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的家世生平与著述
罗积年 罗怀年 发布时间:2016-11-21
南宋大儒罗公从彦,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剑洲剑浦罗篁后山人。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正月十五日寅时生,至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十一月冬至前一日卒于途次福建汀洲武平县县学,享年六十四岁。
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末(1247年)十月圣旨制书颁下:赠太师、邹国公、谥文质。后人称延平四贤,罗公居二。
据考从彦远祖罗京成原籍江豫南昌后洋刷水人,于唐末后梁开平三年(已巳)公元909年随闽王徙跡闽中家剑浦,而有京成公数传罗文弼迁剑浦县罗源里罗篁后山开基定居,后人追溯文弼号善公为剑中罗氏始祖。《据从彦五世裔孙罗良佐谱载,云:洪虬诸族同其郡》由此证明南平罗氏与沙县罗氏只是同郡而不同支系。
文弼字台辅,号善公,迁罗篁后山(今篁路)开基定居,生世南、启南、忠南、朝南四子。
启南之孙从清迁居连城文亨;忠南之曾孙仲元宦迁连城岩头罗坊;朝南之孙从友宦迁惠州。子孙广 茂,历代均由为国为民优秀人才。
世南字秉虚,隐居务农,品德端肃,亲族敬宗,生子名神继,字志绳,娶儒岭村尤氏,后定居杜溪里儒岭窠(今南平太平乡儒罗村)。儒岭窠是从彦出生地。志绳、尤氏乃从彦之父母也。
一、幼年时期(1072—1083年)
从彦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年)正月十五日寅时在儒岭村出生。出生后有“生而冰肤玉貌,啼声喤喤”之记载。父母寝食不安,听命相卜者说:“观其五行、眉长过目、额画文字、两耳朝珠,头生异骨、神采射人、此乃异相,须轿抬之,沿河向北行至哭止之处;是安居之地矣!”三日后父母随从迁徒北上,至罗源峡村,从彦啼止,暂住姑妈家,而后造田筑屋,定居罗源峡。最早建房在在罗源南山之麓右边山洼里,今其基尚在,均为菜地。
从彦幼时清秀,天资颖悟,匍匐时动作机敏。稍长,记忆力、理解力盛强。其父,亲自课读。十岁能赋诗,深得父母钟爱。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友爱甚笃,颇得族人嘉许。
二、少年求学(1084—1086年)
从彦幼小聪明过人,父母苦无先生授教,十三岁将他送往延平城东藏春峡就学,由吴仪号审律先生授教,与陈默堂、廖仲辰同学为莫逆,尊敬师长,和睦同学,勤学好问,性格好静,对哲理穷思探索,彻底领悟方终止,每提问,老师都难以回答,有“学究往往避席于先生”的记载。因此,从彦刻苦攻读,学业超人,城东藏春峡学。成为他成长的重要里程牌。
三、杨门受业(1087—1088年)
回乡后、耕读于罗篁后山,欲在深造,苦无师教,后闻同郡杨时号龟山先生,适为浙江萧山邑令,得程氏河洛之渊源,从彦精神振奋,羡慕已极,故不禅千里跋涉,携干粮,自担行李,徒步到萧山拜见龟山先生。听课三日,见师学渊源,理学深奥,不觉惊汗夹背曰:“不至是,几虚一生矣!”龟山先生欣然,稔察从彦,行为正直、品德高洁,勤奋好学、天资慧敏、举一知三、赞曰:“及门千人,无可语道,可语道者、唯仲素一人而已”。 从此,得龟山器重。翌年,龟山先生讲周易经学“乾九一爻”之理论,推崇伊川先生讲解之精妙,议论卓越的启发,顿生仰慕之情,如饥似渴的向往。
从彦尝謁龟山先生于将溪上。陶陶吟咏,允然自得云:“清滨恍察,问津者谁,狂波澎湃,梁木其萎,流中胡砥,其挽予以归”。 识者知其隐然身任道统矣!
