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罗达墓清理简报
发布时间:2005-10-06
1982年6月28日,西北国棉五厂在基建施工中发现隋代墓葬一座,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陕西省博物馆共同派人进行了调查和清理,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的位置与结构
此墓位于西安东郊郭家滩,距城十余华里,从出土墓志参此处隋代叫白鹿原,属大兴县沪川乡长乐里。
该墓在清理前,已被施工单位从顶部下挖至墓底,墓顶全部揭开。从残存情况看,该墓为土扩洞室.地表面至墓底深7米、墓室呈斜方形,南北宽3.9、东西长4米,墓道面西偏南。墓室前壁靠左有南道与墓室相通,墓道因工程紧迫末及时挖掘。但据钻探得知,墓道为长坡形。墓室后壁靠左赂高,为棺床位置,葬具已完全腐朽,葬式不明。墓志位于丙道中,墓室地面和墓壁均有0.1厘米的白灰皮一层,且在白灰皮墓壁上有朱色彩绘,但已模糊不清。
[[center]][[image1]][[/center]]
墓志拓本
二、出土器物
该墓由于塌陷和随葬器物被扰动,绝大部分残碎,收集到的器物总计58件,经过复原后,较完整的有41件,其类型如下:
(一)陶俑53件,均系红陶,合模制成,全身施粉彩。服饰、甲胃、马具全部用黄彩、朱彩或墨线绘出。其中有红骑马桶、甲马桶、笼冠骑马桶、仪仗骑马俑、风帽套衣捅、笼冠拱手立桶、小冠拱手立涌、翻领短衣立捅及执盾武士捅和鞍马俑等造型。
1.红骑马俑l件,通高24厘米。面相庄重、帽形特殊,有护耳,颈围狐围,身着圆领长袍,外套短衣,长度伸至腹部,双肩和后背各附有一束丝絮状装饰物。内衣长度过膝,两袖窄长,为红色;右手不外露,左手作持物状,双足踩镕。马体肥壮,俯首耸耳长尾,姿态悠然。用黑、红色分别描画出络头、鞍蹬以及胸前和服后的革带等物(图版肆,1、2)。
2.甲马俑4件,通高27.5厘米。俑身背部偏平,头戴尖顶盔,肩披覆膊,身前有护胸,下身着战裙,甲盔外全部施黄彩,面部及两手施粉红色,双手分置腹前,拳空握,拳中间均有小孔,双足踩销。马须前伸,俯首,作勒衔状,额鬃收成一束,竖立头顶。马甲用黑黄色彩绘,色彩脱落不显,马骆头及胸前和股后的革带以墨线描出(图版肆,5)。
3.笼冠骑马俑8件,已残,复原3件,从人的姿态和饰物可分四式: I式5件,均高26.3厘米。面部略呈圆形,身着广袖长袍,拱双手坐于马上,拳中有小孔,原持物已失。马须前伸,俯首,全身施黄粉彩,神态自然(图版肆,3); H式l件,面部略呈方形,衣着和姿态与前相同,但在骑俑前面马背上届置一喇叭形物,则为罕见(图版肆,4); 111式l件,通高24.3厘米。俑亦着笼冠宽袖长衣,腰束长带,右手按压在嘴部,左手置放胸前;马头昂扬,超越背上骑俑颈部,耸耳,双目前视,似为待命出发。IV式1件,通高26厘米。衣着与前同,俑双手握拳置于胸前(图版肆,6)。
4.仪仗骑马俑8件,通高25厘米,分二式。I式6件,头戴护耳小帽,身穿长袍,左袄右袒,左手持带把鼓形乐器,有的骑俑手中所持之物已失;右臂高举,头向左倾,双足踩铅,神态威武(图版伍,1); H式2件头戴护耳小帽,身穿长袍,腰柬带,双臂高举,左手掌张开,右手握拳,双足踩蹬(图版伍,2) 。
5.风帽套衣立俑2件,通高18.5厘米,头戴风帽,身穿长袍,外披翻领风衣,双手拱于胸前,中有小孔,原持物已失(图版伍,3)。
6.笼冠拱手立俑4件,已残,复原1化通高19厘米,笼冠,面形赂6,身穿广袖长袍,腰束汛双手拱于胸祝持物已失(图版伍,4)。
7.小冠拱手立俑5件,已残,复原l件,通高19.5厘米。头梳小冠,身穿长袍,外披翻领风衣,双手抱于胸前,持物已失(图版伍,5)。
8.翻领短袄立俑4体已残,复原2件,通高6.5厘米,头戴风帽,身穿翻领短袄,腰束带,右手握拳置于腹纸中有小孔,原物已失(图版伍,6)o
9.执盾武士俑2件,已残。
l0.文官柄3件,残高16.2厘米。
11.鞍马l件,通高16.7厘米,背有鞍器,鞍上搭袋状物,俯首站2,短尾(固一, 1)。
12.小马3体通高15.2厘米。俯首耸耳,站立,无尾,通身赤,无马具,似为马驹(图一 2)。
