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福建
三明罗氏源流概况
林荣发 发布时间:2004-08-19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罗姓的主要出源有三个方面:
(一) 罗氏出自妘姓,为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祝融之后。
《元和姓纂》载:“罗、祝融之后,妘姓国。”
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妘”姓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罗”字在古汉语中的创意即为“捕鸟的网”。相传在原始社会后期,在今鄂豫皖三省交界的荆楚的境域上,生活着一支擅长畜牧、以编织罗网捕捉鸟兽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部落,人们称之为“罗部落”。荆楚诸部落都奉黄帝为其始祖,而罗姓人也称自己为黄帝的后代。据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第十》载:“楚人的祖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氏是黄帝的孙,昌意的子。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又名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氏主掌火政,很有功绩。能使天下光明,于是帝喾就封他为祝融(主管火政的官称祝融)。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重黎去讨伐共工氏。但没有成功,为帝喾所杀。后来帝喾又命重黎之弟吴回去平叛,吴回平定共工之乱后,帝喾又命吴回主掌火政,也称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了六个儿子,都是剖开母亲的左肋而生的。长子名昆吾……六子名季连。季连姓芈,楚人就是他的后代。……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以后就再没法写出他们的世系了。”(这里的人名均系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据说穴熊的后人中有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楚国的王室,有一部分就是后来罗姓的先民。所以,罗部落与荆楚同宗。夏朝时,罗部落为夏王朝的臣民,依附夏天子。商汤王消灭夏桀王后,罗部落随荆楚诸部避祸西迁至荆山楚水之北的今甘肃省正宁县附近的罗山罗水一带。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68),罗部落一位叫匡正的,奉周武王之命南征有功,被封为安南“罗国公”。周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征讨商纣王。罗部落因灭商有功,被封为子爵,为罗子国。传说,当时罗子国的首领称大罗氏,在朝中为掌鸟兽的官。约在公元前10世纪中期,大罗氏失宠于周王室,被迫率子民越过秦岭,沿着淅水向南迁移至今湖北荆山西北的宜城、房县一带,成了楚的属国。楚国一直想吞并罗子国。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春天,楚武王派大夫屈瑕率军讨伐罗子国。屈瑕因骄傲轻敌,在楚军渡鄢河时,挣先恐后,队伍大乱。罗子国班公指挥大军乘机反击,一举大败楚军。为此,周王室还嘉封班公为“罗侯”。罗子国与楚国相比,毕竟国力相差太大,于公元前690年,终为楚国所灭。罗国被楚国所灭,一部分子孙遂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宋人邓名世所著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对这段史实有记载:“春秋时,楚莫敖伐罗,罗人乘其不备,与卢成夹攻之,屈瑖不能克,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
(二)少数民族中改汉姓姓罗。
1.春秋时,赖氏族人被楚灵王迫害,逐改姓罗、傅二氏。
2.据《魏书•官氏志》中载:北魏孝文帝时,推行汉化政策,下令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叱罗氏、破多罗氏皆改成汉姓罗姓。
3.据《通志•氏族略》载:唐朝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在大唐圣历二年(699年)率部族约六七万人内迁,后其客死长安。他的后裔逐渐汉化,遂改姓为罗姓。
4.清代时,满族八旗姓中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裔均有改姓为罗者。
(三)少数民族中有罗姓。
1.中国少数民族中苗、布衣、彝、土家、瑶、蒙古、满、土、京、拉祜、哈尼、白、黎、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壮、朝鲜、羌、布朗、俄罗斯、仫佬、佤族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人中均有罗姓。他们原来是汉族的罗氏子孙,因长期与少数民族交往中逐渐融入少数民族中。如据《北胜府志》载:清乾隆时期,罗氏子孙有一支西迁到云南的北胜州,成为当地彝族大姓之一但仍保持罗姓,逐渐形为彝族的罗姓。又据《贵州府志》载:贵州水西彝族的安氏,本姓罗氏。
2.土族中的罗姓为土族罗古尔氏汉译。在土族语言中,因罗古尔地方因出产油菜子而闻名,而称罗古尔地方的土族人为罗古尔•孔,即种油菜子的人。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后,罗古尔氏人便取第一个字罗作为自己的姓,为罗姓。
古代罗部落活动和繁衍生息地在今鄂豫皖三省交界的荆楚的境域。商灭夏后,罗部落随荆楚诸部西迁至今大别山西北的河南省罗山县和东南的湖北省罗田县。西周初年,罗部落被封为诸侯国。春秋时,罗子国为小国,“代隶襄阳之宜城”,后迁都于湖南长沙。春秋周庄王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罗子国传至第24世罗万通时被楚国并后,罗万通与次子罗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避隐,其长子罗芳噩逃往四川。其遗民被迫迁徙至丹阳附近的枝江,开始以罗为姓。楚文王时(公元前689-公元前676年),楚国把都城从丹阳迁到郢(今荆州城西纪南城),再次将罗子国的遗民驱赶四散。战国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70年),罗子国的建国君主匡正的第31世孙罗凌甫在枝江复国。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20年),罗凌甫的孙子罗守陇由枝江再迁今天湖南长沙附近的汨罗一带。因此,汩罗一带被历史地理学家家称之为“古罗国地”或“春秋罗国地”。也有一部分罗氏人与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楯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西汉时板楯蛮有七姓,罗姓为七姓之首,即为罗子国王室后裔。
秦末期,罗氏第四十一世、长沙人罗君用,任武陵县令。罗君用督运官铁时,溺水于洞庭身亡。这是历史上罗姓的又一次崛起。因此,唐天宝元年(742年)清徽殿大学士、罗氏后裔罗颖为《豫章郡闽沙罗氏族谱》撰写的“罗氏族志”载:“罗氏出于重黎,为黄帝司徒,曰祝融,是时以火号曰赤帝。”罗氏“本姓妘,周初封其后于罗国,因以以为氏。凡罗皆其后也。至春秋时,罗为小国,代隶襄阳之宜城,徙荆州之枝江,末徙长沙。秦武宁令罗君用为督运官铁,溺于洞庭。” 西汉时,“君用遗孤珠,仕汉为治栗内史。”罗君用的儿子罗珠奉命驻守九江郡。罗珠在今南昌一带修筑一座城堡,并亲自在城墙周围栽种豫樟树。豫章罗氏尊罗珠为始祖。豫章罗氏不断的繁衍壮大,很快成为当地望族。因此,有罗姓“望出豫章、长沙”之说;据《太平寰宇记》载,当时豫章五大姓中罗姓居首位。
三国至两晋时期,罗姓主要繁衍地还是以长沙、豫章、襄阳三郡为主,活动范围的湖南东部和南部,江西省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区域,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区域。三国时,湖北襄阳罗氏的罗宪出仕为蜀汉的太子舍人;晋代时,豫章罗氏的罗企生曾任武陵太守,襄阳罗氏的罗友曾任襄阳太守。据《世说新语》载:“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尝伺人祠,欲乞食,往太蚤,门未开。主人迎神出见,问以非时何得在此,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遂隐门侧,至晓得食便退,了无怍容……”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罗友为荆州从事时,荆州刺史桓温为车骑将军王洽饯行。罗友不请自来,说是有事禀报。桓温只好让他入席做陪。酒足饭饱后,罗友要起身告辞。桓温问他说:“你不是有什么事要禀报吗?”罗友摩挲着肚子说:“听说白羊肉鲜美,从没吃过,就来了,哪有别的事?”说完扬长而去,毫无愧色。这位浪漫可爱的饕餮者罗友深受桓温器重,委以襄阳太守。此时,罗姓族人也已流入四川,成为四川一个大姓。四川罗氏出了一位名士叫罗衍。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九》载:“罗衍,字伯纪,成都人也。为述郎,说尚书解文卿、郑文伯,使谏述降汉,为子孙福。解、郑从之。述怒,闭二子于薄室六年。二子守志不回,遂幽死。衍卒察孝廉,征博士。(比六百石,相当从四品)。” 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天水、略阳、扶风、始平、阴平、武都六郡流民数万户十余万口在巴氐酋领李特、李庠、李流率领下经汉中入蜀“就谷”。益州刺史赵廞杀死李庠及子侄十余人,特、流率众攻破成都,杀廞。西晋王朝命罗尚为益州刺史率兵万余入蜀,限令流民还乡,并图谋镇压。《晋书•李特传》载:“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晋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李特之子李雄攻下成都,击走罗尚。晋代,豫章罗氏进入全盛的发展时期。豫章罗氏罗瑭的第四世裔孙罗企生、罗遵生以忠孝闻名。据《晋书》载:罗企生(363-400年),字宗伯。初以母命师从袁崧,崧授以仁义礼学,诗词音律。企生勤学并悟性敏捷,学业超群,崧曰:“罗子刚不激,柔不靡,可造栋材。”初拜著作佐郎,荆州刺史殷仲堪引为别驾,迁功曹,政声大振,擢升武陵太守。未至,桓玄攻仲堪,仲堪留企生为谘议参军,参与军政事宜。仲堪为人多疑少决,企生深感忧虑,对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果中其言。桓玄军逼,仲堪败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随从。路经家门,弟遵生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主事,义必死之,尔等奉养母孝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有孝,吾愿足矣,夫复何恨!”罗企生被桓玄捉获后,有人劝他投降。罗企生说:“始焉蒙晋之恩,不能全君臣之义,继焉蒙殷以国士之遇,而又不能共殄丑逆,何面目复其生乎?”恒玄闻之大怒,遂执其兄弟曰:“尔将何言?从吾,释耳!企生曰:“昔文帝杀稽康,其子仍晋忠臣,吾若效之,乞释弟以养老母。”恒玄答应了,杀害企生,释放了弟弟遵生。罗遵生遵照兄长的意愿行孝义,事母胡氏至孝,朝夕勤菽水,问寒嘘暖,事事亲躬。他母亲去世后,“遵生结庐守墓三年,衣不解带,孝感神明,世称大孝子。豫章太守胡藩、邑宰鲁樊重其孝行,表其门曰:‘一门忠孝’。” 唐元和七年(812),由长安少尹罗绍慎主持在江西南昌柏林修建豫章罗氏的“报本堂”(又称柏林罗氏大宗祠)纪念先祖。 南唐后主李煜还为其亲笔书写“乔木世家”的匾额。罗企生、罗遵生的后裔形成两大支脉,不断发展壮大,向外扩迁。他们先是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等地。到了唐朝以后,这两大支脉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
