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罗氏土司新考
罗茂佳 发布时间:2014-03-08
那地州该如何界定
那地土司自从引起外界关注的那一天起,有关于那地土司历史的论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纵说纷纭。尤其是对“那地州”这一称谓极其笼统,没有具体的时间段和范围,通常以现今那地小学所在地作慨述,这很值得商榷。于是,也有了追加评说的必要。
据万历二十七年刊刻的《广西通志》载:“宋熙宁初,土人罗世念来降,因授官世袭,崇宁五年,诸蛮纳土,遂置地、那二州,以罗氏世知地州;大观初,析地州建隆县,置孚州,宣和中,孚州废;元仍为地、那二州,其酋长世修常贡;洪武元年,罗黄貌归附,诏省那入地,改为那地州,赐印,授罗黄貌为土官世袭知州”。之后修撰的明、清诸史的记录均与之如出一辙。从其内容来看,“那地州”的称谓是明朝才有的,明之前的宋、元皆分地州和那州。地州在今天大厂的翁罗、昌里、那地、吾隘一带,衙署在翁罗里;那州在天峨的六排、那周一带,衙署在那周里,《庆远府志》也有详尽的记录,说:“宋那州,在今州西北四十里那周里地;宋地州,今州东十里翁罗里地”,不能混为一谈。况且,宋、元时期的地、那二州实行的应该是羁縻治,明之后的那地州才实现了以土司制的形式,与中原王朝发生了直接、重要的政治关系。
宋、元时期地、那、文三州之罗氏
根据官方的记录,最早授官世袭入驻地、那二州的是罗世念;然而,流传于民间的版本却另有说法,说一支以罗兴德为先祖的罗氏已提前于北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随狄青征侬(智高)。融安桥板《罗氏族谱》载:“罗兴德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于宋朝随狄将军征广西宜州、那州猺蛮之地,杀贼有功,奉勅分封广西那地州世袭服色知州,统辖苗夷历至元朝”。“奉勅分封广西那地州世袭服色知州”的“那地州”应是桥板罗氏族人在明以后的记录称谓,罗兴德应该世袭的是地、那二州,天峨隆安《罗氏族谱》的记录与融安桥板《罗氏族谱》的记录不谋而合。其实,在宋时,随狄青征蛮留守桂西北的各姓氏先人大有人在。如何斌,濮州鄄城人,狄青南征,吏部骑兵为前锋;元丰五年,在宜州征讨罗世念,后以荣州团练使知宜州。《庆远府志卷十二》之《营伍志》载:“皇佑五年,析宜、容、邕州三路,以融、柳、象隶宜州,用武臣为安抚都监兼知州事,以统支郡。若蛮人入寇,率支郡兵并力掩击,益募澄海、忠敢、雄略等军,以二千人屯宜州”;又说:“武臣或知州县”。若此,罗兴德以一个带兵打仗的小统领(弁目)也算是一名武将,随狄青征南而立有战功,为留守戌边,得以敕封世袭地、那二州,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融安罗秀松墓碑文刻录:“始祖兴德公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宋仁皇佑三年,侬智高據邕作乱,狄武襄公青经制广西军事,我始祖以弁目从征,贼平,留我祖镇守庆远府那地州数年,民苗安靖,遂奉敕世袭知州职”。罗兴德的墓在“松树坡”,碑文说:“维先祖罗讳兴德公系江西南昌府人氏,因永山公奉旨远征崇良供职土巡检后落籍此地,遂将先祖遗体迁葬于松树坡之阳”。罗永山是明隆庆五年(1571年)才从那地去富禄出任土巡检司的,据《河池地区古代历史志书》载:明隆庆五年(1571年),古田起义军首领韦银豹作乱,朝廷令广西巡抚殷正茂、总兵官俞大猷,调东兰、南丹、那地3土州狼兵及汉兵共10万人,进攻古田,前后三个月,破营寨62处,杀古田起义军首领韦银豹等7400余人。为防范古田壮民,设立常安、桐木、富禄土巡检司,任东兰、南丹、那地3土州官族为土巡检司。罗永山出任富禄土巡检司后,即把其先祖罗兴德的墓从那地迁到桥板,从其举动可以推断:首先,罗黄貌不会是罗兴德的直系后裔,若然,罗黄貌后裔罗忠辅(时任那地土官)一定不会让罗永山把祖坟迁到桥板,毕竟那地才是发源地;其二,罗黄貌从明初纳土归朝世袭那地州后,罗兴德一脉在那地州只是以罗氏官族的身份任“权目”之职,带兵打仗,时任那地州土官的罗忠辅(黄貌直系)调罗永山出任富禄土巡检司,罗永山应该是举家迁移,为日后方便祭祖才把其先祖罗兴德的墓随迁到桥板。融安桥板自罗永山之后,“子孙繁衍分居远近四周邻县(融安县志)”,这是深得其实的。但,遗憾的是,有关于罗兴德的官方史料尚未发现丁点记录。
北宋前期,地州、那州、文州、兰州、抚水州等是宜州管下思立寨(治今宜州市西北)所属的羁縻州洞。当抚水州蒙氏首领强大的时候,这些羁縻州洞的首领都听命于蒙氏。熙宁、元丰年间,抚水州蒙氏首领势力中落,在罗兴德31年之后,地州的罗世念崛起。成为宜州思立寨属下思广等五十二洞的首领。《据《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八八》载:原初,“安化上、中、下三州及北遐镇(原抚水州分置)月赴宜州公参”及贡献方物、兵器,宋王朝都有定例给予赏赐,支给路费,并按资历、劳绩予以文书迁资升级,所卖的木板也付给合理的价格,具体“皆宜州溪司施行”。元丰元年(1078年)以后,宜州知州钱师孟、通判曹觌却“擅裁损例册,酒食不如旧,买木板不及价,赏答贡物估价亏其实,迁补文字至五年不给,故自五年(1082年)三月侵掠省地”。当广西经略司追查原因时,钱师孟等敷衍塞责,“以山稻不稔,溪洞大雪牛羊多死以为言”。广西经略司也没深入了解,及时纠正钱师孟的虐政,结果激起了思广等五十二洞首领罗世念的愤怒,举兵攻打宜州;五月一败宋军,“如京吏费万战死”;六月二败宋军,“知宜州王奇战死”。此事震惊了朝廷,宋神宗马上调谢璘、和斌等“经制”其事。罗世念等本无心反宋,只是受不了钱师孟等的欺压盘剥,在得到谢璘的保证后,便“率酋党四千八百内附”。宋封罗世念为内殿承制,蒙成想、蒙金圣、蒙光仲、蒙光赵为西头供奉官,“世念兄弟儿侄补西头供奉官、右侍禁、披带班、下班殿待等“百零六人”。