四、程门弟子(1089—1094年)
从彦自萧山赶回罗篁后山,旋即卖田筹资,赴河南洛阳再求深造,一生自愿继承道学。语言文字之学,限制不了他对理学极力的研究。因此,徒步千里,拜伊川先生为师。伊川主张:“学本于诚,主于穷理,动止语默,以圣人为师”的谆谆教导,激励了从彦刻苦勤奋,如饥似渴的学习,深受伊川先生器重,尽得不传之秘,学业成然显殊。六年学成回归时,伊川先生目送曰:“吾道复南矣!” “道南二家”。诗曰:“遵尧录上传千古、吾道南来第二家”。
五、耕读著述(1095-1102年)
从彦自河洛归罗篁后山后,筑室山中。于宋哲宗绍圣二年乙亥(1095年)季春,,年方廿四,娶本县朝义大夫李文捷之女名金翠为妻,她生于熙宁葵丑(1073年)正月十五日寅时,为人庄淑清静,语言不苟,翌年丙子(1096年)十月初四寅时生子名敦叙。从彦妻伴子随,耕读自娱,忍受着贫穷,一箪一瓢,埋头耕种与读书,并著作《二程龟山语录》、《中庸说》、《毛诗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台衡录》等。
北宋哲宗元符戊寅年(1098年)七月十六日,母、尤氏病故,亡年五十二岁。悲哀至极,讵料祸不单行,其父神继又于次年乙卯(1099年)十月初八辞世。经守制。结茅于篁路其考妣墓旁。
时,宋朝蔡京与童贯等结成狐朋狗党,掌握军政大权,穷奢极欲,年成欠收,北宋一天天没落,民不聊生,从彦抑制愤激,躬耕亩,无意仕进,守孝二年中,将著作逐步的完篇。
六、 沙县讲学(1103—1112)
宋徽崇宁癸未三年(1103年)从彦守制服满时年方卅 二岁,生活极度贫寒,为了生活,接受执友陈默堂的敦请赴沙县讲学,筑舍于县西五里许的洞天岩。此地林壑幽美,风景宜人,辟其幽雅,寄傲轩乃从彦藏修处,有颜乐斋等名胜,每于授课之余,赋诗怡情。默堂友唱和吟咏。今将部分诗敬录数首如下:
罗从彦赋诗:
颜乐斋
山梁岚光自带黄,萧然茅屋枕池塘;
自知寡与真堪羡,赖有颜瓢一味长。
题一钵庵
可怜萱草信无忧,谁谓幽兰解结愁;
欲得寸田断荆棘,只消长伴赤松游。
静 亭
鼎创新亭静更幽,四时景象镇长留;
瑞如和气里谈笑,恍若春风中泳游。
排闼山供岚色重,凭栋水拥壁光浮;
我来登赏无穷处,好把诗篇与唱酬。
邀月台
矮作坦墙小作台, 特邀明月写襟怀;
也知邻斗非我事, 且把行藏付酒杯。
寄 傲 轩
自嗟踽踽复凉凉,糊口安能仰四方;
目送归鸿心自远,门堪罗雀日偏长。
家徒四壁樽仍绿,户侯千头橘又黄;
我醉欲眠卿且去,肯陪俗客语羲皇。
颜 乐 亭
平时仰止在高山,西以亭名乐契颜;
颠倒一生浑似梦,寻思百计不如闲。
心斋肯让尘污染,陋巷难容俗往返;
坚寄箪瓢心不改,巩流公祭向璠间。
濯 缨 亭
十载犹緇京洛尘,归欤郡复厕朝绅;
君今谈笑青油幕,我但魏峨鸟角巾。
江汉更从尼父濯,衣冠不羡屈原新;
欲赓孺子沦浪泳,会意还须舍瑟人。
陈默堂先生和诗
寄 傲 轩
南窗争似北窗凉,寄傲乘风各有方;
俯仰尚嫌天地窄,卷舒岂计古今长。
酒堪盏里浮醅绿,菊采篱边满眼黄;
万事醉来俱不醒,时飞清梦到羲皇。
颜乐亭
亭名颜乐枕高山,自有行藏远契颜;
玉陛不求千载过,荜门赢行一身闲。
箪瓢陋巷堪游衍,富贵浮云任往返;
更续洛川求学事,会传余伦落人间。
濯缨亭
涉世谁能不混尘,幸无尘土点簮绅;
沧浪解洗许由耳,醁醁远浇靖节巾。
心地已非尼可染,盘铭自警德常新;
此亭要与名俱永,不信西风能污人。
(摘自沙县志艺文部)
从彦在沙县洞天岩讲学,是闽北道学传播的第一个创始人,他呕心沥血,教育学生,为提高教学质量,注解《论语》,使学生更能深刻会悟,贯彻爱国爱民思想,以国家盛衰利弊分析和审慎地教育学生。立论宏伟,讲解精辟,其学问之渊博、理论之深奥,得到了学者的褒勉。特别是笃治性理学家的主张,深深地孕育在学生的心灵里。他发扬了圣人的 “格物致知”学说实践的同时也得到初步的实现。从他著述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与品德。其具有亲君子远小人,虽寒窘而更要自爱,他的行为的光明磊落,品德的高洁清亮,永远受后人的崇敬。故友人陈默堂先生曰:“吾友仲素闻所未闻,奥学清节,真南剑之冠冕也。”
