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洪德公上源初探

 罗锦泉 发布时间:2015-01-29

 

   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先祖罗洪德公——字必元;号扎谷(有写北谷可能是转抄上的错误)。
有九个妻子:钱、程、古、郑、饶、白、董、蒋、韩(祖婆);
共有十八个儿子(十八房宗支后裔分居世界各地)。
大五公是生一子:细弟;而细弟生四子:友忠、友信、友直、友谅。
然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洪德的后裔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自己的上源不了解和无从查考;特别是大五后裔,由于与昭远系的大五宗支混淆不清,此大五支系基本上可以说都转接到昭远支系了。这些都是因为在各年代的族谱传(转)抄中和文字上的错误造成的。
  有研究罗氏族谱的“专家”和部分洪德后裔说到:昭远后裔的族谱中有记载罗洪德公位于梅州七县同建的祖祠资料一事。各宗亲们想一想,外支系怎么会记载有洪德公祠资料的?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本支都是不会记载其他宗支祠堂(祠堂在那里)的丁点事务的对吧?所以,这支“昭远”后裔的大五宗支们要自我分析一下才行。
还有好多“才高八斗”的洪德后裔看了这“昭远大五支系”手头上的族谱资料后,反到把正宗伯七支系的族谱记载中的罗洪德公的位于梅州的七县同建的祖祠说成是昭远后裔的祖祠了。这“才高八斗”变成了‘反斗’了吧?
   从族谱的记载中,按相关数据(未见官方确切数据)记载1215年(宋)罗洪德公出生于江西宁都鸦鹊林;46岁时(1261年-宋)高中进士,在2009年出版的《宋登科记考》中没有查看到有我们洪德公中进士的记载;洪德公在咸宁开始为官调江西抚州(现江西宜春)后官至朝散大夫;退官居宁化石壁洞葛藤村(现名石碧镇南田村);卒于(1306年-宋)葬于宁化东门外乙山人型合族——“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宁化县城有上东门和下东门之分,习惯上叫东门的就是指下东门)。据所谓的考证数据(没有那个洪德后裔和专家学者可提供书面文字)我们洪德公的生年、中进士等年月资料与族谱上的有出入。(7—1-待续)
    但是,罗洪德公在族谱记载上与嘉定十年(宋1217年)进士中的罗必元的记载数据可谓是完全相同。链接导读:2009年版傅璇琮教授主编的《宋登科记考》1353面中罗必元,字亨父,初名罗迭,号北谷山人,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中进士第。累迁知汀州,以直宝章阁致仕,官朝奉大夫。如果是46岁中进士第(1217-46=1171)即是洪德生于1171年。在这里就不深入讨论这些吧,留待全体洪德公后裔去共同研究考证。
一、在国强民富的今天,海内外各氏族都在追宗认祖、维修祖祠、拜祭各自的先祖。然而,作为有九妻十八子且官居高位后裔数百万之众的罗洪德公脚没有多少后裔知道他生平事迹的详细情况,是我们洪德公有先知先觉早就安排好的结果还是他的后裔过于自大或过失呢?
  从2014年5月惠州宗亲(伯七小九后裔为主体)为了洪德公800圣寿庆典组团福建宁化考察行说起;在惠州洪德后裔还没有宁化行之前,各地的族宗兄弟寻宗拜祭时有进行,都是以本支谱载或祖上口传的资料到福建寻根问祖活动,这是祖上的䃾佑,我洪德后裔的福祉!