西晋“永嘉之乱”后,罗姓族人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江西《罗氏大成谱》称:“(豫章罗氏)在晋、宋、齐、梁之际,散居天下……”
南北朝时, 在北方山西等地也有一支罗氏家族十分显赫。据《魏书•列传第三十二》载:“罗结,代人也,其先世领部落,为国附臣。刘显之谋逆也,太祖去之。结翼卫銮舆,从幸贺兰部。后以功赐爵屈蛇侯。太宗时,除持节、散骑常侍、宁南将军、河内镇将。” 魏帝为了表彰罗结的功绩,特“赐大宁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即号曰罗侯城。” 罗结的儿子罗斤、孙子罗敦、罗拔及罗敦之子罗伊利、孙罗阿奴,罗拔之子罗道生、孙罗延等先后承袭爵位,任朝廷要职。 从北魏道武帝至东魏武定年间160多年里,罗结一族世代为宦,功高位显,为当地名门望族。
隋至唐时期,罗姓族人人才辈出,著名的有隋末幽州总管罗艺、罗士信。罗艺(?-627),字子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寓居京兆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隋末任虎贲郎将,驻守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罗艺父亲罗允刚,在北齐时因功高被封为燕公。罗允刚中年早亡,罗艺就袭燕公之职。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罗艺起兵反隋,取得柳城(今河南省西华西,位于漯河市东北)、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位于蚌埠市西)等地,自称幽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总管。唐武德元年底(619年),罗艺归唐后被赐为姓李,封燕郡王。罗士信(595-622年),齐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大业年间(605-618年),罗士信为齐郡(即齐州)通守张须陀属下一员战将。张须陀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所杀后,罗士信随同裴仁基等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后又率所部千余人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罗士信作战勇猛,带兵有方,治军严格,赏罚分明,深受部下拥戴。在随秦王李世民攻伐王世充中,罗士信屡立战功,被授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同时,罗姓族人自湖南、湖北和豫章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已遍及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浙江、河北、四川、安徽、福建、广东、陕西、江苏等地。如,唐朝名儒罗道琮为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著名诗人罗隐为新登(今浙江富阳)人,节度史罗宏信为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等等。唐末战乱,与日俱增加剧了罗姓族人南迁。唐总章年间(668-670年),河南罗氏军士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后落籍福建。据《江西罗氏大成谱》载:唐僖宗年间(874-888年),由于战乱,豫章罗氏始祖罗珠的第二十八世孙罗景新先是迁往江西赣州府宁都州;罗景新的第三世裔孙中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后来,罗姓族人沿汀江南下进入广东梅州、兴宁,成为客家罗姓一族。广东兴宁《东门罗氏族谱》也曾提及五代时期,“元杰公者,遍往永平、襄阳、长沙、豫章、山东、浙江等处,访问宗族。”可见五代时期罗姓已经播迁这些地方。
至宋代,罗姓子孙更是遍及全国各地;其归为集中的是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豫章罗氏又一次受到世人的注目。北宋徽宗赵佶特为柏林的罗氏大宗祠书写了御制宗祠诗:“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北宋乾德中(965年),豫章罗氏罗遵生的第十七世裔孙罗彦瓌携家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为入岭南南雄定居始祖。罗彦瓌(923-969年),讳瓌,名彦,字宝兆,号万庄,罗应通的长子,山西临川人,后迁祥符县尚德里居,为北宋开国元勋。据《宋史》第二百五十卷•列传九载:罗彦瓌后晋时补内殿直,后周世宗时累迁散指挥都虞侯。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罗彦镶拥立赵匡胤为帝有功推为内外马军都军头,从太祖平李筠,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建隆二年出为彰德军节度使,改安国节度使,先后击败契丹、北汉军、后移镇华州,乃宋朝开国功臣。开宝二年(969年),罗彦瓌卒,赐忠烈王,溢英武侯。北宋政和间(1112-1117年),豫章罗氏罗企生的后裔罗富仁老奉命出使高丽。罗仁老,字富,罗廷重的次子,生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萍乡县令,大观二年(1108年)明堂恩进武骑尉加云骑尉升奉议郎。罗富奉命出使高丽时,碰上了高丽受外侵内乱而南逃亡命。罗富未能返国复命,只好定居高丽。高丽平乱后,高丽王朝敬慕罗富的才华,任命他为高丽正议大夫,擢监门卫三品上将军。罗富落籍高丽后荫妻育子,世代绵绵。高丽罗氏的位、桂、硕、世、源五大派系均是罗富的后裔。罗富遂成高丽罗氏一派肇基始祖。在江西省内除豫章罗氏外,还有南昌东坛罗氏、庐陵 村罗氏、吉水罗氏、丹山罗氏、永丰水东罗氏等宗支。
元代始,由于战乱,许多罗姓族人逃亡至四川、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域。长期与少数民族一起生活、逐渐融入少数民族的大家庭,土家族、彝族、苗族、布依族、瑶族、侗族等都有罗姓后裔,并逐渐发展成为各少数民族中的大姓。豫章罗氏第四十五世裔孙罗尚立由江西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居广东梅州。
明洪武元年(1368),豫章罗氏罗企生的后裔罗思聪,讳仕谦,号汉明,由江西吉水县徙迁湖南衡山二十八都黑田开基立业,为湖南黑田罗氏基祖,世称黑田罗氏。
罗姓族人迁徙海外的历史比较久。春秋时期,罗子国被楚国灭亡后,一部份罗姓族人漂洋过海,在海外寻找生根发展之地。他们迁到湄南河下游,进入赤土国(即后来的罗斛国)。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罗斛国吞并了暹国,建立暹罗国(即今泰国)。暹罗国以吉蔑族人为主,占其全国人口的80%;而吉蔑人中有一部份人即是罗子国灭亡后逃往赤土国的罗姓后裔。清雍正初年(1723年),福建漳州罗姓人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这是目前所能见到文献记载罗姓族人外迁海外最早记载。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又赴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族人远渡重洋进入台湾谋生。如今,罗姓成了台湾大姓,其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祖籍广东嘉应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式的兰芳公司,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年—1885年),是海外罗姓影响最大者。在海外的罗姓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南亚等国。
如今,罗姓人口排行中国姓氏人口的第2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其分布广泛,其郡望地有豫章、长沙、 襄阳,堂号有 尊尧堂、豫章堂、“嘉德堂”、“贻谷堂”、“柏林堂”、“明德堂”、“锦厚堂”、“崇文堂”、“永祭堂”、“归厚堂”、“光裕堂”、“火龙堂”、“敦睦堂”、“丕振堂”、“渝德堂”、“尊敬堂”、“崇彝堂”等。但是,罗姓分布比较集中的还是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湖北6省;6省的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70%。
二、入明与定居
隋代时,豫章罗氏罗珠的第二十一世裔孙罗景春由豫章入闽,居沙县。罗景春有4个儿子,其长子罗万发于隋大业十四年(618年)自沙县迁居黄连竹筱窝(今宁化县治所);他的第四世裔孙罗毓政(字令纪,号维纲)创建黄连县。(宁化《罗氏联修族谱》)
唐建中元年(780年),罗清松从大田白石峡迁徙至尤溪鲁坑(今彭新村,原属洪牌村),后定居于八字桥的彭坑村。
唐元和六年(811年),罗周文被授予邵武县尉,举家从江西洪都南昌县柏林里迁居邵武。据豫章罗氏的世系排列,罗周文系豫章罗氏罗遵生的第十五世裔孙。罗遵生的第十三世裔孙罗弘广有2个儿子:长子罗邵节迁徙剑州;次子罗邵筠迁任镇守江西省洪都,举家迁居江西洪都南昌县柏林里。罗周文,又名吉,字源达,号绍簠,为罗邵筠之子,生于唐贞元元年(785年)。元和十五年,罗周文改任沙县县尉,又举家迁居沙县城西罗家巷。罗周文卒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葬于今梅列区洋溪半路洋乌亭坑。入闽罗氏尊罗周文为入闽始祖之一。罗周文生有2子:长子罗赠,字循甫,生于唐永贞元年(805年)。唐太和五年(831年)任山东青州府博兴县丞,卒于唐乾符元年(874年),葬于今梅列区碧湖。次子罗贶,字功甫,回南昌祀祖。罗赠生有4子,分居二十都、二十一都、永安贡川、楮林。入闽罗氏第五世的一支,分迁连城(约在唐天祐或梁开平年间(904-911年))、三元岩前、福州和岩前忠山等地。第五世罗延一支又分别传入中村乡的山峰、大焙坑、筠竹。罗延生宗兴。罗宗兴移居中村的山峰,生崇惠;罗崇惠生有3个儿子: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分别居中村山峰、大焙坑、筠竹,各为这三地罗姓开基始祖,繁衍至今已有800多人口。五代末至北宋初期,又有罗瑚、罗琏两兄弟共同开发于建宁。宋宝祐元年(1253年)又有罗盛九(字肇开)肇基于尤溪进福村,传至第二十世罗义昭,迁居今梅列区列西。
唐末,罗仪贞为避黄巢之乱从山西迁徙至江西宁都,转迁宁化石壁葛藤村(今南田凹)。(宁化《罗氏联修族谱》)为避战乱,豫章罗氏的罗翁源及罗岳等从江西九江迁徙至延平府南剑州沙县鱼鳞阁,后又迁徙连城文享。明末清初,罗氏后裔迁徙清流县里田、罗坑、古坑等地。
