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学术研讨

清徐罗氏文化浅析

 罗思舜 罗朝宇 发布时间:2015-07-27


(罗贯中衣冠冢落成暨2013年罗氏清明节祭祖合影)

  一千年前(即公元930年前后的后唐时期),我族祖先仲祥公从遥远的四川成都府游宦于清徐,开创了我清徐罗氏的千秋伟业,之后,二世而三世,三世而四世,四世而五世……,世世绵绵瓜瓞,代代英才辈出,三晋直称望族。
  一千年来,在清徐大地上、在三晋大地上、在神州大地上:我清徐罗氏秉承自宗祖以来惟耕与读、忠厚传家、礼仪教子、积德累仁的祖训与家风,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一千年来,清徐罗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四大文化特色:
  一、 世世修谱、永传祖训
  二、 世世耕读、礼仪教子
  三、 世世修德、积德累仁
  四、 世世祭祖、永尽孝思
  这四大文化是清徐罗氏的精神所在和发展动力,下面浅析之。

  一、世世修谱永传祖训
  我族在元代已修了家谱,尽管这个家谱因兵燹而毁,但元代大学者虞集为之所题的序 却在,足见我族修谱续纂的源流之长。现在我们看到的我族最早谱序为明朝隆庆元年(1567)由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正己公修纂完成的第一篇序《清源罗氏家谱序》,之后,到清朝同治十一年,我族共十一次修谱,有序二十四篇。据传,民国年间我族也曾有过一次修谱,此本在文革中毁坏,已无从考究。改革开放后,盛世修谱,我族强烈的修谱意识很快集聚,新谱于二〇〇一年写成。
  纵观数百年来我族为什么能够世世修谱续纂,永世不懈呢?
  就在于家谱是祖训,家谱是情结。
  第一, 家谱是祖训
  在家谱重原本、列次序、传族史、行教育等功能中,教育的功能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就是祖先们根据传统道德美德,结合我族优秀人物的杰出事迹,形成系统的教育后人做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就是祖训,所以,教育就是祖训。家谱就是一代一代的往下传递祖训,就是一代一代的发展祖训,因此,家谱的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代代祖训指引着后人的前进方向,代代祖训规范着后人的道德行为,代代祖训激励着后人的奋发有为。正因为如此,我族从元代就开始的修谱续纂工作延续至今,越发有了鲜明的意义。
  那么,我族谱的祖训有哪些呢?
  我族家谱的第一篇序《清源罗氏家谱序》写到:“夫谱者肇立人纪,……大抵皆宗祖以来耕读传家,礼仪教子,积德深厚,阴及苗裔,故繁盛如是。……凡我子孙世世修德,无忝厥祖可也,今权纂家谱,以序世次,俟有道者继述而修定之焉”。
  第二篇序《序》写到:“事以敦本为大,人以知本为先。……自古清白传家,惟耕与读,凡吾乡罗姓,皆我一祖,……”。
  第三篇序《梗阳罗氏家谱序》写到:“从来木有本而后枝叶繁盛,水有源而后川流不息,可以人而无祖宗功德之思乎?故家必有谱,所以承先绪,启后裔也。余族自祖宗以来,忠厚传家,诗礼为教,诒谋燕翼,积德累仁,由是绵绵瓜瓞,森森兰桂,文武科甲,代不乏人,明经荐拔,亦称多士,登仕籍者翩翩,游膠庠者济济,是皆祖宗遗泽之所致也,为子孙者,既已受福无疆,而忍使世纪不传,昭穆失序哉。旧有家谱相沿,支派不紊,后因丁繁分股,遂致残缺废坠,甚至子孙之名,犯主讳而不知,本族之人起同名而弗顾,背本忘义,尊卑失伦,而吾先人诗礼传家之风安在哉?每念及此,不禁惄焉如捣也……”。
  第四篇序《重修罗氏家谱序》写到:“……至明天启年间,吾祖宗晑、衣等,顿起溯本穷源之思,纠合大户复举而修葺寺沟之祖茔,完故冢,编坟墙,栽植树木,刻石立碑,其报本之思垂后之意,亦甚深远矣。集其誌其间之明经荐拔者,有人登科及第者,有人巡边而动御笔之奖镇远而获皇家之赐者,亦有人下而游国学入胶庠及武弁之济济不绝者,非祖宗英灵有以默佑之乎?晋地称为巨族,合境称为善良,是以吾衣祖尝谕子弟曰:吾门以忠厚传家,愿世世子孙以忠厚相传而勿失,庶不负祖宗积德累仁之深意也。……”。
  第五篇序《清邑罗氏家谱序》写到:“尝思立百世而流芳,垂千秋而不朽者,非谱也哉,盖谱承先緖而启后裔,我罗氏世居梗阳三晋望族,阀阅名门,孩提知爱,稍长行敬,所生无愧,吾罗氏自祖宗以来积德累仁,贻谋燕翼,由是官居御史,气度英豪,敕奬铁面,职授奉直征夷,钦服皇恩赐金,又有为国为民治水奇功,遗恩泽于万世,禁暴良策,庆惠美于千秋,犹有紧州牧伯,播豪郡之仁风,历长安而过化,相黄堂之德政,对天陛以告成,时逢定鼎,至德无称,不与泰伯同垂于千古也哉。至于县令郎官,以及文武科甲,代不乏人,是皆祖宗功德所致也。……”。
  以上祖训及以后所序的祖训,其核心就是:耕读传家,礼仪教子,积德累仁,世世修德,牢记祖宗功德,俟有道者继述修定家谱。
  这些祖训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发展,繁盛如是,这些祖训鞭策着我族世世修谱续纂,延续至今。
  第二,家谱是情结
  家谱的教育功能如此伟大,由此产生了家谱的凝聚功能,这一点在祖训当中完全能够体会得到,家谱的凝聚功能,就是家谱的情结。在我族历史上,有二十八人作了序,四十九人沐手敬录了序,近二千人投入到家谱的修纂工作中,数千人捐款助钱,几乎每次修谱人人都参与其中。
  这么大的凝聚功能,这么大的家谱情结,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修好家谱:让诗礼传家之风永存,让家谱的教育励志功能永在。
  有了浓浓的家谱情结,就有了修谱的有力办法。在我族历史上,修谱采取的方式主要有:
  第一,遵守祖训,自发续纂
  第二,每有慨然直节者勇担修谱续纂重任