罗世念为何许人也?《明史》称之为“土人”;《全宋文卷一六五一》称之为“安化州罗世念”;《宋会要辑稿》称之为“抚水蛮”;《庆远府志》称之为“地州土人”。综观当时宜州属下诸羁縻州洞的格局,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是安化州,西是以莫氏为首的镇宁州及茅难洞,东南是环州;环州之南是金城州;金城州的西部为三旺洞、暇水洞,西北为自称“南丹节度使”莫大王的领地,南侧为韦氏的兰州。这些羁縻州洞都是各有其主的。那么,地、那、文、三州应该属于罗世念的领地。而此领地原先是罗兴德的,是敕封世袭的。或可以这样设想,罗世念应当承袭的是罗兴德的领地。那么,罗世念极有可能就是罗兴德的子侄,这也符合逻辑,试想一下,罗世念靠什么资本迅速抢过自古以蒙氏为首的领导地位,并且远离地、那、文三州属于自己的地盘,到安化州去统领群蛮,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罗世念一定有一股官方的势力作靠山,罗兴德是世袭的地、那二州的首领,依附于朝廷,如果罗世念与罗兴德有族亲关系,这对罗世念统领群蛮有极大的帮助,只不过因其被壮化,定居在蛮夷地区,被修史的后人称之为“土人”,这并不奇怪,并不能根据宋、明诸史盖棺定论,嘉庆《广西通志》卷51也下了定论,说:“那地土官罗姓,旧为溪洞酋长”的记录。自古修史都是后朝修前朝的史,身处中源的汉人叫地处偏远的蛮疆叫蛮夷,蛮夷之地生活的都是土人,这本身就带有区域及民族的歧视,大多忘了“自古就有民族大融合”的存在。如宋时,宜州人冯京,三元及第,为宋代最后一名状元。朝廷重臣,一生辅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皇帝。因少年时(十五岁)随父迁居藤州,后落籍鄂州,成名后有史料还不是把在鄂州应举的冯京說成“鄂州人”了。罗珠原籍湖广长沙,后來还不是成豫章始祖!罗世念作为汉人,被壮化是很自然的事。罗世念之前,入桂的先祖大有人在,如:汉代罗郭之子罗逢徙广西天河县;汉末建安时罗辇之子罗令帛、罗令希徙广西太平府崇善县;汉元罗季章三子罗德徙广西宜山县黄家村、天河县袁村等处;罗臣恭子汉元康丙辰年生的罗诚,五十八岁任广西谏议大夫;汉元康己未年的罗崇十世孙罗季萱、罗季万徙广西太平府崇善县,支分庆远、宜山、天河等地;汉王莽篡位时,罗茤徙广西罗阳县;罗晋章,大元间,徙广西南宁府隆安县,后分武鸣、来宾、宣武等处。谁敢保证罗世念不是他们其中一位先祖的后裔?
罗世念世袭之后,大观二年(1108年),时隔26年,“羁縻知地州的罗文成、文州的罗更宴、兰州的韦晏闹、那州的罗更从皆内附”(《宋史》卷348《王祖道传》),宋置黔南道以统之,同时析地州的建隆县置孚州。宣和(1119~1125)中,宋废黔南道和孚州,文、那、地三州的建制一仍其旧,均为罗氏的领地,也就是说,均为罗世念的子侄在此文、那、地三州承袭。直到20年后的建炎年(1127-1130)间还出了个罗姓的将军。据《文献通考》载:“安化州最騺悍,在宜州西境,官给生料盐以拊之,犹日侵省地以耕,民不敢与争,州不敢禁。顷有凌,罗二将者,建炎年(1127-1130)间尝率洞兵勤王。贼曹成入广西,建大旗购二人。二人遣健兵侏儒数十辈,截发为牧童,候曹成兵过,自牛背强弩以毒矢射之,中者立死,成惊,俱遁去。”这段文字描述了凌、罗二将的勇武与谋略。“靖康”之难,四方“勤王”。宜州及管下诸羁糜州洞首领在此困难之际,即义不容辞北上勤王。当时,能率洞兵北上勤王唯首领能其任,或可考虑,南宋初年威震广西的“罗将军”即与那、地、文三州其中的某一个人有着承前起后的关系。从罗兴德----罗世念----罗文诚----罗将军各自的历史时段推,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们都相隔着二、三十年的时间,很符合人类的繁衍规律,并根据罗永山迁其先祖罗兴德墓,由此或可说:罗兴德----罗世念----罗文诚----罗将军----一直到罗永山、极有可能就是古那地州宋、元时期罗氏土官族一脉(只是笔者的想法,还有待考证)。只知道土官都是世代沿袭的,没什么外姓人族人受封替袭。“元仍为地、那二州”,证明元朝仍为此支系的领地,这与融安及天峨隆安方面的“统辖苗夷历至元朝”极其吻合。
明朝以后的那地罗氏土官族
根据融安及天峨隆安方面的材料,罗兴德支系如果“统辖苗夷历至元朝”的话,那么,明初的罗黄貌又怎样进入那地?诸史都记录为并地、那二州归明。但具体怎么“归”?这是一个极其严谨的研究话题。因为从明之后的那地州罗黄貌的世系源流看,罗黄貌的支系源流是从于江西祖源,并无半点罗兴德和罗世念的踪迹。根据《土官底簿》载:“那地州知州罗黄貌,系宋朝世袭土官”之言,一些搞民族研究的专家就认定罗黄貌为罗世念的直系裔孙。那究竟如何界定罗黄貌,我们还得细细论述。
