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罗珠公与汉初南昌城的修筑

 俞兆鹏 俞晖 发布时间:2012-03-17

 

  1500多年来,人们误以为南昌城是汉高祖六年由灌婴所筑,其实,汉初豫章郡治南昌城由灌婴于汉高祖十二年始筑,罗珠于汉惠帝三年至七年继成。罗珠曾任治粟内史,后出任九江郡守,奉命修筑南昌城,他依靠民众力量,艰苦奋斗,完成筑城工程,使南昌成为豫章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对此后江西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罗珠品德高尚,他那爱国爱家、勤政廉政、正直不阿、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

  汉代豫章郡治南昌城,究竟在何时由何人所筑?自宋代以来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这虽然只是一个具体的史实问题,但南昌城的修筑,为汉代豫章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与此后整个江西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因此,弄清楚这一问题,不仅对中国城市史研究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对规划江西未来的发展将有一定的历史启示作用。

   一、南昌城非汉高祖六年灌婴或陈婴所筑

  目前,大多数人都以为南昌城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灌婴所筑,这种说法流传至今已有1500多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刘宋时雷次宗的《豫章古今记》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此后的各种江西通志和南昌县志皆承袭此说。

  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其《宾退录》中对灌婴筑南昌城说提出了质疑,认为汉初筑南昌城者不是颍阴侯灌婴而是堂邑侯陈婴。

  主张汉高祖六年灌婴筑城的唯一依据是《史记?灌婴传》中的一句话:汉高祖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汉朝以十月为岁首,十二月是汉高祖五年的第三个月)楚霸王项羽死后,灌婴“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而认为陈婴筑城者,其依据也只是《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堂邑侯陈婴》中的一句话:项羽死后,陈婴“定豫章、浙江,都渐”。其实,以这两条史料为依据来证明汉高祖六年灌婴或陈婴修筑南昌城都不可靠,原因有三:第一,汉高祖五年十二月灌婴与陈婴所平定之“豫章”非江西之“豫章郡”。据杜预在《左传》注中说,豫章“在江北淮水南”(昭公十三年),又说“豫章,汉东、江北地”(定公四年),并非汉初的豫章郡。又梁玉绳《史记志疑》中认为“豫章”当作“鄣”,即鄣郡,地跨今江、浙、皖三省,也与今天的江西无关。第二,灌婴“定豫章”后,即北返去“定淮北”,陈婴在“定豫章”后在浙江停了下来,他们都未到过江西,怎能去筑南昌城?第三,秦代只有九江郡,并无豫章郡。项羽在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改秦朝九江郡为九江国并封英布为九江王时,下辖只有九江、庐江两郡。汉高祖五年正月(公元前202年2月,正月是汉高祖五年的第四个月)正式剖符封英布为淮南王时,淮南国辖区内才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卷34《英布传》)既然汉高祖五年后豫章郡归淮南王英布管辖,显然也就轮不到颍阴侯灌婴或堂邑侯陈婴来主持修筑豫章郡治南昌城。关于这一切,笔者曾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中发表过《南昌城非汉高祖六年灌婴或陈婴所筑》一文,论证已十分详尽,恕不赘述。

   二、罗珠的家世与仕汉

  事实真相如何?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汉初豫章郡治南昌城由灌婴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筑,罗珠于汉惠帝三年至七年(公元前192年—188年)继成,而承担筑城工程者主要是罗珠。

  罗珠何许人?罗珠,战国时代楚国长沙郡(今属湖南)人,楚幽王七年(公元前231年)七月十五日卯时生于今浏阳东乡绳江(一作渑江、纯江,皆今湖南浏阳东乡沔江)。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国灭亡楚国,长沙郡成为秦国领土。罗珠幼年时曾居蕲县(今安徽宿县南蕲县集)读书,后来他读书所居地之山被称为罗汉峰、罗汉尖。罗珠之父罗君用曾任秦武陵县(秦时属黔中郡,郡治在今湖南常德)令,因“督运官铁,溺死洞庭”。其弟罗君同、女儿罗鞭“寻尸不获,俱赴水殁,邦人感其义,即长沙城东故居建祠焉”,并祀于巴陵南津港滨。后来,宋朝为了旌表他们的孝义行为,封赠罗君同为孝感侯、罗鞭为孝烈灵妃,立庙以祀。

