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浙江

慈溪罗江罗氏

  发布时间:2014-04-17

 

  罗甫(834—919)字令则, 是罗江罗氏始迁祖。
  罗姓源于熊姓,是颛顼的孙子祝融之后,封于罗(今湖北宣城西部罗川城),建立了罗国,后迁到枝江一带。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原罗国王室子孙又移居湖南长沙,遂以国命姓为罗氏。(右图:罗甫像)
  罗甫,睦州人。唐大中八年(854)甲戍科颜标榜进士,拜起居郎,历任归义长史,庐州刺史,给事中,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僖宗即位(874)专务游嬉,宦官田令孜专权乱政,罗甫据理力谏,得罪权贵。不久即以“忤旨”落职。遂归隐,教授于睦州桐庐新登镇。(查“新登镇”,三国时,吴从富春县析置新城县,县城在今富阳县西南。五代时,吴越国改名新登县。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名新城县。民国三年(1914)复称新登县,1958年撤销,并入桐庐县,1961年划归富阳县,1994年改属富阳市。)广明元年(880)黄巢陷睦州,乃自睦挈家渡江至四明慈溪石台乡孝顺里芦江筑室而居,遂为慈溪人。“初斯地芜弃,久阒无居人”。罗甫招集人民开垦田地,树艺五谷,“耕稼乃作,地日益垦,资日益裕,从而居者日益众。”因为芦江原为海泻湖淤积的沼泽地带,雨易涝、晴易旱。他带领民众在周边开凿河道,位于芦江之东的名为东芦浦,位于芦江之西的名为西芦浦,两浦之间再置一条仓基河,后又在东芦浦之东,白芦岭之北再凿一条白芦浦以资灌溉,排蓄两宜,旱涝无忧。并在其上架桥,分别称作东芦桥、西芦桥、白芦桥。又因为芦江地处前后两江包围之中,对外交通闭塞,罗甫在村庄的东北处创建渡口,名曰芦江渡。岁时躬率其父兄子弟祀田神,瑕则教以诗礼孝悌,渔樵耕读,陶淑一方,乡里感化,蔚成善俗,泽及居人。
  后梁贞明五年(919)九月十五卒,享年八十六岁,葬十六都一图,黄耆弄巽山之源。殁后乡里追慕,感德不忘,将江、浦、渡、桥、地名俱改以罗为称,号其江曰“罗江”,始有罗江和东罗桥、西罗桥、东罗浦、西罗浦、白罗浦、白罗桥、罗家渡等名。“里人怀念不能忘,作祠竹林浦,在西罗浦之西,即府君旧祀田神所也,岁时享祀”。名曰罗公祠。宋建炎间(1127~1130),慈溪县令林叔豹,闻诸朝,四年(1130)九月宋高宗诰封罗甫“嘉德侯”,并亲笔御书“嘉德庙”额,以示表彰。
  宋“咸淳中(1265~1274),有贵官之舟,来自越,夜入小江,值大风雨冥,迷失所向,波涛怒恶,众皆危急,意必死。忽远见丛薄中,有灯隠暎,移舟就之,得浦可入,依岸舣泊。黎明访其所,乃府君庙下。众骇异欢传,自是舟过者必尽敬致祷。”
  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南下,五月攻克临安,宋主赵显降,大军向鄞城挺进,所向披靡,风鹤频惊,“乡民惶惧,议奔窜,计未决,诣庙虔祷,是夕,巫祝倪氏,梦神告曰,兵至此,必无战斗,苦勿忧也,慎无妄动,众信而安之,后大兵至,果安堵如故。”
  “至正丙申(1356),四方骚乱,海滨震惊,慈邑之犷悍陆梁者,以赤白丸为号,约日窃发起应,侯见梦于里人任元亨,白县掩之而尽获。”“自是凶狡之徒震詟屏息,海隅靖安,故祀亊益虔。”这些都是写入县志,有据可稽的“官方记载”。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顺帝封罗甫“嘉德顺惠侯”,
  元配夫人郑氏(?~917),唐宣宗驸马郑颢之女。继配夫人本邑鸡鸣岭孙氏。
  罗甫的儿子罗伏,字昭信。又讳罗才,又字昭议。唐昭宗光化二年(899)杨赞榜进士,五代时任吴越国丞相知东府事,封昌功伯。配吴越公主钱氏,生三子。
  长子罗仁绍、次子罗仁祖,先后娶吴越国方丞相、吴丞相之女方氏、吴氏。长子罗仁绍,仕吴越国为金吾将军。三子罗仁显,《宗谱》说“配李氏,其后无考。”
  到了宋朝,罗江罗氏科第衣冠盈极一时,二宋共有进士24名,举人12名(中进士者不再统计在内):罗顼,北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进士、罗皓,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进士、罗逵,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罗仲点,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罗仲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罗仲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罗仲舒,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 