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慈溪罗氏源豫章

 罗映学 发布时间:2013-02-20

 

 浙东罗氏出慈溪,慈溪罗氏源豫章
   在美丽富饶的浙东宁波慈溪,千百年来,生存发展着两个罗氏大家族,她们分别是豫章罗氏“ 忠、孝”两脉的后裔。
   苏东坡曾题罗氏“谱赞”云:“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此“忠孝”两字说的是东晋武陵太守忠臣罗企生和其弟侍御史孝子罗遵生的动人事迹(载《晋书》、《资治通鉴》),自南北朝刘宋王朝为企生、遵生兄弟在故乡南昌柏林建忠孝牌楼起,对罗氏兄弟“一门忠孝”的表彰,历代沿之,“忠孝”已成为豫章罗氏家族靓丽的名片。
   今天下罗氏,多出豫章,而尤以“忠、孝”两脉为旺。一千多年来,“忠孝”后裔主要在我国南方发展。据“豫章罗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罗贤访编著的《豫章罗氏祖基—柏林》一书统计,从南北朝到清代,“忠孝”后裔外迁“成为当地基祖有名可考的就有四百余人”。
   在宁波老慈溪县(1954年10月前为“老慈溪”,县治在今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境内的罗江村和今宁波慈溪市(1954年10月起,由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北部组成“新慈溪”,人称“三北”,县治改设浒山镇;1988年10月,慈溪撤县设市)境内的匡堰镇,从唐末和南宋时期开始,出现了两个外来移民罗氏家族,她们分别是豫章“忠孝”两脉的后裔。千百年来,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不断向四周迁徙,今浙东群居之罗姓村落,概出其下。

罗江罗氏
  罗江罗氏起源于唐末五代时期的慈邑石台乡孝顺里(今属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始迁者为罗甫(字令则),从浙西桐庐迁来,县志、宗谱和古碑都明确证实了这一点。
  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朱梁贞明间(915—920),罗甫携家避乱于此定居”。
又据嘉德堂《慈溪罗氏宗谱》记载:罗甫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34),于唐宣宗大中甲戌(854)进士及第,历官至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后因直言得罪宦官去职隐居浙江睦州。黄巢陷睦,又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四明慈之芦山,“唐僖宗时兵部尚书讳甫字令则,避乱迁慈,是为始祖。”
  更有河姆渡镇河姆村明代进士罗缙古碑实物可证。罗缙,号素庵,罗甫二十世孙,和其父罗信佳同为进士,宁波府为此在慈谿县中街立“父子进士坊”表彰,明代慈溪七尚书之一的嘉靖工部尚书赵文华还为罗缙墓庄亲撰《素庵记》。罗缙碑文说:“逮后梁贞明,有甫者,始自桐庐徙居四明之慈溪石台乡孝顺里,遂为慈溪人。甫笃于行谊泽及居人,没而人德之。因以其姓名其江曰‘罗江’,以志不忘,且立祠以祀焉。历宋、元,咸有赐命,庙曰‘嘉德’,侯曰‘顺惠’,志其行也。”此碑是我辗转寻访亲觅清理于河姆村民间庭院荒草中,现收藏于罗江村嘉德庙。