(摘自豫章先生行状)
从彦常静坐以体验天地万物之理。在他《观书有感》诗词中写道:“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犹深;周诚程敬应粗会,奥学休从此外寻。”澄心默坐,潜思力行,任重诣极,为发展儒学而终身不懈,勤勤恳恳地为弘扬民族文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更加广泛深入和发展,除其糟粕,取之精华,集群儒讲学,培育人才,为闽北文化力行致诣而呕尽心血。他家业微薄,饮食粗淡,自甘一箪一瓢,清苦可知,但家虽贫寒,志气未损。他不入官第图名图利,不贪厚禄视富贵如浮云,正气凛然,无所畏惧,一生讲学,而无意仕进,在《龟山语录》第四卷“毗陵所闻”注:“于微宗政和辛卯(即1111年)七月自沙县来,至十月去”。又“萧山所闻”注云:“壬辰(即1112年)五月又从沙县来,至八月去”。此时从彦已四十一岁,往返沙县讲学。
(摘自沙县志)
七、南斋书院(1113—1127年)
从彦自沙县归故乡罗源创办讲学。由樟岚李侗闻从彦受伊川先生之秘传,愿为门人以书謁,同时族人和邑荐绅之敦请,在罗源创建“南斋书院”。当时集群儒而讲学、诸生既众、衣冠济济、人文荟萃。后人喻为儒林峡,其书斋曰:儒林阁。从彦时正四十二岁。李侗在学时,尝观从彦好静坐,退入室中也静坐,于静坐中休验喜、怒、哀、乐、感情未发之前的气象。他长期澄心思考洞悉性由天赋之理,这是他笃治性理之学,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唯心范畴,但其接引后学不倦,诲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他这一言行,为人师表,也有告戒之意。从彦与李侗虽然是师生名分,但情同执友,共同研究理学,切磋商讨,有问有答。在治学之余,时常与李侗漫步小溪或村尾桥上,仰观九脑山,千山竞秀,万峰争奇,古木参天的自然景色,并赋诗作对,滌尽胸怀尘垢,心旷神怡,吟咏而归。
闲时亲植丹桂,开凿白泉。其迹至今尚在。
敬录诗词如下:
遗训勉学
读书无了亦无休,最忌心粗与气浮;
人自闹时吾自静,不知春去已知秋。
学纯只为常温习,功密皆因少应酬;
倘若往来由我意,天资虽好也须愁。
观书有感 七绝
静处观心尘不染,闲中稽古意犹深;
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外寻。
自 警
性地栽培恐易芜,是非理欲谨于初;
孔颜乐地非难造,好读诚明静定书。
自 述
松菊相亲莫厌频,纷纷人世只红尘;
自怜寡与真堪笑,赖有清风是故人。
示诸生 七绝
知行蹊径固非艰,每在操存养性间;
此事悟来随寓见,一毫物欲敢相关。
送南剑王守归
三年政化被生民,甘雨祥风溢剑津;
解组幡然赋归去,攀留无计可留恂。
未把阳关三迭吟,且将谬言写离心;
千寻浩浩镡溪水,别恨不知谁浅深。
勉李愿中 (诗五首)
一
圣道由来自坦夷、休迷佛学惑他岐;
死灰搞木浑无用,缘置心关不肯思。
二
不闻鸡犬闹桑麻,仁宅安居是我家;
耕种情田勤礼义,眼前风物任繁华。
三
今古乾坤共此身,安身须是且安民;
临深履薄缘何事,袛恐操心近矢人。
四
彩笔画空空不染,利刀割水水无痕;
人心但得如空水,与物自然无怨恩。
五
权门来往绝行踪,一片闲云过九峰;
不似在家贫亦好,水边林下养疏墉。
(摘自罗从彦行传艺文部)
从彦的诗词贯穿着他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说明了当时北宋王朝的童贯一群腐朽势力在互相争夺中坐待灭亡。因此,他忧国忧民的心情愤激,为积极传播进步思想文化,促进理学的发展,大力培育人才,为大宋将来的中兴贡献力量,同时埋头著作《毛诗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等篇章,都是在南斋书院时期完篇的。
