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轨迹
发布时间:2006-06-04
引言
(我父亲为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在与病痛作斗争的同时,以叙事的手法回忆过去,警喻后人。虽说如晃隔世的陈年旧事与现今的生活早有了隔膜,可我发现以这种方式了解我们的父辈或先人乃诠释记忆历史的最好方法之一。家家有本家史,感谢我的一位堂兄在九十年代修订了罗氏家谱,也感谢我父亲以自己一生的经历为家史添砖加瓦。征得我父亲同意,今后我将在母亲节、父亲节等日在此空间分别登载他已完稿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我的父亲”以及“我的五位兄长”。相信您的驻足和留言会让在失去爱妻后又不得不与病魔苦作斗争的老人备感欣慰。)
序言
在我患了癌症以后,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觉得似乎已看到了人生旅途的“曙光”,同时重新点燃了一个念头,提起自己的秃笔,书写原本打算书写的《我的人生轨迹》。以一种自娱、自乐、自感、自传的口吻思忆过去,以此慰籍残余人生岁月的寂寞;以一颗平常心,回忆过去,总觉得有品不完的往事,喝不醉的记忆。似乎与过去对话,与先人聊天,也算是我的一种嗜好,不外乎也是一种乐趣把!
这一生,一路走来,没有感人肺腑的故事、没有玫瑰花样的美丽、没有神话般的史诗、没有特别的憾事,但有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就这一点,让我的子孙们有点了解,能有些许启迪和裨益,所以我把它们记录下来。象春蚕吐丝一样,漫不经心地慢慢吐至“春蚕到死丝妨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反正我觉得肚里有的是素材。如果来不及,也只能留下一个遗憾了。一路走来,平平淡淡,不久即会回去,仍回到父母那里,回到兄长之间,回到妻子身边。也算是历史的回归,自然的轮回。
一、生我养我的地方
1936年8月31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即所谓的农历小鬼节。老话说,凡是这一天出生的人,都是抢头人生来的。也就是说,本不安排你去投胎,而你却卡队抢先投胎下凡了。正好就是这一天,我母亲生我在武进县九里乡罗家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是什么时辰,记不清了,隐约记得好象听母亲说过,不是子时,即是午时。
罗家塘位于现在的武进区奔牛镇贺家大队罗家塘自然村。它南面离奔牛镇十里,东面距罗溪镇三里,西面与吕城镇有七里之遥,北面和常州市民航机场就里把路之间。
罗家塘全是姓罗。有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之分,我属于二房子孙。
既然我投胎于罗家,现在又在写自己的人生轨迹,便有必要先追溯一下家族史。寻根问祖,明分支,颂家风,缅怀祖先。根据罗氏罗家塘家谱记载:武进罗家塘善继(祠)堂罗氏,源出于黄帝第六世孙“祝融”之后,相隔一百零二世。到汉朝罗珠公,定居江西豫章,生息繁衍至明朝。万代公一支后裔,由豫章迁来江苏金坛。而后,其中阙公一脉,又由金坛迁至丹阳罗家桥。阙公第三子——玉三公的重孙洲公一支,迁来罗家塘定居,形成罗家塘四个分房。至于阙公其他后裔之分布,已知的有武进,丹阳、丹徒等地十多个村庄,可谓枝叶繁茂!而今仅罗家塘一脉,除定居本村者外,还有定居在九里镇、奔牛镇、常州、苏州、南通、溧阳、南京、上海、天津、安徽、江西等地的。
罗家塘罗氏二房,源于善继(祠)堂第九世成茂公,因其排行第二,故称二房。延至第十五世广文公(字仁海)(即我的祖父)生七子一女,其中老四早亡,存六子,故又称二房为“六家门”。
