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孔庙与罗氏“三贤”

 罗昆烈 发布时间:2005-11-10


    山东曲阜孔庙,是久享盛名的儒家学派胜地,大殿供奉的先师、先哲、先贤、先儒供奉排位有孔子等159人,计有孔子先师正位1人;东西位先哲16人;东西庑先贤78人;东西庑先儒64人。159人的供奉排位,集中反映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亦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
    罗氏“三贤”罗从彦、罗钦顺两人得以供奉孔庙,前贤罗洪先得以入选为候选供奉孔庙,按总供奉排位159人的比例计算,罗氏“三贤”分别占居百分之一点二六与一点八八,在全国姓氏中,占居比率较高,且对传承历史文化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儒家学派的建立,由孔子肇其端,继由嫡传弟子曾参,子思、孟子等递嬗传承,为儒学正宗。迨至约千年后,再由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将儒家学说宏扬光大。
    孔子(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史上、教育史上,孔子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言论主要集中在由子整理而成的《论语》一书中,共20篇。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材主要是经他收集删定的《诗》、《书》、《易》、《乐>)、《春秋》、合称《六经》。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教学并“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后世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书》经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语》引申曰:“仁者,泛爱众也”。《论语、雍也》曰;“樊仁”,子曰:“爱人”。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孟子名轲,为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被推崇为仅次於孔子的“亚圣”,他所著《孟子》七篇中曰: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按:“社稷”权而言,“丘”,古代区分土地的名称,一丘有十六井,“丘民”即指田野间黎民而言。大意是指得到的拥护始能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职位)。儒家学派为了贯彻其憧憬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在儒学典籍中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的修养,《论语、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欲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又别称考亭、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生於南剑州龙溪(今属福建省),后徒居建阳考亭(今属福建省)。朱熹为南宋初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北宋以来理学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是自孔孟儒家学派最有成就、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因故,被推崇列入孔庙“先哲”排位中,称“朱子熹”,子者,中国古代对有道德、有学识的先哲、先贤、先儒的尊称。朱熹以“天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主张“去人欲,存天理”。试图以此挽救南宋“内忧外患”的危殆与国力积弱的局面。但终于事与愿违,晚年对南宋的政治现实感到愤懑不平的忧愤中逝世。朱熹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格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朱子语录有曰:“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於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者,粗,有渣滓”。岂无先后?理无形“理学”,或称“道学”,由北宋周敦熙肇启其端。周敦熙(1017-1073年),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他根据道教的“无极图”(一说:“先天图”),创立“大极图说”,“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熙主张人的本性为“诚”,主张以“中立”、“仁义”为立人之道。其学说对后世的理学影响至钜。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兄弟,祖籍江苏溧水,徙居河南洛阳,世称程颢为明道先生,称程颐为伊川先生。程颢的学说源于孟子,以“理”为宇宙的本源,曰:“天者,理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为焉”。“理即形而上的道”。又主张“天人一体”本于“仁”。“仁”既为理或道的体现,又为人的心性所本,丈道仁的境界,也就是“天人无二”。主张“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褐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程颐亦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主张“理”主宰“气”;强调“灭私欲,则天理白明矣”(《遗书》卷二)。又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既久,豁然贯通,心中之理彰明,即可达到物我一理,与理为一”的境界。