  当我们考察团到达宁化时,更加证实了这些年来各地宗亲兄弟的寻宗拜祖精神。大家都知道,族谱记载洪德公的墓地是在宁化,那他墓地的现状又如何呢?“罗洪德公的墓地”地点之说是从宁化‘令纪公’后裔在拆迁建筑三明职校(现宁化五中)工地中捡回去并保存下来的一块坟墓上的建筑构件,且只有“豫章佳城”的字样,并再无任何可以左证的其他数据;原捡回和保存此构件的‘令纪公’后裔三个人中有两个已经作古;另一个据说还在世的罗氏族人,宁化‘令纪公’的后裔也无法让我们洪德公的后裔亲目参谢,这又多了一个让我们参不透其中的因由。(7—2-待续)

二、从1917年重修篡的《宁化县志》上登载的地图中宁化县城有‘上东门’和‘下东门’之分,‘下东门’是在城的东南位置上,‘上东门’是在城的东北位置上。有上下之分的话,人们习惯上叫“东门”的就是指当时市商兴旺的地方“下东门”;而有“豫章佳城”字样的坟墓构件出土地点是在“上东门”,现宁化五中校址出土“豫章佳城”处当地人称为城北,我们也从住在那里的居民口中证实了此地点确实是城北。而族谱记载的“东门外”无法确定是“下东门”还是“上东门”;这又更加让洪德后裔迷惑不解。
  兄弟们再来看,根据考察团成员中的堪舆人士的分析和解说:
    1、“豫章佳城”应该不是个人或夫妻同葬的墓地;
    2、只有族冢地或无主的合葬地才会被称作“城”、“佳城”或“阴城”的;
    3、个人或夫妻合葬的坟墓叫“坟”、“墓”或“园”;
4、“豫章佳城”出土地点与族谱记载洪德公墓的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背道而驰,在堪舆学来说是相违背的(与风水不对称);
5、作为显赫一时有九个妻子十八个儿子的罗洪德公‘大葬或金骸’绝对不可能被葬在这类“族冢地或无主的合葬地中的”;
6、“豫章佳城”出土的地点既没有山(后靠),也没有案(河流与湖泊);
7、“豫章佳城”拆迁时是被冠于无主坟处理的(这点不奇怪因现在在宁化找不到洪德公的后裔),是‘令纪公’的后裔从工地捡回去并保存下来的且说是罗洪德公坟墓的;
8、族谱记载中的“宁化县东门外”按习惯只能是指‘下东门’市商兴旺区,而不可能是‘上东门’的了(上东门经这几年开发才象个样);
9、如果可以确认是“下东门”的话,而“豫章佳城”构件出土点是在‘上东门’(现在是宁化五中校址)就基本上可以肯定此“豫章佳城”不是我们罗洪德公所安葬的墓地所在点了;
10、从‘东门’向东过河后有一地点叫‘土龙’和‘朱牯山’此两地或还有点“靠谱”,是靠山面水的哦。大有“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之势!
11、洪德公退居宁化时是有家族中的成员伯七与小九相伴,且伯七与小九也算是当时的高官,这同父同母所出的且非常亲密的兄弟俩(1997年版兴宁总谱185面有记载)怎可能让自己的亲生父亲葬在让人感觉到“豫章佳城”,“乱葬岗”上的呢?所以,“豫章佳城”是罗洪德公坟墓之说的可胜度相信“才高八斗”的宗亲比不识几个字的我更有分析水平了。(7—3-待续)

三、罗洪德公退官居宁化石壁葛藤村紫原里(现南田村)
从族谱记载来说是非常详细的。但是,在葛藤村附近根本找不到一个罗氏洪德公后裔的族人。居住在村中和附近的各姓氏人中也没有人可说出一点可供我们查找的数据。由于行程的安排和团队目的的关系,无法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考古工作),只能留下遗憾和感慨,真有对不起先祖罗洪德公的感觉!