二房在十三世起明公时期,因先世豪富,人称“罗十万”。其子明鹤公乃太平天国战乱中幸存者。明鹤公天性豪爽,常舍己助人,好交朋友。曾官居常州知府的海洲刘公,晚年息影武进,常为其座上客。故以孙女德配其子仁海而联姻。刘女乃巾帼英俊,孝养翁、母两家父老。仁海公亦为乡里闻名之孝子,惜未享天年而早逝。时刘孺人(即我的祖母)年仅三十六,亲抚七子一女,还有毛家二外甥(因姑母夫殁转嫁而遗弃),最大仅15岁,最小只四个月,实非易事。然未几,其母家祖父及父丧,继而翁妹及翁丧,孺人均以礼殡葬。二、三年间,屡遭大故,同时又为二甥完婚,送其归家,还为之赎回活产。由此家道骤落,困苦难言。不料又雪上加霜,已改嫁之毛家姑母,竟以怨报德,诬控刘孺人,欲来强分罗家田产。为此孺人又抛荒田园,弃群儿于家,携长子做伴,昼夜跋涉,屡次对簿公堂。终获胜利,保住家业。之后,孺人又逐渐赎回典出之活产,为七子女一一完婚,并拆产分居。
刘孺人逝后,六兄弟虽已分居,仍各施所长,努力合作。老大纪南(我的大伯父)兼顾内外大事;老二庚兴和老三正兴(我的二伯父和三伯父),不辞劳苦,闲时去城里“换灰”运回肥田;老五庚全(我的五伯父),较有文化,“六家门”出售粮、草等常由其代为结算,有时还外出“贩厂布”;老六乐孝(我的父亲)则常带领儿、侄在家耕作和做“冬活”。后因老大纪南见识较高,看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便带动众兄弟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棉花,建造蚕舍(中屋),栽桑养蚕。十余年间,“六家门”即经济飞腾,逐步新建房屋十六间,添置加原有田产共达二百五十多亩。每当收获季节,兄弟之间,相互帮助,日夜奋战,务使粮食到家才罢休。放置粮食于“公屋”,既不隔墙又不隔板,只认容器。诚所谓“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每年运出粮、草和运回灰、肥之车队(木制小车大车),宛如长龙。附近市镇之粮行、柴行、木行、油坊、窑业以至南杂店、豆腐店,凡“六家门”所需之货,无不信守交付。为了发展生产和方便大众,修桥、补路,常成为“六家门”之义举。
艰苦创业,勤俭持家,兴教办学,培育子女,乃二房之家风。二房几位先辈,除起早摸黑从事耕作外,还节衣缩食供子弟求学。因而老八翔远(我的小叔)能毕业于扬州师范数理专科,获理学士学位;儿女辈间中学毕业者九人,师范毕业者四人,大学毕业者两人。更有纪南公为造福子孙,会同族人,于1916年创办罗家塘小学,至今已经九十年历史。翔远公受奔牛镇士绅之邀请,1933年创办了树人中学,即现在的省重点中学——奔牛中学。因而当时的罗家塘被美誉为“文化村”。
如今,虽经种种社会变革,而二房家业仍蒸蒸日上。现有人丁一百二十人。定居在罗家塘及就近九里、奔牛镇的,除务农外,有的进了乡镇企业,有的从事手艺,有的在经商;并已自建楼房二十二间、购置商店房七间和住宅两套。定居在常州、苏州、南京、北京、天津等地的已从事多种职业。更为可贵的是二房人才辈出,自学成风。现有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工程师、中小学教师、律师、经济师、会计师、助理工程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二房后裔能有如此业绩,盖是勤奋创业所至,亦无愧于祖辈焉!
这里有必要重点提一下的是,我三哥罗我白毕业于当时全国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复旦大学新闻系,后为常州市委秘书长。堂兄罗见明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工程部任研究室主任,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正局级干部)他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动力装置——回路系统设备研制的主要组织者和技术负责人,该工程获国家特别奖。
以上就是我们罗氏家族先辈的大致情况,也是生我养我地方的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