    “二程”的嫡传弟子杨时,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福建省南剑州将乐人。杨时学术思想完全继承“二程”之统绪,再经罗从彦、李侗传至朱熹,开辟了理学传承之脉。杨、罗、李三人合称“南剑三先生”。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宋南剑(今福建沙县)人,世称豫章先生,谥文质。
    流传至今的罗从彦著述,有十七卷《豫章文集》,其中主要内容是2-9卷的《遵尧录》四万余言。
    《遵尧录序>>开宗明旨曰:尧舜三代之君不作也久矣,  自获麟(指“孔子”)以来,讫五代千五百余年,惟汉颇有足称道,汉大纲正,唐万目举,然皆杂以霸道而已。有宋龙兴,一祖开基(指宋太祖),三宗绍述(指太宗、真宗、仁宗),其精神之运,心术之动,见於纪纲法度者沛乎大醇,皆足以追配前王之盛,故其规模亦无所愧焉。在太平兴国初,太宗尝谓宰相曰:朕嗣守基业,边防事大,万机至重,当悉依
先朝旧规,无得改易。仁庙见东封西祀及修五清官等过侈,曰:“如此之事,联当戒之”。若二圣者,其知所以绍述者邪,故终太宗之世,无复改张;终仁宗之世,一於恭俭。至熙宁,元丰(指宋神宗年间)中不然,管心鞅法,甲倡乙和:功利之说,杂然并陈。宣和(指宋徽宗年间)之末,遂召金人犯阙之变,盖其源流非一日也。今皇帝受禅(指南宋钦宗),遭时之难,悯生民之重困也,发德音,下明诏,悉剗熙宁弊法(指王安石变法),一以遵祖宗故事为言,四方企踵以望太平矣。议者犹谓金陵(指王安石)之焰势未能熄,天下皆其徒,是抱薪而救之者也。臣惧其然也,窃语诸心曰:昔唐吴竞作《贞观政要录》,本朝石介亦有《圣政录》,岂苟然哉!因采祖宗故事,四圣所行可以阊今传后者,以事相比类纂录之,历三季而书成,名曰:《圣宋遵尧录》-其间事之至当而理之可久者,则衍而新之,善在可久;而意或未明者,则释以发之,以今准古;有少不合者,作辨微以著其事。又白章圣以来得宰相李沆等及先儒程颢共十人,择其言行之可考者附於其后。若乃创始开基之事,庙谟雄断,仁心仁闻;则於其君见之,袭太平之基业,守格法,行故事,竭尽公忠;则於其臣见之,爰及熙丰之弊,卒归於道。(1)
    准如上述,《遵尧录》实乃北宋一代的历史总结,通过“朝政阙失”与“人物评旦”,企朌达到“匡时济世”的目的。
    依据《豫章文集》及《宋史、罗从彦传》资料,罗从彦思想体系大体上可分为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两个类别。
    一、    政治思想。其内容是: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自古德泽最厚莫若尧、舜,向使子孙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法度之明莫如周,向使子孙世守文、武、成、康之遣绪,虽至今存可也”。
    又曰:“君子在朝则天下必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生,故乱。
    又曰:“天下之变不起於四方,而起於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故内有林甫之奸,则外必有禄山之乱,内有卢杞之奸,则外必有朱沘之叛”。(2)
    臣从彦释曰:“人君者,天下之表,若自心正,则天下正矣;自心邪曲,何以正天下。太祖於寝殿中、令洞辟诸门使皆端开豁,无有壅蔽,以见本心,可谓知君道也。夫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尧、舜之道也,若太祖,可谓近之者也”。
    又臣从彦辨微曰:“学士职亲地禁,非谨重之士有器识文章者,不可居其任。陶谷不知为如何人,其在翰林也,太祖御便殿召之前,却不进。卒使天使致礼於词学之臣,束带以见之,此其廉耻有足称者,非特谷也。古者君臣之间,礼义廉耻而已矣,上知有礼,而不敢慢其臣,而下知廉耻,以事其君、上下交修,则天下不足为也”。
    又臣从彦释曰:“君子之所为,皆理之所必然,世之所常行者。然不可以求近功,图近利。非如世间小有才者,一旦得君,暴露其嚣能,以钓一时之誉,彼其设施,当亦有可观者,要之非能致远者也”。
    又臣从彦辨微曰:“孟子言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仁言仁声有以异乎?曰仁言为政者道其所为,仁声民所称道,此不可不知也。夫天子所为,要须有风动天下,如汉光武起循吏卓茂,而以大傅处之,魏以毛价为尚书,唐以杨绾为宰相是也。区区命令,非所以感人也,彼汉唐之君,何足道哉。然一时之间,所为合理,尚足以感动,况以尧,舜之道革易天下者乎”。   
    又臣从彦辨微曰:“小人之权幸可畏也久矣,以仁宗之英明,急於图治,晏殊为相,群贤在朝;天下拭目以望太平,而富(富弼)、范(范仲淹)等各条具其事,以时所宜先者,方施行之,欧阳修又以天下更张政事,忧悯元元,而劳心求治之意,载於制书,以讽晓训勅在位者,可谓一时之良,而衂於谗间,不果其志,何耶?古者,人君立政、立事,君臣相与,合心同谋,明足以照之,仁足以守之,勇足以断之,为之不暴而持之已久,故小人不得以措其私,权幸不得以摇其成,若庆历之事,铳之於始,而不究其终,君臣之间毋乃有未至也,致治之难,古今之通患也,可胜咤哉”!(注:庆历三年,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方施行十未及一,而小人权幸者皆不便,明年秋会殊(晏殊)以事罢,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3)
