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慎终追远”初探

 罗训森 发布时间:2014-05-30

 

   罗氏族谱中,经常见到友族名人题赠“慎终追远”的条幅。
   现在,“慎终追远”更被华人社会推崇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笔者在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期间,曾请教过一些专家学者,未获得满意答案,尤其“慎终”是什么内涵?一头雾水,只能苦苦思索。那么,“慎终追远”究竟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信息?

一、“追远”:说易行难
  “追远”,好理解,人不能忘本,树本水源,罗氏历史源远流长,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之所以有今天,是罗氏祖功宗德所佑。
每个罗氏子孙都要牢记父辈、祖辈的艰辛,每个罗氏支系,都要缅怀开基祖的功德,每个罗氏分堂,都要尊崇罗氏先贤开拓的“郡望”,所有罗氏,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罗子国”时代,这是罗氏“追远”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就是具有极强凝聚力的中华文化!
  因此,追远有两个层面,作为本支系,绝大多数是血缘追远。作为同一“堂号”大部分是血缘追远,存在小部分的文化追远,即有部分非直系的族人,认同该“堂号”文化。作为“郡望”,相当部分是文化认同。而作为“姓氏”,它既是“血缘符号”,又是“文化符号”。因为,在“姓氏”运动过程中,几乎每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的加入,具体、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性,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追远”容易理解,可实行起来难度不小。
  父母仙逝后,每个子女都会怀念养育之恩。祖父母仙逝后,孙子孙女辈留下淡淡的哀思。曾祖父母仙逝后,曾孙、曾孙女辈可能记忆难全。高祖、支祖呢?恐怕就要求助于家谱,万一没有家谱呢?“追远”也就追不下去。有些人甚至连祖父母名字、相貌也不清楚。若有朝一日,飞黄腾达,想“告慰祖宗之灵”,只能留下心头深深的遗憾!想“追远”?悔之晚矣。
因此,“追远”对年轻人,尤其对想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特别有意义。想“光宗耀祖”的罗氏,应该十分重视“追远”问题。

二、“慎终”:危机四伏
   “慎终”何意?从字面上看,谨慎终结!专家学者之所以为难、难以探究,关键在于:一个人的生命肯定要终结,再谨慎也不能“长生不老”。那么,“慎终”肯定不是指个体的生命。现代科学已经发现,男性遗传基因数千年基本不变(女性基因仅影响至亲生子女),只要有儿子、孙子、曾孙……,那么他的遗传基因将一直传下去。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将“无后”,作为最大的不孝。中国传统的子随父姓,竟有现代遗传科学提供强大支持,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太神奇了。
“慎终”对于个人、家庭来说,其遗传基因的链条极易被打断,尤其在实行“一胎化”的当今。谁能保证“代代单传”?研究“慎终”的内涵与现行政策可能有抵触,难怪笔者难究其解。
“慎终”对于一房人来说,其遗传基因的链条也相当脆弱。以本人所在支系“福建闽清洋头罗氏时思堂”为例。应祥公派下分为四房,其中长房和四房人丁兴旺,人才较多,二房较弱,三房仅剩一户!作为“房系”来说,一般没有独立房谱、房祠,其“慎终”问题,相当严重。
   “慎终”对一支系来说,从一个“始迁祖”繁衍、发展至一个支系,荜路蓝缕,相当艰辛,已经繁衍了不少人口。但“慎终”问题亦严重。据统计,一般“始迁祖”在某地生根后,平均五至六代,积聚了相当人力、物力,就会出现较为杰出的人才,从而对本支系产生凝聚力,并逐渐建立本支系的文化,如开建宗祠,开编族谱。如果没有出现相对杰出人才,没有宗祠、族谱,那么该支系的族人,就有被其他支系收编的可能。据族谱记载,笔者支系在清朝时,就收编过邻近不少罗氏族人,甚至以悬挂堂号灯笼的形式,收编一个罗氏支系。
  “慎终”对“堂号”而言,同样严重。一个“堂号”的形成,相当不容易,需要一大批人才来维护堂号的声誉。一旦后续杰出人才不济,该堂号同样存在消亡危险。
“慎终”对一个“郡望”来说,也有危险?“郡望”是某姓氏经过长期努力,在一个“郡”,相当现在一个省里,拥有相当的威望,众多族人引以为豪而逐渐形成的。但如果该郡望所属族人中,长期不出现杰出人才,那么该郡望也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罗氏,历史上曾拥有五个“郡望”,但能留传至今,仅有“豫章郡望”(汉代豫章郡,含现在江西全省,广东北部)。
  “慎终”对一个姓氏而言,似乎没有危险。但翻开各种《姓氏大辞典》,古代多少姓氏已经消亡!所有现存姓氏,至今,仍处于上升和下降通道之中。即使人多势众的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有被溺亡的危险。