据天峨隆安《罗氏族谱》载:“罗黄貌,字孟昭,号郎州。系前朝谏议大夫罗世孙公立长子,原居江西南昌府新建县文城,元末武进士,任广西庆远府尹,赘官族黄姓之女。(明朝得天下后)以先年助元(之由),(明)降削其为地州知州,收掌地州的宋朝州印,赴京告缴,并地、那二州为那地州,奏准铸换印信、诰命,加级服色,接职奏训大夫(世袭)”。融安桥板《罗氏族谱》也有类似的记录,只是不及天峨隆安《罗氏族谱》阐述得顺畅。那地罗氏官谱在记录罗黄貌时,只是简要记录罗黄貌是奉命征讨那州猺蛮,这与《天峨六排镇建置沿革》的记录相当吻合,说:“唐前为蛮洞,世以蒙氏为统领,唐朝肃宗年间建制,在那州设州治,称羁縻那州,宋朝大中祥符年间,蒙氏反叛朝廷被平,改由罗氏任州官,明朝洪武元年,地州知州罗黄貌率兵攻下那州后,上书朝廷,撤那州入地州,成立那地土州”。罗黄貌还有其两位胞弟:罗黄冠,受命征剿贵州独山籍居该县;罗黄道分居河池金洞。两处分支系在民间已得到吻合于那地的证据,那些分发河池各地作协防式留住的“黄”字辈先祖就有十多个,均已浮出水面,公诸于世了,在此就不一一阐述。
其实,《庆远府志卷十二》里有明确的记载:“其兵有从征、有归附、有滴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戌,或分拨省属,立卫统之。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滴发,以罪迁隶为兵者”。那么,罗黄貌以“以先年助元,(明)降削其为地州知州”也是情理之事。遗憾的是,罗黄貌元末身份为元官,其以武状元的身份知庆远府尹一职在官方却没有记录,这不是谁之过,而是历史志事的悲哀。《庆远府志-职官志》说:“元代官多失考”(特别是元末);《庆远府志-武举》说:“元,武举之制,肇自唐长安二年,而历朝之应是科者无可考”;又《庆远府志-武职》说:“元,庆远路职名俱无可考”。官方没有记载,那么民间流传的谱牒也就成为重要的依据,这就是为什么当下国家支持修谱的原因之一。
中国自先秦、和汉唐之后,汉文化根深蒂固,承载着历史的传承。元朝的九十多年,汉文化并得不到重视,民族融合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经济、文化、生产生活落后,特别是元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大西南!从元代诸史就可以看出,针对广西边陲的庆远知府,历史事件及相关官宦人物都没有记载,从《明史》的“元仍为地、那二州”看,地、那二州虽归元,元并未重视广西边陲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版图在元朝的眼里名存实亡,如此的放任自流,宜州属下诸羁縻各州必将群雄四起,地、那、文州的罗氏领地也得不到安宁,外驱的猺蛮不时反攻夺巢(民间传说每十年一次大反攻,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时任庆远府尹的罗黄貌亦鞭长莫及。而中原地区,明朝定鼎天下,为稳定边陲的少数民族,朝廷认为:你一个堂堂的前朝庆远府尹,都管制不了属下的羁縻州,那你干脆下去管其中的一个州吧!于是,降一级,把罗黄貌削去地州任土官。故有了罗兴德支系世袭只“统辖苗夷历至元朝”的说法。
那地罗氏民间世传:罗黄貌上朝呈报功绩时,要求想返回原籍(江西),但当朝并未允许罗黄貌的要求。见其征蛮确实有本领,亦命罗黄貌就地任职,世袭管理地、那二州之事。罗黄貌说:那州地偏物奇,蛮人难以教化,我很难以治理得了。”帝以为那州有什么稀奇古怪和新奇之物,随口问道:“那州莫非新艳异”; 罗黄貌答曰:“地图还是旧山河”。帝曰:“既然没什么不同,何以难管呀”。即命罗黄貌回地州。皇命难违,为便于管理,罗黄貌遂奏请拼那州入地州为那地州,帝准奏,授其世袭那地州知州,并赐以四爪金龙朝服,御提上马,这是其他受赐的土官官员中所从未有过的(最多也只赐的图腾为“虎”)。后来,州衙迁署现在的那地,罗黄貌后裔用青石板刻上此副对联,置于那地衙口大门,以示皇恩浩荡及祖上的功德。至那地州改土归流后被毁坏,甚是遗憾。至今那地周边部分民国时期的老人尚留印记。
那地《罗氏宗谱》开篇没有谱序,只有部分条纳引言,曰:“吾祖自汉惠帝时奉敕授江西南昌府太守,以官籍世居新建县豫章沟,后徙柏林,徙罗坊,徙藻山,迁诸文城”。其后的人物世系为:罗珠——居厚——臣恭——利祖——企生——景福——万幼——元灿——铿——尹伟——有光——汉惠——宏信——绍威——周翰——巨卿——轩——延嗣——节——惟孝——校——智隆——时章——公望——汉臣——朝立——彦申——植——伯膺——云甫——公立——黄貌(那地基祖),连同罗黄貌共计三十二代人,均记录有科试高中的时间及所任的官爵禄位。且不管代份如何,综合引言及人物世系,我们可以查阅江西《罗氏大成谱》(罗珠第四十三代孙罗盛得编撰,大学士,谱成呈当朝,帝签发行,民间叫“皇谱”),至始祖罗珠以后迁柏林,柏林的基祖罗瑭被遗漏掉,罗坊的基祖罗仁捡(仁节弟),藻山基祖罗智隆,文城的基祖罗云甫,主线清晰,全系所生子嗣名讳均有明确记录,有一丁点小错是把兄弟间的名讳互换,实为无错存漏罢了。并根据《罗氏大成谱》吊线图及豫章始祖珠公源流表(1—5世)、豫章源流世系表(居原房5—14世)、豫章源流世系表(居原系9—14世)、豫章源流世系表(居厚14—24世)、企生派衍——智通世系表(19—19世)、企生派衍——智通—绍威世系(29—39时)、企生派衍——智通——宏信世系表(39—43世)补漏,人物世系为:罗珠(始祖)——居厚——悉——臣恭——诚——微——达——叶——昇——季实——霄——令恭——瑭(柏林基祖)——文通——铿——均章——企生——昌——智通——利祖——景赐——万幼——元锦(元灿弟)——世功——志义——尹俊——有光——汉惠——宏信——绍威——周翰——臣卿——轩(荣夫)——延嗣——仁节(罗坊基祖仁捡)——惟忠——校——智隆(藻山基祖)——时卢——公望——汉臣——朝立——彦申——植——伯膺——云甫(文城基祖)——公立——黄貌(那地基祖),从32代补教为48代。但《罗氏大成谱》只查到40世罗公望,说“公望生四子无考”,可喜的是,那地《罗氏宗谱》中录有罗公望的四子:汉臣、汉杰、汉文、汉武。汉臣生朝立、朝立生彦申、彦申生植、植生伯膺、伯膺生云甫,迁文城为基祖。基祖生公立、公济、公武;公立生黄貌;黄貌入桂为那地的开派基祖。