13.骆驼l件,通高39厘米,短身长尾,仰头张嘴,身负鞍镕,上搭袋状物(图一,3)
14·镇墓兽2件,1件系人面兽身,通高23.6厘米 l件面系狮形,通高27厘米(图一,
16·阔猪l件,通高6.3厘米,长13厘米,为站立状。
17.井栏l件,方形,高5.3厘米,宽6.8厘米,底部宽5.7厘米。栏上有屋顶,为坡式,高4厘米宽6.5厘米,长10.5厘米。
l8.陶鼓4化圆形中空,直径4厘米,厚2厘米,一边有小孔,似原有长把,已失(图一,5)。
(二)五铢钱2枚,直径3厘北,五字旁有一竖,有廓。此钱为标准的隋五株,始铸于开皇元年。
(三)带钩1件,长8.2厘米,最大宽度1.8厘米。象牙雕刻而成,兽头曲作钩形,腹部为琵琶状,素面;背有圆柱,柱径61.7厘米。此类象牙带钩,比较罕见(图一,6左)。
(四)笏板l件,弧形,长27.5厘米,上宽3.2、中宽3.2、下宽3.3厘米。象牙雕刻而成,上瑞为回首,下端为方形圆角(图一,6左)。
(五)墓志1合,盖为覆斗形,长5l、宽50、厚8厘米。上刻篆书三行九字:“大隋巴渠公之墓志铭”。志作方形,长5l、宽50、厚l0厘米。志文二十五行,满行25字,共552字。字间有界格。楷书,书法秀丽,无撰书姓名。
[[center]][[image2]][[/center]]
大隋使持节行军总管齐州刺史巴渠伯罗府君墓志铭
公讳达,字普达,代郡桑乾人,益州刺史尚之后也。自家形国,乃令望于成都,遇主有人,遂迁居于京兆。公乃魏扶风太守保之孙,周极仪同汉阳伯渊之世子。公实高措,自天降灵川岳,幼而壮气,长挟雄武,性好风云。便有将军之志。起家即任太祖武元皇帝亲信,公以受重弓马,深意于六奇,尤尚干戈,遂布情于三略,因以陪驾并州。即便锋颖于是,光前绝后,公有力焉。遂以战拔恒伦功殊赏异回。即蒙授都督,仍封巴渠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寻转帅都督,以柱国燕文公作牧神州,尔日光选补公从事,既以劳效数彰,屡佥戎典,俄迁大都督。又从大驾平并、邺,追高纬。公以勋超众,旅策遂不群,登即留兼齐州仍任行军总管岂直并州。郭汲史著善政之名,蜀国葛侯典美奇兵之称。至大象二年,皇帝初兴霸业,位总三分,始令诸侯,仪形四海;以公先帝旧臣,特为密勿。诏授公仪同大将军,进爵为伯,增邑四百。及春宫创立,储卫须人遂敕授公东宫右勋卫车骑将军公。既内充心腹、外任股肱,便得无陋机权於是,更增隆秩。则诏授太子右监门副率,仍转上仪同铿锵入侍,是谓德臣。为辕门即充良将,但以浮生易促沉化难留,遘疾不痊掩归深夜。公春秋六十有一,毙於京第。以开皇十六年岁次丙辰八月辛酉朔扩九日己酉葬于大兴县浐川乡长乐里白鹿原。且以塞北燕山空树将军之褐河南县下徒留刺史之碑,呜呼哀哉!正恐青灰壤地玄石天长以记将来,乃为铭曰:
汪汪万倾,岩岩千刃,壮气不群,将军独进,再董元戎 ,频厘幕府,名隆上国,储君是辅,睽志末展,光影先驰,悲多湿草,露重沾技,百年君子,万古留斯。
三 、结 语
上述出土文物;可说明以下问题;
1.罗达,代郡桑乾人, 《周书》、 《齐书》及《隋书》均无传。从墓志得知,罗达生于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死于隋开皇十六年。其主要活动在北周,因而墓志上载的都督、巴渠县开国男、帅都督、大都督、行军总管、仪同大将军、车验将军及太子右监门副率等官职,均系北周所任而并无有隋朝的官职。罗达与杨坚虽均为北周大臣,但在杨坚灭周建隋后,罗达再没有参预政治活动。
2.罗达墓中出土一具完整的象牙笏板,达在陕西地区的隋唐墓葬中属首次发现。笏,是古时大臣朝见天子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也叫“手板”,以为揩面及记事之用。《隋书·礼仪六》载:“百官服皆势手板。尚书禄令、仆射、吏部尚书,手板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又《隋书利仪七》载:“晋、宋以来谓之手板,此乃不经,今还谓之笛,以法古名。自西魏以降,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己下兼用竹木。另《旧唐书·舆服志》云:“隋制……文武之官皆执际五品以上用象牙为之,六品以下用竹木。”罗达值在五品以上,所以随葬品之笏板为象牙制作。关于笏板的大小尺度,罗达墓出土笏板经实测,长27.5、上宽3.2、中宽3.2、下宽3.3厘米,上圆下方挫角,前挫后屈。此与《隋书·礼仪上》所载筋板大小“度二尺六寸,中博二寸、其杀六分去一”颇有差异,因而对文献资料有所补正。
