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广西
迁桂始祖罗昌公探源
罗起君 发布时间:2006-05-16
罗昌公是我族支入桂前的关键人物。弄清罗昌的出生年代,其后的世次才可以弄得清楚明白。我祖公罗瑸旺在其所修撰的凤山罗氏支譜撮要中依据史实及族人所传写有一首绝句,曰:“叛宋夷民乱不平,干戈扰攘动皇兵。崐崘据守来狄将,我祖随辕寄己身。” 短短四句诗,含义颇丰,耐人寻味,驱人论证。
罗氏先祖何时入桂西?开山始祖又是谁?这两大难题困住了多少人,困住了多少代?似乎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瑸旺公遍訪故辈长老,收集史料(主要是散传简譜以及众人口传),最终作出如下譜叙:“……,至宋朝皇祐年间(宋仁宗时代)天下蛮夷反乱(指侬智高),时委黄氏先祖黄元(黄氏譜作黄胜奇)(原籍山东青州府白马县)(黄氏譜作都益县白马驛)前来辅佐狄青将军据守崐崘关,同时前来随征吾祖乃罗昌之后,扶助黄元,共管田宁府,准立土官,世袭首目。岑官及黄、罗、李、陆五姓官目,各立宗祠,历代相认不欺。罗昌之后,到宋徽宗王帝年间(1101-1125)育生罗元、罗福。罗元往南丹州,立土官,罗福进东兰住那赖三百噹。罗元育生罗雄,次罗章袭父之职,罗章育生罗左、罗右。罗左育生长子罗恳住东兰巴雅村,次子罗禄分居添绿村,三子罗Δ往泗城龙川盘墙村,四子罗庄往百色那冻村,五子罗流往所村,六子罗童往添塧村,其中历元代帝王共计89年失传。”又云:“宋朝仁宗王帝时(即皇祐年间1049-1054年)蛮夷叛乱时,唐(应为‘东晋’)罗昌及宋罗元之后罗松芳随狄青将军出征镇守崐崘关,继而征剿至镇南关(今友谊关),平服夷乱后,吾祖罗昌、罗元之后罗松芳遂留居创业。从而由东而西进,或有往贵州,支分散处,历传本癸。传至吾祖罗照祥,娶李氏,生八子:黄保、黄铺、黄貌、黄课、黄道、黄富、黄艾、黄品,兄弟散居。黄保住思恩、黄铺住南丹州、黄课住东兰、黄貌、黄品住那地、黄艾遗落住址、黄道、黄富兄弟二人流入南丹州、河池州居住三十六年,支迁至丹州荒村垦植二十多年,在河池与龙姓合作开圩,名为龙罗圩,立有碑可稽。又我祖罗宗钱兄地六人,自与罗凤池支分河池之后,身故,葬于河池桓好村,丁山癸向,明崇祯年间,立墓碑,可稽。后又逐次支分,或往南丹、河池州,或往贵州巴羊圩住,有六十二年。”
上面这段话传达了两项重要的信息: 一、我族支氏出柏林;二、我支祖入桂方式。
这两项信息的真实性有赖于各地的材料进行综合判断。大凡修譜有一难,难在源头此一关。近譜易修远史远,烟消云逝独徬徨。没有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可以纵横浏览各地的材料及信息,取欲取之处,详欲详之实,目光所及,可以信手截获。在这一点上要比瑸旺公时代幸运多多。据查,如以罗珠公为第一世祖,则柏林罗瑭公位定第十三世,企生、遵生公位排第十七世。那么,罗昌公的排位又定在哪一世?到底有无罗昌此公?从江西的主干譜系去看,列名中跳越了罗昌公之位,使人顿生有无罗昌公之疑。而罗昌公又是我支譜中一根宗脉之链头,没有他,则我族支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哪还能以柏林罗裔为是?中间层次错个把人物倒是无关大碍。当然事以准确无误为好。从瑸旺公的支譜中释出的重要信息应是: 祖公罗昌、世系柏林、其后随辕征侬、罗、黄结好、岑、黄、罗、李、陆的密切关系。从这些方面去加以求证其真伪,试证故老口传的确切性,如果都无依据则为妄传,那就得改向思考,另辟新路。由于企生公和遵生公是豫章二大主要支系,且两人的忠孝名节早已荣宗耀祖,成为族人乃至世人楷模,其他谱系自然不悋笔墨,会作介绍,与其相关的人物如同导引而出。正因为如此,罗昌公才不致于被淹于史海。
根据鄂省监裔罗长青之文述:“企生公生罗昊(昌)”。《湖南罗氏源流概述》:“企生生罗昱、罗昌”。罗长青说: “企生子罗昊(昌)南朝宋时授侍御史,娶杨氏,生智友、智达、智通。罗昊(昌)讳友卿,字友行,号开益,遵公长子,一说企生公之子,生东晋元兴壬寅(公元402年)(注:其父企生公于37岁时即399年遇害,罗昌作为遗腹之子也应于401年出生,即晋安帝隆安五年)。宋元嘉间初任湖广湘阴县主簿,孝建时升襄阳府知府。泰始初年,授侍御史。居南昌武阳渡之水西。卒于隆昌甲戍(949年)(注:此处应为误笔,享年93岁,应卒于494年,即齐隆昌甲戍494年),享寿九十三岁。”“罗昱,企生公长子,生晋孝武帝太元丁亥十二月初二日亥时。十三岁随父遇难,不知去向。”(注:湖南说罗昱是举人。)