40世祖罗公望以上的源流有江西《罗氏大成谱》记载,这是毋庸置疑的。只需弄清楚罗公望而下的源流即可下定论。以下是对那地《罗氏宗谱》40世----48世人物世系的考析。
(一):从繁衍的字辈谱看
1:查企生派衍——智通——宏信世系表(39—43世,时庐弟时章之后两代人单名,到42代、43代字辈为朝、彦。与那地《罗氏宗谱》的平行字辈相吻合。
2:罗公望之后于豫章祖源即注明无考,只知道江西新建文城的基祖是罗云甫,《豫章罗氏江西各县支基祖》记:“宋进士文城罗公讳翔龙号云甫”,与那地《罗氏宗谱》的“迁诸文城”相吻合;另江西历代官宦名录里还查到罗公济。罗公济,四十七代,元祐戊午(1318年)辟授建昌主簿,迁阳武尹。从时间、字辈及年代看,此罗公济与那地《罗氏宗谱》的罗公济当属一人,为罗公立的亲兄弟。
(二):从人类发展规律推
天峨隆安《罗氏宗谱》载:“罗黄貌,生元大德辛丑年(五年,1301年)四月初五日,终于洪武丙辰年(五年,1376年)正月二十日。字孟昭,号郎州,系前朝 谏议大夫罗 孙公立长子,原居江西南昌府新建县文城,元末武进士,原任广西庆远府尹,赘官族黄姓之女,因先年助元,故明时被削为地州土官,洪武元年(1368年)收掌地州宋朝印信赴京告激,奏准铸换印信,并换诰命,加级服色,并地、那二州为那地州,在任两年”。
虽为土官族分支,但隆安《罗氏宗谱》的可信度极高,与史料《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的时间十分吻合。说:“洪武元年(1368年)罗黄貌归附,洪武七年(1374年)授本州知州,洪武九年(1376年)被利州知州岑志良杀害,劫去印信”。虽官方未记录罗黄貌生年,以如此可信度极高的隆安《罗氏宗谱》,我们姑且信其生元大德辛丑年(五年,1301年)。而时卢生于1068年,两者相隔233年,历10代(除44代的植为第4子与云甫为第二子外,8代均为长子),平均23.3年一代,很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三):四十世罗公望之后在江西失考的原因
根据那地《罗氏宗谱》的记载,四十世罗公望生子汉臣(四十一世)远离江西去了嘉兴(浙江)当县令,四十二世朝立辗转德阳(四川)任教谕,四十三世的彦申、四十四世的植可能遗留德阳,到四十五世的伯膺却上湖北,在孝感当县令。事实上,此时段的罗盛得(珠公四十三世)在编修《罗氏大成谱》时,这几代人都已不在江西了,故只能记录失考。到四十六世云甫时才转回祖源江西,但却到文城去开基,之后,四十七世罗公立在江西境内的饶州任教谕。若此,到黄貌中武进士时,才从江西赴庆远府任府尹,之后,明用元官,罗黄貌被削到地州任土官,世袭州职,开宗立派。众兄弟护送,分散留居协防,发展成为当今整个河池之罗姓。
为考证那地罗黄貌世系的准确性,那地罗黄貌后裔即作了大量的考证工作。二00一年,南丹《罗氏族谱》编撰委员会委派罗耀安(罗黄貌支系)、罗绍华(罗黄科支系)两位宗亲前往江西祖源寻根问祖,惊奇地发现那地古传《罗氏宗谱》源流与江西《罗氏大成谱》不谋而合,并得到祖源宗亲会(罗珠文化研究会)的高度认可,解开了祖源多年来罗公望支系失考的原因。之后,江西祖源扩建罗氏宗祠堂,祖源应邀河池罗氏(即黄字辈)后裔诚立罗黄貌牌位,以系敬祖归宗,千古流芳。
罗黄貌世系被曲解之小议
罗黄貌世系之所以被误解,其实有一些历史的因素。《土官底簿》有:“那地州知州罗黄貌,系宋朝世袭土官”之言,得出罗黄貌为罗世念的直系裔孙。然就其专载中国古代土司的《土官底簿》而然,其《提要》都说:“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明万历二十七年刊刻的《广西通志》在记录罗黄貌时,并未说“土官”二字,只说“罗黄貌纳土归附”,而到了明、清诸史却成了“土官罗黄貌”。清嘉庆版《广西通志》卷51却下了定论,说:“那地土官罗姓,旧为溪洞酋长”。其实,不管是“土官罗黄貌”或“那地土官罗姓,旧为溪洞酋长”都存在许多广义的理解。罗黄貌任的是土官,后人撰史用当时的称谓称之为“土官”,本身是件正常不过的事;明朝之后罗黄貌虽世袭那地州土司,但这么大的那地州还居住着宋、元时期的罗氏族群,于是有了“旧为溪洞酋长”的说法。就连清道光年间的《庆远府志》也说:“那地土官开送《宗图册》称,始祖罗黄貌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明初随征那周瑶蛮,予世职等诏,荒唐无稽”。和现代一样,同样隔着几百年的《庆远府志》的编撰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也不会拿着那地罗氏的《宗图册》去江西考源,就算是去,在封建时期,还没有那个姓氏能把宗谱对外宣示。不外乎还是以一些历史志书上的只言片语下定论,若然,那地罗氏的《宗图册》那会留下这些质疑的声音。谁都知道,史书同样存在诸多错误,都是后朝修前朝的历史,存在诸多主观、地域及政治的因素。不过,在我考究那地州历史的过程中,常常让我纳闷:家谱在封建时期是何等神圣的产物,自古被“藏在深闺”,族内平庸者仍望谱兴叹,何况外姓,更别说傍附了,去哪里胡诌如此严谨、顺畅的谱系,必须得让祖源认可才行!