宋时,罗周文的第二十世裔孙罗义昭被授宁国府同知。他五十岁参政,被封为奉政大夫。罗义昭举家从沙县迁居列西横山大基(现列西西门铁路西侧,至今仍有房屋、祠堂等)。罗义昭生有2个儿子,长子罗天泽(小八)曾为麻城县丞,居列西;次子罗天润(小九)迁居永安苦竹村。列西罗天泽一族后又分洗为罗氏5房:罗天泽也有2个儿子。长子罗大宏一脉分衍为“积善”、“礼善”、“庆德”、“裕德”4房(即罗大宏次子罗仲俊的长子罗世洪的积善堂,次子罗世济的礼善堂和罗大宏长子罗仲铭的长孙罗拱祐的庆德堂,次孙罗拱裕的裕德堂)和次子罗大实的“光显”堂一房。(见1988年版的三明列西《罗氏五房族谱》)列西罗氏第九世裕德堂一脉分衍为日(罗元四)、月(罗元五)、乾(罗元六)、坤(罗元九)4房;第十二世庆德堂一脉分为福(罗华四)、禄(罗华严)、寿(罗华荣)3房。列西罗氏后分衍于三明境域的三元、明溪永溪、尤溪管前马坪、梅列的碧湖、陈墩、洋山、楮林以及福建的顺昌东乡石溪都谢坊村和广东等地,如积善堂一脉第19世裔孙罗牛迁居沙县大洛、第24世裔孙罗连官迁居延平,礼善堂一脉第24世裔孙罗永梅迁居建宁县等。因此,列西罗氏后裔在其悼祖先的悼文中说:“梅西祝融,首推我公,五房分派,丛丛蓬蓬。忆公生宗,官迹攸崇。振振族姓,蕃衍无穷。馨香万代,崇德报功。”列西罗氏五房至今已有2000多人。宋时,另有两支罗姓迁入列西。一支是罗义章的父亲从沙邑迁徙列西仁义坊;另一支是罗义昭的弟弟罗寿远的孙辈罗居珍从紫云迁徙至列西化龙桥南侧居住;罗寿远的后裔罗韶迁居三元区岩前朱山,所以岩前朱山罗氏一族的开基始祖是罗韶,已下传有20多代。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罗万全从沙县尾籁迁居尤溪坂面的青坑。
南宋淳熙至绍熙年间(1174~1195年),沙县城中罗氏一族迁居沙县南阳的后垅、华村、西坑、凤坡洋、坡科一带。
南宋升禧三年(1207年),沙县城关一支罗氏迁居尤溪八字桥乡坑头村。
南宝庆元年(1225年),罗岩从沙县尾历(今梅列区列东)迁居尤溪二十都湖山进福坑;元延祐二年(1315年),罗四才从进福坑迁居尤溪二十五都后隔坑底垅。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罗四才的第九世孙罗文安、罗文华从后隔坑底垅迁居溪尾大宁彭墘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其后裔罗孙八、罗兴十开基溪尾的大宁傅厝前。如今,大宁罗姓有近800人,主要分布在傅厝前、梅仙等地。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罗盛九从梅列迁居尤溪溪尾的湖山村正福坑。
南宋时,沙县罗家巷罗氏后裔罗表迁居明溪盖洋桂林村。(明溪雪峰《豫章罗氏族谱》)
元泰定元年(1324年),罗周一自沙县迁居尤溪二十八都(今坂面芹洋村)东坑仑盂;元朝泰定二年,罗周一的后裔罗尚二迁居坂面的林后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大乾罗氏始祖罗新佃又从芹洋村林后崎自然村迁居大乾村。
元中叶,沙县罗从彦的第六代裔孙罗希升的次子罗孟二从南平罗源移居永安西华大垅东坑口,后又移居永安槐林龙潭(今槐南罗厝曲);所以,罗孟二为永安槐南乡罗姓开基始祖,至今已繁衍27代。槐南罗氏自罗孟二开基后,子孙繁衍,后裔迁居各地的有:其第十三世裔孙罗日华移居文江半岭圪,后裔罗述科移居尤溪新阳镇。罗宗堆移居大田县广平东西坑。罗宗学移居大田县罗丰梓岭。罗方养、罗立模、罗方炬移居大田县建设。罗方选移居大田县桃源。罗述波移居明溪县龙场。罗立民移居连城县。元文宗时(1328-1332年),罗守盈从邵武禾坪上罗迁居泰宁县南乡大湖。罗守盈先祖原居江西临川藤桥,后迁居福建邵武禾坪上罗,下传四世至罗守盈迁居泰宁。(泰宁《罗氏族谱》)
元代,罗周文的第二十三世裔孙罗禅迁居永安贡川紫云,开基永安贡川罗氏一族。据永安贡川《罗氏族谱》载,罗禅生有9个儿子,名小一至小九。元末明初,罗小三迁居永安梦溪(今罗坊坪坑),其余8个儿子均分居在永安小陶、洪田等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罗小三的第七代裔孙罗真辉从永安坪坑迁洪川(今洪砂美坂),为洪砂罗氏开基始祖;其后裔有的分居到永安中坂村等地,现罗姓人口有1400多人。明万历年间,又有贡川罗氏的罗君庆、罗君郎兄弟于移居建宁县。同期,又有罗周文的后裔迁徙至永安大湖、曹远两镇。据其谱载,元代时,罗四六从明溪紫云台移居永安大湖坑源。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罗四六的后裔罗荣十从永安大湖坑源迁居永安曹远汶一村。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罗六郎从三明梅列虎头山下迁入永安坪山(今吴坊村);罗六郎为永安罗坊乡罗坊村罗氏开基始祖。据贡川城中《罗氏家谱》载:其先祖君用,元末,江西豫章罗氏的罗仁七从江西南昌迁居永安贡川拼榈塞头定居,明初移贡川城堡而居;其一族至今已繁衍20余代。
明初,沙县罗氏第十九世孙罗二四从沙县城关迁居沙县的大洛宝山村;其后裔分衍于大洛镇的大洛村、后溪村、沙县罗布村、洋坊村以及尤溪管前等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罗汝洪从沙县西门坊罗家巷迁居沙县的夏茂;其后裔分衍于沙县高砂的高砂村、岭兜村等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沙县一支罗氏迁居尤溪坂面的山面王大音间隔坪。洪武十六年(1383年),罗崇十从沙县罗经巷迁居尤溪四都后洋(今西城镇凤元村后洋自然村)。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列西罗氏第二十四世孙罗六郎原居列东马铺前,因邓茂七事,携家属徙迁清流梦里坪山马家塘,其后裔又迁居永安罗坊;罗圣福迁居大田;罗高八迁居延平。罗奉迁居龙岩;罗和迁居永安大湖;罗禅迁居永安贡川紫云。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罗仙德从南平篁乡横路迁居尤溪西滨的七里村,为七里罗氏开基始祖。如今,七里罗氏有12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七里村的郑斗、中半、洋中、下万、上对面、前岭、下七里等。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罗仲禧携三子罗文秀、罗文成、罗文丕从沙县大洛火山村(今宝山村)迁居尤溪管前的林源,为林源罗氏开基始祖。明嘉靖三十一年,罗文丕迁居尤溪新阳中心村。林源罗氏有300多人,主要分布在马坪、林源两村。同年,罗仲禧为了避难,携家小从沙县八都南坊头迁居到尤溪县管前镇林源村下村林。罗仲禧有三子:长子罗孟(名文秀,字优寿),次子罗仲(名文成,字优淋),第三子罗季(名文丕,字优海),分“孟、仲、季”三房。明嘉靖三十一年,罗孟、罗仲、罗季(优海公)从管前镇林源村下村林迁居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六都森岭境卢府君(今新阳镇中心村旺庄)。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罗金钟从尤溪一都纪坑马坪圳下迁居洋中镇洋边曲底。明末,古迹常山罗氏始祖罗新为从尤溪二十八都林后崎迁居常山溪南(土名龙尾山)。
明代时,沙县罗家巷一支罗氏迁居永安洪田古竹,后又转徙至永安罗坊坪坑。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其后裔罗真辉又从永安罗坊坪坑迁居小陶洪川(今洪砂)。江西宁都一支罗氏迁居建宁县水南、水西,后播迁伊家乡。原居明溪永溪的罗纽明的后裔迁居明溪城关。上杭一支罗氏迁居沙县的上碓村平阳峡。
明末,罗周文的第二十六世孙罗土贵从沙县大洛宝山迁居沙县的洋坊罗布。
清初,罗周文的第三十一世孙罗祖孙从沙县城关迁居沙县的田坑村。清康熙十六年(1836年),永安西洋的罗维傅迁居大田艺林(今丰庄)。(大田《丰庄罗氏族谱》)
约在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罗丹凤从大田县四十八都门头坂迁居尤溪五都池坑(今玉池村池坑自然村)。
清雍正元年(1723年),罗十二从沙县城中迁居尤溪洋中后楼后隔厝;其后裔罗光美迁居后楼村上坑自然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罗应魁次子罗无度从连城县坑仔堡上前头厝迁居尤溪中仙的竹峰村炉坑口。
三、迁移
宋代时,宁化石壁的罗洪德共有18个儿子,分迁福建、广东、江西等省各地;其中他的第十六子罗佰七,派名君垂,从宁化迁居兴宁县城南郊,为兴宁南门社下罗氏开基始祖。罗洪德的第十八子罗小九,派名君姿,字盛龄,迁居兴宁东郊,为兴宁东门罗氏始祖。(广东兴宁、梅县《罗氏族谱》)
五代时,宁化石壁罗氏后裔纷纷向外迁徙;其中,罗太迁居江西南昌,罗千九迁居汀州转徙兴宁,罗赵回徙沙县,罗荣显迁居吉水白沙,罗正迁居虔化,罗六五迁居湖广等。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安贡川罗氏罗君庆、罗君郎兄弟的后裔迁居建阳石抚乡定居。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永安贡川罗氏的罗自锦、罗自钊兄弟移居广东大埔;其后裔迁广东梅县。
清代时,永安槐南罗氏罗孟二的后裔罗宗杏、罗方全移居台湾。
第二节 分布
罗姓为三明市十大姓氏之一,列第7位,有人口9154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47%。其中,以永安市罗姓人口居三明全市第一位,有24499人,占三明全市罗姓总人口的26.76%。其他依次为:沙县15214人,尤溪县10351人,宁化县9643人,清流县9287人,三明市区9105人,明溪县5717人,大田县4173人,建宁县1691人,泰宁县977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有罗姓人口9105人,占全市区总人口的3.20%;其主要分布于梅列区的列西、碧湖、陈墩、洋山、楮林,三元区的莘口镇和岩前镇、中村乡、忠山村等地。具体份布为:三元区有罗姓人口4864人,分布于城关街道419人,白沙街道321人,富兴堡街道321人,荆西街道261人,岩前镇86人,莘口镇678人,中村乡2412人,城东乡237人;梅列区有黄姓人口4241人,分布于列东街道1057人,列西街道1763人,徐碧街道364人,陈大镇521人,洋溪乡536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罗姓人口571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5%;其主要分布于城关、城关罗翠村、雪峰镇、盖洋桂林村、瀚仙石衍、沙溪永溪等。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1280人,瀚仙镇349人,胡坊镇296人,沙溪乡520人,夏阳乡458人,盖洋镇1598人,夏坊乡46人,枫溪乡18人。
三、永安市
罗姓为永安市的第二大姓,有人口2449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66%。其主要分布在槐南乡的槐南、南山、上罗溪、溪南、大垅逢、荆山、高坪、大垅、洋头、洋尾、甲坪、皇历村;贡川镇的集凤村;安砂镇的新建村;罗坊乡的罗坊、吴坊、左拔、坪坑村;大湖镇的上甲、岭干村;曹远镇的汶一、前坪、蔡地村;西洋镇的蚌口村;洪田镇的水西村;青水畲族乡的龙头、炉坵村;小陶镇的上吉、长坂、奇河、美坂、中坂村;上坪乡的铜盘、合群村;燕西街道的桥西、罗岩村;燕北街道的飞桥村和永安市区等地。
四、清流县
清流县罗姓人口有92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30%;具体分布为:龙津镇840人,嵩溪镇428人,嵩口镇835人,林畲乡169人,灵地镇296人,沙芜乡265人,田源乡243人,温郊乡40人,余朋乡155人,里田乡1905人,李家乡3255人,赖坊乡216人,邓家乡108人,长校镇266人,东华乡262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罗氏人口964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9%。罗姓在宁化分布比较广泛,全县16个乡(镇)均有罗姓。
