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柏林基祖瑭公考

 罗时实 发布时间:2006-08-03

瑭公遗像

   在《柏林大成谱》中谱系记载瑭公名下的内容已经神化,真伪难辨。但在《柏林大成谱》的其他许多地方还可以找到其他相关的资料,供参考。

族谱记述神化了
   瑭公一生术道,号曰“九天道源”。在家谱的瑭公名下记载:“瑭公,字公秀,武阳渡居八年。西晋太康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瑭居南塘”。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柏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名官厅堂是也。以为符梦,因改瑭名曰塘,遂自武阳赘居北林南池塘西岸黄向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俱成林,遂改为柏林,因号柏林。”也就是说,瑭公青年时代由于梦语引导,才赘居柏林黄向女,符合梦意。
   家谱又记载:“公复梦五龙腾沙冈,次日至梦中所在地掘地得宝剑五口,后黄氏复又三乳而生五女,及五女稍长,悉聘黄氏五男,遭疫同死,葬西湖东南埂,今名壇前湖是也。五女往泣五男墓所,结黄丝五步以示己为黄氏妇意,故今地名黄丝埂。因此柏林公令五女各持一剑守节于新吴山,五女拜去。比至编草为衣,种蔬为食,结茅为居,终身不笄(不嫁之意),惟於彼地植柏,微示彼为柏林罗氏女意。”瑭公赘居柏林后,又“复梦五龙腾沙冈”,按梦中指示“掘地得宝剑五口”,后妻黄氏生五女,五女稍长大后同黄氏五男定婚,不幸的是五男“遭疫同死”,为守妇道贞节,五女为五男终身守墓,生活十分艰苦,“编草为衣,种蔬为食,结茅为居,终身不笄(不嫁之意)”。
   “後咸和间回宗时与司徒舒公女元春讲道于城中湖西,即今地名建德观,过三月复去。”
   “至许旌阳逐蛟及象湖,蛟在湖南埂化为牛,即今土名黄埠,又名牛欄埂。宗大伯二伯以木槎逐之,公以箭射之,旌阳知其有道术,因谓曰:“劳三秀才,故来慰谢。”但予失斩蛟之剑。欲为同道相求,宗惠仙曰:“惟罗柏林有宝剑,常持此剑斩蛟于浇窟。”遂同至公家,与旌阳同至沙冈得剑穴,将剑卓地洌泉涌出,因号为剑井,又名真君井。柏林公洗圆石甃之,又名石井。其井在般若寺后百数十丈,旌阳询剑今何在?公以实对。因偕旌阳至新吴,见柏翠茂如故园,遂同憩彼柏树下,时五女已通慧,各持宝剑来献。旌阳曰:“仙女何以预知?”对曰:“十年来先生急于去害,今偕至此,盖必有为,况从者之肩剑囊皆空,是以知之。”旌阳以为剑仙,及闻旌阳冲昇五女(注:五女为旌阳剑杀。原来此五女也是有梦兆而出生),卒隐彼柏树下,乡人奇而祀之,即今祀名柏林观,神名柏树仙童是也。” 许旌阳逐蛟及象湖失斩蛟之剑,柏林公义让宝剑,先领旌阳至沙岗得剑穴,挖地洌泉,圆石甃之成井,这就是“《瑭公赠劍》之古跡”,然后再由五女献剑。因见五女聪明,旌阳认为是剑仙而杀死五女,乡人视为仙童而纪念。
   只要不信迷信巫术,谁会相信?但在家谱上瑭公名下确确实实是这样记载的。而且至今在柏林还保留有《瑭公赠劍》之古跡,有新近的照片为证。


 
在历史上瑭公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有诗赞曰:
柏移北林瑭居南塘,因梦此兆招赘于黄。
勿贪富贵不爱膏粱,专心道学欲赴仙乡。
常从宗伯久慕旌阳,逐蛟放箭去害安良。
倾动许逊访至沙冈,赠剑古迹万世流芳。
   这是肯定瑭公为人的说辞。又据最近一期《柏林重修谱》宗子罗时宜云,过去柏林附近不少村庄曾有民间艺人将“道莲筒”(一种地方民间艺术说唱形式)说唱瑭公之事,但现在难于找到真本。这从侧面可以看出瑭公在地方上颇受百姓欢迎,人尊称为“九天道源”。
   瑭公和宗惠仙、许旌阳是挚密的道友,而且数代保持姻亲。瑭公长女号罗救小娘,适许旌阳族许大本。夫妇一心一意为百姓施药疗病,愈者甚众。但不愿意学道,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改姓,“大本易许姓於,小娘亦变其姓。”可见长女长婿都不赞成学道。
   柏林罗氏后裔都尊尚瑭公为柏林罗氏基祖,随后代有显人。事实也确实如此。但瑭公二十二世裔孙、唐宋清徽学士罗颖,称企生是颖十八代世祖,称自己是豫章三十四代孙,但从来不提是瑭公的裔孙。《罗氏家政要略》(柏林存)中把“僧、道、尼、隷、优、娼、皮、铁、银、锡。”视为“下流辱祖下流其目”之职业。其中包括道者。