、罗仲元,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进士、罗仲杰,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罗天锡,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罗似孙,南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进士、罗叔韶,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罗叔符,南宋理宗嘉禧元年(1237)进士、罗叔盛(也作罗叔晟),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罗明復(家谱误为罗復明),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罗谦,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进士、罗雷发 南宗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罗季芳,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 、罗季舆,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进士、罗叔泽,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罗季瞻,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罗季禹,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罗季庄,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进士、罗回祖,南宋恭帝德祐四年(1278)进士、罗安中,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举人、罗安道,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举人、罗安雅,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举人、罗安稷,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举人、罗安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45)解元、罗仲尹,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解元、罗仲由,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解元、罗仲容,南宋解元、罗仲严,南宋解元、仲五百六(住临安),南宋解元、罗仲曾,南宋监元、罗仲钦,南宋监元。
  其中不乏祖孙三代科第连绵,父子、兄弟同朝为官之例,如罗逵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他的五个儿子是举人,孙辈中有十八个举人,其中六人中进士。有“十八举人七进士”之称,罗安中,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举人,罗安道,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举人,罗安雅,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举人,罗安稷,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举人,罗安礼,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45)解元,他的孙子罗仲点,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罗仲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罗仲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罗仲舒,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罗仲元,南宋孝宋淳熙十六年(1189)进士,罗仲杰,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 。罗仲尹、罗仲由、罗仲容、罗仲严、仲五百六五人先后荣膺乡试第一(解元)。兄弟举人有罗安道、罗安礼。还有兄弟三举人的:罗安中、罗安雅、罗安稷。父子举人有:罗逵,子罗安中。父子进士有罗仲虎、子罗叔符。兄弟进士有:罗仲虎、弟罗仲舒;罗仲说、兄罗仲元。
  宋亡之后,罗氏族人不愿与朝廷合作,以做官为耻,故有元一代九十年间,罗氏族人科第无闻。至明兴,有桴隐者言:“明天子在上,可出仕矣。”罗氏族人又竞相赴考,效忠祖国。