六、大田县
大田县罗姓人口有41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4%;分布在全县的6个乡镇的14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4个。全县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广平镇的丰庄,有951人。全县罗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2228人,文江乡93人,梅山乡207人,均溪镇20人,广平镇1135人,太华镇334人,建设镇156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罗氏人口103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7%;具体分布为:城关镇809人,梅仙镇164人,台溪乡120人,管前镇2435人,八字桥乡238人,联合乡111人,新阳镇311人,洋中镇279人,西城镇1453人,中仙乡105人,溪尾乡558人,汤川乡31人,坂面乡2258人,西滨镇(含尤溪口)1321人。
八、沙县
罗姓为沙县的第一大姓,有15214人,列全市第二位,占全县总人口的6.28%;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2406人,虬江街道1190人,夏茂镇5505人,青州镇250人,高砂镇1113人,高桥镇744人,富口镇1207人,大洛镇352人,南阳乡2092人,南霞乡255人,郑湖乡60人,湖源乡40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虬江街道的田坑村、洋坊村、墩头村、城南社区,夏茂镇的东街、中街、西街、乐厝、洋元村倪邦仔、粉干曲新厝、枧坑、儒元、长阜村元沟、上碓村新岭后、月邦、坡后,青州镇的澄江楼村、管前村、洽湖村、涌溪村、前山村,高砂镇的岭兜主村、龙慈小坑、樟墩玉口、高砂新区、高砂渡头,高桥镇的杉口村、上坑、官林窠村、上里村、官庄村、新桥村、安田村、新坡村,富口镇的白溪村、池村、堆积坑村、富口村、郭墩村、盖竹村、荷山村、山氽村、洋花坑村,大洛镇的宝山村、大洛村、后溪村、张田村,南阳乡的华村、西坑村、南阳村、凤坡洋村、坡科村,南霞乡的东周村周坑、董盂都是罗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有罗姓人口123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4%;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214人,高唐镇120,光明乡36人,漠源乡21人,南口乡233人,白莲镇224人,黄潭镇70人,万全乡45人,万安镇28人,安仁乡40人,大源乡90人,水南镇94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罗氏人口9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7%;具体分布为:杉城镇265人,朱口镇149人,上青乡12人,新桥乡28人,大田乡29人,下渠乡415人,开善乡17人,梅口乡27人,大龙乡35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有罗姓人口16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6%;其分布于伊家有635人,里心有319人,濉城有275人,溪口有219人,金溪有86人,黄坊有61人,均口有37人,黄埠有27人,客坊有21人,溪源有11人。
第三节 谱牒
罗姓修撰族谱在中国姓氏中算比较早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始修于宋开宝年间(968-976年)的。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该谱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罗氏谱赞》:“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一、宋及宋以前
无。
二、元明清及民国
尤溪坂面青坑《罗姓族谱》
尤溪坂面青坑《罗姓族谱》始修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但该谱仅记述罗氏开基坂面青坑至传繁十七代的情况,而且旧谱已毁坏。1955年,青坑罗氏族人收集各房谱、家谱等有关材料进行重修,世系延至编修族谱的当年。该谱由陈长樯编修,罗大创、罗大杆作序;全书共132页,约8万多字。1996年,青坑《罗姓族谱》由罗正钟续修,罗大创、罗大杆作序。这次修谱将世系延接至第二十五世,补齐当年所有出生的人口。
尤溪溪尾大宁《罗姓宗谱》
尤溪溪尾大宁《罗姓宗谱》始纂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至今共修撰4次。该谱内容有:谱序、世系五代图、家规、坟图、田山契约等。
永安贡川《罗氏族谱》
永安贡川《罗氏族谱》首修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四世罗嗣元以笔记形式第一次记下家谱。二修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七世罗正象主编。三修于清咸丰八年(1859年),由宗鸿倡议并主编作序。四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十六世罗庆华主编,宗兴督修,庆季采访,金馀本源,本道核对。
梅列列西《罗氏五房族谱》
列西《罗氏五房族谱》始修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列西罗氏的通家弟历东龙川的邓九锡撰写《谱序》。该谱分别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道光九年(182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宣统三年(1911年)、1988年进行过续修。1988年续修族谱时,更正了“辛亥年所修家谱认为,自迁沙始祖周文以来,以义昭(列西五房始祖)为十本世,考诸乾隆、道光、同治族谱为二十世,直书开生元、无生震、震生志、志生朗、朗生昭,皆认为此说较为正确,今依此而改正之,保持闽沙通谱与五房族谱之一致。”并且重刊列西五房排行命名字派。罗义昭以至二十四世,五房各依旧派所称,不作更新。从二十五世起,定:“光本源世德,长远发荣昌;祖烈善绳继,宗风万代扬”20字为排行字派;“名飓发友谊,焕域志澄霖;辉致钧淮宋,煊垣镇溥棠”20字为命名字派。五房一体,顺序遵行。同时,这次续修家族时还特对续修家谱制定了10条规例:一、原谱序文、史料、远近祖世系世纪,凡闽沙罗谱有录的,加以削删,重点编纂从义昭公以来的史料。二、祖宗坟墓、葬地,近年来被建设征用或填毁的,知者删去或注明葬地征用字样,原有坟图尽删削去。三、田园、山地、宅基、池塘等祖产记载,现已归公有,因此尽删削之。四、年、月、日时间记载,按不同历史年代的惯例以农历纪之。五、遵照婚姻法规定,同姓结婚者,应予入谱。六、无男有女,女同样可以继嗣;其男方配偶,曰:“入赘郎某某”,所生子女,随母姓罗者,一律以本族继系。七、异姓入继为嗣者,更改罗姓后,应予入谱。八、凡离婚、改嫁的配偶,一般不予入谱,生育有子女的,于其子女名下记某氏生。九、某某为亲房多次承名接嗣,排行不符,中间空一代的,写生父代祧。十、家谱仅叙本族世系来源及族属生、卒、配、葬、生平业迹等,不作分割家产、遗产之凭证,其有家产、遗产纠纷的,应依国家法令处理。
永安《豫章郡槐南罗氏族谱》
永安《豫章郡槐南罗氏族谱》首修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由族人聘李寓文主编。二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罗天震收集主编。三修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聘黄步青续修。四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罗化龙主编。五修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郑会耀、池树文主编。六修,1985年由立省、立就等族人自修成《闽沙罗氏族谱》。七修于1999年族人依据尚存的旧谱,将《闽沙罗氏族谱》去伪存真,增补遗漏整修,载入“中华罗氏通谱”。
宁化淮土青平《罗氏族谱》
宁化淮土青平《罗氏族谱》始修于明代,至1986年止共有过12次续修。现存族谱为第十二次的续修谱。
尤溪洋中洋边村《罗氏宗谱》
尤溪洋中洋边村《罗氏宗谱》始修明代。该谱因东墘寨失火遭焚。所幸罗宜书手记先人列传尚存,于1984年,洋边罗氏族人请后楼林良永、林良舜主笔重修。
尤溪新阳中心村罗氏宗祠
尤溪新阳中心村罗氏宗祠位于尤溪新阳中心村旺庄自然村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尤溪西滨七里《罗氏宗谱》
尤溪西滨七里《罗氏宗谱》始修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第七世孙罗锡禧主持编修;其内容有源流、谱序、世系图、世传坟图等。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第十世罗元太主持重修;民国6年(1917年),由第十二世孙罗尚坊、第十三世孙罗元文主持续修;民国19年(1930年),由罗占庚、罗先容聘请阳春先生修谱;1987年,由罗仁尧、罗占顺等人主持重修族谱。
永安大湖、曹远《罗氏族谱》
永安大湖、曹远《罗氏族谱》首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十七世祖罗铭九以手记形式,第一次写成族谱。二修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罗啟霖主编,并作谱序、跋。三修于1987年会集三明合族编修《闽沙罗氏族谱》。
尤溪坂面古迹常山《罗氏族谱》
尤溪坂面古迹常山《罗氏族谱》始修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该家谱记述祖宗各公身世、谱序等不全。1986年闽沙各祖宗集中沙县同修全部10本族谱,留存纪念,保存完好。
永安小陶洪砂《罗氏族谱》
永安小陶洪砂《罗氏族谱》首修于清光绪五年(1880年),由礼时、玉光倡导发起,礼时编撰,冯熙作序。刻印版本24册。二修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巨波、聘文、源声、锦先、秀春、仰文等发起,际秋、聘芳、步川等编撰,冯邦士作序。全谱30册。三修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幹伍、景祥、旺星等倡议,凤云、隆齐主编,赖家猷作序。全谱36册。四修于1997年,由树蒸、德日、德如、德喜、存潮等倡议,德喜主编并作序、跋,树蒸、存潮为副主编。全谱采用电脑打印,并把40余册旧印版族谱改装成上下册,共850页30多万字的精装本。
尤溪西城凤元《罗氏族谱》
尤溪西城凤元《罗氏族谱》始修于民国36年(1947年),由罗姓族人请上云十二都秀才林中春先生编修。该谱共238页,约4.8万字。
宁化中沙楼家村《罗氏族谱》
宁化中沙楼家村《罗氏族谱》始修时间不详,至1989年有过13次续修。现存族谱为第十三次的续修本。
宁化石门村《罗氏族谱》
宁化石门村《罗氏族谱》始修时间不详,至1997年有过11次续修。现存族谱为第十一次的续修本。
大田《丰庄罗氏族谱》
大田《丰庄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清康熙十六年(1836年),永安西洋的罗维傅迁居大田艺林(今丰庄)。
明溪雪峰《豫章罗氏族谱》