瑭公又是如何行道的呢
   在《柏林公传》中描述:“然仙家者流学亦不同。若许旌阳者道果大成,阴滓消尽通体纯阳,其初聚则成形,其终散则成气,而轻清者归於天矣,故能冲昇,如厨宅鸡犬自有神物挟之在于海岛,是曰天仙。若许大罗救,不知克己学问,而惟精气还原,阴滓未尽化,故未冲昇,是曰地仙。若公者,以积阴德为本,以修炼法为末,尤不废人伦,是曰人仙。”其中提到的许旌阳乃旌阳令许逊,或真人许逊,是瑭公的道友,或道师兄,甚至数代姻亲。许逊尽管为旌阳县令,仍一心一意想成为神仙。瑭公之孙钟曾义让居屋给许习仙炼丹。东晋宁康甲戌(公元374年)秋旌阳拔宅上昇,也就是在屋内焚火自尽,灵魂升天,谓曰“天仙”。上面提到的许大是瑭公的长女婿,罗救是瑭公的长女。夫妇二人“不知克己学问”,也就是不愿学道,仍为凡人。只知为百姓施药疗病,愈者甚众。乡人十分感恩。故曰“地仙”。许大罗救因学道甚感苦恼,曾改姓氏,出村见人不语,“人欲叩之辄揖而去”。而瑭公“以积阴德为本,以修炼法为末,尤不废人伦。” “以精日月二君之传,有静明忠孝之道。”瑭公行道“以积阴德为本”,反对焚火自尽,曰:“吾身是父母遗体,但自善崇获,不获罪於五藏。”认为“不必废人伦,坏名教,绝俗离群”。非常务实,贴近普通百姓。
   以上是我根据族谱散记于多处关于行道之内容略加组织而成的叙述,是古人看重的要点。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内容需要发掘,抹去历史的灰尘,找出其发亮的光彩。

拾金不昧,情操高尚
   《柏林公传》记载,瑭公初到青州访道,一日与黄向同行,“得遗珠一囊,可值三百万。向访主还之,以其半谢向,向与公,公以“积珠不如积德,种玉不如种树”为由,亦不受。”黄向乃馀姚太守昌裔,甚为看重瑭公的品德,遂以女相配,这是顺理成章之举。事后,瑭公在居处周围广种大农柏树,不数年柏稍成林,遂改北林为柏林。人亦称瑭公为罗柏林。
   上面突出的描述了瑭公“拾金不昧,情操高尚”的事实。瑭公路遇拾得珠宝价值达百万以上,足够一辈子受用。要得到这笔财富也是合情合理合法之事。通常我们看到道人为人做道场都有“迷信诈财”之嫌。那么柏林基祖瑭公有这种嫌疑吗?瑭公拒收这笔财物唯一的理由就是“积珠不如积德”,这是何等的胸怀,不贪人钱财,专***,不绝俗离群,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再进而提出“种玉不如种树”,并且在居屋周围广种大农柏树,不数年柏稍成林。后来数百年来柏林参天大树,郁郁葱葱,鸟语花香,风景秀丽,引来众多诗人的诗情画意。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吗?想当初豫章始祖珠公在修建豫章城时栽香樟于庭院,隐居洪崖期间又广植松柏,“与禽鸟同乐”。再上溯我远祖祝融氏,“听渰(yan)(龠yue)州之鸣,鸟以作乐歌生”,可见在远祖时代,先祖生活的地方就森林繁茂,人和鸟等大自然融为一体,听鸟鸣而作乐歌生。可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欣赏大自然和谐的乐章是我族祖传的风尚。瑭公还特地选用大农柏种留于后世,寓意深远。

