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安徽

古村呈坎

  发布时间:2003-03-21

呈坎,地处黄山南面余脉灵金山、丰山之间,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15公里,现为呈坎镇政府所在地。该村现有600余户,3000余人,是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同年,罗东舒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呈坎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村两国保,全国罕见。
   呈坎四面皆山,山气茂盛。东面灵金山,东南列下结山、丰山,西南倚龙盘山、马鞍山,西靠鲤王山、葛山,北有长春山。龙山自西北向南延伸,山势尤如万马奔腾,涌至龙盘,则一马平川,使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态势。山多则水多。川河是呈坎的主要河流,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45.58平方公里,属新安江三级支流。它从龙山与长春山之间进入呈坎盆地,向南汇入丰乐河而后东注新安江支流练江。除川河外,呈坎一带溪涧纵横:村北有西边坑(又名柿坑)、环里坑;东面有东边坑;东南有东山坑、石步坑;西边有窑坑、棚坑,还有一些无名小溪。俯瞰呈坎,川河与众多溪涧如群龙汇聚,故呈坎有“九龙戏珠”之谓。呈坎古名“龙溪”,又名“川”,即由此而来。
   宋、元、明、清以来,呈坎是南京、芜湖与江西的官道枢纽。从浮梁、婺源走黟县经休宁,过潜口越佛子岭到呈坎,再走许村越箬岭过旌德,可达芜湖、南京。直至今日,在许村西沙塍大路旁仍幸存一块上刻“下至甫田、富,上往呈坎、休宁”的路碑。
   呈坎这个典型的徽派古村落,是罗氏先祖审慎选址、周密规划、精心实施、严格管理的结晶,是我国古村落规划史上不可多得的范例。从总体上看,呈坎保留了罗盘八卦式的特殊格局,右宗右社的典型模式。它还保留了明代所建的堤坝、桥梁、水圳等古代水利工程,以及独具特色的村落街巷系统。更主要的,呈坎保有数量众多、分布集中、类型丰富、文物价值甚高的明代建筑群。如果说,黟县西递是清代民居博物馆,那么呈坎就是当之无愧的明代民居博物馆。
  呈坎原是大片芦苇滩,川河经芦苇滩南流。呈坎的先民是东汉三国时期吕、金、孙三姓,定居于芦苇滩的南部。现在依然保存有吕家井、金家井、皇冠前、孙家巷等遗迹。唐朝末年,江西南昌柏林罗氏文昌偕堂兄秋隐至此,看中了呈坎这块山环水绕、五峰拱托、百世不迁之地,兄弟俩就徙居于此,以避乱世。罗姓初迁时,文昌公定居于呈坎盆地的东南部(称上溪东、下溪东),为前罗族始祖;秋隐公定居于盆地的西部(称后岗),为后罗族始祖。故呈坎有前罗、后罗之谓。
  随着罗姓兴旺,人口的增多,原先的住地不足以容纳。到了南宋,前罗第七世祖罗天锡方始填滩建宅。至明初,呈坎村已初具规模。为适应发展之需,呈坎村在明弘治年间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村落由此得到改善整合。
  徽州村落的形成,除地理环境、风水追求等因素外,宗族意识是主要支配力量。从呈坎古村落的形态看,前罗家庙、后罗家庙、罗东舒祠、前罗长春社等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住宅则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组合。罗氏自唐末由江西迁徙以来,按罗盘八卦式对村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组合,并突出左宗(即在村左建家庙宗祠)右社(即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神的社屋),将村庄定位于藏风聚气的最佳位置。整个村庄坐西向东,以避肃杀之气,迎春阳之和。

   在村落的具体布局上,呈坎三街九十九巷两水圳,是其他村落所没有的格局。呈坎俗称“前面河、中间圳、后面沟”。两条水圳将河水引入村中,街街巷巷有水沟,门前有水不息地流过,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还有消防上的考虑,更形象地传达了“聚水如聚财、纳四水于村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示财源茂盛、源远流长。在村南两条水圳交汇处建有水碓。川河两岸筑石坝保护村庄和农田。坝西的龙山上,有明万历间前罗22世祖罗小华建的龙山庙。在南面下结山咀和龙盘山咀之
 