明溪雪峰《豫章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时,沙县罗家巷罗氏后裔罗表迁居明溪盖洋桂林村。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尤溪中仙竹峰《罗氏族谱》
尤溪中仙竹峰《罗氏族谱》原谱已在失火中烧毁。现存族谱始修于1984年,由第八世孙罗兴旺、第九世孙罗起美主持编修;2002年,由林腾芳续修,对原谱中的一些记述进行考证修正。全书共41页,6232字。
尤溪管前林源《罗氏族谱》
尤溪管前林源《罗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而且旧谱已毁于“文革”。现有1986年撰修的《闽沙罗氏宗谱》,计137页,5万字。
《闽沙罗氏大成族谱》
尤溪坂面芹洋现有罗姓谱牒为《闽沙罗氏大成族谱》,于1986年由罗氏第五十四尧裔孙罗盛皆主持重修,同年重修《豫章郡闽沙罗氏大成族谱》第一、二集数卷。
宁化曹坊《豫章罗氏闽赣联修谱》
宁化曹坊《豫章罗氏闽赣联修谱》始修于1988年。
宁化曹坊《中华罗氏通谱》
宁化曹坊《中华罗氏通谱》为2000年新修的族谱。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宁化城关罗氏家庙(即“豫章书院”)
宁化城关罗氏家庙原址在城内翠华山南冬茅窠(今宁化一中),始建成于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年),为纪念罗姓鼻祖罗珠和宁化开县始祖罗令纪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该祠迁建成于城关小溪边,并为“豫章书院”。该祠历经沧桑变故,先后有过7次整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原江西崇仁训导、教谕罗登标致仕返乡,以罗氏宗祠办“豫章书院”, 开馆讲学,故罗氏宗祠又称“豫章书院”“文化大革命”时期,该祠遭人为毁坏,已是颓垣断墙,梁倾柱斜,破损不堪。1984年,宁化城关罗氏子孙遂发动闽赣两省邻近的清流、建宁、郡武、石城、宁都、瑞金、于都、兴国等县所有令纪后裔共同筹资联修,作为开县祖罗令纪的纪念堂。该工程于1986年底竣工,仍保留原有古貌,挂牌为“豫章书院”。祠宇坐北朝南,为硬山式式砖木结构,面积600多平方米。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中轴线上至北而南依次为正堂、天井(厢房)、山门牌楼、前埕和围墙,明间、次间为厅,故厅前廊处立两根檐柱,使大厅显得宽敞明亮。正厅中央设神龛,供祀开县始祖罗令纪和历代罗氏祖宗神位。额悬一方“敦睦堂”巨匾。厅前设一长方形天井,两边为回廊式厢房。牌楼山门装饰讲究,整个牌楼呈八字形。门柱刻有楹联:“开县封功显赫英名昭万世,拓疆辟土辉煌传伟绩著千秋。”2001年,该祠与罗令纪古坟同时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尤溪坂面青坑罗姓祖祠
尤溪坂面青坑罗姓祖祠堂位于尤溪坂面的青坑村。该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于1996年重修鼎新。
永安槐南罗氏宗祠——“龙渊祠”
永安槐南罗氏始祖孟二的“龙渊祠”始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扩建,“文革”期间几乎被毁,2000年重建。
尤溪坂面芹洋白叶坑罗氏宗祠
尤溪坂面芹洋白叶坑罗氏宗祠位于尤溪坂面芹洋村白叶坑坐艮寅,水出丁,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由开基始祖罗周一兴建。
尤溪坂面芹洋罗氏宗祠
尤溪坂面芹洋罗氏宗祠为开基始祖后裔罗尚二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所建。该祠坐坤申,内水出甲,外水出癸归艮,门行巽巳,双向道行坤艮寅申,沟水氽涵之字归辛,接水相迎。
沙县罗从彦贤祠
沙县罗从彦贤祠位于沙县城关,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据明永乐元年(1403年)知沙县事倪峻撰《豫章先生祠堂记》说:“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古剑州人,后居沙阳。……宋淳祐七年(1247年)诏赐谥曰:‘文质’。……元至正辛已年(1341年),五世孙天泽清建祠堂许之。卜地於邑 洞天岩西麓立祠以奉先生之祀。……元季兵戈扰攘,居民流漓,栋宇变为瓦砾。”后有刘文仲、邓宗文来佐是邑,各捐俸资,又劝僚属及邑之儒士鸠金数千缗,经洪武丁丑(1397年),落成于戊寅(1398年)。该祠于1986年8月又一次重修。
永安洪砂罗氏宗祠“肇光堂”
永安洪砂罗氏宗祠“肇光堂”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
永安曹远汶一村罗氏宗祠——“雍睦”堂
永安曹远汶一村罗氏始祖罗荣十的“雍睦”堂于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在本村垅边,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今已载入《八闽祠堂大全》续集。
永安大湖罗氏宗祠——“源远堂”
永安大湖罗氏始祖罗和的“源远堂”在溪源村罗舍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被烧毁,后重建。1990年,该祠重修,后又被拆毁,现无存。
永安贡川罗氏家祠
永安贡川罗氏家祠即为其始祖罗禅的家祠。该祠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在堡内后山下(今贡川中小学),明嘉靖七年(1802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该祠被贡川中心小学占用而毁。
尤溪洋中洋边曲底罗姓祖祠
尤溪洋中洋边曲底罗姓祖祠始建于明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6月12日土匪郭子龙到曲底抢掠扰民,放火烧毁祖祠;后罗氏族人重建。1969年因曲底开垦农田,该祠被拆迁至洋边村址下墩埕重建。1993年,罗氏族人又在曲底再建一座祖祠。
永安小陶美坂罗氏宗祠
永安小陶美坂罗氏宗祠又名“肇光堂”,寓“开始,光大”之意。该祠位于永安市小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始建成于明末,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宗祠为两进院落,前有低矮围墙,围墙内外矗立着十根功名旗杆。一进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门楼为四柱三版楼式,单檐歇山顶;牌楼檐下有三层“人”字拱,六楣两侧有木雕狮子,门前石墩雕有暗八仙。琴棋书画图案。进入门楼,内有宽敞天井,天井中有石铺通道。车厢井两侧是厢房。厢房壁上绘有大幅彩画,左厢房画的是“项仲山饮马投钱图”;另一幅图是二十四孝中的“鹿乳奉亲”。祠堂正厅面阔七间,五架抬梁构架。大梁,穿坊,垂柱上均有精美雕刻。如正梁雕凤凰牡丹,双喜,托拱是狮子绣球,三架梁蜀柱为莲花灯笼,穿坊雕作云龙,梁柱是花蓝,梁下雀替是凤凰……,琳琅满目,极具观赏性。正厅当中是神龛,牌位是“豫章堂上昭穆宗亲”。正厅两侧的房间布满壁画,有达摩过江,麻姑献寿,刘海戏金蟾,孔融献梨,八仙,福禄寿三星,高山流水,踏雪寻梅,寒山钟声,渔翁垂钓等,壁画有彩色,有黑白,有的还配诗。像高山流水,诗曰“高山流水访知音,有志推来为此琴。知是伯牙敦友谊,子期真不负初心。”寒山钟声诗句:“东南半壁届图新,有寺有船原有因,话到姑苏船外景,笔传胜迹有如神。”
列西罗氏积善堂
列西罗氏积善堂始建明代,由列西罗氏第十四世祖罗宗焘捐基地而建。该堂位于列西封侯村大街,与列西小学毗连,二堂五植,安奉列西罗氏第五世祖罗世洪暨妣姜氏宜人木主。该祠堂栋联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堂前堂下僾见忾闻总是孝思维则,修身之本别无远图庭外庭中爱存悫著莫非敬德作孚。”20世纪90年代因城市建设需要,该堂搬迁至列西上池塍重建。
永安张地罗氏祖祠
永安张地罗氏祖祠建在张地村外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尤溪洋中后楼罗氏祖祠
尤溪洋中后楼罗氏祖祠位于尤溪洋中后楼村郑门高洋坪,坐北向南,三进一层,砖木结构。该祠始建于清代,清乾隆五十九年(1720年)9月再次翻盖。
列西罗氏垂荫堂
列西罗氏垂荫堂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位于列西龙岗村岭仔头大街畔,安奉列西罗氏第二十一世祖罗孔儒暨妣邓氏及罗楚臣、罗美臣、罗夏臣、罗斐臣、罗璧臣两代总牌位。
列西罗氏余庆堂
列西罗氏余庆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位于列西富华村直街前畔李厝对面,以祀列西罗氏第十八世祖罗正兴暨妣严氏、十九世祖罗文富暨妣林氏以及四房祖考罗仲庆、罗仲康、罗仲庄、罗仲应三代木主。
永安贡川罗仁七祠堂
永安贡川罗仁七祠堂坐落在贡南巫峡头,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占地面积2.6亩,1967年因开荒造田被毁。
永安槐南罗氏宗祠——“瑞松祠”
永安槐南罗氏二世祖罗瑞松的“瑞松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1984年重建。
宁化淮土地罗氏敬睦堂
宁化淮土地罗氏敬睦堂位于宁化县淮土乡青平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列西罗氏荣宗堂
列西罗氏荣宗堂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位于列西仁义村龙津阁水岭头街路上畔,共二堂五植,以安奉列西罗氏第七世祖、户部郎中罗存道暨妣邓氏、萧氏宜人。该祠堂原栋联为:“老其材待用郎中参政考最外迁覆部炳麟留政绩,率乃祖攸行稽古邀荣逢年上荐超宗纷郁籍荣梯。”
列西罗氏炽昌祠
列西罗氏炽昌祠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位于列西封侯村中社新兴阁对面,二堂三植,以祀列西罗氏第二十五世祖罗思由暨妣魏氏。
梅列列西罗氏奉先祠
梅列列西罗氏奉先祠始建成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祠原址在列西街上,坐东朝西;1996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搬迁至列西上池塍按原貌修建。新建成祠堂坐西向东,二进,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祠堂建筑为悬山式,其外围三面面砖墙,大门的上方悬挂“奉先祠”三个红色大字。穿过门厅,有一天井及左右走廊与正厅相连。正厅中央供奉列西罗氏始祖罗义昭暨妣周氏宜人、二世祖罗天泽、三世祖罗大宏和罗大实、四世祖罗仲铭和罗仲俊的神位,其左植供奉罗仲栗的神位。祠堂大门斗拱雕艺十分精精致。奉先祠为列西罗氏的总祠。
永安罗坊村一世祖居仁祖祠
永安罗坊村一世祖居仁祖祠建在村北陲,始建于清。
宁化方田豫章罗氏总祠
宁化方田豫章罗氏总祠位于宁化县方田乡朱王村。该祠始修时间不详,1984年有过修葺。
梅列列西罗从彦贤祠
梅列列西罗从彦贤祠位于今梅列区列西卫生院处,始修时间不详,是罗氏后裔为纪念其先祖罗从彦及闽学四大家的杨时、李侗、朱熹而建的。
列西罗氏庆德堂
列西罗氏庆德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封侯村大街,坐西向东,安奉列西罗氏第十一世祖罗再二暨妣董氏婆神像。
列西罗氏贻燕祠
列西罗氏贻燕祠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封侯村上社溪前畔,系庆德堂福房所建,以祀列西罗氏指点十二世祖罗华四暨妣魏氏。
列西罗氏光裕祠
列西罗氏光裕祠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封侯村上社,与贻燕祠对面,一栋三植,前有大坪。安奉列西罗氏第二十四世祖罗茂先暨妣严氏、陈氏木主。