那地罗黄貌系第十九世孙罗腾皋(自称十九世孙)、第二十六任土官知州于咸丰九年撰《创建祖词碑记》有:“我祖自宋讨平那地”的说法。“我祖”极有可能指的是“宋皇佑三年随狄青南征的罗兴德”,因为罗世念不管是官方文献或是民间传闻都没有说其“征讨”的事。据考证:罗兴德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而罗黄貌原居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宋时的罗兴德与元末的罗黄貌祖籍都是新建县,是老乡,或是族亲,谁能保证罗黄貌的祖上与罗兴德不是同祖?更巧的是,从罗黄貌的祖源看,罗珠第36世罗惟忠生罗桂与罗校。罗桂支系失考,罗校生罗智隆、罗智照。罗智隆(藻山基祖)繁衍罗黄貌一脉,罗智隆、罗智照的人生时段刚好与罗兴德吻合,是否此失考的罗桂支系就是已经提前入桂的罗兴德支系呢(即罗兴德为罗桂之子或孙)?都有可能。但是,从那地世传序列的明以前的世系看,罗腾皋肯定承认明以前的罗黄貌世系,只是因“明季叛目毁灭家谱”(那地罗氏祠堂碑文),故明以前的世系有遗漏罢了。
还有一点还可以佐证罗黄貌不“系宋朝世袭土官”。《庆远府志》说:“那地多是狼人,衣服与汉民同,耕田而食,征调则为狼兵(土司之兵),明沈希仪赖以破贼”;又说:“州界蛮猺之中,山川盘纡,有险可恃”和“那地俱系蛮谿獠峒”。若此,那地自古为猺苗集居地,又没有汉人,那地狼人的衣服何以与汉民同呢?关于“狼人”的称谓,笔者有自己的见解,在相关文史中“狼人”被解释成明代中叶至清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那原有的本地“撞”又作何解释?是否“狼人”就是被壮化了的外来汉人呢?只知道由“狼人”组成的土司的军队叫“狼兵”。再说说一下瑶族,瑶族,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历史传承都以代代口传,在瑶族民间,世世代代都有“先有瑶,后又朝”的说法。“朝”代表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立的统治机构---土司,地处桂西南的“土司”听“朝”宣征,奉旨征讨不归王化的瑶族,在瑶族人的眼里,代表“朝”的“土司”是后来的。据考证,南丹瑶族为蚩尤的后代,蚩尤与黄帝大战后,部分族人由北向南迁移,开辟无人住居的桂西南,在史书上,他们被叫做“五溪蛮”或“长沙五陵蛮”,魏晋南北朝时,他们又被叫做“莫徭蛮”。被征讨的瑶族都不是本地土著人,而征讨的罗氏代表的“朝”,又怎能称之为“土著人”呢!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是“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等。以前中国把东方的异民族称为东夷(如日本人、韩国人),把南方的异民族称为南蛮(如东南亚人),把西方的异民族称为西戎(如西亚人),把北方的异民族称为北狄(如蒙古人)。于是,古代中原自视为正统的撰史人,从来就不会拿正眼看看地处偏远的南疆,把所有住在偏远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加上“犭”字旁,简直就是蔑称!如“瑶”作“猺”。夷蛮国家和中华的关系不是对等的,是下对上的朝贡关系。同理,那地上古罗氏土官族也把瑶民叫作“猺蛮”,但令他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后到的他们之后也被中原的史官称之为“土著人”了。另外,从基因学的角度分析,那地罗氏族人也有“六甲人”的特征,有中原民族的遗传基因,显性基因应当位于Y染色体。所谓“六甲人”就是说最小那只脚趾的外侧是生了一点脚趾甲出来的,明显有别于其他四只脚趾甲,又叫“复趾”。当然,民族遗传基因属高科技范畴,但“复趾”这一显象特征被古代罗人作为辨认族源的唯一方法,并世代传承。
那地州明以后罗氏官族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罗黄貌自洪武元年省“那”入“地”为那地州后,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那地州改流并入河池县(广西省政府档案)卷149,共历二十二世、二十九任土官。在这560年的时间里都与中原的中央集权保持着紧密联系。中央朝廷利用土司制度在地方实行“土皇帝”式的管理,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的统治,抵制地方少数民族的反抗,镇压边民起义,以巩固其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最具荣耀的当属罗廷凤。据《明世宗实录》载:罗延凤因“尝听调有劳”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免赴京”命袭替那地州土官知州,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率部随田州瓦氏夫人到浙江抗倭,保家卫国;四十二年录平瑶功,授东兰知州。又据《万历武功录》卷4《十寨诸僮列传》载;“万历七年(1579年),那地州土官知州罗谦端听两广总督刘尧海的调征,前往十寨(今忻城,来宾,上林三县交界地)镇压当地壮人的反明斗争,翌年“论土吏功”,公居“第一等”,获朝庭二十两黄金赏赐”。那地州属武道专攻,历代听调于朝廷,所建功绩不胜牟举。同时,那地州罗氏也同样依附于朝廷的力量,才得以稳定传承。至明末,外部势力挑衅,内部争袭激烈,官族罗振明的权变,谋杀多任州主和及长房嫡系,许多历任土官都未能得到稳定的传承,故出现了兄终弟袭,侄亡叔继,由直系而旁支,几十年间走马灯式的换了七任土官。据融安《罗氏族谱》载:罗德寿于顺治元年清政府开辟行查粤西土官,三月初二日,右翼总镇临池州安民,罗德寿率目低军前,呈祖印转定南王,后亲低广西布政司接见,准赏龙牌,回州任事;之后,罗道傍蒙庆远府尹赵开雍的帮助以及罗德忠得到白启明的扶持,罗会禧时期的罗中兴刁控案等等。无不显示出一种相互的利益关系。