关于企生公,罗长青说: “罗绥之子企生,字宗伯(363-399年),晋代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为人多才多艺,讲义气。初拜著作郎,因家贫亲老,荆州刺使殷仲堪镇守江陵时,引荐公担任功曹,后又升他为武陵太守。当公正准备上任之时,江陵遭到桓玄进攻。殷仲堪留任公为谘议参军,一起商量军国大事。为感知遇之恩,公在殷失败后,拒绝弟弟的拼命阻挠,定要保殷逃亡。公被弟弟强制留下后,又坚守节操,拒不向桓玄屈服,而且不听劝阻,坚持为殷仲堪照看眷属,料理家务。桓玄因久仰公之品德,便派人告诉公曰:‘你如果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但公拒不谢罪。最后终于被杀。后人称他为‘忠义之士’。娶徐氏,生:昊、昱”。
从上述譜载中,可以看出: 罗昊(昌)实有其人,生次可定(珠公第十八世孫,瑭公五世孫,企公之子),确实是珠公及柏林罗瑭之后。然而,从《豫章罗氏源流世氏总图》的说明中可以看到,我支应属罗文甫公支系,即罗珠公二子罗宣礼一支,与上述罗昌公有长、次之分。上述的罗昌公既非瑸旺公谱述之罗昌公,那么,瑸旺公谱述之“罗昌公”指的又是谁呢?知之认之为祖者必有骨肉之念,自然是支祖之人。瑸旺公之支谱,并无“罗昌”的具体材料,只知他与唐有关,与宋接近,其后为宋罗元、罗福(奉差入桂),元入南丹立土官,福入东兰居住。元、福之后罗松芳随辕征侬(即入桂显祖),辅助山东黄氏,镇守昆仑关,参剿至镇南关(即友谊关),平服叛乱之后,我祖罗松芳留桂居住。从以上的人、事及朝代的关系上推断,所要找的罗昌公应生于五代后唐清泰年间,最接近于宋,罗元、罗福应生于北宋乾德年间,其后罗松芳应生于宋仁宗天圣年间(约1026年左右),只有这样,从年龄上说,才可以随辕征侬。这一久悬不决的“罗昌公”最近有族人披露其谱藏有“罗光国,即罗昌”之谓,也即珠公第三十九代孙。可见骨肉之念,奕世不忘。终归呼之而出。由此可见支谱并非妄传。材料的主要点已证确凿。罗昌之后,入桂方式可与谋生有关,也可与历史上的大事件有关。故老们代代相传,认为与狄青征剿侬人有关。由此而有瑸旺公“我祖随辕寄己身”之句。次支罗昌公生卒年代远在征剿侬人之前,但罗昌之后“随辕”是有可能的。但第一稿文中有误笔:“罗昌同时前来结亲”,黄罗结亲有可能,罗昌之后与黄姓同来有可能,但罗昌同时前来不可能,应予以更正。就凭罗氏事国忠诚的传统,“罗昌之后”千里随辕戍边是完全没有疑问的。
瑸旺公在其所修支谱中,所提的黄氏先祖名字有出入,所说的住址大同而小异,事实是对的。岑、黄、罗、李、陆五姓官目的关系隐含着怎样的历史事实?为什么罗人辅助山东黄氏?这自然是难以说明的问题,不过根据《豫章世系源流总图》的说明记载,可以看出一点蛛丝马迹,据罗长青提供的材料说,长支居厚公支系,罗昊(昌)的第五世孫元明居“山东历城县”,元朗于隋末由豫章南昌西山迁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 (因避难故),此乃其一,《总图》说明中记载,宣礼公支系罗昙“因货殖贸易山东府曲阜县,遂家曲阜城东,配孔氏,……” ,季羡公“回宗祠祖” ,罗旷公“配孔氏,曲阜赞公女” ,罗令忠,“配公冶氏,曲阜县人女” ,罗瓘公,“葬曲阜历子岗,配左氏,武城县人女” 。文甫公之兄文尉,“配颜家坊人女” 。传说文甫公住柏林,估计也是“回宗祠祖”之故。据上所述,罗人与山东黄氏必定有某种关系,至少是熟识关系。此应为罗氏与黄氏可谈结亲的条件之一,不无关系,岂可妄谈“结亲”?不无关系,也难谈“扶助”,至多可说一般同行。由这一暂知的理由,可以确定罗、黄一起前来不仅有地域上的关系,必定还有不为我知的其他关系。“一起前来”如果成立,那么,“我祖随辕”必定是顺向的,或说是正向的,而不是逆向的。
从田宁府岑、黄二姓的谱册记载看,可以佐证瑸旺公的记载是符合此二家记载的事实的。黄氏江州、忠州等地谱载云:“胜奇公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驛,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随狄青来广西征侬智高,后裔在来宾、宾阳、横县、马山、武鸣、上林、都安、扶绥、上思、崇佐、东兰等地均有世系繁衍,可谓誉满一方之大族。”又云:“江州土司黄氏宗族的开山始祖黄胜奇,本山东青州府都益(今山东省都益县) 汉族人”。“黄胜奇作为属将跟从宋朝大将狄青南下征讨镇压侬智高领导的广西壮族人民反宋大起义,在战斗中立了大功,因此被宋朝廷分土授职,官任江州土知州,准世袭。”