    又《豫章文集、议论要语》曰:“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汉之张释之,唐之徐有功,以恕求情者哉也。常衮一切用法。四方泰清,莫有获者,彼庸人哉。天下后世典狱之官,当以有功为法,以衮为戒”。(4)
    纵观上述引文,罗从彦以“民为邦本”为依归,审时度势,论及朝廷大政,君臣之道,用人行政,其间不少真知灼见,足可“以史为鉴”,启迪后人。
    (二)哲学思想。其内容是:
    臣从彦释曰:“人君之所以有天下者,以有其民也;民之所恃以为养者,以有食也;所恃以为安者,以有兵也。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昔孟轲氏以民为贵,贵邦本也。故有民而后有食,有食而后有兵。自子贡问政孔子所苔观之,则先后重轻可知矣。太祖建隆初,扬泗饥民多死者,沈伦请发军储以货之,此最知本者”。
    “太祖尝择官使江南,颇难其人,一日谓卢多逊曰:李穆士大夫之仁善者,词学之外,他无所预。多逊日:穆履行端直,临事不以生死易事,所谓‘仁而有勇者也’。帝曰:若如尔言,使江南无易穆者,遂遣之”。
    又臣从彦辨微曰:“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体也,义,用也,行而宜之之谓也;所谓智者,知此二者而已。及其行之也,若禹治水,然行其所无事而已矣。尧、舜之治,不出乎此。自周道衰,洙泗之教(指儒学)未作,而世所谓智者不然,机变之巧杂然四出,故鸟乱於上,鱼乱於下,人乱於中,此老氏(指老子李耳)之所以戒也,非公天下之言也”。
    又臣从彦辨微曰:“佛氏之学,端有悟入处,其言近理,其道宏博,世儒所不能窥,太宗之言是也。然绝乎人伦,外乎世务,非尧舜、孔子之道也。夫治已治人其究一也,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所谓中者,果何物耶?故尧、舜之世,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杂著、议论要语》曰:“仁义礼智所以为立身之本,而阙一不可,故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无恻隐之心则非人;以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而无盖恶之心则非人;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无辞让之心则非人;以是非之心为智之端,而无是非之心则非人”。
    又曰:“人之立身,可常行者在德,不可常行者在威。盖德则感人也深,而百世不忘;威则格人也浅,而一时所畏。然德与威不可偏废也,常使德胜威,则不失其为忠厚之士,苟威胜德,则未免为锻练之流”。(4)
    罗从彦以“民为邦本”为圭皋,在政治思想上以“祖宗法度不可废”为纲要;在哲学思想i以“儒家道德规范”为准绳。企朌以此稳定社会秩序,黎民得以休养生息。
    罗从彦难能可贵还“潜思力行”。林瀚《豫章罗文质公书院记》曰:“吾道一脉,自鲁而邹而濂、而洛、而闽。闽自龟山(杨时)立雪程门后,载道南归,传豫章(罗从彦)、延平(李侗)以及考亭朱夫子。洙泗渊源,一派脉络贯通,绳绳不绝至於今,学者宗之,信有自矣。……延平首称之曰先生性明而修,行全而洁,充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之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至於不言而饮,人以和并立,而使人白化,如春风发扬,盖亦莫知其所以然者”。(5)
    罗从彦自获得谥号“文质”殊荣后,备受尊崇,宋礼部颁发祭文曰:“上传伊洛,下授延平,斯文一脉,万古是师。”垂及清代,康熙帝御笔“奥学清节”牌匾赐福建沙县罗从彦宗祠,“章水文渊”牌匾赐江;西“豫章书院”。    
     今福建沙县罗从彦纪念馆门联曰:“潜思力行,懿德重八闽;奥学清节,高风重九州”。可谓的评。 
    (1)  罗从彦《豫章文集>>卷二《遵尧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647-648页。   
    (2)  罗从彦《豫章文集>>卷11《杂著、议论要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744、746、罗从彦《豫章文集>)卷二《遵尧录一》,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655--656、657、《遵尧录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673-689、690页。
    (4)  罗从彦《豫章文集:S…卷十一《杂著、议论要语》,文渊图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744页。
    (5)  罗从彦《豫章文集》卷二《遵尧录>>,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650页,《豫章文集》卷三《遵尧录》,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668页,668-669页,《豫章文集》卷十一《杂著、议论要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5册,第745页、748页。
     (6)  1999年10月《林潮暨濂江林氏先贤文选》,48--49页林瀚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史部尙书.