  西汉建立后,倡导以孝治天下,因罗君同、罗鞭的孝行闻名遐迩,又由于罗珠“幼而岐嶷,长而好学,以通经术、敦品行受知遇于汉高帝”,因而被任为治粟内史。治粟内史是秦朝的九卿之一,专掌谷货,是个管理国家财政的中央级高官,地位十分重要。汉承秦制,仍设治粟内史,由于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始称大司农,故罗氏后代子孙编写族谱常称罗珠为大农令或大司农。罗珠在治粟内史任内,能使“赋税宽平,国用优给”,可见其爱国恤民,政绩十分可观。

   三、平定英布反叛与灌婴始筑南昌城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因淮阴侯韩信被吕后所杀,淮南王英布开始心慌。同年夏天,汉高祖刘邦又杀了异姓王彭越,并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各诸侯王。英布见到彭越的肉酱,大为恐惧,便于当年七月起兵反叛朝廷。刘邦闻讯,御驾亲征;并任灌婴为车骑将军充当先锋;同时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领英布原封之地,共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汉高祖十二年十月(公元前196年11月),不到四个月时间,刘邦打败了英布,英布逃走。但刘邦在与英布作战时,被流矢射中,他只得班师回朝,把平叛任务交给灌婴等其他将领。英布最后逃往江南,在番阳(今江西鄱阳)被当地人杀死于田舍。英布叛乱终于被最后平定。

 灌婴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战争中,曾立下大功。他随刘邦总共擒获二千石的将领2人,自己领兵击败敌军16次,降服城邑46个,平定封国1个、郡2个、县56个,擒获将军2人、柱国和相国各1人、二千石的官员10人。据宋人李谊在《豫章台记》中记载“西汉初灌婴仕高祖定九江”,雍正《江西通志》卷67《人物志?南昌府》中记载“灌婴定豫章”,可见灌婴所平定的封国1个、郡2个,显然就是原由英布统治的淮南国及其管辖之九江郡和豫章郡。

 汉高祖十二年十月,刘邦因箭伤班师回朝,新任命的淮南王刘长尚未到位,故灌婴占领九江郡和豫章郡后,暂时由他负责守卫。当灌婴占据九江郡和豫章郡时,英布尚未最后败亡,即有南昌人章交来献地图,认为南昌当诸道之冲,是个战略要地,建议灌婴兴建豫章郡城。灌婴接受了章交的意见,开始在南昌筑城。由于平叛战争结束后,灌婴要离开南昌,回朝复命,便令章交暂时负责筑城工程。

  四、吕后专政与罗珠出守九江郡继筑南昌城

 在灌婴回京都长安途中,朝廷政局发生了变化。刘邦在班师回朝时,因箭伤发作,病势严重。回到长安后,他又迷信皇帝命系于天,讳疾忌医,终于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甲辰驾崩。皇后吕雉怕刘邦死去,诸将会造反夺取刘家天下,便秘不发丧,并与其宠信之辟阳侯审食其密谋杀尽诸将,下诏命灌婴率军屯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阻止他回京。(卷40《陈平传》)后因将军郦商的劝阻,吕后才于四月丁未发丧,大赦天下。五月丙寅葬高祖,己巳立太子刘盈为皇帝,史称孝惠帝,吕雉则成为太后。灌婴回到长安,知高祖已死,便以列侯身份侍奉孝惠帝和吕太后。

  孝惠帝虽是吕太后亲生,但他为人仁德柔弱,而吕太后却生性强悍。他对母亲残酷迫害刘邦亲幸的戚夫人及毒杀其子赵王如意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并因受惊和忧郁而久病不愈,不理政事。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罗珠仍在朝任治粟内史。他为人耿直,忠君爱国。可能是他对吕雉宠信辟阳侯审食其、欲杀功臣、架空惠帝的政局心生不满,因而常会“忤廷臣”,“以直道不容”于朝廷。后来,罗珠的第三十四世孙、南唐翰林学士罗颖,为了发泄对北宋朝廷囚禁南唐李后主的不满,在途经汉高祖庙时,曾题诗云:“?侮群豪夸大度,可怜容得辟阳侯。”这实际上是罗颖借罗珠对西汉朝政的不满以自况。既然朝廷不容罗珠在京为官,而这时正巧灌婴将筑南昌城未毕之事上奏朝廷,他就建议朝廷,调罗珠出任九江郡守,并命他去筑南昌城。朝廷同意了灌婴的建议。关于这件事,在各地罗氏宗谱中记载很多。如,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二月,工部尚书资政殿学士李谊撰《豫章台记》云:“豫章郡禹贡扬州之域……西汉初,灌婴佐高祖定九江,始筑郡城。惠帝三年,表大农令罗珠来守斯土。……乃偕妹婿石固缮完城郭,以终灌侯之绩。”又如,南宋时,罗愿在《歙西罗氏宗谱序》中说:罗珠“忤廷臣,适灌婴侯以地服筑城事闻,因命令珠同郡人张交司其事”。再如,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正月,侍御史汪刚中所撰《大农祠记》中也说:罗珠“至孝惠帝时,以直道不容,出守九江。适灌侯有筑城之事未毕,公偕妹婿石固继其功。……恪完城郭,即豫章城也”。

