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州罗氏源于罗适
根据罗氏宗谱记载,罗适祖籍江西柴桑郡,一世祖罗大才,北宋时曾任越州(今绍兴)参军、录事,居住上虞。其子皎(千二府君,适父)任大理寺详事,何时、何由迁居海游马家山(原属宁海县),已无据可查。
罗适诞生于马家山一贫寒农家,幼年好学,他的老师是品学兼优的朱绛。坐教于天启宫(今三门县人民医院)。后拜广润寺智能、禹绍二僧为师,续读《五经》、《论语》。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油,采取燃薪夜读,勤奋刻苦。还长途跋涉至四明(今宁波),向当时的著名学者楼郁求教。后去湖州拜名师胡瑗为弟子,求得了在学术上的进步。
按桥头罗氏宗谱记载,罗适在四明攻读期间,娶鄞县周氏为妻,后娶吴氏,共六子九女,并列出了“仲礼居台州,仲祥居黄岩洋屿,仲福居三门桥头”的记载。宁海宗谱还列出“次子仲彦外迁”。据查,仲彦多系仲童,系临海白水洋的始祖。尚有二男,即璪,任溧洋县尉;球为太庙斋郎。以上二男后裔均居宁海。对乐清和温岭的罗氏,通过调查分析,则系黄岩洋屿的分支。
罗适逝后,永嘉县君随子去溧洋上任。随任一年,终于官舍。后由溧洋运柩至马家山,合葬于罗公之茔。
(二)对罗适故里几点调查
(1)故居
海游东郊马家山,山腰有一巨石,突兀峥嵘,中间有一线隙裂,约高10米,宽30—40米,世称“慈母石”。据《瑞云山广润寺志》记载,海游之东南三里许,马家山外,面临大溪(今称珠游溪)潮夕相通,山半有一磊落大石块作台,台上可坐十余人。昔有渔于海者,常有其母登此石望之归,故此得名。
罗适自天后宫读书后,转而拜广润寺智贤、禹昭二僧为师,读《五经》、《论语》。每天均系晨出晚归,其母晨夕常接送于“慈母石”旁,可见罗适之家是在慈母石以上的山坡上。我们对他的故里,根据记载的有关线索,作过多次实地考查。时隔近900年了,大片山坡上并无一点留存的断墙、残石。
(2)“慈母石诗”来源
罗适37岁中进士,任县令期间,曾衣锦还乡,时父母已经去世。他在慈母石旁,回顾当初的家境和母爱,触景生情,倚石痛哭,悲痛欲绝。为了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便写下了抒发感慨,哀切动人的长篇诗词于巨石上,后人称《慈母石诗》。诗中立下了“仕不负其君,处不忘其亲”的忠君孝亲誓言。也是他历五任县令和二任提刑期间,均矢志不渝,处处为百姓着想,政绩显著的重要原因。在任桐城县令时,民信巫,疫猖獗,罗氏敕令毁巫所,焚神像,捐俸置药,印刻验方救治于民,深受民众爱戴。曾获“孰活我命,父母罗令”的美誉。调任泗水令,遍走县境,了解民情,分析水患根源,率民开渠筑堤,改荒田数万顷,使民众安居乐业。任江都令,到任三个月内,不理衙事,晨出晚归,四处调查民情,体察百姓疾苦;排除权奸宦官干扰,秉公断处七任积案;率民兴修水利55处,浚元丰湖获灌千顷,夺得五谷连年丰收。江都民众称适 “生我黎民罗青天”,被当时誉为“元祐名臣”。文人秦观撰碑赞适为“学术有本,不通世务,风节凛然,国之珍仕也。”调任两浙提刑,巡行台州时,黄岩的四万顷农田,遭海潮侵袭,堤堰被毁,收成无几。适以渊博的治水经验,全盘安排治水规划,以埭改闸建六闸,浚南官河,当年即获丰收,变黄岩为台州富庶之地。七十告老,殚精竭力地为民造福,曾为宁海主持改造城南大溪、疏浚城北颜公河,建桐山石桥,七十三岁寿中正寝。
罗适从政34年,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尤其对古代水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桐城、泗水、江都、宁海五县,为他建造了追念功绩的生祠。
(3)对罗适父母墓的调查
