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县天井罗氏
罗可可 发布时间:2007-03-18
天井罗氏,郡望豫章,属珠公系,上源为:珠--企生--德明。德明公,字应龙,于元末携家带子由湖广迁原四川省成都府绵州安业乡到流水白鹤观落业,为我绵州始祖,基业颇深,派衍二十三房,成为当地望族。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章恐地方大族聚居对明朝统治不利,下令对地方望族强行驱散。始祖怕我大族逃乱后子孙们不知道自己的源流宗派,写下《离蜀吟》一首,在后世子孙中传唱不息:
平地干戈闹如蛙,洪君拍散各天涯。
马湖太守麒麟保,永复麒麟担播花。
一户分为百千户,百家散作万万家。
逃难记得诗八句,是为吾嗣永不差。
绵州祖先们一起逃亡,得到了同源的时任四川“红巾军残部征剿使”的英豪公的大力帮助和庇护,其中有九大房祖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前后到了原贵州省思南府。我房先祖落业原思南府印江县茅坝图官塘池,并在那个地方生下了安、清、才三祖。三祖在此地成家,安祖妣刘氏,生万有、万禹、万兴三子,刘祖婆故去,也安葬在这个地方,修有石茔,后毁于兵乱。次房清祖,文庠,妣李氏,生万哲祖。三房才祖,妣朱氏。明世宗嘉靖1542年至1562年间,三祖经思南大堡迁入原四川播州黄家坝,肇基堰头(今堰塘)天井。三房才祖后来带着安祖次子万禹、三子万兴和兴祖子朝贤到印江,才祖又至四川。次房清祖在哲祖(字乐水,妣张氏,乏嗣)去逝后便修庵炼性,遗业宝竹庵(即宝珠寺),在湄首修族谱,定为三册,分别存于四川、印江、湄潭三地。[旧谱载: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知友举人李先春赠匾曰“知者法门”,即清祖道学公也。宝竹庵即宝珠寺,原额共田二十三亩七分七厘,共米二斗二升三合三勺七抄二粒,以上共有征银一两三钱六分五毛九。又载:朝纲、朝坤、朝贤皆道学祖之胞侄孙,清祖命修金身三尊大佛,以朝纲、朝坤、朝贤三祖之名各装一尊腹藏,以培后学之意深矣。]安祖次子万禹生朝爵,爵祖之后迁到原四川重庆府塾江县天马桥八耳铺,后有子孙又回到湄潭定居。只有安祖长子万有生朝纲、朝坤,久安长治,在天井等地繁衍生息。安祖后来也返回了印江,并在那里故去。明万历庚子(1600年),明朝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以播州关外三里四牌地设置湄潭县,改属贵州省平越军民府。天井当时位于湄潭县新化里四甲,万有祖任四甲里长。
清康熙九年(1670年),因原四十字派颠倒错差,族人共同商定十二字派。[当时作有诗:“仕序初登耀祖先,两房后翼俱光前。人文十二班连后,永振朝纲坤象乾。”]清雍正五年(1727年),朝纲祖房世第祖子镳由四川来朝拜祖先,就谱事向喆祖求证归蜀后,喆祖同世胄祖等议定十二字派载谱详明。清咸丰八年(1858年),天井罗氏第二次修谱,谱中共录有仕字辈(安公七世孙)三十五房,派衍天井、白虎嘴、青杠坳、官衙宅、石坎坡等地。在清嘉庆年间,文藻祖房“洪”、“先”字辈有一次外迁高峰,先后有洪富、登先、遵先、占先、玉先、贵先、述先外迁,但迁居地不详。
至今,天井罗氏主要聚居在湄潭县黄家坝镇合同村、官堰村,并散居湄潭、遵义、南京、上海等地,派衍繁盛!
重修天井罗氏族谱有关情况的说明
一、本次修谱主要是依据我天井罗氏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残存谱(以下简称旧谱),并参考罗氏通谱网站、罗氏家园网站和各朝代正史等相关史料,尤其是与旧谱记载相同的石阡、涪陵、广西凤山等地罗氏谱源。在世次源流追溯方面,主要依据旧谱中的宗派源流诗(即:显赫南唐起豫章,螽斯衍庆万代香。罗本始姓周初建,企遵两祖发祥长。塘赘柏林子孙多,数世忠贞赞大罗。翰林进士也不少,吴西一族快心窝。恨杀儿孙成赌哥,愧我祖宗没奈何。试看前人尊荣显,不思旧德把心摩)。
二、旧谱以珠公(旧谱记为朱熹)之父君用为豫章始祖,记为江西一代祖。其实,君用实为湖南长沙人,溺于洞庭湖,并未去过江西。本次修谱,按现在全国统一格式,以珠公为豫章始祖,其后记为“珠公××世”;瑭公为柏林始祖;德明为绵州始祖;安公为湄潭始祖,其后记为“安公××世”。谱中各祖生卒年考均按农历日期载录,只是将干支记年改为公元记年。
三、根据“显赫南唐起豫章”一句,可以断定南塘颖公为我珠公三十四世祖。颖公,字学礼,天伦公长子,南唐进士,官至清徽阁大学士,宋太祖封他为豫章开国郡公,食邑三千户,是豫章罗氏在南唐时期的著名人物。颖公十世孙盛得,统修罗氏大成谱,订江西老四十字派,也与我旧谱所叙相同。从宗派源流诗中可以得出“珠公-企生-颖公”的先祖基本架构。
