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云霄罗氏
发布时间:2009-10-08
罗姓入闽
据唐代陈政、陈元光平蛮乱、开漳郡的相关史献资料记载,唐高宗总间之初,河南光州有一位将校(府兵队正)罗幼邻,随归德将军入闽,漳州建立后,罗幼邻的后裔便播居于闽南和闽中、闽西一带,属罗姓浏阳派系,据《浏阳罗氏二修族谱》记载,今连城县瓜田里罗姓族人,乃其后裔。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有连城族人罗振,任广东潮州通判,其子孙因战乱而播迁潮州程香松口溪南定居,此后有其支脉衍播嘉应州(梅州)兴宁县,与宋代翰林学士、豫章罗廷郊这支罗氏同邑而居。因而、福建省罗姓浏阳系除了上述衍播概略外,亦有小部份分流播入漳。但现居漳州各地的罗姓,却多为“豫章罗氏”派系,而且是于明代从广东新会、大埔传入的。
东汉末,豫章罗氏世家子弟罗邵任侍中,封列侯;晋·罗企生、罗遵生兄弟以“—门忠孝”名著,一直发展到宋朝,成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学家朱熹的祖师、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祖籍豫章,士人学者以“豫章先生”见称。
45世罗尚立,元代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东梅州。
罗姓肇漳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随陈政从河南入闽开漳的罗幼邻,在陈元光建立漳州后,奉命驻守闽西龙岩(据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初建之时所辖区域北抵汀州,南辖潮安、东临各岛,西接临川),且定居连城。迄今为止,此支有否衍派留居漳州市属地?尚待查考;其它支系亦同样未行其祥。然而,今云霄县罗氏乃属万人以上的大姓之一,应是漳州罗姓族人较为集中的地方,而聚居于闽南的罗姓,虽是从广东而来,但他们皆为“豫章罗氏衍派”,而且与广东新会、大埔的传承脉络甚为明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凡于明代中期前后从新会县迁出的罗姓族群,不管他们徙寓何处,都世代相承地奉祀着罗姓保护神“白沙爷公”,而且常见其宗祠悬挂“理学薪传”匾额,实颇涵典故。如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豫章罗氏联谊会”曾专门致涵祖籍地“漳州府平和县呈奇岭罗氏宗亲”(因马铺乡全境长期隶属平和县,直至嘉庆三年,即1798年以后划属云霄厅辖属),询探他们在台湾依然崇奉的“白沙爷公”是何来历?有何典故?家庙中的“理学薪传”的来历又是何所指?当时辗转送至云霄县政协,政协工作人员接信后,广询罗姓,他们虽对“白沙爷公”的的崇拜习俗和悬挂理学之匾 ,皆确认世代相承,但却未见本支罗氏谱牒中出现过“理学名人”,虽然仅见显闻于世的宋代翰林学士、兴宁罗廷郊,但却未知其是否“理学门派”?因而对此也不知其所以然。为协助台胞认祖归宗,经认真查考各种典籍资料,终于有了史学依据,随即向台胞作了答复:
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新会罗姓因遭当地异姓盛族的侵霸欺凌,曾为民事纠纷酿祸,将面临灭顶之灾。后幸获“白沙先生”陈献章以自身的声望,不畏危难认真调解,终于使罗姓化险为夷,并且让他们与原曾结怨成仇的异姓尽释前嫌,从此和睦相安。为此,新会罗姓为感戴陈献章的大恩大德,便建造“生祠”为恩人祈福,还于生祠 中塑祀“白沙爷”翰林陈公像。从此,罗姓长辈们还立下族规,务求子孙世代记念恩公白沙爷。
又见相关史料载:“陈献章,明新会人,字公甫,正统时,以荐举官翰林院检讨,旋以终老养告归,后追谥“文恭”,其学出于吴与弼之门。陈献章学养深厚且得悟于理学真传,以存诚为立世之本,于粤之南陬独树一帜,世称“白沙学派”。如光绪版《辞源》“白沙学派”条目云:“谓明陈献章学于吴与弼,其学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与其后之阳明学派最为接近。”再者,因新会理学大家朱熹堪谓地缘相因,加上罗姓皆竭诚尊崇的历史人物、恩人白沙先生在新会薪火相传着性理之学。所以在世祀“白沙公”的同时,也必于宗祠悬匾 “理学薪传”,以彰族属尊贤尚德的好传统。这种族俗,堪谓闽粤台姓氏文化中的独特之处。
云霄罗氏
云霄罗氏主要聚居地,1981年以前多数居住在马铺境内,是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广东大埔县湖寮乡水平山大产司埕头的罗美源(又名罗云),始迁至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后划隶属平和县)新安里油坑呈奇岭(即今云霄马铺乡龙镜村)开基的。
