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我族罗氏历代发展史

 罗英奇 发布时间:2006-03-29

 

尝闻之物者本乎天,人者本乎祖。故分支者必探其本,派别者必溯其源。自有生民以来,无论古今贵贱,未有不以仁孝为重者也。我豫章罗氏系上古伏羲皇帝之诸侯祝融氏之后裔也。至武王伐纣,论功封赏,乃将祝融之后裔封于罗国,邻荆楚之地。罗国者,小国也,因受邻国楚之侵犯,乃三迁国都以避其患。其后子民遂以“罗”为姓,世代流传。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簪缨不绝。唐有俊杰而好武,宋有英才而文多。当开科取士,文人武士,无科不逰于泮水;沙场作战,未有不劳于王室。因此,功臣学士数不胜数。数千年来,子孙繁衍,源远流长,时移世易,累经迁徙,四处分居,彼此不知落业何方。若无谱牒之稽,后世何以知之。据传,普天之下,凡罗姓者,无一人非祝融之后也。及传至始祖罗衍[约生于明“嘉靖”庚子(1540)年],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后来迁往湖广行省麻城县孝感乡月儿塆落业。
始祖罗衍之父罗洪先(1504—1564)乃大明“嘉靖”己丑(1529)科状元,身居翰林学士,早期曾读过《王守仁(1472—1528)传习录》,崇拜阳明(“致良知”)学说,深知天文、地理、水利事业,出任过湖广巡抚,著有《广舆图》一册、《念庵文集》一部,有史可查,后卒于湖广。
始祖罗衍公,配陈氏,生万宰[约生于明“万历”戊寅(1578)年]一子。
二世祖万宰公,字一贯,配吴氏夫人,生腾元一子,教子有方。至大明“天启”元(1621)年,万宰公与熊廷弼(1569—1625)同守东北边关有三载。时廷弼为辽东经略使,万宰公乃大明总兵。廷弼性刚直,善用兵,与万宰公交谊甚厚。因二将齐心戎边,斯时满人不敢南犯。当时朝中有阉官魏忠贤(1568—1627)素与廷弼不睦,早欲加害于廷弼。熹宗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廷弼罢官,代之以袁应泰。袁文不知武,随意更改廷弼之军规,且将所降满州饥民扎居于辽、沈二城之中。满人以饥民为内应,城池失守,袁应泰自缢而亡,辽东附近五十里寨及河东七十余城全被满人占去。此次军事之失利,一贯公一一奏明熹宗。皇上与群臣商议,再度启用廷弼。廷弼至山海关与辽东巡抚王化贞商议军务,廷弼主守,化贞主战且暗中通信于兵部尚书张鹤鸣,并口出狂言,“只要六万兵力便可一举荡平满州。”此时,一贯公欲与廷弼商议军务,却又不得相会。敌至,接战,大破满兵,斩首万余,从此满人便与一贯公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王化贞老奸而不善用兵,忽提兵西渡辽河,一贯公则陷于孤军作战之境,最后被敌围困,壮烈殉国,部下将士皆为之痛哭。后廷弼奏明皇上,朝中大臣多知一贯公忠勇,无不落泪。皇上亦悲,乃降旨将一贯公之妻吴氏夫人及其子腾元收留在京,持俸供养。吴氏夫人[约生于明“万历”乙酉(1585)年]乃大学士吴襄之妹,吴三桂(1612—1678)之姑母也。不久熹宗驾崩,怀宗(思宗)即位(1627.八.),是当“崇祯”帝设朝理政之时,吴夫人循礼率子腾元上殿朝贺新主。这时,腾元公年方一十八岁[生于明“万历”己酉(1609)年],仪表堂堂,智勇双全,又是将门虎子,“崇祯”帝见之大喜,赐“子顶父爵”,又将内阁大臣王应雄之女赐配腾元公,并即传旨金殿成婚。王应雄乃重庆洛碛人也。后王氏夫人生三子,长子敬贤,次子招贤,三子德贤。
