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谱编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通谱编纂

《中华罗氏通谱》特刊 学术研讨(二)

  发布时间:2003-05-19

 

学术研讨(二)

《东莞槎滘罗氏族谱》评述
暨南大学  罗 晃 潮  教授

一、族谱所本
我家藏的一本《东莞槎滘罗氏族谱》,是由先祖父传下来的。从谱中的序文可知,本谱修纂于康熙廿七年(1688)而重修于乾隆卅二年(1767),序中有云:“宋元明清间,人殷族富,或筑蒸祠,或创祀典,或修谱帙,或立家规,煌煌详备。不幸康熙庚申(19年即1680年)之乱,大盗屠凌,文献几无复存”。于是“因询诸耆老,原始要终,修复成谱,,虽不能如始之纪载甚详,亦庶几存其略耳”。这说明了修撰该谱之缘由。而在重修家谱小序中又云:“大清雍正间家太守复晋公时知江西抚州府事,招先兄却非公随任,兄历豫章因得江南古谱,详述源流”。这又说明了本宗谱之来源有据,而且在《世系源流纪》一文之后更附注说:“江南古谱今尚存,分自河南汴州始祖入粤来”之句,此虽或仍未足以说明所据的是何本江南古谱,但在《槎溪罗氏世系谱总图》表之前有一句云:“此谱本自冈州蓢底家藏古谱,与横沙房谱载同”,应该说这是本谱来源所本的一个重要说明了。
我们知道罗贵公率南雄迁民南徙,其最初之落籍地是冈州蓢底(今新会良溪),其时南宋初还是重门阀世系的宗法封建社会,他既是贡生率队有序南迁,当必携有罗氏族谱者;而考始迁入粤居于南雄珠玑巷之始祖彦环公,其祖袍公则先分自河南汴州而隐居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由此可知若贵公携有罗氏族谱南迁,当是所据江南豫章古谱,由此且可上溯至河南汴州谱系的渊源,故总上所述,可知本族谱之所本乃是根据其家藏江南豫章古谱修纂而成,且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故极具较为原始与可靠性。
二、族谱撰人
纂修与重修本族谱者前后有三人,他们是尚文公、如心公、大超公,前二人为纂修,后一人为重修,是清朝康、乾间人,按槎滘本支系计算为贵公十二三世孙,虽不算年代很久远,但亦已有二三百年,而他们因是一般平民百姓,故事迹也难查考,这也正反映了本谱修纂之时当是康乾盛事,也是槎滘罗氏文事较显之时。现仅就谱中所记有关事迹,略述修谱者一二。
(1)尚文公,字伯颖,号觉庵,据《谱》载其父经过“少游苏松,挟陶朱倚赖之富,耄栖槎水,敦行仁讲让之风,可知当时其家中是颇有资财,因而他也能得饱读诗书,被誉为“学富五车,怀异珍而未售”,又被视为“世之遗逸”,而且“胸汲宇宙,笔隐龙蛇”,可见他在乡间是有一定声誉和地位。于是当康熙十九年(1680)大寇屠乡,家谱悉为灰烬,因“恐谱帙弗存,则派系莫稽,爰遍询老成,沿户启椟,搜寻断简,查核详明,苦心年余,彙成一帙……靠已与如心重修告成”。因而此举被后人誉为“情深一本,修谱牒以尊亲”。他终年57岁,有二子,也被誉为是“学究古今的士人”。
(2)缵义公:字如心,号却非,高州府禀生,雍正六年(1728)出贡。弱冠就读于羊城刘克忠塾馆,后又“游泮高凉,旋且食饩东阳”,被认为是“砥志芸窓,声驰莲社者”,更又形象地賛誉他“当其潜心於学,则如山水幽明,神闲气静,日新而月异,及其发越为文,则如虬龙偃盖,清音细响,雍雍和鸣也;至于一堂作述,驰声艺苑,则如枝干之森秀,雌雄之应求,此唱而彼和也”。而他的性格,则“秉质坚贞,赋性灵敏,能刚能柔,知微知彰”。他又性好交游,时人说他“迹遍天下,到处订交”。因而使得家里“托捐纳或借贷及课事者门庭若市”,故赞美他“四海仰高风,诺崇九鼎”。同时他又急公好义,对“推解贫乏,欣然乐助”,以至“背券负欠,不能枚举”,往往“一经标竣望,豪解千金”。对于家庭则孝悌忠信,处理得被称为“隆孝养以事亲,骂义方而训子”,这些言词或有溢美,但也可见他的为人了。他曾在雍正年间随伯叔到江西抚州视事,并历豫章而得江南古谱,后又与叔父觉庵公合修本谱,历时年余始成。
(3)大超公:原名悦,字拔斯,父亲帝琏在羊城经营糖业,渐创家产,育有三子,大超居长。他自幼勤好诗书,渐有所成,曾授徒讲学,桃李盈门,人称他“胸藏道学,性柔心古”,平素“孝龙笃家,修推锡类”,同时又“远追百代修宗谱”,于乾隆年间重修本宗谱,根据豫章谱“较订补于前,续其支派详于后,其中贤才卓越有原谱未及指明者, 则补以诗词文序,或袭其赠言著作,经营采访,经岁成帙”。可见他此次重修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且是距离上次修撰本谱的时间不长,相信对本谱的补订实较前更为详实和完备,特别是他还说明“并录其条款家规于后”,显然这是上次修撰时的缺失,他给予补上,则使本族谱的内容更为充实和完善了。
三、族谱内容
本族谱内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部分:1、序言2、世系溯源及流派3、历代世系图4、诸先祖公行略5、诗词颂讃輓文6、跋文7、族例家规。现分述如下:
1、序言
本谱共有序文六篇,前三篇为亲友师长所作,虽多泛泛之词,但从中亦可略知本谱修撰前后的一些情况,以及撰人的事状,在资料十分欠缺的现实下,此不失为很好的背景资料。后三篇为修谱者所撰,是了解本谱纂修的依据,三文均述及罗氏渊源与世系源流,亦各叙述修谱之经过;而有关修纂之体例,材料之取舍,在尚文公与纉义公二文则有较详之说明;至若本谱之所据,在大超公的序中更有明确的阐述,因事隔已二三百年,此则更提高了本谱之准确性。
2、世系溯源及流派
本谱关于世系源流之文有数篇。首篇《世系源流纪》从皇帝有熊氏开始,扼要概述了罗氏之得姓与罗氏世系情况。接着有两篇《南雄府六代》和《罗氏远祖源派》,前者叙述从应兆祖为粤开南雄罗氏七代至罗贵共240多年的世系;后篇则用表列出以明之。之后是《琴轩公九子之派》,详述罗贵公九子之名号职官及迁徙情况。最后《始祖光之公六子之派》诸文,则转入述说迁居槎滘之先祖,条理清楚,体系分明;主要是围绕以珠玑巷罗贵为中心加以叙述,重点突出,着重说明槎滘罗氏一族之源流,其间更又有《罗氏豫章志》和《珠玑徙居事志》二文,以强调岭南罗氏之渊源,阐明珠三角罗氏是中经罗贵南迁而实根植于中原之关系。总的说来,这一部分是简要地阐述了以罗贵一脉的岭南罗氏在珠三角的繁衍发展概况。
3、历代世系图谱
可说此部分是本谱的主体,约占全谱四分之三的篇幅,所表列的世系图谱有:《槎溪罗氏世系谱总图》、《长房爱宗祖分支演派之图》、《二房贵宗祖分支演派之图》和《三房三世晚卿祖分支演派之图》,并分述于后:
以图表列姓氏世系分支演派,这是宗谱最常用的编排方法,使人一览简单明了,但其短处则是演派分支越多,要想寻究根源便要按图反复追查,而且记事又不能太多,有利就有弊,这是无可避免的。即如本谱是纂修东莞槎溪之罗氏一族,而对罗氏之远祖只列自宋罗氏入粤以来共七世之远祖,故《罗氏远祖源派》之图看起来便明晰简便,又如《槎溪罗氏世系谱总图》,因其“始徙槎滘者”是罗贵的第四子光之公的三个孙子:受宗、贵宗、晚卿,本图之所以奉光之公为始祖,乃因他们“兄弟三人同时迁居东莞槎滘乡,追念祖公所从出,建祠奉镇南公(即光之公)为始祖,子欢公(即宽,光之公长子)为二世祖,而其兄弟三人派分三房为三世祖,故槎滘三大房演派焉”。所以“二公等循琴轩公(即贵公)世系则为四世,在槎滘则为三世矣;然公等兄弟三人方始徙居槎滘,是公一人又似为槎滘之始祖矣,其祠奉祖父者,盖以 孙之心追念祖父为木本水源之恩耳”。故本图仅列由始祖至三世祖的三个世系,十分清楚,且说明文字也多,以下便以图表详列三大房演派了。
在分别表列三大房演派之图谱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楚地看到三个房子孙世系的衍化。如前所述,所谓盛世修谱,与全国纂修方志谱牒一样,一般多止于道光年间,本图谱所列也是到道咸年间的第十八世为止。这里的三个谱图所列的内容都有各人的名、字、号、讳,配偶,儿子名以及迁徙、功名、恩赐等项,其间亦有以诗词概述某人生平的表现、性格和得失等。根据所列的内容,我们子孙后辈从中便可知道几百年来先祖衍化的脉络,到今天又是怎样延续走过来的。所以根据此三个演派谱图所列,我们可知三大房的衍化概况,就中二房的发展最差,人口最少,传至道光间的第18世代仅有二支,获取过庠生以上功名的也只有二人;其次是长房,到第18世代有13支,获得庠生以上功名的有八人;最繁茂的一支是三房,人口最多,传至第18世代有60余支,获得庠生以上功名的有14人。
