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鸿及其创立的罗教
罗良富 发布时间:2005-11-26
罗梦鸿(1442—527),又称罗清、罗因,号无为居士,人称罗祖,山东即墨人,直隶密云卫(今北京密云县)戍兵。罗梦鸿14岁从军,28岁时便“把名下军丁退了”,让“子孙顶当”,自己则一心修行办道,苦修13年,于成化十八年(1482)明心悟道,乃创立罗教,初称“无为教”,依附宗门临济宗,从者颇众。在崂山一带,民众皆信无为教,不知有佛教三宝。太监张永等徒众记其言为《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宝卷,正德四年(1509年)刊行,史称“五部六册”。罗祖因传道下狱,后获释出狱,仍回密云一带传教。嘉靖六年(1527年)阴历一月二十九日“坐化归天”,享年85岁,葬于北檀州(密云)附近。葬礼十分隆重,密云卫总兵杨都司等为其捐棺板并建造了一座13层高的石塔——“无为塔”;此外还立石碑一通,上书“无为境”三字,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石塔、石碑才被官方拆毁。罗梦鸿死后,无为教的教权由他的妻子儿女继承了下来。
罗教以后在大运河水手中广为流传。水手、纤夫们终年生活在生死不定,命运未卜的生活之中,亟需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而罗教所宣扬的人生在世充满苦难,只要加入罗教,便可在劫难降临之时,受到“无生老母”的拯救,免遭劫难,并且可以回归“真空家乡”,得到“永生”,不再受四生六道轮回之苦。这种宣传,对于苦难中的水手、纤夫们,自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更主要的,则是入教之后,生活上可以有一定的保障。史载:早在明季,便有密云人钱姓、翁姓和松江人潘姓,在杭州北新关外拱震桥一带“共兴罗教”,修建罗教庵堂。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和粮船的启航之处,有大量水手、纤夫们云集。罗教庵堂多由老弱残疾水手管理,往往成为回空水手或老病残疾水手、纤夫们驻足之处。
虽然罗教被佛教正宗所不容,指其假托佛教禅宗,而所倡是邪,“彼口谈清虚而心图利养,名无为而实有为耳。人见其杂引佛经,便谓亦是正道,不知假正助邪,诳吓聋瞽。”,但无为教的出现“是宗教徒在神的世界中的创新和突破”,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民间宗教从此由白莲教“一支独秀”的时代进入了教派林立、“百花齐放”的时代,据统计仅见诸明清档案记载的民间教派就有107个之多。无为教对后世许多民间教派和一些帮会(如青帮)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地历史影响,“罗教的思想深刻动人,且浅显易懂,不仅对其他各派民间宗教影响深巨,而且冲击着正统佛教的世袭领地,在明清时代中国的宗教世界掀起了一场无声的风暴。”
万历年间,教势日炽,佛教徒也颇有诵习“五部六册”者,历代禁而弗绝,衍生变换出老官斋教(斋教)、一字教、大乘教、三乘教、龙华教、糍粑教、金幢教、观音教、真空教、青帮、一贯道等流派。遍及全国各地。
此外,蒲松龄《聊斋志异》之《罗祖》,和宝卷、档案资料中有关罗祖的记载基本上相吻合,所述罗祖的经历十分可靠。正如前人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的那样,其中不少篇章确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或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并非面壁虚构。这到是值得注意的。
【附录】《聊斋志异》之《罗祖》
罗祖,即墨人也。少贫。总族中应出一丁戍北边,即以罗往。罗居边数年,生一子。驻防守备雅厚遇之。会守备迁陕西参将,欲携与俱去。罗乃托妻子于其友李某,遂西。自此三年不得返。适参将欲致书北塞,罗乃自陈,请以便道省妻子。参将从之。罗至家,妻子无恙,良慰。然床下有男子遗舄,心疑之。既而至李申谢。李致酒殷勤;妻又道李恩义,罗感激不胜。明日谓妻曰:“我将致主命,暮不能归,勿伺也。”出门跨马而去。匿身近处,更定却归。闻妻与李卧语,大怒,破扉。二人惧,膝行乞死。罗抽刃出,已复韬之曰:“我始以汝为人也,今如此,杀之污吾刀耳!与汝约:妻子而受之,籍名亦而充之,马匹械器具在。我逝矣。”遂去。乡人共闻于官。官笞李,李以实告。而事无验见,莫可质凭,远近搜罗,则绝匿名迹。官疑其因奸致杀,益械李及妻;逾年,并桎梏以死。乃驿送其子归即墨。后石匣营有樵人入山,见一道人坐洞中,未尝求食。众以为异,赍粮供之。或有识者,盖即罗也。馈遗满洞,罗终不食,意似厌嚣,以故来者渐寡。积数年,洞外蓬蒿成林。或潜窥之,则坐处不曾少移。又久之,见其出游山上,就之已杳;往瞰洞中,则衣上尘蒙如故。益奇之。更数日而往,则玉柱下垂,坐化已久。土人为之建庙;每三月间,香楮相属于道。其子往,人皆呼以小罗祖,香税悉归之;今其后人,犹岁一往,收税金焉。浙水刘宗玉向予言之甚详。予笑曰:“今世诸檀越,不求为圣贤,但望成佛祖。请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须放下刀子去。”
相关新闻: 司马台罗家墓葬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