罗美源系大铺县湖寮乡罗氏第六世,在云霄定居传衍子孙,被尊为罗氏开云第一世祖。据云霄罗氏宗谱及相关资料记述,本支源出粤省新会县,流播大埔县,分移漳州府,为江西豫章罗氏之裔。按《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家谱》和《东莞英村罗氏族谱》等资料载述,本支系乃是在南宋末叶的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雄(广东省北部)时,当地贡生罗贵率33姓(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伍、赵、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共97家人,一起为避难离开南雄,经韶冲,过广州,最后落籍珠江三角洲各地。故新会罗氏即罗贵所带的罗家后人。后来,新会罗氏又有支脉播居大埔县,在大埔县湖寮乡定居,后世建有宗祠“明德堂”于此。大埔罗氏尊罗德垂为开基祖。迨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大埔县第六世有罗美源者,北迁至云霄呈奇岭开基衍后。迄今罗美源的后裔已在云霄历传20余世。原呈奇岭于明崇祯年间建军有罗氏祖祠两座,俗称“大房祠堂”和“二房祠堂”。至第十三世有一房移居本乡部上村,其后裔在村中又建支祠一座,主堂龛台上悬挂“继豫章罗”木匾,意示着衍派宗支乃由南昌-新会-大埔-呈奇岭-部上延续衍播而成。
呈奇岭罗氏族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丁日众,陆续展播于本县许多村庄,乃至外县外省。明末,罗氏第八世,即罗美源有一裔孙派居本邑双果山,又移居上河村,后人又在上河村(今属下河乡)建造一座“罗氏宗祠”。据谱牒资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有第十二世罗仕和等族人移居台湾诸罗(嘉义)坡斗垦植、经商,并定居衍后。
迨1981年,因本县建设本省第二大水库“峰头水库”,马铺乡罗姓布居的许多村社,服从国家水利建设规划要求的需要,舍小家顾大家,纷纷搬迁至本县境内一些乡镇择址而居,居住范围自此扩展。
本县分布
马铺乡:
1、宝洞行政村
宝洞,东墘坑,下杭溪,胶塘,坊下;
2、峰头行政村
峰头,大陂;
3、马铺圩
4、上洋行政村
旧寨自然村
5、枋林行政村
枋林,牛坑,片仔里,后厝
6、宝石行政村
双过山,栈楼,下墩,墩头,
流贝,宝石,下城、砖仔埕,车安仔坪;
7、泮坑行政村
泮坑,婆楼,胜坑,冷水坑;
8、白凤行政村
白凤,重地,山仔尾,岭脚,柯树坪,岭 头;
9、青美行政村
顶楼,下楼,吊钟,贵竹坑,半岭;
10、龙镜行政村
13、大坪口丘自然村;
14、坑口行政村
坑口,黄岐山,牛头、牛坝1,大岭湖,南埔,新村;
15、上洋行政村
旧寨自然村;
下河乡
1、上河
2、后山
3、高塘内
4、世坂村楼洋自然村
火田镇
1、圆峰村埔楼自然村
2、西林村上安自然村
3、溪口村宫仔坑自然村
4、新园村青山自然村
陈岱镇
1、赤岭
2、呈安(董塘、贝园)
3、双园
莆美镇
1、三东
2、大埔村凤埔
3、狮山
4、阳下
和平乡
1、葛滕埔,
2、甘埔
3、安吉
4、马田
常山开发区
1、赤土
2、吉仔(者仔)
3、大水堀
4、溪墘(华侨迁入)
5、后厝园(华侨迁入)
6、观阳(官阳)村马洋自然村(诏安迁入)
云陵镇
下城村石城自然村
文物家庙
1、云霄罗氏开基宗祠
原址座落于马铺乡龙镜村,此地古地名呈奇岭。村中于明代中后期,先后建有祠堂两座,俗称“大房祠堂”和“二房祠堂”。曾挂有木匾“理学薪传”“豫章世泽”等。
分支部上村的罗氏族人,于清康熙间建造成一座“罗氏宗祠”,主堂龛台上悬挂“继豫章罗”木匾,楹联为“述豫章而继宗祠,钦乃祖长绵令绪,祠堂坐东向西(1981年因建峰头水库,现已淹入水中)。
2、上河罗氏宗祠
始建军于明末,2002年重修,楹联为:“青岭肇漳基豫章世系,狮铃嫡派象眼分支”;堂皇灯两盏,分别题写“豫章衍派”,“理学薪传”今仍保存完好。
3、宝石“明德堂”
年久失修,已较颓残。
4、泮坑“明德堂”
年久失修,已甚残旧。
5、青山罗氏宗祠
因1981年建设峰头水库,已淹入水中。
6、白凤“龙舌堂”
楹联为:“龙见在田,宗祖崇贤绵德泽;舌广于堂,子孙鼎盛衍家声”。
7、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四日为共同祭祀日。
8、罗祖墓
位于马铺乡呈奇岭(今龙镜村)下坑,穴名“顶头狮”,世称“狮额公墓”,坐丁向癸兼子午,为云霄开基祖罗美源(又名罗云)之墓。
9、罗氏昭穆:
国朝风宣德,克士光思文,朔端祯禄裕,世代礼义尊;尧舜宗英俊,孔曾道永存,天家明福善,万有纪灯云。
以上前3字在大埔衍传,后37字俱在云霄呈奇岭族人中历继。
历史人物
清代
1、罗德芳,云霄罗氏第十世,康熙年间登第入仕,官至就畿左都督、荣禄大夫、其子孙五世承袭。
2、罗朋,云霄罗氏十一世,康熙年间任浙江参将。
3、罗昭,大坪头村人,康熙间云南参将、守备。
4、罗珰,康熙间任重庆府副将,世袭三等“阿达哈哈藩”。
5、罗猛,康熙间闽南都督府佥事、任云南守备。
6、罗刚,云霄罗氏十二世,乾隆年间任浙江参将。
7、罗等,大坪头村人,康熙间闽南都督府佥事,任泉州营游击。
8、罗鸿,云霄罗氏十三世,乾隆年间任铜山参将。
9、罗长庚、云霄罗氏第十五世,咸丰年间任台湾千总。
附录:
罗继昌,马铺乡龙镜村人,1953年在全国农业系统会议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搜集整理:方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