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湖南湘阴古罗城的调查及试掘

  发布时间:2004-03-28


1957年3月28日,湖南省文管会接到湘阴县文化科的报告,说河市永和社在修筑堤坝的时候毁坏了一座古墓。4月1日,文管会即派遣周世荣等同志前往调查。因为这个地方相传是春秋时候古罗国“皇城故址”,所以我们在调查期中也就特别注意了遗址和城址的勘察工作。
到了河市后,我们首先打听了古墓被坏的具体情况,知道古墓是在修堤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并已全部被挖毁了。这次遭受损坏的文物一共有50件之多,其中有镶金铜剑、铜镦子、金首饰和程式珠饰及货币等。另外,我们在古墓的周围发现了许多早期的绳纹陶鬲腿和陶豆残片,散布的面积有10平方米,灰尘厚约一米左右。我们选择了陶片最密集的地方开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探方,探方里面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可是全部陶片多属鬲豆之类。试掘之后,我们根据群众的反击,对古罗城的城址进行了勘察,不仅发现了城址,而且还发现了类似窑址的文化遗存,现在择要介绍于后:
城 址
古罗城址位于河市乡的一个小土洲上,四面环水,西南两面是李家河,东面是汨水,北面是李家河汨水相汇合的地方,此地就是河市。城址南与李家河接壤,东距汨江约200米,西北两面挖有便河。城址的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490米,南北400米。部分城墙被农民开荒筑堤毁坏了一些,城墙的轮廓至今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墙面的宽度一般为14米,高约3米。城墙全部是用黄土筑成的,板筑痕迹已不十分明显。地面有一些零星的鬲、豆残片和许多粗厚的瓦片,至于墙壁内部,特别是靠底部则无所发现,这说明墙基的建造年代应该是比较早的。
在城墙内部靠近西南的一块菜地上,有一个宽约7米、长25米的长方形小土丘,名猪形山,山的顶部已被农民挖平当做菜地,因正生长着茂盛的庄稼,所以不便于挖掘,可喜的是在猪形山的西侧却有个文化层次非常明显的断面(高0.5米,长21米)。文化层可公四层:第一层是扰乱了的农耕土,厚度约10厘米;第二层是黄土层,厚度20厘米左右;第三层是陶片及木炭烧土层,厚约15厘米;第四层就是薄薄的一层红色的烧土硬底了,厚度为5—6厘米。这个文化堆积层出土的文化遗物,全部是绳纹瓦片,瓦片基本上可分分为三种类型:
(一)灰陶小口筒瓦
陶胎夹有小量黑砂,内壁印有布痕,胎厚1厘米,残长13.5厘米,全宽12厘米。
(二)褐色小口筒瓦
小口残缺,形制与灰陶小口筒瓦相似,内壁没有纹饰,陶胎内还将夹有小量的红烧土粒,胎厚0.8厘米,瓦身残长22.5厘米,宽12厘米。
(三)灰陶口瓦
瓦身残缺不全,口沿处翘,陶胎夹有小量黑砂,内壁没有纹饰,胎厚0.8厘米,残宽11厘米,长7厘米。瓦之横断面弧度较大。没有发现鬲、豆之类的陶器及残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块比较完整的瓦片中发现了一颗铁锈很厚的铁钉子,可见该文化遗存的时代不会太早,同时也说明了猪形山这个文化堆积层与前面试掘的那个遗址决不是同一时代的文化。至于猪形山文化堆积层的文化性质问题,现在还很难断定,因为我们看见的仅仅是一个断面,而整个遗存的内涵和面貌还有待于今后的正规发掘。
遗      址
遗址位于罗城城址的东面,距东面的城墙约200米,西距汨江约15米。此地原先有一个大土堆,这个土堆就是被破坏的那座汉墓的封土。据老乡们说,土堆高度原有3米左右,后顺逐年挖土筑堤而全部将它取走了,因而遗址底层(这一层的土质带黑灰色质地疏松)。地质表面所采集的陶片与探方内挖出的陶片的形制是一样的,这证明它们应该是同时代的文化遗物。
探方平面有1米长宽,下掘0.85~1.1米便到了生土层,底部一不规则弧形,高矮也不一致。我们在这里一共采集了441块陶片,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陶系:
