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罗姓族谱背后的生死故事

 罗光德 发布时间:2009-02-25


 
引子:
        在雅安市雨城区严桥古镇新和村,罗氏老祠堂已有273年的历史。
        2008年4月4日,我国第一个法定的清明节假日,罗姓家族的人们纷纷从各地赶来,参加这里举办的“纪念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筹备会暨罗氏宗亲祭祖寻亲联谊大会”。   
        这座全部用千年马桑树和名贵楠木修建而成的古建筑,自乾隆元年(1735年)开始,就成为生活在这里的罗氏支系宗祠。这里,一直是罗姓人的精神家园。
        虽然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百年动荡和风雨飘摇,但这座祠堂目前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如今,许多八九十岁、甚至上了百岁的罗姓老人们,偶尔也来到老祠堂前坐坐,神态安祥地瞅瞅这里发生的一切。
        在外来人的眼中,这是个毫不起眼的地方。
        但它,却对中国清末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保路运动从这里点燃了“导火索”,并迅速蔓延至整个四川。而后,四川保路运动和1911年秋爆发的辛亥革命一起,成为最终导致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走向覆灭的重大事件!
        如今,在罗氏族人百年祠堂的前面仍旧矗立着那几块清代大石碑,上面记录着罗姓家族支系移民在四川繁衍生息的故事;不远的旁边,一对象征取得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功名的武魁石桅杆双斗,也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这个家族中的史诗和传奇……
 
        明代洪武七年的一个夏天,秦岭逶迤的山道上,急匆匆地走来了一小队人马。
        领头的人是刚刚被革去官职的渭水巡抚、黄河总府赵太原。
        在他的身后,丫鬟、仆役和婆子管家一干人等,早已累得满头大汗。可赵太原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阒无人烟的山岭上作片刻停留。
        作为首批被强制移民四川的对象,赵太原得在朝 朝廷规定的时间内火速赶到四川报到。而在他一行起身之后,倒换关文的小吏却故意刁难,一路上也有不明身份的人久久尾随。其中不仅有人想来寻衅滋事,更有趁着天黑欲置赵太原一家于死地之人!
        赵太原丝毫不知,早在他被强行填移四川之前,自己已经遭到仕途竞争对手的陷害诬告。
        一件件离奇的事情,让赵太原隐隐约约地感觉出:肯定有人在暗中陷害自己。然而此时他还摸不清楚是谁在背后捣了鬼,因此他得在赶赴四川后,尽可能快地查明事情的真相。
        所以,在这丝毫都不能出现马虎的“节骨眼”上,赵巡抚决定不能让自己及仆役一行再在路上耽搁。情势已经容不得他再出现哪怕是一丁点的意外和闪失。
        被强行填川时,赵太原已经被朝廷革去功名和褫夺官职。而此前,他在渭水可谓是万众瞩目,红极一时。
        那个时候,由于在陕西黄河总府(相当于现在的防洪办主任)的职位上干出了成绩,赵太原很快得到提拔升任渭水巡抚。不久,赵太原又喜得贵子,可谓双喜临门,众亲戚及族众好不高兴。当下择了吉期,赵家人好好地庆贺了一番。
        由于渭水辖管之地,经常会发生大的洪水,朝廷一直十分重视对黄河及其重要支流的“严防死守”。赵太原升任渭水巡抚、并兼黄河总府之后,更加重视民生。每到洪水季节,他都常常寝食难安。
        一次,渭水修建防洪大堤时,经办人员偷工减料,搞了个“豆腐渣工程”。赵太原依律严办,将他捉来砍了脑袋。老百姓们闻知后纷纷拍手称快,然而此举却得罪了这位惹不起的“刺儿爷”家族,那家人别说是在渭水,就是在整个北方,也算得上响当当的“王角儿”一级人物。赵太原一下子把人家的儿子砍了头,这无异于是捅了一个马蜂窝!
        他们开始四处散布各种谣言。除了中伤和攻击赵巡抚,还花钱买通几个大人物,要他们结果了赵太原的性命。带着疯狂的仇恨,他们终于找到一个报复机会——
        有一天夜里,渭水暴雨滂沱。赵太原赶到战斗的“第一线”,洪水再大也没有一个人退缩。可在另一段大堤上,有人却偷偷拿着工具,他们要去挖开防洪大堤,造成决口,然后好中伤赵太原失职不察。
        阴谋之中,堤溃,决口三百余丈。
        一个个“小报告”通过各种渠道,交给了被花钱收买的人。朝廷派来的昏庸巡察官员还未到现场,也收下那家人送来的巨额银两打道回府了。
        一纸奏折飞向北京,赵太原丢官失职。他还被要求在短短的时间之内,移民四川。
        赵太原踏上了奔赴四川的远行之路。他一路上扮成哑巴,避过了一层层仇家把守的关卡的查寻。
 
