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华罗氏大成谱》动态>(台湾)
编豫章族谱之动机及罗氏简史
罗秋霖 发布时间:2004-12-02
编者(旗系七世秋霖)不幸四岁时父亲因为病去世,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二叔父(旗系六世吉,时年廿六岁)游历中国大陆上海等各城市,及南洋新加坡等地方,感受日本帝国势力之强大,深深认识日本教育之重要,但当时受日本统治,台湾人升学困难,于是返乡后说服宗亲家长得同意,将宗亲子弟旗系六世清鉴(时十六岁,亡)、瑞贤(时十六岁,亡)、天福(时十一岁)、开琱(时十一岁)、与编者(时七岁)共五人,带往日本冈山市就读中、小学,成小留学生。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台湾光复,编者思念寡母心切,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返乡,时年廿六岁。返乡不久任职于屏东市,担任中学数学教师,从此单独一人迁离宗亲居住地港东村,安分守己建立家园于屏东市。由于自幼居住家乡之时间不多,因此认识的宗亲很少。幸好两地车程仅一小时且母、叔、弟……等住于家乡,返乡省亲之机会很多,回家时母亲等长辈,见到宗亲常为我介绍说:「此位是某位叔公或伯父……等」。许多宗亲在外乡发展生根,有时候为参加宗亲的婚丧喜庆方得回港东村,除此之外难得有见面谈笑的机会,因很久不见面常忘了辈分敬称而失礼。甚至有的宗亲虽然比我年轻,却要敬称为叔父,或年岁相差不多却要敬称为叔公。由于宗亲众多,编者亦不明了所有宗亲间血缘关系,有时候很难向内人或子女说明,其辈分及称呼由来而尴尬。
遇到忌日祭拜先人,编者会问:「今天是谁的忌日?」,家中老辈只回答说:「是祖或曾祖或高祖……等的忌日」,而第几世代先祖,或名讳或生前事略等均不详。清明节扫墓,历年只知道洒扫、供祭品、烧香、烧冥纸而已,对墓中先人之奋斗史等均一无所知。高祖等数世代前各远祖,其后裔之人数到现今已有五十多人,甚至四百多人,所以前来祭扫远祖之墓者应该不少,但由于现今已经不像以前农业社会,原来世居于先人墓地附近的港东村宗亲,各人发展生根于海内外四方,因此年轻一辈的宗亲,依照世俗由各地返乡扫墓,可惜现在为工业社会,不比以前的农业社会,其人数一年不如一年。平常因为学业或事业的关系,宗亲难有相处的机会,辈分或名字或专长等互相不明了,于远祖墓前相聚时,彼此相对无言无从聊起,各自烧香祭拜求保佑赐福而已,如庙会参拜者一般,大家好象陌生的路人,全无亲情的感觉。有的宗亲只知道祭扫父母或祖父母之墓,从来没有祭扫曾祖或高祖等远祖之墓,好象父母或祖父母曾有相处且有恩情才是先人,远祖则不曾相处便不是先人似的。事实上现在后裔所享受的产业或事业,追本溯源则应归功于远祖,他胼手胝足、流血流汗、刻苦勤俭之后所留下来的余荫,因此说难听一点就是,所谓:「只要先人之产业,不认先人之坟墓」。俗语说:「吃水果则拜树头」或「饮水思源」,后裔实宜祭扫追思每一位远祖之墓,不得有失传承,否则愧对祖先在天之灵,若你遗忘远祖于先,则有一日你亦会被子孙遗忘,是因果报应也。