(一)灰陶系
占57%颜色作灰黄色,部分陶片呈灰青或“红外而灰内”,胎质很薄,一般的厚度是4.5毫米,质地疏松,陶土加有少量云母片,外壁压印绳纹,有烟痕,多为模制鬲开器。
二)红陶系
占24%,颜色有砖红、酱红、赭黄或“红外而灰内”。部分陶片外壁还敷有薄薄的一层黑衣。陶土加有细砂,胎厚4—5毫米,火候不高,质地较疏松。外壁印有坚绳纹,也有的绳纹交织在一起而变成菱形者。绳纹分粗细两种,粗者极少,有些陶片外壁残留炭干杯和烟痕。陶片的弧度一般小于绳纹灰色陶片,全为模制鬲形器。
(三)褐灰色陶系
占15%表面无纹,外壁光洁,部分陶片似乎系加工磨光,多为轮制豆形器。
(四)灰色硬陶系
占4%,火候高,胎坚硬,外壁印有坚绳纹,陶片系地面采集,探方内没有出土这,系手制与模制并用。
以上这些文化遗物的器形当中有三足器(陶鬲)和圈底器(陶豆)两种,在这些陶片当中,也有些口沿类似坛罐的口部,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们暂且称之为“罐形器”。现叙述于下:
(一)鬲形器
这一类器物的质地属于灰陶系和红陶系,器身已残缺,鬲的口沿多半是折唇,器形的大小不一致。小的口径21厘米,大者达50厘米,但一般在20—30厘米之间。鬲腿有四种式样:1.灰色硬陶鬲腿,残长约12厘米。2.夹砂红陶鬲腿,其形制较粗大,残长约16厘米,外壁黏有许多炭末和烟痕。3.中型夹砂红陶鬲腿,形制较夹砂红陶鬲腿更小,而与夹砂硬陶鬲腿相近似,残长约11厘米,部分鬲腿的外悻敷有一层薄薄的黑衣。4.小型红陶鬲腿,系泥质红陶,但部分鬲腿也夹有小量细砂,其残存长度为6—10厘米。
(二)陶豆类
这一类器物属于褐灰色陶系。陶豆的形制有三种:第一种形制很矮小,豆柄中空,器身通高约12厘米,胎壁呈砖红色,外敷黑衣,表面光洁。第二种高度与前同,胎壁呈灰色,不加外衣,豆柄中空,胎质坚硬。第三种陶豆的形制粗大一些,高约17厘米左右,胎质作青灰或灰赭色,无外衣,豆柄中间的空隙较小,或几乎没有。以上这三种陶豆,口径最小的是14.5厘米,最大的18厘米,底径一般12厘米。
(三)罐形器
为类陶器,只发现口沿,没有发现底部,是否就是一些陶鬲的口沿部分,也很难说,因为没有完整的器物出土,所以就不敢肯定。这种陶器胎壁都很厚实,一般厚度为1—19毫米。口唇卷缩,没有纹饰。部分陶片外壁敷有黑色外衣,陶片上没有烟炱。制作方法采用轮制。口径小的21.5厘米,最大的为49.7厘米,一般以30厘米左右为最多。
结      语
根据上述的情况来看,该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绝大部分是陶鬲和陶豆残片。湖南的早期楚墓中曾出土过陶鬲,晚期的就没有了,伴同出土的有陶豆和陶尊,其时代相当于春秋。陶豆也常出土于早期的楚墓中, 期虽也有出土,但是比重却非常小。根据湖南古墓中出土的一般情况看来,该文化遗址的时代应该是东周。
关于城址的年代问题,据古籍和方志记载:春秋时洞庭湖南岸曾经有罗、麋两个小国,原先他们都在湖北境内,后被楚国所灭,迁至湖南。另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麋有东北二城,春秋楚昭王城麋即此,春秋鲁昭公五年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楚子以 至于罗 ”,又“楚师济天罗  ”。清郭嵩涛《湘阴县图志》认为即是现在的汨罗。据唐杜佑《通典》所载,春秋战国时,潭州、郎州等湖南各州基本上已属于楚,同时从土的文化遗物来看也有春秋战国时代的陶鬲和陶豆残片,因此我们推测,该城址的时代,很可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至于猪形山文化遗存的时代问题,因为我们只发现一个断面,没有作全面发掘,因此很难确定它的具体年代。但是从窑址的上限年代决不会早于遗址的年代,但是根据绳纹瓦本身的特点看,类似汉瓦,因此其下限年代,我们认为最晚也不会晚于汉代。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执笔者   周世荣)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