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罗子国的复兴“缚娄国”

 杨万翔 发布时间:2006-08-17

 

五羊神话跟罗氏族有关
“五羊衔穗而至”这千古之谜早该破解了,4月14日,陈锦鸿君的宏文《五羊传说,一个美丽的附会》着实令广州读者耳目一新!
按宏文主旨,“五羊”即是“五洋”,“五仙”便是最早出现在广州的海外商贾———“洋人”。我对挚友锦鸿君的创见不敢苟同。
“五羊神话”诚然隐含信史。对此,我依循另一条思路,提出另一个假说———
战国时期,源出河南省(按,本文提及的地名均为今日地名)的罗氏族人,经湖南远徙至两广交界处,跟当地的“瓯骆越人”在一定程度上相融合;再沿西江徙至其出海口番禺;然后折向博罗,建立“缚娄”古国。转徙过程中,罗氏族人处处留痕,由于广州日后成为岭南文化中心,他们踏进这片土地的足迹得天独厚地演化为口口相传的“五羊神话”;晋初,这则神话缘于一位封疆大吏而在典籍上定型。
“五羊神话”所含信史由两个要素合成:
其一,随罗氏族人东徙的瓯骆越人给番禺地区土著带来了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其二,罗氏族人姓芈,“芈”字以羊象形,北方话读音为mǐ,粤语读音为me(咩),源出羊叫声。

罗氏族万里转徙
4000多年前,作为“华夏”民族主要构成成分之一的夏族团在河南省中部建国。夏王国境内有一个部落,传说中的始祖名叫季连,这里姑且称之为“季连部落”。
当其时,主要生息于甘肃、陕西的强大游牧部落羌,活动范围达到河南省,季连部落一度与羌部落大规模联姻。羌部落以牧羊为主业,在甲骨文时代,“羌”乃是“羊”的变体字;母系氏族遗风使然,季连部落产生了部落的“共姓”———芈。
季连部落中,有两个主要氏族。其中一个姓氏为熊。另一个姓氏为罗,盖因该氏族以网罗鸟雀为主业;罗氏族的发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罗山县。
约3500年前,商族团倾覆夏王国,建立商王国。商王国逼使羌部落西退,且屠戮季连部落甚惨,季连部落遂迁徙至羌部落腹地。其中的罗氏族蜷缩于甘肃东南角,他们有着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居住地的顽强传统,他们在甘肃的落脚点,至今也仍然叫做罗山。
数百年后,“武王伐纣”,季连部落积极参与,所得到的奖赏,是熊、罗两个氏族的首领均被周天子封为子爵。熊的封地在湖北荆州,称楚国;罗的封地在湖北房县,称罗国。
春秋后期,楚国渐强,不断兼并邻国。公元前690年,楚灭罗。
罗氏族被逼南徙至洞庭湖畔,在汨罗江流域再度建国。汨,音mì,原型为芈;“芈罗”,乃是芈姓罗氏族人对于这块新定居地的命名。
公元前391年,楚国“南平百越”,拓疆至洞庭湖以南。罗氏族又徙往两广交界处。
有远古史专家认为,罗氏族的一支后来继续西徙至印支半岛,建立暹罗国;对于继续东徙的另一支,则只说,抵达西江中下游。

 瓯骆越人创造了“那文化”
“百越”一词首见于秦始皇执政初年成书的《吕氏春秋》,被这个词所概括的,是历史文化久远而生息范围辽阔的古越族。古越族有语言但无文字,古籍中有关他们的名物记录,均为中原人对其读音的汉字标识。
之所以称“百越”,是因为古越族所含部落繁多。这些部落主要分布在北起中国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广西壮族,是典型的古越族后裔,他们的远祖,是西瓯越和骆越。这两个部落的文化特征十分相近,秦汉典籍往往把“瓯骆”作为一个合成词使用。
对于岭南地区古越族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重大突破,其标志,是“那文化”概念的提出。
“那”(Nat),是壮语对于“水田”的称谓,衍义为“水稻”。“那文化”的定义,即为“稻作文化”。
有关水稻栽培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1997年,广西民族研究所有关学者正式提出“珠江上游说”,判断珠江上游的壮族地区是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挑明了说,壮族先民“瓯骆越人”最早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他们是泽被四方的“那文化”的创造者!
学术界指出了“那文化圈”的范围———发源于广西省贵港市,西至缅甸、泰国,东至广东省中部。
话说在楚国“南平百越”之前,瓯骆越人的活动范围曾经北达洞庭湖,罗氏族人根深蒂固地拥有的“楚文化”早已浸入“那文化”的北部地域,南迁之后,罗氏族的影响在岭南地区进一步被发扬光大。
两广交界一带,前头冠以“罗”字的大小地名数不胜数,历两千余年洗刷而痕迹犹存———罗定、罗傍、罗董、都罗、罗欧山、罗霍山、罗马山、罗伏村、罗围涌、罗沙岩……
众多同类地名之中,最具典型意义者,乃是“那文化”的核心地点———广西省贵港市罗泊湾。在这里,罗氏族的影响业已深深融入“那文化”的灵魂,而在该独特个案中,被汉语翻译为“泊”的那一古越语读音bo或po,其内涵之丰富令人拍案叫绝———这个原意为“聚居地”的读音,在遥远的云南边陲,形变为西双版纳的“版”(附注:“纳”是“那”的另译),在我们脚下的广州,则形变为番禺的“番”……
 