从图谱中所列,很明显三房这一支派最为活跃,在清朝康乾盛世时便有一家三子均为庠生,更有一家三子均为国学生的;而这一支派很早便有子孙离开本地出外省谋生;谱中所记录的人和事也以此三房的一支为多;而修本谱的也正是三房这一支派在康乾时期的贡生纉义公等人,具迄今保存本族谱的是笔者祖父也是本房最大的一分支系,看来恐怕也是当时常理之中的事吧。
4、诸先祖公行略:本谱以题为传记行略叙述先祖生平之文近十篇,如《宋岭南始祖》是以罗贵为岭南罗氏之始祖简述了贵公及其子孙四代南迁后在岭南(其实是当时的广肇府即今主要是珠三角地区)之“开枝散叶”情况,特别是详为叙述了其四子光之公子孙在珠三角各地作为罗氏开基祖定居下来的史实。但大都篇幅不长,多为千字文,且所记也是事略行状,多有讚誉颂扬之词,然而亦可略知先祖生平一二,以及可窥一族一时之盛衰也。唯其中《镇南罗公传》一文则详细记述了光之公的生平官职称:“公讳光之,字期用,号镇南,乃琴轩翁第四子,母金氏,授宋朝官任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文林郎……晚年辞禄而归,解组之暇,幽隐林泉,栖迟岩穴,寄迹耕萃”。可能此篇为族谱传记中之主文,约有二千字,文中还描述了光之公的迁徙,个人和儿子之婚配,以及各人的夫妻生卒年月,特别在文中着重说明“公(光之)乃冈州二世祖,增城山阁始迁之祖,珠玑巷八世孙、江西宗派汉大司农西山珠公五十二世孙也,兄弟九人俱以之字派列”,最后又叙述其儿子之迁居去向,这样就把本支派的来龙去脉说清清楚楚了。
5、诗词颂赞寿輓文:这是本谱文章的绝大部分,大多是亲戚朋友间的应酬唱和,或寿庆悼輓时之作,虽主要是一些赞颂或哀悼之词,酬酢应对之句,然其间亦多有提及先祖的起居引止,为人品性,故透过字里行间,或可窥见诸先祖生平行事,以及秉赋和为人,且各诗文词赋又分录于有关先祖之名下,亦可反映出该支系一个时代的风貌,如十二世的垂巷公、持璞公两支,他们的儿子大多是庠生、贡生,谱中这些文章大都是这些人士所为,也正反映当时这两支派的情况和风貌。
6、跋文:仅有一篇,这是一篇文笔不错的“跋文”,由十三世复泰公所撰,虽不及千字,但简明扼要,其可贵处是把修谱之意义作用,以及修纂该谱之因由,并有望于后来者等方面都谈到了,是对了解本族谱的一篇很好背景资料,可惜未署年月。
7、族例家规:这是一份在“康三十七年(1698)戊寅岁族长族老贤士参定,从以前本族家例家规抄出”的条例,包括:祭祀条款、受胙例、奖赏例,以及雍正元年新例、家规条款等。总的说来,这些家规条例订得十分精细,祭祀时用多少三牲果品,分胙时的等级份额,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需要奖赏,奖赏什么等等都订得清清楚楚,特别是雍正元年补充的新例,把已有旧例不完善不充分的地方加以充实说明,而家规中对于族中子弟的警诫约束也十分明确。无可讳言,这些都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条规,今天看来都是封建的,落后的,但它毕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今天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较难发掘,所以作为资料、历史地看应该也是难得的了。
四、族谱特色
据研究宗谱的学者认为,一本完善的宗谱应该包括如下的内容:序文、凡例、目录、世系表、源流、像賛、别传、墓志、祠规、家规、义庄记、墓图、艺文等项(多贺秋五郎《宗谱的研究》日本东洋文库出版)。从这一角度审视,可说本族谱已基本上是一部较完备的宗族了。不宁惟是,本谱还在序文和附记中多次说明是谱乃根源于江南古谱及其取得古谱之经过,益增本谱所据之可信性;同时,本谱并又表列自宋由中原八岭南之世系,进而详述南雄珠玑巷南迁移民领袖罗贵世系及其后裔分派。据本谱记载:罗贵世系不仅可上溯罗氏出于祝融,而其源流则“由江南而湖广而江西河南汴州,传至袍公隐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滕溪乡,娶九妻生十四子,俱通字派,分居各省各府州县;有孙彦环公,乃应通公长子,佐宋太祖开国功臣,始迁入粤,居于南雄珠玑巷,至七世孙罗贵南雄府禀生”。由此可知,南雄罗氏一脉罗贵一支,其入粤始祖乃是源于中原,至罗贵已是七代历240多年了。谱中并表列明七代的支派情况,其后贵公“因恶孽身民,城火之累,时各家徙避,贵公因迁至新会蓢底,自开户籍,筑土而居焉,产九子,皆以之字属名”。以下更详列琴轩公(即罗贵)九子之派,他们或为官或农事或经商,特别详于迁徙定居,分散于番禺、南海、东莞、中山、顺德、增城等地。由于本谱乃记东莞槎滘罗氏世系,故于罗贵第四子光之公的支系尤详,一直至近代的二十世纪,内容包括婚配、迁徙、职业、功名等等。由此可见是谱对于那些认为并无罗贵其人其事,进而否认其南雄珠玑巷南迁史实的看法,应是一很好的有力的反证。
其次,是谱为一手抄本,从其序、跋中所记,以及抄本的纸质、墨色、字体笔迹的一贯,大体可推断其为嘉、道间时所抄,也就是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因而应该可以说是一部较早的古旧族谱了。又因其所记有关罗贵九子的迁徙和分派比诸所知一些其他珠玑巷南迁后裔有关的罗氏族谱较为详尽,这样也就可补史志之不足,如《东莞地名志》中堂旧楼罗氏条云:“罗氏居南雄珠玑巷,宋宣和七年(1125)迁居中堂,其子罗锐,任广西苍梧县吏,回乡后建一高楼,后遂以此名其封曰旧楼”。所记语焉不详,查今槎滘有村名旧楼,若寻查该谱,便自更为清楚。同时,又可证别谱之失误;如《英村罗氏族谱》有云:“罗贵居南雄珠玑巷,宋绍兴元年(1131)组织九十七家三十三姓南迁,罗贵居周州大良都古蓢甲蓢底村,罗贵生子清之,清之生翔,徙东莞英村,迁莞后七世孙罗亨信居莞城西门,是为“西汀罗”之始。莞城谚云:“东门古,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只大‘鹇’哥(市桥街旧多彭姓)”。但据本谱所载,清之乃罗贵长子,他迁居番禺,是番禺车陂的开拓者,与袁氏恭人合葬于车陂乡下塘边、其三子翔并无迁居东莞。而其实亨信公例是罗贵公的第五子曦之的后裔,该谱云:“曦之字期用,号日南,官拜著作郎,与长子迪源迁居番禺山下,子孙散居东莞,都宪亨信公其裔也”。
再者,根据是谱记录,贵公入粤始祖乃应兆祖,在宋太祖乾德二年(964),至罗贵历经七代,支派分明,其后贵公于绍兴元年始迁至岭南珠三角之冈州蓢底,分支派衍以及子孙居住迁移更为详尽,据此若再与有关珠三角之罗氏族谱相校,当可更为完善。又如《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中之《罗氏族谱》(高明)、《罗氏源流》(范湖显学岗)所载对罗贵“公有九子,四十七孙,分布于广东各郡县繁殖”便交待不清。再如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的《豫章罗氏源流考》一书所列贵公九子世系表不可谓不详,但其中尚缺四个儿子的世系,而本谱对贵公九子的“开枝散叶和去问都有所交代”,故此亦可为诸罗氏族谱之互为补充与考证也。
最后,由南雄政协文史资料研委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南雄珠玑巷迁氏族谱、志选集》一书所收录的谱、志不少,所列的姓氏谱也有69姓77篇之多,其中罗氏的有二篇,但不是取自新会之罗氏谱,特别是即使在《新会县乡土志》一篇中所列姓氏也有近20姓,而有关罗氏则不见,这就很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因为作为珠玑巷南迁移民的领袖罗贵,他的落籍点是在新会,为什么会较少见有谱志的记录,故亦无怪使人对罗贵史事之质疑,但今据《槎滘罗氏族谱》所记,贵公九子一一清楚载明早已散居珠三角各县,仅有其中第六子温之既是开平恩□(原缺)始祖,又是新会水尾始祖,其余儿子都不曾留居新会,大都分散迁至广肇府各郡县,主要是南、番、东、中、顺诸县,这就或许致使在社会的罗氏后裔便不显不多。而且还应该指出,封建宗法社会的氏族谱牒和蒸尝帐州,一般大多是交同长子管理保存,而罗贵长子清之早已迁至番禺,正如香港《豫章罗氏源流考》一书所指出:“人谓贵公属下各支系中,其裔之多,应以清之公为首屈一指”(第122页),枝繁叶茂,影响也大,而留居新会的罗氏子孙,又因“资料简短不齐”(见良溪村委会编纂《罗氏贵系源流》第40页)便少有记录流传下来,由此可知,来源于“冈州蓢底家藏古谱的《东莞槎滘罗氏族谱》所具的价值了。