皇帝赐了七块匾
        赵太原在古眉州之易俗乡(今四川洪雅县槽渔滩镇)安家落了户。在新的家园,他易赵姓,改罗姓,取名罗 六经。
        在洪雅,他带着后来才搬迁过来的几个儿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从一个官宦人家变成了一介草民,但赵太原每天辛苦劳作之余,以耕读传家,忠厚待人,遇事从不与人争执,以礼而息龃龉。
        转眼就过了许多年。
        罗六经去世后,他的后人罗百川、罗兴富、罗碧权家庭日渐庞大。有一天,兄弟几人从长计议之后一致决定:后人们如果全都窝在一个地方不太合适。如果仇家寻来,全家保命留根就会成为问题。子孙们应该根据各自的能力,或者通过姻亲等方式分到四川各地去落户。
        为了便于几兄弟及后人们的寻亲往来,罗百川、罗兴富、罗碧权就分别以树为房名,分“双槐树”、“桢楠树”、“弯柏树”三房,开始散居于洪雅、丹棱、雅安等地。后来,又有一支罗姓族人衍分开来,称作“枇杷树”,并于四川天全、西昌等地安家。
        在几兄弟当中,罗兴富(罗六经的二儿子)一家沿青衣江而上,搬迁到了雅州(今雅安)严桥场附近风景秀丽的后经落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有一天,罗兴富的家人和邻居一同下山赶场。在回家途中,突然从密林里窜出一只老虎,它咬住了一路赶场的那个同伴,然后消失到了树林当中。
        为了家人们下山赶场的方便和安全,罗兴富一家人只得搬迁到了山底下一个叫任岗的地方。后来,罗兴富的大儿子留在了任岗,二儿子搬到了几里路外的白鹤溪,三儿子搬到了严桥河更下游的两岔河。
        仨兄弟齐心协力,你来我往,亲密得俨然像住在隔壁一般。
       “吃得亏,就打得拢堆。”
        从罗姓入川的第二代人开始,罗兴富及其后裔子孙们也渐渐得到了当地“原住民”的高度认同。而藉着罗百川、罗兴富和罗碧权等的名声,罗氏始祖赵太原在北方的亲戚和族众,也纷纷举家搬迁到“天府之国”。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罗氏家族的移民之路,自明代洪武初年开始,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赵家都不断有人到四川落户。
        那个时候,连年的战争,已经使四川出现“地多人少”的局面。而外地来人投亲靠友,只需要官府的一纸号印即可。到后来,甚至随意在哪块没主儿的地盘上插根竹秆,这块偌大的良田好地就归了谁家,世代耕种,无人过问。
        到康熙末年,经过休养生息的四川,全面恢复了生机和活力。罗氏子孙们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强盛富裕了起来。
        到了康熙六十年春节,罗氏桢楠树子孙们便将祖上栽种上百年的名贵桢楠树砍了,准备修建罗氏桢楠树祠堂。
        柱子是先前预备在家里的千年马桑树。建筑祠堂用的其他部分材料,包括檩、椽、枋、斗、梁等均采用百年楠木。祠堂的建筑格式设计,也采用了当时川西著名的“抬梁式”构造。
        1735年冬天,祠堂终于开工建设了。聘请工匠们的开支,用的是桢楠树上、中、下三房的公田公地租金。加上一众亲友们的帮忙,花费了三个多月时间,祠堂终于建成,并雕刻了古朴的花窗,增设了高高的大门坎。
        第二年,祠堂里面不知何时竟然出现了一个泉眼。这泉自涌出水,并且长年不干涸,舀一瓢来尝尝,清澈的水中还带有一种甘甜的味道。人们都觉得这件事情很稀奇,并认为它肯定会给罗氏子孙带来好运气。
        果不其然,在罗氏祠堂建好后不久,忠孝一门的罗氏家族就受到了清朝皇帝的旌表和嘉奖。
        当那块两边镶着金龙、中间写有“旌表忠孝”四个大字的立匾,被挂上罗氏桢楠树宗祠的时候,罗六经的后裔子孙们切身感受到了封建皇权所带来的一种特别的尊贵和荣耀。
        而仅仅在相隔10余年之后,罗氏祠堂内再得锦上添花的机会。
        1746年,乾隆皇帝征讨大小金川,罗氏族众中也有一家两兄弟被抽派前往。在战场之上,这俩兄弟一心为国家效力,因此每战皆奋勇杀敌,把个人的生死置于度外。
        在异常惨烈的小金川野牛坪之役中,乾隆军队死伤甚众。指挥战斗的主帅也负了重伤,而四面八方还包围着数倍于朝廷军队的戎军。罗家的这两兄弟一人使刀一人用戟,和众士兵们一起杀出一条血路,救得自己的主帅不失。
        后来,朝廷的援兵赶来,终于战胜了枭勇桀傲的反叛军队。罗氏兄弟二人在后来的战役中又立下战功,因此被朝廷封赏为“忠武将军”。皇帝褒奖的圣旨一到,罗氏桢楠树祠堂便又挂上了一块立匾。
        自此之后,一直到1904年武魁罗展再为祠堂添彩,新和罗家祠堂中已经挂上了7块金匾。1911年底,大清王朝彻底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罗氏族人获得的7块匾额也成为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
        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罗氏族人仍旧精心地收藏着这几块老匾。
        新中国解放前夕,国民堂统治下的社会十分混乱,地痞流氓横行乡里,那7块刻着圣旨的匾额也在一夜之间全部被人盗去。
        “我从小就喜欢在老祠堂的门口玩,一直到10多岁的时候,那些金匾都还高高地挂在祠堂里。其中,祠堂的屋檐口上就挂了4块。立匾底子是湖蓝色的镶色,字是金色大字,边上雕刻的是两条飞舞的盘龙。”今年已经70多岁的一位罗姓老人说。
        而作为祖传中医世家的罗希贤老人说,他小时候也看到过那些金匾,只是现在都散落不知所终了。
 
