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溯源>追本溯源

中华罗氏先祖考辩

 罗登勇 发布时间:2014-03-11

 
一、罗氏始祖祝融公考辨
    罗氏世系皆为颛顼之后祝融是也。历代名公巨手,为序为志,各有著作,亦皆以祝融为罗氏始祖。其中引用国史典故,如颖公序曰:“罗氏出于重黎,为黄帝司徒,曰祝融以火施化,号曰赤帝听弇州之鸿(鸣)鸟,以作乐歌。生都于鄫,终葬衡山之阳。”。後之作序者,大都本此,亦未能深究。余尝考旧史及通鉴诸书,有祝融氏者,本神农之後。神农纳奔水之女,曰听詙,生临魁,临魁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节茎,节茎生戏,戏生器,器生祝融为黄帝司徒。据此,则祝融本在颛顼之前,且出于神农氏,其孙勾龙与颛顼同时,世系详明,昭然可考。
    黄帝在位百年,黄帝之下,有少昊氏在位八十四年,少昊氏之下,始为颛顼。既曰颛顼之子,又曰为黄帝司徒,不知黄帝至颛顼,百有余岁即时会(?)亦且不合,岂不自相矛盾乎?及查《颛顼本纪》,帝娶邹屠氏之女,生骆明、苍舒、隤獃、梼戭、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九人。骆明之後至禹,为夏后氏。苍舒与叔达等,世号为高阳氏之八恺;又娶胜溃氏之女,生卷章、穷蝉、梼杌三人。穷蝉之後,至舜为有虞氏。梼杌不才,为舜投之四裔。卷章之妻曰女娇,生子二:长曰黎,次曰回。黎代为祝融,我祖所称祝融者,即黎也!其後裔至周初受封于罗,子孙因以为氏。按祝融本火官之名,器所生之祝融,始党火正,故号祝融氏。吾祖黎本颛顼之孙,颛顼命司火官(火正)。
  秦嘉谟补辑《世本》载:"罗氏,本自颛顼,未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唐林宝《元和姓纂》载:"罗,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又云:"罗氏有齐郡、襄阳、河东三族。"宋代《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今房州也,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曰:"豫章徵音,祝融之后,妘姓。受封于罗国,子孙以国为氏,又望出长沙。"《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祝融因作火正官,后世称火神。周末,祝融后代被封于罗,建立罗国,在宜城,位于湖北境内,后迁枝江,被楚国所併,原罗国王族子孙又移居湖南长沙,遂以原国名命姓,乃成罗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姓氏·急就篇》则称:"罗氏,颛顼后。妘姓国。"《说文通训定声》载:“ 妘姓,源自祝融氏一古姓国也,鄢、郐、路、偪、阳、鄅 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世本·帝系篇》云:"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娶于滕坟女,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女,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据《史记》考:"罗氏,乃祝融之后,本妘姓,都於郐。"《毛诗谱》注:"会人,即[祝融八姓]之 妘姓也,是为郐国。"据《百家姓考》:"罗氏,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吴回,是颛顼帝的曾孙。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其子孙南移枝江,周末徙长沙。"
综上所考,古文献中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前一后,一神一职。前者称前祝融,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赤帝亦为祝融(前),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史记》), 与赫胥氏、尊卢氏同为“三王”(《 六韬》)。《礼记、月令》云:“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祝融在后,称后祝融。乃颛顼之孫、老童之子重黎和吴回,二人皆为火正之官,其职名曰“祝融”。《左传》载:“火正曰祝融”, 火正就是掌管火之官,传说中之火神祝融。《路史》载:“祝融氏,号也;祝融氏,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 而《姓氏急就篇》又云:“罗为颛顼后,是则老童之子祝融官,并非古帝祝融也”。史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生乾荒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由此可知,这两个祝融,当以分别,不可混淆。按文化认同,罗氏始祖应为后祝融,黄帝之嫡裔,颛顼之孙,祝融官重黎、吴回,并非古帝祝融也。
 