腾元公,字岱,三世祖也。腾元公好结天下豪杰,拜师卢象昇(1600—1639)学习武艺战略方策。万宰公在世时,腾元公就与左良玉(1599—1645)、贺人隆、陈洪范、马千乘结为五虎弟兄。千乘病故后,腾元公之妻王氏夫人与女总兵秦良玉(1574或1584—1648)结为姐妹。秦良玉者,苗族,四川忠州人,(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之妻也;千乘卒后,乃率部亦为明之总兵,于明江山素有战功。
腾元字岱公,将其母吴氏安享于京都府地,然后同兵部侍郎老师卢象昇、洪承畴(1593—1665)等总督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四川军务,与洪承畴分头用兵。承畴攻西北,象昇攻东南。承畴迎战高迎祥、李自成(1606—1645,陕西人),大战于渭南临潼关,自成大败,迎祥东走。后自成由河南、河北进犯庐州(今安徽合肥、庐江等市县地域),累日不下,又转含山、和州进犯滁州(今皆属安徽省)。象昇与腾元公出师凤阳(在今安徽东北),闻庐州被围,即率兵直抵滁州城下,击走众贼,李自成夜渡河西,再度入陕。此时,承畴、象昇上奏朝廷,腾元公立了大功。“崇祯”帝嘉封腾元公为四川提督,暂行总督事宜,镇守湖北、荆州、长沙一带。
“崇祯”帝尝念腾元公智勇双全,随即派参将李谦送吴太夫人并家小良贱于荆州同享荣华,并赐白银三万两以奖前功。
后李自成同高迎祥商议,派张献忠(1606—1646,陕西人)、罗汝才(?—1643)到湖广报滁州之仇。二贼直抵湖广,却被熊文灿(?—1640)将其招降[“崇祯”十一(1638)年]。其实文灿无谋,本应将二贼斩首,不但不斩,反而口出大言上奏皇上说,“敌人不堪一击,顿时敌众胆落,我军威大振”。谁知二贼投降是假,后来二贼果然暗通信息,合谋反明。左良玉、罗腾元率兵追剿贼寇至罗猴山,遇贼伏兵,明军伤亡万余人,总督罗腾元前线阵亡。(兵部尚书)杨嗣昌(1588—1641)闻报大惊,面奏皇上,皇上吃惊不小。大学士吴襄,内阁大臣王应雄万分悲恸。“崇祯”帝大怒,削熊文灿官,降左良玉职。
张献忠、罗汝才接着又犯夔州(今重庆奉节、巫山等县地),秦良玉率部来援,二贼敌挡不住,大败。接着又犯河南、山东一带。“崇祯”帝闻报,即降旨四世祖招贤公接替父爵,带兵平贼。招贤公不愧为将门虎子,极善用兵。是时招贤公之兄敬贤公所配夫人朱氏,参政签都御史朱典之女。德贤公所配夫人黄氏,其父乃总督黄得功(1594—1645)。兄弟三人皆武艺超群,同秦良玉、陈洪范带兵十余万入川,平伏张献忠。左良玉镇守重庆,陈洪范镇守夔州,秦良玉镇守石砫、酉阳,招贤公也驻守重庆。先张献忠破重庆时,已尸横街头,百姓逃散,大江南北断无人烟。招贤公兄弟三人派人四面侦察,张贼已兵分两路,一路由左边上邻水到川北,一路沿小河(涪江)到成都。所过州县如水洗一般。这时,招贤公分兵三万与敬贤公,随后进剿张贼,驻渠县、岳池、广安。因人烟稀少,敬贤公遂“插栈为业”;招贤公又分兵三万与德贤公驻邻水、江州(今重庆嘉陵江北岸地域)、铜梁,在所驻境内也插栈为业;招贤公自己带兵数万同左良玉仍驻重庆。以三千兵驻重庆上面鸡冠坪石牛山凤鸣垭;又拨三千兵驻石笋沟,也插栈为业。