西部的“末代武魁”
        2008年1月22日上午,记者在一片茫茫的白雪中,来到了雨城区严桥镇新和村原罗姓族人的老祠堂中,两名技艺娴熟的木匠正忙碌着手中的活儿。祠堂前的一小块空地上,新立了几通石碑  。碑帽下晶莹剔透的一排冰挂,折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而旁边,就是镌刻有“末代武魁”功名的双斗石桅杆。
        碑上所刻的罗展,是中国1300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名亲历者。
       “100年前,桅杆全是用石头打制,高高耸立,并且超过了背后那座历经风雨的祠堂檐口……而今天,桅杆的双斗虽在,斗上面长长的石柱子却被人截去了一段,并且早不知下落了。”一位罗姓族人说。
        据介绍,该石质桅杆和雨城区上里古镇韩家大院当年出了“武魁”后所立的双斗桅杆,形制一模一样,都是用山上质地优良的红砂石做成,是那时取得“功名”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1904农历甲辰年四月初六那天,练得一身武艺的罗展到当时雅州知府嵇志文的官衙堂上,领了政府发给的路费津贴,前往成都争夺全省“乡试”的武魁。
        按照当时的武举考试规则,先在县、府“童试”中胜出的选手,才能有资格到省城去参加全川武林大会。而罗展作为雅州府“童试”中第一勇士,获得了前往成都比武的机会。
        农历四月初十上午,在成都的武科“乡试”上,罗展同各路“英豪”展开了三场激烈较量。最后,他战胜了参加比武的三百多名对手,并最终摘取了20名胜出者中的桂冠,获选“武魁”。
        领赏后回到雅安的老家,罗展的族人们纷纷前来道贺。经过众亲友的协力筹划,族人们在“罗祠堂”前集资给他建好了两丈来高的双斗石桅杆。
        一对威武的“朝天大狮子”,从此傲视于罗氏祠堂的正前方。
        获得武魁称号之后,罗展本可以按照当时的惯例,去清兵的游击营中谋份“差事”。然而罗展却一心想着再去参加全国武举“会试”(考武状元),他便待在家中,每天闻鸡起舞,更加勤奋地练习起武艺来。
        世事的发展,并不总是能够如人所愿。
        1905年后,中国的科举(包括武科)考试,被彻底取消。由此,罗展也成为中国最后的一名末代“恩科武魁”。
 