  第三,律定十年一修,从制度上做了保障
  第四,按支轮流,保证修谱落到实处
  第五,大户做大贡献,众户齐合力,保证修谱经费
  在这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人和事,如:清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寅梅月我族第六次修谱时,十六代祖廪膳生员守谦谨撰并书的第八篇序《重修家谱序》写到:“至乾隆四十九年族祖元祥者复纂谱成,谕于众曰:吾家荷先世之德子孙繁昌支派愈多……今岁春命谦曰:余前所言定以十年一修谱,今已及其时矣。余老矣,汝重会众子弟共承其事。谦奉命惟谨,爰成此谱。嗟乎,古人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天下事大抵皆然矣,而况于谱乎……。”
  族祖元祥者,即十四代祖庠生元详公,他一生对宗族做出了三大贡献:一是在乾隆十一年我族第四次修谱时他沐手撰并书的我族第六篇序《序》 从实证的层面对当时我族现状作了一个全面展现,至此,我族族史基本明矣!二是他在序中记述了他们造访了祁县同宗,使祁县同宗回到了宗祖地的怀抱。事隔卅八年后,他又一次主持了家谱修纂工作,告诫我们“日后必须十年一举”。十年修谱才真正成为定律,这完全归功于元祥祖先的身体力行和他的有力监督。这是他的第三大贡献。
  十四代祖元祥公一生三次纂修家谱,前后经历四十八年,我们设想他第一次参与纂修家谱并作序时约三十岁左右,到第三次时应该是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倾注在了家族事业上,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实在是一位伟大的祖先。
  十四代祖元祥公的一句“余老矣”的感慨,更是我们的感慨,祖先的感慨饱含着无限的眷恋和遗憾,我们的感慨充满着无限的敬仰和惭愧!
  到大清道光十九年我族第九次修谱时,十八代儒学生员其珍公熏沐谨撰的我族第十八篇序《重修家谱序》写到:
  “……第以先代之定例十年一举,按股轮流经理,从未有合族而公办者,有之则自今日始,夫合族公办者,岂无故哉?盖因岁屡凶荒,人多困乏,虽欲率由旧章,实有志而未逮。是岁清明预一日,正老茔祭祀之期,有族伯七书者,命其子正南与族中尊长曰:谱自壬午纂辑以来至今越十有七载,尚未复序,若仍缓慢不修,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纪子孙,每念及此未尝不咨嗟叹息,伏冀鼓舞奋兴务须速办。于是,重智祖、汉彬祖、族叔泰安、胞三叔星煌辈即书知札会同合族人等在祠堂公议,佥曰此事大矣,洵非独立所能为也。遂于四支之中举家资有余者七人,溢祖支维岐、岐山,演祖支致鳌、成蛟,满祖支纹、泽潢,贵祖支天宿等各出己财,以为经理之首,凡有执事者,也无不尽心竭力共襄厥事。未逾月而工程告竣……”
  道光十九年即一八四0年,这是中华民族一百余年灾难的开始之年,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和外国列强的欺侮下,民不聊生,我族家谱记录了这段历史,我族修谱经费一支难以独当,就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但是,再难也难不倒我族祖先,他们为了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各尽所能,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克时艰,终于依靠大户和全族的力量,完成了是年的修谱,并开启了“合族公办”。
  到同治十一年我族第十一次修谱时,十八代增生其瑞公谨撰的我族第二十一篇序《重修家谱序》写到:
  “……第自咸丰六年修纂迄今十有六载……余从馆归家适逢重修家谱共襄盛事,一则以喜,一则以悲。曷悲乎,悲昔日之同事者半亡其身,曷喜乎,喜今之续理者更得诸侣。乃首事人等命余随众偕行或在城关或往乡里,凡我同宗者量力捐输,以备戏贺……”。显见,此次修谱仍依例量力捐输。祖先们或在城关或往乡里,奔波捐输,只为修谱。凡我同宗者量力捐输,只为修谱。先辈们的精神实是感人。 “戏贺”说明了我族对修谱的重视,说明了我族对新谱的庆贺,说明了我族举族高兴的心情。“适逢重修家谱共襄盛事,一则以喜,一则以悲。曷悲乎,悲昔日之同事者半亡其身,曷喜乎,喜今之续理者更得诸侣。”,道出了其瑞公悲喜交加的心情,这是他对昔日同事者的怀念,更是对今之续理者的赞歌,他看到了后浪推前浪的蓬勃气象,看到了我族世世续纂的接力赛。
  改革开放后,我族时隔一百二十余年后修谱,当时年轻人思想认识跟不上,人们生活才刚刚好转,续纂的困难和工程非常之大,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奔走呼吁、无私奉献、甚至献出生命的人,如:此次修谱的俩位领导人吴村村的十九代孙承业公、大北村的二十二代孙有众公,带领“家谱研修公会”全体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奋力开拓,苦干再苦干,终于完成了新谱的修纂工作。新谱的竣工,他俩功不可没。南营村二十三代孙四儿公,瘫卧在床数年,又无经济来源,硬是要捐出十几元钱;南营村二十二代孙思贤公已七十余岁,又患脑梗走路不便,让妻子搀扶着在城关挨门逐户登记人丁;吴村二十二代孙维城公,身患癌症,强忍着病痛折磨,担负着主笔工作,硬是用毛笔正楷写出了一部谱本,直至倒在了案头上。真是在全族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新谱才成帙,接续上了清同治十一年本。这次修谱从酝酿到完成,费时九年,实在称得上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修谱,实在称得上是一次对全族进行祖训教育的修谱,实在称得上是一次家谱情结再次回归的修谱。