间筑夹河两堤。在夹河两堤上端,前罗族19世祖罗弥达于明弘治年间建有当时江南最大的石拱桥--“隆兴桥”。桥北头建有都天庙(奉唐朝睢阳太守许远)。桥南头左侧下结山咀,后罗族23世祖罗必端于明嘉靖年间依山面水建隆兴禅院。由桥南头左侧上百步云梯,在观音山较高的平坦上,前罗族20世祖罗震孙于明弘治间建有隆兴观(俗称上观)。在夹河两堤的下端,前罗族19世罗弥四于明弘治年间建有乐济桥,为当时江南少有的廊石桥。桥西头不远,前罗族22世祖罗应鹤于明万历间为其父罗灌宗建有一座石坊。在龙盘山咀的旷坦上,前、后罗族于明嘉靖间建有女贞观(俗称下观),观内建有文昌阁、大圣堂、太子殿、关帝庙、藏经阁、旷如亭、文会馆等。从长春社右侧至都天庙后即为便溢滩,前罗族28世祖罗廷梅(清乾隆间翰林院庶吉士)于嘉庆年间建有上下花园,又在夹河两堤上广植梅花。全村千余丈街道,由前罗族20世祖罗震孙于弘治年间全部铺上花岗岩石板。在一个村落中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营造活动,徽商经济实力与文化素养可见一斑。
  呈坎古有八景:永兴甘泉、朱村曙色、灵金灯观、众峰凝翠、里池鱼化、道院仙升、天都雪霁、山寺晓钟。这些都是村落的点缀,从中也不难看出,在经典的徽州古村落中,村庄与山水融为一体,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优美意境。
  岁月的流逝与人为的摧残使呈坎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和徽州其他村落相比,这里保存了较多的建筑遗产。全村共有明清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明及明以前建筑40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共22座古建筑),其中尤以罗东舒祠堪称杰构。
  呈坎村前、后罗族祠堂始建于明代中叶。此时正是罗族官宦、商贾等名人辈出的鼎盛时期。家族的兴旺激起人们对祖先的敬仰,不仅文昌、秋隐两公后裔分别于明弘治戊午(1498年)建起前、后罗总祠,各支内部和小分支也纷纷建立支祠。据粗略统计,前、后罗族共有祠堂20多座,可见宗族之旺、祠宇之盛!
  罗东舒祠全称为“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座落在呈坎村北首,坐西向东,面灵金山,临川河,俗称新祠堂(因前罗族家庙俗称老祠堂)、贞靖祠,系前罗一支祠。祠堂占地五亩余,内面宽26.5米~29.6米、长79米、建筑面积3300余平方米。北侧有厨房、杂院,南侧有女祠。整个祠堂四进四院,气势恢宏。
  东舒祠是前罗十三世祖罗东舒的后裔为祀罗东舒所建。罗东舒名荣祖,字仁甫,号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据前罗族宗谱记载:“自少颖异,以才俊称,文章鸣世,长隐居,义不仕元,惟耕读是业,署所居为乐堂,矜式甘心泉石,以一善字持身,其教子孙,欲其家传世守,宝而勿失,修族谱,收族属,凡先世茔墓逐一稽考,后代亲疏续其支派宗族,皆德其仁……有黄鲁直之才,欧阳永叔之贤。元皇庆癸丑(公元1313年)谢廷兰称其与渊明同调,登啸自高,良有以也。”罗氏后裔对他如孔子一般敬重,谥为“贞靖”,特建祠推崇其德。祠堂按文庙格局兴建,有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甬道、左右丹墀、两厢、露台(拜台),加上精刻的青石栏板及后寝十一开间等,均为民间祠堂所罕有。
  东舒祠始建于明代嘉靖间,系二十一世祖罗洁宗(公元1494~1553年)主持首创。原先只是一个三开间宗庙式的平房,1542年遇事中辍,因循垂70年。延至万历间二十二世祖罗应鹤(公元1540~1630年,隆庆进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诰封嘉议大夫、户部侍郎,享受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有感于仕途的险恶,中年致仕返乡,于壬子(公元1612年)秋主持续建东舒祠,将原来的东舒祠作为全祠的主要部分--后寝,木结构未动,改三道阶梯上堂。工程由二十三世祖罗邦耀(公元1546~1628年)综理监督,历经五载于丙辰(公元1616年)底落成。祠堂全部竣工后,后寝反为中进大堂遮蔽,有失对祖宗的尊敬。为此二十三世罗人忠(公元1572~1638年)主持在后寝屋顶加盖一阁,使整个祠堂形成后高前低的格局,更显气势巍峨。
  祠堂头门为棂星门,宽26.5米,为五间牌坊式木制黑栅栏门。间隔处6根立脚方石柱高过瓦顶1.2米,上刻精致的云纹,顶部各立一只石雕异兽“朝天吼”。五间瓦顶花雕水磨青砖坐上有12只砖雕异兽“啸天犬”,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哺鸡兽”。每根石柱前后各衬一块上弧形、下长形的夹耳石。檐内外是12个6铺作如意斗拱和挑檐枋。
  过棂星门,中为甬道,左右天井两侧靠墙各置一个廨亭(碑亭),亭内有碑,刻有祠堂记和建祠考工记。