编者注:罗晃潮,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教授),本会顾问。

罗 氏 源 流 考

罗氏世系,出于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祝融,祝融公南正司天,都鄫为妘姓,今河南新郑县是也,历唐虞夏商,传统不替,延至成周,妘鄫公号邼正,分封为罗,世守宜城,后至凌甫公,复迁国于枝江,子孙以国为氏,秦末有武陵令罗均用,以道德称,次子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为治粟内史,汉旋改治粟内史为人辳令,故世称珠公为大辳公,大农公初与灌婴平定九江郡,筑城于南昌,手植豫章木,徙家其地,景帝时,吴王濞连七国反叛,赖大尉周亚夫平之,始于南昌一带置豫章郡。而珠公子孙,遂称豫章罗氏焉。
罗珠公子姓繁衍,于晋宋齐梁之际,散居各地,难以悉述。惟南昌栢林一派,独为称著。东晋时,有均章公,名绥,尝于丰城,聚徒讲学,生子企生,遵生,均有才名,企生初官荆州,值桓玄作乱,遵生将母就养,兄弟两人,同时被执,企生死难,遵生事母孝,负兄骸诔葬。而两人子孙,则日以光大,散居湘、赣、皖、闽、浙、粤、桂、鄂、蜀豫等省,今赣江区域诸罗氏,及闽粤一部分罗氏,则多为企生公子孙。而遵生公子孙,则以迁移别省者为较著,其中有罗吉字原达一支,迁入福建西北,沙县罗源上团坊,宋代罗从彦,其后裔之尤著者也,其另一支,为遵生公五世孙景昱传十七代至罗彦环,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又六传罗贵公,字琴轩,避宋末变乱,复迁居广州新会,其子孙后更迁于广州府各县,与江西各县,今日广东中郡诸罗姓,其族裔也,其又一支为遵生公五世孙景哲,传二十六代至罗尚崇公,生子洪源、洪德、洪敬。洪德生子十八人,分迁广东东北江各县,是为洪德公派,洪敬公生子四潜、四端,子孙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一部分,是为洪敬公派,今日南洋华侨中之罗氏,及美洲华侨中之罗氏,虽原籍不限于一地,然远之皆为自罗珠公所传衍,而且皆自遵生、企生二公所传衍,近之则非属罗贵公子孙,则多属洪德公派与洪敬公派子孙也。
编者注: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为罗氏源流海外之说,望罗氏宗彦贤达予以充分重视,认真研究。
——星洲罗豫章堂总务  罗汉林
摘自“世界赖罗傅第九次代表大会”特刊

罗 氏 源 流 辨 正
湖南 罗 德 华

通谱编纂,源流正误,考证为难。盖吾人生于千百年之后,而欲考信于千百年前之史实,诚为难事。惟有从历史唯物主义之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之角度,洞观今古,明辨是非,务虚务实,去伪存真,使之尽量符合于历史之客观事实,为广大后嗣宗亲,皆能接受,不存异议,则幸甚矣。
考吾罗氏通谱,有数处史实,必须分清泾渭,正本清源,兹分述如次:
一是始祖祝融公。历史上之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为古帝祝融,在前,为炎帝神农氏后裔。神农被尊为赤帝,与伏羲氏、燧人氏同为三皇。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属续三皇之道也。都于郸,在郑之墟,葬于衡山之阳,号其峰曰祝融峰。一为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在后,居火正之官,祝融即为火天职务之名称,故后人谓火神曰祝融。初炽分封于罗地,在今湖北宜城,后世子孙因以为姓。故两个祝融,一前一后,一号一职,一为火帝,一为火官,应严格区分,不能混淆。罗为颛顼之后,是老童之子吴回此一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又据老谱记载,云祝融姓熊,名重黎。其实重与黎为两兄弟,亦即将二人变为一人矣。
二是新化世系之争。珠公传至十六世祖绥, 生子企生、遵生,家贫亲老,一门忠孝,人皆贤之。考今新化罗氏,皆晋代企生之后。企生公生子罗昱、罗昌。罗昌又生六子,次子智亮传至天民,天民又生罗崧、罗崱。罗崱传至一松,于宋太祖建隆年间,由江西泰和木马村迁居湖南新化乌石村。一松公下衍彦一、彦二、彦三三派,彦一公历八世传至惟远。
可永宁源流考胡家坊绫锦图云,“章公(一松公讳皎,原讳章)生彦一,彦一于宋迁新。”而大成谱历代宦迹所载,则云“章公为晋安帝时人”,是父子二人相距五百余年之久,明为错误。又如洋溪谱云,“云飞于宋仁宗皇佑年间,游寓邵阳,而其前九世祖议公,据江西通谱及安化谱所载,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此又为相距九世之祖孙,仅隔四十余年,其错误亦不言可知。源流才又云,“崱公传至一松,与云飞即先后由江西泰和迁居新化横阳山与球溪。”这又明显说明,一松与云飞,并非直属世系。而通谱又云,“一松公孙、彦一子元七郎,讳讳飞,字元秀”,又大相龃龉。
彦一公历八世传至惟远,又生枝节。清乾隆时楚望公与洋溪合修谱云,“一松一传彦一,彦一子元七郎即云飞”。嗣后洋溪族人产生异议,谱又分修。考两处乾隆以前老谱,一云惟远公字万山,生子东甫、魁甫。魁甫派衍洋溪,子姓繁衍。一云万山公讳惟远,生子魁甫、东甫。东甫派衍永宁,子姓繁衍。是为合修族谱之根源。现合洋溪魁甫公后裔,极力反对此说,云魁甫公绝非惟远公子嗣。而东甫公派衍桃源的四世孙原禄公后裔,亦以一八八一年罗荣骥主编的永宁五修谱为据,力驳惟远与万山系为一人之说。他们认为洋溪魁甫公是万山公之子,而惟远字存真,绝非万山。他们认为其第一世始迁祖为景秀,以下又分别列出九代,即代询、云飞、卿祖、唐仲、从善、应隆、千仁、万山、魁甫。与永宁之以一松为第一世始迁祖,以下分别为彦一、元七、千一、洪德、关一、朝觐、堂卿、惟远、东甫世系,分庭抗礼。究竟谁是谁非?谁敢定论!
太史公作周本纪,自后稷至武王,叙世十五。毛诗疏驳之,谓虞及夏殷千有二百载。今使每世在位皆八十年,实难据信。及考吕梁碑,后稷不窑间,遗台玺叔均等数世。夫以龙门之博,叙帝王世系,犹不免脱漏,况民间谱牒,往往煨烬于兵燹,剥蚀于蟫蠧烟尘者乎!因此,吾谓只要言之有据,又能为广大后嗣子孙,所能接受,即可详尽记载,录以参考,疑以传疑,信以传信,不亦宜乎!