列西罗氏长庆堂
列西罗氏长庆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封侯村大街,以祀列西罗氏第十二世祖罗华严暨妣吴氏、第十七世祖罗子贵暨妣饶氏及列祖香灵。
列西罗氏裕德堂
列西罗氏裕德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富华村大街,二堂五植,以安奉列西罗氏第六世祖罗拱裕暨妣林氏列祖木主。
列西罗氏世兴祠
列西罗氏贡兴祠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封侯村新厝坪,共一植阔一丈四尺,安奉列西罗氏第十七世祖罗志万暨妣俞氏木主。
列西罗氏礼善堂
列西罗氏礼善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富华村尾社横巷,安奉列西罗氏第五世祖罗世治暨妣黄氏以及列祖香灵。
列西罗氏光显堂
列西罗氏光显堂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列西富华村大街前边,安奉列西罗氏第三世祖罗大实暨妣倪氏、林氏及列祖香灵。
尤溪西城凤元罗氏祖祠
尤溪西城凤元罗氏祖祠位于尤溪西城凤元村后洋尾厝下,木头结构,占地面积为283平方米。该祠始建时间不详。
尤溪中仙竹峰罗姓祠堂
尤溪中仙竹峰罗姓祠堂,又称“炉坑坊”,始建年代不详,占地面积290平方米。
二、墓葬
宁化罗令纪墓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宁化开县始祖罗令纪去世后葬于竹筱窝(今宁化县政府所在地),后迁至翠华山南之冬茅窠(今宁化一中校址),再改葬于温泉峰畲沙坪尾罗家寨(今宁化湖村镇店上村罗家寨)。1985年,该墓重修,2001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梅列罗周文墓
梅列罗周文墓位于今梅列区洋溪半路洋乌亭坑。据《兴化寺并祭田记》载:“孙子蕃衍亦如瓜瓞之绵焉,但食旧德即思报厥宗功;公之遗体葬于半路洋,而公之神像祀于兴化寺塑左寺。所自始五世矩公,于唐中和年间(881~885年)鼎建。”“乾隆壬戍(1742年)公墓崩坏,爰联聚二十二房苗裔捐资重修。”1987年又重修兴化祠及罗周文墓。
梅列罗肄墓
该墓座落于梅列徐坊对门(土名翁墩岩后坑虎山行)。罗肄为入闽罗氏第四世,登唐中和四年(884年)进士,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兼理文华殿生。其墓左侧原有一座祠,书曰:“余庆堂”。现祠已毁,仅存古墓。
沙县罗畸墓
该墓座落于沙县城西北,半溪鼓坪慈窠。罗畸为罗从彦堂兄,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修撰。该墓1988年重修过。
罗从彦墓
罗从彦墓位于延郡罗源里黄标坑。1986年8月经有关部门批准重修。
梅列列西罗氏始祖罗义昭墓
梅列列西罗氏始祖罗义昭墓原在列西正顺庙下畔,后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被填没。
列西罗氏第二世祖罗天泽墓
列西罗氏第二世祖罗天泽墓位于列西前溪大门头大路下畔。
列西罗氏第三世祖罗大宏墓
列西罗氏第三世祖罗大宏墓位于列西纱帽山亥山,配黄氏、林氏合葬于台溪板樟林峡。
列西罗氏第四世祖罗仲铭墓
列西罗氏第四世祖罗仲铭墓位于列西岩坑。
列西罗氏第四世祖罗仲俊墓
列西罗氏第四世祖罗仲俊墓位于列西永隆寺。
列西罗氏第十一世祖罗再二墓
列西罗氏第十一世祖罗再二,字去祥,生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卒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与配妻董氏合葬于列西封侯坊太保亭后。该墓于1983年曾重修。
列西罗氏第五世祖罗世洪墓
列西罗氏第五世祖罗世洪,字尔范、别号畴斋,行小四,曾任任广西玉林州知州,死后葬于列西北山苍坑垄头。
永安槐南罗姓始祖罗孟二墓
永安槐南罗姓始祖孟二葬于永安罗岭头,妣张贵二墓葬后坑。
永安洪砂罗氏先祖罗真辉墓
永安洪砂罗氏始祖真辉葬本里后垅山,妣管氏、廖氏均葬永安市区。二世祖世清同妣黄氏、邓氏、莫氏合葬本里西学麒麟山。三世祖一元葬本里和尚坑岌。
永安大湖先祖罗和墓
永安大湖始祖罗和葬于永安本里西厢林罗舍凹,后被征用,迁葬坑源。罗荣四葬于上增田后垅。
永安曹远汶一村始祖罗荣十墓
永安曹远汶一村始祖罗荣十葬于永安二十九都廖溪口。
永安贡川罗氏先祖罗仁七墓
永安贡川罗仁七与二、三世祖俱葬于堡内后山盐仓坪,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永安罗坊坪坑罗氏始祖小三墓
永安罗坊坪坑罗氏始祖小三葬于永安罗坪茶坑垇。
尤溪管前林源罗氏祖罗文成墓
尤溪管前林源罗氏祖罗文成墓葬于在沙县八都南坑头。
尤溪西城凤元罗氏奠基之祖罗债兴墓
尤溪西城凤元罗氏奠基之祖罗债兴(字景千)墓葬于尤溪西城秀村村田山自然村,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
尤溪坂面青坑罗氏祖罗奕瑾墓
尤溪坂面青坑罗氏祖罗奕瑾(1811-1884年),字世高,贡生,葬于尤溪坂面的青坑村在下隔,坐甲兼寅。
尤溪坂面青坑罗氏祖罗允监墓
尤溪坂面青坑罗氏祖罗允监墓葬于尤溪坂面青坑村洞头孟仔,坐庚兼酉。
三、其他
梅列列西富华坊
梅列列西富华坊牌楼位于列西富华坊溪边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据《沙到志》载:“二十一都富华牌坊,乾隆二十九年为孝子罗日葵建。”《列西罗氏族谱》载:“日葵公所孝行族表,奉旨建坊(牌楼),富华坊太堡庙前,勒名崇祀忠孝祠。睿宪赐匾额曰:‘忠义兼全’;抚宪赐额曰;‘盛世完人’。”
尤溪罗汉山范候仙庙
尤溪坂面青坑罗姓与湖美溪林氏合建罗汉山范候仙庙一座(始建年代不详),内有观音、范候仙佛像,供人们烧香求梦。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罗令纪
罗令纪(688~777年),又名毓政,号维纲,系汉相国大司农罗珠的第二十五世孙。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罗令纪的曾祖父罗万发从沙县迁徙至黄连峒(今宁化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福州长史唐循忠赴黄连峒检查户籍情况时,罗令纪向他提出升镇为县的要求,嗣后又直接向朝廷申报此情。罗令纪的提议得到皇上的赏识,“当道委公董理”掌管一切建县事宜,后又封他为“义士”,赐予冠带玉帛。因此,罗令纪被尊为宁化开县始祖。
罗周文
罗周文,又名吉,罗邵筠之子,原籍江西省洪都南昌县柏林里人,生于唐元贞元年(785年)。唐元和六年(811年),罗周文出任邵武县尉;元和十五年(820年)改任沙县县尉,举家迁居沙县城西罗家巷。据《闽沙罗氏族谱》载:“罗周文廉以立身,勤以励政,教民尚诗书礼义,抑浮公款侈靡,兴利除弊。一邑之民咸乐其仰事俯育矣。”罗周文卒于唐咸通十四年(873年),享年89岁。死后葬于今梅列区洋溪乡半路洋(土名鸟亭坑)。
罗觉,沙县人,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
罗仲元
罗仲元,沙县人,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
罗畸
罗畸 (生卒年不详),字畴老,沙县城关人,罗从彦的同祖父堂兄弟,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任福州司理,因得罪上司派来的使者辞职返乡。翌年,他出任滁州司法。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朝廷废除制策,改设词科。罗畸应试中选,授华州教授,后又应召出任太学录,后又任太常博士、任兵部郎中、秘书少监等职。崇宁年间(1102~1106年)京都郊外的“辟雍”(太学的校舍)落成,朝官奉命作词庆典,罗畸所作居第一,进官一等,以右文殿修撰的身份出任庐州、福州、处州等地知州。罗畸著有《讲义》5卷、《秘阁秘录》40卷、《蓬山志》5卷、《洞霄录》10卷、《文海》百余卷、《道山集》30卷。
罗从彦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沙县城西洞天岩人,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罗从彦与陈渊从师于程颢和程颢的嫡传弟子、闽学创始人杨时。罗从彦初见杨时时,“惊汗浃背”,惊叹说:“不至是几度过一生矣。”杨时也认为众弟子中,“惟从彦可与言道。”杨时讲学时,曾提到程颢对《易•乾九四爻》“所说甚佳。”罗从彦便变卖田产作盘缠,前往洛阳当面向程颢求教。罗从彦从师杨时甚虔诚,杨时任萧山县令时,罗从彦多次登门求教。经过二十多年潜心钻研,“终得杨时不传之秘。”两程理学经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罗从彦“上传伊洛,下授延平,”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宋靖康元年(1126年),罗从彦完成《圣宋遵尧录》八卷。书中记载宋开国至宣和末年(1125年)之间的“圣君贤臣”的活动。夹以“释言”借以阐明道义。文国叙述了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充分表现了罗从彦身为落魂书生,心忧家国君臣的忧患意识。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罗从彦年逾花甲,在多次赴考不第之后,以特科进士出任广东省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五年(1135年)卒于任所。罗从彦一生著作颇多。《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中庸说》、《台衡录》均已失传;现存《宋儒罗豫章先生全集》十二卷(清乾隆十六年重刻版),收有《尊尧集》八卷、《二程先生语录》及《问答》一卷、《议论要语》一卷、其他杂著和诗各一卷。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南剑州太守刘允济访得《圣宋遵尧录》进献朝廷,为罗从彦请谥。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福建提取刑杨拣再次上书朝廷为罗从彦请谥,谥号为“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从祀孔庙。
罗博文
罗博文(1116~1168年),字宗约、又字宗礼,沙县城关人,罗畸之孙。因罗畸的奏请,罗博文补将仕郎,授右迪功郎福州司户参军。管理仓库时,罗博文严格出纳制度,尽除过去弊病。罗博文任静江府观察支使时,幕府以往办事无能,罗博文到任后,从容裁决,不见疾言厉色,而处事无不得体,因被推荐为右宣义郎,任赣州瑞金县知县,又转为宣教郎。张浚任江淮都督,征召罗博文当属僚。李侗得知此事很高兴,说:“张公宽洪大量,宗礼精明干练,以宗礼协助张公,大概政事没有过失了。”张浚当丞相时,推荐罗博文任和州知州。但未上任,原吏部侍郎汪应辰调任蜀安抚司,上书征召罗博文任参议官。凡军府之事,必咨询罗博文。不久,又转为承议郎。任满后被任命主管台州崇道观,但又被汪应辰召回。罗博文早年曾随李侗游学。研讨理学终身不倦,只要听说世上学者有一言一行涉及理学,就不远千里去求教。所以四方的名山胜地,他大都到过,对佛老之学也能说个所以然。曾感叹说,佛儒的不同,无非在公与私之间罢了。罗博文一生服膺“敬说”一词,不到30岁即远离声色,乐善不倦。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在嘉州与同舍集会时,忽然说,我将要死了,庆幸的是大事都办完了,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说罢即死去。享年53岁,死时身边仅有十几套书而已。朱熹十分敬重罗博文,罗死后,朱熹为他撰写行状,文载《朱子全集》,行状中哀悼:“熹既痛公之不幸,不及大为时用,又伤吾道之不幸而失此人也!”