二、罗氏开国始祖匡正公考辨
    孝公次子郐公,讳匡正,原始妘追里就出生在陕西巩昌底陇西县零阳东乡。商封受辛甲寅生。周初,周武王伐商, 荆楚、罗人积极追随,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118 年)郐公因镇宜城有功,赖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周武王九(公元前1124)年,匡正公奉命南征有功,被封为安南罗国公,过了两年,周武王在军师鬻熊公周密策划下率领八百诸侯开始了灭商的战争,匡正公率罗部落尽全力参加战斗,自居高京(故址在陕西省长安县)出发东征,经殷墟(河南省安阳西北)牧野(今河南省汲县北)之战,大建战功。周武王论功会赏,罗部落首领匡正公武王赐封“安南罗国侯”,降旨曰“食采宜城,继泽噩域。”(“噩”即古“云梦泽”,今“江汉平原”,是时之“楚鄂”地域;意即可继扩疆土至楚鄂之地) 此处有罗水之阳,故国号为罗, 匡正公镇守罗国. 初镇谷屯(今湖北省襄樊西北之谷城),后移都至古“罗川诚”(今湖北省西北之竹山县城),即在湖北省宜城房为隔界处,今南漳县东南八十里,旧有罗国城是也。公追念远祖祝融居火正,取火字之义,又号曰逼阳。事详戴宜域县志。公殁葬襄阳谷邓地太和山,坐北向南。江氏夫人殁后葬于鹿溪山(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山地)。
    原配江氏,次娶殷氏,二妣合葬襄阳谷邓地鹿溪山。生子三:昌允、昌兰、昌祚。由于匡正公辅佐周室讨代纣虐有功被封为了爵,罗国又成为一个子爵之国,故罗子国。在西周352 年分封七十二诸侯国时,罗也是其中之一。于是,罗国的建国人匡正公,被尊奉为建国始祖,即罗姓的一世祖。
 
三、罗氏复国始祖凌甫公考辨
    匡正公建立罗子国以来,罗国臣民在西周太太乡地共生存了十五代,330 多年(公元前1044—— 公元前707 年)罗氏十六世班公时,开始遭受到邻国楚国的侵犯,罗国奋起抵抗,延续到二十世晖公时,因国势渐衰,罗败于楚只得屈辱进贡,罗国奋勇抵抗外侵达110 余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96), 周定王乙丑(公元前596)年, 二十四世万通公时年35 岁, 楚国完全占领了罗国,罗国彻底消灭。之后,世代陷于山林之中,历经二十四世万通,二十五世益噩,二十六世石占公、二十七世利达、二十八世秀杨、二十九世昌学公,三十世程政,前后历时230 多年。三十一世祖乘公,讳凌甫,号益,程政之子,周考王甲辰(公元1437 年)生。
    凌甫公深恨罗之亡于楚,深知欲重振罗国,唯有西方一霸秦国可相托,以此就归到秦国去任职,为的就是希望将能够报亡国之仇。到了周显王(姬扁)三年(公元前366 年),凌甫公,并要封陇西一带给凌甫公,但心怀复国之志的凌甫公不肯接受,只是恳请秦国出兵肋其复国。终于秦献公受其爱国心的感动,出兵,完成了收复故土的愿望,失陷的王城——宜城再次回到罗国手中,灭亡了230 余年的罗国得以复兴。复国以后,凌甫公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迁都,凌甫公见宜域地文土山中,不适合作政治机能的中心,而将国都迁移至枝江,枝江县旧有罗国域,即公的迁之处,传曰:“周未徙枝江”,即披公南迁之事。二是正式以匡正建宜域之国为姓。完成复国志愿后,凌甫公见宗族之人四方散徙,时间长达二百多年,大多罔知识宗,故追录原流,上朔祝融居火正,以匡正封宜域而以国名以姓,自此,正式出现了罗姓。之后。凌甫公就着手将历世源流,辑为家乘于后。
    罗氏之有家谱,就是在这二千三百多年前(公元前355 年)开始的,时年凌甫公已九十岁高龄。从此以后,罗氏千世万代的子孙,都能顺顺利利地找到自己的源头,不致由于年代至远而茫无头绪。这是一项不朽的贡献。如果不是他,两千三百多年来罗代家族的发展,很可能就会与现实完全不同。匡正公建国以来,罗国的传世情形,由于凌甫公的功绩以及后人的重视,而长期有完整的保存。这位罗始罗族的伟大功臣,罗子国三十一世祖凌甫公,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72 年)去世,享年97 岁,他的陵墓就在枝江城北, 其事载枝江县志。凌甫公同于其功德之显要,被后人尊奉为复国一世祖.
    本资料源于《中华罗氏通谱》(罗训森)《中华姓氏通史、罗姓》(罗文华)《罗氏史志》(罗建群)及中华罗氏网等收集整理。
                              英豪祖二十一代孙罗登勇 敬献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