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黎村罗氏之变迁

 莫国胜 发布时间:2005-01-13

 

    黎村 ,在莞城以东60公里,惠州城以西20公里,明清以来属东莞县京山司辖。村背靠崖山,在山之阴,三面环水,与惠阳县罗村隔水而遥相对望。
  黎村分黎村圩和黎村围两部分。石头围、下园、上川在黎村圩,而隔篱屋(即旧屋围)、油麻地、水口围、瑶背、娘女围等则在黎村围。现有居民四千多人,罗姓为主,莫姓约百人,其余姓氏人数极少。
  故老相传,黎村罗氏之祖先为宋代组织九十七家南迁之南雄珠玑巷人罗贵。相传南宋绍兴年间,高宗宠妃胡贵妃之兄犯法,胡妃被牵连贬入冷宫。胡妃不甘冷落,私自逃出宫禁,沦落乞讨。时有南雄县民黄贮万运粮上京。胡妃在码头乞讨时,巧遇黄贮万。黄惊其之美,将她带返家中。不久,高宗发现胡妃失踪,于是密令缉拿。官府追缉多年而不可得,反累众多官员降职拿办,无奈只得上书胡妃已死,暂停缉捕。谁知数年后,黄贮万之家奴忿主出逃,供出胡妃下落,朝中大小官员震惊,时有贡生罗贵是南雄县珠玑里沙水村人,其亲在京中闻此消息,急告罗贵携家人逃避。罗贵于是在绍兴元年组织九十七家三十三姓村民南迁,其邻近乡民闻此消息,恐累及自身,也纷纷迁居躲避,造成珠玑巷人南迁之大势。南迁之珠玑巷人便为今天珠江三角州地区居民之祖先。时宰相恐高宗知道胡妃真相,不但累及万民,亦有众多官员受累,因此谎称其地有瘟疫,喻民搬迁,并派兵洗其地。
  罗贵一家顺北江南下,初居今新会县浪溪村。贵生子清之,清之生翔,徙居东莞英村。其后罗氏族人散居东莞各地。
  相传黎村在八百多年前立村,初为黎氏族人所居。而今天罗氏人之先辈,则居于隔水对望之罗村及沂溪水一带(今称罗村沥)。大约六七百年前,相传有一对罗氏兄弟跟一黎姓子弟是莫逆之交。罗、黎经常互访。一天晚上,罗氏弟从黎氏处探访回村,黎氏子送其至罗村口,罗氏子感黎氏子友情之厚,将黎氏子送回黎村。黎氏子回村后,为罗子友情所动,坚决再送他一程。如此一来一回,天已大亮。于是黎氏子建议罗氏子迁居黎村。罗氏兄弟欣然应允。于是,罗氏兄住上川围,罗氏弟住水口围。
  罗氏迁居黎村后,人丁大发。而黎氏却日渐式微,或升迁,或老死,直至最后,黎氏在此绝迹。民国初年,竹园一带还有许多黎氏民居及黎氏宗祠,如今都被清拆朁建了。
  罗氏长房居上川,二房居黎村围。由于长房人丁发展过快,民房逐渐扩建,长房所在地逐渐形成明清时期较有名气之黎村圩。上川与黎村围相距几近二里之遥,但上川围民居已发展到松毛顶一带(今新群小学所在地),大有跟黎村围民居联成一片之势。
  大约三四百年前,上川围出了一位财主,名罗百财。他家财万贯,但只有一个儿子,却又在京城做事。儿子常年不归,百财夫妇甚是挂念。
  相传在百财苦思幼子之时,遇到一位精通阴阳学术的外人。百财向他请教子不孝亲之缘故。术士笑说:“这有何难?只需把祖坟墓碑放低二寸,尔即可立见儿子矣。”百财于是照办。
  果然,百财之子不久就回到黎村,还带回一位美貌的娘子。夫妇大喜。
  但是好景不长,外界忽然流传百财儿子带回的是一位皇妃。官府访得后,就以匿藏皇妃之罪名来村捉人。
  由于保甲之法规定,知情不报者有连坐之罪,于是村人争相走避。上川围最近崖山,所以大部分村人就逃到崖山岭一深涧之中躲藏起来。
