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罗氏动态>罗氏新闻

寻探罗氏历史之源流

 罗小川 发布时间:2014-09-15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姓氏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古今姓氏已达六千三百多个之多,今人之姓也有三千五百多个。姓氏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有其历史原因。有的以国为姓,有的以爵为姓,有的以邑为姓,有的以其居住地为姓,还有以先人的谥号为姓等等。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姓氏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被融合,有的被淘汰,有的被灭绝,还有的被廹改姓。

   罗氏族大约有四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罗姓也有二千三百多年的长久历史。罗氏是怎样来的呢?树有根,水有源,我们罗姓的根在哪?源在哪?据有关史料记载,罗氏族发源于中原地区,发展繁荣于江南地区。罗氏的先祖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在今河南罗山与湖北罗田一带用罗网来捕鸟兽为生而形成的罗部落。“羅” 的本义就是捕鸟的网。“四” 代表网,“糹” 表示网是用絲织成的,“隹” 代表网中的鸟。湖南社科院炎黄研究所研究员罗文华、何光岳先生考证:“因善于制造罗网,勤于罗捕鸟类,而称为罗氏族。”

一、开宗始祖祝融公
  罗氏的先祖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祝融公。祝融,姬姓,名重黎(也有记为其弟吴回的),黄帝六世孙,娶娇氏,生六子。父老童,祖父颛顼(上古时代五帝之一高阳氏)。帝喾时为火正官,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祝,大也,融,明也。)都于郐(今河南新郑县)。《大荒西经》中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汉书·表》中记有:“女禄,颛顼妃,生老童。娇极,老童妃,生重黎、吴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即掌管火的官员。“祝融在位百年,天下冶平,万物咸宜,听弇州之鸣鸟,以作乐歌。”《史记·楚世家》记录:“高阳(即颛顼)生称,称(即老童)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祝融年老去世后,葬于幽州昌黎(今河北昌黎县),离县城九十里,后人尊称祝融公为开宗始祖。祝融的后裔初时分为:芈、已、董、彭、妘、秃、曹、斟等八姓。罗氏的先祖先为芈姓,是穴熊氏的一个支系,与荆楚熊姓同祖,以羊为图腾。据载,祝融公第五世孙和仲,字宣朝,因迁居妘水之阳,而为妘姓。因此,芈姓之祖是楚国人的祖先,同时也是罗国人的祖先。

二、罗氏族发源地
  罗氏族发源于今河南罗山县一带。公元前约21世纪初期,大禹因领导治水有功而获得天下氏族部落和方国首领的拥护,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即位,建立了夏王朝。《尚书·禹贡》云:“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把所撑控的土地划分九个行政区,即:冀州、豫州、雍州、荆州、扬州、衮州、徐州、梁州、青州。并以土地的好差和面积的多少作为赋纳。九州的划定,说明中华先民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而成为多部落民族融合体一一华夏民族。因为罗氏族先祖陆终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封陆终第六子季连(有的记为第四子会人)于罗地(今河南罗山县境内)。此处因罗氏先祖居住而定为罗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輿纪要》卷五十记载:“罗山,在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大罗山、小罗山是大别山的支脉。
此地位于大别山北麓,山高林密飞禽走兽很多,罗氏族就在这里用罗网捕鸟兽为生而称为罗部落。罗部落人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富有智慧,灵活使用罗网。汉桓宽《盐铁论·通有篇》云:“罗人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翡翠。”部落发展壮大后又沿着大别山往南向今湖北罗田县一带发展。
   罗网的发明使用,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进步的伟大创举。罗网的发明使用,对人类部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促进了部落间团结合作,改善了氏族成员的生活状况,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罗氏族人长期在深山密林中张结罗网捕捉鸟兽,在漫长的岁月中长於斯,习於斯!
   公元前约1600年,商汤王履在鸣条打败夏王桀,建立商王朝。汤商初期,有一个“网开一面” 的传说:汤商王从都城东亳(今河南商丘市)来到罗氏族居住的罗山狩猎,看见不少人正四面张网。就劝道:“你们这样做太过份了,它们也是生命,哪里可以网尽杀绝呢?请你们网开一面吧!”从这个传说,可见汤商王的仁慈,同时也证明商朝初罗氏就早已在罗山一带活动。
   罗氏先祖在今河南罗山县与湖北罗田县一带用罗网捕鸟兽为生,罗山和罗田因罗氏族部落在这里活动而命名。他们在这一带生存、繁衍、发展达七百四十多年之久。

