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森族谊并转诸位编委:
新春期间,祝你们节日愉快,全家幸福!
接《中华罗氏通谱》第四期内刊,阅读你的工作汇报,获悉通谱的编辑工作已在广泛而很有成效地进行,并有一些才识之士参与其事,最近又聘请了闻名四海的罗文正先生共襄此举,十分高兴。你写的《凡例要点》,虽是个讨论稿,但总算有所遵循了。前一段时间,我因无所遵循,故迟迟未寄我地族史。这次,根据凡例要点写了鼓颡洲罗族源流、现状暨名人简介,并附上有关人物传记和颡洲罗氏一世至五世基祖谱录、修谱凡例、原序、派系及明德堂家训等等,新近我又从共产党名人大辞典、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和中国状元大典中获得一批罗氏名人,其中只有罗华生、罗亦农、罗西北三人系湘潭罗氏,现一并寄来以供参考。另外,还附有明代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张治,为罗三峰先生写的祭文,清一代名臣曾国藩为罗萱写的墓志铭,清广东巡抚郭嵩焘为罗汝怀写的寿序和墓志铭。晚清著名才子任过曾国藩的幕宾,有帝王师之誉的王闿运(清史有传)写的罗季子诔,一并寄陈,供编委们参考编选,也算是我作为罗氏子孙对编纂通谱的支持吧。鼓颡洲罗氏,其繁衍地域,为湖南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建国前,原属湘潭县,世称湘潭罗氏者,按大地域,而言也。鼓颡洲为马家河湘江中一洲岛,洲头上葬我五代祖罗瑶。瑶公为明代中叶人,一生不愿作官,富甲湘中,唯急公好义,济困扶贫,尤好奖掖士林。茶陵张治家贫,受其培育而成为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皇敕赐建崇义坊,以旌表瑶公。瑶公殁后,张治为报其恩德。亲购官地鼓颡洲以葬。并树碑于墓侧,以志勿忘。这是我族之荣光。故我们罗氏族谱,不称马家河罗氏,也不称湘潭罗氏,而突出鼓颡洲称为湘潭鼓颡洲罗氏者,即本此也。至于我自己也附有一份资历,是否够格,由编委们鸿裁。
建国前,我也参加过鼓颡洲罗氏九修族谱,并曾为之作跋,故懂得一些修旧谱的规章制度。但对修中华罗氏通谱则茫然无所知,当然这确是前无古人的事,谁也不曾搞过。从几期通谱内刊所看到的情况介绍,以德雄先生为首的编委们积极探索,已摸出一些道道来了,且仍在:广征博采,努力进行,高质量的罗氏通谱,可望有成也。兹不揣谫陋,亦略陈数事如下:
一、关于对凡例要点一些看法:
1、远古世系:从黄帝到罗君用。我认为这样提法不够全面。中华民族始祖素称炎黄,我们修通谱怎么能只提黄帝而抛掉炎帝呢?且炎帝制耒耜,开创农耕文化,成为农耕始祖,故号称炎帝神农氏;黄帝在后,是在农耕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制轩冕,别贵贱而成为人文始祖,炎黄前后相承而同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我们号称炎黄子孙、,绝不可使炎黄二帝割裂开来,更不可重黄帝而轻炎帝,本未倒置。历史上重黄帝而轻炎帝始自司马迁,他写史记以黄帝为五帝之首,而把炎帝置于被推翻的位置。这又是受汉武帝崇黄老之术的影响,且当时流行着五德终始的学说。土德代表中央为五德之首,黄帝为土德, 因被列为五帝之首,而炎帝为火德,不合其序,故黜之。司马氏这种唯心史观,不顾史实,显然是错误的。后来,班固作汉书就纠正了司马氏的错误,班固在古今人表中,不仅将炎帝神农氏排在黄帝之前,而且明确地载明:少典,炎帝妃,生黄帝。自此汉朝称:炎汉,人们谈世系时,总是炎黄并举了。我们今天来修中华罗氏通谱,决不可重踏司马氏的错误,在远古世系里又崇黄帝而忽略炎帝。欲知详情,请参阅掘著《神农论》。
2、关于世系的排列问题,《凡例要点》中:有的以地区为主,有的以县市为主,还有的以人为主,似乎显得散乱,不成系统。我主张全国以江西为总系,然后以省、自治州为分系,再下到各县市,以湖南为例:
潭鼓颡洲罗氏
浏阳罗氏
宁乡罗氏
衡山罗氏
醴陵罗氏
邵阳罗氏
郴州罗氏及其他
各县(市)以一基祖入谱下延到五代(究应下延到儿代也应很好研究,定个恰当的准则),至于海外华侨则以纳入国内原籍为宜。这样,就能作到系统分明了。
世系列谱之后,然后编入本支系够标准入谱的名人。至于一些少数民族转入罗姓的,也应单独另成世系编入中华罗氏通谱。以表示罗氏的兼容并蓄。
二、对如何选择古今名人上谱的标准,《凡例要点》已言之较详,我很赞成,但不宜机械地执行。我很赞赏罗豫林族谊浅谈编纂《中华罗氏通谱》的原则中所说的:“选择通谱的名人,不论是那一级,均应众所公认的确属名人,这才能保持谱的严肃性,对后人才有崇敬、启迪作用”要做到“三重一主”即“重德、重义、重贡献,以爱国、爱家、敬祖崇宗为主”。总之,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讲究质量、不搞人缘关系,才能编纂出一部水平高、质量好的《中华罗氏通谱》,以光我罗氏门第。
三、人事问题,凡参与编纂通谱的人士,我以为既要有史才又要有史德,且能热心通谱之事的人,对那种争名争利、拥族史以自重,或闹不团结,背离祖训的人,不宜参加编委。我知原有个编委会名单,现在似有更换,最后商定的是那些人,务请告知为祷。
四、这次编纂中华罗氏通谱,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今后是否还有来者,尚难预卜,可能也是绝后的。因此,如何认真研究编纂好现今这部通谱,是非常重要的。编好了,本身就可给后人开一个效法的范例;编不好,则徒给后人留下遗憾而已。令我高兴的是,从内刊得知编委们正在竭智尽忠,为编纂好通谱而努力。有了这个前提,我以为还必有三四位编委或其他热心此事的志愿军,下到各省市支族中,调查情况,搜集族史,征求意见,增进族谊。单靠打电话,用书信,发内刊等渠道进行交流,是很不够的。当然,这样做将会造成经费上的困难,这只能发动族人各尽所能,予以资助,方济于事,朋柴火焰高啊!至于我自己因子女下岗需我支持,愧不能在经济方面给修通谱以较大的支持,暂捐献500元作杯水薪舆之助。其款准于四月份投邮不误。
不多唠叨了,就此搁笔。顺颂。
撰安!
湖南株洲市:罗立洲
2002年2月26日
注:立洲宗长介绍广州罗学琛参与《通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