  又十年,到今天,也有一喜一悲,悲痛的是上届“家谱研修谱公会”包括俩位领导人在内的一些成员陆续谢世,是我族的重大损失。可喜的是,我族已于去年初成立了新的领导机构--清徐罗氏公会,新的修谱工作已在酝酿,新的形势,新的条件,新的研究,新的思想,已为即将开始的这次修谱开阔了视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还须说一下我族对家谱的珍藏,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我族第二次修谱完成后,庠生时龙、时凤对家谱是什袭而藏的,何谓什袭而藏,就是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就是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珍贵物品。我九世祖时龙公、时凤公对待家谱的态度,多么令人钦佩!第三篇序《梗阳罗氏家谱序》告诫我们,“后之孝子贤孙睹斯录也,绍箕裘,绳祖武,世世续纂,宜与玉检金函同珍,勿得与碔趺瓦砾委诸草莽”,这条祖训保证了我族妥善地珍藏家谱。但是,在文革破四旧的浩劫中,很多珍贵文物、古籍被毁,我族家谱也难逃厄运,万幸的是,在我九世祖时龙公、时凤公等祖先的品德感召下,在族谱祖训的熏陶下,在那么极端的政治条件下,我二十二世祖羡众公、礼众公冒险将大清同治十一年修本保存了下来,真乃大德之举,真乃大孝之举,此大德大孝之举,为我们今天修纂家谱和进行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他们的功德已载入我族史册,必将永世传颂。
  由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族数百年的修谱续纂而形成的家谱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我族心中,是我族的一大文化特色。

  二、 世世耕读礼仪教子
  耕读传家礼仪教子是我族立家的根本,耕为我族提供了物质基础,读为我族文武科甲铺平了道路。在耕与读中,礼仪教子是贯穿于我族的红线,是我族的门风,是我族的家教。
  我族第三篇序《梗阳罗氏家谱序》写到:“始祖仲祥于后五代唐时,游宦于青州仆射,因原籍水灾下户任内,避乱居白马山中,二三世遂成巨族。白马山一带之产,余族十居七八,又以本山地势阔大,群峰迭起,即卜茔于斯焉。至三世景中、景岩,一日见山中窑户面目黧黑,喟然叹曰:吾家世业儒术,若久居此,将与深山野人无异矣!于是景中命三子:长溢、次演、季满迁居城中。溢即今南关、小东门、北村等族也,演即今南关横街祖也,满即今城里水桥祖也。景岩子贵亦命子孙迁居城中,即今横街祖也,又有公胜忘其所生即今西关祖也。然数祖虽居县中,而在山中者犹然大族……”,这是我族历史上一次由耕隐生活又转归回耕读生活的重大转折,祖先的耕隐生活虽然高风亮节,但不利于后代的文化教育。所以,这一转折意义重大,进城后为子孙后代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惟耕且读自是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族三老坟相继出土了两块墓志铭,一是我族二支七世祖尚纹公的,一是七世祖尚纹公的第二个孙子我九世祖正人公的,这两块墓志铭现均保存于我县罗贯中纪念馆内。尚纹公的墓志铭有这样的内容:“公讳尚纹字仲涟号诚庵,世为清源城南三都人。曾祖俨,邑以富称,祖公玉,父达,俱有隐德,以输粟尚义,给冠带为义官。母郭氏,生公天性孝敬承顺义口,公无违色。早任家事,以故不得从事儒业,然其心则爱与士口子遊,乃援例授晋府引礼,舍人冠服伟然,乡人竞缔交焉。理家事极勤苦,夜分 未寑,天未曙必兴,寒暑无间,家道日昌。有腴田五百余亩,曰子孙肯勤力其中,足够用度,多则歹或为累,是以不多置产。”
  第二块墓志铭是十世祖昂公给府君正人公的墓志铭,其中写到: “府君姓罗氏讳正人,字以德,号崇斋,世为清源人,高祖公玉,曾祖达,祖尚纹,俱业耕读,邑人号积德之门,父份,敦孝友尚勤俭,以乡善士称……君明敏好学,幼从叔贡生儒习读,早游邑庠,补增广生,希大就。无何,父以风疾卧不起,府君尝药数年,竭力罔懈,嗣是婚丧交集,弗获力于学,乃黉序乡评则以德行称第一也。后又为课子计,携不肖昂、昌走梁泉山寺读”。
  这两块墓志铭是我族耕读传家、忠厚传家的真实写照,她具体到了几代人身上,让我们感受到祖先劳作和读书的情景以及他们的精神价值观念。
  礼仪教子在我族身上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四种途径:
  第一,父母及长辈的言传身教
  父母及长辈的言传身教,是最先的和最直接的教育,祖训首先就是由父母和长辈传递的,好好读书,替大人干活,尊重长辈,帮助别人,这些做人的品德小小的时候就被父母和长辈灌输在心间,父母和长辈的为人处事又被印在心间,族谱中讲是“孩提知爱,稍长行敬”,这样的家庭教育为子孙的成长成才打下了良好基础,一代一代这样的教育,为整个家族的发展做好了第一道工作。
  第二,读书
  读书是我族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到了读书的年龄,一定让子孙读书学习。如:二支十世祖昂公讲府君正人公就是“君明敏好学,幼从叔贡生儒习读,早游邑庠,补增广生,希大就……后又为课子计,携不肖昂、昌走梁泉山寺读”。三支七世祖母俊民公妻张氏,当俊民公二十岁时去世后,誓不再适,毅然抚孤,将子--我八世祖现公培养成庠生,尔后我族才有现公的曾孙--我十一世祖爌公,爌公的事迹后面我将讲到。七世祖母张氏《清源县志》记载,奏闻建坊旌表。读书不仅更深地懂得了“仁”和“礼”,懂得了“非礼勿听,非礼勿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的道理,而且,通过科举,我族很多祖先取得了功名,很多祖先走入了仕途,清同治十一年修谱统计,我族有功名的祖先近四百人,各品官职一百七十余人,出仕者近七十人,最高功名为进士,最大官职为御史,最高文学成就为我七世祖贯中公创作的巨著《三国演义》。我家祠堂竖有两斗旗杆,县城有牌坊五座。