从宁化石壁葛藤村紫原里现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来看,在800年前的宋元战乱时期确实是不理世事以求生存的最好选点了。
 

   四、关于梅州罗洪德公祠
        按我的族谱记载到的世次(洪德为始祖第18世)计算,现在的我以洪德公为始祖是第23世,族谱抄录时间距今应该超过150年,谱中对我们先祖洪德公出生地、仕官、官位、退居地、卒后安葬地点都有详细的记载。然而,在各地族谱和1997年版的的《兴宁罗氏族谱之总谱》中脚看不到有关在1815年兴宁、长乐(五华)、镇平(蕉岭)、嘉庆州(梅州)、大埔、丰顺、宁化七县罗氏洪德公后裔宗族兄弟同建的位于现地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考院前128号——癸山丁向;(旧地名:嘉应州南门内学院衙前侧——癸山丁向)的洪德公总祠在梅州的文字表述。(此总祠的位置经罗伟新、罗庆元、罗军荣、罗桥光等宗亲实地查找并用堪舆学核对后已经确实是洪德公祠,现只存可见的总祠大门和斗方门中的花岗岩石构件,祠堂内的其他数据有待考查)是当时的编委门不知道还是故意放漏了这一重要内容呢?这样一来,再一次导致兴梅地区的洪德后裔更加无从知晓总祠的具体地点位置了;而七县宗族兄弟也是在1815年建祠时同时确定的以洪德公为始祖的决议也没有在1997年版的《兴宁总谱》中体现出来给后裔们参照和说明。反而还继续把以罗洪德公的儿子、孙子为始祖计算世次的各支系数据编进总谱中的乱计世次现象(如大三公兴宁世系)。所以,“兴宁全是叔公”之说可能是这样子的缘由吧?有兴趣的宗族兄弟可以深入研读了解一下1997年版的《兴宁罗氏族谱》的哦。(7—4-待续)
闲话不说再议正题:族谱记载我们罗洪德公官位显赫。然而,在查阅他为官任职当地的县志中又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在《宋登科记考》中也没有查阅到我们先祖洪德公中进士的可左证的资料,这又是点解呢?好在有一位专门研究宋史和古书籍的专家学者答应帮忙查找我们洪德公的数据。但也不一定能有何结果,不论是否能找到在这里要先谢谢这位专家学者才是!

五、再回到洪德公坟墓话题
     族谱记载洪德公退官居宁化石壁葛藤村紫原里,卒葬在宁化县城东门外。这两地相距35公里左右,按记载中的年代来说,徒步行走一个来回最少也要2天。我们的先祖洪德公如果是风光大葬的话,最少要三天三夜才能到达宁化,这要多么显赫的家族才能做得到呢?在目前所有Q上和各后裔发布的资料中也还没有看到有关于洪德公墓铭志的只字记录和详细的说明;如果可以肯定(我们作一个假设)“豫章佳城”不是洪德公的坟墓上的构件。那么,洪德公的真墓地又会在那里呢?洪德公的后裔们努力找寻吧!
根据民国(1917年)重编纂的《宁化县志》上的地图分析和堪兴学上对“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坐东向西’的理解并对号入座来看,非显赫一时的族裔能找到或买到此等墓地么?罗洪德公的墓地最有可能或许是在——出东门过河后的地名1、土龙;2、朱牯山;3、形如鹿的‘器九山’这三个点的可能性大些。(纯个人看法)

六、纵观各地罗洪德公后裔前往宁化石壁寻宗问祖的情况,目的只有一个——拜祭先祖罗洪德公!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回到原居地后没有多少宗亲把各自前往福建宁化石壁所见所闻,有关洪德公墓地和祖居地现状的实际情况整理好回馈给所有洪德的后裔。只有一个出土的构件“豫章佳城”和凭‘令纪公’后裔所说的此“豫章佳城”就是‘罗洪德的坟墓’而未经严格考证的说法是不大可取的。这也不能责怪兄弟们的,我们还要为兄弟们能到福建宁化拜祭先祖罗洪德公的这种精神而喝彩才是。实际中可能没有多少宗亲能有梅州罗榕根宗亲那种寻祖、拜祖的精神呢?(罗榕根:0753-2420522)(7—5-待续)

    七、话又回到位于梅州七县同建的位于现地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考院前128号——癸山丁向,(旧地名:嘉应州南门内学院衙前侧——癸山丁向)祭期农历九月卄一日的洪德公总祠,虽然我的族谱上可以查看到这个记载。但是,对于为何要建在梅州且洪德公退居地的宁化族兄(2014年5月我们没有在宁化找到洪德公的后裔)也参与的则无半点说明,族谱上也没有本祖祠的日课与祠志记录,由那房管理等等信息。从现有资料来看,居住在兴梅地区的族人中有洪德公后裔的七大房上百万族裔,管理和维护得较为好的只有小九公的九厅十八井和其他较晚辈分支的祖居或祠了;怎会如此呢?从1997年版的《兴宁总谱》或许可以发现点滴信息,希望族中的能人异仕认真地研究参详一下吧。但是,1997年版《兴宁总谱》又为何没有罗洪德公的福建宁化石壁祖居地和梅州祖祠的专门文字记载呢?梅州有一洪德大九支系他们分支的祠和族人与洪德总祠直线相距最多也只有300米左右,然而他们也不清楚洪德公总祠的具体位置和现在实际情况。唉唉唉!
