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卫生宝鉴》中罗天益随军治案
龚纯 发布时间:2004-03-14
罗天益(13世纪)元代医学家。字谦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从李杲(1180~1251)学医,重视临床实践,不尚空谈。《卫生宝鉴》是罗天益集录诸家理论,继承李杲学说,吸收各地医家所长,并加以自身经验编撰而成(1283)。论述大旨在重视脾胃,兼述其它各脏腑偏强偏弱时对脾胃的影响。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后,其势力及于黄河流域。从成吉思汗到蒙哥汗时,先后灭亡了辽、金、西夏、大理,并在吐蕃建立了其统0辖的行政机构。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1279)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罗天益生活于13世纪中,曾任元朝太医,随军出征,足迹遍至瓜忽都、汴梁(开封)、济南、息州、邓州、杨州等地。并曾数次奉诏到甘肃六盘山下清水县行宫所在地,为丞相、元帅、长官及其家属治病。故在《卫生宝鉴》中载有不少元代军队的疾病及随军治疗的经验。如宪宗(蒙哥汗)壬子二年(1252),孟春,诏命至六盘山,与曲阳县慈顺里疮疡瘰疬专家刘禅师朝夕相从,传得太乙膏、玉烛散 效散及翠玉膏四方,用之每有神效。宪宗三年(1253)岁初,随王府承应至瓜忽都地面住冬,学针于窦子声(即窦汉卿)先生,与先生讲论,因得见《流注指要赋》及补泻法,用之多效,因录于针法门。同年,奉召到六盘山,上(蒙哥汗)命治火儿赤纽邻疝气,及治博赤马剌过食兔肉及饮乳之病。宪宗四年(1254)四月初,随斡耳朵行至界河里住。丑厮兀闽病五、七日,发狂乱,弃衣而走,呼叫不避亲疏,手执乳,与人饮之。时人皆云风魔了,上(蒙哥汗)闻,命予治之。宪宗六年(1256年)治征南元帅不邻吉歹过饮,腹痛肠鸣,自利,咽嗌肿痛,涎唾稠粘,言语艰难,反侧闷乱,夜不得卧等病。又中书粘合公该年从征至扬州北之东武隅,脚气忽作,治之以三棱针刺及当归拈痛汤而愈。宪宗八年(1258)治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脚胫)寒病。戊午年秋南征,至腊月班师,值大雪三日,新掠人皆病,多死。总帅相公南征,过扬州,俘虏万余口,内选美色女近年者四,置于左右。逮春正月至汴,相公因痛饮数次,遂病,与新掳人病(头痛、咳嗽、腹痛、自利)无异……三日而卒。宪宗九年(1259)奉召至六盘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忽必烈,因蒙哥于该年七月中箭死)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病。同年,息州军中流行疟疾,罗天益用辰砂丹、白术安胃散治愈。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夏,元中书左丞董彦明领军攻济南。时值盛暑,军人饮冷,多患痢疾,又兼时气流行。罗天益采用自制方及古方,如以大黄汤、芍药汤、白术黄芩汤、坚中丸、玉粉丹、桃花丸、阿胶黄连丸等治痢,以香薷散、半夏汤、桂苓甘露饮、桂苓白术散、宣明益元散等治霍乱吐泻,以草果饮子、常山饮子、温脾散、蜀漆散、牡蛎汤、柴胡桂姜汤等治疟,军中患病者服之多效。在涟水治疟时曾采用灸法。此外,在“眼目诸病并方”中,罗氏介绍了济南刘太医的金露膏,用以“除昏退翳,截赤定痛”,上清散治“上热、鼻壅塞,头目不得清和”,并说:“此二方予从军征南数年,有病眼者,用之多效。”在“咳嗽门”中,他提出了人参款冬花散及紫参散。并说:“予从军过邓州,儒医高仲宽传此……甚效”。并用“透罗丹治痰实咳嗽,胸肺不利,太医王子礼传此方,得之于西夏,下疾甚快”。从以上《卫生宝鉴》所载罗天益随军时经治的案例,可知罗氏除为广大士兵医疗外,还为军官及其家属治病。元代军队中的疾病除传染病与流行病(如疟、痢、时气、霍乱吐泻等)外,还有精神病、饮食所伤、咳嗽、脚气、寒等内科杂病、眼病、以及疮疡瘰疬、疝气等外科病。但对战伤则很少记载,可能因罗氏不是疡医的缘故。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元代军医对部队一般疾病及传染病、流行病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法除服用方剂及膏丹丸散外,也采用针灸疗法。
(网站专稿 未经授权不得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