岑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岑仲淑随狄青征南,留居邕州,……”《泗城岑氏族谱》:“岑仲淑,派自余姚,善于医道,立功于宋高宗朝,授麒麟武卫怀远将军,随狄襄公征侬智高,克柳州城,破邕州,智高奔广南。襄公还朝,仲淑善后,駐镇邕州,建元帅府,都督桂林、象郡、三江诸州兵马以御智高,始通使市马于水西、大火,合兵扫荡西南夷,据有牂河,露布上京,封粤国公。”《田州岑氏源流谱叙》:“仲叔公仕宋为麒麟武卫将军,随狄青武襄公来粤西,征侬智高建功,事平,留公治永宁军,封粤国公,家于邕管,凡岭西有岑氏者,皆自公始也。”从这一叙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当年五姓官目中何以岑氏为首目。这是历史,历史简而言之乃过去的事实。这从宋史可以得到证实。李、陆的材料暂未入网,但已有三姓作为基础,可以展开论述。岑、黄、罗的关系,即外来户的关系,每有盟约,实为相帮相助。岑氏合兵扫荡西南夷,想必亦有罗祖之份。罗祖流跡至贵州方式多种。而南丹曾属贵域,后来剥离。罗祖在贵,有居留者,也有返回者,总之,往返于黔桂之道是为常事。
网传,有一支罗人迁至贵州。“这支罗人又从江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王维提《荆楚地区古越族》),形成罗甸国和罗番。”《桂海虞衡志》说:罗殿,“唐会昌中封其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岁以马至横山互市,亦有移至邕,称守罗殿国王罗昌。”唐会昌(841-846年)共六年,会昌中,应在843年前后。罗殿罗昌无谱记载,源头及后裔不明,只是通过卖马的人说出。罗殿虽与东巴凤地域相近,但罗昌为东巴凤罗裔之祖证据缺乏。可以肯定,罗殿罗昌不识柏林罗昌。罗殿罗昌于唐会昌年间任罗殿国王,与罗松芳相去甚远,而且也无材料说明罗殿罗昌的柏林系统。而我支历来强调柏林血统。然而,从大宗来说,罗殿罗昌也是豫章罗氏之前的中华罗氏的后裔,同样系出祝融,同样是罗氏宗脉,其后裔与东巴凤族裔肯定相互认同,一旦交往,必会世代交往。但这是表象,不是我们追求的实质。
罗殿罗昌唐会昌中843年前后受封,以三十岁受封计算,应当出生于唐元和八年(813年),再往前推十年至贞元二十年(804年),如认罗殿罗昌为吾祖,则“随辕”之说已不成立,逆向随辕不可解,只能说“参辕”或“谒辕”。可以排除罗殿罗昌,不能视之为支祖。最近族人披露的罗昌才是我支要寻找的罗昌。为求证罗昌公遇到如此麻烦,原因之一是人多同名,原因之二是谱述异名少有加注。
另据邕方材料《东兰丹州基祖》说:“邕祖罗海玉,原籍山东。于宋元9七年(应为皇祐五年,1053年—引用者)随狄青将军南下,后定居东兰丹州。至第八代孫罗世贵在久里府做官,世贵之子罗国才从军,入王守仁部。后定居忻城县新圩弄岑村板老屯。罗国才生九男一女,其后裔散居于忻城来宾上林马山等地。”又:“罗国才原籍山东,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随同王守仁督师广丁。而后解甲归田,卜籍忻城新圩弄海村,生九男一女……”。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我祖来向的参考。小时候,本人曾听瑸旺公谈说罗海玉这个名。看来历来有此流传。这些材料我祖以“随征”的方式入桂,又由“田宁”逐渐西移,于史于事都相当吻合。
有感悟而作歌以志:
柏林罗殿两罗昌,是为同名历世传。
欲究亲宗血统脉,甫公支系才相关。
本文阐述个人观点。不知族中各位尊彦贤达以为若何?
(说明:据最新材料看,柏林罗昌属珠公长支,属瑭公支系;我祖属珠公次支。有几代祖人住山东。文甫(普)公住柏林。)(据后来的材料看,柏林罗昌属长支,即居厚公支,不是我支所要找的罗昌。我支所要找的柏林文甫公支之后的罗昌属次支,即宣礼公支,明载于乔音乡巴耀屯罗庞龙收藏之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