这就要引起全洪德后裔的注意了。
    1、有可能是编委没有尽到做谱的职责;
    2、在收编资料中没有收集到相关的资料;
3、或许是一个较大的有刻意的放漏行为;
4、没有一个统一的世次编排建议,导致“兴宁全是叔公”的一个怪现象,可能是别出心裁的为了一个——“尊”字而专门定的吧;
5、在编委中没有说明罗氏族人各支系的成员比例;
6、据兴梅地区的罗氏族人说,由于编《兴宁总谱》造成兴梅地区各罗氏宗支不和不团结的现状。
还是不要议这些为好,免得浪费兄弟们的时间。
位于梅州的洪德公祖祠怎会没有一张照片或画照呢?祠志、祠谱是可以证明祖祠在那里的嘛;由七县中的那些宗族兄弟发起承建?多少栋?占地多少?捐款情况等等,这其中可能是由于我们族人中个个都认为自己是最叻的,都是能人异仕而导致此种局面多些吧?这只能是一种猜想了。也敬请各地的宗族兄弟不要对号入座哦;只想提出多一点的个人见解给族人参考和讨论的主题罢了。从洪德公到现在的800年来,好象还没有发现一个有洪德公那么叻的族人哦?哈哈哈哈哈。
七、从现在的各数据来看,我们的先祖罗洪德公出生于1215年的可能性也是较大的,位于梅州的七县同建的罗洪德公祖祠是在1815年这是一个刚好600年的整数;到2015年洪德公诞辰刚好又是整数的800年,而总祠建成是200年,作为后裔的我们,各地都有提出关于罗洪德公800圣诞庆典和重修重建祖祠与坟墓问题,洪德上源世系中的直系也好叔伯也好,各类的庆典也搞了,重修也搞了。可是,我们罗洪德公的祠大部分后裔还不知道现状如何,不知道洪德公的坟墓详情。所以,有必要划几个字让罗洪德公的后裔看一看了解一下的,可惜的是我没上多少年学写不了多少个字来。(7—6-待续)
至于洪德公的800庆典,本应由祖居地的兴梅地区的族中人提出和发起的,或许印正了那句“中国人三个以上就是XXX”吧?还好,惠州罗氏族人大胆提出了800庆典一事,也付之了相当的行动计划和资金,现在就只欠东风了,在此东风到来之前还有许多方面的事要做。
1)800庆典到底是否举办?如果举办此庆典又选择在那作为举办地?;
2、在洪德公祖祠还没有收回和重建好以前如何举办此庆典?以什么名义和形式去举办?
3、祖祠没收回而在兴梅地区举行此庆典,外族人的‘耻笑’声我们的族人能接受和受得了么?
4、如果惠州的宗亲兄弟勇于担当此大任时,作为十八宗支来说也是属于晚房(多属伯七和小九),其他大房能同意和认可么?如果不认可他们会出来搞事么?会发难么?如果有人发难又该如何处置呢?
5、也许会有族中兄弟认为千百年来没有举办洪德公圣诞这庆典不也一样过来了还争在那一年举办?有此想法也是对的。确实也是对!可想一想,对先祖和后辈来说就不同一而语了。
800与801和810的意义在那里放着的,也可能还会有族中兄弟认为不管多少年我们都以800年来做庆典。这着实给吓了一跳!好多为先祖一事大谈应这般那样,如此又如何的宗族兄弟,实际行动中脚又来了“乌龟”精神的感人行动了,或许是一些变异基因所造成。这样说来莫非是什么都不怕?非也。最怕的是有心而无力,搞不起大风大浪。但对于800庆典以及如何收回位于梅州的罗洪德公祖祠还是能提议一下的,大多的能耐实在是拿不出来。
写了几个字,列出了几点个人看法;希望族中兄弟能共同探讨!早日让我们罗氏洪德公的真实数据与他的后裔早日相见!