三、罗氏族西迁
   公元前约1300年,商王盘庚为化解政治危机,把都城从奄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县)。从此,商朝国都开始固定下来,于是进入历史上的“殷商时代”, 商朝又开始兴盛。公元前约1258年商王武丁时,曾经大肆征伐属于夏朝残余势力的楚、罗、卢等先民部落。罗部落被廹从富饶的故地罗山、罗田,随荆楚、卢等部落经过艰难长途跋涉,西迁至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罗山、罗水一带。唐李吉甫《元和志》云:“隋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罗氏族曾在此居住。《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罗山,系子午岭西边的一支山脉,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北面有罗川,在今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据考证罗氏族在这里居住了二百一十二年,所以有以罗命名的罗山、罗水。隋朝时因罗川之名远久,而把此地定为罗川县。由于罗氏族居住的罗山、罗水,正靠近周方国子民居住的歧山地,罗与周又是同盟关系,所以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抵抗商朝。
  商末,罗国人在周朝廷任掌管鸟兽之官,以后又因其子民善于用罗网捕鸟兽,并收纳四方诸侯贡献的奇珍异兽,而称之为“大罗氏”。 据《周礼. 夏官. 罗氏》载:“罗氏掌罗乌鸟。”注云:能罗网搏鸟者。秦嘉谟辑补《世本》称:“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礼记. 郊特性》云:“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
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罗氏先人追随周武王伐商建立了功业,封为子爵而建立罗国。罗国是周初七十二诸侯国之一。

四、 开国始祖匡正公
   匡正,名郐,而称为郐公,罗国开国君主,妘姓,商末周初人,配江氏,生四子。黄帝65世孙,祝融公60世孙,有熊氏之后裔。父源,辅佐周文王姬昌,官至中谋大夫,母为吕氏女,生匡正、匡越。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约1046年),匡正因灭商有功被封为子爵,被授予领地而担任罗国首领。因是罗氏族后裔,封地又有罗山、罗川,所以其国定为罗国(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八十里之地区)。匡正公带领氏族人翻越秦岭,经过长途跋涉沿汉水来到封地鄢(今湖北宜城市境内),在汉水之滨修建罗城。罗国属于周王朝的属国,宜城市现还存有古罗国遗址。匡正公殁后葬于宜城谷邓大和山,妣江氏夫人葬于鹿溪山。
   自匡正公开国后,罗氏族人就在古罗国宜城生活、繁衍、发展达四百五十年之久。宋代章定撰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八记有:“罗氏,熊姓,子爵。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望出豫章、长沙。”清陈廷炜《姓氏考略》记有:“《世本》云:罗氏,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郡望豫章、长沙。”又云:“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记载:“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宋邵恩《姓解》曰:“罗,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夷又谓之鄢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记载:“宜城县,在(襄阳)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安陆府八百里,古罗子国,战国时楚鄢县,秦因之。汉惠帝三年,改为宜城县,属南郡。”又曰:“罗国城,《寰宇记》云:在县东南八十里。楚使莫敖伐罗败,谓此。”罗国境内有夷水,也名鄢水,亦曰罗川。公元前699年罗国有个名班的将军在此大败楚军而威名远扬。
   郐公匡正开国后,历经2世宣公昌允、3世定公祥、4世代公隆、5世文公安、6世德公贤、7世昭公操、8世真公进贤、9世介公顺、10世庄公璇、11世景伯日通、12世世伯赞、13世静公善,到14世还公洪统时,历经三百多年,罗国子民一直过着安定的生活,在故国生息而未遭遇战乱。到15世平公彦一时,祸起萧墙战乱开始,安定的生活从此结束。