保路运动中的罗氏家族力量
        1904年罗展考取武魁的当天,一个同样也姓罗的人站在台下,把个现场看得津津有味。
        这个人,就是从四川西充县搬迁到成都、后来成为四川保路运动著名领导人的罗纶。
        当时,罗纶刚刚满30岁。罗纶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在父亲的教育下,13岁就熟读十三经,工偶声律之文,援笔立就,被乡人称为神童。他14岁入县学,不久又考人成都尊经书院,从宋育仁、骆成骧学习。由于他性敏善辩,擅长词章,因此很快就在成都文坛崭露头角。1902年,罗纶考取了四川的文科举人。
        惺惺惜惺惺。 当罗纶在全四川武举考试的擂台下,见到同样优秀的罗姓人时,便十分想去结识这位年龄与自己相当且身怀绝技的勇士。
        等罗展考完试之后,罗纶上前把心意一说。生性豪爽的罗展一口答应到罗纶的家中去作客。
        罗纶的家人也十分热情。
        觥筹交错间,罗纶的父母们向罗展询问起了家族的发源历史,理起了“家门”。
        从罗纶的口中,罗展很快得知他们一家是四川西充县搬迁到成都的。而在此前,他们在乐山的犍为安过居,更早则是从叙府那边搬到乐山的。
       “我们祖上,最早入川的始祖罗六经最先也是在叙府落业……后来听说仇家找来欲置他于死地,所以罗六经才不得不辗转搬迁到了洪雅。”
        一番交谈之后,罗展同罗纶竟然都很惊奇。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祖辈都曾有这样的经历。二人当下报了年起生月,根据年龄的大小,拜了罗氏宗亲,认了兄弟。
        由于罗纶的家中很早以来,就涉足了盐、布、药材等生意行当,他们很快就发了迹并搬到成都定居。在那里,他们一家又与当时“满城”的大将军玉昆密切结交往来。
        几年之后,满清政府开始动议修建川汉铁路。
由于没有资本,清政府便从各种税租中抽取厘金。这还远远不够,于是铁路商办的股票便发行出来。
        罗纶一家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全族一商议,立即决定举全族之力重金入股。
        而当时清朝邮传部(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掌门人盛宣怀上奏朝廷,建议把铁路收归国有,并且拒不补偿铁路持票股民。
        1908年,任川汉铁路公司董事长的罗纶来到雅安罗展的家中。与罗展一提此事,罗氏族人群情激奋,纷纷表示将誓死保卫自己的财产。罗纶也率学生及绅、商、工、农各界两千余人赴督府请愿,要求速开国会。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川汉、粤汉两条铁路干线置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全国人民对此强烈反对。
        在雅州新和罗祠堂,当初族众卖田卖地参与投入铁路的银两,即将化为水。大家也同样群情义愤!
        罗纶等人在请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无效后,认为政府“既夺川路,又夺门款,还要禁止言论电文的申诉”,因而决意抗争。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岳府街铁路公司成立,罗纶担任大会主席,主持会议。会上推选蒲殿俊为同志会会长,罗纶为副会长兼交涉部长,号召“破约保路”,“文明争路”,在各州县成立保路同志分会。
        慷慨激昂的罗纶,在大会上痛哭失声。他和蒲殿俊等号召大家组织起来到督府请愿。然而他们竟然遭到了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诱捕。 消息一传出,罗展便连夜赶到雅州找到知府嵇志文(系皇亲),并请他出山与玉昆将军说说情。许多成都的百姓也纷纷涌到都府官衙的大门口,跪请赵总督放人。
        士兵枪杀了30多名请愿的群众。成都血案,让人震惊!
        第二天,更多的人涌到南城门大门下。形势一触即发!!
        那时,由于在铁路国有过程中,清末驻防成都的玉昆等人一点也未占到便宜,他因此乐得卖给同系皇亲身份的雅州知府嵇志文一个“面子”。于是,他马上就给北京的奕劻亲王发出电报。奕劻指示玉昆说,叫他一定不要同赵尔丰一起上奏(当时赵尔丰在密奏中诬称,四川发生了暴动),并要力保成都稳定。
        没有驻防将军的联名上奏,皇帝不下旨。此时如果赵尔丰杀了人,无法向皇帝交待。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赵尔丰只得将蒲殿俊、罗纶二人释放出来。
        罗姓族人中的同盟会会员、地方袍哥首领罗子舟(亦名罗子周,字曰增,1982年后被国家下文称为“辛亥革命老人”),及时联络了雅州各地的同志军,在大相岭阻击前往成都镇压保路运动的清军。
        洪雅县的袍哥“罗铜罐”(亦系罗氏族人),也在洪雅领导同志军声援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此时,四川各州县同志军一呼百应,把守关隘,截阻文报,攻占县城。大竹李绍伊﹑犍为胡潭等同盟会党首领揭竿而起,西昌地区彝藏同胞攻城逐官,川西北藏羌土司聚众举义。全川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反清斗争势如燎原,造成四川独立的有利形势。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领导荣县独立。同志军起义使清廷震恐,急调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随后不久,孙中山领导了著名的武昌起义,拉响了辛亥革命总爆发的号角,清朝在四川的反动统治随之彻底覆灭。
       “我们罗氏家族,不仅是自明代以来中国西部移民家族的一个‘活化石’,也成为见证清末中国百年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2008年4月4日,一名罗姓族人代表在前来参加纪念四川保路运动100周年筹备活动暨罗氏宗亲寻亲联谊会时如是说。
 
 
罗祠堂
        罗祠堂修成后,宗祠原有公产水田多份租出,每年清明、冬至祀祖盛会用其租金开支,宗祠香火旺盛。新中国成立后,废旧立新,经土改罗祠堂收为公产,由公社管理。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神主牌和祖先留下的一些贵重文物被毁。历经多次社会运动,新和撤乡建立高级社管理区,大集体化调工作队来此,武魁桅杆屏墙被毁。改革开放后,罗祠堂房产转供销部门管理。至1992年新和撤乡并镇,罗氏祠堂又回到了族人的手中,复归为私产。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