  罗暹,明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罗益都,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罗信佳,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罗缙(罗信佳子),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罗应斗,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罗映台,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罗凤,明洪武三年(1370)解元、罗观翁,明洪武九年(1376)举人、罗信才,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罗淮,明嘉靖元年(1522)举人、罗淇,明嘉靖七年(1528)亚魁、罗学植(罗淮子),明嘉靖廿二年(1543)举人、罗显德,明万历廿五年(1597)举人、罗显行,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罗士尤,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罗选,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罗襄,清乾隆三年(1738)举人、罗奇,清乾隆六年(1741)举人。 
  自罗甫定居罗江,历宋明清,千余年间,罗江罗氏“金榜题名”至少有五十余人。这里还有一位叫罗万花的状元也值得一提,据《罗氏宗谱·进士匾录》记载:明“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及第吏部尚书讳万化”。这是罗江罗氏中出的唯一一个状元,在家族中应是最出类拔萃的。“罗万化(1536—1594),字一甫,号康洲,明代浙江绍兴会稽县(今上虞东关罗村)人。穆宗隆庆二年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后任国子祭酒,南京礼部侍郎。父亡丁忧回乡,赈灾救民,丧服满期任南京吏部侍郎,升礼部尚书,国史馆副总裁。他为官清廉,不慕名利。晚年多次上书乞归,病逝于归家途中,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懿’”。“罗万化的《殿试对策》十分有名,很多后来成为国务政策”。这说明罗万化先辈已迁徙到绍兴府会稽县(上虞)居住,也说明《慈谿罗氏宗谱》的记载是极有可信度的,只是后人把“礼部尚书”误为“吏部尚书”。据《慈谿罗氏宗谱·卷二十六》记载,罗江罗氏8世祖罗元下注:“从罗江迁居上虞为始祖”(时约北宋末年),其后子孙兴旺,官宦极多,“兹虞北已有宗谱,缘此亦不重录编入,特此载明,以为后来者知耳”。想来罗万化便是罗元公的后裔了。
  罗甫的儿子罗伏五代时任吴越国丞相知东府事,封昌功伯。罗甫的孙子(罗伏的长子)罗仁绍五代时仕吴越国为金吾将军。罗甫的从孙(罗隐的儿子)罗仁达,字塞翁。五代时任吴越国镇东节度使推官,慈溪县令。
  九世罗仲舒(1156-1229)字宗之,宋淳熙十二年(1185)“魁上舍”(太学高年级生中名列第一)除安庆教授。十四年(1187)丁未科王容榜进士,调常德教授。嘉定五年(1212)改宣教郎知宜兴县。十年(1217)秩满入朝除国子学录。十一年(1218)迁太常博士。十四年(1221)授宗正博士,除秘书郎,寻除著作佐郎。十五年(1222)仍以本官兼屯田郎,寻改著作郎兼权仓部郎。十六年除福建提举。宝庆元年(1225)改提江东狱黠。三月召为国子司业加朝议大夫,宗正少卿,直显谟阁,加金紫光禄大夫。后因病乞归,乃命以本官特授慈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致仕。
  十世罗叔韶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刘渭榜进士,绍定三年(1230)任监澉浦镇税修职郎时修纂《澉水志》。端平二年(1235)任建康节度推官(《建康志》端平二年六月二十九到任),有美政,卒于廨舍民立祠以祀。建康(今南京市江宁区)有罗公祠祀罗叔诏。
  十九世罗信佳(?-1471)字邦彦,景泰元年(1450)庚午科举人,宁波府知府陆琦立“文奎坊”于县治东以示表彰。成化元年(1465)他的弟弟罗信才中举人。又立“棣萼联辉坊”于县学前给予表彰。成化二年(1466)信佳中丙戍科罗伦榜进士,宁波府立“进士坊”于竺巷口,弘治十五年(1502)他的儿子罗缙中进士,又立“父子进士坊”再次给予表彰,其受地方器重若此。官至南京兵部主事,人称武选公。二十世罗缙(1463-1515)字荐卿,号素庵,罗信佳的儿子。罗缙九岁而孤,母夫人刘氏,抚孤成立,艰辛备尝。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十五年(1502)壬戍科康海榜进士,宁波府在慈谿县中街立“父子进士坊”以资表彰。授武源县知县,适有昌化豪民侵占绩溪山田八百亩,诉于朝。事久未决,御史命罗缙审理。这时有人以为罗缙是浙江人,托人贿请罗缙袒护昌化,罗缙怒曰:“天下之民一也,吾岂容以国法而独私乡人。”罗缙秉公审理,其田卒归绩溪。正德元年(1506)擢湖广道监察御史,时太监刘瑾擅权朝政,逞刑威而劫制天下,群臣依附者众,有人私下以为罗缙会“以财自媚”,罗缙笑曰:“吾守在义,命悬之天”,不为所动。十年(1515)升广东按察司副使,敕视海道,进文林郎,出按滇南,莅任未及三月,因病乞归,返乡时行至韶州芙蓉驿卒,时年五十三岁。