在马家山左侧,慈母石右侧,有一山世称花坟山。此山何时得此名,已无法查核。山腰有一座规模较为宏大的双人坟,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以蛇蟠石作坟围,坟前有二坛。坛两旁有石狮、石猴等石雕残存在坟场内。此坟当地人称为花坟。走访海游章姓大户,均不知其墓的墓主,已成为无主墓。我们分析,当时的一般人家,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建此墓的。在海游除章氏大姓之外,更无他族能建造此墓。因此推断此坟当属罗适父母之墓。
(4)罗正之读书处
罗适,字正之,出身于贫苦农家,幼年求学于海游天后宫。他的启蒙老师是品学兼优的朱绛。为了使自己在学术上求得成就,曾经当衣买纸,燃薪夜读,终于在北宋“治平”二(1065)年登进士。在五任县令、二任提督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民众的事情。尤其是对古代水利事业,贡献杰出。后人为了追念先贤,学习先贤,曾刻石“罗正之读书处”于天后宫,直到解放初期,此刻石仍保留于天后宫。由于没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屹立已近900年之久的石碑,后来竟荡然无踪了。
(5)传颂罗适的美德
罗适虽然已辞世近900年了,海游的长者们仍在传颂他的美德。幼年诵读于广润寺,每天晨出晚归,其母接送于慈母石旁。传说每当适晚归时,前后总各有一盏灯相伴。一天其母来接时,没发现往常两灯,便追问之。适如实禀告:“今天行至下洋桥脚,有人在那里议写休书(古离妻契约),询问几个难字,告之便离去。”母责之:“你今天作了一件缺德之事。休书本是破家之书,怎能助之其成?”适悔之,遵从母训直回头前去寻找其人,并直至说服其人回心转意,烧毁休书方才回转。此一传说,虽带几分神秘色彩,可见其母当初教子之严,亦见罗适当初为人之耿。以致罗适在往后担任县令和提督期间,所到之处,皆能认真体察民情,关心民苦,真心致力于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便因秉公奏贪而被冤枉贬官,也心安理得。
(三)修复罗适墓
根据清文人章梫多次谒罗适墓,并曾留诗“古冢已平鼠狐穴,土花绣骨燐火殷。”可见清代的罗适墓,由于多年失修,缺乏管理,已成为乱石坟堆了。加上1952年为避免海游镇遭海潮和山洪侵淹,县人民政府发动广大群众全面疏浚海游港,由于当时缺少资金,盲目决定拆罗适墓,取墓石建马家闸,弄得古墓面目全非。
1986年7月,为了保护古代名胜古迹,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报批准,决定复修罗适墓。批文如下:
海游镇人民政府:
罗适是宋代水利学家,他一生为水利事业作出了较大贡献。罗适死后,归葬于我县海游马家山,罗适墓是我县的一大名胜古迹。
为了保护文物,教育后人,县政府同意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报告,复修罗适墓。故此,请海游镇人民政府做好以下工作:
(1)征还墓地,原墓地大约140平方米。原罗适坟墓中已有二座坟墓,请海潮镇政府,通知早日搬迁。
(2)归还原物,罗适墓内的墓碑、条石、石狮等现存马家山水库闸门中,请拆闸将原物搬回。
三门县人民政府
1986年8月26日
抄:县文管会:
在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海潮镇政府和县文管会的重视支持下,进行修复工作。
(1)召开了筹备会议,组织了筹建班子。
(2)按县府通知精神,限期搬迁了二座该迁坟墓,并移植数十株成年柑桔树至坟场外围。同时,拆马家山水闸,归还了全部原石,使复修工作进展较为顺利。由于县里经济条件有限,为使复修及时开展,采取了发动罗适后裔,用集资的办法解决复修所缺资金。
(3)修订复修方案。
筹建组成员由以下五人组成:
罗天令 黄岩市新桥区人
罗文康 三门县岩下村人
罗祥恕 三门县六敖镇人
罗真余 宁海县城郊乡罗家村人
罗元旺 三门县桥头村人