      罗钦顺(1465-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谥文庄,江西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及第(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著《困知记》、《整庵存稿>),俱收录清乾隆《四库全书》中,《明史》有传。
    《明史、罗钦顺传》曰:“(罗)钦顺为学,专力於穷理、存心、知性。初由释氏入,既悟其非,乃力排之,谓: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近,而实不同。释氏之学,大抵有见於心,无见於性。今人明心之说,混於惮学,而不知有千里毫厘之谬。道之不明,将由於此,钦顺有忧焉”。 
    罗钦顺在明朝中叶的唯心主义思想占居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脱颖而出,建立了唯物主义学说新体系,而为一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他主要学说有二:
    修正“存天理,去人欲”,主张“不能去欲,只能节欲”。《困知记、卷下第十四章》有曰:“夫性必欲,固出於天,盖有必然而不容也,且有当然而不可易者。於其所不容已而皆合乎当然之则,夫安往而非善乎?惟其恣情纵欲而不知反,斯为愚尔。先儒多以‘去人欲’,‘遏人欲’为言,盖所以防其流者,不得不严,但语气似乎偏重。夫欲与喜恕哀乐,皆性之所有者,喜恕哀乐又可去乎?”
    主张“气”是世界的本源,“理”是“气”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困知记、卷上》曰:“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千条万绪,纷纭胶辐,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初非别有一物,依於气而立,附於气以行也。或者……疑阴阳之变易,赖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者,是不然”。
    又《困知记、续记卷上》曰:“理只是气之理,当於气之转折处观之,往而来,来而往,便是转折处也”。
    又《困知记、卷下》曰:“气聚而生,形而为有,有此物即有此理;气散而死,终归於无,无此物即无此理”。
    罗钦顺因杰出的哲学思想成就,名垂史册,《明儒学案》评曰:“先生家居,每平旦,正衣冠,升学古楼。群从人,揖叙毕,危坐观书。虽独处,无惰容。食恒二簋,居无台榭,燕集无声乐”。是一位清廉自守,品德高尚,格守儒家传统文化道德的高官。
    罗钦顺八十大寿时,时族亲著名学者罗洪先致“寿序”曰:“洪先幸而生是乡行事以鼓舞不息,且喜斯世皆有遭也。故於祝颂,不敢以不文辞”。诗曰:
    功成早纳尚书履,道直频删儒者书。木榻岁深曾几卧?草庭春在不教除。
    《六经》得友千年外,四海忧民一饭余。空使圣人勤侧席,肯同尚父载安车。又幸为同姓,尝窃取
  此诗高度概括了罗钦顺一生的功迹,亦是罗钦顺一生的真实写照。罗钦顺难能可贵之处,是生前死后,都得到崇敬好评,垂至现代,亦复如此,诚千古之楷模也。
    罗洪先(1504-1564年),明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俗称“状元”),授修撰,即请告归。十八年召拜春坊左赞善,疏请预定东宫朝仪,忤旨,遂归乡讲学著书,谥文恭(一说“文庄”)。著有《冬游记》、《念庵集》等,皆收录在《四广东全书》集部中,被推许为候选从祀孔庙,《明史》有传。   
   罗洪先在“理学”虽宗“致良知”之说,而有所修正,“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明史》罗洪先传)。
    念庵(罗洪先)学案有曰:“先生之学,始致力於践履,中归摄於寂静,晚彻悟於仁体”。
    又曰:“先生(罗洪先)谓:良知者,至善之谓也。吾心之善,吾知之;吾心之恶,吾知之,不可谓无知也。善恶交杂,岂有为主於中者乎?中无所主,而谓知本常明,不可也。知未有明,依此行之,而谓无乖戾於既发之后,能顺应於事物之来,不可也。故非经枯槁寂寞之后,一切退听,天理炯然,未易及此”。
    状元殿试卷(殿试题“问治天下之道”)。
    在当时封建社会皇权绝对尊严的情势下,作者在试卷中以“帝王之致治有覆天下之仁而以不贵而施,有周天下之智而以不劳为用”为全文总摄,以大智大勇,胆识高远的精神,直斥时弊曰:“然尝延询博访,近察远闻,而知斯民之困也。仓箱无卒之储,田里无口分之业。耕获未已而称货复行,亦有收不以时,如苏轼之虑者矣。播种已施而券契辄易,亦有欲亟其死,如陆贽之忧者矣。或病於贼税之增,或困於徭役之扰,至於灾异之地,犹失抚宇之方。……是以流离载道,转相嗷嗷,攘劫为生,益见靡败”。
    又曰:“今也上无责成之心,下有苟安之幸,善政未必行,能声未必著,累日积资自可叙迁,是安得不以利为利也,陛下有以处之乎?”
    最后结论曰:“一民未安,犹为未仁,一念未诚,犹难格天。……孔子曰:‘为政在人,即人之可以安民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也者即今日敬戒之真心也。是心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圣人得之能使天下和平……惟陛下审择而力行之,不胜幸甚。臣谨对”。
    《明史、罗洪先传》曰:(先生)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  白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清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咨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