五、击败强楚的班公
   班,名煌,妘姓,春秋时人,袭父爵为罗国侯,后为罗国君主,娶余氏女,生三子:震、雯、零。父彦一,为匡正公15世孙,祝融公75世孙。到15世平公彦一时,战乱就开始了。结束罗国安定生活的不是别国,而是与罗国为邻的楚国。楚国人与罗国人都系上古时代的有熊氏,是祝融之孙陆终之子季连的后裔,是兄弟之邦。当楚武王熊通执政时(公元前740年一前690年)楚国日益强大,一心想争夺霸业,因此不断茧食小国。据《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周桓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99年)春,楚武王派“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字屈瑕)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遂见楚子(即楚武王),曰‘必济师’”。楚武王听了大夫斗伯比的建议后不以为然地说:小小罗国还需增兵吗?一笑了之不当回事。回到后宫还把这事当笑话讲给夫人邓曼听。邓曼听后想了想着急地对武王说:您误会了大夫斗伯比的意思了,他是在告诉您,屈瑕将军这些年连续攻打小国都获全胜,所以他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容易独断专行犯轻敌的错误,所以要增兵。听后“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莫敖率师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鄢水一战,班公率领罗国之师,与卢、戎两国之军密切配合,在楚军渡鄢水时英勇奋战两边夹击,以弱胜强击败強大的楚军。此战由于主帅莫敖轻敌而大败,不少楚军将士被俘,主帅莫敖逃到荒谷后怕追责而自缢身亡,逃跑回来的将领自囚于冶父等待楚武王发落。此战后,楚武王知道罗国不好惹而另眼相看。 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楚武王再次攻打随国,六年又讨伐申国。此后,楚国通过南征北战,不断呑并周边小国,国土面积与人口不断扩大,势力也越来越强大,成为春秋时南方一霸。
   罗国又历经17世幽公震、18世博公吉、19世太公尊、20世桓君晖、21世惠君缙、22世敬君屏、23世研君家斯,传至第24世乙君万通执政时,当时楚国是楚庄王熊侣执政(公元前613年一前591年)。楚庄王执政初,三年不问政事。白天打猎,夜晚在宫中饮酒作乐,国家大事不放在心里。不少大臣劝谏都不听,后来还下令:“有敢谏者,杀无赦!”于是大臣们都不敢再进谏。一天,大夫申无宇冒死去见楚庄王。庄王说:“ 你来有什么事?”申无宇不慌不忙地说:“ 有个迷,我想了很久也猜不出,大王您是个聪明人一定猜得出。”庄王听说是猜迷就笑着说:“ 说来听听。”申无宇讽喻说:“ 楚国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神气,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这是一只什么鸟?”庄王想了想答道:“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摘自《韩非子·喻老》)从此后,楚庄王罢歌舞,亲政事;任贤臣,图改革;修水利,利百姓。随后几年,伐陈、灭舒、破郑、败晋等国。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又北伐陆、戎等国后,集结军队来到东周都城洛阳示威。周定王只好派王孙满带着礼物劳师慰问安抚楚庄王。周定王十一年(公元前596年),罗国也被楚庄王熊侣占领而失国。
   罗国自匡正公开国后,历二十四君,有四百五十年之久的历史,“罗子国” 是记载史冊及罗氏族谱的罗氏故国。