罗黄貌后裔分布情况略述
罗氏在那地虽历史悠久,但世居那地周边的罗氏却与历史人口发展不成正比。究其原因,那地作为河池罗氏的发源地,各历史时期外迁的罗氏相当多,大体分三类:一是戌边外迁的,已考究到的有宜州的怀远支、融安的板桥支、天峨的坡结、都隆、环江的西南、罗富打更等。二是避难外迁的,这主要是明末清初时期,官族四房罗振明权变,已考究到的有宜州的福龙、巴马的所略、河池的纳合,田东的良涞。三是叛目外迁的,已考究到的有天峨的那周(改索氏)。纵观那地罗姓,均已融入当地民族,汉化、壮化、瑶化、苗化、布依化等等,巴马所略还有入赘瑶姓改“纳”姓的。然而庆幸的是,不管罗黄貌后裔身处何地,都不忘自己的根在那地,祖源在江西,堂号书写“豫章堂”,这就是民间历史的传承。
罗黄貌世系谱述
按:《南丹县志》在整理那地土司罗黄貌世系时,说:永乐九年至成化年间(即1411-1467年)是韦氏6位承袭那地州事,此说法并不是事实。从1412年-1476年间应是罗志通、罗文愈两父子承袭任职,州力逐渐步入鼎盛。史料《土官底簿》、《苍梧总督军门志》、《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均有记载;《庆远府志》与那地《罗氏族谱》同。况且,土司的制度是世袭传承,每届必上朝报袭,时间非常清晰。不知《南丹县志》以什么证据定论而出版?
那地基祖 罗黄貌
罗黄貌,字孟昭,号郎州。生于元朝大德辛丑(5年)年四月初五丑时(公元1301年),元前期时段生人。原谱载:已酉科武举,庚戌科会试中第三十名武进士,效用奉命征讨广西那地州猺蛮有功,奉旨敕援那地州世袭服色知州,于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甘日亥时寿终,葬于嘉柳山之阳,(另据罗村族谱载:葬于都安察粤大防山)祖母黄氏,生一子:民宝。
《补注》:《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洪武元年(1368年)罗黄貌归附,洪武七年(1374年)授本州知州,洪武九年(1376年)被利州知州岑志良杀害,劫去印信。
二世祖 罗民宝
赴京承袭,洪武十七年(1384年)寿终,葬于纳莫山之阳,祖母韦氏生一子:程达,萌生。
《补注》:罗民宝。“民”字只当字辈使用,实为“罗宝”《苍梧总督军门志》卷四载(广西史料)罗黄貌故,子宝袭。又《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罗黄貌)男罗宝赴京,钦蒙重发降印信,除授本州知州,十七年(1384年)被贼杀死,统州事八年,官方正袭一年即被害。
三世祖 罗程达
承袭州事,永乐九年(1407年)五月初三酉时故,葬峒平山之阳,祖母韦氏生一子:志通。
《补注》:与明宝同,“程”字只当字辈,实名“罗挞”,据《土官底簿》和《苍梧总督军门志》卷四均作“罗挞”,《土官底薄,那地州知州》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罗宝“被贼杀死”亲男罗挞(报袭),十九年(1386年)准袭,罗程达做了二十六年的土官知州,永乐九年(1407年)因故终职。
四世祖 罗志通
承袭州事,约终于正统五年(1440年)葬于峒平山之阳,祖母韦氏,生一子:文愈,萌生。庶母黄氏生一子:文先(公生武营,传随杰公征剿广东新会、台山,留居该地。生子:名锦。)。
《补注1》:罗志通于其父罗程挞死后第二年即永乐十年(1408年)袭职,《土官底薄,那地州知州》载;罗挞故,男罗志通(报袭),永乐十年(1408年)五月奉圣旨:“准他袭,钦此”《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均记载。罗志通分别于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两次上京进贡,约于正统五年(1440年)上半年因故终职,承袭州事三十二年。
五世祖 罗文愈
承袭州事三十七年,成化十三年(1477年)终,葬于峒平山之阳,祖母莫氏生一子:武杰,萌生。
《补注1》:《土官底薄、那地州知州》载,罗志通故,嫡长男罗文愈(报袭)。正统五年(1440年)七月奉圣旨“他是土人,既有府,州官保结,着他袭,还行文书与布政司覆勘,若不实,拿解来京,钦此”《明英宗录》载;景泰四年(1453年)十二月,罗文愈遣人进贡,另《土官底簿,那地州知州》载,罗文愈死。子罗武杰十一岁,明朝破例让武杰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袭职州事,说明罗文愈自正统五年七月奉旨袭职后,历景泰,天顺,成化年间。
六世祖 罗武杰
公生1466年,承袭州事三十二年,公修拉潭营盘。大堂碑记落款是;“大明弘治五年孟夏月吉旦,那地知州奉训大夫世袭知州罗武杰立撰”,一共六百字,字径2厘米,述说土司罗文愈于明成化乙巳年(1485年)中秋逝世后,其子罗武杰袭承父职,为防兵犯,即修缮此营盘,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生两子,世爵、世祖。(疑还有一弟为世璟),祖母不祥,公葬峒平山之阳。