编者常想,每年各级学校毕业生编印同学录,只为短短同学数年之友情回忆而编,离校则各奔前程,日后难有来往,成为陌生人,同学录对其子女而言,是既无感情且无纪念性之赘物,人去世则成废弃物。宗亲关系则与同学关系大不相同,一等亲的父母则不求子女的回报,吃或穿均以最好的供给子女使用,每当天气变冷或变热,或子女生病时,常半夜起来察看数次,如果子女脸上露出笑容就心满意足了。如此日以继夜不辞辛劳,或不惜冒生命之险,或甘愿倾家荡产,抚养、保护、教育子女,只为期望子女将来有幸福,而且成龙成凤光宗耀祖而已,父母之辛劳可谓千辛万苦,其恩情可谓昊天罔极无法图报。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二等亲为兄弟姊妹,幼时每日互相照顾、上学、嬉戏、休息,长大后亦互相勉励、相助,若长期住于外乡而回家省亲时,必依父母兄弟姊妹之顺序探望,然后才拜访宗亲朋友。因为一等亲父母,其怀里最温暖,二等亲兄弟姊妹为手足关系,均可享天伦之乐。每一位祖先抚养子女,均如父母抚养你,虽然他们未曾直接喂抱过你,或换过你的尿布,却不能说他们无恩情给你,因为先有祖先才有你,你的生命是由他们一代亦一代所赋与的,何况你尚享受余荫,才使你有今日的发展,若没有余荫,至少有给你生命及用不尽的「罗」姓,你亦可传承给后裔。如此说来,怎么可不敬先人呢?要思念先人则应该明了先人奋斗史与形象,因此编者怀着敬谨之心,想撰写咱们「港东村罗氏族谱」。希望不要如同学录,只经过一世代则成为废弃物而消失,衷心期待咱们子孙均能加倍重视爱惜它,且继续记述不断,使后裔明了先人奋斗史、世系、源流。
伯父、叔父、姑、婶等为三等亲,日常替父母照顾、鼓励、监督,其亲情亦永远不变,身为后辈者不敢直接称呼名字,均以大伯父、二叔父、三姑、四婶等称呼敬称。无论其为贫为富,老或幼,贵或贱,其敬称永远不变,敬称之中含有血浓于水之亲情之意,无论何时出入家庭均受欢迎之人。若外人则不然,以先生或以官衔敬称之,若其职称改变,则昨天之称呼与今天之称呼就不同,此种敬称中不含亲密感与安全感。宗亲关系虽然经过百年数世代,家中若有婚丧喜庆,则宗亲必有先得到通知,众宗亲无论远近必准时到场帮忙,如丧礼则参加家祭而不是参加公祭等,礼节亦与外人不同。宗亲无论在何处见面,则互相谈家务事,老大事业或婚事如何,老二学业或健康如何,不关好事或丑事,彼此倾心谈得津津有味,谈到深夜尚未尽兴,如此亲密之宗亲怎么可不留详细记录,传给后裔呢?
编者曾看过片名为「根《ROOTS,黑人作者海利(ALEX HALEY)一九七六年作,一九七七年获普利兹奖》」的电视影片,其内容为美国黑人寻找其祖先源流的故事。追本溯源寻及,七世代前被掳至美国当奴隶,来自非洲(AFRICA)密林中文化落后的甘比亚人部落,以母语与其地的族人交谈,认伯公、叔公、伯父、叔父等宗亲而高兴留连忘返,其情节感人,全球一亿三千万名观众为此流泪,兴起寻根之风。黑人竟能如此追本溯源,而自古代开始就重视世传族谱的汉民族子孙,怎么可忽略寻「根」的工作呢?