  罗甫在唐末五代交替乱世中“教里人剪芦苇,治田里,敦孝悌,兴仁让,化民成俗”,保一方平安。逝后人们把原芦江改名罗江,并立祠纪念,千余年来依然如故,可见甫公功德卓著,是非自在人间。
  罗江罗氏子孙蕃盛,至民国已七修宗谱,南宋进士第九世孙罗仲元始修于嘉泰壬戌(1202),第三十四世孙罗国荣(号绅伯)末修于民国八年(1919)。民国版《慈溪罗氏宗谱》记录全族已发展有五十个分支,全谱共为三十八卷(含首两卷目录,均一卷一本)。从宗谱记载来看,自两宋时期开始,罗氏后裔就因或官或贾,更多的是生计所由,不断外迁。至今,罗江罗氏后裔已遍徙国内外,其中以浙江的宁波、舟山、绍兴(上虞和嵊县)、杭州(临安)等地区为多,尤以聚居今宁波市辖的余姚、慈溪、江北、鄞州、镇海、奉化为最。
  罗江罗氏后裔十分优秀,历代簪缨相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领域,人才济济。二世罗伏为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进士,五代时任吴越国丞相知东府事,封昌功伯。三世罗仁绍为五代时吴越国金吾将军。北宋时,有裔孙三人为徽宗朝进士。南宋一朝,更出进士24人(宗谱有“进士录”),被宁波府志称为“四明望族”,其中如九世罗仲舒为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授“慈溪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今慈城孔庙乡贤祠内有其牌位;十世罗叔韶为宋嘉定十三年进士,任建康节度推官,因美政当地百姓立祠以祀;十世罗明复和其子十一世谦,父子相隔六年均为宋理宗朝进士;十三世罗雷发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等。在元代,十四世罗世华兄弟五人长寿且乐善好施,“至正初以‘同居耆德’旌其门”,后又被明初大儒宋濂写下《罗氏五老图记》大加赞美。明代则有十五世罗暹、十七世罗益都、十九世罗信佳及其子二十世罗缙、二十四世罗应斗等高中进士;更有迁上虞裔孙罗万化中了穆宗隆庆二年戊辰科状元。清代则有二十六世罗映台为康熙六年进士。以上各朝,仅进士就如此之多,至于举人、秀才,不计其数。清末废科举后,民国初又有三十一世罗诗怀(字逸仙)和其子三十二世罗翔(字祥龙)创办‘惟善堂’义庄和办义学“继志学校”,受到中华民国政府大力褒奖。解放后,更有三十一世罗祥根创办了浙江省第一个农业高级合作社—五洞闸合作社,毛主席批示全国学习,五洞闸合作社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罗祥根也成为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曾十二次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毛主席、周总理和他握过好几次手,可说是慈溪、浙江乃至全国的“农民王”,目前仍健在。
  始祖罗甫自睦迁慈,宗谱仅说祖上世居豫章,但在豫章何处,系豫章始祖罗珠几世裔孙,从未见文献资料记载。千百年来罗江后裔极想解此之谜,更有人于清末遍访浙江全境罗氏家族来寻踪,惜无结果。多年来,我作为罗江裔孙不断到网上和实地查访相关历史信息。2010年10月,我借赴江西南昌柏林村参加“豫章忠孝祠奠基仪式”之行,在浩如烟海的谱牒信息中苦寻祖迹,终于在《豫章罗氏族谱》中寻得祖根。