(传见《光绪慈谿县志·卷二十七·列传明二》)二十一世罗瑞(罗缙的儿子)字双浦,《光绪志·罗瑞传》作字景祥,一字应之。官至南昌府通判。二十二世罗淮(1491-1553)字中行,号芦山。明嘉靖元年(1522)举人,授礼部司务,升工部营缮司员外郎虞(工部员外郎的侍从副官),后晋工部衡司郎中,授奉政大夫。(正五品衔)二十二世罗淇,字思抑。官宿州知州。二十四世罗应斗(罗淇的孙子),字巍冈,汝学子。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工部主事,在部除冒滥之弊,《雍正宁波府志》“监大工,有羡金数千两,中贵欲分取之,应斗不可,疏于朝,神宗嘉其廉,特赐金奖之。”迁郎中,出守河南,以病告归,凡十年。神宗釆廷议,起知大名府,僚佐莫不懍然奉约束,一时盗贼越境远窜。以呕血解绶归,布衣蔬食逾二十年卒。二十五世罗士尤,号妆其,崇祯六年(1633)以举人任淳安县学教谕职官表:康熙五年任。扑茂淳厚,古风感人。后卒于官,合庠哀毁,奉祀菁莪祠。
  罗仲舒退隐后筑室西罗浦,与兄弟觞咏其间。《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六·艺文一》载有罗仲舒作品三种,《罗江集》、《春秋法论》、《繁露类辨》,今佚无考。有《芦江八咏》五言诗存书。
  《光绪慈谿县志》有多处罗仲舒旧居的记载,且明确表述“在西罗浦”其中有“小菟裘”的记载称“小菟裘宗正少卿罗仲舒遊息所”。全文抄录如下:仲舒于所居南轩营别墅,为归闲计,遍植花木,匾曰“群芳”,其藏书室曰“经训菑畲”,遊息所曰“小菟裘”。堂之后筑一亭,修竹成丛名曰“万绿”。仲舒性友爱,兄弟五人义均膺指,尝感苏颖滨与子瞻有早退闲居之约,中秋寄咏,忾叹别离,因筑一室曰“埙篪”,将求闲亟退,追绩二苏以乐永年。今遍访诸老,遗址无考,求识者教之。
  二十二世罗廪(1579-?)[罗瑞子]一名国书,字君举,后改高君,号飧英,别号烟客。明书法家、学者、隐士。万历(1573-1620)年间诸生,擅诗。工书,行书、草书得法于二王和怀素,纵横变化,几入妙品。工于临摹,与同乡书法家姜应凤齐名,临摹作品嫁名鲜于枢,书法家也难分真假。《宁波府志》、《中国版画史图录》、《四明书画家传》等均有记载。
  罗廪的曾祖罗信佳,官至南京兵部主事,人称武选公。祖父罗缙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父亲罗瑞官至南昌府通判,而其看到当时朝廷昏庸,政治腐败,他不满现实,淡泊名利,无意仕进,隐居乡里,筑有别墅曰秫庄,日以诗书为乐。他生长在茶乡,自幼受茶文化薰陶,酷爱茶事。遂入车厩山,开辟茶园,植茶、造茶、品茶,“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瓯,云光缥缈”,过着闲情逸致的生活,冀永葆艺术人生。虽很清贫,但他立志不渝,锲而不舍,总结前人经验,亲自参予实践,历经十个春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著《茶解》问世,弘扬茶文化,传播科技知识。
  《光绪慈谿县志·卷四十七·艺文二》记载,其著作有《茶解》一卷、《胜情集》一卷(游都门暨山左、山右诗)、《青原集》一卷(游江西吉水诗)、《浮樽集》一卷(游浙江严滩及福建武夷诗)、《补陀游草》一卷(游舟山普陀诗)。县志认为他的诗作还有散佚。另选录宁波洪武以后80家诗人的诗歌为《句雅》,已散佚。另有《秫庄晚归》、《春莫秫庄忆》等诗作传世。据说浙江图书馆有明刻本《罗高君集》四卷一册。该集为《胜情集》(上、下集)、《青原集》、《浮樽集》汇集本。尤以《茶解》为著。
  《茶解》全书共约3000字,前有序,后有跋,分总论、原、品、艺、采、制、藏、烹、水、禁、器等十目,凡茶叶栽培、采制、鉴评、烹藏及器皿等各方面均有记述,用现代语言说是既有科学原理,又富有哲理。该书多有独到之处,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艺”之章节中,首次提到茶叶园艺概念。唐以前茶以野生为主,陆羽《茶经》称“野者上,园者次”,随着栽培、育种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当代大量无性系良种的培育,大多栽培茶质量已超越野生茶。罗廪长期生活在茶乡,对栽培、施肥、除草、采制、储藏等都有独特体会与见解,尤其是首次提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这一说法符合科学原理,为当代专家所提倡,一是夏秋干旱高温季节树茶可以防止晒伤,而漫射光有利积累茶叶营养成分;二是适当套种桂、梅、兰、菊及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花木、果木,尤其是与茶树同花期的花、果木,花粉及花、果香可以为茶树的花、叶吸收,增添独特的花果香。
  《茶解》文笔优美,在“品”之章节中,作者写到品茗的独特意境与美感,常被茶人引为茶文化精华妙语:“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
  甬人以屠隆《茶说》、罗廪《茶解》、屠本畯《茗笈》、闻龙《茶笺》为四大经典。由著名茶学专家郑培凯、朱自振主编、香港商务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该书认为宁波茶人罗廪及其茶书《茶解》是“除陆羽及其《茶经》外,其人其书几无可与比者!”