  六、 罗姓始祖凌甫公
罗国亡国后,族人有的成了楚国的俘虏,有的只好隐居于山村之中而溶入了楚国。但也有一部分罗国人不降服于楚国,向西越过神农架,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进入四川东部定居于阆中,成为楯蛮七姓之一。其中一支迁入今湖南西部融入土家族,一支继续西迁北胜县成为彝族人。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还有一支又向西南迁徙,从滇南深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吞并了暹国而合称为暹罗国,而成为今泰国的一部分。
   罗国亡国后,罗国子民或为罗侯,或为罗侯氏。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云:“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后,其后号罗侯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二曰:“罗侯,罗君之后,子孙氏焉。”宋邵恩《姓解》称:“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云:“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宋罗泌《路史·后纪八》云:“罗,罗君之后。……后入楚,有罗氏、罗侯氏。”留在楚国的族人历经25世苍噩、26世亂、27世利达、28世秀扬、29世学、30世程政等六代,罗国族人虽然沒有大的作为,但不断积累了力量,为凌甫公复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凌甫公时,罗国子民经过二百多年的艰苦奋斗,又遂渐强大起来。宋代罗元杰谱序云:“ 夫国既亡,人亦散,或隐遁于山石之中,或寄迹于江湖之内,流离失所,罔知所自。幸至周显王时,我祖凌甫公,有功于秦,受秦封爵,恢复罗国。追溯源流,乃为匡正公之后,遂以国为姓。”
   凌甫,名乘,以国为姓,战国初期人,罗氏得姓始祖,生于周考王四年(公元前437年)。凌甫公是匡正公31世孙,祝融公90世孙。配董氏,娶姚氏,续赵、柳氏,生图南等六子。凌甫公不忘失国之耻,很想复国,看到秦国日益强大,所以晚年仕于秦,因有功封为“益伯侯”。 据《罗氏族谱》记录:“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秦献公爵以上卿,封陇西地为采邑,公辞不受,恳请秦助兵伐楚,竟遂所愿。”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 ,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自亡国后,凌甫公看到罗国子孙流离散徙,于是四处寻找罗国子孙重新组织起来,并借用秦国力量最终收复故国。
   自楚庄王灭国后,至凌甫公复国时巳历二百三十年之久。是什么信念维持罗姓氏族这么久的复国决心与信心?那就是我们祖先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罗姓氏族之血,精神上坚守的都是复国之魂。
   复国后,凌甫公看到宜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于是带领罗氏子民从宜城南迁到枝江(今湖北枝江市)。这里地处长江边,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据《后汉书·郡国志》卷二十二‘南郡枝江’注曰:“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鹤聚。”《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记有:“ 荆州枝江县,在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故罗国地。”迁都后,凌甫公看到罗国族人流离散失,大多不知所宗,于是收集资料追寻源流,上取开宗始祖祝融公为一世祖,匡正公建立罗国为开国始祖。为了不忘罗国故土,凌甫公改妘姓为罗,以国为氏,从而开创了罗氏襄阳郡望,并且编写世系源流辑为家谱传诸后世。罗氏之有家谱,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就开始编纂,难怪罗氏世系分明,井然有序。凌甫公,这位中华罗姓始祖开创人,罗氏宗族的大功臣,于周显王廿八年(公元前341年)去世,享寿九十七岁,与妻董氏合葬于枝江城北。凌甫公在中华罗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沒,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后世尊称他为罗氏得姓始祖。