晚清提督罗大春及其《思痛录》
浙江  罗  诚

《衢县志》(郑永禧纂)关于罗大春(景山)的记载有二:
一、第十六册卷二十四人物志四:“罗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县人。由行伍起家,年二十四洊升至总兵加冲勇巴图鲁。同治初,随左文襄克复杭州,湖州各属县城池。时文襄,督师驻衢,遂就近寄籍西安,置田庐焉……。”
    二、艺文志:《思痛绿》罗氏家藏稿本六卷。“按大春字景山,本黔中施秉人。曾任福建,湖南提督。同治初,统兵援浙,遂家於衢。此录盖其晚年自述,记其一生。身莅戎行历经危难情状,有痛定思痛之意,故以为名。”
罗大春(1833—1890),经历了满清四个王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活了五十七岁,正处动荡,战乱的年代。曾经喧赫一时的满清帝国,此时已日趋衰败。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训政”,帝、后大闹矛盾,各成党派……。国内外时势错综复杂,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罗大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在历史的激流中。有机遇,有挫折。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并身居要职。后来又由武及文,述著《思痛绿》遗训子孙而终其一生。
罗大春六岁读书,八岁务农,十一岁时母病死,父被中伤涉讼。数年内,家中多故,日益穷困。十五岁离家去川北一表亲处谋生,十七岁回施秉时,其房屋巳属他姓,竟无立足之地。于是,只身前往湖南。《思痛录》中这样写道:“信步独前,形影自吊。行数日而疾作……。每当途穷日暮,未尝不吞声饮泣……。至故州为楚、黔、粤三省接壤处,遇转输铅药于军者,遂从之……”。罗大春虽负大志,但这时候,只不过是得到了生活出路而巳。
罗大春原名大经,十七岁入官军天柱营充当余丁(非正式士兵)因立小功受赏,守粮官田学韬者,因大经与大惊谐音,便更其名为大春,并命随侍左右……。罗大春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官军中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咸丰元年(1851年)十九岁的罗大春即升为七品顶戴,未几又奖为六品蓝翎,二十四岁荐升总兵,三十岁不到即升到提督。罗大春的晚年,有着不平凡的一段历史。
首先,罗大春在“同治十三年渡台会办防务并开山抚番事宜”。(《衢县志》),那时,罗大春在福建任水师提督,曾到台湾驱逐殖民主义者,巩固了国防,并带领台湾同胞开山种粮等发展生产,安抚台湾各族人民休养生息,和睦团结,有战功也有政绩。这是罗大春一生中最为光辉的一页,难怪俞樾,(字曲园,当时大文豪)在《罗册山军门思痛录序》中有“盖卓然中兴名将也”之句。
其次,罗大春述著的《思痛绿》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是一部极有历史价值的传记,著作。在俞樾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势之盛衰及同时其传之人贤否,功罪。无不具於此篇。岂独见君之将才哉!仰亦可以观史才矣!”同时,罗大春“尤喜刊刻书籍。如左文襄奏稿,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皆梓行於世”、又择省城(杭州——作者注)贡院之东文龙巷口购地二亩余建造试馆一所,栖息西,龙(即衢县,龙游——作者注)两邑乡试士子,费银三千余圆。”(《衢县志》)由此可见,行伍起家的罗大春,对当时的文化建设的关心和重视。
罗大春官居从一品,应是当时全国性的军事高级将领,在统治阶级中不无影响。同时在贵州,湖南,福建和浙江等省以及衢县,龙游等地的民间和有关部门均有名声。不久前,贵州省有关部门曾派人来衢县圹坑村(罗氏后代聚居地及基地),了解罗大春家的历史情况,并拍了墓碑等照片回去,还有湖南《左宗棠全集》的编者,会同浙江省有关部门,来衢州市文管会抄录左宗棠给罗大春的亲笔信件等。在衢州市文管会珍藏着不少与罗大春有关的史料。包括左宗棠,俞樾、沈葆桢(当时福建巡抚)等多人的亲笔信件以及梓行于世的左文襄公奏章,史纬,活人方等。在社会上,也有着不少有关罗大春的轶事和传说,有的还带有迷信色彩。这一切,都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这里着重评述与《思痛录》有关的问题。
根据《罗景山军门思痛录》中:“……出所自述思痛录二卷,见示携归读之……”。所述只有二卷。但《衢县志》:“罗氏家藏着稿本六卷”所述有六卷。究竟有几卷,现在无从核对。但从现有史料中可以推断《思痛录》可能分为两次自述。 
第一次应在咸丰十一年至十三年这段时间内。其理由是:《思痛录》内:“至咸丰十一年余以杭州事严旨褫职”句。说明罗大春巳被清廷剥夺职务。“杭州串”即指严州一役,当时损兵折将,大败而回,对战局影响极大,直接威胁省城杭州的安危,因此被撤职了。曾听父辈说过,罗大春为此事险遭问斩。这时候的罗大春,心情是极其复杂,沉重的。功名利禄,毁于一旦,思前想后,感慨万千。如今,脑袋总算保住,往后何去何从?被褫职的罗大春,自然心潮翻滚,难以平静。委曲受辱,怎不一吐为快.于是,开始自述他的《思痛录》了。事后,清廷又命罗大春收复严州,可能又立战功,未几仍官复原职,派往福建当水师提督去了。并继续述著《思痛录》。因而在俞樾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见罗景山军门为述咸丰十一年收复严州……,方言此时意气慷慨……。”此时应该是在咸丰十三年(1874)罗大春渡台之前的情况。《思痛录》为二卷,在福州送请俞樾撰序。事后,罗大春因病请假离台回内陆的,并一直在家休养。
第二次自述《思痛录》当在光绪三年(1877)至十五年(1889)之间完成。《衢县志》中,“光绪元年因病假内渡……补授湖南提督,又疏请练兵,挂吏议回衢籍。十年奉旨起用……十一年血疾假归,十六年(1890)简放建宁镇总兵卒於任。看来,因疏请练兵又受到了处分回家,这期间约有上十年经常赋闲在家,自然也有感怀。加之官场失意,身体欠佳,自述《思痛录》并进行修订,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也许就在这段时期内,述著《思痛录》的工作才全部完整,在原有二卷的基础上,经校核,补充后分为六卷手抄成册。
《思痛录》是罗大春对其一生的总结,也是忏悔和良心的表白。罗大春思想上的矛盾和斗争是极其激烈的,在《思痛录》内,字里行间确有得罪、贬低甚至反对满清朝廷及其有关人物的叙述。也有揭露秘闻的章句。自知不能问世,因而“独此录未肯轻易付梓,但传放家,”俾子孙世守之以为训而巳。”(《衢县志》)。仅作家训,语重心长,子孙借鉴,见其苦衷。《思痛录》可作为罗大春的忏悔绿,反省录和赎罪录来看。这一难能可贵的自责精神,也可见罗大春晚年高尚的情操。
可惜的是,《思痛录》仅存一卷,更重要的是在后面的部份。现在俞樾(也即现代红学家俞平伯的祖父)家是否保存着《思痛录》的全部著作,不得而知。除此之外,不可复得了。

附录一:
俞樾①给罗大春(景山)的亲笔信:
景山吾兄军门大人阁下:前承招饮饱饫,郇庖感甚。大著年谱②,伏读一过,无任钦佩。
属撰序文,率拟呈
教。著粪佛头,良用惭愧。手肃处请
勋安
             愚小弟俞樾顿首
注:①俞樾,字曲园,晚请大文豪。著有《春在堂全书》系当代红学家俞平伯之祖父。
        ②年谱即《思痛录》

附录二:  
    左宗棠给罗大春(景山)的亲笔信(摘抄):
景山仁兄大人    专弁来得
    惠书并神曲二百斤具悉
    所示闽中诸务甫经厘定……
    即请
大安不具
    愚弟    左宗棠顿首
    六月初四日连镇行营
    再者顷见  
学处所刻弟奏稿,刻手甚工,校对亦少讹误。自浙抚至闽督,所有兵事吏事及或因或革或劾或举各端历历在目,如温旧书。幸甚幸甚!阁下之幸念故交,用情周至殊可感也。……

