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苑前镇上亨罗氏罗钦顺世系
发布时间:2015-07-27
二零零二年壬午岁中秋日访泰和苑前乡路溪村九山罗氏元忞、祖焮。
上亨始祖叔林公系厥城询公六世孙,传至志佑公分徙路溪九山为瑞安堂,现有丁口206人,上亨240人。湛家坊30人,吉安新圩镇高田村140人,东固镇枫岭村60人,吉水水南镇下廊村60人。
各支系堂号:上亨精华堂、上亨魁聚堂、上亨既翕堂、上亨成德堂、上亨怀鲁堂、湛家坊大德堂、九山瑞庵堂、枫岭敬本堂、水南嘉会堂、高田村最乐堂。
源流:据厥城罗氏四世孙伯玉子珪,于淳佑二年壬寅(1242)序其源流云:遵生→昊→智友→成中→景哲→官奉→元郎→世推→志为→尹宁→怀持→珀→景黻→立贤→囗→都→文播→崱、屴、囗字宸岳,自豫章乾佑时(948)举,谋任永州参军,迁抚金陵→謐、谦,谧→甫桓→乐道、乐达,乐道→少一郎、少二郎、少一郎→諠、询,询→彰→拱辰→伯玉→泾甫→叔贵、叔德,叔贵后徙田心,叔德后徙万安九都城岗里。 伯玉次子和甫→叔大、叔林徙仁善乡芫下、叔大徙云亭西岗→君质→元亨→以直→时高→存谦→秉训→钦忠、钦德、钦顺,明哲学家。字允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上模乡西冈村人。明宏治六年癸丑(1493)科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升南京国子监司业,因忤宦官刘瑾,被革职。瑾诛,升南京太常少卿,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嘉靖三年(壬午1522)升南京吏部尚书。次年改任礼部尚书。早年笃信佛学,后断然舍弃,“谓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承认“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一定条理秩序。“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在,附于气以行也”。批判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但仍接受程朱“一分殊”之说。认为“人犹物也,我犹人也,其理容有二哉?然形质即具,则其分不能不殊,分殊故各执其身,理一故皆备于我”。批判禅学“顿悟”的治学方法,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废一不可”。 年八十三卒,赠太子太保,明代著名思想家。著有《困知记》二卷,续记2二卷,附录一卷;《整庵存稿》二十卷等。
派行:原编派行诗:
培元新祖德,原积庆宗功。义以文章盛,道自礼节隆。
持家宜勤俭,立身尚谦恭。果能崇圣教,贤声震朝中。
新增派行诗:
为民廉明正,治国安邦福。闻名传海涯,浩气展云帆。
附录:罗钦顺家世渊源(摘自胡发贵《罗钦顺评传》第一章第一节)
世居泰和的罗姓,其渊源可上推到远古的三代:“罗以国氏,其先曰妘氏,国于宜城之墟,后徏于枝江。春秋时为楚所灭,及周之季,子孙又徙而南居于长沙,而蔓延于豫章。豫章之族既蕃,遂为其郡之望。然历年久远,末流益分。”罗钦顺所出的这一支,就衍生于豫章之罗。泰和罗氏最初的祖先名叫罗询,宋代绍兴年向来泰和做官(主薄),后即定居于此。起初住在泰和城东北、后来叫“缺城”的地方。三世之后传至罗子圭(伯玉),他曾举嘉定“解试”。子圭有二子:径甫和和甫。泾甫是钦顺的族祖罗仲深之高祖,和甫则成为罗钦顺自己的远祖。其世系是:和甫——大观(迁至泰和南乡土模里西冈)——君质——元享——以直——罗宁——芳洲——罗铎。罗绎是为钦顺的祖父,明景泰庚午年(1450)中乡试,官彩县学训导,赠通义大夫、南京吏部右待郎。生有三子二女,长子罗用俊即钦顺之父。
罗用俊生于正统丁巳年(1437),字舜臣,别号栗斋,又号西冈退叟。史称他“自幼颖敏有志操”,早年随父寄旅黟县,“潜心问学,未曾出户庭。”丙子(1456)还泰和应试,三场考完赶回黟县时,父亲不幸几日前已去世。己卯(1459)举于乡,第二年会试礼部,中乙榜。因急于养家,于是就到青田当了学谕。他时年虽只有24岁,但“毅然以师道自任”,倾心教学,使“文风一变”。己丑(1469)秩满,辛卯(1471)升为安庆教授.辛丑(1481)吏部考核为优秀,壬寅(1482)授为南京国子学正,戊申(1488)官为仕郎,乙卯(1495)任为国子助教,同年告老还乡,时为60岁。后又获翰林院编修文林郎,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左通政,通议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等封号。病故于癸未(嘉靖二年,1523),享年八十七。《泰和县志》称老先生:“身先表士,教立行尊”,罗钦顺则是这样描述其父亲的:“家君为人孝友勤俭,严毅方正,重义轻利。”。父亲还孝养祖母和谙叔祖,设“祭田”,作祠堂,“两辑族谱家乘,皆浸梓以垂久远”。父亲致仕在家,仍关心时政,“每闻朝廷进一善人、行一善政,辄不胜喜,群奸用事,语及恒额长叹”;小儿允怒奉召,还催他离家上路,以早日“事君”。罗钦顺的母亲生平不详,只知道她姓曾,并先于其父29年而亡,身后曾封赠“孺人”,“恭人”“淑人”等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