  《豫章罗氏族谱》中有载:“33世天直,唐大中辛未(851)生,僖宗中和间(881—884)避黄巢乱,徙居庆元府鄞县,后分居慈谿县石台乡。南宋时,仕将士郎锡;锡生津;津生迪功郎世迪;迪生雷发,理宗时历进士,其后也”。
   慈溪、南昌两地事隔千年,而《慈溪罗氏宗谱》和《豫章罗氏族谱》两谱所载,除甫公名讳不一(古人有小名、谱名、书名、功名、别名等差异;也可能战乱避难易名)、生平记载在时间上略有差异(事隔千余年难免记载有误)外,主要历史事实和特征完全吻合:唐末避黄巢乱,徙居慈溪石台乡。且查《慈溪罗氏宗谱》卷十一“立礼公支”,甫公子孙中赫然有南宋时“十世将士郎锡(谱名天锡);天锡生十一世津;津生十二世迪功郎世迪(谱名即之);迪功郎即之生十三世雷发,雷发中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连续四代后裔如此多的姓名、家承和功名等信息一一相符,绝难偶然巧合,此甫公便是《豫章罗氏族谱》中“天直”无疑,则甫公为南昌柏林忠孝祠“忠臣”罗企生十七世孙,豫章珠系第三十三世也。甫公豫章珠系世系为:珠—居厚—悉—臣恭—诚—微—达—叶—昇—季实—霄—令恭—瑭—文通—铿—均章—企生—昌—智达—元祖—景义—万平—元晖—世义—志义—尹时—有作—汉直—宏爱—绍忱—周伊—先物—天直(即罗甫)

匡堰罗氏
  匡堰罗氏起源于南宋中后期的余姚匡堰(今属慈溪市匡堰镇),始迁者为罗安化(行万九),从绍兴迁来。
  据报本堂《姚江梅川罗氏宗谱》记述,“万九公,宪章第五子,讳号安化,由会稽徙居余姚匡堰,授大兴县尉”,万九公“生于宋光宗绍熙(1190—1194),卒于理宗宝佑(1253—1258),葬沙子嶺”。该匡堰支罗氏奉文弼公为始祖,称“始祖文弼公世居豫章,传二世至世南,迁居于闽,又六世至希吕,同子宪章等,历宋季之乱,扈驾南渡于越,始居会稽云门泾口。宪章再传而五人,各异居一境,分仁义礼智信五派”,“自此兵乱相仍,家世靡定,万三知盐避难复归江右吉水吴江为仁派,一府君迁于山阴破塘为义派,六府君迁于古虞三岭为礼派,八府君迁于慈溪螺江为智派,九府君(指万九公)迁于姚江匡堰为信派……”
  《姚江梅川罗氏宗谱》至民国已有六修,从该谱记述来看,始迁者万九公为罗宪章第五子,从绍兴迁来;其祖希吕和其父宪章同从福建迁居绍兴;希吕以前上祖均在福建。该支为什么认定文弼公为始祖,谱中有最早的原南宋景定元年(1260)胜二作的序言中说“盖也谱其所可知也”,可见在文弼公前,该支当时仅知“世居豫章”了。
谱中还提到万九公祖父希吕的曾祖父是南宋大儒罗从彦,他是闽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在程朱理学上有崇高地位,网上研究他的文章极多。我曾在网上仔细阅读过罗从彦的家族历史,据《福建闽沙周文公世系》记载,罗从彦字仲素,福建沙县人,是沙县罗氏始祖罗周文的十二世孙。罗周文祖籍江西南昌柏林,“唐宪宗元和庚子(820)授沙县尉,因家焉”。又查《豫章罗氏族谱》记载,罗周文为南昌柏林忠孝祠“孝子”罗遵生十五世孙,豫章珠系第三十一世。由此可见,匡堰罗氏的迁徙路径为:南昌柏林—福建沙县—浙江会稽—余姚匡堰。万九公为豫章珠系四十七世,世系为:珠—居厚—悉—臣恭—诚—微—达—叶—昇—季实—霄—令恭—瑭—文通—铿—均章—遵生—昊—智友—诚中—景哲—官奉—元朗—世推—志为—尹宁—怀洛—汉卫—宏广—邵筠—周文—赠—吏伯—肄—熙载—庆矩—觉—安中—文弼—世南—神继—从彦—敦叙—颐—希吕—宪章—万九(即安化)。
  近八百年来,匡堰罗氏家族兴旺,人才济济。有仕宦,更善工农商学兵各领域经营,如今出现大批优秀企业主,学界精英。匡堰罗氏后裔已遍布国内外,尤以浙东宁波、舟山两地区为多,主体定居今慈溪境内。