  及至今天,我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是较高的,如:平泉村我族人口现有六十余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有十几人。
  世业儒术,是我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因而被世人称为书香门第, 清顺治十七年清源县首次修志,明嘉、隆之前的资料出自我族,知县激动地讲,“罗氏者,真乃文献世家也”。近代,在我族历史上、在清源历史上,有一位著名人物,即我族二十一世祖耀月公,秀才,乡绅,人们都称罗耀月先生,他开办私塾,学生众多。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清源县在山西大学水利学教授的设计和指导下,在汾河清源入口处,修建了铁板堰(意为坚固的大坝,即今天的汾河二坝前身),开挖了开泰渠,浇灌清源七十二村的土地,因我祖耀月公在社会上德高望重,办事公道,七十二村公推他为开泰渠渠长,总理七十二村水务,但他从未因此而放弃教学,一九三六年他去世后,他的后代中代代都有教师,直至今天共有二十七人,现在有一个重外孙女正在山西师范大学念书;有一个玄孙正在山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
  世业儒术和读书,使我族更加感到礼仪教子、诗礼为教的重要性,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找到进身的阶梯。这方面的事例就不再例举了。
  第三,榜样的激励作用
  世业儒术和读书,使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集其誌其间之明经荐拔者,有人登科及第者,有人巡边而动御笔之奖镇远而获皇家之赐者,亦有人下而游国学入胶庠及武弁之济济不绝者”,层出不穷,晋地称为巨族,合境称为善良。他们当中,乡贤者有之,光裕者有之,桂圃联芳者有之,褒崇者有,贞烈者有之,《清源县志》有载。他们的榜样作用,力量是巨大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礼仪教子,向他们看齐,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发奋学习,不断进步。
  在我族历史上,从四世祖辈起,就分为四支。各支人才辈出,四支相互砥砺,犹如百舸争流,此时你占鳌头,彼时他领风骚。教育本支,向他支学习,鼓舞本支,要超过他支,这种比学赶超的精神,形成了我族“乃秉文德亦武功,一门竞爽”的生动局面。
  每支中的杰出人物有:
  一支:贯中公,著名文学家、戏曲家,著《三国演义》、《水浒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小说,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
  二支:桂圃联芳者晑公,宁羌州知州
  昂公,初任甘泉县知县,造福一方,邑人建生祠,祠堂悬“甘泉润泽”匾
  三支:九省巡按贤公,楯樾有:进士坊、夺锦钟秀、豸绣
  爌公,陕西西宁兵备道,祠堂悬“兵备西安”匾
  四支:光裕者章公,宁晋县知县
  瀛公,
  好仁公,初任米脂县知县,升云南北胜州知州。李自成感其德政,进京途经清源时戒杀,路过其墓地时,马摘铃马包蹄,深怕打扰了他。
  在日常生活中,长辈们的以身作则,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子作用,如前述的尚纹公的墓志铭写到的:“父达,俱有隐德,以输粟尚义,给冠带为义官。母郭氏,生公天性孝敬承顺义口,公无违色。早任家事,以故不得从事儒业,然其心则爱与士口子遊,乃援例授晋府引礼,舍人冠服伟然,乡人竞缔交焉。理家事极勤苦,夜分未寑,天未曙必兴,寒暑无间,家道日昌。有腴田五百余亩,曰子孙肯勤力其中,足够用度,多则歹或为累,是以不多置产。维通博弈,略不经目,或问之,曰:是不可为训也。尤爱整洁,凡衣冠居止少有渍污必涤去之,乃安。”
  十世祖昂公给府君正人公的墓志铭也讲到:“府君姓罗氏讳正人,字以德,号崇斋,世为清源人,高祖公玉,曾祖达,祖尚纹,俱业耕读,邑人号积德之门,父份,敦孝友尚勤俭,以乡善士称……父以风疾卧不起,府君尝药数年,竭力罔懈,嗣是婚丧交集,弗获力于学,乃黉序乡评则以德行称第一也。……府君性淳笃刚直,多远略,持身恭谨,自少至老未尝一置足非礼地,治家严肃,诸弟子侄咸率以正,承前启后端有赖焉”。两墓志铭所涉祖先的行为举止,其实也就是我族祖先们的养成行为,这些行为和原则,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照此奉行,今天你是学习者,明天你就是示范者,这种传承走到今日,正继续前行。
  现在在清徐县城西南十里都沟村有一个贞节石牌坊,这座石牌坊精美绝伦,至今保存的基本完好,是清徐县重点保护文物。牌坊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是为都沟村清代儒士王映垣妻罗氏而立。罗氏为清源人,十九丧夫,遗有二子,四十年后罗氏去世,其子为母获建贞节牌坊圣旨一道,牌坊上刻礼部题诗旌奖:“枫陛温纶 古井证心肠天与冰霜彰劲节 清源标绰楔帝颁纶綍奖徽音”,高度评价了王门媳罗家女的令闻美誉和高贵品德。这件事在今天看来并非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但是在当时,足见我族诗礼为教在我先辈姑母身上的体现。