《补注1》:据朝庭规定,土官袭职的最低年龄限十五岁,而罗武杰十一岁即破例袭州事,何为?当时泗城州(今凌云)土官岑豹、岑应父子势力扩张,胆大妄为,不断向周边扩张,天峨县西北与贵州罗斛寨隔着红水河相望,属流官冶理,岑将流官赶走,夺印占其地,那地州西南与泗城州接壤,如不及时让武杰公袭职,州中无王,易生枝节,朝庭不易管理,为牵制岑氏,武杰公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奉旨袭职州事,至正德五年(1510年)初因病终职。
《补注2》:据《苍梧总督军门志》与《土官底薄、那地州知州》及明万历二十七年刊刻的《广西通志》记载:“那地州土官罗武杰故,长子延葡袭。故,子世爵袭。绝,武杰次子延凤袭。”此记载应是错误。 按那地罗氏字辈排列来看,到此段时为:“文武世廷,忠谦振道”。如果按“文武廷世,忠谦振道”。的话,罗忠辅父辈当为“世’字辈。但罗延凤确实为罗忠辅的父亲。其实,史料尚且漏掉一人,即罗世爵的胞弟罗世祖,罗世爵袭州职,领胞弟罗世祖征宜州怀远,罗世祖留居宜州庆远,后迁吉甫村,为现昌里更林罗保勤公支,为(发)祖源,其另立字辈为;“世宗顺继,秉天存仁,永远发达,盛德益新”。至罗继周时,值那地罗氏官族罗振明权变,为避命,幼主罗道旁及生母何氏得族亲罗中巴护送,逃至宜州庆远吉甫村找罗世祖的后人,后得罗继周护送回那地,让其子罗德忠任州职。罗继周即留那地,分居现昌里更林,至今已传承了一十四代人。如按史料记载和土官的传承制度,罗世爵死后无子,该传其胞弟罗世祖袭州职,由此可知,《罗氏宗谱》的此段世系是正确的,各地《罗氏宗谱》对罗世爵的谱系传承非常清晰,就《庆远府志》而言,都与《罗氏宗谱》相吻合。那地州属宜州庆远府管辖,供奉方物及传承袭位都上报庆远知府。《苍梧总督军门志》与《土官底薄、那地州知州》记录存误,可能是这两本书的作者在记录那地州的记事时以明万历二十七年刊刻的《广西通志》为蓝本,这不足为怪。
七世祖 罗世爵
约生1491年左右,承袭州事于正德年间,奉旨征古田,于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承袭州事,承袭州事二十多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征泗城州(今凌云)。公生七子,长廷楚(葡)、次廷银、三廷管、四廷相、五廷好、六廷敬、七廷凤。
《补注》:除了那地州的罗世爵外,云南兰州也有一个罗世爵,其父罗文忠,只知为罗克公的第五世孙,生、卒年不详,罗克公于明洪武十五年入云南兰州立土司,为云南兰州土司官族的开山基祖,比那地州土司略晚。经推算,与那地的七世祖罗世爵上下传承差不了多少年,云南兰州的罗世爵无子嗣,序及堂弟罗世禄承州职。《苍梧总督军门志》与《土官底薄、那地州知州》记载那地州罗世爵无子嗣,应是与之混淆。特此说明,再无更说。
八世祖 罗廷楚(葡)
祖母不祥,多病无子嗣。
(列)八世祖(第九任土司);罗延凤
约生1499年左右,因延葡公无子,其兄廷管与七姓公目公议,顶廷凤替袭(天峨拉增《罗氏族谱》),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率部随田州瓦氏夫人于浙江抗倭,祖母不祥,子忠辅。
《补注1》:罗延葡死后,无子嗣,由其弟延凤替袭,初只以“土官男”名份替事,后因听调有功,朝庭才予以“实授”。据《明世宗实录》载:罗延凤因“尝听调有劳”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十二月“免赴京”命袭替那地州土官知州,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随田州瓦氏夫人率部浙江抗倭,保家卫国。《江南经略史》下卷《调狼兵记》。四十二年录平瑶功,授东兰知州,做了十多年的土官。
九世祖(第十任土官) 罗忠辅
约生1524年左右,承袭州事,生四子:长谦端;次谦范(生振环,振环生道旁,道旁生三子:长子德忠,次子德思,分居拉花更庭,三子德恩,分居隘石,都牙);三谦慎(逊)夭;四谦晋(为发动“振明之乱”的罗振明支系。从各地罗氏族谱看,都把谦端称长房,谦范称二房,罗振明被称为四房的记录)。
《补注》:《明世宗实录》载:忠辅公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以前袭职州事,六月,由于“剿平瑶僮功”由“土官男”升授“暂署本职”。又据翟九思《万历武功录》卷4《怀远清瑶僮列传》《永宁洛容诸僮列传》载:隆庆六年(1572年)罗忠辅率那地土兵镇压今三江侗族“瑶僮”人民的反明斗争,表现忠勇,获明王朝二十两黄金赏赐。同年再征怀远、府江。平乐、荔浦,迁江由其族爷世璟(延凤叔,疑是世爵公兄弟,)听调。永宁,洛容,由其次子(谦范)应调,这可谓一门父子,为保家卫国尽了罗门的力量。
十世祖(第十一任土司官) 罗谦端
约生1549年左右,承袭州事,在任近三十年,修拉谭营盘山清虚观及丹炉古营盘(现列县级文物保护),求仙入道,世称“罗大仙”号观阳子金光罗汉,年少忠勇,文笔秀丽,才华横溢。生三子:长振芳,次振茂(其子失考,其孙德寿、德全),三振邦(失考,疑避罗振明外逃)。
《补注》:1:《万历武功录》卷4《十寨诸僮列传》载;万历七年(1579年),那地州土官知州罗谦端听两广总督刘尧海的调征,前往十寨(今忻城,来宾,上林三县交界地)镇压当地壮人的反明斗争,翌年“论土吏功”,公居“第一等”,获朝庭二十两黄金赏赐:
十一世祖(第十二任土官) 罗振芳
约生1574年左右,承袭于万历三十九年,奉广西巡抚余调征思恩府,生擒贼首李岗等,斩获贼首六十八颗,蒙广西军门杨会同总镇都督王叙提,赏功银一百两,万历四十二年奉调征广东南海陀内,斩获贼首九十三颗,嘉奖牌匾,题“名播功高”四字。公生一子:长道棋,
十二世祖(第十三任土官) 罗道棋