三、对策:无后为大
   既然“慎终追远”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既然现代遗传基因科学已有男性遗传基因数千年不变的成果,既然社会各界强烈呼吁、要求改变“一胎化政策”,那么,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疾呼“无后为大”!
   男女生理结构不一样,在人类繁衍方面,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在强调“妇女解放”、“女权”的今天,我们不能偏颇,不能搞超自然的“重女轻男”。应强调重男不轻女,妇女仍然是半边天,仍然可以在社会各领域为人类社会作贡献。重男不能和轻女划等号,“重男”决不是封建意识残余,何况即使在旧社会,每个家庭均以后代“男女齐全”为荣。族谱、县志、省志,直至国史,均闪烁着女性的光芒。
1. 家庭的对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但在长期施行“一胎化”政策影响下,理论上,一半家庭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各个支系在编修族谱时面临女儿不入谱的传统尴尬。作为临时措施,有的支系将女儿收入族谱,罗氏女儿姓罗,理应收入族谱,这是族谱编修的巨大进步。但问题来了,外甥、外甥女能否入谱,似乎没有一个支系会如此“改革开放”,将外甥、外甥女收入正谱。当然,如果外甥、外甥女十分杰出,族谱主编难以割舍,可能会在族谱中的某一版面,予以彰显。
   因此,作为男性青年,成家后必须严肃对待生育问题。如果没有儿子,那么,数千年的罗氏文化,在他这个小小分支,就被终结了。数千年的遗传基因链条,在他身上断裂了!这岂止是犯错,简直就是对祖先的背叛,对罗氏文化的逆袭。即使没有人公开批评他,一旦他知晓此中道理,晚年必受心灵的折磨。
问题严重!怎么办?只有一个女儿,还有生育能力者,千方百计生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有生育能力,有经济能力,再生一个,增强血脉传承、遗传基因链条安全性。当然,更希望智商高的、有社会地位、有经济能力的宗彦贤达,对罗氏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中华罗氏通谱》出版后,某罗氏企业家,与笔者详谈。他深情地说,我只有一个儿子,现在他也能接班,但保险系数不够啊!翻阅《中华罗氏通谱》后,决定再生一个儿子,确保罗氏文化不会在我这个小小支系里终结。为了“香火传承”,富有富对策,穷有穷高招,“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万一因各种原因无法有直接血缘后裔者,中华传统文化亦给出从血缘关系上,由近及远的临时解决方案:继嗣。
2. 房系对策
   房系一般没有自己独立的宗祠及族谱,但也有例外。如广东普宁县南径镇,一个镇几万居民,居然清一色的罗氏。其始迁祖清朝年间从福建移居广东,其派下,大房分小房,一个镇里就有几个属于房系的罗氏小宗祠。又如福州一个罗氏支系,不但能单独立“堂号”,而且房系也有能力分堂,自立“堂号”。
  房系主要用于增强本房各户之间联系,一旦某一户出现“无后”状况,出现“继子”问题,将首先在本房内解决。
3. 支系对策
  支系历史由始迁祖决定,其规模有大有小。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汉晋时期的江西南昌的柏林支系,历朝历代重视修谱建祠,将罗氏文化延续至今,在海内外罗氏中有很大影响。其二,即各地的唐代始迁祖,如福建沙县罗沂(周文公)支系、隨唐贵州遵义的罗荣支系、江西吉水罗崱支系等。宋代更多些,如广东南雄罗贵支系,广东南部“九妻十八子”洪德公支系。韩国罗州罗富支系等。而更大量的罗氏支系形成于明清时代。
   支系以血缘为基础,是罗氏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担负编谱修祠,教化子孙的繁重任务。隨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族人离乡离土,出外谋求发展。甚至像福州的两个罗氏大支系,所有族人都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生活,此时维持支系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修族谱。
  原聚居地还有人,还有祠堂,那么维持该支系的办法就是维修宗祠,定期编修族谱。
  如果本支系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如广东普宁南径罗氏,他们就大规模集资数百万元,兴建始迁祖宗祠,极大增强了全支系的凝聚力。
  又如福建沙县罗氏,在编修本支系族谱的基础上,邀请《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委员会总部迁至豫章(罗从彦,学者尊称“豫章先生”)宗祠办公,宣扬扩大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祖师——罗从彦的社会影响力。
   再如广东南雄罗氏,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积极参与姓氏旅游区开发,罗氏集资数百万元,兴建了“罗贵纪念馆”,协助政府推出以宋贡生罗贵为代表的姓氏旅游区。在广场上建造罗贵开发珠三角的巨大雕塑群,大大宣扬了罗氏文化。
