先。原始社会,罗氏祖先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他们捕鸟的工具是罗网[罗字本义即鸟网],而称为罗部落,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县[今天信阳罗山县,隋朝时设县,因罗山而得县名,见《清一统志》]和湖北罗田[罗田县]之间。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的中间地带。夏朝时,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夏的属国。商王武丁(前1250年一前1192年在位)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迫使罗氏祖先向西迁到今甘肃正宁县渭河流域的罗山[见《寰宇记》《清一统志》],再迁移到陕西。商朝末,罗部落人匡正追随周武王讨伐商,有战功。周武王灭商后封匡正为安南罗国公,正式建立罗子国于宜城,成为周属国。罗部落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城县。后来,罗国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见《姓氏急就篇》《姓考》]。春秋时期,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见《左传》],战国时期,匡正三十一世孙罗凌甫(公元前437年-公元前341年)为报楚灭罗国之仇,助秦攻楚,因战功秦封其益伯侯,在枝江重建罗国[枝江今存古罗城迹,见《枝江县志》。《水经注》云:“枝江地,故罗国。”《路史
·后纪八》也说:“初国宜城,后徙枝江。”《通志
·民族略》亦从此说],楚文王由丹阳迁都于郢,罗子国子民又被迫迁到汨罗[建有罗国城],迁至湘阴[建有罗国城,秦时始设为罗县,汉时属长沙国,《路史
·国名纪丙》云:“今潭州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在今汨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迁至长沙[建有罗国城见《水经注
·卷三十四》《通志
·氏族考》《后汉书
·卷三十二》《大明一统志
·卷之六十二》]。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
汉惠帝时,罗珠奉守九江郡,移居豫章洪崖[今江西南昌市新建县]。罗珠十三世孙罗瑭迁豫章柏林[今江西南昌市南昌县富山乡柏林村],唐懿宗时,罗崱由豫章柏林迁至庐陵县秀川戡村[秦始皇设庐陵县,1914改称吉安县,五世后梁时,秀川改称熂下],其后裔再徙到秀川周未的印冈,澄溪,翠屏,中市,都在熂下周围,统称“熂下诸罗”。罗式金(1252-1325)[秀川谱十五世],从江西省吉安县秀川印冈迁居茶陵大西门[茶陵以罗式金为始祖,以罗椅为大始祖],罗积崇(1355-1466)[三抵谱二世,秀川谱第十八世],由茶陵大西门迁居三抵[因抵茶陵,安仁,攸县三地而得名],即衡洲府衡山县兴乐乡永平里石门保三抵,今衡东县草市镇山田村罗家。
崇公长子惟善之孙:禺、昂、圭、章、纲、恺聚族三抵。崇公长子惟善公之季孙为恺公次子宝佐公为攸邑爽田乌塘房祖;四子宝径为界头石山[衡东莫井乡]房祖;季子宝玲于明弘治年间由三抵徙迁鳌洲[衡东石湾],为鳌洲房始祖。崇公三子性善由三抵迁徙居南湾[今衡东荣桓乡],为南湾始祖,惟善和性善的后裔分徙草市大对河、小对河、侧塘、硖下、老钟滩、大岳滩、攸县大和、铁汀滩罗家屋场等处。
我罗氏修谱有史可考,公元前355年罗凌甫[恨楚灭罗子国,而助秦攻楚,因功封为益伯侯,封地陇西郡,在湖北宜城古罗子国地重建罗国,后迁至湖北枝江],有史可考:第一次写罗氏谱序。豫章罗氏谱[俗称柏林罗氏谱],始修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主持编纂《豫章罗氏族志》的罗颖[五代时南唐清徽大学士],在《豫章罗氏源流总序》中写道:吾祖家豫章,抵颖身,其间文献足证。谱中既有唐世科甲鼎盛,人才辈出的实录,又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后来宋世大文学家苏东坡写诗《罗氏谱赞》云: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礼立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以此家风,遺风善俗。秀川谱始修于宋熙元年[公元1174年],三抵[衡东县山田村四堂序堂]谱始修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始修谱时,因茶陵屏峰桥始祖罗积峻与我衡东县山田村始祖罗积崇皆秀川谱十七世罗汶子{罗汶(1322-1375),字宗周,中举人,官怀远、天策三卫知事,调燕山卫(都)断事官。子四:益[居茶陵县],峻[居茶陵县屏峰桥],崇[居衡洲府衡山县兴乐乡永平里石门保三抵,今衡东草市山田村],懋[居长沙城东]。子四:益、峻、崇、懋。},所以茶衡合谱。今已八修。黄帝至卷章[祝融吴回之父]六世;吴回至源公[匡正之父]六十世[时世久远,不确切,只能参考];匡正至罗君用[罗珠之父]四十一世;罗珠至罗天民[罗崱之父]三十三世;罗崱至罗奎佑[罗汶之父]十六世;罗汶至罗明光[吾之父]二十二世(抵吾身,黄帝始179世,祝融始173世,罗君用始113,罗珠始72世,罗崱始39世,罗汶始23世)。
从1-108代:黄帝(1代)至罗珠公(108代)。黄帝大约生于公元前2750年,罗珠公生于公元前231年。平均代差为27.2岁。
从108-141代:罗珠公生于公元前231年,至唐朝罗崱[珠公34世孙]生于公元826年。平均代差为31.08岁。
从141-178代:罗崱[珠公34世孙]生于公元826年,至罗明光(1945年-),平均代差为29.44岁。
以上历史脉络,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豫章《柏林罗氏大成族谱》、福建省沙县《闽沙罗氏族谱》以及台湾《赖罗傅联宗大族谱》中,都有详细确切,基本相同的记载。由此可知:本人确为黄帝、颛顼之后裔。当是祝融吴回公的第173世孙。
以上考证有不对之处,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并请发信到邮箱:
lrlm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