七、 南迁汩罗始祖守龙公
     守龙,罗姓,战国时人,配吕氏、娶吴氏,生子二:茂峻、茂岫。守龙是匡正公33世孙,祝融公92世孙,祖父凌甫,父图南。图南因征战有功,加中散大夫,配白氏,娶于氏,生四子:守龙、守凤、守凰、守连。周慎静王元年(公元前320年),楚怀王熊槐看到罗氏族人又強大起来,对楚国构成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强令守龙、守凤兄弟率领部分罗氏族人,由枝江南迁至罗县(今湖南汨罗县与平江县境内)。               
  罗县位于湖南东北部,西临南洞庭湖,地处幕阜山脉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水系穿插交错。宋代罗泌《路史·国名纪丙》云:“罗,罗君也。初封襄阳之宜城,后徙枝江,周末乃定长沙。今潭州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记载:“罗县城,县东北六十里,与岳州府平江县接界。春秋时罗国地,秦置县,梁置罗州。”“汩罗江在县七十里,源出江西宁州之柏山,流经平江县境内分二水,西南流之水,曰汨水,西经古罗城之水,曰罗水,复折而北出,至古罗渊(今屈潭)复合后,又西流注入湘江。《史记》曰:屈原自投汨罗以死,谓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时,因为罗姓在此地居住的人很多而定为罗县。汨罗市现存有古罗城遗址。在罗故城,罗氏家族曾有过十分辉煌的时代,著名的汨罗江古时称为罗水,罗水边有罗山,屈子祠边有罗渊,由于罗氏家族的繁荣昌盛而得名。楚顷襄王熊横执政时(公元前298年一前263年),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流配至此。公元前279年,秦国攻下楚国都城郢,楚国从此败落危亡。屈原因目睹楚国危亡而痛不欲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屈潭(古罗渊,后改为屈潭)投江而亡。东晋奇才罗含在《湘中记》载有:“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屈平(即屈原)示放,而作九歌。道士遗言,此福地也。”这块福地就是罗氏族人在今湖南生活发展的历史见证。如豫章始祖罗珠之父秦武陵令罗君用、汉代梁国相罗怀、交州刺史罗宏、罗含曾祖临海太守罗彥等,就是当时这块福地的名人。这些南下罗氏族人及其后裔奠定了罗氏长沙郡望的基础。

八、 东迁豫章始祖珠公
   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配张氏,娶傅氏,生子六:居厚、宣礼、子成、知正、祗德、成通。珠公是匡正公41世孙,祝融公100世孙。祖父天朝,长沙郡太守,父君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令,配黄氏,生珍,娶郭氏,生珠、珏。秦始皇时,罗君用奉命督运官铁,水运途中因故沉船,溺亡于洞庭湖中。其子罗珍、其女罗孝女寻尸不着皆投湖而殉亲。
   罗珠,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农历四月十四日生,自幼在潭州(今长沙市)读书,从小就勤学好问超群逾俗,成年后办事认真负责,有雄才大略。初仕于秦,秦亡后仕汉。初为治粟内史,后经汉大臣灌婴奏表,升迁参军知政,后拜大司农。汉惠帝初,出守九江郡,在颍阴侯灌婴的支持下,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修建豫章城,在城内遍植豫章树(即香樟树),珠公为修筑新城劳苦功高。在豫章执政时,珠公勤于职守,民劳无怨。惠帝七年(公元前186年),因避诸吕之乱,隐居洪崖结草为庐,称为洪崖先生。珠公于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九月十八日卒,享年九十一岁,葬于江西新建县太平乡西面大岭山九节蜈蚣形。珠公及其后裔奠定了罗氏豫章郡望的基础,所以说,罗珠是“豫章罗氏” 的鼻祖。
 
九、 河东郡望的兴起
  河东郡(今山西太原市), 罗姓人在这里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曾有过其它姓氏溶入罗氏的记录。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曾下旨,凡含有罗的少数民族的复姓均改姓罗,如叱罗氏、破多罗氏、斛瑟罗氏、武罗氏等少数民族均改姓罗。《魏书·官氏志》记载:“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这些外族,在入侵中原后深受中原传统文化的薰陶,生活习贯和思想观念逐渐汉化,干脆连姓氏也汉化,以示与炎黄子孙融为一体。其中有鲜卑族代州人屈蛇侯罗结、冠军将军歧州刺史罗鉴、带方公罗斤、济南王罗拔、南阳郡公罗协等家族就是典型代表。
罗结,代州人(今山西太原市),破多罗氏。“(罗)结先世为鲜卑族部落首领,后为国附臣。太宗拓跋嗣时(409-416)罗结任散骑常侍、宁南将军,世祖初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后因征战有大功,赐封屈蛇侯。…… 年一百一十,诏听归老,赐大宁东川以为居业,并为筑城,号曰罗侯城,至今犹存。朝廷每有大事,驿马询访焉。生子八:罗鉴、罗衡、罗延、罗斤、罗敦、罗拔、罗盖、罗云,享寿一百二十岁,谥号贞。”(《魏书》卷四十四)
   罗协,代郡人(今山西太原人),叱罗氏。“(罗)协少寒微,尝为州小吏,以恭谨见知。窦泰为史中尉,以协为书侍御史。文帝(535-551)授大丞相东阁祭酒,累迁相府属、从事中郎。后封冠军将军、县男,进爵为侯,常在护侧。……. 协形貌痩小,举措偏急,既以得志,每自矜高;及其所言,多乖事衷,当时莫不笑之。建德三年(574),以协宿齿,授仪同三司,赐爵南阳郡公。子金、刚嗣。”(《北史》卷五十七)
  罗结、罗拔及其后裔罗鉴、罗延、罗斤、罗拔、罗金、罗刚等开创了河东郡望。其有些子孙又迁往齐郡,与豫章郡珠公四世孙臣建、五世孙罗谊、罗诒等,以及郯国公罗士信等又开创了齐郡望(今山东淄博市临淄)。