罗荐可
罗荐可,沙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先后任澧州知州、常州知州。
罗舆
罗舆,沙县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罗革
罗革,沙县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
罗彦昌
罗彦昌,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特科进士。
罗彦洁
罗彦洁,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特科进士。
罗时用
罗时用,沙县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
罗皇光
罗 皇光 ,沙县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特科进士。
罗义昭
罗义昭,宋代沙县人,生卒不详。他深通笔墨,学识渊博,名望颇高;50岁时参政,被宁国府授予同知,后诰封为奉政大夫。宋时,举家迁居列西横山大基,为列西罗氏开基始祖。
罗天泽
罗天泽,宋代列西人,罗义昭的长子,曾任湖广麻城县县丞。
罗世洪
罗世洪,字尔范、别号畴斋,行小四,元代列西人,罗义昭的第五世孙,曾任任广西玉林州知州。
罗拱德
罗拱德,行千一,列西罗氏罗世洪的长子,曾任江苏通州州判。
罗维
罗维,字存义,号屏山,行辛一,列西罗氏罗世洪次子罗拱信之子,曾任湖广提举。
罗志得
罗志得,行敬三,列西罗氏罗维之子,曾任江西袁州府同知。
罗仁叟
罗仁叟,元代清流人,曾任临川治中。
罗仁爱
罗仁爱,元代清流人,曾任汀州判官。
罗真辉
罗真辉,明初永安小陶洪砂肇基始祖,官居六品,历仕著绩。
罗雅
罗雅,字存道,号醇庵,行万一,梅列列西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岁贡,任户部主事员外郎中,廷考成绩优秀升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后复回户部任郎中。他善画山水画,以米家山水画闻名。
罗贵
罗贵,沙县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曾任固始县知县、刑部主事。
罗钟
罗钟,又名汝贤,沙县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南雄府通判。
罗显
罗显,字乐天,生卒不详,活动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19年),官至太院院判。罗显悉心研究祖国医学,尤精于内科顽症;并且热诚为乡里百姓沼泽治病,每遇贫穷人家求医,施药济治,分文不收,其高尚医德为乡亲们称道。他中年被召入京为御医,名声大噪,著有《红杏编医案》。
罗世清
罗世清,明代字岐山,小陶人。由吏司官福州府常平大使署捕厅印,又任云南柳州通判。
罗明祖
罗明祖,字宣明,号纹山,明代永安贡川人。幼年好学,在无油灯照明时,常到古庙的灯火旁读书。明崇祯四年(1631年)考中进士,曾任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安徽繁昌知县、浙江萧山知县、湖北襄阳知县。为官清廉,执政为民。著有《纹山全集》18卷留世。
罗盟
罗盟,明贡生,永安人,曾任田州府经历。
罗良
罗良,明贡生,永安人,曾任德庆州训导。
罗钦
罗钦,明掾仕,永安人,曾任黄县县丞。
罗南生
罗南生(1608-1661年),正名如熏,沙县夏茂人,明末县学廪生。清兵入闽后,与残明隆武帝(原唐王朱聿键)的御史、桐城钱澄之在夏茂秘密建立武装,拥戴明皇室后裔德化王,建号新建,共图反清复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间,高桥里胥陆顺也向县衙举报罗南生暗藏国犯(钱澄之)阴谋造反。罗南生带人前往高桥,杀死陆顺也,趁势率起义军向县城进发。其时清兵入闽不久,占民房,索供应,为所欲为。若勒索不遂则滥施刑罚;百姓苦不堪言。罗南生一起义,沿途百姓群起响应,几日内队伍便发展到数千人,将沙县城团团围住。十月十一日,在城中内应的配合下,攻进沙县城。起义军提出“剿除衙役”的口号,处死县令董磷。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清廷派总兵马士秀率兵攻打沙县。罗南生率部退往夏茂将军寨,据险固守,清兵几次攻打,均被起义军杀退。十一月,清廷增派陈总督率部增援马士秀,把将军寨团团围住。其时将军寨中早已断粮,人心惶惶。德化王跳崖自杀,钱澄之化装潜逃。罗南生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下山投降。 起义失败后,罗南生拒绝参加乡试,拒绝出任官职。隐居泉石之间,晨夕高诵《离骚》,年仅54岁便抑郁而死。
罗举
罗举,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桂东知县。
罗钦立
罗钦立,明代宁化人,贡生,曾任漳州府教授。
罗一凤
罗一凤,明代宁化人,贡生,曾任益州府教授。
罗一鹤
罗一鹤,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寿宁府教授。
罗元正
罗元正,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平乐知县。
罗铉
罗铉,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感恩知县。
罗炳
罗炳,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泅水知县。
罗文琦
罗文琦,明代清流人,曾任太仓卫经历。
罗南星
罗南星(1648-1724年),字柳次,号榆园,永安贡川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考取拔贡。康熙十五年,他赴京入国子监学习,被留校担任教习,后任山东栖霞知县,因政绩卓著,朝廷赐他披领蟒袍一件,授其山西朔州知州。康熙三十五年,随清军西征平定噶尔丹叛乱。因能顺利完成督运粮草任务,受到朝廷嘉奖,被敕封为奉直大夫。
罗钅戈
罗钅戈 ,沙县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武进士。
罗升
罗升,沙县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曾任江浙前帮领运千总、杭州卫守备。
罗代
罗代,号定周,沙县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曾任襄阳府兼理屯务掌印卫守备、南昌守营都司。
罗英笏
罗英笏(1709-1778年),字榗抡,号茂溪,沙县夏茂人,乾隆四年(1739年)殿试赐武探花,点授御前侍卫,乾隆九年授云南维西营参将。乾隆十三年金川动乱,罗英笏调任抚标参将,承办军务,筹谋划策,曾几夜没有入睡。金川平定之后,皇帝赐御书“福”字,并提升贵州定广协副将。乾隆二十年,他升任陕西兴安汉羌镇挂印总兵。兴安汉羌一带,处在万山之中,治安十分混乱。罗英笏到任后,整治武备,训练士兵,清理粮饷,德威兼用,军民心悦诚服。罗英笏离任时,当地军民勒碑以示怀念。乾隆二十二年,罗英笏调任全浙提督,乾隆二十四年任武科会试主考官。乾隆二十六年,乾隆皇帝召见他,又赐御书“福”字,加授武显大夫。罗英笏一生虽官名显赫,但生活朴素,廉洁持重,举止文雅,颇有儒将风度,晚年被乾隆皇帝戏称为罗聋子。乾隆三十年,他告老还乡,以耕读勤俭勉励后人,不讲用武之事,与族中乡亲和睦相处。
罗英笈
罗英笈,字思程,沙县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曾任浙江黄岩镇标中营游击、金门镇总兵兼署厦门水师提督。
罗肇炳
罗肇炳,沙县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曾任泉州城守营干总。
罗联棠
罗联棠(1788~1851年),字木晋恩,号竹淑,明溪盖洋镇桂林村大洋窠人,从小聪明,记忆力超群,经史子集、百家诸书无不熟读,人称他为“罗书橱”。清嘉庆九年(1804年),罗联棠乡试中举人,聘为福州鳌峰书院掌教。当时省中知名绅士不服,认为举人掌教省城最高学府不够资格。于是,广招榕城有才学的人士参与考试,以考试成绩择优录用。罗联棠成绩独占鳌头,最终由他出任鳌峰书院掌教。道光八年(1828年),他参加重修《福建通志》,是17个编辑之一,为省志编纂作出贡献。
罗书銮
罗书銮,字腾芳,永安小陶人,贡生,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诰封武略左骑尉。
罗圣楠
罗圣楠,号梅村,沙县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曾任天津镇标左营守备、乐亭都司、葛沽营游击。
罗圣文
罗圣文,列西人,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附贡生。他一生以开药店行医为业,但十分热心于公益事业,清中业后期,列西一带匪患严重,土匪经常窜入乡村抢劫、绑票。清建丰六年(1858年),罗焕堡为了确保乡民生命财产安全,联络乡里名绅罗圣文、罗圣域、黄道行等共同发起建筑列西城墙,历经11年竣工。以前列西、列东隔河相望,往来十分不便。罗焕堡带头发动众人捐资。设立梅列船渡,凡是列东、列西、徐碧乡民来往过渡均免费,方便了当地居民。他古稀之年时,还不忘造福乡民。用子女为他作70大寿的钱修铺了列西长庚门至西庙的一条宽1。5米的石路。罗焕堡卒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享年80岁。
罗传正
罗传正,字志升,号较举,永安小陶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武庠,以捐修延郡成功奉旨授正六品。
罗国材
罗国材,字笃周,永安小陶人,清道光四十二年(1862年)以孙方镳州同衡貤赠儒林郎。
罗又光
罗又光,沙县人,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曾任广东试用直隶州州判。
罗应麟
罗应麟,清代将乐人,曾任泉州守备。
罗蜚翰
罗蜚翰,清代清流人,曾任新阳、吴县知县。
罗绍南
罗绍南,清代清流人,赏戴兰翎五品。
罗礼明
罗礼明,清代永安小陶人,曾任福州府教授、同安县教谕、浦城县训导。
二、现代
罗克涵
罗克涵(1864-~932年),字泳初,号雁秋,沙县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贡生,同年出任县立两等小学堂主任教习。民国3年(1914年),他参与发起创办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暨第二国民学校并任该校教员,民国5年任县劝学所所长。民国6年,罗克涵参加续修《沙县志》,未果。民国9~14年,他出任县立第二高等学校校长,后任县教育会会长,为沙县近代教育事业的倡导人之一。 民国17年8月1日,沙县开设修志局,续修《沙县志》。罗克涵任总纂。同年12月,续修《沙县志》脱稿,填补了沙县自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至民国17年这一段历史的空白。
罗君纬
罗君纬(1874~1960年),名国驹,号线良,永安洪田水西村人,民国二年(1913年)考入宁洋县师范讲习所。一年后,他回乡创办懋德新学堂,培养了一批人才,如冯作舟、赖维勋两位留法博士。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能顺应潮流,学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宣传科学,破除迷信。永安解放后,他又不顾生命危险,亲自到被骗为匪的人家向其父母妻子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好处和人民政府的政策。经他的说教有7人回来向政府自新。他是县人民代表,出席过1956年以前的各次县级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
罗明华
罗明华(1888~1933年),清流嵩溪镇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革命,任嵩溪区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同年8月在园山乡陈塅村被暗杀。
罗焕堡