  我族的世业儒术和日常的养成教育,保证了我族自祖宗以来,清白传家,忠厚传家。
  第四,家族活动
  家族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礼仪教子的平台,家族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大有小,不一而足。每个人都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出做人的道理和责任。
  比如:迎送神祗
  每年一般是一到腊月二十三,要迎神祗回来,一般是到正月初五再送走神祗,叫迎神送神。神祗就是写有祖先名讳的画卷,每天后人们要面对神祗焚香跪拜,敬献供品,祭祀祖先。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教育后人要追记祖先的恩德,常怀敬孝之心。这个活动在文革中被迫停止,改革开放后已在我族内得到恢复。
  比如:喜庆丧吊
  喜庆一般指婚嫁之喜庆,一家有喜庆时,族人前去道贺,主人风光得意,族人尽显亲亲之意,其乐融融。其间宣讲主人公为人和善,尊老爱幼,好学上进等优秀品质,听者在称羡之时也受到了教育。同时,喜庆之礼仪,昭穆之区分,也是礼仪教子的一项内容。
  丧吊是件很痛苦的事,但更显亲亲之意,大家帮其家人料理逝者后事,彰显族人团结互助之情,缅怀逝者功绩,教育后人学习。
  喜庆丧吊,是族人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从中可以看到团结友爱,看到亲亲之意,看到儒家文化与传统美德。
  再比如:修纂家谱
  修谱续纂是我族的一项重大活动,修谱续纂就是对前一段的族史进行总结,续纂的过程就是进行家族教育的过程,家族教育的核心,就是“仁”和“礼”的教育,续纂的结果,就是在新的家谱上添写了新的人丁,新的功名,就是通过序将“仁”和“礼”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将诗礼为教、积德累仁得到的回报予以记载。因此,修谱续纂是一项覆盖全族的活动,教育效果是最广最深的,这个问题在家谱文化中已论述,不再赘言。
  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祀,后面我将专章论述祭祀文化。
  家族活动,凝聚了亲亲,得到了家族文化的洗礼,增加了家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是礼仪教子不可或缺的载体。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论述,我族历来就是既耕且读,耕读传家,既有农耕的淳朴忠厚,又有读书的儒家熏陶,二者叠加在礼仪教子的根本之上,便会绽放出人人从善、世世修德的灿烂之花。

  三、世世修德积德累仁
  如前所述,我族第一篇序《清源罗氏家谱序》就写到:“大抵皆宗祖以来耕读传家,礼仪教子,积德深厚,阴及苗裔,故繁盛如是……凡我子孙世世修德,无忝厥祖可也……”,以后各序,都讲到我族积德累仁,而至文武科甲代不乏人,到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暮春我族第十一次修谱时,十八代增生其瑞谨撰的《重修家谱序》写到: “……共丁一千百余,不啻螽斯之揖揖相继二十二代……”,此语既反映了世居清源的我族人丁兴旺的景象,更肯定了是积德累仁带来的繁盛如是。
  今天,清徐县我族人口有三千五百余,计二十七代,县处级干部有之,乡科级更多之,市县人大代表有之,政协委员有之,全国闻名的紫林醋业为我族所有,全县最大的万余人口的村子--南营村的村长为我族所任,我族公职人员兢兢业业为民服务,全族上下与人为善安居乐业。此情此景,我们深感生逢盛世的幸福,更感世世修德、积德累仁的重要。
  我族世世修德积德累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常思祖宗功德
  我族谱祖训讲到:“事以敦本为大,人以知本为先” “从来木有本而后枝叶繁盛,水有源而后川流不息,可以人而无祖宗功德之思乎?”,祖训为什么怎么讲呢?是因为我族“大抵皆宗祖以来……积德深厚,阴及苗裔,故繁盛如是” “余族自祖宗以来,……由是绵绵瓜瓞,森森兰桂,文武科甲,代不乏人,明经荐拔,亦称多士,登仕籍者翩翩,游膠庠者济济,是皆祖宗遗泽之所致也”,等等一切的一切,“非祖宗英灵有以默佑之乎?”。因此祖训明确要求:“凡我子孙世世修德,无忝厥祖可也”“是以吾衣祖尝谕子弟曰:吾门以忠厚传家,愿世世子孙以忠厚相传而勿失,庶不负祖宗积德累仁之深意也。……”。
  常思祖宗功德,常怀木本水源之念,是人之大孝,常思祖宗功德,常怀木本水源之念,是人之大得之根本;常思祖宗功德,常怀木本水源之念,就能像祖宗那样去修德累仁。
  我族历史就是这样的。
  第二,以乡善士称
  我族择地里人,以乡善士称。七世祖尚纹公的墓志铭记载:“惟架屋则务令宽敞高大,曰世家集善,后当有显者,即于公高门之意。今果子孙蕃衍,衣冠继出矣。……有盗,夜入其家窃银器,获之。乃熟识者,慰而遣之。其人感愧不敢,见有陈太立之遗风焉。公家邑之南关,时议筑关城以备虏患 ,人多难之,公独毅然出资募工,就后且多筑十余丈,费金五十余两。由是乡人奋激,城乃得完,实公倡之也。享寿七十有二,生于成化辛丑(1481)正月二日己时,配高氏,予姑也,先祖知县公,生姑于京邸,而归于罗,有贤德。公晚年有目疾,姑侍之甚谨,与公同庚,而康健无恙。”
  十世祖昂公给府君正人公的铭文写到:“府君姓罗氏讳正人,字以德,号崇斋,世为清源人,高祖公玉,曾祖达,祖尚纹,俱业耕读,邑人号积德之门,父份,敦孝友尚勤俭,以乡善士称……以口疾终于正寝寿七十有二,数与祖同”。
  两銘文清楚地叙述了我数代祖先行善乡里,邑人称赞的事迹。同时我们也看到,数代祖先高寿而终,这与他们坦荡的胸怀,助人为乐的情操是分不开的。