南斋书院在当时规模宏大,影响广泛,在闽北文化史上起着重大作用。适值建州百性不堪严重的压迫,纷起干戈反抗,农民奋勇参加起义。南剑太守怕的要死,欲借重从彦先生办学的威望与德高望重的声誉,敦请其任抚尉使者,以收取民心。罗从彦视王朝腐朽,官吏颟顸嫉妒,尔虞我诈,排除异已,心狠手棘,他坚定绝意仕进的决心,毅然婉言谢绝。而应远亲的聘请赴连城冠豸山讲学。
八、连城讲学(1128—1131年)‘
从彦应邀,赴连城冠豸山讲学。冠豸山位于连城县郊,巍巍冠豸峰耸拔壮丽,仰止亭立于峰前,天生神韵。仰止亭,又名儒林亭,是当时从彦讲学遗址。于1128—1131年的四年间,闽北各地群儒汇集在仰止亭,从彦进一步地在闽西地区传播文化、培育教育学生。他跋涉丛山峻岭,踏遍闽北闽西各地,在闽学史上留下又一光辉典范。在冠豸山尼庵内有宋大儒文质公仲素豫章先生的碑记,至今保存完整。在仰止亭对面有“璧立千仞”四个大字镌崖、苍劲雄伟,此乃从彦字手迹。下有五世孙良凯题字 “名山拱秀”。实为壮观。从彦在仰止亭讲学其间著完《豫章集》一部。
(注:①仰止亭是罗文享修建,后由明代罗世川、清代罗仁峰、罗增级等重修建,惜文革中被毁,后由连城后裔子孙捐资重建,以垂永久。
②罗良凯即罗良佐笔名、又名尧卿、、号靖节、宋理宗乙丑(1224年)例荐汀州府教授。与本乡贤士丘鳞、丘芳叔侄友善往来(绍定三年庚亥1 230年间,丘鳞摄县篆率民击贼有功而载入连城县志)。因时值蒙古族南侵,良佐进归篁路,其六子罗丰定居连城塔背已延祚连城塔背罗氏始祖。)
九、罗浮山讲学(1132—1135年)
宋高宗绍兴二年壬子(1132年)从彦公六十一岁,以特奏及第,授广东博罗主薄。当年八月,赴广东就职,时广州州学成立,太守周候绾授命从彦培育诸生,选择瑰夺灵秀,气象万千的罗浮山为讲学之地。从彦毫不推脱,将理学传播推向广州各地,从此南国理学崛起。罗从彦为弘杨民族文化再建新功。讵料次年季冬,从彦之子敦叙病故,媳林氏仅遗腹。从彦忍受了极大悲痛,呕心沥血,坚持讲学。
时值南宋高宗苟安江南,秦桧卖国求荣,对外屈辱妥协,对内强行镇压、勒索百桂,疮痍满目,哀鸿遍野。从彦坚持要遵崇尧舜,治国安民为上策,他采集宋朝大事,一祖三宗之谟烈,明名十贤之公忠,著作《遵尧录》一部八卷,别录一卷乃《二贤斥小人之论》,皆质诸鬼神而无疑者。《遵尧录》是一部伟大光辉的历史哲学著作,是从彦理论思想政治经济哲学的经典,实为珍贵。至今尚存。
(注:从彦之子敦叙病亡,仅遗腹。于1134年8月果得遗腹孙取名振宗,稍慰愁怀。)
十、从彦精神永垂不朽
从彦三年任满,于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自广东而归,至汀州武平时,偶而得病三日,衣冠就寝而卒于武平县学。噩耗传来,振宗孙在襁褓,又值干戈扰乱,公柩寄蓐开元寺。至绍兴十年庚申(1140),由门人李侗同继子公永左右赞异悉归,扶柩卜葬本里黄际之原,此山命名曰:豫章山。其墓坐南向北(今东坑乡黄际自然村境内)
1140年孟夏月,癸酉日辰时,李侗先生谨拜首而铭曰:“郁
佳城,峰峦峥嵘,藏先生魄,用奠于宁,丰槁木秀,曲阜草青,儒文道脉、日皎星晶、参苓孕粹,桃李储精、云封黯黯、雨化零零、躯返于穸,神昭于明,勒铭于石,万古仪刑。(此铭勒石立于墓旁,“文革”中不幸被毁 )
他数十年精心的著作《中庸说》、《毛诗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二程龟山语录》后人辑为《豫章集》等在南斋书院因火灾毁于一旦。仅存《遵尧录》一部是在晚年所著,今善存。
从彦继杨传李,使先圣理学风规统绪,至亿万斯年而不朽,其功伟矣。他不惮劳苦奔走闽西、闽北各地讲学,培育贤才,为理学传播教育打开了第一步,是闽学之先驱。粹然为洙泗真传,上继程氏这正宗、下传李侗,弟子千百,家喻户晓,人人皆读。故本邑明代刑部侍郎游居敬先生云:“杨时肇其端,罗从彦浚其流、而后李侗洪其派、朱熹汇其波浪。理学之指归,遍满于海内,家而授之,童而习之,为之句读,为之训诂,始者之功,乃杨、罗先贤二儒,授受之正,有以开之也。”