瑭公重友盟
   道友郭景纯、许逊阳、罗柏林(即瑭公)等情谊甚笃。曾记郭景纯、许逊阳、罗柏林(即瑭公)偕至大农墓侧,但见大农墓区山景气势宏伟,景纯题其墓铃曰:“仙桥玉骨似蜈公,九曲奔腾对九峰,案拱秀星前列帐,朝东大港气冲融。” 又曰:“东日西月,主朝金阙,东鼓西旗,臣僚便至,东狮西象,百代侯王。”于是许也想占一席墓地,便揖柏焚香(对罗)曰:“与公十三祖珠公共幽宅,公可逊否?”。柏林曰:“唯命”,后又补充说只许葬其父。旌阳遂葬其父许肃于珠公墓后。珠公葬在肃公墓前。
   传至瑭公之孙钟,居象牙冈西源修德讲学,当时晋旌阳令许逊仲娣之子钟离嘉与郭景纯访名山,求金宅求修炼处,至钟所居处,见林木丛植,山水萦回,憩息曰:“可为习仙。”柏林公与许逊重友盟,遂义让居处。后来许真人许逊于晋宁康甲戌年(公元374年)八月十五日拔宅升天(即许真人焚火烧房自尽,灵魂升天),遂成天仙。

瑭公行道的历史背景
   瑭公生存于汉末三国时代。道家之说起源于黄帝和老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对许多自然现象难于解释。每当历史上战乱动荡之时,人们往往需要一种思想的寄托和精神的抚慰。三国时期,也是战乱动荡之时。瑭公提倡积德积善,有人要对亡灵做道场,瑭公可以出来抚慰。有人遇事想预知吉凶,瑭公可以劝人为善,并以医药为人诊病,***,符合群众心愿,自然名气就大,人们神化他也就不足为怪。不可否认,道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容易滋生许多弊端,除了社会学说、修心养性、医药、武功等等外,画符念咒、吞刀吐火之术、阴阳、风水、看相、算命,都变成了道家的文化,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当然瑭公是“以积阴德为本,以修炼法为末,尤不废人伦。”并不注重练法术。而在“独尊儒家”的官场上,只看到道家学术消极的一面,唐宋清徽学士罗颖把传播道家积极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混为一谈,认为是辱祖,处于高官的儒派罗颖也太武断了。这都是历史的局限性。
   当然,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前提都是人的命运由天意安排,是唯心的,但道家“积德积善”为本,却是积极的。在人遇到曲折或人生遭遇挫折之际,需要精神的抚慰,即使现在我们也要劝说“面对现实”,积极应对。

道术之说
   “罗柏林有宝剑,常持其剑斩蛟”,“许逊斩蛟于铁树宫前。”蛟在(象)湖南埂化为牛。有好几处都提到了“斩蛟”之事,活灵活现,好像真的一样。
   我出生于柏林村,并在柏林村度过了童年。柏林村庄西面有座沙丘,长约数里,宽约1里。再西面还有一座类似的沙丘,沙丘皆在象湖的南边。黄沙由北边的象湖水干现底后经北风吹过来。此地历年风沙水患不断。“持剑斩蛟”之说,可能源于治沙治水之故,绝非随意编造之说。瑭公和许逊、宗惠仙皆术道也,不足为怪。
   关于柏林古时之沙患和水患,以及治沙治水之说,我尚未找到历史记载的依据,但我自幼亲眼目睹沙患和水患之危害。公元一九四九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翻身做主,除土改等民主改革以外,建设柏林的第一个议题就是治沙治水,我也亲自参加过修堤防洪。经过几年的努力,水患基本制服。公元2001年初我回乡时,儿时见到的沙丘已被蔓植的“蔓姜籽”(一种中草药)所覆盖。
   关于“柏移北林瑭居南塘,因梦此兆招赘于黄”之说,我认为实际的情况是:
  瑭公初访柏林时与黄向相遇,瑭公的高贵品质为黄向公看重,遂以女相许。继而瑭公广种大农柏树并成林,与人相处以积德积善为本,深得乡人好感,瑭公本人也十分称心满意。由于瑭公术道,编造“柏移北林瑭居南塘,因梦此兆招赘于黄”之说也不为过。“梦”者,“心意”、“心境”、“梦想”之概说也。
   随身佩剑是古人寻常之事,相互赠剑也是古人常有之事,关于许逊得剑后刺死瑭公五女之事因缺乏相关的细节而不敢妄断。但对外人或后人,因重友盟,瑭公也要自圆其说。
   以上是我对柏林基祖瑭公本质性一面的认识探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生平年鉴。
生平年鉴
   原文记载“武阳渡居八年,晋太康间因梦中联语云移柏林北瑭,居南塘,及旦访道”。晋太康年间是公元280年至289年,由此推断出生年代,考虑武阳渡居八年,至少可能是公元272年至公元281年间。又因其父令恭于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讨朱褒中流矢卒于军,生育4男1女,瑭为老二,所以瑭应在公元223年前出生。公元223年比公元272年要早50年,那么50年前瑭公在干什么?因此对于“晋太康年间”之记录靠不住。
   再转而从“罗氏网站”上找依据。
   瑭公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十月初八日丑时生。3岁或4岁丧父。
青年时期在武阳渡居八年,随后赘居柏林。
   根据长子文通于后汉延熙八年乙丑(公元245年,瑭公25岁)生推断,瑭公于后汉延熙七年甲子(公元244年,瑭公24岁)入赘柏林黄氏。推断建兴丙辰年(公元236年,瑭公16岁)由涂埠迁居武阳渡。幼年在出生地涂埠度过。
   根据幼子文佑于后汉延熙十三年庚午(公元250年,瑭公30岁)生推断,瑭公于后汉延熙十二年己巳(公元249年,瑭公29岁)续娶上谌谌仓部郎中谋礼女。
   由于瑭公术道,并享负盛名,卒殁年代难于推断。