附录三:
罗景山军门“思痛录”序
俞樾
壬申之春,余于家兄壬甫福宁郡斋见罗景山军门,为述咸丰十一年收复严州与贼相持,以千七百人据斗大孤城,当贼四、五十万之众,粮尽援绝,然犹守死至三月之久,然后去。方言此时意气慷慨,口讲手画若太史公叙述楚汉间战争事,委曲详尽。余固已心伟其人。越数日,招饮于其署斋,酒后出所自述《思痛录》二卷见示,携归读之。乃知君少负大志,年十七徒步从军,大小千馀战,无不搴旗斩将,身先士卒。所擒馘不可胜计。即间有败衄,亦能全其卒伍,自引而归,盖卓然中兴名将也。我国家承平二百馀年,地大物博,稂莠蘖芽,大盗起于粤西,延易乎东南,为从古未有之剧寇。论者渭唐黄巢之乱不是逮也。乃自咸丰二年,贼由永安州走昭平,为燎原之始。以迄同治四年,尽歼其馀党于嘉应州,而后已首尾凡十馀年,而君无日不在行间,几于无役不与,无战不先。及军事大定,乃觏缕生平,年经月纬此一编,战功之多于此可见。而十馀年中,凡官军与贼势之盛衰及同时共事之人贤否?功罪无不具于此编。岂独见君之将才哉!抑亦可以观史才矣!君虽绛灌之伦而雅好文墨,尝得晋江陈门斋大令所辑史纬一书,谓其简不失要约,不伤严心,好之。为补刊其原版之残缺者,使成完书。分贻同好,因以全帙见赠。并知余从事撰述巳付剞劂者,积百馀卷,亦索全集一部去。嗟乎!余章句陋儒,无用于世。当江浙初定之日,曾庹书李少荃爵相。同年访求中兴来名臣名将事实,妄思撰著一书,备柱下采辑。而年逾五十,蹉跎未就,辱君不弃,问序於余,余何足以序君之书,重违雅意,漫书数语,溯以志执鞭之慕。抑余此次自浙来闽,由钱塘江溯流而上,道严州过兰溪,所经如七里泷,童子滩,皆君昔年鏖战之处。请携此编于归舟读之,泉声山色中,犹想见君英姿飒爽,横槊指挥时也。
罗大春
罗大春(1833—1890),字景山,贵州施秉县人。清同治初年,随左宗棠督师驻衢,遂定居西安县城(今市区)。出身贫寒。17岁入清军,参与剿压太平军,转战于桂、湘、苏、鄂,署福建水师提督,注重海防,在宁波等要塞增设炮台多座。十三年奉命渡海驻防台湾,抗击法、荷等国侵略军,立功受奖。在台湾开发山区,安抚少数民族,有治绩。后请病假内渡。不久父殁回衢治丧。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办新疆军务,途中病疫流行,大春送去泉曲二百斤,支援保卫边疆。四年任湖南提督。十年入闽查办匪乱。十六年任建宁镇总兵,病故于任上。
生平身经百战,屡濒于危,其事备载于手编《思痛录》中。虽出身行伍,而好矜恤寒士,曾于岁末访查贫士,赠给度岁之资。又择省城杭州贡院之东文龙巷口购地二亩余,建造西龙试馆一所,供西安(今衢县)、龙游乡试生员住用,费银三干余元。又于衢城北隅辟桑园,从吴兴携来蚕种饲养,发展生产。爱刊书籍,如《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行于世。所著《思痛录》对战乱诸多反思。

罗大春——漳州总兵

罗大春(1883.8.4-1890.9.26),字景山,汉族,施秉县城鼓楼街施家冲人。其父名璋,字裴然;母廖氏,早殁。大春排行第五,上有姐四人。17岁时,其父外出,家贫如洗,遂从军至广西。先入天柱营充任余丁,先后转战两湖、江南、安徽暨江西、闽、浙等省,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事中经荐保历升任镇远中营经制外委、湖南抚标中军参将、漳州镇总兵,补授福建陆路提督及福宁镇总兵,署福建水师提督,官至从一品。时泉州府属地民间动辄发生械斗,仇杀不休,大春督军前往惩办肇事为首者,使事态得以平息。嗣后偶遇械斗,大春闻讯即匹马前往弹压,械斗各方无不立时解散。平素,他整军经武纪律严明,令所部“严殃民之禁”,李鸿章赞其部“多客兵,又素健斗,虽荡折而流亡者独少”。
同治十三年(1874),罗大春奉旨“渡台(湾)会办防务并开山抚番事宜”。他率军渡海东征,与占踞台湾的法国、荷兰侵略者进行大小数十战,终将侵略者赶出台湾,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并且,还带领台湾同胞开山种粮,发展生产,安抚台湾各族居民。清廷为表彰大春的功劳,多次为他颁发功牌(1955年尚存4张,由收藏者送交浙江省衢县文化馆保存)。光绪五年(1879),大春任湖南提督单衔。由于上疏奏请添加练军遭受谴责并革职10年,交左宗棠差遣委用。九年(1883)奉旨起用,派令大春统率两营径赴福建兴化查办漳州、泉州等地民间械斗事件。晚年,大春著有《思痛录》,自述一生军营的困难情况,表痛定思痛之意,传于家中作为给子孙的训戒。他组织刊刻《左文襄奏稿》、《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书。又选择浙江省城杭州贡院文龙巷口购地2亩,耗银圆3000余块,建成试馆一所,供衢县、龙游两地赴省乡试的士子寄宿,减轻其旅费负担;并且矜恤寒酸,访查贤士,赠给度岁之资。大春处理家庭事务也极简朴,为其父母安葬时不放任何葬品,并嘱咐家人日后为他安葬时亦不要陪葬金银财物等。十六年(1890)五月初五,光绪皇帝亲批,由兵部带领引见,授任大春为福建省建宁镇总兵。是年八月十三日,因病卒于衢州寓所。其墓葬于杭州。
———《施秉县志》

晚清提督罗大春的遗闻与迭事
罗名军 崔成实 罗炎林 罗 诚

一、罗大春年谱式的回忆录《思痛录》系手抄本,现仅剩首卷一册,其中记述罗大春“素勇敢且得民心”,清代翰林院编修李鸿章曾说过“余与罗君(即大春)虽未谋面,然知其勇敢善战且得民心。”民国《衢县志·人物志》记述罗大春“虽莅戎行而好矜恤寒畯,尝于岁晚访查贤士,赠给度岁之资”。
二、民国《沥县志·人物志》记述罗大春“择省之东文龙巷口,购地二亩余,建造试馆.一所,栖息安,即衢县)龙(龙游)两邑乡试之士子,费银三千余。
三、民国《衢县志·人物志》,记述罗大春“尤喜文籍,如《左文襄奏稿》、《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小四书》、《活人方》等。”据清代文人俞樾(曲园)著《罗景山军门思痛录序》称罗大春“虽绛、灌之属(意指武官),而雅好文墨,尝得晋江陈亹斋大令所辑《史纬》一书,谓其简不失要,约不伤严,心好之;为补刊其原版之残缺者,使成完书,分贻同好。”
    四、民国《衢县志·人物志》记述罗大春于“同治十三年渡台,会办防务,并开山抚番事宜”。据回忆,罗氏先辈曾谈起罗大春曾率领兵将数万,从福建金门渡海东征,在台湾和法国、荷兰两国侵略军进行大小数十战,终于将他们赶下海去。解放后罗炎林家尚存功牌四张,罗炎林于1955年左右,亲将该功牌送到当时的衢县文化馆,由胡荡同志收下,并口头予以表扬。据罗炎林之母马凤起生前谈及罗大春“胁下、腿上都留有法国、荷兰殖民主义者打进去的弹头,直到其逝世犹未取出"。为了抢登敌舰,罗大春双脚脚板,被敌舰上的倒刃刺穿,可当时他受伤不下火线,其勇敢无畏精神,使法国荷兰侵略分子震慑,只要一看见‘罗’字大旗,便抱头鼠窜,狼狈逃跑。”  
    五、据回忆,罗氏先辈曾谈及罗大春在三十四岁升任福建提督时,十分重视海防,曾在宁波建造炮台多座,以防海患。直到近百年后,那里的老人还能指出罗大春建筑炮台之遗址。衢州有些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能说一些他们的父辈跟随罗大帅在宁波筑炮台的往事。
    六、罗大春于清朝同治初年,随左宗棠督帅驻衢,便在衢县定居。家住城区东河沿现总工会和工会俱乐部一带。为了帮助贫困的同族人,将施秉故乡罗氏宗族中贫苦无依者迁居衢县,并在衢县横路乡塘坑村为他们购置田产安居。现在罗大春的曾孙——“名”字辈的堂兄弟只有十四人,而他从施秉故乡带来的同族人之后裔已繁衍至数百人,使塘坑村成为罗姓之村落,其实他们并不是罗大春的后代。  
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俄殖民主义者妄图分割我国新疆地区。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4月浙江巡抚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由鄂、豫赴秦,酷暑行军,至潼关时军中疫病流行。罗大春及时送去泉曲(中药神曲)二百斤,有力地支援了左宗棠进军西北,保卫边疆并取得了胜利。左宗棠深为感动,于农历7月18日修书致谢(见左宗棠手札)。
八、罗大春有银白战马一匹。一次,罗大春中箭受伤落马,追兵拥至,危急万分。此时白马跪下前足,蹲伏其身旁,让罗大春匍匐登上马背,然后驮着向前飞奔。突见前横一河,而追兵逼近,罗大春拍马首喟然长叹,说:“此处是我和你葬身之地了!”话音剧落,谁知白马后退几步,猛然纵身跃入河中,并拼命凫水前行,直登对岸,罗大春终于脱险。该白马曾多次助罗大春立功,因此深受罗大春爱护。后罗大春养病于衢州时,该白马老病而死。罗大春痛惜异常,为感念其情,把一双汉白玉手镯衔于马嘴,并为之隆重葬于罗氏墓地。
附 言
1、在罗大春年谱式的回忆录《思痛录》的开头是这样写的:“道光十三年癸己六月巳未十九戊午日丑时,余生于施秉城之施家村。罗氏自文受公始由江西吉水迁黔之思郡,传十二世为先高祖万德公,乃由思徙镇远之施邑。自是世为施人。”是为豫章一脉无疑。
2、罗名军,是我堂兄(四房)。衢州二中语文教师。已退休,年事已高,身患重病。
3、崔成实,是衢州市博物馆馆长。通文史,数年前病故。
4、罗炎林,是我堂叔(五房)。当过记者,是衢县人民代表,已病故。
5、“晚清提督罗大春的遗闻与轶事”一文,发表在《衢州文史资料》第五辑(1988.11)。
6、“晚清提督罗大春及其《思痛录》”一文,发表在《衢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7.12)。
7、《施秉文史资料》第五辑有转载。该书由“政协施秉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载有“罗大春在施秉的传闻及轶事”等。
8、罗大春著《思痛录》文字较长,且与编纂通谱关系不大。不加复印了。
                                 罗  诚
                                 2003.4.8
又:我的简历可增加一项:《中国老年书画艺术》艺术委员会会员。

