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川渝

四川遂宁罗家桥罗氏

  发布时间:2009-11-07


 
滔天江海淘古今,江海回头终有源。

敬宗溯源有书载,星转斗移千万年。


罗姓修谱有史可考,公元前355年罗凌甫第一次写罗氏谱序。豫章罗氏谱【俗称柏林罗氏谱】,始修于宋开宝元(968)年,主持编纂《豫章罗氏族志》的罗颖【五代时南唐清徽大学士】,在《豫章罗氏源流总序》中写道:吾祖家豫章,抵颖身,其间文献足证。谱中既有唐世科甲鼎盛,人才辈出的实录,又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宋代苏东坡写诗《罗氏谱赞》云: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礼立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姓的祖先是黄帝,黄帝的曾孙是颛顼,颛顼的曾孙祝融娶鬼方国筑氏为妻,生陆终,陆终第四子郐人是我罗氏的祖先。

原始社会,因罗氏祖先善于织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为生,他们捕鸟的工具是罗网【罗字本义即鸟网】,故称为罗部落,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县【今天信阳罗山县,隋朝时设县,因罗山而得县名,见《清一统志》】和湖北罗田县之间。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的中间地带。夏朝时,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夏的属国。罗氏传六十代至源公,娶吕氏生匡正,匡正率领本部落追随周武王讨伐商,有战功。周武王灭商后敕封匡正为宜城侯,后追赠安南罗国公,正式建立罗子国于宜城,成为周属国。春秋时期,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见《左传》】。战国时期,匡正公31世孙罗凌甫(前437年-前341年)为报楚灭罗国之仇,助秦攻楚,因战功秦封其为益伯侯,在枝江重建罗国【枝江今存古罗城迹,见《枝江县志》。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匡正公41世孙君用、君同、君赞【君章】。秦末,君用为武陵令,运送官铁溺死洞庭湖。其弟君同、其长女、长子珍寻尸不获,俱溺水身亡。乡人感其孝义,将尸同葬南津港,并立碑表彰。后刘真守长沙,上奏朝廷。追封其女为孝烈灵妃,至今呼曰“灵妃娘娘”;并封其子珍为孝感侯,在长沙城东建“忠义孝悌祠”祭祀之,即今长沙善化县小西门外河街,庙配祀麻痘娘、送子娘三尊合座。其弟君章奉旨继任武陵县令,并更名为君赞,后任罗县(今湖南汨罗)县令。事载《湖南长沙志》。君赞公随带君用次子罗珠跟班出仕。

罗珠(前232年-前142年),字怀汉,号灵知,汉初为治粟内史(主管全国农业与财政),惠帝时改任大司农令。任期内赋税宽平,国用优足,德声显赫,但因忠耿犯嫉于权僚而出守九江郡,郡人张交献出一块地方,罗珠立刻与灌侯婴筑起一座城池,周环十里,开辟六门。因罗珠亲手植有豫章(樟树),景帝准奏为豫章郡城,并敕建祠祀之,今江西新建县西山豫章台,是其祀祠。此后分支于湖广辰州泸溪县、麻城县孝感乡四都五里坪及大塘等地,是我祖宗的本籍。

康熙五十三年(1654年),罗文仁、罗景泰父子离乡迁蜀,几经艰难险阻,其子孙最后在遂宁城东南、顺庆等地定居繁衍。随着岁月流逝,罗姓同根的后辈子孙相遇不相识,辈份更是难以分辨。于是在嘉庆十六年(1787年),合族商议:由罗秀杰、罗秀岚等人汇同龙凤场、刘家河两支人,在川之内逐一清理,修罗氏族谱,立五言八句字辈诗,使罗氏家族续添的子孙后辈,不颠倒错乱,顺行无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因家族发展很快,当时的手抄本不能满足要求,族人商议由罗懋沅、罗懋海等人第二次续谱。三年后,任族人总理的罗勤开在罗家宗祠筹办了二十世纪最后一次清明会。

六十年后,罗氏后裔于清明节重新聚于罗家桥,拜祭先祖,敬宗溯源,商议决定第三次续谱,以罗氏血缘这个总徽记为核心,编撰一部崭新的族谱,奉献于黄帝先祖和列祖列宗灵前;让罗氏家族的子孙后辈,知道罗氏血缘亲族的起源演变、迁徙繁衍历史,知道宗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和家族文化。于是,续谱成员以1946年修订本为依据,凡属遂宁罗家桥(罗景泰后代)一支人,逐一清理,登记入谱。凡我支罗氏后人,纵然乔迁异地,只要展谱观看,都可以知道本支亲联骨肉。从而使罗氏后世子孙,各亲其亲,其长其长,但因族谱在手,始终情系一族。


字辈诗:
天文景志荣,秀大罗洪恩,懋勤恢先绪,清慎守家箴。

仁义道德盛,富贵金玉铭,祖宗遗泽远,万载庆长庚。


惟愿字派,顺而莫乱,罗氏后辈,永为遵守。若派满字毕,自有后人又来指示后人续派。

 

续修族谱委员会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