  五、罗珠筑成南昌城并定居豫章沟

  罗珠出任九江郡守后,即到豫章郡治,以其妹夫石固和章交【备注:罗氏家谱记载为张交】为助手,全力修筑南昌城。西汉初期,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战后社会经济十分萧条。“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当时,南昌筑城,因朝廷财政困难,不可能拨给很多经费,全靠官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斗。虽说汉高祖六年十月(公元前202年11月)朝廷早已下诏“令天下县、邑城”(卷1《高帝纪》),而实际上全国大多数地方均未完成筑城工程,甚至首都长安也迟至惠帝“三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卷9《吕太后本纪》)。南昌筑城早于长安城,当时砖石及其他物资均不足,城墙主要由夯土版筑而成。豫章郡的百姓为了巩固城防,求得生活安定,筑城积极性十分高涨。“民亟趋之,劳而无怨。”唐代诗人陆龟蒙曾题诗赞颂罗珠筑城功绩曰:

  城上一培土,手中千万杵。

  筑城畏不坚,城坚人何处?

  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

  城高功亦高,尔命何在惜!

   大约到汉惠帝六年后,南昌城终于筑成,“环十里许,辟六门”。于是,罗珠便定居于南昌城内豫章沟,在住处庭院中“手植豫樟为记”,并把在长沙老家的亲属也迁到豫章沟一带居住。从此,罗珠成了豫章罗氏宗族的始祖,其族人开始在南昌及豫章郡境内大量繁衍,人称“豫章罗”。所谓“豫章沟”现在何处?宋朝礼部员外杨杰在《豫章沟亭》一诗中说:“沟环故道穿城角,沙涨平川压水斜。”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正月,兵部武库清吏司员外郎中罗珠五十六世孙罗相撰《罗氏族谱序》中则说:“今上蓝院后宗学前称豫章沟,是其故址也。”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六修《南昌县志》卷57《古迹》上也说:“灌婴城《名胜志》在城东。”上蓝院即今南昌城内之佑民寺。综上所述,可见汉初豫章沟的位置在今天南昌老城区的东北角,相当于今佑民寺以北、下沙窝以南这一带。

   六、罗珠因不满外戚擅权而隐居洪崖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八月,孝惠帝病死,年仅二十四岁。九月,太子即位为帝。吕太后因见少帝年幼,害怕朝中元老大臣及诸将不忠,便于少帝元年(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代行天子之事。她重用娘家吕氏之人,立其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及吕台之子吕通为王,封诸吕6人为侯。她还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审食其不理政事,只监管宫中之事,因而受到太后宠幸,常藉太后之权用事。

 罗珠在南昌,他对吕太后废少帝、重用佞臣和外戚专权的政局非常不满。为此,他对朝廷采取不合作态度,为避“诸吕之乱”,称病隐居于西山洪崖(今属南昌市)山巅。他托迹仙学,结草为庐,书其庐曰:“昔张子房为赤松之游,吾今为洪崖之游。盖上友洪崖异人,与禽鸟为乐,天子不得而臣之。”从此,罗珠号称“洪崖先生”。虽然如此,但罗珠对汉朝仍有感情,就自称罗汉、字怀汉,“盖亦不忍忘汉之意,不与逆节之臣同朝故也”。于是,后人称罗珠隐居洪崖结庐讲道之处为“罗汉坛”。罗珠为了表示自己志节坚定难夺之意,便遍植松柏,并称之为“罗汉松”、“罗汉柏”。他曾栽培了一种形似豆苗的茶叶,香味奇异。传到晋代,他的裔孙罗铿为了昭示先德,将这种茶叶上贡朝廷,后人称为“罗汉茶”。罗珠还栽有一种异香扑鼻的树木,罗铿将它焚荐于墓前,馥郁异常,于是各地百姓皆用此木祭祀祖先,人称“罗汉香”。