  由上可见,慈溪罗氏两个大家族,实际上是距今一千六百年前东晋时罗氏“一门忠孝”主角企生、遵生两兄弟的嫡传子孙。
 

慈溪现境内罗氏的分布和续谱活动现状
   “三北”地区,背靠四明山余脉,面对杭州湾滩涂,人称唐涂宋地。据《慈溪县志》记载:“至公元十一世初(北宋早期),随海水北却,近山平原逐步成陆,居民渐次北移东迁”。
   其后千年至今,因杭州湾潮流改变,使海涂淤涨加速,岸线不断北移。人们不断筑塘围涂,晒盐垦地,徙家定居,由此产生大批先民随塘北移,形成了慈溪独特的移民现象。慈溪现境内生活之罗姓先祖,均明显留下了围涂造田,随塘北迁的踪迹。
慈溪现境内,罗江罗氏和匡堰罗氏两个大家族主要聚居分布在今十四个镇(街道、开发区)的二十九个自然村。

罗江罗氏后裔在“慈北”和“姚北”分两大支派
  聚居今“慈北”各镇所辖各村之罗姓都是白马岙口五世罗立德的子孙。据嘉德堂《慈溪罗氏宗谱》记载,罗江有五世罗立德过继给罗仁达(字塞翁,晚唐大诗人罗隐子,曾任慈溪县令)独子好智为嗣,在北宋时从罗江迁慈北白马岙口(又称典渡桥,属今观海卫镇湖东村)。传至十世罗明复及其子十一世罗谦,父子均为同朝进士,白马岙罗氏成为慈溪“诗礼望族”。至十四世出“慈溪五老”也是其后。十五世起,后裔不断往北沿塘迁徙发展。至民国初,除居留原地的白马岙支外,外迁的计有六支,分别为:崇寿宫支、白唐桥支、观海卫支、松浦支、虹桥支、祖师庵支。
  其中十五世珪为崇寿宫(又称道士宫,俗称东罗,今为观海卫镇洞桥村)支始迁祖,明初从白马岙口迁来;十五世瑜(珪之亲弟)为白唐桥(俗称西罗,今为观海卫镇师东村西罗片)支始迁祖,明初从白马岙口迁来;十七世犀为观海卫支始迁祖,明前期从白马岙口迁来;十七世子十二为松浦(今为掌起镇五姓点村)支始迁祖,明前期从白马岙口迁来;二十世升三为虹桥(今为观海卫镇施叶村)支始迁祖,明中叶从松浦迁来;二十五世凤为祖师庵(俗
  呼“洋罗”,今为掌起镇周家段村)支始迁祖,清初从白马岙口迁来。以上各支除观海卫支散居外,其余仍聚居原古村落。
  在“姚北”的罗江罗氏后裔改称埋马罗氏,以南宋初始迁祖罗庭坚为始祖。据清光绪《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吾族始祖讳庭坚,行万八公,乃唐宣宗大中甲戌进士擢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惠侯公(罗甫)第九世孙也,由慈邑罗江徙家姚之梅川埋马里(今慈溪市横河镇埋马村)。”埋马罗氏分为东、西、前、后四大房系,清乾隆乙卯(1795)在周塘(今白沙街道上周塘村)建宗祠“明德堂”,于道光八年(1828)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曾两修宗谱。
  埋马罗氏家族一直追随“姚北”海塘的北筑呈直线北迁。南宋、元居横河埋马罗家路(大古塘南),明中期北迁周塘罗家路(二塘南),清乾隆时北迁胜山罗家路(四塘南),清末至民国北迁七塘罗家路(七塘南)。此外,该支罗氏也大量散居北迁线附近乡镇。
   匡堰罗氏后裔主要聚居在“姚北”今匡堰镇龙舌村和高家村,在倡隆村河东片也有定居。匡堰罗氏共分为:“前、后、凤、雍、清、八、良、孝、田央、高地、友、开”十二个房头,在明代建宗祠于匡堰老街河北,清初至民国三十八年曾六修《姚江梅川罗氏宗谱》。
  “匡堰”罗氏家族也一直追随“姚北”海塘的北筑呈直线北迁。南宋、元居匡堰(大古塘南),明中期北迁逍林镇罗家庄村(二塘南),清乾隆时北迁胜山镇罗家丁和凤凰甲(四塘南),清道光时北迁新浦镇荣誉村罗家丁(五塘南)。此外,该支罗氏也大量散居北迁线附近乡镇。