有关山东省淄博地域的罗氏宗谱及线索
山东淄博张店档案局  罗光洲

据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 《淄川县志》记载:“唐,罗士信,高祖时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以忠烈著名。”此处的罗士信,被公认为《隋唐演义》中的罗成。
旧《济南府志》把罗仕信(公元599-622)列为历城县(今济南)人,罗仕信14岁时,为隋朝大将张须陀(zhi)麾下偏裨(pi,辅佐),后归瓦岗军,又归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20岁任绛州总管,封郯国公。后为刘黑闼(音tā?-623)所败,被杀时仅23岁,自此而后,23岁的年龄被称作“罗成关”(即青少年男子的灾厄之年)。今(历城)县东巷罗姑泉处,传为罗仕信的故居所在。
在民国9年(1920)《淄川县志》的“忠节传”和“三续世职”中分别都有记载。
忠节传云:唐罗士信,邑(淄川)人,后迁历下(济南)。年十四,齐郡守张须陀击贼潍水上,士信请自效,须陀少之,士信怒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哈(xī)。须陁壮而许之。阵始列,士信执长矛弛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chi)惧,无敢亢。须陀乘之大破贼。(罗士信)后归李密,为王士充所获,复降高祖(李渊),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封郯国公。从秦王(李世民)击刘黑闼,守洺水城,城陷不屈而死,谥曰“勇”。初,士信为裴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后如其志葬焉。《唐书·本传》曰“历城人”,旧志曰“邑人,迁历下”,未知所本,姑仍之。
三续世职云:罗童,字君用,以父士信袭封郯国公。罗章,童之子,袭封郯国公。”
案县旧志载:“士信,淄州人,后迁历下。《济南府志》载:士信,历城人,后迁淄州。今于南乡罗姓家觅得族谱,内载:士信,历城人,迁居淄州西门内,历十二世,至五代(公元907-960)纷争之,会族属逃散,后无所考,惟有名(罗)潜者,避居诸城,慎守谱牒,世系详明,以下四世俱葬诸城,至五世(罗)仲宣,以子(罗)希古贵赠工部尚书,始复回淄州,并迁葬潜以下四世之墓,于淄州城南苏王庄巽隅卜茔北焉。今翁仲碑志尚存。”
据《淄川县志》记载:”宋(朝)罗希古,  (祖)先为密州诸城人,迁于淄。以经术登第,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出贰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遗爱。以朝议大夫致仕,元丰八年(公元1085)迁中散大夫。”
今淄川区二里乡苏王庄村南,曾遗有”宋(朝)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据《淄川县志》记载:“罗仲宣神道碑,正书元祜三年(公元1088)”。“罗希古墓,邑南七里店(今属淄川区二里乡)西有碑。”《淄川县志》卷七记载了全文:
罗公神道碑。宋故赠金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乡贡进士王积中撰。
承议郎知大明府元城县,事武骑尉苏企书丹。口口朝奉郎,通判淄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护军,赐绯鱼袋,邵奎篆额。
元丰八年(公元1085)春,天子新即位,乃大赉(1已i,赏赐)群臣,虽已告于朝、退休里闸(hà n)者,咸赠秩爵,又推宠于亲间存亡,于是,朝议大夫致仕,罗公(希古)得迁为中散大夫。中散之皇考(罗仲宣)工部尚书,得加赠为金紫光禄大夫。中散公(罗希古)既已荣上之赐,且思有以发扬光禄之潜德,乃嘱于里人王积中曰:吾父虽生不见知于世俗,而殁(mò)乃见褒称于天子,虽昔无一命,而今乃官列二品,为善之报,亦可亡憾矣。唯是墓隧之间,于今得有碑,以昭示后世,求铭于人,无如子宜,谨状其行实之一二,以告子其为吾父铭之。积中辱知与中散公甚厚,乃不能辞。唯光禄公,讳仲宣,字粲臣,密州诸城人,曾祖潜,祖浩,父巨源,皆不仕,公少朴,重喜读书,不以书资进取,而独取圣贤要语以履之,敦慈和惠,孝于亲,睦于宗族,忠信于其朋友,乡人皆爱,敬之为善人君子。父死既葬,庐于墓侧哭,昼夜不止,亲友不堪其哀,数劝还舍,不从,合闾里恳请之,不得已,逾三月乃归,毁瘠(弘)以终其丧。尝有日者告公曰:公他日必贵,何不求仕?公曰:吾于世物一无所嗜,唯嗜为善,况声利本无意,安得贵!吾有二子,尝教之使就科举,其成与否,有不在己者,晋不责。吾所以贵之者第,使不为不善。尔故常择师儒,以教其子。其后二子,皆以经术获第:长曰希古,即中散公也,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多有阴功,在人出贰雄藩典名城,休声美实,洋溢中外,所至有遗爱,人皆颂歌之;次日希道,调恩州清阳簿,未赴而卒。公于景祜元年(公元1034)十一月六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四十有六;夫人孙氏先公而殁,今赠高密郡太夫人。孙三人:长曰民先,光州军事判官:次曰孝直,早亡;次曰孝先,应天府宁陵尉,任满而亡。孙女四人:长适建州关隶县令卜早;次适进士张祜:次适龙州江油县令朱良弼;次适乡贡进士李尧臣。曾孙二人:长曰居正,次曰安祖,皆太庙斋郎,而居正早亡。公始窆(biǒ n,埋葬)于诸城,中散公后家于淄(川),乃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八月庚申举公与夫人之丧并三世祖属之丧,皆葬于淄川之孝感乡柏多里。公始亡,时中散公方为海州朐山尉,膺子之禄未久,而又年末及倦,乡人咸呼,天曰报德何约也。至皇祜三年(公元1051),中散公登朝,始赠公为大理评事,乡人已为口矣。中散公后益贵显,公之封典日益加,今则“金紫”重号,上亚三公,宠厚恩隆,耀荣幽显,又得纪德丰碑,以暴白为善,有子之庆,然后知天之报公者大而无穷也。呜呼!今人之冒耻竞进,触刑祸不知止,贪得苟取,褒资殖产,务为不可撼动,计者其实皆为子孙虑耳,然或颠踣(bó)以死,不得厌所欲,幸得所欲而身死名灭,子孙不得有,至转落为沟中瘗(yì,掩埋)者皆是也。光禄公独能不乐声利,而唯以善遗其子,其子卒为当世名卿,以大其门,未尝为不朽计,卒能垂荣不朽,其贤于人也。远矣!乌得不铭。元祜三年(公元1051)春,碑具乃刻词而铭焉。
铭曰:邈(miǎ o)哉罗国,颛(zhuā n)帝之裔,厥后子孙,因国为氏,至唐有闻,口口垂烈,五代绍威,乘时振发,或齐或魏,播迁东北,公出诸城,潜光晦德,以善遗子,不诘其成,卒能有成,为世名卿,邦有宠光,章金绶紫,天子赠公,荣动闾里,始疑其约,今享其丰,揭铭以碑,照耀无穷。刊者:苏从礼
相传,罗仕信之妻名叫庄金定,原籍古般阳县,即今淄川区磁村乡大百锡村人,因罗仕信系李世民名将,李世民称帝后曾路经大百锡村(谐音“不谢”),有“不受民谢”之说。
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罗氏,均源于淄川县罗村镇,继之疏散至淄川区的昆仑镇,以及桓台县的唐山、马桥、旬召等处,张店区卫固镇南岭村、小寨村、西尹村的罗姓,亦为罗士信之后裔。据本地传存的《罗氏族谱》记载:始祖皆从隋末唐初的罗士信计起,至“象”字辈,已延续为42世。自“象”字辈起是:“象维懋光,汉功怀芳,保家兴庆,兆荣传长;克绍鸿烈,竣发吉祥,同丰顺至,周年宁康。”
罗光洲——史志编辑
    罗光洲:编辑,男,1945年12月生,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人,祖先名讳罗士信(罗成)。据谱牒记载:罗士信原籍山东历城(今济南市),后迁淄州般(pan)阳县(今淄博市淄川区)。本人系士信之第45世孙,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北京人文函大法律系。历任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兼记者、《淄流》杂志社和张店区史志编辑。现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地方志学会会员。以杂文和文学评论见长。自1972年起,发表各类文艺作品800余篇。代表作有《文艺创作的新课题》;改编的广播小说《盼》、《没工夫叹息》、《医生的权力》在省台多次播出,改编的广播剧《桂花潭》、《翠微亭》传播于全国10余家省市电台,编辑并导演的广播剧《桃花渡》曾被选送参加全国首届广播剧交流会展播。自1985年起先后参与纂写有史以来第一部《张店区志》 (1991年出版),该书荣获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张店党史大事记》(1921—1995),该书荣获省党史系统优秀成果二等奖。指导编写出版了部分乡镇志和部门志,主持总纂了《张店十年鉴》(1988—1997)。多年多次为省市年鉴撰写有关条目。著名学术理论研讨论文《编志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86年第三期《史志文萃》期刊。2003年3月出版个人专著《张店区地名溯源》。多年多次被省市级报刊、电台评聘为优秀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多次被聘请为镇、村编史修志顾问及名誉主编,堪称张店区史志编纂专家。