  过甬道是宽敞的前7间后5开间的第二道门,是为仪门。草架硬山顶,纵深10.3米,开间26.5米,脊高9.5米。前方8根立脚方石柱,后方6根立脚方石柱。门分三间,中门非大事不开启,平时仅开左、右边门供进出,中门两侧有抱鼓石分列,下有上马石一对。左右门两侧是两庑,中门上悬“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横匾,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大司马泰和郭子璋题书。
  过中门是一条长16米、宽4.77米的甬道。过甬道上二级台阶是一个68平方米的露台。甬道两侧是左右丹墀,各130平方米。左右丹墀中原有银桂、月月桂、紫荆、碧桃、绿萼梅等古树8株,现仅存左边丹墀一株四百余年的银桂,被誉为“江南第一桂”。丹樨两侧是左右两厢,各5开间,进深4米,脊高7.5米,是摆放祭器和杂物之所。右厢今陈列有幸存的罗氏古匾额20余块。两厢廊前和拜台前用38块雕刻精美的青石栏板固定。甬道是行大礼的通道,非尊长不得乱行,平时一律由两厢廊出入。
  沿两庑依两厢廊,或由甬道上拜台,进入宽敞庞大的五间大厅,即为享堂。堂纵深21.6米,开阔25.83米,脊高13.6米,草架硬山顶,柱、梁均为两人合抱的粗木。正间格子门上枋,原悬挂一块由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为罗应鹤题书的蓝底黑字“大司徒”横匾。大堂檐上正脊高耸,瓦顶部三路雕花水磨青砖坐脊,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鳌鱼。大堂后以门隔开为前后堂,门代替屏门,为后寝的照廊,以示尊严。屏门上枋悬挂董其昌题书的“彝伦攸叙”金字横匾,字径约1米见方,堪称古匾之最。两侧板壁挂有罗应鹤制定的“八大宗仪”,以传教子孙。大堂是该祠子孙祭拜祖先、执行族规、举行庆典、宴请功名成就者之所,昔日各间梁上遍挂匾额,气氛庄严肃穆,气魄恢宏轩敞。
  由大堂进入后天井,分左、中、右三条甬道各7台阶进入后寝。后寝崇阁两层,巍峨高起16余米,进深10米,开间29.6米,中为正堂,左昭右穆,由三个3开间加两个楼梯间计11开间组成,为民间祠堂所罕见。后寝走廊前10根立脚方石柱一字排开,石柱四面向内凹进,柱基石为16角形。走廊前沿和三道台阶两边用26块青石板筑成护栏。板上精刻各种图案,笔触细腻,疏密有致。屋面穹圆形,檐角、梁斗拱、梁头、柱、平盘斗等构件均雕有各种精致的云纹、花卉图案,令人目不暇接。梁柱和额坊上的木构彩画吸收了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几何工艺图案,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包袱锦”图案,精美典雅,无一雷同,至今仍锦艳如初,令人称奇叫绝。
  攀上左右各32级木楼梯上楼,楼上也是11开间,12柱并列。屋顶阁栅外露,外衬雕花水磨青砖。屋脊南北两端各置一只哺鸡兽。凭栏而望,对面大堂顶部青瓦鳞次栉比、苔藓斑驳,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阁楼以珍藏历代圣旨、黄榜、诰封等恩纶,故名“宝纶阁”。此阁特请徽州名孝子吴士鸿题“宝纶阁”横匾,以崇孝恩。
  东舒祠融古、雅、大、美于一体,洋洋乎大有世族之风,是徽派古典建筑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情况下,呈坎罗氏对祖妣的孝道甚为重视。在明代弘治戊午(公元1498年)起,前罗族始建宗祠时在祠堂内南侧就设置女祠,后罗族宗祠及东舒祠内也都设置女祠。只是这些女祠的朝向为坐东向西,同男祠正好相反。
  延至清乾隆年间,前罗28世祖罗廷梅特建了一个祠堂,名为“一善祠”。该祠坐落在前罗家庙南侧,是为祭祀前罗16世祖罗士元而建的一个支祠。这是前罗一支“人丁旺,财力盛,官运亨”的支脉,各方面均占前罗四分之三。罗廷梅为祖先罗士元建祠,于大厅檐下高悬蓝底金字“一善流芳”四字横匾,故名“一善祠”。“一善祠”后寝和女祠至今保存完好。女祠长17.55米,宽9.25米,分上下两进,中间是天井。其建法是打破常规与男祠并行(即坐西向东),这与明代女祠坐东向西的建法根本不同,在民间祠堂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呈坎作为文化古村,在南宋就已闻名。南宋大儒朱熹曾誉之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说到朱熹为呈坎题联,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关于朱熹的祖居地,人们只知道在徽州篁墩,迁居婺源,后又迁建阳,却不知道古村呈坎的朱村亦是朱熹祖居之地。据呈坎《罗氏宗谱》记载,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在杭州与呈坎罗愿相遇。罗愿请朱熹为《罗氏宗谱》作序,朱熹欣然应允。朱熹在罗氏族谱序言之后写道:“熹即笔叙谱首而归之。存斋谐予再拜曰:‘荷契兄不鄙,非但教愿且垂教后人,此意曷敢当!家君熟视之曰:此真圣贤心也,外录诸家藏卷册,诚百世有益之器也。’存斋又谓曰:‘兄之先世在婺源,既知之矣。而先世之先所出何在?’