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笔者先后三次来到连城县莒溪镇太平僚村采访活动中,遇到的多位罗姓老村民都根据父辈口传称,该村的罗氏开基祖公罗均七与哥哥罗均二,在唐末躲避战乱流落到河源里梨树下(现莒溪镇夏庄村)落地开基发业,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其后代子孙都一直有每年春秋两次的一同祭祖和分食跕肉习俗活动。但是,太平僚村中保存的族谱资料均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破四旧”为由毁之一炬,荡然无存。
因此,笔者回城后,查阅家中的《连城城北罗氏族谱》(1998年重修谱),从卷二的《 契牒存真后述有据》中,发现以其《民国谱》及《清谱》中以《录刻陈畲等处文契》为题留存整理的《入连开基祖均二公置产》一文。此文契是一份珍贵史料,它以确凿的事实记载了罗氏入连有史记载以来的最早开基祖——唐代入连的罗均二、均七两兄弟,证明了罗氏入连定居的时间至少有1103年(唐天佑二年(905年) ~2008年)的历史,比连城宋绍兴三年(1133)置县早220多年。《入连开基祖均二公置产文契》在续谱转载该文契时,改过标题,并将原文契加了标点。《文契》如下:
“均二公置产文契:立卖契河源里莒溪堡刘地社朱屋住人朱千三郎、朱仁贵,今为母亲陈宝娘亡故,无钱追荐使用,自情愿将祖公朱成二买到刘六八等大小陆处,坐落白岩谷马尿石示、四才石坑、大灌坑、俞公坑、白水示:东至鸟眠塘并黄竹俞万三山横过白水为界,西至蒲竹溪直上八塘头尖崎尾为界,北至四才石坑杨尿耳山上尾直上张大凤柏松崎上为界,头岗直落大灌坑口前村尾石石示,直上山顶落白水石鸟眠塘为界,共成大小一十九坑,四至分明。又竹园一处,坐落长岗岭尾溪背黄土畲,东至瘰子坑直上山顶为界,南至千四里为界,西北至佛前坑落 转水塘口湖为界。又竹山一所,坐落白燕岩口,东西南北至卖主山为界。又一处,坐落张溪岭下,东西南北至松窠岔茅山为界,并田大小处各有四至分明。原载刘福传户内正米九斗零三合。今来立契出卖,请托中人冯五八引送与本里罗屋东坑人罗均二、均七兄出首承买。凭中得到时值钱货六十九锭足,大同纸十一刀足,准钱五十六锭,麻布四十三匹,准钱二十二锭足,收讫,与母亲追荐使用。自卖之后,任从买主管业。所卖山场、竹山,均是卖主已业,与上下房亲并无干涉,亦不曾与外人争占。如有此情,是卖人自认支当,不涉买主之事。今欲有凭,立卖契付与买主收执为据。
代笔中人:黄五二、池六一、冯五八。
在场证人:朱仲贵、陈叶通
立卖契人:为朱仁贵、朱千三郎
天祐二年三月二十三日。”
《文契》形成缘由明确,买卖立契约双方、中人、证人皆为当时当地人氏,地名、行政管理设置都与唐朝后期建置一致。
同时,据《连城城北罗氏族谱》中记载:连城城北罗氏理事会根据《民国谱》及《清谱》考证,自唐、宋、元、明、清,陈畲是其历代先祖经营之地,建有田寮、庄屋、纸槽,今基地犹存,传闻故事亦颇多。特别是其元至正六年丙戌(公元1346年),其罗千十郎子孙富豪,遭逢劫数,被恶党谋杀男丁十一口人,仅罗俊卿罗庚二人幸脱。在璧洲林姓姑父庇护下,罗俊卿叔侄到城北水竹洋重新筑基开业,并尊其祖父四八郎公为城北罗氏开基祖,转复立基,继承祖宗家道重兴,产业复旧。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城北开基祖十三世先祖日旭公与妾夏氏,率子有章、志先、毓秀、梦等十口人,于在此地经营开发,父子全家卒葬陈畲的马石示坑、四才石、浴孤潭等山场。明嘉靖庚戌年,其城北一世祖四八郎公亦迁葬陈畲观音坐莲形山凹上。民国后期,城北房亲书畴、河邦、九养、福祥列公到此为先祖祭扫坟堂,由山农传代佃户罗门寿宗亲等以丰盛东饭热情款纳。
而此考证与文中开头所述一致,是继《文契》之后,再次证实了罗均二、均七兄弟是连城有史记载以来最早入连开荒建基立业的罗姓人士。如今,均二后代在连城城北再次开叶展枝,从元末至今繁衍生息了20多代,现有子孙3000多人,成为连城(宋绍兴三年(1133)置县)以来的连阳望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