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联苑赏析
陆君云 发布时间:2005-04-12
罗洪先(1504-1564),明代地理学家。,字达夫,号念庵。江西省吉水人,生于明弘治十七年,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享年六十一岁。罗洪先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罗循,是一个颇有声望的进士,曾任过镇江和淮安知府、徐州兵备副使等职。因曾抗拒宦官刘瑾,在当时以颇有风节著称。罗洪先在少年时就勤奋好学。15岁时,得王守仁的《传习录》,就“手抄而读之,昼夜不置”,因此非常崇奉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后来又拜同邑学者李中为师。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处世为人以及学术著述奠定了基础。明嘉靖八年(1529年),他25岁考中己丑科状元,官至翰林院修撰。这在科举取仕的时代,当然是值得庆贺的大事,但是他对此却看得非常淡薄,他说:“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不久就因病请求告归。至嘉靖十一年(1532)病愈后赴任。不久因父母丧又罢去。至嘉靖十八年(1539),召拜左春坊左赞善,充任经筵讲官。次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联名上疏,请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当时嘉靖常常因病不能处理朝政,但是却讳言太子临朝事。因此见罗洪先等人疏后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遂除三人名。从此他隐居山村,辟石莲洞,作正学堂,潜心读书其间。后来他的好友唐顺之应召为兵部主事,欲邀他一起为官,权臣严嵩也以同乡关系拟起用他,他都力辞不受,并表示“愿毕志林壑”。他为人正直,从来不为利所动。曾经有富人,以万金求他选墓地,他拒不受,并厉声说:“君不闻志士不忘沟壑邪?”当时士大夫们都以为他是受佛家思想影响,才不重功名,不入仕途的。其实他是主张经世致用,并按王守仁“知行合一”精神而身体力行的人。他主张“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因此他被贬为民后仍然关心国家安危和民间疾苦,对人才、吏事、国计民情留心查仿。当时地方田赋有很多流弊,经过他精心体察,提出“尽丈邑中田,计亩而税”的建议,使税收趋向合理。有一年家乡遭灾,他上书郡县,得粟数十石,都赈给灾民。有一次闽广流寇入吉安,当地官员束手无策,于是他献策守严而战力,寇遂遁去。罗洪先对地理颇有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加增补改绘,制成《广舆图》(1564年)。朱思本的《舆地图》,是一幅单面巨图,使用起来实感不便。罗洪先将此图改绘成分幅图,并增补了边区图和专门性河过图等,使其成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地图集,即所调《广舆图》。此图集有44个分幅,图上也有画方,精度比以前要高得多,图后还附有关于沿革隶属的说明。罗洪先一生虽曾三次入朝为官,但是都不逾岁而归。因此他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家乡山村度过的,他的主要贡献和著述也是在家乡完成的。他去世后,至隆庆初年追赠他为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谥文恭。主要著作有《广舆图》和《念庵罗先生文集》等。
==================================================================
【罗洪先撰题联】
庭似芝兰秀;
家传经史香。
——罗洪先手书墨迹木刻联