  我族多篇谱序分别讲到:“吾家荷先世之德……”“试问一乡谁称善,咸推文献世家”“一传再传,惟善是从,”,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吾罗氏自祖宗以来积德累仁,贻谋燕翼,由是官居御史,气度英豪,敕奬铁面,职授奉直征夷,钦服皇恩赐金,又有为国为民治水奇功,遗恩泽于万世,禁暴良策,庆惠美于千秋,犹有紧州牧伯,播豪郡之仁风,历长安而过化,相黄堂之德政,对天陛以告成,时逢定鼎,至德无称,不与泰伯同垂于千古也哉。”可见,我族祖先们把为国尽忠、为民效劳作为己任,作为大德去追求。
  我族世世修德的重要表现是,几乎代代都有乡饮賓,计有大賓、介賓等四十余人,乡饮賓的担当者,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者,修德多才能德高,德高才能望重,望重才能胜任。这里我们应该想到,一人之威望,必须有一族威望之支持,一族有威望,一族必须齐修德,可见,我族每世每代的乡饮賓,就是我族世世修德的杰出代表。
  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族内,互相帮助、助钱修纂家谱,祭祀祖先、像“父以风疾卧不起,府君尝药数年,竭力罔懈,嗣是婚丧交集,弗获力于学,乃黉序乡评则以德行称第一也”的正人祖先的行为等,均是修德之行为。
  直至今日,我族善举多多,看看我族企业家们的行为,热心公益,扶危济困,帮助邻里;我族人众,无论身边还是他方,只要有难,必将人人伸出援助之手。就是我族事务,大家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特别是春光村二十一代孙振东公,于二〇〇一年投资百万元修建了我七世祖贯中公的纪念馆,他的这一大德大孝之举,受到世人传颂。罗贯中纪念馆已成为我族的又一圣地,已成为我县彰显贯中故里的又一游览胜景,已成为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全国罗氏宗彦都为在贯中故里建起罗贯中纪念馆而感到高兴。
  第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前述中,我已介绍了我少数祖先的政绩,我族出仕祖先七十人,限于篇幅和资料,这里就不列举了,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我十一世祖爌公。最近,我们在整理罗贯中纪念馆文物时,拓印了爌公的墓志铭,碑只剩大半个,我敬录如下:
  罗爌墓志铭:
  口口---------------------------------------------(时)(蟊)
  口口-----------------------------------------(方)得去泣送
  口口-------------------------------------------苦于供億又脩
  口口-----------------------------------------也其他兴利剔弊
  口口-----------------------(金)(一)万两公以兵燹后民力不
  口口----官民称便乙酉
  口口口口口口口(镇)(初)入版图镇臣某復以渔剋军需激變兵夜噪執镇臣捋甘心焉甘人素知公有文武口俱请命于公公隻骑驰营中谕以大义立散其党镇臣迹前举事者捋盡殱之累及千人事成矣公得其状谕之獲寝其事邊檄久弛文学黉序倾颓公捐俸脩饬甘人渐即于弦诵焉至其抚渠魁怀西羌内外晏然军民有韩范之称未几有犯髡髮今者事闻罪逮抚军因及公遂赋歸来未踰期甘镇輒变官民悉罹害公之一身进退其于安危所繫复何如也癸巳岁晋抚按咸疏薦公公辞不赴公风仪俊整秀目修眉筋力至老不衰与人立谈动移数晷即少年人不胜疲而公略无倦色居乡温和谦让不为峭岸至解丝排难口口(不分)亲疏遇人缓急辄为赒赈刻有阴骘录感应篇救劫章佐律编延嗣忠义诸书劝训远迩庚子夏偶得口口遂不起卒之日邑人感之甫阅月遂请祀乡贤祠云公生于万历乙酉年十月十六日卒于顺治庚子口口口口八日得年七十有六配陈氏封孺人先公十有九年卒子七人治圻庠生娶陈氏治墴娶高氏治口口口口口卒治 官生许州同知娶王氏随州知州王公启昌女治 娶王氏早卒俱孺人出治玺府庠生口口口口口戌科进士胡公扬俊女治埨奉祀生聘茂才刘公鳳徵女未娶陈氏出女二长適生员劉祚口口口口口口陈氏出孙男四嫡孙时栋廪生丁酉科副榜娶刘氏鑑庠生娶戴氏治圻出鉁丁酉科武举娶口口治墴出铉聘(丁)亥科进士王公灏儒女未娶孙女一適生员牛泰星俱治 出曾孙男八曾孙女四卜口口口口口口十一月廿二日葬于壶山之阳嗣公等以幽堂之石屬灏儒灏儒幼而习公知公不为不悉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之)(奉)(身)以约執丧以礼被于亲属者侈推于乡国者浦则一善士能之皆名臣之(绳)(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之銘銘曰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禴、同"礿")籩俎力行教化无其伍发硎冯翊廉计簿渤海治行声楚楚带牛佩犊择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称召(殳)(従)容(指)顾镇邉圉一韩一范惟公侣出则龙變为霖雨处则鸿渐仪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亘口口
   不孝男罗治 罗治玺罗治埨嫡孙男罗时栋泣血勒石
  敬录完我先做一个说明:
  第一,第一段每行的结尾字及数个字,是原碑文每行的最后看到的字。原碑每行的字比现在每行的字多,所以中间用了省略号。
  第二,从第二段开始,文字为实录,空缺处用“口”对应补足。
  第三,看不太清楚的字、能意联的字和打不出来的字加了括号。
