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公62岁时为避吕氏之乱,谢病远离朝廷,隐于洪崖,到91岁薨,在洪崖28年。薨后葬于九节蜈蚣山,又叫飞天蜈蚣山,也叫罗汉峰或洗药湖。罗汉峰和洗药湖是后人为纪念珠公而取的名字。西汉时期,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冈陵起伏,林木葱茏,风景秀美,但人迹罕至。
人死后,大凡总要找一个幽静的好地方下葬,以入土为安,也为护佑后昆,这就要讲究风水。风水,又称堪舆。堪为天,与为地,古时候,人们讲究天人合一。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郭璞,字景纯,今山西闻喜人,东晋训古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西晋末南渡,任王敦记室参军。与许逊、吴猛在南方邂逅相识,结为莫逆之交,后又与罗柏林(即罗瑭)重友盟。郭璞先到西安(今修水)各地游历。许逊(真君),请他看了西山,他十分赞赏西山的地理风水。一次又与许逊、罗瑭到珠公墓上,他作诗曰:“仙桥玉骨似蜈蚣,九曲奔腾对九峰,案拱秀星前到帐,朝东大港气冲融。”对珠公墓的风水大加赞赏。郭璞在他《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是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洗,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风水把气分为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地气等等,认为不论是尘者还是死者,只要得气,才能有吉兆。因此,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通俗地说,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是古人的认识。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这个气的概念应当这样理解:即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幅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幅射,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内容。以往这是个空白,现在,是科学揭开了风水的神秘面纱。从现代科学来看,学者认为风水学是同地球物理学、地球磁场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气象学、宇宙星体学和人体生命学与科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称为科学风水学。
据此,再回过头来看珠公墓的风水。据兴宁堪舆选择名家罗锦森多次测定认为,珠公墓地是上等风水宝地。依据是:其一,龙脉好。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珠公葬于九节蜈蚣山,山势峻峭,起伏多变,气势磅礴,连绵不断,又有九节。九为大数,风水中认为“节数多时富贵久,一代风光一节龙”。其二,朝向好。它是未山丑向吉度分金。古代,先祖用天干地支计时辰、定方位,珠公墓的朝向是西北方向。五行方位中规定甲乙寅卯东方木,丙丁已午南方火,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库土;五行相生中又说,土生金,金尘水,水尘木。因而称之为吉度分金。其三,水的流向奸。珠公墓前有一条溪涧,它从左边流向右边,形成“之”字型。墓前底下又有一个积水的水口,常年流水,潺潺有声,风水定律说“山环水抱必有气”,因为水最容易吸收微波,气遇水则界,水则可收拢宇宙之气。其四,周边环境好。珠公墓前厶有象山,右有狮山拱卫。古时又有南为朱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北为玄武的说法。正好,左边的象山高于右边的狮山,龙势压制了虎威。蜈蚣山、象山、狮山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案朝空间,透过这个空间眺望远方,群山叠起,眼帘所及,便见远处九峰矗立,九峰之中,三座山尖币是珠公墓碑的朝向,风水学上讲究“两山对空,三山对中”,珠公墓碑不偏不斜下对准了三山中间的那座山尖。以上“四个好”,基本概括了珠公墓风水的全貌。
当然, 我们在重修珠公墓时,因受地形所限,主体工程--护坡和祭台与珠公墓碑的朝向不仅一致,从建筑学的角度上看有些缺憾。然而,为了维护珠公墓的本来朝向,我们不敢贸然更改。护坡和祭台是顺山体形状而建之,珠公墓碑则是严格按照原来的方向而固定,护坡与祭台与珠公墓碑虽朝向刁;完全一致,但并不影响珠公墓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