                           罗氏洪德公第廿三世孙
                                  罗锦泉
                           二0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罗氏族谱中先祖罗洪德公的点滴事
罗洪德公的后裔们:
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先祖罗洪德公——字必元;号扎谷(有写北谷可能是转抄上的错误)。
有九个妻子:钱、程、古、郑、饶、白、董、蒋、韩(祖婆);
共有十八个儿子(十八房宗支后裔分居世界各地)。
大五公是生一子:细弟;而细弟生四子:友忠、友信、友直、友谅。
然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洪德的后裔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自己的上源不了解和无从查考;特别是大五后裔,由于与昭远系的大五宗支混淆不清,此大五支系基本上可以说都转接到昭远支系了。这些都是因为在各年代的族谱传(转)抄中和文字上的错误造成的。
有研究罗氏族谱的“专家”和部分洪德后裔说到:昭远后裔的族谱中有记载罗洪德公位于梅州七县同建的祖祠资料一事。各宗亲们想一想,外支系怎么会记载有洪德公祠资料的?可以肯定地说任何本支都是不会记载其它宗支祠堂(祠堂在那里)的丁点事务的对吧?所以,这支“昭远”后裔的大五宗支们要自我分析一下才行。
还有好多“才高八斗”的洪德后裔看了这“昭远大五支系”手头上的族谱资料后,反到把正宗伯七支系的族谱记载中的罗洪德公的位于梅州的七县同建的祖祠说成是昭远后裔的祖祠了。这“才高八斗”变成了‘反斗’了吧?
   从族谱的记载中,按相关数据(未见官方确切数据)记载1215年(宋)罗洪德公出生于江西宁都鸦鹊林;46岁时(1261年-宋)高中进士,在2009年出版的《宋登科记考》中没有查看到有我们洪德公中进士的记载;洪德公在咸宁开始为官调江西抚州(现江西宜春)后官至朝散大夫;退官居宁化石壁洞葛藤村(现名石碧镇南田村);卒于(1306年-宋)葬于宁化东门外乙山人型合族——“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宁化县城有上东门和下东门之分,习惯上叫东门的就是指下东门)。据所谓的考证数据(没有那个洪德后裔和专家学者可提供书面文字)我们洪德公的生年、中进士等年月资料与族谱上的有出入。(7—1-待续)
    但是,罗洪德公在族谱记载上与嘉定十年(宋1217年)进士中的罗必元的记载数据可谓是完全相同。链接导读:2009年版傅璇琮教授主编的《宋登科记考》1353面中罗必元,字亨父,初名罗迭,号北谷山人,隆兴府进贤县人。嘉定十年中进士第。累迁知汀州,以直宝章阁致仕,官朝奉大夫。如果是46岁中进士第(1217-46=1171)即是洪德生于1171年。在这里就不深入讨论这些吧,留待全体洪德公后裔去共同研究考证。
一、在国强民富的今天,海内外各氏族都在追宗认祖、维修祖祠、拜祭各自的先祖。然而,作为有九妻十八子且官居高位后裔数百万之众的罗洪德公脚没有多少后裔知道他生平事迹的详细情况,是我们洪德公有先知先觉早就安排好的结果还是他的后裔过于自大或过失呢?
从2014年5月惠州宗亲(伯七小九后裔为主体)为了洪德公800圣寿庆典组团福建宁化考察行说起;在惠州洪德后裔还没有宁化行之前,各地的族宗兄弟寻宗拜祭时有进行,都是以本支谱载或祖上口传的资料到福建寻根问祖活动,这是祖上的䃾佑,我洪德后裔的福祉!