附录:
【原谱记载,西晋太康时(公元280年)迁武阳渡,居八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塘居南塘。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北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官厅堂以符梦,改名塘,遂自武阳赘北林黄曰向公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成林,故土名为柏林,因号柏林公。
后梦五龙腾于沙冈,次日至沙冈掘地,得宝剑。后黄氏三乳生五女,稍长悉姓五男,五男遭疫同死,均葬西湖东南埂。五女往泣五男墓所,结黄丝五步,以示为黄氏妇决,故今地名黄丝埂。因此公令五女各持一剑,守节新吴山。五女拜授而去。皆至,编草为衣种蔬为食,结茅为居,终身不笄(不嫁之意)。惟于彼地植柏,徵示后为柏林罗氏女意。
后咸和间(公元326年)同宗时,与司徒舒公女元讲道城中湖西,即今建德观,过三月复去,至许旌阳逐蛟及象湖,蛟在湖南埂化为牛,即黄埠,因改名栏牛埂。宗大柏、二伯,以禾槎逐之,公以箭射之,旌阳知其有道术,因请曰:劳三秀才,故来慰谢,弟余失斩蛟之剑,欲为周道相求,宗惠仙曰:惟罗柏林有宝剑,常持其剑斩蛟于浇窟。遂同至公家。公与旌阳同至沙冈,得剑穴所,公曰:昔日掘地得剑,将剑卓地,洌泉涌出,因号剑井,公洗圆石瓷之,又名石井,又名真君井,其井在般若寺后,百数十丈,旌阳问曰:剑今何在?公以实对,因偕旌阳至新吴,见柏翠茂如故园,遂同憩彼柏树下。时五女通慧,各持宝剑献。旌阳问曰:仙女何以预知?对曰:十年来先生急于去害,父偕至此,盖必有为,况从者之肩剑囊皆空,是以知之!旌阳以为剑侧。及闻旌阳冲升,五女卒隐彼伯树下,乡人奇而祀之,今祀各伯林观,神名柏树仙童。
唐朝丰城御史中丞王季友著传。公居新吴罗塘在泽村,结茅,学逊秘术。王月悟而始归,与宗大伯、二伯,结卢于象湖南埂。时乡人立宗道、二伯及公三神像,今枫树庙中,有神名罗公驰射神,即公也。后裔汝邦,因塘像坐宗氏后,遂移像于黄埠庙,止存宗氏二像。
至治二年,洪水泛滥,沉倒望烟楼,公之遗像,遂不存矣。后与兰陵尚书左丞彭沅、贞官萧正法、大尉黎蒋二,讲道于城西北一隔,即今彭贞宫也。偕许旌阳问道于谌,母植柏建塔于池山巅,故今遗名柏塔,乡村之人号曰九天道源。
梁大同十一年,敕加至孝忠顺。唐贞元甲申,翰林学士京兆韦执谊著传。钱起题剑井诗曰:“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江,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阳通。”】
【凡学士颖之柏轩集,侍郎盛得之号柏园,进贤上屋叔廉之柏树桥,罗田之柏坊,进士鹗之居咏柏林,歙上后土之大柏山,新建溪洪之书院曰柏香,皆因柏林公而名也;仰山之号柏园,高柏枢密院点之号北庵,点第四子愚之号北林,杨桥直宝章阁必元之号北谷,君庸之号北麓,亦因柏林公而名也。按未植柏这时曰北林,既植柏之后曰柏林,然名虽不同,皆不敢忘祖之意也。】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