罗焕堡,字拔云,号西园,梅列列西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罗焕堡18岁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沙县高等小学。民国10年(1921年),他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与吴润昌等合作开办列西初级小学;罗任校长。学校开设国语、常识、算术等新课程,开当地新学教育之先河。民国18年,列西一带土匪猖獗,列西乡民组织大刀会抵御土匪骚扰。当地军阀驻军怕乡民武装坐大,遂偷袭各地大刀会。当驻军部队洗劫了长安堡、白沙后又要进攻列西时,罗焕堡为了挽救列西乡民的生命财产,自告奋勇前往驻军营地。请见部队营长张胜高,慷慨陈词。晓以大义,说服部队放弃洗劫计划,使列西无辜百姓避免了一次重大的灾难。罗焕堡一生效力于教育事业,也喜欢写作诗文,留下的诗作有《自叙》、《长歌行》、《伤乱诗》等。民国23年,病逝于列西,年仅44岁。
罗卜子
罗卜子(1893~1934年),女,原籍连城县,从小迁居宁化,民国20年(1931年)加入共产党,任宁化西郊区赤卫队指导员。民国23年的一天深夜,罗卜子与妇女连长黄才嫂率领在连队的仅12名战士,星夜赶到长滩村一举歼灭企图偷袭长滩村农会的大刀会匪徒。同年10月,罗卜子率队支前民兵前往前线途中遭匪部伏击,被俘。在狱中,罗卜子组织“誓死队”,同敌人进行斗争。不到一个月,漳州绥靖公署提解这些“要犯”。在漳州监狱受审期间,敌人施行种种酷刑,她坚强不屈,经受严峻考验。罗卜子在最后一次受审时慷慨激昂地说:“人总有一死,我们干革命的人,是不怕死的。革命迟早是会胜利的……”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从容就义,时年42岁。
罗昕
罗昕(1893~1941年),字晓楼,生于清光绪十九年,清流县城关人。罗昕毕业于广东讲武堂,为推翻清王朝,他毅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任民军大本营挺进大队上校大队长;在战斗中,他沉着指挥,勇敢作战,屡建战功。不久,他加入同盟会,任东路讨伐军第一师少将参谋长。民国11年(1922年),罗昕参与了驱逐李厚基出福建的战斗。北伐战争时期,罗昕出任第一军政治训练部主任、中央军校政治部编辑主任、国民党国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总干事、军政部金陵军械总库副库长、中央组织部总干事。民国29年,他出任交通部汽车牌照管理处副处长。民国30年,他病逝于四川省重庆市。
罗来信
罗来信(1895~1932年),建宁县伊家隘上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游击队,翌年被国民党杀害。
罗骏
罗骏(1896~1985年),字钰光,尤溪城关镇建设东街人,民国5年(1916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并参加中华革命党。民国8年春,罗骏回国任福建华侨中学教员,兼福建省禁烟问审员。民国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罗骏因参加福州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罢课活动,被北洋军阀福建省督军周荫人逮捕入狱一年多。民国16年7月,福建省政府改组后,罗骏任福建省第一监狱署典狱长,兼省农工厅第二科主任。民国22年,罗骏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五十二师驻南昌办事处主任,先后任国民党二十一军、八十五军、二十五军特别党部上校秘书、代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罗骏任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上校参谋。民国34年12月在杭州退役后,在福州开渔行。1949年5月,罗骏在卢兴荣的引荐下接受福建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的任命,为尤溪县长,并参加尤溪县和平解放的工作。1951年12月以历史反革命罪,罗骏被“判刑”七年,期满留队就业七年。1965年12月回到尤溪。1980年7月在落实党的政策中,罗骏被确认为国民党起义人员,恢复名誉。同年11月,罗骏被邀为尤溪县政协委员并选为副主席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当选政协三明市委员会常务委员。1984年11月在政协尤溪县第二届第一次全委会上,罗骏再次当选副主席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罗根金
罗根金(1903~1933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五军团十五师四十五团三营九连连长,民国22年在江西赣江作战中牺牲。
罗圣荣
罗圣荣(1905~1932年),清流龙津镇人,民国21年(1932年)参加清流县一区游击队,民国23年在清流被国民党抓获押至宁化城关杀害。
罗敬真 罗雨霖
罗敬真(1907年生)、罗雨霖(1919年生)均为清流里田乡人,民国21年(1932年)参加红军,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罗子华
罗子华(1908~?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4月在宁化水茜与民团作战时失踪。
罗瑞珍
罗瑞珍(1911~1934年),乳名乞丐古,永安安砂江后村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红军解放安砂,在石碧乡成立苏维埃政府,罗瑞珍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他带领农民和赤卫队员打土豪、分土地,开仓放粮给穷人。同年8月,红军撤出安砂后,被土豪、地主武装的“红带会”歹徒残酷杀害。
罗德泉
罗德泉,名鸣,字一声,永安小陶人,于民国35年(1946年)出任大田县县长。
罗德长
罗德长,永安人,中央警官学校毕业,解放前夕曾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
罗大谨
罗大谨(1923~1950年),尤溪县管前乡马坪人,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83年9月,尤溪县人民政府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罗德义
罗德义(1925~?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37年(1948年)2月被抓壮丁,同年参加解放军,1950年后无音讯参加。
罗维标
罗维标(1928~1950年),清流里田乡人,民国38年(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7月在解放厦门大登岛战斗中牺牲。
罗子林
罗子林,建宁县伊家隘上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赤卫队,翌年10月跟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罗福旺
罗福旺,清流李家乡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革命,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罗九保
罗九保,宁化曹坊乡人,民国21年(1932年)参加红军,后任清流县嵩口乡苏维埃主席,在嵩口与民团作战时,被桂坑吴金标匪兵抓获,在邱元蔡廷坑被杀害。
罗新祖
罗新祖,明溪城关人,民国22年(1933年)在盖洋牺牲。
罗永高
罗永高,明溪夏坊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在盖洋牺牲。
罗秀文
罗秀文,明溪城关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在夏坊牺牲。
罗袁氏
罗袁氏,女,明溪城关人,乡妇女代表,民国22年(1933年)在牺牲。
罗秀荣
罗秀荣,明溪城关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随军出发后无音讯。
罗永汉 罗永盛 罗火旺 罗生妹 罗光和 罗起楷 罗维楷 罗维长 罗景妹 罗永袍 罗嗣增
罗永汉、罗永盛、罗火旺、罗生妹、罗光和、罗起楷、罗维楷、罗维长、罗景妹、罗永袍、罗嗣增均为沙县夏茂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为红三军团战士,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罗伍妹 罗能光
罗伍妹、罗能光,沙县夏茂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在夏茂松林与国民党作战牺牲。
罗坤柳
罗坤柳,沙县富口荷山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罗起吉 罗起昌
罗起吉、罗起昌,沙县夏茂西街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在泰宁牺牲。
罗维留
罗维留,沙县夏茂中街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在江西省广昌县与国民党作战中牺牲。
罗戴高
罗戴高,泰宁朱口村人,民国22年(1933年)9月任城市区西南乡农会主席,民国34年3月被保卫团杀害在将乐光明。
罗自珍
罗自珍,明溪城关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军连长,随军出发后无音讯。
罗瑞珍
罗瑞珍,永安安砂镇江后村人,民国23年(1934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在邓家湾被杀害。
罗世高
罗世高,明溪雪峰人,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民国23年(1934年)在大坪牺牲。
罗忠辉
罗忠辉,明溪城关人,红军干部,民国23年(1934年)在宁化牺牲。
罗荣偕
罗荣偕,明溪城关人,红军战士,民国23年(1934年)牺牲。
罗其生
罗其生,明溪人,红军干部,民国23年(1934年)在枫溪牺牲。
罗祥古老
罗祥古老,清流田源乡人,民国23年(1933年)参加红军,任红军连长,随队伍出发后无音讯。
罗上照
罗上照, 大田广平镇西坑人 , 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翌年5月在平潭县修工事被敌机炸死。
罗炳昌
罗炳昌(1934~1983年),清流李家乡人,1957年6朋参加工作,任拔口伐木场工人,1983年12月在东华乡拔里村右拔羊窝岌山场扑灭山火中牺牲。
罗冠兴
罗冠兴,永安槐南乡隔坪村人,民国38年(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4月在西溪水尾被土匪杀害。
罗加梓
罗加梓,永安槐南乡洋尾村人,民国38年(1949年)5月参军,为27军80师339团8连战士,1951年在朝鲜长沙廊战役中牺牲。
罗方戟
罗方戟,永安槐南乡南山村人,1950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在南山被土匪杀害。
罗旌活
罗旌活,永安槐南乡大垄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在西华剿匪时牺牲。
罗大谨
罗大谨,尤溪县管前乡马坪人,1950年1月参军,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罗维水
罗维水,沙县夏茂中街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在福州军区靶场牺牲。
罗献逢
罗献逢,沙县青州澄江楼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福州军区长城钢铁厂勤务连副班长,1961年2月6日在邵武长城钢铁厂因打捞木材而牺牲。
罗家盘
罗家盘,字景星,尤溪新阳镇中心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一五四旅旅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罗大谨
罗大谨,尤溪管前人,1952年在朝鲜抗美援朝中牺牲。
罗春俤
罗春俤(1925-1992年),女,尤溪梅仙谢坑人,1962年创办全国第一个妇女耕山队,1969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
三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林荣发 稿
电话:8223354 13067010032
电子信箱:smlrfa@sima.com
相关世系:义昭 字坚绍 (三明列西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