  从爌公的墓志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段是说他施德政的事,尽管这段文字被毁,但《清源县志》对爌公有这样的记载:“……遂筮仕授延川令,延川苦寇苦荒,几无孑遗。公御寇赈饥民庆更生,如寒谷无春得律而草始芽者。抚按首入告,因而恩纶锡及父母,随迁同州,寇围城,公捍御有法,攻数月不能下,守同多惠政士民祠之。阅三年,擢青州郡丞,禁暴除残,不期月而青州治。旋擢司农,公守正不阿,遂外转两淮运判。及任事,省官费,苏商困,民甚德之。及迁守沧州,百姓攀辕建祠,守沧无及,复转司农。在曹有中州散饷之役,至今中州犹啧啧其德不置。岁乙酉迁西宁佥事,其镇久不静,公只身抚渠魁,怀西羌,始得晏然……”。可见,至“乙酉”处,已对接上了第二段的内容了。
  第二段中“邊檄久弛文学黉序倾颓公捐俸脩饬甘人渐即于弦诵焉至其抚渠魁怀西羌内外晏然军民有韩范之称”语,高度评价了他兴办教育,教化边民,招抚羌人头领,使西北边陲安然,军民称其为是韩琦、范仲淹的事迹。“居乡温和谦让不为峭岸至解丝排难口口(不分)亲疏遇人缓急辄为赒赈”之语,颂扬了他行善乡里的美德。全文可见爌公的英雄气概、浩然正气和文章风采。
  “庚子夏偶得口口遂不起卒之日邑人感之甫阅月遂请祀乡贤祠云公生于万历乙酉年十月十六日卒于顺治庚子口口口口八日得年七十有六”,邑人对他的评价多高--请祀乡贤祠,爌公得年七十有六,这与他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爌公是我族的又一杰出代表,创修《清源县志》的知县和羹公对他做了品评:“求之于古,或有其人,索之于今,实鲜其侣。不愧乡贤之选,宜膺庙祀之荣。”
  讲到乡贤祠,我族很多祖先有的崇祀乡贤名宦祠,有的崇祀忠孝祠,多篇族谱分别讲到:“诒谋诗礼风无易,崇祀乡贤典莫刊”“俱崇祀乡贤而子孙迭起”“恩纶叠沛文经偕武纬齐隆,盛典频颁名宦与乡贤并祀”。
  又如“甘泉润泽”的昂公,乾隆四十五年县主补入府志,崇祀忠孝祠。
  我族祖先的德政,造福当地,享誉当地,享誉清源。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论述,可看出我族积德深厚的过程,因而“晋地称为巨族,合境称为善良”。

  四、世世祭祖永尽孝思
  祭祖敬宗,是我族的传统美德,我族来清徐已有千余年历史,共同的祖茔有一祖茔、二祖茔、三祖茔。二〇〇一年,我族又建成了我七世祖贯中公的纪念馆,供奉了贯中公的神位。现在,我族每年有两大祭祀活动,一是清明节前两日的传统祭祀祖茔的活动,一是农历四月初三在贯中公纪念馆祭祀贯中公。
  第一,合族祭拜神圣的千余年祖茔,已有千年历史
  我族第一处祖茔,我们称之为老坟,老坟现存三块碑:
  第一块碑:万古流芳
  先祖四川成都府人也。后唐为青洲仆射,即今梗阳也,因路途遥逺下户于白马都本山岭下,置地数十余晌。群峰环抱,形势宽阔,乃卜茔于斯焉。
  大明隆庆元年(公元一五六七年)丁卯三月吉立
  第二块碑:罗氏祖茔
  大清道光四年(公元一八二五年)甲申三月之吉 始祖青洲仆射罗公讳仲祥妣郭太君之墓 合族同立
  第三块碑:本支百世 二世祖罗公文秀妣王太君之墓 三世祖景中妣温刘太君景岩妣王张太君之墓 四世祖溢演满贵葬于官道。
  谱载我族自四世祖辈命其子孙迁居县城后,“然数祖虽居县中,而在山中者犹然大族,又因祭祀不便,议定在山者祭山中之茔,在县者祭城西之茔,迨世远年久,物换星移,山中之人愈衰,在县之人日盛” ,在这其间,我族于明隆庆元年在祖茔立碑,应该讲是重新立碑或曰换碑,因为,我族始祖仲祥公谢世后,按他的身份地位应该是立碑的,不过,这碑经历五百年风雨,碑身损坏。所以,我族于隆庆元年是重新立碑,我的这一观点可被第二块碑的立碑时间来证明,因为第二块碑是始祖仲祥公夫妇的墓碑,显然,这块碑很重要,而现存的这块碑的立碑时间是道光四年,说明这块碑在隆庆元年时还未被损坏,她的更换是到了道光四年的事了。
  由此可见,我族自始祖仲祥公去世后,对他的祭祀从未间断,对祖茔的修葺也从未间断。
  隆庆元年,在我族历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族自《晋阳罗氏族谱图》后,又首纂了现存同治修本的第一部家谱,同样,这一年祖茔立碑,强化了我族共祭祖茔的大典。后来这一大典虽曾因种种原因时断时续,但这“断与续”正是我罗氏家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真实体现,是我族永尽孝思的具体体现。
  谱载,明天启年间,我族复举而修葺寺沟之祖茔,完故冢,编坟墙,栽植树木,刻石立碑;至明末而山居者,竟人亡产荡,而山茔遂不祀矣,在县者亦习而忘之,至康熙十六年,十四代名繁者,慨然动报本追远之意,亲往山茔省视,见碑文倾覆,字迹犹真,各支先人之名皆铭于其上,回县纠集同族人等,于七月十五日举祭扶碑,而吾祖不致馁矣!又康熙二十六年春,因城西之茔水冲圯坏,合族均摊修堰栽树,而先灵亦妥侑焉。
  之后,每篇序几乎都讲到了清明节合族祭拜之事。
  特别是我在前边赞颂的我族十四代祖庠生元详公在清乾隆十一年造访祁县同宗时,两方“爰定十年会集,一则合族大祭先茔,一则童稚缵录家谱,使五谱一笔。”可见,祁县同宗从那时起,便开始了回来祭祀祖茔。
  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四零年)岁次己亥我族第九次纂修家谱时,十八代祖儒学生员其珍公熏沐谨撰的《纂修家谱序》中讲到:“是岁清明预一日正老茔祭祀之期,……”
  从“是岁清明预一日正老茔祭祀之期”一语可知,每岁于清明之前一日,大集合户祭奠拜扫祖茔之传统一直传承。
  祖茔(一祖坟)成了我们向往的圣地,到祖茔祭奠成了我罗氏后人的精神追求和矢志不渝的情结,改革开放后,我族又恢复了合族共祭祖茔的传统,每年清明节的前两天,全县族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县城,再浩浩荡荡地开到祖茔,祭祀场面庄严壮观。
  娄烦县同宗致成老人,一生有两大心愿,一是将迁居娄烦的罗氏家谱修好,一就是回清徐祭祀一世祖茔,老人的心愿早已实现,致成老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祁县同宗邦宽公、邦纲公在九六年清明节回来祭祖,传承了祁县同宗清乾隆十一年的祭祖情结。