重庆一带,荒无人烟,纵有良田大坵,也无人耕种。房屋破损,十室九空。院坝杂草丛生,不余一角之地。招贤公驻此,军纪严明,与当地未走民众和睦相处,且保护他们免受云南匪人侵犯。稍平静后,逐渐有人返回,就让其安居下来。此时,招贤公在江北厅四甲东槽河一带插栈有一幅田业,其界上至东山凤鸣垭,下至东槽河之心,左至三圣,右至龙王洞一大片土地。将界牌插好交与当地李政春、刘继业、杨秀昭三人保管,界单由招贤公本人保存。
最后“崇祯”帝又降旨下来,令左良玉镇守川东,陈洪范镇守川西,罗招贤带兵到成都平贼。后来招贤公兄弟三人同驻渠县川北各地。
“崇祯”十七(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将李自成追至武昌南之九宫山下,被村民打死。这时,招贤公接左良玉秘扎,叫招贤公加紧保护四川,又分兵驻涪州一带,在涪州、长寿插栈为业。随后又接洪承畴、吴三桂紧急公文,通知庆贺新主。新主者,大清“顺治”帝也。此时,招贤公才彻底知道大明天下已归满清也。
“顺治”登位年方七岁,由亲王多尔衮(1612—1651)护主摄政。一日,多尔衮在殿上问大臣,前罗万宰现在还有后人否。群臣皆答无嗣。此时有降清的阉官何昭明奏道:罗一贯之孙已带兵入川平贼去了。多尔衮早已对罗万宰仇恨在心,不久,命肃王带旨入川,将招贤公三弟兄削职捉拿回朝。招贤公早得此信,十分震惊,立即召集将士商议对策,于是将部队分散,化整为零。不愿降清愿回故乡者,领盘费还乡;无家可归者,就与当地无男丁之妇为婚,耕种田地,组织家庭,也发给银两。后来三兄弟集中渠县商议,一致认为,本家与满清有国仇家仇交加之恨,誓不降清,以表民族气节;同时,只有隐姓埋名,才能免遭满清追杀。
敬贤公,夫人朱氏,生有三子,长子世贞,落业广安;次子世发,落业岳池;三子世哲,落业三汇。
招贤公,夫人鲜氏(系明川西总兵鲜永桥之女,渠县鲜渡河人)也生三子。长子维世,夫人林氏,逃迁川东,落业重庆江北厅(现渝北区)四甲柿子坪;次子、三子,不知逃往何地,无考。
(德贤公流落何处,至今杳无音信。)
招贤公卒于渠县,葬于渠县。其子维世公、夫人林氏生三子,为避清廷追杀,不得以到重庆后将长子寄予李政春为子,改名李登祥,落业河西李家沟;将次子寄予刘继业为子,改名刘应龙,落业吴家坝;将三子寄予杨秀昭为子,改名杨世民,落业杨家坝。所述李、刘、杨三人,就是当年给招贤公插栈为业时保管界牌的三位受托者。由于他们三人的子女早在战乱中去世,维世公故将三子分别过寄给他们继嗣。这就是为避满清追杀而改姓李、刘、杨的来由。
维世公当时来川东找到了他们,拿出父亲招贤公所遗留的界牌对照,明确无误,即请当地民众踩划地界,立下契约,分归三子经管。在所寄三老因老寿终之后,三弟兄皆复还罗姓。同时,维世公还拿出银两来雇工开荒造田,修复房廓,使各家安居乐业,耕读为本。维世公时年三十三岁,后领家人避于偏岩元通寺,乐享天年。
当地民众因前受招贤公的保护和奖励耕种,对维世公十分敬佩和拥戴。
罗氏从二世祖、三世祖到四世祖,三代都为明朝将领,上居提督总兵之职,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且一贯、腾元两代为国尽忠,战死沙场;第三代避祸逃生,绝不投降满清,如此世代壮举,悲乎!荣乎!