(摘自南平县志艺文志631页)
当时闽北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靠讲学传播,而从彦在沙县洞天岩创办了第一讲学地点,后在南平罗源,连城冠豸山直至广东的罗浮山等地讲学,为继承理学,发展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呕心沥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说从彦是闽学的先驱者,是闽学的创始人。而后弟子李侗在南平九峰山讲学,李侗的弟子朱熹在建阳考亭、武夷山等地讲学继往开来,一代代相传,使闽北文化繁荣壮大,赢得了各阶层人士的赞扬。
朱熹尝谓:“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语甚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盖一人而己”。明代提学副使熊汲曰:“人品学术,光明正大。而潜心默识,身体力行,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说明从彦为闽学立下了汗马功劳。从门人到友人,从各阶官宦到百姓,无不赞扬和嘉勉。
以下摘录部分颂扬罗从彦的诗词:
清标奕奕,严毅煌煌,濯於于江汉,暴於秋阳,壁岩高况,箪瓢余芳,辟邪崇正,山高水长。
(友人:陈默堂)
统兼溓洛,脉衍弘农,肩圣辟佛,佑启颛蒙,循循敷诲,介介持躬,春风化雨,展矣儒宗。
(门人:李侗)
觇气象於未发,浑神化於自然。任重诣极,行力思渊。清介鲜知乎,厥里。严毅独畏乎,前贤。真儒正脉,先生嫡传。
(门人:朱熹)
尼舆衍派,惟公实图,前映雪几,后辉冰壶,巍科特掇,博罗冶模,莽营轩乘,步道南庐,师徒邂逅,浩叹几虚,归业罗篁,粹潜以居,外王内圣,冥恭显符,绝学续千,展哉大儒。
(南平邑尹,鬯原商之彝)
(摘自罗从彦行转)
宋南剑延平郡守刘允济先生赞曰:从彦道术精粹,议论正平,虽然山泽之寒儒,蔚若台阁之素宦。义由中激,言不诡随。生同葵蒮之所倾,殁及草木而俱腐,情诚可闵,忠永难磨。
(摘自南平县志艺文志614页)
题罗豫章先生族谱
溯源江右溢闽疆,历代琳琅蕃衍长;绳武忠贞延世泽,遵尧道学著明良。深欣继美冠裳灿,喜际联蜚甲第扬;惟冀螽斯隆奕叶,文章华国绍书香。
(后学 朱熹)
明代万历年间,福建巡抚徐学聚巡按方良彦、福建督学熊尚文等屡经请从祀议。得吏部侍郎翁正春,翰林学士孙慎行又履从祀议具题。于明神宗万历甲寅四十二年(1614年)六月奉圣旨,罗李二贤崇祀圣庙。
(摘自南平县志艺文志635-640页)
罗从彦墓葬在延平罗源里黄漈(今名黄际坑豫章山内),李侗撰《豫章罗先生墓志铭》。《南平县志.名胜志》载:“先儒罗从彦墓,在罗源里黄漈,宋郡守刘允济刻志,吴宗尧有祭文。”
罗从彦墓为石砖结构,坐南朝北,原占地100多平方米,墓前原有石碑三块:中为“宋大儒邹国公谥文質豫章罗先生之墓”;右为李侗祭文;左为嘉定六年郡守刘允济志,在“文革”中已毁。
宋宁宗嘉定六年癸酉(1213年)郡守刘允济重修公墓,结庐立石,给官田11亩(从彦之妻李金翠卒后,因家贫不及与公合葬,只葬在篁路本乡水井后窠头半作山里)。
宋理宗淳佑七年丁未(1247年)十月圣旨制书颁下,郡事丁倅镕率职事诣坟所燎黄。
明万历元年(1573年)郡守、县丞督修,歙州人吴宗尧撰《祭先儒罗从彦墓文》。
从彦之墓在“文革动乱”中被毁后,经罗氏后裔再三申请重修从彦公墓与祠的请求,于1984年6月7日由南平市人民政府批文下达文物办拨款800元,重修公墓。罗氏后裔子孙于1985年竣工修复原样。安奉之日,有罗氏子孙百八十余人诣坟祀祭,衣冠楚楚,情切意诚,哀悼先祖,永垂不朽。并赋诗曰:宣扬先德北阙典型,佑启后贤南州冠冕。