当我们考察团到达宁化时,更加证实了这些年来各地宗亲兄弟的寻宗拜祖精神。大家都知道,族谱记载洪德公的墓地是在宁化,那他墓地的现状又如何呢?“罗洪德公的墓地”地点之说是从宁化‘令纪公’后裔在拆迁建筑三明职校(现宁化五中)工地中捡回去并保存下来的一块坟墓上的建筑构件,且只有“豫章佳城”的字样,并再无任何可以左证的其它数据;原捡回和保存此构件的‘令纪公’后裔三个人中有两个已经作古;另一个据说还在世的罗氏族人,宁化‘令纪公’的后裔也无法让我们洪德公的后裔亲目参谢,这又多了一个让我们参不透其中的因由。(7—2-待续)
二、从1917年重修篡的《宁化县志》上登载的地图中宁化县城有‘上东门’和‘下东门’之分,‘下东门’是在城的东南位置上,‘上东门’是在城的东北位置上。有上下之分的话,人们习惯上叫“东门”的就是指当时市商兴旺的地方“下东门”;而有“豫章佳城”字样的坟墓构件出土地点是在“上东门”,现宁化五中校址出土“豫章佳城”处当地人称为城北,我们也从住在那里的居民口中证实了此地点确实是城北。而族谱记载的“东门外”无法确定是“下东门”还是“上东门”;这又更加让洪德后裔迷惑不解。
兄弟们再来看,根据考察团成员中的堪舆人士的分析和解说:
    1、“豫章佳城”应该不是个人或夫妻同葬的墓地;
    2、只有族冢地或无主的合葬地才会被称作“城”、“佳城”或“阴城”的;
    3、个人或夫妻合葬的坟墓叫“坟”、“墓”或“园”;
4、“豫章佳城”出土地点与族谱记载洪德公墓的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背道而驰,在堪舆学来说是相违背的(与风水不对称);
5、作为显赫一时有九个妻子十八个儿子的罗洪德公‘大葬或金骸’绝对不可能被葬在这类“族冢地或无主的合葬地中的”;
6、“豫章佳城”出土的地点既没有山(后靠),也没有案(河流与湖泊);
7、“豫章佳城”拆迁时是被冠于无主坟处理的(这点不奇怪因现在在宁化找不到洪德公的后裔),是‘令纪公’的后裔从工地捡回去并保存下来的且说是罗洪德公坟墓的;
8、族谱记载中的“宁化县东门外”按习惯只能是指‘下东门’市商兴旺区,而不可能是‘上东门’的了(上东门经这几年开发才象个样);
9、如果可以确认是“下东门”的话,而“豫章佳城”构件出土点是在‘上东门’(现在是宁化五中校址)就基本上可以肯定此“豫章佳城”不是我们罗洪德公所安葬的墓地所在点了;
10、从‘东门’向东过河后有一地点叫‘土龙’和‘朱牯山’此两地或还有点“靠谱”,是靠山面水的哦。大有“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之势!
11、洪德公退居宁化时是有家族中的成员伯七与小九相伴,且伯七与小九也算是当时的高官,这同父同母所出的且非常亲密的兄弟俩(1997年版兴宁总谱185面有记载)怎可能让自己的亲生父亲葬在让人感觉到“豫章佳城”,“乱葬岗”上的呢?所以,“豫章佳城”是罗洪德公坟墓之说的可胜度相信“才高八斗”的宗亲比不识几个字的我更有分析水平了。(7—3-待续)
三、罗洪德公退官居宁化石壁葛藤村紫原里(现南田村)
从族谱记载来说是非常详细的。但是,在葛藤村附近根本找不到一个罗氏洪德公后裔的族人。居住在村中和附近的各姓氏人中也没有人可说出一点可供我们查找的数据。由于行程的安排和团队目的的关系,无法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考古工作),只能留下遗憾和感慨,真有对不起先祖罗洪德公的感觉!