七、文景二帝表彰罗珠功绩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雉逝世。吕产等人欲作乱谋夺刘氏政权。刘邦的旧臣灌婴、周勃、陈平等立即发动政变,尽诛诸吕,立刘邦与薄夫人所生之子代王刘恒为皇帝,史称孝文帝。汉文帝前元元年十月(公元前180年11月),灌婴被封为太尉,成为全国军事首脑。前元三年十一月(公元前178年12月),颍阴侯灌婴由太尉改任为丞相,仍执掌兵权。前元四年(公元前176),灌婴逝世,谥号为懿侯。

 灌婴在任丞相期间,因有感于罗珠反对诸吕、忠君爱国、品行高洁、筑城有功,曾亲临洪崖探望罗珠,这年罗珠五十五岁。也许当时因诸吕被诛,开国元老大臣在世者不多,丞相陈平已于汉文帝前元二年十月(公元前179年11月)去世,次年丞相周勃又辞官就封国,朝中缺乏干材,灌婴也自感年老,想为朝廷物色人才,他便上奏文帝,以罗珠“宏才钜略,智识超群,督运粮饷,静洗秦暴奸党”,有功于国,请起用,“官拜相国”。但罗珠已习惯清静的隐居生活,早无意于政坛,虽文帝“诏迁丞相”,而他仍“固以疾辞”,不再出仕。

  汉文帝前元六年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反,王位被废,淮南国领土收归朝廷,淮南国建制一度取消。但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文帝因怜悯刘长,也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刘喜迁回仍去当城阳王,把原淮南王的领土分成三份,分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的领地只剩下了原淮南国的九江、豫章两郡。但当今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刘安的淮南国是“以故淮南国九江郡复置。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霍山、潜山以东的淮南(除天长县外)地区,河南东南角、湖北东部一小部分及江西省”。由此可见,在淮南王刘长被废时曾恢复了淮南国建立前的建制,即豫章郡又并入了九江郡。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太尉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刘濞曾诱劝淮南王刘安参与反叛,刘安虽曾动摇,但最终未参加叛乱,因而他的领地得以保留如故。周亚夫在平叛过程中,见到九江郡下属之南昌有罗珠所筑之新城,认为在诸王经常发动反叛的多事之秋,地处诸道要冲的南昌城,对于汉朝镇守江南和稳定政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便奏请朝廷重置豫章郡,以南昌为治所,并扩大其领域,下属18县。关于此事,豫章罗氏族谱中有较多记载。如,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正月十六日,宋廷下诏给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张齐贤的《大农祠敕命》中说:“(汉)景帝三年吴王连七国反,周亚夫平之,置豫章郡,因推罗珠毕懿侯灌筑城功绩有自上闻。”又如,南宋初,李谊撰《豫章台记》云:“景帝三年,太尉周亚夫灭吴王濞,始以(南昌城)遗迹请命,称其郡为豫章。所领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陵、余干、柴桑、赣、浙(应为建成)、淦、艾、南城、宜春、海昏、雩都、阳、南、安平共十八县,皆郡属也。”再如,元惠宗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进士熊良辅所撰《豫章沟亭记》中也说:“汉景帝三年吴王濞连七国反,命下太尉周亚夫讨其叛,灭之。亚夫请建置以新南服。以九江郡属有新城,灌侯婴公之所计,大司农(应称治粟内史)罗珠之所筑也,请定为郡,隶十八邑。……称郡曰豫章。”此豫章郡之十八县,与《汉书?地理志》所载豫章郡属之十八县相同,可见西汉朝廷批准了周亚夫的建议。它大致奠定了今天江西省行政区域的规模,尤其是其治所南昌城逐渐形成为豫章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对推动此后整个江西社会的向前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八、罗珠逝世与后人纪念

 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罗珠逝世,享年九十岁,葬于西山南岭(墓在今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南岭村蜈蚣山腰)。其六子居厚、宣礼、子成、知正、抵德、成通为守孝,环墓而居。罗珠之妻张氏葬于西山万寿宫前(墓在今南昌市新建县西山镇黄古巷之茅园);其次妻傅氏葬于乌龟岭(墓在今南昌市新建县西山镇万寿宫东社曹坊支村前二里许)。豫章罗珠后裔传到第八世罗叶时迁居到西山武阳。至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十三世罗瑭(公元220-312年),自武阳入赘北林南池塘西岸黄向女,改名罗塘,遗下柏种,分种于北林,前后70年,柏树成林,北林遂改名为柏林(今南昌县小蓝经济开发区柏林村)。为此,罗瑭成了今天南昌县柏林罗氏的始祖。随后,罗瑭后裔向南昌县其他地区播迁。1700多年来,柏林罗氏已繁衍59代,成为南昌全县姓氏中入县时间最早、繁衍代数较多的姓氏。2150多年来,罗珠后裔散布全国各地,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较大贡献,曾经出过不少历史名人,如,汉武帝时的大司农罗居厚,东汉桓帝时的太尉罗叶,唐末诗人罗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翰林学士罗颖,南宋初期著名理学家罗从彦,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罗开礼与罗一理、罗起潜兄弟,明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罗钦顺,明代状元地理学家罗洪先……等等。