中华罗氏班辈韵文选登
编者按:“统一班辈”各地罗氏反映强烈,株洲罗立洲宗长及川渝分会寄来罗氏统一班辈韵文,现刊载如下供大家参考。立洲宗长的韵文富有与时俱进时代意义。川东辈序将许多省份简称镶嵌其中,很有意义,作者待查。若能将全国各省、地区(包括港、澳、台)、星、马、泰、韩等包容在内则更好,最少将罗氏主要聚居省份、地区、海外国家简称镶嵌,以体现中华罗氏枝繁叶茂、分布全国及世界各地。望有诗词功力的宗彦贤达站在“中华罗氏通谱”的高度,踴跃供稿以备选。

中华罗氏统一派系
(建议稿)
万物有本,树贵生根。人成族系,源远流分。
宜叙昭穆,前后相承。怀先敬祖,孝悌忠纯。
温馨凝聚,爱国富民。睦邻善友,廉洁守身。
高风亮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奋力长征。
全球合作,经贸繁荣。共图发展,世界和平。

我想,中华罗氏既修通谱,也宜搞个统一派系,经叙昭穆。如何起派,各地各支族可都从20代算起,顺延下去。如需上溯,则以罗珠公为上限,到各支20代,究有多少代,实事求是。如追溯不清,也就罢了,切不可杜撰。初拟的这个罗氏统一派系,表明我罗氏立族宗旨,和族人应遵循的德范,用四言韵文写成,便于记忆。并供族人共议,如能认同,则幸甚矣!
                                                                 
株洲    罗立洲
2003-4-23

川东豫章堂罗氏百代统一辈序(新定)

为紧密各支族谊,“新族谱”将重新编定豫章堂罗氏百代统一辈序如下:
敦谊联宗系,祝融匡正袭,儒林文武继,豫章忠良嫡,
先祖振玉宇,来嗣崛华舆,湖广蜀贵聚,闽浙苏皖集,
滇桂青甘寄,秦晋冀鲁析,沧桑宏图寓,胜芳千秋迪,
勤贤悟大礼,敏耿畅枢机,谦和崇信义,仁德昌清裔,
智勇开天地,宽惠创奇绩,百业鸿发煜,万代鹏程熠。

 

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自2000年10月,笔者接香港罗氏宗亲会会长兼副主席罗德雄先生委托香港罗氏宗亲会谢秘书打来的电话通知后,进一步加强收集罗氏史料力度、广度,在原有《中华罗氏源流》基础上,起草《中华罗氏通谱》编纂大纲,草拟篇目,倾听各方意见。历时五年半,在专家学者、罗氏宗彦贤达大力支持下,经多次修改,形成今日之篇目,现就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的指导思想及其取材依据,略述如下:
    一、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文化,光大罗氏家风,承先启后,正本清源,尽量理清中华罗氏的历史渊源,以便罗氏在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下,寻根问祖,增强凝聚力。同时汇集有史以来,罗氏对国家民族,人类社会有卓越贡献的英才,弘扬祖德,激励后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为中华民族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取材依据:这是罗氏千年一遇的文化事业,为保证将通谱修好,我们将在取材方面:   
    1、以国史为准 
    《中华罗氏通谱》是一部以罗氏正史为目标的典书,因此,从一开始取材就应凭借国史的权威史料。在《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罗氏列传的近百人,附传有几十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罗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罗姓能顽强生存几千年,是与这些先哲、先贤的贡献分不开的。他们得到了罗氏族人的崇敬,更得到国家、民族的认可。
    2、以地方志为依据
    地方志包括省志、府志、县志,其中有许多历史人物,对地方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深受当地士民的爱戴崇敬,他们的事迹以地方志的形式传世。如晋朝留传下来《华阳国志》,其中有不少四川罗氏的史料,各朝各代编纂的地方志更是数不胜数,笔者在福建省图书馆,见到台湾版本的各省、各府、各县地方志,大大拓宽了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的资料来源。尤其罗氏六大省: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有关罗氏的记载既丰富又详细,大大弥补了国史中的不足。《广东通志》中,清·户部尚书罗惇衍的传记,明确载有其始祖等源流史料。《江西通志》中载有豫章罗氏始祖汉·罗珠的传记等史料。因此,《中华罗氏通谱》中,大量资料来源于各省的地方志。
    3、以族谱为基础资料  
    族谱是中国历史典籍的三大支柱之一,由于本族人写本族人,所以,无论从思想感情,资料收集方面与国史、地方志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江西吉水《桃林罗氏族谱》,记载大量史志未见的史料,人物传记内容至今可考等。   
    纵观众多罗氏族谱,其本支始迁祖以下的世系,都是真实的,具有重要的史料作用。从整体看,有的优秀族谱可以作为编纂《中华罗氏通谱》重要的依据,有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众多的族谱中,边远地区有的编者,由于学识、交通、通讯等原因,出现各种谬误,还须作多种考证工作。因此,笔者提出,世系以当地本支族谱为据,外迁支系的族谱上源部分仅作为参考,而不能本末倒置。如果当地本支没有族谱留传,上源存在多种说法,在无法研究确认时,可多说并存。若与正史、地方志矛盾,为尊重当地本支族人情感,用编者注形式注明,既保存族谱原貌,又表明编委会观点。当然,若与史实有明显不符,则以正史为准,地方志为据而改写之。
    4、典籍文集
如《全唐文》、《全唐诗》、《四库全书》等各类氏族典志、名人文集中,留下大量有关罗氏的史料,《中华罗氏通谱》必须予以选录,让这些沉淀史海的珍贵资料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如《全唐文》中留下唐·宰相权德舆为襄阳男爵、上柱国罗珦撰的墓铭志,解开罗氏族谱中罗珦世系之谜,《诚斋文集》中,杨万里撰写大量罗氏墓铭志,《文山文集》中,文天祥留下大量有关罗氏的诗词表铭等等。
    因此,在编纂《中华罗氏通谱》中,在涉及这些罗氏名人的撰述中,必须以他们的本传、有关典籍事实的实际操作,《中华罗氏通谱》的编纂大纲为准。  
    根据近两年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但笔者亦清醒地认识到,编纂大纲还有很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待细化,而篇目的设置,随着资料的增加,有必要予以补充调整,篇目的用词,还有待推敲。因人手所限,还有不少文献卷的资料尚未录入电脑,人物卷资料分类、校对、按时序排列尚待继续补充整理,而世系卷尚处在收集、整理、打印阶段,计划用将近一年时间完成世系篇的返回校对等工作。世系卷编写的原则,尊重当地本支意见,尽量让当地本支系有能力的人撰写,建立责任编辑制度,以便更贴近实际情况。若有族谱,则按体例进行整理。保证全书体例统一,不出现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
    以上为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指导思想、依据和具体做法,是否妥当,望专家学者、罗氏宗彦予以审议,发现不足、错误之处,不吝赐教,以便及时予以改正。争取《中华罗氏通谱》成为一部名符其实的罗氏史书。
    上文承蒙顾问湖南株洲罗立洲先生修改,谨表谢忱。
中华罗氏逼谱编纂委员会
罗训森 于南雄总部
二00三年元月九日