从宁化石壁葛藤村紫原里现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来看,在800年前的宋元战乱时期确实是不理世事以求生存的最好选点了。
    四、关于梅州罗洪德公祠
        按我的族谱记载到的世次(洪德为始祖第18世)计算,现在的我以洪德公为始祖是第23世,族谱抄录时间距今应该超过150年,谱中对我们先祖洪德公出生地、仕官、官位、退居地、卒后安葬地点都有详细的记载。然而,在各地族谱和1997年版的的《兴宁罗氏族谱之总谱》中脚看不到有关在1815年兴宁、长乐(五华)、镇平(蕉岭)、嘉庆州(梅州)、大埔、丰顺、宁化七县罗氏洪德公后裔宗族兄弟同建的位于现地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考院前128号——癸山丁向;(旧地名:嘉应州南门内学院衙前侧——癸山丁向)的洪德公总祠在梅州的文字表述。(此总祠的位置经罗伟新、罗庆元、罗军荣、罗桥光等宗亲实地查找并用堪舆学核对后已经确实是洪德公祠,现只存可见的总祠大门和斗方门中的花岗岩石构件,祠堂内的其它数据有待考查)是当时的编委门不知道还是故意放漏了这一重要内容呢?这样一来,再一次导致兴梅地区的洪德后裔更加无从知晓总祠的具体地点位置了;而七县宗族兄弟也是在1815年建祠时同时确定的以洪德公为始祖的决议也没有在1997年版的《兴宁总谱》中体现出来给后裔们参照和说明。反而还继续把以罗洪德公的儿子、孙子为始祖计算世次的各支系数据编进总谱中的乱计世次现象(如大三公兴宁世系)。所以,“兴宁全是叔公”之说可能是这样子的缘由吧?有兴趣的宗族兄弟可以深入研读了解一下1997年版的《兴宁罗氏族谱》的哦。(7—4-待续)
闲话不说再议正题:族谱记载我们罗洪德公官位显赫。然而,在查阅他为官任职当地的县志中又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在《宋登科记考》中也没有查阅到我们先祖洪德公中进士的可左证的资料,这又是点解呢?好在有一位专门研究宋史和古书籍的专家学者答应帮忙查找我们洪德公的数据。但也不一定能有何结果,不论是否能找到在这里要先谢谢这位专家学者才是!
五、再回到洪德公坟墓话题
     族谱记载洪德公退官居宁化石壁葛藤村紫原里,卒葬在宁化县城东门外。这两地相距35公里左右,按记载中的年代来说,徒步行走一个来回最少也要2天。我们的先祖洪德公如果是风光大葬的话,最少要三天三夜才能到达宁化,这要多么显赫的家族才能做得到呢?在目前所有Q上和各后裔发布的资料中也还没有看到有关于洪德公墓铭志的只字记录和详细的说明;如果可以肯定(我们作一个假设)“豫章佳城”不是洪德公的坟墓上的构件。那么,洪德公的真墓地又会在那里呢?洪德公的后裔们努力找寻吧!
根据民国(1917年)重编纂的《宁化县志》上的地图分析和堪兴学上对“乙山辛向大座人型合族”——‘坐东向西’的理解并对号入座来看,非显赫一时的族裔能找到或买到此等墓地么?罗洪德公的墓地最有可能或许是在——出东门过河后的地名1、土龙;2、朱牯山;3、形如鹿的‘器九山’这三个点的可能性大些。(纯个人看法)
六、纵观各地罗洪德公后裔前往宁化石壁寻宗问祖的情况,目的只有一个——拜祭先祖罗洪德公!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回到原居地后没有多少宗亲把各自前往福建宁化石壁所见所闻,有关洪德公墓地和祖居地现状的实际情况整理好回馈给所有洪德的后裔。只有一个出土的构件“豫章佳城”和凭‘令纪公’后裔所说的此“豫章佳城”就是‘罗洪德的坟墓’而未经严格考证的说法是不大可取的。这也不能责怪兄弟们的,我们还要为兄弟们能到福建宁化拜祭先祖罗洪德公的这种精神而喝彩才是。实际中可能没有多少宗亲能有梅州罗榕根宗亲那种寻祖、拜祖的精神呢?(罗榕根:0753-2420522)(7—5-待续)
    七、话又回到位于梅州七县同建的位于现地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考院前128号——癸山丁向,(旧地名:嘉应州南门内学院衙前侧——癸山丁向)祭期农历九月卄一日的洪德公总祠,虽然我的族谱上可以查看到这个记载。但是,对于为何要建在梅州且洪德公退居地的宁化族兄(2014年5月我们没有在宁化找到洪德公的后裔)也参与的则无半点说明,族谱上也没有本祖祠的日课与祠志记录,由那房管理等等信息。从现有资料来看,居住在兴梅地区的族人中有洪德公后裔的七大房上百万族裔,管理和维护得较为好的只有小九公的九厅十八井和其它较晚辈分支的祖居或祠了;怎会如此呢?从1997年版的《兴宁总谱》或许可以发现点滴信息,希望族中的能人异仕认真地研究参详一下吧。但是,1997年版《兴宁总谱》又为何没有罗洪德公的福建宁化石壁祖居地和梅州祖祠的专门文字记载呢?梅州有一洪德大九支系他们分支的祠和族人与洪德总祠直线相距最多也只有300米左右,然而他们也不清楚洪德公总祠的具体位置和现在实际情况。唉唉唉!