十、齐郡的兴旺
   西汉中期,罗珠四世孙臣建、五世孙罗谊、罗诒等就迁往故齐国。齐郡望兴起于南北朝末至唐代。北魏罗结之子济南王罗拔、镇都大将军带方公罗斤与龙骧将军齐州剌史罗盖等,因为官迁往齐郡。北周罗和为济南太守,其子孙在齐郡安居。唐初神武大将军郯国公罗士信(595一622年)是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是一位少年英雄。公元613年士信跟随张须陀征讨王薄、孙宣雅,士信驰马冲入敌阵前刺杀数人,并斩下一将首级,用长矛挑着在敌阵巡走,乱军大惊不敢靠近。616年跟随主将裴仁基投靠李密的瓦岗军,被任命为总管。619年归唐,高祖李渊任命为陕西道行军总管。620年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将王世充太子王玄应刺于马下,封为神武大将军。平定王世充后又封为郯国公。622年2月,替代王君廓守洺州,遭刘黑闼袭击,天冷雪大,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刘黑闼多次劝降,士信宁死不屈而遭杀害,终年28岁。秦王李世民闻士信死,大为悲痛。用重金购其尸,并将其安葬在主将裴仁基墓之侧。《旧唐书·忠义传》记载:“士信,齐州历城人。高祖时从秦王,击刘黑闼洺水上。洺水人李去惑据城降,命士信守之。已入,贼悉众攻,方而雪,救军不得进,城陷,黑闼欲用之,不屈,死。”罗士信其实就是小说《隋唐演义》罗成的化身。
  罗谊、罗诒、罗拔、罗斤、罗盖、罗和与罗士信及其后裔开创了齐郡望。河东与齐郡望在南北朝与隋唐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而受世人尊重。这支族人就像耀眼星辰闪烁祖国大地,为中华罗氏争光不少,让后世难以忘怀。
              

十一、概述
  罗氏族的播迁、发展经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进程。从河南罗山与湖北罗田西迁到甘肃正宁,从甘肃正宁再迁徙到湖北宜城,又从宜城南迁到枝江。以国为氏后,从湖北枝江又南迁至湖南汨罗。在汨罗古罗城定居后,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罗氏族人东迁江西南昌及福建宁化、沙县、南平与罗源;一部分西迁贵州东南部之遵义、罗甸及四川中部之成都与罗江;一部继续西进至云南东边之罗平县。还有一支南迁广东之南雄、罗定与博罗,以及广西之昭平与罗城;另一支则北上安徽歙县、宣城,后由歙县又迁至江苏之苏州。
   从历史记载可知,罗氏族发源于中原地区,发展繁荣于江南地区,其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现在罗姓遍布大江南北,以四川、重庆、广东、湖南、江西、云南、湖北、贵州最多,广西、福建、海南、河南、浙江、安徽、甘肃、山东、陕西、山西较多,其他省市较少。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罗姓占全国总人口0.86%,有人口1118万,排列全国姓氏第二十位,成为当今名门望族。
 
                湖南耒阳市罗含公54世孙
罗小川搜集整理
                    二0一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查看更多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