熹曰:‘予传闻在歙通德乡之朱村,与祝外祖家不甚相远,又复迁婺源耳!先君以宦寓建阳,遂家焉。然春露秋霜之感,上世之情,未尝不以祖源为念也。’存斋又曰:‘通德朱村有考乎?’熹存思不能应。存斋曰:‘通德乡者,古今为吾世居之地,朱村为近邻,至今犹云朱村云云,无异者。’熹乃下拜曰:‘然则,熹与畏弟里闬人也,使人醒然交泣下!’是夜留宿剧论,比晓又订后会,今并书此俟之。虽然,官途逆旅,踪迹无常,道义之情,自尔难尽。熹又识。”故族谱序言后熹又署名“同里朱熹”。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罗氏宗谱》所载“呈坎八景”,其第二景为“朱村曙色”,注释为“朱村为晦庵先生世之所居,其家既迁,村犹袭其姓。每东日始出,湛露斯冷之际,晓光披豁,觉余瑞犹存。”还载有曹时、顾英二位当时名诗人的赞景诗句。曹时之诗赞曰:“见说贤基肇此乡,至今村落姓犹香。绝膦一片东方白,千载人瞻道德光。”顾英之诗赞曰:“朱家结屋此山端,三百年来往自安。漏足月残鸡唱后,苍茫烟树晓光寒。”
  前罗《宗谱》载有《罗始祖朱氏祖妣墓记》,详细记载了朱氏先世之由来,并叙及朱氏与罗始祖的联姻情况:“……后徙居吴郡并歙篁墩、呈坎。唐末古僚为陶雅偏将,以兵戍婺源,后因家迁婺源,香由其在呈坎,今名朱村,生女嫁归罗文昌。昌自豫章柏林,唐末徙居歙呈坎,而配朱氏,呈坎罗氏之始祖妣也……”
  呈坎朱村由来以久。朱氏迁走以后,至清末民初,只剩三、四十户人家。然村中一直保存有一幢社屋,名“朱村大社”,直至80年代初才被村民小组转让给村民改建成住房。
  朱熹与罗颂、罗愿兄弟是挚友,称他俩有“经纬之才”,是罗氏“双峙名贤”,并特书“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之联语以赞之。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一贯兴文重教,故而私塾、书院、府庠、县庠林立,读书之风盛行。呈坎《罗氏宗谱》有“织读之声不绝于耳”、“三世不读书,归于小人也”之记载。呈坎千百年来兴旺发达,代代人才济济,与重视教育密不可分。
  呈坎自宋以来九百年间,士、农、工、商、学代代人才济济,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高官、隐士、巨贾、名道、高僧、史家、诗人、书画家、制墨家、实业家、教育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共约三百余人。《新安志》载明代(1368~1644年)276年间,呈坎罗氏官至主簿以上者达110余人。仅罗应鹤一支十代仕途荣华,就可略窥一斑。其中:
罗汝楫(1089~1154年),字彦济,号湛室老人。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进士,为郴州教授。绍兴(公元1131~1162年)中,任殿中侍御史,阿附秦桧,与中丞何铸交章论岳飞罪。又劾黜岳飞旧幕及大理寺欲轻判岳飞者数人,又论罢镇江知府刘子羽。累官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严州。卒封新安开国侯,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著有《东山稿》40卷。名垂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新编《歙县志》、新编《安徽人物大辞典》有载。
  罗愿(1136~1184年),字端良,号存斋。汝楫子。荫补承务郎。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进士,历任鄱阳知县、赣州通判、鄂州知事,人称罗鄂州。精博物之学,长于考证。文章精炼醇雅,有秦汉古文之风。所撰《新安志》10卷,体例完备,章法严密,舍取并合随主旨而定,尤详物产。提出编纂方志要注重民生,为后世学者重视。著有《尔雅翼》20卷、《鄂州小集》7卷。
  罗颂,字端规。以父汝楫荫授郢州知州。狱无冤滞,号罗佛子。卒于官。著有《狷庵集》。

  罗小华,名龙章,号含章。以号行。所制之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能诗文,精鉴古。官中书舍人。与方于鲁、程君房并称为明代制墨三大家。《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歙县志》、新编《歙县志》、新编《安徽人物大辞典》有载。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又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云道人、蓼洲渔父等。“扬州八怪”之一。后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终生布衣。生平好游历,足迹遍及越、楚、齐、豫、燕、赵等地。人物、佛像、山水、花卉、蔬果、梅竹无不能画。所作佛像奇而不诡,尤工画鬼。笔调奇特,风格自创。所画《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药根和尚像》、《丁敬像》、有“描来影欲飞”之誉。所画《息趣图》8幅,更是别出心裁,名重一时。
 