  虽然由于正史和其他各种史籍的疏漏,罗珠之名不见经传,但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却一直受到后人的称颂与纪念。如,早在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罗珠逝世的当年,由于周亚夫上奏罗珠筑城功绩,朝廷就命在洪崖之东建祠祭祀;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甚至还下圣旨命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张齐贤重修此祠。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扬州部刺史鲍永表石于墓。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太尉罗叶曾在罗珠墓前立碑表彰其祖先;南宋进士程霆炎又重撰墓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豫章太守张躬又在洪崖罗汉坛建祠祭祀罗珠;后来,三国时期的吴国中郎太史慈,晋太守韩伯、范宁,梁刺史周文郁,唐都督黄长公、拾遗杨相如不断修葺此祠;宋朝进士高鼎率罗珠裔孙罗盛得与乡之士大夫李大东、蔡诜、京镗、邓舜臣又捐资加以重修;元朝江西行省员外李炳曾协助程均、胡伯二重修罗汉坛以祀。此外,人们还在南昌城豫章沟一带建造亭、台纪念罗珠。如晋武帝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豫章“太守孔冲仰慕遗风,遂于郡城之北龙沙之南筑台以祀之,所以殷始事之报,不忘本也”。这就是豫章台。又如,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洪州知州程师孟“建亭于望云门堤曰豫章沟亭”;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工部尚书赵公汝暨知隆兴府(今南昌),追忠大农遗漏之远,遂祀于此亭,以闽中贤裔仲素先生(即南宋著名理学家罗从彦)配焉。相国江公万里谒亭叹曰:‘祀大农者报功,祀仲素者报德,报功报德,大义克明,祀典克正,可以起义概、激顽风,不徒游咏己也。’”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甚至还封灌婴为辅德王,封罗珠为真惠王。

 时至今日,我们回顾2200多年前罗珠的生平及修筑南昌城的功绩,认为他那爱国爱家、亲民勤政、清廉正直、不慕权势、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和弘扬。它将对人们尤其对江西人民起到较大的鼓励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本文作者:俞兆鹏(1936—),男,南昌大学教授,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俞晖(1968—),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参考文献]

[1](宋)赵与时.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汉)司马迁.史记[M].二十五史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晋)杜预.春秋左传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豫章罗氏世系(始祖罗珠)[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5](南唐)罗颖.豫章罗氏源流总序[A].罗珠暨南昌筑城学术文集[Z].南昌:豫章罗珠文化研究会编印(内刊),2009.

[6](宋)罗愿.歙西罗氏宗谱序[A].罗珠暨南昌筑城学术文集[Z].南昌:豫章罗珠文化研究会编印(内刊),2009.

[7]卢景和.罗氏族谱序[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8]罗正平.西汉大农令豫章罗氏始祖怀汉公家传[A].五修豫章罗氏祠志录[Z].南昌:罗承祜堂,1935.

[9](宋)汪刚中.大农祠记[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0](汉)班固.汉书[M].二十五史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学士颖(像传) [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2](宋)李谊.豫章台记[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3](唐)陆龟蒙.汉相大农令像赞[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4](宋)杨杰.豫章沟亭[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5](明)罗相.罗氏族谱序[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6](民国)南昌县志[Z].南昌:南昌县,1919.

[17](明)丁铉.大农坛记[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8]汉相大农令(像传) [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19](宋)程霆炎.汉大农令罗公墓表[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20]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宋)大农祠敕命[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22](元)熊良辅.豫章沟亭记[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23](明)万虞恺.罗氏重修族谱序[A].柏林罗氏重修大成族谱[Z].南昌:柏林报本堂木刻本,1993.

[24]陈摧飙,喻德琪.南昌县域罗氏分布及特点[A].罗珠暨南昌筑城学术文集[Z].南昌:豫章罗珠文化研究会编印(内刊),2009.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