  再如重庆永川罗府宗祠,集资数百万元,进行大规模重修。每年清明祭祖活动,吸引了云、贵、川、渝成千上万名罗氏参加,场面壮观,气势宏大,极大地增强了三省一市罗氏的凝聚力。
  为了保证罗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地罗氏企业家投资数百万元,组建“罗府商贸公司”,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确保宗祠活动有可靠的资金。为各地罗氏文化活动,开创先河,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各地各支系罗氏,为了解决“慎终”问题,大量兴建了大小不同的宗祠,编修了不同版本的《罗氏族谱》,提高了族人凝聚力,有效地防止本支系历史、遗传基因链条的终结。
4. 堂号对策
  有的一个支系一个堂号,其对策与支系相同,有的是几个支系共拥有一个堂号。如重庆永川罗府宗祠,即可能属于后者。作为综合性的堂号,要维持族人凝聚力,其困难比单支系堂号要大很多。
他们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清明节大规模祭祀罗氏先祖,形成规模效应后,当地罗氏企业家争先恐后争取“光宗耀祖”的机会。传承古代“祭田”族产制度,组建罗府商贸公司,确保罗氏文化活动的经费。
5. 郡望对策
  前文已及,“郡望”是各姓氏在长期历史运动中形成的,其兴衰亦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罗氏历史上曾拥有过五个“郡望”——豫章(治所:南昌)、襄阳、河东(治所:太原)、长沙、齐郡(治所:济南)。目前,世界各地罗氏共奉的是“豫章郡望”。详情请参阅《中华罗氏通谱》有关章节。
   维持罗氏“豫章郡望”的声望,保证“豫章文化”的传承,就不单是江西罗氏的责任,更不是南昌罗氏所能单独担负。防止“豫章郡望”消亡,应是所有奉“豫章”为郡望罗氏族人的责任。如宋大儒罗从彦是福建沙县罗氏,为维持“豫章郡望”作出巨大贡献。但江西、南昌罗氏责任更大些,毕竟江西是汉代“豫章郡”所在地,南昌是郡治所所在地。
  随着历史变迁,如果豫章罗氏后继无杰出人才,没有再出现象宋代罗从彦这样的大师,或者不再出现明朝时江西吉安吉水罗氏“人才群体效应”,那么,在历史长河中,中华罗氏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郡望。
6. 罗氏对策
   罗氏形成的历史很悠久,其在中华姓氏中处于第20位大姓的地位,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在各行各业,涌现出很多罗氏优秀人才,典型的人物是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他刷新了罗氏历史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中,有罗荣桓,十大将中,有罗瑞卿。中华民国时期,亦有100多位少将以上的罗氏军人。他们刷新了隋唐鼎盛时期及罗贯中笔下《罗家将》的层次和人数。
   罗氏要发展,必须不间断地有人出来维持罗氏的声誉。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占有排名第20位的相应比例,起码,在关键历史时期,中华罗氏不能集体失声。如现在国家政治热点——保土守疆,武的有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文的有各类型专家学者。
   传承罗氏文化,确保罗氏长盛久安,原则上也只有两个办法:编《中华罗氏通谱》、建《中华罗氏大宗祠》,吸引更多其他姓氏加入罗氏大家庭。《罗氏通谱》在唐代邺王罗绍威和著名诗人罗隐等人主持下,完成了千古伟业,隨着他们的传记进入《国史》。千年之后,方有今日《中华罗氏通谱》正式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编纂《中华罗氏通谱》十分艰难,以至“千年等一回”,能否象有些支系的族谱一样定期化、常态化?能否借鉴重庆永川“罗府宗祠”模式?
  常态化。现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一台电脑即可实现《中华罗氏通谱》初级常态化运作。罗氏现有较知名网站,一是重庆罗良富主办的“罗氏家园网”,二是湖南娄底罗建平主办的“罗氏通谱网”。作为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罗氏,一、两个网站确实太少,希望各罗氏聚居地能涌现出更多各具特色的罗氏网站,将具有结网捕鸟传统的罗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定期化。纸质传媒有被淘汰的趋势,但编纂族谱恐怕一时还得依赖纸质。各支系在修谱完成后,一般会举办盛大的领谱仪式,借以增强罗氏的凝聚力。《中华罗氏通谱》正式出版后,有些地方甚至在宗祠里举办盛大接谱仪式,实令笔者感动万分。
即使是互联网时代,要收集网上罗氏资料,要动员各地撰写、报送罗氏世系资料,这些海量资料的整理、归类、存档,工作量十分巨大,远非一两个人所能胜任。
   笔者祈望中华罗氏族人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襄盛举。更期望后之罗氏宗彦贤达能够实现《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工作的常态化、定期化的宏伟目标。
  常态化、定期化,将终结《中华罗氏通谱》“千年等一回”的历史。