罗氏赞

为民为国为王家,三代忠心玉带霞。
纵有名花遭恶运,凯歌百代放光华。

本支沿袭字派

衍万腾贤世,应国木兆光,秀俊卜久永,英哲毓远长,金玉超大众,学士赓平康。

骅庭公续立字派

诗书崇礼教,精勤奋自强,家声清志远,天下美名扬,言行若端正,古代立流芳。

家训十条

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到极限处,只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居功念头。如施者视为德,受者视为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
二、事亲者,虽菽水亦可承欢。若到子欲养而不在,即推牛以祭,不若鸡豚之逮,当亲存也。
三、少年子弟,不可令其闲游。无业必察其资性才力,无论士农工商贾,授一业与之习,非必要利也。拘束身心,演习事务,谙练人情,长进学识,这便是极大利益。若其闲游,饱食终日,必流入花酒、呼卢斗狠之中,诸般歹事俱做得出来。凡纵容子弟,浮闲惯了,便是送上了贫穷道路,虽遗金十万,有何益哉。
四、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童仆为仇敌。如此外侮一致,谁御之哉。
五、人之于妻也,宜防其蔽子之过;于后妻也,宜防其诬子之过。天下未有不正其妻而正其子者,故诗曰,刑于寡妻。
六、族亲邻里,居址甚近,凡牲畜之侵害,童仆之争斗,言语之相侵,行事之错误,势尽难免。惟以心体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责人。若不忍小忿,遂生嗔怒,必至仇怨相寻,终无了时也。
七、亲九族,睦三党,交朋友,和邻里,人生缺一不可,然睦族更宜讲求。从古到今,帝王尚敦天演之派,而庶人则不可薄视本支。每见今人修寺塑像,蓄养歌妓,赌赛豪华,往往不惜千金,独宗族面上争较毫厘,不肯动用一文。不知一族根本,我果出人头地;此祖弔宗积所德所及,更宜培厚道以及后人。岂可漠视族中饥寒困苦,如同行路,常见族中贫富相形终年而不一聚。即有庆弔大事,在贫者非袖短裙长,即想亦将无物寄惠,欲行卻止。即或勉强登堂,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甚至逢迎少人。若此际即曲意周旋,尚增几许跼蹐,况以傲慢临之乎!此骨肉所以日远日疏也。人当审己,量力以周恤之,庶一本之谊全矣。富贵因宜知此,贫贱宜当自量。
八、联宗一事,颇为近日恶套。以漫不相识之人,一朝得第,便认同宗。凡属引诱者,俱现时在职之人;而不必认者,即非现时在职之人。相认者,连祖父亦不与共焉,此为附势非联宗也。事情淡泊,本族弟兄叔侄尚且不问,何有于泛合者乎?势在而宗联,势去而宗断,不若君子以志同道合者为朋,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志同可以为朋,姓同可以联宗,惟当以道义相联,孰不宜以势利为亲疏耳。
九、初生我时,不带一钱来。自孩提以至成人,百事费用,无非父母之财。无奈世人一至长大,各听妻子奴仆之言,兄弟分析争多竞少,彼此皆以为父母有偏,似乎一切家财该当全归我所得,而兄弟不当有,并父母亦不当有者。噫!何其愚人,苟听妻子奴仆之言,不睹于亲。纵使父母亿万家财尽归于我,未有不速败者。惟平心礼让敦孝之人,天必佑其子孙得常享富贵,断不爽也。吾愿后来之人,凡妻子有争较财物之言,入耳不惟不当听,且当即时训诫,勿使再言。至若狂妄之言,又必当训诲妻子,更不可听信。甚则挞伐之言或离间之言,自不敢吱,而孝行可完矣。
十、清明祭扫,非徒循拜墓。虔诚祭扫者,必剪荆棘,培松柏,茔头加土;循于周围仔细察观。若有倒塌、漏痕、松薄、折缝之处并狼窝、獾洞及恶树根荄蔓延,势将侵扰穴地者,应修筑,应斩除之。上紧料理,庶以妥先灵于地下而弗替也。乃近来以挂扫为故,事借祭馔以春游,其哀思修墓之意,概乎不讲,徒然一拜,于心安乎?古有叹拜扫“一年始得见儿孙”诗曰:一年始得见儿孙,正好团圆骨肉恩,岂竟到来来即去,空留细雨洒黄昏。

秀富公八十大寿颂文
东山一峰,雄厚特奇,自华蓥蜿蜒而来至龙王洞,瀑布飞流,云遮雾罩,柏聚松杂,清泉泻于两山之间,水声潺湲,响叶丝桐,溪流环绕,形如金带,其磅礴郁积之气,苦难自秘,是以产蕨间者,类多秉秀,含灵不侪流俗,若有寿封,其灵钟独厚乎!继豫章家风,俗敦古处,与世推移,不立崕岸,老学庄襟,翛然物外。其往东山水间,独若有所得于其中者。余客岁友,教逊敏书院时,其侄孙久铭从游,因敦闻举其生平有关,弗彰心滋恧焉。适翁九梯开一,因得述其懿美,书之屏帏,为霑光翁之明亮,公之四子也。生而颖异,少挺伟姿,侍奉庭闱,尤笃天性。嘉庆初,匪徒猖獗,乡里奔窜,其尊人独不肯远徙,翁左右周旋,毫无怨意。既而贼势日逼,烽焰炮声震地,里人莫不他适,而翁矢志偕从。若不以为虑者,其后杂于难如上天之然焉。泊乎戎马肃清,翁继孺人刘氏,起家蓬华,历诸艰苦,尝躬亲耜为僮仆先范,俟后渐臻丰饶,置产数百顷。人咸敬翁,翁益竞以古道自励。竟饮食衣服亦未富时,乞者至遇,义当所为,则又不稍吝惜。庚申饥馑荐臻,极力救荒;甲子烽烟告警,倡首修砦,不吝财,不惜力。俾兇年大兵之际,阖境独安全无恙,翁之力也。壬申岁(1872),授产诸子,特留荆竹一宅建树宗祠,并以天全寨租息作祭祀之需,其孝友之念至老不衰。有如此者,是以三树琼枝,要皆笃志勤学者,咸卜为大器。诗书传家,此其杰出者欤。于以见纯嘏之锡其来有自,而八十岁月非虚也。从兹德弥卲,年弥高,精神矍烁,行见龙章宠锡,叠荷荣施,彩焕东山,与诗之咏,南董壮莱媲美焉。其地以人傅欤,抑地灵斯人杰欤。爰酌而祝曰,有椒盈握,有酒盈卮。山灵降只介景祺,又从而祝曰,时为正月,华筵毕张,星辉南极,福临东君。
   赐进士出身现任湖北施南府咸丰县知县邹峄顿首拜撰   
重庆府廪膳生徐迪简顿首拜书             
龙飞“同治”十一(1872)年壬申岁太簇月下浣     