经过三年努力,共向各县罗氏后裔筹集资金约17,000元。修复后的罗适墓,占地面积比原来大,共约40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向当地征用,建筑比原来宏伟。整个墓地分前、中、后三坛。
[1]后坛:为罗适及周、吴二夫人三墓穴。因宋代多兴建圆形墓,参照西湖岳飞墓,改原方墓为圆墓。用本县南溪雪花色花岗岩条石砌成。墓前竖“宋罗正之先生墓”仿原碑一座(因原碑在建马家山闸门时将其两旁弄裂,经修整后,与原碑近乎无异。)中碑左侧立“宋代名臣”,右侧立“缑城学祖”二碑,均系从闸底取回的原物。墓前种下龙柏二株,四周均有青石为护栏。
[2]中坛:竖有青石碑三块。有由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功题“北宋水利学家罗适纪念碑”一座;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撰文,介绍罗适生平事迹碑一座;由黄岩市书法家罗氏后裔罗昌霖书“修复罗适墓集资碑铭”一座。中坛四周,均用青石作护栏。中坛中间道路,用二块六尺长的石板直铺至墓前。路的两旁种有雪松二株,龙柏四株。
[3]前坛:三门县人民政府1987年5月25日“[三政]第78号”文批准,由县政府刻石立碑“罗适墓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旁种有广玉兰两株。坛前种有柏树四株。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县委员会领导的重视支持下,连续几年的植树节发动政协委员去罗适墓四周植树,其林被定为“政协林”。
墓的左侧已征用了一片土地,并已全部种上柏树。原规划在此片空地建“保敕亭”一座,供游人憇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无法实现原方案,只能留给后人续建。
(四)留存的罗适古迹文物
(1)罗适的墓志铭一块。清“光绪”七(1881)年,在墓前耕地中出土,当时搬移中不慎跌破,后重新拼合,现存县文物馆内。
(2)宋故永嘉县君、罗适妻周氏墓志铭一块。1987年1月3日,在复修罗适墓时发现。志冠高61厘米,宽83厘米,厚9厘米,篆书三行,每行三字。志高84厘米,宽86厘米,厚6厘米,正书35行,每行34字,字径2厘米。此碑铭现存三门县文物馆内。
(3)保敕堂遗址。现位于宁海县城关解放路。1091年宋哲宗颁布敕文,诏令各地改革狱政,罗适将这一敕文刻在石碑上,并建立保敕堂,奉敕书于堂内。现仅存原堂三间断壁残垣和地基。
(4)罗适及周、吴二氏画像三幅。现保存于宁海县溪南镇罗家村,已历时约900年,基本完好。
(5)宋代遗留纪念台州三乡贤之首罗适的“礼学先声”木质横幅匾一块。现保存在宁海县文化馆内。
(6)罗适著《赤诚集》百卷和《伤寒救俗方》(已遗失)。仅存罗适遗诗20首,现编辑在《宁海县文史资料》内。
(五)修复后的罗适墓为三门县增添了旅游胜地
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海游镇为现三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墓的四周,已逐步培育成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三门县旅游胜地。墓的北部木杓山,原来是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的地方。1990年已建起县博物馆,占地25亩,楼台亭阁,画栋飞檐,古色古香,并建有吊桥荷池,节日喷水添彩,蔚为壮观。墓南有“慈母石”,是天然的峭崖绝壁。石隙中悬挂着数株古树,枝叶萧疏。石旁有30余亩李子林;墓的四周还有50多亩桔林。每年仲春,李花、桔花盛开,芬芳四溢,浓郁清香。墓前山下,横贯着珠游溪,沿溪筑有环城公路,车流滚滚,络绎不绝。县博物馆正规划在罗适墓一带,新建人民公园,前景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