《中华罗氏通谱》篇目设置的说明
(讨论五稿)
罗 训 森

何谓《中华罗氏通谱》?笔者近年在不断学习,体会《中华罗氏通谱》的内涵。从学习中国历史,手工摘录《二十四史》、《清史稿》、省、府、县地方志等文献开始,逐步领悟到国史也好,地方志也罢,直至族谱,无一例外,均以“人物”为中心。即以对中华民族、对本地区、对本支系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界人物为重点。族谱更是将本支系子孙全体入谱,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但《中华罗氏通谱》不可能将千万罗氏全部入谱,该如何编纂?怎样在有限的版面内较全面、较系统地体现罗氏历史面貌?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在游泳中学游泳了。
“通”,本义是没有堵塞,可以通过,还有“传递、传达”的意思,“往而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易·系辞》),“谱”,本义为: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排。“通谱,同姓人互认为同族。”(《高级汉语大辞典》),此是“通谱”的本义。有助于理解《中华罗氏通谱》的内涵。应该传递、传达中华罗氏的优秀文化传统信息,承先启后,将罗氏先进文化进行推广并实行之。
因此,《中华罗氏通谱》应该是一部记载罗氏“得姓”历史、历代人物,及相关的文献、世系。参考史、志、族谱及现代姓氏类书籍篇目设置,吸收各书优点,按罗氏人物从事的职业、主要贡献方面进行分类、系统编排。现当代罗氏人物众多,专业复杂,重要人物按类传格式,一般按省、地区编排,在世系卷中辟有名位表,以体现该支系人才概况。让世界各地姓罗的人,共同为“罗”感到骄傲,共同为“罗”做出贡献,从而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人不以姓贵,姓因人而贵”,激发罗姓宗人为“贵罗姓”,“贵中国人”而应有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全书分为:卷首、渊源卷、人物卷(分古、近代卷、现、当代卷)、文献卷、世系卷、卷末(附录),六大部份。现将各部份编排情况说明如下。

《中华罗氏通谱》篇目

卷    首
按惯例包含前言、序言、题词(请有影响的社会名流、专家学者等撰写,为中华罗氏、为本书增光)、重要书信影印件、重要图片、手迹扫描件、凡例、编委会组织机构图。
一、谱序跋文
历史名人为罗氏族谱所题序、跋等(按时序排列)。
2、各地区、支系有代表性的序、跋等。
二、密度频率。罗姓分布密度和频率图,由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袁义达副研究员供稿。
渊 源 卷
  罗氏的起源、得姓。叙述至秦末罗君用。
二、  蕃衍迁徙。以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的《豫章罗氏源流考》为重要参考资料。
三、  各朝代罗氏历史概况。
四、  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广西、福建、河南、浙江、安徽、山西、辽宁等,及海外罗氏源流概况系列文章。
人 物 卷
古、近代卷(至清末)
一、  鸿儒彦士。古代有巨大影响力的罗氏历史人物,如晋·子贡罗宪;晋·湘中琳琅罗含;从祀孔庙的宋·罗从彦,明·罗钦顺,候选入祀孔庙的明·罗洪先;宋·罗点、明·罗伦、罗大纮等在宋、明儒学案中,有著作传世的罗氏人物。
二、  王侯卿相。历代封王、公、侯、伯、子、男爵的罗氏人物(以正史、地方志为依据,族谱记载留存待考),部院大臣(侍郎、封疆大吏以上)。附历代罗氏封爵谥号索引。
三、  将帅武勇。历代有传记的将帅、武官。附武进士、武举人名录。
四、  忠义循良。历代有传记的忠义之士。为官清廉、为民办事的各级官员。
五、  仕进佳话。历代进士、举人、学子的事迹佳话。附历代进士、举人及部份贡生名录。
六、  诗文名家。历代有作品传世的罗氏人物(不包括现代)。
七、  能工巧匠。历代有传记的罗氏方技人物。
八、  懿德高逸。历代处士、居士、隐士等有传记罗氏人物。
九、  名媛淑女。历代有传记的罗氏女性人物(不包括现当代)。
十、  各类人物。古代史、地、族谱中不易分类的罗氏人物。
现、当代卷(民国至今)
一、军政名流。现代副省部级、少将(海外相应级别)以上罗氏人物传记、事略、简介。附地师级简介;县、团级干部简历(需附有关职务证明复印件)。
二、科技专家。现代各专业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专家。(著名或享受国务院律贴者) 附具有高级职称罗氏名录(需附有关职称证书复印件)。
三、工商精英。海内外闻名的工商企业界罗氏精英事略、简介。
四、文化教育。海内外在教育界、文化界著名罗氏的传记、事略、简介。
五、体育艺术。体育、艺术界(娱乐界)著名人物。
六、浩气长存。在推翻帝制、建国过程中献身的英烈人物传记。
七、海外罗氏。海外国家和地区的人物。
八、各省人物。全军英模、省级以上劳模及各省、市各界有简历、简介,事迹不同于以上一至六条目的当代罗氏人物。
注:已收集到《二十四史》、《清史稿》、有关姓氏典籍、各省省志、部分府、县志、族谱中的罗氏人物传记。全国大部分省、市可查寻的有简历、简介罗氏人物。已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罗氏组织取得联系,有关资料正陆续到达。但符合上述入谱标准的罗氏人物,本会仍然挂一漏万,望继续提供资料以备选。

文 献 卷
一、  郡望堂号。记述罗氏五个大郡望的形成、发展、演变及有记载的罗氏各堂号。
二、  诏誥敇文。即历代任职、封赠的官方文件,俗称“圣旨”。
三、  俊彦像赞。历代留传下来罗氏先哲、先贤的画像及像赞,各支系有代表性的画像及像赞。
四、  文论书表。文,名人的记述性文章;论,议论性文章;书,书信往来;表,表奏性文章(含明、清罗氏官员的奏折奏议)。
五、  诗词曲赋。历代罗氏名人留传的作品(不包括现当代)。
六、  诗文贺序:历代名人与罗氏交往中留存下的诗序、文序、生日贺词等。
七、  传状碑鋕。行状即行述;表,墓表;铭,墓志铭;相当于现在悼念某人的文章等。
八、  行第联对。行第,同族人用于命名取字的班辈韻文。联对,主要收录各地罗氏宗祠中的楹联,少数关于罗氏历史有内涵、有文采的对联。
九、  族规家训。收录罗氏族谱中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族规家训。
十、  祠庙墓苑。收录有代表性罗氏宗祠、家庙、墓苑的图片、说明文章等。
十一、文物古迹。收录有关罗氏历史的文物古迹图片、文字说明等。
十二、逸闻传说。收录族谱中有关罗氏源流的传说;罗氏人物的逸闻。
十三、重要谱牒。历代罗氏重要、大型族谱的名称,主修者,简要内容、主要资助人等。
十四、罗氏组织。海内外有正式注册的罗氏宗亲组织、纪念馆、学术团体等。
世 系 卷
第一分卷
一、  江西南昌珠公世系。(秦末汉初)含晋·罗企生公、遵生公世系及各地两公后裔。概况中,叙述上源时各奉其祖。代表人物:罗珠、罗企生、罗遵生、罗颖、罗盛得等。
1、企生公世系。(晋)含各地支系。
2、遵生公世系。(晋)含各地支系。
二、  湖北襄阳宪公世系。(晋)含唐·珦公、让公、宋·拯公等支系。代表人物:罗宪、罗尚、罗珦、罗让、罗拯等。含江西吉水山原支系。
三、  湖南耒阳含公世系。(晋)含湖南耒阳罗氏、唐·罗隐公系等。代表人物:罗含、罗隐、罗邺、罗虬等。
四、  山西太原结公系。(北魏)代表人物:罗结、罗斤、罗拨、罗敦等。
五、  湖南长沙弘信公、绍威公世系。(唐)含湖南宁乡、贵州罗氏等。代表人物:罗弘信、罗绍威、罗周翰等。
六、  江西吉水崱公世系。(唐)
1、秀川世系。代表人物:罗循、罗洪先等。
2、桃林世系。代表人物:宋·罗大经、明·罗复仁、罗汝敬等。
七、  贵州遵义荣公世系。(唐)代表人物:唐·罗荣、明·罗琛等
八、  福建沙县周文公世系。(唐)代表人物:宋·罗从彦、罗畸、罗博文、明·罗明祖、清·罗英笏、罗釴、罗英笈等。
九、  山西太原彦瑰(环、瓌)公世系。(宋)代表人物:罗彦瑰等。
十、  韩国罗州罗氏富公——得虬公世系。(宋)代表人物:罗富、罗位、罗柱、罗硕、罗世、罗源等。
十—、韩国锦城罗氏聪礼公世系。代表人物:罗聪礼、罗裕、罗益禧、罗元瑞、罗文瑞等。
十二、广东南雄贵公世系。(宋)代表人物:罗贵、罗谨(谱名慎之)、罗亨信、罗天池等。
十三、福建宁化洪德公(谱名必元)世系。(宋)代表人物:罗必元(族谱载)、罗香林等。
十四、湖南长沙怀公世系。汉、含浙江罗氏等。
十五、广东大埔德垂公世系。代表人物:罗卓英、罗明、罗天等

注:从笔者见过的大量罗氏族谱中,许多始迁祖均奉上述世系为祖系。亦有不少上源不清的支系,拟按省、地区单列,目录另附。
附    录
一、乐捐芳名录、彩照等
二、编委会简史
三、编委会主要人员简介
四、编委会重要文件、文章选登。
五、干支纪年表
六、历代职官表
七、其它      
注:附录内容将视版面情况增删。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