从彦墓于公元1987年9月7日经文物办申报由南平市政府批文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8年3月9日勒石立于墓旁,以示市级重点保护。
罗从彦特祠在南平罗源南山村(今东坑乡属),丙山华表,祠堂坐南朝北,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原有三进三开间,包括墙外建构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该祠地基系原南斋书院儒林阁,从彦旧居处建,祠后山为九脑芙蓉帐,实为壮观。罗从彦祠始建于明弘治(1488-1505年)年,分前、中、后三殿,木质结构,造型独特,古韵犹存。前殿为大门坊。《提督学政后学李钟莪》立仪门额“罗先生祠”;中殿为御书楼两层,《南邑令后学苏渭生》书“尼山正脉”匾额;后殿为像堂,《巡抚福建后学王士任》题“东南道脉”匾额悬挂在像堂中央。大门前左侧有一六角亭、亭中立有“豫章罗先生墓文”石碑(亭已毁、碑石尚存)。祠四边土墙环围,内设大坪花圃,有从彦亲植丹桂一株(已毁),有圈马棚喂马槽(石槽底残片尚在)。祠后有一口井系从彦“开凿白泉”。像堂中央神龛台有一樽从彦公塑像(已毁)。
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罗从彦祠,由范来贤撰《重修豫章先生罗源祠记》;万历二十八年再修;四十年(1612年)督学冯公珽给罗从彦十八世孙罗文林(奉祀生)衣巾。此后又于1718、1748年加以修葺。至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秋月丁巳日甲辰时重修过。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玄烨帝赐亲笔御书“奥学清节”由宸翰颁赐,罗氏后裔将“奥学清节”御书制一横匾悬挂祠内中堂,以昭后人。监生罗圻彬重修从彦祠时,增御书楼一座,将“奥学清节”刻石保存。
罗从彦特祠建立后,由罗氏嗣裔轮值祭祀。而后每年农历2月2丁日为祭祀日,都由后人祭祖祀拜。于1994年9月南平市政府颁发“罗从彦特祠”匾和南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刻字立碑存放祠堂内。市政府文化部门极为重视。
于2009至2011年,罗氏后裔子孙捐资20余万元将罗从彦特祠屋面的修复,祠内木柱桁梁红漆粉刷,大堂重新塑一樽从彦公铜坐像,置香案、漆香炉、购烛台,按原样重制了“东南道脉”“奥学清节”横匾【见图(1)】悬挂像堂中央。祠堂大门前重建牌门楼一座,上有圣旨“豫章特祠”等字样【见图(2)】,“豫章故里”从彦生处【见图(3)】,牌门楼双边有大理石刻字【见图(4)】。牌门楼造型美观,气势宏伟,经罗从彦祠全体管理人员的努力,历时2年4个月为第一工程竣工,全祠焕然一新。于公元2012年壬辰二月十五日举行盛大祭祖庆典,横幅曰:“纪念罗从彦诞辰940周年暨罗从彦特祠重修落成典礼”。届时参加庆典活动有南平市人大常务副主任,曹聪、南平市原人大主任南平市诗词盈联学会会长,徐肖剑、延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启财、夏道镇党委书记,黄拔荣等领导参加庆典并发表讲话,还有市区各有关单位及多家文化研究会送了彩球、花篮、贺信、有新闻报社电视台记者及文化、宣传、文物的专家学者和罗氏宗亲公400多人。罗从彦祠管理人员罗怀年宣读祭文及致庆典开幕答谢辞。
参加祭祖庆典的罗氏宗亲有:永安西华、永安槐南、浙江罗店、沙县罗从彦纪念馆代表,丹三系、上地、罗源、后谷、上际、篁路宗亲四百余人,会后举办酒宴三十余桌,祭祖及落成庆典活动规模盛大,空前未有,非常隆重。历史上记载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