  罗江东罗桥东房支三十一世罗诗怀字逸仙。清授中宪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道。在北京经营恒利钱庄,与罗江刘氏世彩堂的恒利银楼、浪墅钱氏崇桂堂的恒利当典、汪家汪氏树德堂的恒利绸缎庄合称“四恒利”。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已从萌芽时期进入了成长时期,浙商,尤其是宁波帮已初露头角。当时慈谿“四恒”(恒利、恒源、恒兴、恒和)在京城小有名气,是早期宁波邦在京的重要成员企业之一。符合旧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人士,集官商于一体的身份。
  逸仙公乐善好施,“于光绪廿三年(1897)创办惟善堂义庄,置田千余亩,租息所入给族内孤寡废疾,并设学塾以教邻里子弟”。不料事未完竣,逸仙公当年谢世。弥留间諄諄嘱其妇子,务竞厥绪,虽更費数千金勿恤也。其子罗翔(谱名贤霖),一名罗振翔,字祥龙,“受父遗命,接办义庄诸务”,并设“继志义学”于其中。
  宣统二年(1910)朝廷重颁《癸卯学制》,饬令各地遵照执行,慈谿县知县吴喜孙责成县学教谕孙树礼督办,在罗江罗氏继志义塾旧址上创办继志初等小学堂,创办并参与校务的监堂罗振翔先生受变法维新思想影响,按照新学的要求安排课程。后于民国元年(1912)自费就读日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回国后,自任继志学校校长兼义庄庄长,民国九年(1920)改继志初等小学堂为继志初级小学校开罗江现代学校之先河。为地方大办善事。
  罗逸仙、罗祥龙父子捐资“办义庄、兴义学”善举受到地方推崇,上报中央,中华民国元首对罗逸仙父子、家人和义庄大力予以褒奖,赐与匾额和授奖。中华民国八年(1919)九月,大总统徐世昌题褒罗逸仙匾额“敬宗睦族”,题褒罗翔匾额“博济为怀”;中华民国十年(1921)二月二十八日,大总统徐世昌授罗翔四等嘉禾章。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十一月,大总统黎元洪题褒罗逸仙妻子罗陈氏匾额“慈孝扬庥”;另外,中华民国九年(1920)五月十三日,国务院侨工事务局局长张弧给予罗翔三等侨务奖章。
  清朝晚期有一位集官商于一身的罗国荣号绅伯,东房支三十四世孙,孝友性成。据《慈谿罗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序》记载:“绅伯少孤贫,赖母氏张恭人贤义方之教,慈训为多,成年辍读习商。春申以贩运舶来品营业,发展家境,乃稍稍裕游,为沪上大资本家。岁归省,张恭人常以置产祀祖、修谱联宗,殷殷谆嘱,绅伯惟命是听”。为“奉母命,竟父志”,独力出巨资倡修谱之举,罗江罗氏合族响应。国荣亲自担任采访员,爬山涉水访问,“历五、六载,用款不下五千金”,终于在民国八年将零散先谱及百余年未续谱牒,如贯联珠,系统整理刊出,厥功甚伟。另外,国荣为今后续修家谱计,“另捐基金,存肆生息,定其名曰“谱源”,“续修需费,无待他筹”。国荣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伴随洋务运动(1861—1895年)长大,既“以长子瑞麟贵封朝议大夫”,又是上海买办资本家,也具有旧中国早期资产阶级人士官商一体的身份。


附:慈溪罗江罗氏世祖罗隐之父非令则公 及记载矛盾之处的新解
  有关晚唐大诗人罗隐的祖籍,一直来说法不一。
  民国时期,本地乡贤汪德振先生撰写的《罗隐年谱》称: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及五代时期的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为罗隐撰写的《墓志铭》载:“罗仙(罗隐曾祖),字同知,福州福唐县令,自长沙迁新”。此后,全国各地的相关文献就都依此照搬而论。
  但通过本次重修谱所查得的东安各家罗氏宗谱记载,东安钦贤罗氏始祖罗仙,是江西豫章珠公第二十七世孙。祖籍江西无疑。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年谱”,说是翻阅钦贤罗氏宗谱后所撰:隐祖“自长沙迁新”,这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新登、万市等地幸存的10部罗氏宗谱、以及慈溪、临安、昌化罗氏宗谱、《咸淳临安志》《中华罗氏通谱》和新登县“万历、康熙、道光、民国”县志、沈崧的罗隐《墓志铭》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永昌长盘谱采用的是钦贤罗氏谱头与世系,该谱将钦贤罗家迁新始祖仙公世系,完整延续到盘谷始祖祈公与钦贤罗氏千五公为止,然后再分门别户。谱牒还明确记载着从罗隐的曾祖到父辈,均葬于钦贤罗家阳宅后山、祖坟山。
  据此可知,罗仙是首位迁新定居的始祖,故族谱及罗隐的《墓志铭》仅上溯到为官知县的罗仙,也符合“欧苏遗式”的谱牒修纂规范的。
  再看沈崧撰写的罗隐《墓志铭》,其内也仅言:“暨乎永嘉南渡,封邑多迁,代不乏贤。曾祖讳仙,字童知,福州福唐县令”。并没有提及“长沙迁新”字眼。
  另外,根据新登县万历、康熙、光绪志记载,“罗公墓,在昌化县东,为罗隐祖墓。”再引中华罗氏通谱载,罗隐是居浙江临安锦南乡罗谦逊之后,谦逊的祖父世寿夫妻合葬于江西西河大洲上。谦逊的父亲原洁,是从江西到浙江临安仕任薄职的。原洁殁后与妻(西昌宣氏)合葬于临安罗坑孤山。县志记载的“罗隐祖墓在昌化县东”,虽无署明墓主名字,但与有关记载完全吻合,应不外乎谦逊公之墓。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自长沙迁新”,会是空穴来风吗?那可是汪公阅谱后所言,实属有据之谈。那又是何故呢?