四、石阡、涪陵等地谱源都记载了江西三代祖为盛得(或作胜得),字派从三代祖起,并都奉伯启为始祖,与我旧谱所叙相同,同我们应是同宗分枝。经查相关资料,盛得实为南宋时期人,字经臣,能甫公长子,颖公十世孙,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史院编修,擢直龙图卿宗正,组织重修罗氏宗谱,订四十字派。因此,可以断定,南宋盛得应是我珠公四十三世祖。
五、对罗伯启的存疑和在本谱中的处理:江西十一代祖伯启名讳在残存谱正文中未叙及,在这次修谱过程中,我们在石阡、广西、涪陵等地罗氏谱源中发现载有伯启(广西称文甫)。第一点是,既居高官,则为名人,正史、《柏林谱》和《大成谱》中应有所载录。第二点是,目前发现的载有伯启名讳的谱牒,总共为三支:石阡为角公之后,广西凤山为箕公之后,我湄潭为懋公之后。石阡、广西在明朝时出现断点,其连续性有待进一步考证。所以伯启的情况待考。以据实重祖为原则,按旧谱并参考石阡、涪陵等地相关记载录入,供后人参考详查。
六、石阡、涪陵谱载伯启公源流为“豫章君用-朱熹-盛得-应从-实周-用普-君绘-成同-彦进-伯启”,字派从江西三代祖起,与我旧谱叙述相同。但我旧谱称伯启为江西十一代祖,而石阡、涪陵、广西凤山称为江西十代祖。据查,江西老字派为珠公四十三代祖罗盛得订,其间相差三十九代。在贵州岑巩、玉屏等族谱中载为“44世应从-45世实周-46世用普-47世君绘-48世成同-49世彦进”,印证了我旧谱、石阡、涪陵、广西凤山等地谱源中有四十一代漏载。因此,旧谱所说的江西十一代祖伯启当为珠公五十世祖。
七、旧谱称我族外迁路线是由江西至四川,但旧谱《喆祖书》中有“仍号湘中之琳琅”之句,说明应在原湖广居住过一段时间。迁徙路线应是先湖广后四川。
八、旧谱《发迹》中称我天井罗氏于汉唐间分枝入四川,但经本次修谱发现,南唐颖公、南宋盛得应是我祖,说明在宋朝年间,我先祖仍居住在江西一带。天井旧谱《喆祖书》中镳祖称清祖为五世祖,应是将德明视为一世祖。照此推断,德明祖入绵州应是在元末至正十年(1350年)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间。本谱记为元末明初我族入绵州,为当地望族,派衍二十三房。
九、旧谱《发迹》中载,明朝时我罗氏从四川开始逃难,“时有始祖仕马湖太守”,据查,明朝设有“马湖府”,位于现在的屏山县至宜宾市之间,推断的逃难路线为“绵阳-成都-乐山-屏山-古蔺-桐梓-绥阳-思南”。因没有找到《马湖府志》,不知时任太守的祖名,实为憾事,有待进一步寻查。
十、我族世代流传的八句诗(俗称《汝娃诗》),经查很多支系都有流传,个别词句有出入,基本格式和内容相同,大部分与明洪武年间任“红巾军残部征剿使”的豫章罗英豪有关,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我支系不属英豪公系。本谱将八句诗按内容大要统称《离蜀吟》。
十一、旧谱《禀讲汝娃诗》中的一些诗句及释义与《喆祖书》、《发迹》中所载不合,且叙及的事与现在掌握的资料也不符合。《喆祖书》中说:“自汝蛙一变,马湖太守麒麟播花,洪君拍散。”《发迹》中载:“时有始祖仕马湖太守”;但《禀讲汝娃诗》中称:“大明成化十七年,黄汝娃是一奸臣,见我祖势大了,密谗奏明主,言恐罗氏后有併吞之心。明主误听,将我罗氏斩草除根”,“幸得马麒麟是明时好大臣,为太守,保我罗氏,将师文一角私通罗氏。”查《明史》、《明宪宗实录》(成化十七年本)等史料,没有明成化十七年罗姓地方大员谋反而被处理的记载,但明朝有驱散地方大族的制度,史称“洪武赶散”,从洪武年间一直延续到嘉靖年间,这与《喆祖书》中所说“洪君拍散”相吻合,也与《禀讲汝娃诗》所解相当接近。本次修谱采用《禀讲汝娃诗》中的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作为入思南府时间。
十二、根据旧谱记载,我天井罗氏是经思南大堡迁入湄潭的。经查,大堡即为现在的德江县城青龙镇,时属水德江长官司,隶属思南。所以,先祖曾居住的印江县的茅坝图官塘池当是现在的印江县北部地区沙子坡镇至塘坝一带。
十三、现在可以推断,我天井罗氏在湄潭修过三次谱,分别为:清祖所记谱源、清乾隆谱(公元1756年)和清咸丰谱(公元1858年)。现存残谱为手抄本,是清咸丰谱,对“洪”字派以前的时期作了详细记载,但只是在乾隆谱的基础上作了抄录和修补,“洪”、“先”、“家”三个字派记载不多。因此,现在有些支系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已经无法考清上源,只能在相应祖名的地方以“□□”符号代替。
十四、旧谱所录祖名照谱抄录,但之后的不知者不录。
十五、旧谱照原谱录入,供后人续考参详。并将现在收集到的一些先祖资料和石阡、涪陵、广西谱源也摘其大要附入,供后人参考。
十六、本谱断点仍然较多,因现在的资料有限,南宋盛得祖至绵阳德明祖、绵阳德明祖至始祖安无从考证,断代时间约200年,其间先祖代数约10代,有待后人参详考证。谱中部分观点须待绵阳谱系发现并上溯后方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