  这里还须表扬的是大北村的族人,每年到祖茔祭奠,他们都是主力,可谓浩浩荡荡。大北村的族人告诉我们,他们村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每年清明节也总要上山来祭奠,从未间断。
  在外地工作或者寄居国外的族人回来省亲,大多都要到祖茔祭拜,表达他们的游子之情。
  一九九六年清明节,清徐县政府将我祖茔正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县人大、县政协及县志办的领导亲去参加揭碑仪式,他们在讲话中盛赞罗氏家族在历史上对清徐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盛赞伟大的文学家罗贯中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希望我罗氏族人发扬光大贯中文化,为清徐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千年祖茔能得以保存,就在于有千年的祭祀,有千年的祭祀,就在于有千年的祖训,有千年的祖训,就在于有千年的代代后人去传承,代代后人传承的,就是“我们的一切,"是皆祖宗遗泽之所致也","是皆祖宗功德所致也"”的木本水源之念。
  第二,我族于二〇〇七年在二、三祖茔地立了纪念碑
  祖茔第三块碑记载:四世祖溢演满贵葬于官道。官道,是朝廷修的大道,久之,清源人就把其中的一段当作地名来称呼,这一段在今之六合村东。官道,就是我族二祖茔所在地,我族谱称“城西之茔”,这里葬有我六世祖贤公,《清源县志》陵墓篇记载,罗御史墓在城西南里许,城西南里许就是官道。据传,因二祖茔葬有贤公,所以有御制碑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一九九九年,六合村在我二祖茔遗址上取土,至六、七米深处,出土了我六世祖贤公的神道碑。
  二〇〇七年,我族在六世祖贤公神道碑出土的地方,立了罗氏二祖茔纪念碑,碑文如下:
  碑的正面写有:
  流芳百世 永志不忘
  罗氏二祖茔纪念碑
  公元二〇〇七年(丁亥)清明节吉立
  碑的背面正文是:
  据后窑罗氏二、三、四祖碑记载,我罗氏四世祖溢、演、满、贵“葬于官道”,一九九九年,六合村在此建设取土,至六、七米深处,出土了我六世祖“罗贤神道碑”,碑文曰:“监察九省,崇祀乡贤名宦,赐进士第,福建道监察御史,陕西巡茶,辽东、河南巡按 罗公 讳贤 神道碑,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亥四月乙巳谷旦立”此碑现存我县“罗贯中纪念馆”,证明此处为“罗氏二祖茔”,亦即《罗氏家谱》所云“城西之茔”所在地。特立碑以志。
  显见,贤公的神道碑也是后立的,这说明原碑遭到了损毁。原来白石河从西山流出来后,向南流经此地,白石河是季节性河流,夏秋经常发洪水,前述谱载“又康熙二十六年春,因城西之茔水冲圯坏,合族均摊修堰栽树”,可见二祖茔常受洪水之害。一九九九年,六合村取土至六、七米深处时,才挖出了贤公的神道碑,可见淤积之深。
  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二祖茔逐渐的就沉没于地下了,二〇〇七年立纪念碑,为我们恢复了祭祀之地。
  三祖茔是我族精英辈出之地,前述的几块墓志铭就从此出土。至解放前,我族谁家生了男丁,都要去三祖茔祭祀,供献一个猪头,生活拮据的,也要去供献一个面模猪头。文革中,三祖茔遭到了彻底的破坏,被摊坟掘墓,祖宗遗骨横遭劫难,不堪回首。二〇〇七年在此立纪念碑,算是后人对祖灵遭难无力保护而心灵自责的一种体现。
  碑文是:
  碑的正面写有:
  流芳百世 永志不忘
  罗氏三祖茔纪念碑
  公元二〇〇七年(丁亥)清明节吉立
  碑的背面正文是:
  一九八八年,固驿村在此平整土地,出土了我罗氏七世祖《罗尚纹墓志铭》,碑文记载:“(明)嘉靖壬子五月十日卒......葬于故驿镇西仁山之麓从新阡也”,一九九五年,又在此处出土我罗氏九世祖《罗正人墓志铭》,碑文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十一日,葬于县北十里故驿镇西仁山之阳祖茔之次不肖孤(罗)昂谨述”,此二碑现存我县“罗贯中纪念馆”,证明此处为“罗氏三祖茔”所在地,特立碑以志。
  第三,晚到的祭奠--祭祀七世祖贯中公
  七世祖贯中公,著名文学家,因他著有代表作《三国演义》而享誉国内外,直到二〇〇一年,我族建起他的纪念馆,他才魂归故里。我们对他的祭祀确实太晚了。现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三,我族都要到他的纪念馆举行隆重的纪念会,追思他的伟大的人文精神,激励后人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和创业。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论述,可见我族千年的祭祖活动,祭祖活动,不仅记住了祖宗,更清楚了责任;祭祖活动,不仅受到了礼仪教育,更受到了诗礼为教的教育;祭祖活动,不仅是家族繁盛的体现,更是家族有德的体现。千年祭祖,永尽孝思,是我族的一大文化。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我族四大文化,即:
  世世修谱,永传祖训;
  世世耕读,礼仪教子;
  世世修德,积德累仁;
  世世祭祖,永尽孝思;
  这四大文化,是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族发展之动力。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