编者由以上数点感想,自民国六十七年(公元一九七八年)开始,不顾自幼就接受日本教育,而对中国文学的文化素养不足之缺陷,开始编辑先人渡海来台湾以后之「港东村罗氏族谱」。带相机亲访各地宗亲,很荣幸得各位宗亲协助搜集不少族谱资料与相片,然后核对神位牌、墓碑等纪念性之遗物,考证其正确性,终于完成「渡海来台湾之后部分」,以港东开基祖为旗公,编者为渡台后旗公第七世孙之族谱。因为先人渡海来台湾时所带来手抄族谱,约二百年前所发生水灾,与住宅一同被大水流失而失传,编者与各位宗亲相同,对渡海来台湾前远祖之事一无所知,只好由宗族内世传特有风俗为依据,寻找世传相同特有风俗,且有保存族谱的,其它地方罗氏宗亲。亲访台北、桃园、嘉义、高雄、台南等各地罗氏宗亲及宗亲会,搜集有关资料。吾先人有灵,编者所寻找与港东村罗氏完全相同特有风俗,世传于嘉义市美源里埤斗与湖仔内(嘉义农业专科学校附近)罗氏,但族谱亦失传,只由宗祠中所奉祀神位牌「始祖美源公」,与其上所载由港东村罗氏所缺「四大房裔孙」奉祀,可知港东村罗氏源流亦出自美源公。幸运世居于台北县土城乡四汴头罗氏,发现有类似风俗且保存族谱「豫章世谱便览」,其中记载:「呈奇岭开基祖美源公」,且世系表中载:「美源公十一世孙毓朗公生六子,长子愈盛、次子愈光、三子愈隆、四子愈俊、五子愈高、六子愈奇(公元一六八七年生,一七二六年卒)」。编者亦发见愈奇公之神位牌奉祀于其宗祠,由此可以知道与港东村罗氏同一派系,亦载愈奇公后裔渡海来台湾后十世详细世系表,而五位兄之后裔均空白缺记载。由以上可以知道六兄弟后裔渡海来台湾以后分散于北、中、南部,中部为美源公神位牌上所载四大房后裔为第四子愈俊公的后裔,南部为世居于屏东县崁顶乡港东村罗氏,宗亲之间所谓第一大房后裔为长子愈盛公的后裔,第二大房后裔为次子愈光公的后裔,第三大房后裔为三子愈隆公的后裔,第五大房后裔为五子愈高公的后裔,约三百年间分散于北、中、南部未有来往,而各保持世传特有风俗的关系,所以六兄弟之父毓朗公以前之族谱均相同。编者尚由遗留于各地宗亲族谱中所记载断简残篇之资料,得连结成渡海来台湾前远祖共约一六五世详细世系表与奋斗史。不幸其中由公元约四○○年以后约七百年间远祖之资料缺乏,以百年传三世计算,推测约二十三世远祖部分均留为空白以问号「?」表示,因此以后世数之上加「约」字,希望将来发现资料补入修正,使此族谱完整。编者将所考证过程与资料均编入于第一篇「远祖考证部分」,表示此族谱之正确性,而后考证所得结果,各世远祖之世系与奋斗史,编为第二编「渡海来台湾前远祖部分」,继续编第三编为「渡海来台湾后部分」之族谱。考证后远祖之历史大略如下:
罗氏以黄帝为始祖,传至郐公(黄帝六十六世孙,字劻正,生于公元前一一六七年),周武王三年(公元前一一一九年)讨伐暴君商纣王有功,受封罗国于宜城县西方,在山中的罗川城(今湖北省襄阳府宜城县)。经过世袭罗国二十四君,共五三七年,不幸被邻近之强国楚并吞而造成宗亲失散。后裔乘公(黄帝九十六世孙,字凌甫,生于公元前四三七年,卒于公元前三四一年),仕于秦国有功,不接受封爵邑,恨楚国曾并吞罗国,请秦国出兵相助,如愿得恢复罗国,将罗国迁到楚国之地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因为秦废封建制度,纪念其为罗国君之后裔,而定姓为「罗」。怕罗国君后裔流离失散不知所宗,乃追寻源流,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三五五年)辑成「罗氏族谱」,记载源流出自黄帝。由乘公经过二千三百多年到现在,尚世传记载于各种罗氏族谱而不失传,编者详细阅读,所记载之事均与史书符合。族谱是宗族宝贵记录,因此族谱之内容必按事实,不得只报喜不报忧,才能获得学术界尊重,保存成历史文件,凡咱们罗氏子孙,若不成为伟人扬名于世,而名载于国史流万年,也请留名于野史族谱中吧!古人说:「虎死留皮,人死留名」,有一天你的后裔扬名于世,名登载于国史,世人可自野史族谱追其源流出自于你,亦可光耀你及咱们港东村罗氏。盼望族谱可成为勉励后裔向上而光宗耀祖,有教育子孙之用,且使族谱绵延不绝,因此附加多张空白纸于后面,供后裔继续记述之用,若不足用则可自行添加纸张吧!