   聚居今慈溪境内古村落之罗氏,均为罗江(含埋马)罗氏、匡堰罗氏之后,还未发现另有源头的。还要厘清一个讹传,说同处“姚北”的埋马罗氏始迁祖“万八公”与匡堰罗氏始迁祖“万九公”是亲兄弟。其实不然,埋马“万八公”来自罗江,匡堰“万九公”来自绍兴。从豫章珠系算,埋马“万八公”要比匡堰“万九公”高六世。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慈溪罗氏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辛勤劳作,养家糊口,发展家园。他们中虽少伟烈事业,但就是在他(她)们这种敦厚、忠贞、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中养育了一代代后人,开拓了今日的事业。他们秉承为国尽忠、为子尽孝的祖训,英勇抵御外侮,尊奉耕读传家,敬宗睦族,团结乡邻,共同构建和发展了慈溪以慈孝为主旋律的文化习俗和道德风尚,也为今日慈溪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迁徙史,在慈溪的移民发展史中很具代表性。
   近几年来,在推进和谐家园建设中,慈溪罗氏积极凝聚家族合力,在不断萌生的归属感中,纷纷接续家族文化,掀起续谱热潮。由匡堰罗氏二十四世罗明强任续谱委员会会长、二十二世罗鸿岳为续谱主持的《姚江梅川罗氏宗谱》七续本,在今年秋印刷完成,送藏慈溪市市志办。埋马罗氏胜山分支的后裔更在全面整理本族宗谱的基础上,以真实性为谱牒生命,积极贯通了埋马、罗江、豫章等先祖信息,在世系源流考证、男女平等入谱、家族优秀成员传记、图文彩色印刷等方面狠下功夫,今年九月,以埋马罗氏二十五世罗志浩和二十四世罗世军为辑谱委员会正副主任、二十三世罗映学为主编的《埋马罗氏胜山支谱》首辑本印刷完成,并送藏于宁波天一阁,上海、浙江、浙大、宁波、慈溪各级图书馆和慈溪市志办等。慈溪市志办专家评价该谱称:“这是慈溪市目前最为讲究的一部新编家谱,完全按照传统编谱法,祖像及入谱照片均为彩色,内容翔实,史料丰富,编写得法”。十二月十九日,天一阁图书馆特地为《埋马罗氏胜山支谱》举行捐赠入藏仪式,《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慈溪日报》都予以了报道,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慈溪罗氏的知名度。另外,慈溪现境内其余各支罗氏如“慈北”崇寿宫支、白唐桥支、虹桥支都在发动续谱,我和他们均保持着密切联系,努力为他们提供宗族信息,快者有望明年完成辑谱。
  

  浙江罗氏的关联和分布
  在浙东《慈溪罗氏宗谱》和浙西的好多罗氏谱牒中,都有一种记述,说晚唐大诗人罗隐是罗甫的大儿子。其实大谬不然。简单理由有二:一是时间不符,罗隐生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比罗甫还大一岁。二是生平事实不符,罗隐父修古“应开元礼”(开元年间参加过京殿礼仪考试),墓葬钦贤罗家阳宅祖坟山;而罗甫中进士,官居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墓葬慈邑十六都一图。其实,《慈溪罗氏宗谱》在记述罗隐是罗甫长子时也深抱怀疑,注明是“按宇充公谱稿”,所以谱中还同时保留着另一种传统说法即“上谱生一子伏”。“宇充公”是清康熙朝人,可见此说出现在清代以后。那么为什么会有此误传的呢?