这就要引起全洪德后裔的注意了。
    1、有可能是编委没有尽到做谱的职责;
    2、在收编资料中没有收集到相关的资料;
3、或许是一个较大的有刻意的放漏行为;
4、没有一个统一的世次编排建议,导致“兴宁全是叔公”的一个怪现象,可能是别出心裁的为了一个——“尊”字而专门定的吧;
5、在编委中没有说明罗氏族人各支系的成员比例;
6、据兴梅地区的罗氏族人说,由于编《兴宁总谱》造成兴梅地区各罗氏宗支不和不团结的现状。
还是不要议这些为好,免得浪费兄弟们的时间。
位于梅州的洪德公祖祠怎会没有一张照片或画照呢?祠志、祠谱是可以证明祖祠在那里的嘛;由七县中的那些宗族兄弟发起承建?多少栋?占地多少?捐款情况等等,这其中可能是由于我们族人中个个都认为自己是最叻的,都是能人异仕而导致此种局面多些吧?这只能是一种猜想了。也敬请各地的宗族兄弟不要对号入座哦;只想提出多一点的个人见解给族人参考和讨论的主题罢了。从洪德公到现在的800年来,好象还没有发现一个有洪德公那么叻的族人哦?哈哈哈哈哈。
七、从现在的各数据来看,我们的先祖罗洪德公出生于1215年的可能性也是较大的,位于梅州的七县同建的罗洪德公祖祠是在1815年这是一个刚好600年的整数;到2015年洪德公诞辰刚好又是整数的800年,而总祠建成是200年,作为后裔的我们,各地都有提出关于罗洪德公800圣诞庆典和重修重建祖祠与坟墓问题,洪德上源世系中的直系也好叔伯也好,各类的庆典也搞了,重修也搞了。可是,我们罗洪德公的祠大部分后裔还不知道现状如何,不知道洪德公的坟墓详情。所以,有必要划几个字让罗洪德公的后裔看一看了解一下的,可惜的是我没上多少年学写不了多少个字来。(7—6-待续)
至于洪德公的800庆典,本应由祖居地的兴梅地区的族中人提出和发起的,或许印正了那句“中国人三个以上就是XXX”吧?还好,惠州罗氏族人大胆提出了800庆典一事,也付之了相当的行动计划和资金,现在就只欠东风了,在此东风到来之前还有许多方面的事要做。
1)800庆典到底是否举办?如果举办此庆典又选择在那作为举办地?;
2、在洪德公祖祠还没有收回和重建好以前如何举办此庆典?以什么名义和形式去举办?
3、祖祠没收回而在兴梅地区举行此庆典,外族人的‘耻笑’声我们的族人能接受和受得了么?
4、如果惠州的宗亲兄弟勇于担当此大任时,作为十八宗支来说也是属于晚房(多属伯七和小九),其它大房能同意和认可么?如果不认可他们会出来搞事么?会发难么?如果有人发难又该如何处置呢?
5、也许会有族中兄弟认为千百年来没有举办洪德公圣诞这庆典不也一样过来了还争在那一年举办?有此想法也是对的。确实也是对!可想一想,对先祖和后辈来说就不同一而语了。
800与801和810的意义在那里放着的,也可能还会有族中兄弟认为不管多少年我们都以800年来做庆典。这着实给吓了一跳!好多为先祖一事大谈应这般那样,如此又如何的宗族兄弟,实际行动中脚又来了“乌龟”精神的感人行动了,或许是一些变异基因所造成。这样说来莫非是什么都不怕?非也。最怕的是有心而无力,搞不起大风大浪。但对于800庆典以及如何收回位于梅州的罗洪德公祖祠还是能提议一下的,大多的能耐实在是拿不出来。
写了几个字,列出了几点个人看法;希望族中兄弟能共同探讨!早日让我们罗氏洪德公的真实数据与他的后裔早日相见!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