我们的住家大厅门上有斗大「豫章」二字堂号,表示此住宅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罗氏始祖珠公(黄帝一○六世孙)后裔之住宅。珠公出生于秦始皇帝十二年(公元前二三五年),幼年读书于长沙(属湖南省),长大后仕于汉高祖刘邦,官职为治粟内史而主持财经,任内赋税宽平国用丰足,后来继承将军灌婴筑城,并植豫章(松柏之类树名),而称豫章郡及豫章城,后裔仍世居于豫章,子孙繁盛而成为望族。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三○四年),外来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之族,与中原汉民族杂居生乱,北魏孝文帝(公元四七一至四九九年)之时禁止胡族之言语、服装,且鼓励胡族与汉族通婚,命令改胡族之姓为汉族之姓,实施汉化政策,因此史书记载,有三胡族之姓改为汉族之姓「罗」。汉民族珠公后裔罗氏,怕世系混乱,为区别起见,均以发祥之地「豫章」二大字,书于族谱及大厅门上为堂号。若豫章罗氏子孙,为了逃避战乱而离乡背井,流浪到外乡生疏之地,遇到过夜避风雨露宿等困难,先找「豫章」二大字堂号,即宗亲之家,必乐意得到相助一宿一餐。如我们以「港东」罗氏,作为与其它地方罗氏区别亲疏为同理,但追源则均出自「豫章」始祖珠公。「豫章堂」为奉祀先人神位之大厅,举行婚丧或祭祖等大典,与先人同乐同哀求福之处。吾先人为后裔有困难则必相助,且日夜在一起保佑后裔平安有福,而所遗留此「豫章」堂号,正是天下父母心之伟大表现,希望吾宗亲有发挥相助、勉励、敦亲、睦族之精神吧!
今日名贵之动物或花草,均有血统或品种证明书,以表示其品种优良价值非凡。人则由遗传学及优生学之学理,怕有不良之后裔出生,法律禁止近亲不得通婚。无论先人或现代宗亲中之何人,如有成就扬名于世,则为全宗亲之光荣。如晋时代罗企生(黄帝一二二世孙,生于公元三六三年,卒于三九九年)与弟罗遵生,一忠一孝闻名于世,名载于史书及中国人名大辞典。宋时代罗从彦(生于公元一○七二年,卒于一一三五年),明时代罗钦顺(生于公元一四六五年,卒于一五四七年),均为大理学家学理超群扬名于世,奉敕令从祀于全国孔子庙。若到孔子庙看到其神位牌,可大声向同行朋友说:「他是我的先人,或先人之兄……等,我家中世传罗氏族谱有此人的记载」。若现代宗亲中有获得表扬或名登名人录,或学士、硕士、博士、机关首长、大企业家等,我们亦可向人说:「他是我的伯父或叔父、兄、侄……等,有族谱为证」。若族谱中记载有成就者人数愈多,表示其宗族之优秀也,可光宗耀祖流芳百世。若有表现不良而损害社会败家誉者,全宗亲亦同样失面子,不敢向人说:「他是我伯父或叔父、兄、侄……等」,若说:「他是某人的子或孙」则其先人亦无光彩,若被记入族谱则遗臭万年,其后裔亦无光彩,不敢说:「他是我的先人」,吾宗亲必事事三思而后行。但族谱无论家境有如何困难,好象先人神位牌不愿意将它成为废弃物,迁居到何处就带到该处。昔时若分户迁居到外乡生根,则必手抄族谱带去,使后裔明了世系与先人之奋斗史,自然成为传家之宝。