  近读桐庐罗益平先生《关于罗隐故里历史遗疑问题的诠释之一》一文,说在今重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中,他查阅了包括新登、万市、永昌、慈溪、临安、蓼源等十余部罗氏宗谱,发现罗甫在多份谱牒中都冠以“罗隐父亲”。细查之下,才知罗甫得罪宦官卸职 部尚书后先隐于睦之桐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陷睦州,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鸡鸣山”,隐居于罗隐老家的钦贤罗氏族内。而《慈溪罗氏宗谱》则记载“僖宗广明元年,黄巢陷睦州,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四明慈之芦山”,看来,罗甫在来慈之前,先去了钦贤。罗甫与隐父修古为豫章后裔同辈宗彦,当时罗隐热衷于京试,常年在外,其子罗仁达(字塞翁)尚无功名,于是罗甫悉心执教这族孙。后罗甫自桐庐迁慈溪,而罗仁达恰仕任慈溪县令,遂依罗甫定居慈溪。更重要的是,罗仁达之子好智无后,再由罗甫玄孙立德入继为嗣,罗仁达、罗隐就这样记入了慈溪罗氏宗谱,两个同宗家族,紧密联接为一体。再加上宋濂《罗氏五老图记》开篇之言:“明之慈溪罗氏,出唐观察判官。隐之子塞翁来摄事,因祖讳甫之居,遂附家焉。”后人已确难分辨千年往事,作为传承谱系,罗甫身为兵部尚书,罗隐又才名誉世,一些谱系也就顺水推舟,谱成罗甫和罗隐的父子关系了。
  浙江罗氏,从现存谱牒来看,最早出现在唐代,兴盛于南宋。在千百年来,浙东、浙 西罗氏都可能互相交错迁徙定居,如《慈溪罗氏宗谱》就明确记载后裔有临安支(杭州)、嵊县支(绍兴)、上虞支(绍兴),但总体来说,还是以先祖故居周围定居为多,有脉络可寻。《慈溪罗氏宗谱》附有《浙属罗氏分派说》一文,是罗江迁虞二十世孙罗宝堃、罗宝镛于清末因探寻甫公祖上源流遍历浙属各地,细阅所至各地罗氏流派谱籍,剥丝抽茧,详加考证所作,该文对了解今之浙属罗氏流派的分布和溯源,大有裨益。摘要如下:
   溯罗氏自周初受封于罗,以国为氏。周末居长沙,汉居豫章,是浙之东西,尚未有罗氏也。迨唐罗仙为新登令,家于鼍(tuo)江而浙西于是有罗氏。唐末兵部尚书罗甫由睦避难徙明州家于芦江,而浙东于是有罗氏矣。厥后宋室南迁,天下之罗咸萃于浙。在杭、严(古严州,辖今桐庐、建德、淳安、寿昌、分水、遂安等)、宁、绍一带,约有四大支:慈溪罗江支,新城清里支,会稽云门支,会稽伧塘支。嗣后星罗棋布,散居各方者,俱不外乎四支之所自出。罗甫支发源于慈溪罗江,而鄞县、定海、临安、奉化、余姚、及上虞永丰乡并慈邑城乡等处,皆其分派也。罗隐支发源于新城清里(考清里谱,罗隐之曾祖罗仙为新登令,即今新城),而桐庐、余杭、钱塘、于潜及新城之蓼源、铜坑、西城等处,则皆其分支。罗文弼支发源于会稽云门(文弼系江右人,即罗畸、罗从彦之曾祖,其裔孙名希吕同子廿三朝奉名宪章扈驾南渡,居会稽云门),而桐庐之浪里旧县及余姚之匡堰等处,皆其分派也。仲廿二支发源于会稽伧塘(仲廿二亦南渡时人,其来历未详),而柯桥、徐山、杜浦、破蕩畈等处,则皆其分派也。浙属罗氏之统,宗分罗江、清里、云门、伧塘为四大支,其余各处罗氏则皆四支之分派也。
  浙江罗氏,除伧塘支不知上源,其余均为豫章后裔。而我慈溪两大支罗氏,则确切可靠为豫章罗氏“忠孝”两脉后裔。

慈溪市胜山镇四灶村 罗映学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联系电话:13805828721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