对联

胄总鼍江筵开五豆*
堂营鷰壘颂献三多
——————————
* 鼍——音tuo,即扬子鳄。鼍江,即扬子江,长江。

历代名人

罗  敏  宣科三年科第
罗尚志  岁贡,教谕
罗文明  拔贡
罗尚素  岁贡
罗文简  任主簿
罗文龙  任督木道
罗  素  贡生,江安县教谕
罗  辅  拔贡,知县
罗  亨  监生,貲贡,罗田县承陞薄圻县知县
罗  仁  贡生,任经历
罗  仁  拔贡,任知县
罗  组  贡生,任教谕
罗志谅  明“永乐”戊子(1408)举人
罗  勋  明“成化”甲午(1474)举人,丁未(1487)进士,任罗田县知县
罗  鍪  明“弘治”乙卯(1495)举人
罗洪载  明“正德”己卯(1519)举人,庚辰(1520)进士,南京户簿员外郎
罗太易  明“万历”丙午(1606)举人
罗世彦  明“崇祯”庚午(1630)举人
罗奇英  清“康熙”丁酉(1717)举人
罗守仁  字用臣,清“雍正”己酉(1729)举人,任松溉县知县。
罗映绍  清“乾隆”壬子(1792)科举人,癸丑(1793)进士,官至都察
罗端木  清“嘉庆”拔贡,任福建古田县教谕
罗端蒙  清“嘉庆”拔贡,任北京顺德府广宗县知县
罗其参  拔贡,教习楝发,安徽知县
罗其伦  其参之弟,后选经历
罗  戬  贡生,黎州学刺,授光禄大夫
罗应龙  贡生,任教谕
罗  簾  拔贡,任罗田县知县
罗尚瑞  拔贡,任婺川县知县

附纪茂祖落业江阳,生道谏,入遵义清塘水科名
罗云师  清“康熙”乙卯(1675)举人
罗其昌  字裕安,原任大理寺正卿,清“乾隆”乙卯(1795)赐杖荣臣
罗弥敬  癸卯举人
罗弥高  字谦大,丁未进士,任史部员外郎
罗弥元  癸巳举人
罗弥素  癸巳举人,任云南江川县知县
罗  云  字大田,榜姓黄,丁酉举人,任吉水县知县。

附纪荣祖长子道明迁泸州,复入永川松溉科名
罗周冕  明“万历”丙午(1606)举人
罗怀忠  明“万历”丙午(1606)举人
罗赓虞  明“天启”丙寅(1626)举人
罗端表  清“嘉庆”进士,下诏求贤,总制杨武侯荐大理寺评事,旋授南京苏州同知
罗  霏  明“天启”甲子(1624)举人
罗  茹  明“天启”拔贡,任广元县教谕
罗  靖  明“崇祯”时以将略任建昌总政
罗国贤  清“康熙”壬子(1672)拔贡,户部考取发荆藩巫山县、崇庆州乡贡
罗  缙  清“康熙”甲午(1714)进士
罗万象  清“雍正”乙卯(1735)举人,任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知县
罗正元  清“雍正”元(1723)年恩贡
罗洪铸  清“乾隆”乙酉(1765)选拔,任荣山教谕
罗洪楷  清“乾隆”甲寅(1794)岁贡,选儒学训导
罗黄宗  清朝举人,任江西吉水县知县
罗仕道  永川岁贡
罗洪深  监生援例,任富阳、泰安等县知县,清“乾隆”五十(1785)年覃恩刺授修职郎
罗洪阳  由监生加捐从九品,原任东昌府清平县河防厅,后泰安府东平州河政厅,再授济临州鱼台县主簿
罗希二  监生,援例任江南厅
罗文命  字禹敷,太学士,丁卯举人
罗尔炳  任付府
罗文昭  字孔彰,廪生
罗骅庭  清朝文秀才,县参议员
罗纯古  清朝武秀才
罗卜镐  清朝武秀才
罗希孔  民国江北县财政局长

重庆南岸区南坪 罗英奇

2003年3月6日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