  当皇兵深夜来捉人时,上川已经空无一人。将兵正在疑惑,忽然听得崖山脚下深涧之中有鸡啼之声,于是率兵前去察看。
  时近四更,天色还未大明。村人见皇兵赶到,以为被发觉,于是争相逃避。天黑,官兵看不清是村民,以为是聚贼作乱,于是围追截杀,一场血战。至天明时,村民已几被杀尽。
  据闻上川村民几乎被尽歼。血迹伴随山涧之水从山脚一直流到黎村村口黄边沿,血流二三里长。村民就难的山涧,现名“谋人坑”。上川围从此衰落,至今只得三四户人家而已。而上川民居,大多倾圯,改作农田。至今在远离上川之松毛顶一带耕作时,还不时会发现一些断砖残瓦,废墙基等物。
  官兵何以会在山脚之下听到鸡啼声?皆因一老太婆在走难之时带了一只公鸡。官兵搜村时,火把之光耀天,公鸡以为天明,于是啼叫,终致一村之人难逃厄运。
  据闻百财夫妇逃过了这场灾难,但儿媳却不知所踪。百年之后,罗百财葬崖山,传言八里(担丧者)们埋了三天三夜,落葬点有十余处之多。究竟何处才是罗百财的金身及珍宝埋藏处?八里们在埋完百财夫妇后亦被毒死,终成一千古之谜。
  也有民间传说:上川围人丁兴旺之后,为交通便利计,筑堤截断一环村水泊以作村道,破坏原有风水,才招致灭顶之灾。
  上川围衰落后,黎村围依然兴旺发达。罗氏族人集资在沂溪水的水口处建一罗氏宗祠(即今水口围之罗氏宗祠)。祠分三进,建筑面积九百九十九平方米,坐南向北,脉自银瓶而下,与潼湖宝塔山(笔架山)遥相对应,祠前绕沂溪之水,旖旎西去东江。由于人丁兴旺,财力宏厚,祠堂又在东江边,常有水患,族人又在祠左建一钟楼以镇水患及改善文运风水。以后,钟楼及周围的房舍便成为村民子弟读书之所,直到公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再以后,罗氏族人的一支又在围村之南北门之间建一宗祠,即今娘女围罗氏宗祠,水口罗氏宗祠便成了祖祠。娘女围罗氏宗祠的一支渐渐成了黎村罗氏的主要成份。
  且说黎村罗氏,先祖原本居于罗村(今属惠阳)、沂溪水一带。自从那罗氏两兄弟迁居黎村后,人丁兴旺,逐渐占据了黎氏之田产物业,最后导致黎氏在此绝迹。无独有偶,罗氏之祖居地罗村,自从两罗迁出后,人才凋落。此时恰有谢氏子娶罗村罗氏女,入赘女家。以后谢氏大发,也逐渐吞占了罗氏之田产物业,导致罗氏在罗村绝迹。
  此后,黎村罗氏依仗大族,便指责罗村谢族侵占其家业,而罗村谢族又反指责黎村罗族侵占黎氏产业。双方又不时为水利灌溉问题在沂溪水上游发生争执。最后终于发生两村械斗。
  黎村罗氏与稔子院罗氏、桥头迳贝罗氏同族,而罗村主要居民是谢氏和翟氏,谢氏跟谢岗谢氏同族,跟沥林张屋是亲族,跟沥林鹅室谢氏又是同族。因此,罗谢两氏各自纠集其同族、亲族与对方械斗。但黎村罗氏族大,居然挑战九乡十八约。

   黎村是个大村庄,几千口人,这里有几处宗祠,保存较好的有罗氏宗祠和淡轩公祠,罗氏宗祠坐南向北,前有广场,两旁建有衬祠,古树成荫,气势较为宏伟,是黎村现存最大、最早的祠堂,祠堂原有一副对联:“豫章嫡脉,莞水垂宗”。这里还有明清时代人旧民居,分布在淡轩公祠的左、右、后方,现存较完好的有100多间,排列整齐,花岗岩石条铺砌砖的巷道,比较窄小,红砂岩石英钟作墙基,水磨青砖的外墙,锅耳封火山墙,建筑风格整齐划一。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