在湖南省攸县城关镇收藏爱好者阳仔曼先生家中,收藏着一副由明朝嘉靖8年状元罗洪先撰写的木刻对联。这副对联虽然尘封了近500年,但字迹仍完好如初,令人惊叹。对联由两块各为130×30厘米的樟木板雕成,呈凸体,署“罗洪先”草书款名,下有篆体“念庵”图印。10个约18×15厘米的大字,气势非凡,利用枯笔和笔锋,于草书字体中分藏12生肖图或寓福禄寿之意境,字形古怪,耐人寻味。明史记载,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8年进士第一,赐翰林修撰,后因上书朝廷,忤世宗意,黜为民。罢官后,研习王守仁之“良知”,与正统王学专守枯静者不同,罗天文、地理、水利、军事、无所不研,著有《念庵集》、《广舆图》,民间有《罗状元解组诗》、《罗念庵得道歌》。据悉,攸县罗姓一支系明初由江西吉水迁入。罗状元的对联如何流入攸县,尚有待研考。
素王独步传千古;
圣主遥临庆万年。
——罗洪先题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孔子登临处坊
孔子登临处坊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并撰制此联。联语于1967年被凿毁。坊的东侧有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登高必自”,此语源于《中庸》,意思是说,千里之行或攀登万仞高山都要始于足下。西侧还有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书“第一山”大字碑;碑阴有明代人书道家秘文符篆“入云有路”。相传道人带着它可驱鬼怪、治百病。西边还有清代嘉庆初年泰安知府金撰书的《泰山种柏树记》碑,记载他于嘉庆初年率领各县官民从红门宫至升仙坊,共植柏树23000株。在坊前台阶之上的两侧,放置着形似碌碡的圆柱体大石磙,还戴着一顶荷叶帽,传为“泰山镇”,是镇山之宝。孔子登临处坊在一天门坊北,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额板上书“孔子登临处”, 落款“巡抚山东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万安朱衡、钦差总理河道都察院右佥督御史 南昌胡植、巡抚山东监察御史襄阳刘存义同立,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冬月吉旦罗洪先谨书”。坊宽6.8米,通高6米,侧顶高5.25米。中门宽3.17米,高3.15米;侧门宽1.1米。方形柱上部有额枋、额板和门楣。柱下施两层条石,柱侧有滚墩石,上立内向雕狮;滚墩石鼓面上浮雕忍冬、云气、宝相花、凤凰、鹿、马、麒麟、人 面兽等纹饰。门楣额枋上置斗,中门上四个大座斗,大座斗上浅浮雕一斗三升,斗 上置五脊石顶,石浮雕瓦垄、勾头、滴水。勾头上饰莲花纹,滴水上饰宝相花纹, 正脊上有螭吻剑把。中门的额枋下施雀替,两侧门额枋下为半臂拱形雀替,门楣上施二斗,斗上施仰莲瓣纹,斗上浅雕一斗三升。
×世东吴三让无称垂至×;
×冠南渡六经有用见真×。
——罗洪先题浙江省乌义县[今市]大元村吴氏宗祠缺字联
罗洪先博学多才,人称“怪才”,他到大元村吴家作客时,应族众之请,便欣然书题了这副缺字联。众人不知所云,请教其详。罗洪先哈哈大笑:“吴家历代出人才,后人中必有大学问者。此联首尾暂缺四字,日后自有添字续联者,必不致残缺也。”一时间,添字续联一事就成了吴家的热门话题。众人搜肠刮肚,挖空心思,跃跃欲试,但终回天乏力,只得望“联”兴叹。130余年后,倪仁吉嫁到大元村,闻知此事,便笑而不语,沉思片刻,即挥毫续补四字:“家、德、衣、才”。残缺之联成佳联,那就是:
家世东吴三让无称垂至德;
衣冠南渡六经有用见真才。
细细品读,顿觉文气贯通,珠联璧合,非此四字所莫属。真是信手拈来,妙趣天成,留下一段文坛佳话。
附:倪仁吉(1607-1685),女,字心惠,号凝香子,梅江(原浦江县,今墩头镇)倪大村人。13岁即喜吟咏,向父学诗,随兄习画,14岁丧母,17岁嫁义乌县大元村吴之艺,年二十无子,培育子侄三人。夫逝时孀居47岁,晚年回倪大村与侄共居。倪仁吉暮年,貌古气苍,戴绒帽、着褐衣,焚香晏坐居室,闲以校勘图史。遇风日佳丽,常与嫂、侄媳游览山水,每得佳句必录于纸巾。工书画,受笔诀于其兄,行楷俱妙,时作小幅山水。近摹文徵明,远不愧赵鸥波,丹青仿黄荃,写声绘馨,极其精细。其作为时人所重,珍如拱璧。刺绣亦精,不留针线痕迹。曾绣《心径》一卷,素绫为质,刺以深青色线,若金缕切玉,妙入秋毫。发绣更见其工,绣作《观音大士像》两帧,一帧被日本国收藏。《明清笔记》载其佚事。著有《倪香阁诗集》、《山居四时杂咏》、《四时宫意图诗》。今浙江博物馆收收藏其山水、仕女画多幅,为明代女画家所鲜有。 享年七十八岁。
==================================================================
【罗洪先贺赠联】
文章辉列宿;