四、小结
   《中华罗氏通谱》于2007年5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距今已有五年有多了。忝为总编,感触良多,其中对“慎终追远”的内涵,苦苦思索,略有感悟,赘言数句,聊以结语。
   人与动物之别,关键在于人有思想,有历史文化传统,能追本溯源。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有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令其他民族叹为观止。罗氏与兄弟姓氏有别,在于罗氏有《通谱》的《国史》记载,有对国家、对父祖辈特别“忠孝”的优良传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杰出的贡献。
   “慎终”和“追远”,是十分辨证的,为了罗氏的长盛久安,我们不但要“追远”,更要“慎终”。其核心关键词:“无后为大”。
   期待位高权重者,即省军级以上罗氏,当以明朝朱元章的五军都督罗楫为鉴。他身为明朝开国大臣,官拜五军都督,即明朝开国时的最高军事长官。肯定功勋卓著,理应名垂千古,但在《明史》、各《省志》、《县志》、《罗氏族谱》中均无记载。所幸笔者在查阅明•弘文馆大学士罗复仁资料时,翻阅《明太祖实录》,偶然发现朱元章下给他的圣旨,方还他在罗氏历史上应有地位。虽然失传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其后代或许失传、不重视编修族谱、不热心罗氏公益事业,恐怕是重要原因。
  期待富商大贾者,即工商企业家罗氏,当以汉代罗裒为鉴。他“富可敌国”,连国史都有记载,但他的后代在那里?他经商的才能,他的遗传基因,那个罗氏支系继承?
   笔者曾向200多位中国上市公司罗氏高管,赠送《中华罗氏通谱》,祈望他们富裕后,不能“数典忘祖”,要对罗氏文化的发展,予以财力支持。
殷切祈望《中华罗氏通谱》能促进中国式的“罗盖茨”早日出现。(比尔•盖茨,微软董事长)
  期待才高八斗者,泛指高级知识分子罗氏,当以元、明大文豪罗贯中为鉴。一部《三国演义》不但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且作为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学界研究结论,《水浒传》至少一半是罗贯中所著。还有《隋唐演义》、《罗通扫北》、《粉妆楼记》合称的《罗家将》。就是这样一位丰产、又精产的大文豪,却连祖籍地在那里,学术界都尚未有结论。没有男姓后代,没有重视族谱编修,造成罗贯中籍贯、支系不明,实乃中华文明史、罗氏历史的极大遗憾。
  当然,罗氏也有“慎终”的典型范例。
  清华大学哲学系有一位研究罗洪先的博士生导师,致电笔者,询问明朝从祀孔庙候选人、状元罗洪先,为什么在中老年时还娶妻生子?笔者回答:作为从祀孔庙的哲学家,他深知“慎终”道理,需要子孙相传。他的文集是在清朝当知府的第六代孙罗继洪完成。如果没有六代孙,也就没有《四库全书》中的《念奄文集》。罗洪先生前重视了“慎终”,身后,由六代孙结出《念奄文集》的硕果。
本文涉及以下几个可能会引起争议的问题:
有关“一胎化”的政策修订尚在讨论、争议中。
有关“无后为大”,可能被认定为鼓吹“封建意识”残余。
有关男性遗传基因数千年基本不变,女性基因仅影响至子女一代的科学结论,可能被认定不符合中国国情,被认定为“重男轻女”封建意识寻找理论依据,甚至会被认定为“伪科学”。
  有关“重男不轻女”的观点,可能被认定为实质性“重男轻女”,违反男女平等、轻视“女权”,等等。

   拙文作为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的心得体会,供各位宗彦贤达交流。抛砖引玉,共同探索“慎终追远”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