约生1595年左右,承袭州事于天启(1620-1627)至崇祯(1627-1643)年间。崇祯二年奉命都督贵州、湖广、云南、四川、广西五省,受都察院张调征乔里十三寨,生擒贼首杨国庆等,解赴贵州,加升“守备”之职。生七子:长德惠、次德象、三德昌、四德华、五、六、七子失考。德昌、德华未承州事亦被罗振明谋死。
十三世祖(第十四任土官) 罗德惠
约生1615年左右,承袭州事。崇祯十五年奉广西检察院调证广东连山县八排地方,斩获贼首一百余颗,加升“参将”之职,嘉奖牌匾,题“奕世功高”四字,赏功银一百两。之后被叛目罗振明、宁兴义谋死,无嗣。
(列)十三世祖(第十五任土官) 罗德象
约生1617年左右,承袭州事未经一载,被叛目宁兴义谋死,生一子:明臣。
十四世祖(第十六任土官) 罗明臣
约生1637年左右,承袭州事,内乱,被叛目罗振明、宁兴义谋死,无嗣。德昌、德华即同被谋死。
(列)十三世祖(第十七任土官) 罗德寿
约生1623年左右,(振茂公之孙)。《清史稿》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归附。承袭州事,内乱,顺治十一年被罗振明、宁兴义等杀死。
(列)十三世祖(第十八任土官) 罗德全
约生1626年左右,罗德寿胞弟,承袭州事,内乱,又被叛目宁兴义等杀死,生一子:明经。
(列)十四世祖(第十九任土官) 罗明经
约生1646年左右,承袭州事,年方一岁,夭。
《补注》:自此,除振邦公(失考,疑避罗振明外逃无踪迹)外。谦端公一脉全被罗振明谋害,州中无主,由四大棒轮管州事,抗衡罗振明多年,不力。寻谦范公孙、振环公子道旁公回州抗衡罗振明。之后,据民间传闻,道旁公被罗振明谋杀,不见尸首(罗道旁德墓葬在那湾,为石棺墓),众人力邀前官母韦氏(罗德全母亲)下府保结,经庆远府审查,让道旁公长子罗德忠袭州职。
(列)十三世祖(第二十任土官) 罗德忠
约生1629年左右,道旁公长子,承袭州事,生七子:长明绪,次明绎分更桥(老街);三明纪分九丰、郎上、右里(此三地名失考);四明绍分四寨;五明绿分平嘴;六明纬分龙谷;七明纶分翁乐(失考)。公葬纳怀村后。
(列)十四世祖(第二十一任土官) 罗明绪
约生1649年左右,承袭州事,生四子,长会禧,次介禧(分居昌里);三全禧分居翁乐;四仝禧分居纳瓜,世守岜畴石(三、四两支即有可能分居宜州福龙板弄作始祖罗元书,约生于1618--1638年,待考),元书公墓碑刻有祖籍挪地(那地古名)。公葬云榜石比任山之阳,祖母岑氏诰封贞懿宜人,葬云榜比汉山之阳。
十五世祖(第二十二任土官) 罗会禧
约生1675年左右,承袭州事,祖母黄氏生三子:长元良、次元善,三元美,公葬吾隘石岜皆山之阳,祖母葬于路口石江边。
《补注》:会禧公约替袭于1714年左右,终职于乾隆九年(1744年)上半年(清高宗实录)卷221。
十六世祖(第二十三任土官) 罗元善
承袭州事,祖母莫太夫人葬于峒平山之阳,庶母韦氏,葬于万干山,公葬于威享纳朝山之阳,公生二子,长起城,次起瑛,分居纳怀。
《补注》:《清高宗实录》卷221载:乾隆九年(1744年)七月二十九日“以故广西庆远府那地土知州罗会禧之子元善袭职”。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老病退(1198卷)元善公替袭近四十年的土官知州。
十七世祖(第二十四任土官) 罗起城
承袭州事,祖母韦氏,葬于邦里纳翁山之阳,公葬于吾隘石燕山,公生一子:凤翊。
《补注》:《清高宗实录》卷1198载:罗起城在其父罗元善病退后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二月初四日奉旨袭职,于嘉庆五年(1800年)初因故终职,替袭十六年的土官知州。
十八世祖(第二十五任土官) 罗凤翊
承袭州事,公葬于塘结山,祖母岑氏,葬于圹尧山之阳,公生二子:长腾皋,次腾骧。
《补注》:据《清仁宗实录》卷61和卷153载:其父(罗起城)死时,罗凤翊年仅十岁,朝庭为防争袭者窥伺,在其父死后,先让罗凤翊于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初四日袭职,而于嘉庆十年(1805年)十一月二十日年满十五岁时,令他正式袭替,视职管事。
十九世祖(第二十六任土官) 罗腾皋
承袭州事,公生五子:长瑞蛟,故。次锦蛟,三盘蛟,四梦蛟,五渤蛟,祖母韦氏葬于拉茶。
《补注》:《广西石刻录》收录那地土知州罗腾皋《创建祖祠碑记》,碑文撰写时间是:咸丰九年岁次已末(1859年)仲春谷旦,落款称“世袭那地知州十九世孙”,由此可知公任职于咸丰(1851-1861)年间。
二十世祖(第二十七任土官) 罗锦蛟
代理州事,夫人生一子:兰芬,约袭职于同治(1862-1874)年间。
二十一世祖(第二十八任土官) 罗兰芬
承袭州事,祖母莫氏,忻城县人,生二子:长松麟,次松魁。
《补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广西巡抚张鸣岐的《奏折》说;那地州土官罗兰芬终职于光绪(1875-1908)后期,唐兆民《关于土官的两份材料》、《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二辑1982年)准此。
二十二世祖(第二十九任土官) 罗松麟
单名权,字衡斋,代理州事,末代土司,至此改流,祖母张氏,生一子:怀仁。
《补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广西巡抚张鸣岐在其《奏折》中说:那地土州官罗兰芬病故,委官男罗权代理,民国十六年(1927年)那地州改流并入河池县(广西省政府档案)卷149,至此,那地州土司历史“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