冠冕重南州。
——罗洪先赠董燧
此联现由流坑村收藏。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地区的乐安县,出县城32公里至牛田镇,沿乌江前行,几经峰回路转,眼前豁然开朗,前边既是流坑古村。全村占地面积3.61平方公里,居住着800余户,4000余人,村民多为董姓,远祖追至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宰相董晋。历史上总共出进士32名,文武状元各一名,举人100多名,宋、明两朝尤为鼎盛。流坑的雕刻匾额众多,一位专家在参观流坑后,第一句话便是“相见恨晚”。在流坑牌楼祠堂、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据粗略统计,全村现存木匾170余块,墙匾250余块,楹联100多副。古代的流坑,文教发达,科甲联芳,仕宦辈辈出,许多名人为流坑撰写文章,赠送诗词,书题匾联,如王安石、曾巩、朱熹、文天祥等数十位文人和显要都在流坑留下墨宝。有些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楹联与匾额对于流坑人,不止是一种艺术,而且成为潜在的力量。南宋绍光十八年,董德元“廷对遂魁天下”,特敕“第一甲第一人”,同科进士朱熹为董德元书写“状元楼”匾额,多少年来流坑人一直崇拜显达。明代董琰任翰林院编修,董氏家族为其建造“翰林楼”,上嵌大学士、三朝宰辅杨士奇为其写的“少司成第”匾额,及“书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联,江西名宦金幼孜所书“国史总裁,望重一时锁达,英才乐育,名高天下宗师”鼓励流坑人著书立说的风尚。明代状元、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为刑部郎中董燧题写的“高明广大”坊额及这副对联。吏部尚书曾同亨题赠的“理学名家”匾额高悬于董燧的居所,在流坑类似的匾饿随处可见。
附:董燧(1503-1586),字兆时,号蓉山,故书院又名蓉山书院。董燧为嘉靖十年(1531年)举人,曾任枝江县令,在解决鄂西土司帮派战争中有政绩,得到朝廷赏识,此后一直担任外官,到六十一岁退休归乡,建书院讲学。此人老而好学,曾问学于王阳明的弟子王艮、邹守益、罗洪先。参与各种讲会,足迹遍及东南数省,史称他“无一年不远出会友,无一日不会友讲学。”他的著作有《圆通答问》等,宣扬王阳明的学说。右江王门的学者因此在他的门楣上悬挂“理学名家”匾。
==================================================================
【罗洪先圣迹、故居联】
天为罗帐地为毡;
明月青松伴我眠。
——佚名题湖南省衡山县南岳碧萝峰高台古松[念庵松]
高台古松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高台寺碧萝峰侧,它们枝丫交错,苍劲挺拔。据《南岳志》载:此古松为明嘉靖年间,江西著名学者罗洪先(字念庵)亲手所植,故又名念庵松。在念庵松下的岩石上,刻有这副对联及护松碑。如今,高台古松已年逾400,依然挺拔傲立,生机盎然,堪称南岳山上最为壮丽的奇观。当年楚石和尚在南岳圆明洞中静修净土时,罗洪先来南岳览胜。来到圆明洞中与楚石和尚相见,二人叙谈中,各是妙语生花。罗洪先读了楚石和尚富有哲理的诗章大为赞赏,罗洪先的“积不厚,刚所不奇;障蔽不尽撤,则所见不远”的辞句后,认为这见解与佛门去除魔障始得真知的佛家理义相通。于是两人彼此敬服,结为方外知交。罗洪先游览南岳风光后回江西去了,楚石和尚在圆明洞上方恢复古高台寺。楚石和尚竭心尽力修建古寺,眼看大功告成。于是他邀方外好友罗洪先再来南岳一叙。恰好这时候,罗洪先的同科好友,衡阳黄门待郎祝咏,在岣嵝峰上建造的书堂正告落成,并向罗洪先也发出了邀请。两函相邀,罗洪先欣然行成。临行前,他在庐山山上精心挑选了六棵黄山松幼松,以作礼物相赠于祝咏和楚石。他先打道衡阳,上了岣嵝峰,向祝咏新建的书堂大大庆贺了一番,送了祝咏三棵幼松。并表示:将另三棵松送到南岳高台寺楚石后,再来相聚。罗洪先上得山来,一见面就赞贺道:“高台楚石,庐松陪护。”楚石见了这远来的三缸青松幼树,喜不自禁地合十答谢:“门是南海,如见普陀。”二人进新寺畅叙别情后,便商量起来如何栽好这三株松树。尔后,俩人出了寺门,选定在寺右侧观音岩上方的山坡处挖洞栽松。树洞挖好后,罗洪先、楚石二人双手共托着带着庐山泥土的黄山松幼树放置于树洞中,再埋肥培土,共同浇清泉于树根。两人亲手把三株功松栽好后,才欢畅地回到寺中。于是来自庐山的三株青松就在南岳绝顶上扎下根来,埋藏着他俩的情谊,沐浴着祝融的阳光,欣欣向荣,茁壮成长。如今楚石和罗洪先两人亲手共植的庐山松,傲然屹立在高台寺旁,终年郁郁葱葱。虬枝伸展,精神抖搂,地笑迎欢送天下游子,有如热情好客的长老。后人为缅怀楚石、罗洪先二人“借松性以盟心”的佳话,便称这三株黄山松为“念庵松”。还在念庵松树下的岩石上,刻下“天为罗帐地为毡,明月青松伴我眠”的对联并竖立石碑一块,名曰:“护松碑”。清代学者郑阜康游历高台寺时,曾撰《护松碑》诗一首并作序一篇。诗云:
虬松苍翠郁南天,风雨名山三百年。
陵谷迁移心不改,雪霜斯压节弥坚。
枝柯偃蹇龙筋瘦,岩壑阴森鹤梦圆。
种树人非碑尚在,青青长耸岳峰巅。
这诗碑可说是此段历史佳话的铭证。
讲席至今存大雅;
经台终古壮奇观。
——江西省吉水县阜田镇石莲洞小蓬莱正殿
石莲洞位于吉水县阜田镇北7.5公里处,该洞怪石奇立、风景幽美。内大小洞五、六处,大洞名曰“佛庐”,洞口岩上刻有“石莲洞”3字,洞内可容百余人,岩壁纹形黝黑,天然成人物鸟兽状。“佛庐”右后有一小洞,洞高8米,洞顶嵌有钟乳,以石击之,“着着”有声。洞口岩上有一石床,相传为罗洪先读书、憩息之处。石床左上首岩壁上刻有罗洪先所书“梅关”2字,右上首石岩上阴刻有明进士罗大紘怀念罗洪先的五绝。过大洞仄经,有短垣小门,署名“虎豹关”,相传亦为罗洪先手书,洞顶上筑有讲经台,垂檐丹楹别具一格。洞门右有数株罗汉松,树干丈余围、虬枝纠结,古老蓊郁。洞上岩有棵古荆树,高达数丈,据传,罗汉松、古荆树均为罗洪先亲手载植,距今已有400余年。洞内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0度,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一体的石莲洞成为人们避暑、会议、旅游、休闲、佛拜的一好去处。上联“讲席”指的当是石莲洞主罗洪先传教授业的地方。据《明史》载,大学问家开辟莲洞、潜心课业,当在庙宇建成这后,最讲究一个“空”字的佛门却用改动门联的方式,想依后业学者鹊起声誉扬名。下联“经台”,指宣扬佛经的讲台,
==================================================================
【涉罗洪先联】
一孤舟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李戒翎属对400多年前罗洪先未能属对的船夫悬联
据《奇趣妙绝对联》介绍:明代江西省吉水县人罗洪先,乃嘉靖年间状元。有一天,他与友人乘船到江西九江,遇一船夫出此上联请他对,罗洪先苦思冥想,至死也竟然没能未对上。这未解的难题直拖到400多年后的1957年,广东省佛山市工人李戒翎寻找的九里香木材,正好托8765号轮船自10里2日即运到了。而在1943年,有人寻找托运九里香木材,却整整一年才到货。有感于此,遂得下联,这是一副奇妙的历史事件、数字巧对。联语的手法为换位用数。上联从一至十,下联从十至一,皆在相应的位置。上下联还分别用了当时的掌故。
==================================================================
附录:【罗洪先对酒令】
祖师买巾,价只要轻。以是习不成,披发到如今。(邹秀才)
玉皇买伞,价只要减。以是买不成,头顶一片板。(佚名友)
观音买鞋,价只要捱。以是买不成,赤脚坐莲台。(罗洪先)
——罗洪先在寺庙与友对酒令
罗洪先本来是位严肃的学者,但有时也不乏诙谐。有一回,他与姓邹的秀才及另一位不知姓名的朋友在某寺庙里宴席。酒过三巡后,邹秀才指着一尊像出了一道酒令,曰:“祖师买巾,价只要轻。以是习不成,披发到如今。”另一位不甘落后,稍加考虑,也指着玉皇大帝的塑像说:“玉皇买伞,价只要减。以是买不成,头顶一片板。”这两个酒令中的“以是”,都是“因此”的意思。邹秀才说的是一位披发罗汉。另一位说“头顶一片板”,那是对玉皇大帝头上的“平天冠”的幽默称谓。这种酒令是文人们比赛诗文能力及敏捷程度的文辞之一,谁要是说不上来,不仅要罚酒,而且挺丢面子。罗洪先当然不肯掉这个价。他瞄了一下观音大士像,便说:“观音买鞋,价只要捱。以是买不成,赤脚坐莲台。”这句的“捱”是“磨蹭”之意,即尽量往下杀价,跟上两句中的“轻”、“减”含义是相同的。三人说的对象不同,但含意一致,都是对世人顶礼膜拜的神佛偶像进行调侃,而且都切合了他们的身份打扮。这种诗令、词令,开头说要容易些,越往后路子越窄。史洪先究竟是状元,没有被难住,结果三人会意地大笑。然后痛饮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