3.罗达墓中出土的大宗陶俑,形象和服饰上明显地看出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情况。另外开皇十六年记年墓志的出土,提供了这批陶俑的准确年代,为鉴定隋代其它陶俑,提供了有价值的断代资料。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供稿
作者:李域铮 关双喜 罗建平综合整理
罗蒙家族概况: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也。父蒙,蜀广汉太守。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仕蜀为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焉。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及成都败,城中扰动,边江长吏皆弃城走,宪斩乱者一人,百姓乃安。知刘禅降,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乃归顺。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宪距守经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加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泰始初入朝,诏曰:“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可给鼓吹。”又赐山玄玉佩剑。泰始六年卒,赠使持节、安南将军、武陵太守,追封西鄂侯,谥曰烈.初,宪侍宴华林园,诏问蜀大臣子弟,后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人常忌、杜轸等,皆西国之良器,武帝并召而任之。子袭,历给事中、陵江将军,统其父部曲,至广汉太守。兄子尚。
罗宪父: 罗蒙,避乱於蜀,官至广汉太守。
罗宪兄: 罗式,牂柯太守。
罗宪子:罗袭 给事中 陵江将军
罗宪兄子:罗尚 字敬之,一名仲。父式,牂柯太守。尚少孤,依叔父宪。善属文。荆州刺史王戎以尚及刘乔为参军,并委任之。太康末,为梁州刺史。及赵廞反于蜀,尚表曰:“廞非雄才,必无所成,计日听其败耳。”乃假尚节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西戎校尉。性贪,少断,蜀人言曰:“尚之所爱,非邪则佞,尚之所憎,非忠则正。富拟鲁、卫,家成市里;贪如豺狼,无复极已。”又曰:“蜀贼尚可,罗尚杀我。平西将军,反更为祸。”时李特亦起于蜀,攻蜀,杀赵廞。又攻尚于成都,尚退保江阳,初,尚乞师方岳,荆州刺史宗岱率建平太守孙阜救之,次于江州,岱、阜兵盛,诸为寇所逼者,人有奋志。尚乃使兵曹从事任锐伪降,因出密宣告于外,克日俱击,遂大破之,斩李特,传首洛阳。特子雄僭号,都于郫城。尚遣将军隗伯攻之,不克。俄而尚卒,雄遂据有蜀土。
罗达之祖 罗保 魏扶风太守
罗达之父 罗伯渊 周极仪同
罗尚后裔: 罗达 字普达。代郡桑乾人, 益州刺史尚之后也。魏扶风太守保之孙,周极仪同汉阳伯渊之世子。《周书》、 《齐书》及《隋书》均无传。生于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死于隋开皇十六年。北周官都督、巴渠县开国男、帅都督、大都督、行军总管、仪同大将军、车验将军及太子右监门副率等职。从杨坚平并、邺。灭齐后即任齐州剌史,开皇元年又任内职东宫右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