"番禺" 小考
“番禺”二字,记录的是南越土著曾被视为被捕获的野兽的历史
罗氏族后来离开两广交界处,沿西江向东迁徙。
楚国占据洞庭湖是在公元前391年,以这一史实为坐标原点,测度提及“五羊传说”的诸多版本,可信度较大的是“楚威王”这个元素。楚威王在位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328年,此君全方位拓疆规模空前;罗氏族由于感受到新一轮压力而决定东徙,时间当在前述12年跨度之内。
罗氏族此次东徙有瓯骆越人随行,“番禺”得名之缘由可资佐证。
番禺的土著乃是古越族的另一支———《史记》首称他们为“南越”。南越的文明发展程度低于瓯骆,虽然粗通种稻,主业却是渔猎。
番禺是古越语,读音为pan-yu。
关于pan。以现代壮语为代表的“壮侗语族”,至今仍把“村庄”或“聚居地”称作bo、ban、po、pan。广州现存的大量地名,如十八甫的“甫”,黄埔的“埔”,都是pan的形变。
关于yu。有一部古籍《绝越书》,成书于东汉,在江、浙一带的古越语尚未湮灭的条件之下,该书对当地越族文化作了抢救性记述。其中有颇为著名的一条:“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就是说,江、浙越族人把盐官称作zhu-yu。
但按汉语语法,zhu-yu是“官盐”,何以其真意却是“盐官”?原来古越语法是倒装的,被修饰词在前,修饰词反倒在后。广州话包含大量古越语成分,例如北方话说“公鸡”,广州话却要说“鸡公”。
由是,pan-yu的基本义乃是“盐村”,衍义为“咸水地带”。这种土质不宜种植水稻,体味其语言色彩,当为瓯骆人赋予这片地面的蔑称。
更深一层,若用汉字标识pan-yu,大可以译为“盼玉”,何以偏偏译作“番禺”?
以象形性的甲骨文为依据,“番”字可以解拆成三个部分———上层的“丿”形,表意野兽的头;中层的“米”形,表意野兽的足印;下层的“田”形,表意捕捉野兽的陷阱。把pan标记为番,乃视南越土著为被捕获的野兽!
再看“禺”字,上层的“田”形也是陷阱,下层的“碊”,《辞源》释义为“兽足踏地”,而“禺”字的整体含义,乃是象形的猩猩!
如此这般嘲弄南越土著,极可能是文明程度颇高的罗氏族人给出的刻薄点子。
罗氏族人辗转迁徙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片可供复国的避世桃源,番禺地区山水形胜诚然一流,罗氏族人曾经属意此间,因此,他们在番禺驻足,跟瓯骆越人合作,培育优质稻种、改进栽种技术、兴修水利、治理咸潮,这段实验期当不会太短,否则,南越族人赶不及向他们学习先进的“那文化”。
东徙者逗留番禺期间,对于南越族人的历史性贡献,乃是首次带动他们把生产重心由渔猎业转移到水稻种植业。
徘徊若干年,东徙者终因无法对付咸潮,不得不离开番禺。多年相处,主客双方未免有情,惜别之际,来客化作“仙人”飘然远逝,留给没有文字而且从古迄今不养羊的土著的,是传说中的几块“羊石”———凝结为神话的芈姓罗氏族的历史传奇以及瓯骆族人的“那文化”精髓。

"缚娄"古国
伴随着“芈芈”呼应,成千上万“仙人”扛抬着来自中原的古旧青铜器,取道深圳罗湖,折向东江,最终抵达为崇山峻岭所包围的博罗。先秦没有“博罗”,这个地名其实是罗氏族人在此间为自己取的地望徽记———他们圆了世代复国梦,建立起“缚娄国”。
秦始皇征服岭南是在公元前215年,结合本文上一节的时间坐标推算,缚娄的存亡期不会超过百年。罗氏族满以为隐遁桃源可“避楚”,殊不知,他们早已上了秦国的“黑名单”———《吕氏春秋》录入了这个位在海角天涯的“缚娄国”。
《吕氏春秋》的资料来自口头传闻,但译得相当准确,fu-lou(缚娄)就是bo-luo(博罗)!
问:何以声母f跟b或p效果相同?答:约定俗成,比如杜甫的“甫”,可以读成fu或pu,而番禺的“番”,你且教我读一番?
bo-luo这个古国名,乃是罗氏族跟瓯骆越族相融合的明证,luo就是罗,而bo则为古越语的“聚居地”,这个国名照顾到了古越语的词序倒装,把它反转,便是luo-bo,即“罗族聚居地”,它是广西“那文化”中心“罗泊”湾的粤东版!
由此可知,罗浮山的罗浮,跟缚娄、博罗,深圳的罗湖,以及上文提到的粤西地名罗傍、罗霍、罗伏,等等,都是同一个概念;以番禺为东西分中标志,以这一系列地名为节点,足堪连成罗氏族人在岭南的千里转徙线。
秦始皇决策征服岭南,兵分五路,最东路由赵佗率领,自江西入粤东,对缚娄扫穴犁庭!罗氏族的史诗从此弦断成绝响……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