豫章由于地势险要属军事上重镇,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世居于此地之吾罗氏先人,为了逃避战乱或工作关系,向江西省中部吉安等地方迁居,以后迁入广东省大埔县湖寮溪口,至明代美源公(黄帝约一五三世孙),约公元一四三○年迁入相邻之地,福建省山中之处平和县呈奇岭,成为呈奇岭开基祖,后裔世居其处。到公元约一七○○年美源公十一世孙毓朗公生六子,如前面所说渡海来台湾,后裔分散北部(六房愈奇公后裔入台北县土城乡四汴头)、中部(四房愈俊公后裔入嘉义市美源里埤斗与湖仔内)、南部(一、二、三、五房后裔入屏东县崁顶乡港东村)。港东村罗氏先人墓碑上刻「平和」,村中干线以「平和路」纪念先人出自平和县,而埤斗与湖仔内罗氏以美源里纪念美源公后裔开恳之地,均不忘渡海来台湾前先人,且保持特有风俗于宗族内。为符合睦族之宗旨,亦编入港东村所缺四与六大房之大略于本族谱。
编者编辑本族谱原计划为,编辑港东村罗氏第三大房(即三男愈隆公后裔),旗公三世孙侃公(黄帝约一六八世孙)之后裔系统之族谱,但港东村尚有侃公之后裔以外,很多一(即愈盛公)、二(即愈光公)、三(即愈隆公)、五(即愈高公)大房罗氏后裔,因为编者居住港东村的时间不多,且多位宗亲老前辈已经去世,难查明血缘关联,由旗公六世孙昌公与七世孙品公所提公资料为依据,而后查访无误才编入大略,以便其后裔亦可明了源流,因为追溯到一、二、三、、五大房先人为四兄弟,其先父为毓朗公(美源公十一世孙),远祖之族谱则相同。昔时女儿则不编入族谱,但女儿虽然出嫁传异姓子孙,女婿尚可谓半子之亲,彼此来往亲密,关心照顾宗亲之事亦不落人后,为符合敦亲睦族之宗旨亦予于编入,以资其后裔明了表兄弟姊妹,或舅姨等姻亲关系。自古为人之父母者怕香火失传成为不孝之罪人,要香火相传必有「罗」姓继承者,因此自古代有过房或招婿继承之风俗,以求灵魂之永生。有少数宗亲不幸缺嫡嗣,为传宗接代而招婿继承,其子女有一部分为「罗」姓其余为女婿之姓者,虽然不为「罗」姓之后裔,追溯源流亦与罗氏宗亲有同父母之亲兄弟姊妹的血缘关系者,由优生学之理论知道近亲不得通婚,而演变成为与某姓不通婚,或二姓联宗之风俗亦不一定,因此向后代子孙必须有所交代其源流由来,有血缘关系的异姓后裔亦编入。
常有宗亲问编辑族谱之情况,编者将族谱之草稿提供阅览,希望有所指正,并告诉他:「尚在寻找数世代远祖的资料,因此尚未完成」。看完草稿者若表示喜爱,则让他自行影印,共约四十册的影印本,有多处影印不明效果缺佳不适合永久世传保存,亦缺少最近搜集资料。由于需要者日增,虽然未达完全满意,,但尚未有被指正之处,编者年达七十六视力不良,若万一有意外之事发生,而不能出版供宗亲传世之用,则向提供资料相片之宗亲无法交代,决心补入最近搜集资料后编印成册,供宗亲传世明了世系根源,知道千流万脉出自一源,千枝万叶发自一根,盼望敦亲睦族发扬「豫章」互助精神,慎终追远,不得数典忘祖。为明了前后顺序起见,昔时的年代均以公元年注明,而现代人的生卒年月日均以公元年及阳历表出,世系表中名字上下数字均表生卒之公元年,各宗亲之事迹部分均以世数之顺序,且按各世之世系表中前后顺序编排。很荣幸由旗系八世灿,得其连襟前任司法院长且中华民国宗亲谱系学会理事长戴炎辉先生,及由旗系八世德盛,得其上司前任监察院长余俊贤先生,现任监察院长黄尊秋先生之题词,增加本族谱之光彩,在此谨致谢忱,并向各位宗亲之鼎力协助深表谢意。
民国八十五年(公元一九九六年)二月十日
始 祖 黄 帝 黄 系约一七二
祝 融 黎 公 黎 系约一六六
罗国始祖 郐 公 郐 系约一○七
豫章始祖 珠 公 珠 系约 七七
平和始祖 美源公 美源公系约 二○
港东始祖 旗 公 旗 系 七
世孙 秋霖 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