  罗永符,字子信。清乾隆间进士,选庶吉士。善读书,通经史,工诗古文。《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歙县志》、新编《安徽人物大辞典》有载。
  《中国人名大辞典》共载古代名人4万余名,其中呈坎5人。八十年代有人作过统计,按比例算,全国平均2.5万人才有1人,徽州平均则是1.8万余人有1人,而呈坎则是600人就有1人,是很了不起的。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由留日生罗会坦、罗运松、罗会土圭三人倡导,并在村中开明力量的支持下,创办了安徽省早期新制小学--川两等小学(解放后改名呈坎小学),由罗会坦之父罗凌轩任名誉校长。
  学校创办伊始,就实行男女同校同班上课,用商务印书馆印制的统一教材开设新课程,分国语、算术、自然、图画、唱歌、体操等科目,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当时安徽省推行新制教学的先行者之一。
  众(氵)川小学自创办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如:罗运楷(1904~1987年),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授予理学士位,是造诣很深的数学教授。罗长铭(1904~1971年),著名诗人、文博专家,建国后在省博物馆从事古籍善本编目提写、字画整理及出土文物研究工作,新编《歙县志》和《安徽人物大辞典》、《黄山市近现代人物》有载。罗敏修(1906~1981年),1930年上海南洋医学院毕业,授医学士位。1933年在上海创办立德医院,抗战后归里,在岩寺办徽州医院,为在徽州推广西医卓有贡献。1938年3~5月新四军在岩寺期间,叶挺军长誉之为“义务军医”。新编《歙县志》、《徽州近代人物》有载。罗会炜(1911~2002年),记忆超人,过目不忘。1936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当年与吴学谦是同班同学,文学、理化造诣甚深。罗会煜(1912~1941年)先后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学校和上海美专,才华横溢,深得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汪采白、刘开渠等大师的赞赏,是刘海粟的得意门生。曾邀请并陪同刘海粟来呈坎作客,并同登黄山。新编《歙县志》、《黄山市近现代人物》、《新安画苑》有载。罗会煌(1914~1975年),徽州著名数学教师,用“列表分筛法”解决多道世界数学难题,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过重大贡献。《徽州近现代人物》有载。罗会烈(1924~),1948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现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量子力学博士生导师,是当代著名的化学家。《徽州近现代人物》有载。罗辽复(1935~),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内蒙古大学教授,物理博士生导师,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徽州近现代人物》有载。
  呈坎罗氏与众多历史名人互有联系,交往频繁,留下不少珍贵墨迹。除朱熹外,苏轼在《罗氏族谱》题词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竹简,理学真儒后先继续”之评语。明代三朝内阁重臣许国于万历年间为罗应鹤致仕返乡所建官邸门楼题赠“首善儒宗”之赞语。此外,不少人或为《罗氏族谱》题词题跋,或为之画像题赞,或为之赠联题匾……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皇帝、高官、名流为呈坎所题匾额近千块(今存30余块),不仅在徽州首屈一指,在全国亦属罕见。其中著名的有元代李孟书赠罗绮的“大司成”匾,明代宋濂题书的“文献匾”,明代程敏政为罗宣明题书的“经文纬武”匾,明代董其昌题书的“彝伦攸叙”金字匾,清代林则徐书赠的“观察河东”和“累世簪缨”匾……故宫博物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栾成显1995年到呈坎考察时说:“故宫只有五百多年的匾,呈坎却有一块近七百年的匾和两块六百三十多年的匾,是很宝贵的。”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