  这还得从钦贤罗氏中的一位神秘人物——罗令则说起。
  令则公在东安罗氏家谱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而且,在多份谱牒中都冠以“罗隐父亲”。而罗隐父亲明明是修古,只参加过京殿礼仪考试(即应开元礼),怎蹦出个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令则公来了呢?再说,按照各种记载,令则公的年龄都较肯定,比罗隐还要小一岁,怎个罗隐父亲之说呀?
  对于令则公的祖居,蓼源及长盘谱、慈溪谱的序言以及令则公传略记载都很含糊,其中道:“令则公,讳甫,江右人,登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进士,复知庐州为给事中,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僖宗即位(873),田令孜专事游嬉,公力谏忤旨,寻薄职归隐教授,遂隐于睦之桐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陷睦州(桐庐、建德、淳安一带),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鸡鸣山”。
  长盘谱中的令则公传略及慈溪谱行传载:“公生二子,隐者为长,伏为次子。隐者子塞翁,字仁达,为慈邑令,于后梁贞明间(918),以始祖而居焉。塞翁生子好智,无后。乃以甫公之孙好勇次子立德为嗣,故将立德派下各支另辑,不敢泯灭隐公耳”。
  对于令则公的祖籍,长盘谱序言如是载:“晋时,则有企生从殷仲堪为谘议参军,及败於桓元,参军死焉,是时派分二支,自晋迄唐,出湘潭者,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究之,实一本也。第豫章之后益盛,著籍南昌吉水子孙,独滋倍於湘潭矣。其后居湘潭者。令则之祖也。唐宣宗八年,始祖令则公由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传出于豫章,知为参军之后无疑也。”可以看出,令则公是豫章后裔,是分居长沙支族,与隐父修古为同辈宗彦,龄差二十九岁。其兵部尚书卸职后隐居桐庐(时新城为桐庐县管辖),后因黄巢作乱,遂携家眷隐居于鸡鸣山东麓的钦贤罗氏族内。
  位居高官的隐居者,德高望重又贤达善施的令则公,十分敬仰罗隐的品德。他迁徙钦贤时,罗隐正热衷于京试,常年在外。而罗隐之子塞翁,尚未取得功名。为此,令则公就撑起了隐子塞翁的辅教。后来,塞翁仕任慈溪县令,令则公作为恩师尊长,被邀为师爷而后定居慈溪,成为慈溪始祖,也是情理中事。更重要的是,塞翁之子好智无后,由令则公之子伏公的孙子立德为嗣。这样,作为传承谱系,令则公为兵部尚书,是一个家族的荣耀,隐公的名望更是钦贤罗氏精神所在。为理顺关系,一些谱系就刻意把令则与修古二公合二为一。
  由此可知,隐公是仙公之曾孙,为江西迁新族,已断无疑问。而令则公属长沙籍宗彦也很明了,因官场失意抑或更大的隐情而隐居合族于钦贤罗氏,再加上其曾孙立德又是钦贤本族的嗣后,故不可泯灭。至此,汪德振先生所言的“谱中有言,隐公祖籍出自长沙”字眼,就不难理解了。

──摘自罗益平博客:《关于罗隐故里历史遗疑问题的诠释之一》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