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罗氏源流概述
罗先骥 发布时间:2016-06-07
娄底市辖原湘乡、新化大部,安化南部及邵阳东北小部地域,分置市区(娄星区)和涟源、双峰、新化、冷水四四县市。罗氏十余万人,主要是崱公之后。
第一节 娄星区和涟源罗氏
娄星区原属湘乡县;涟源是一九五二年以原湘乡、安化、新化、邵阳相邻地域新置县,后为市。罗氏有多支。
一、天衢支系
族谱载:崱公十三世孙,崱→达→皎→议→珣→贞→从→仕闵→师贽→咨谋→宽淑→汝登→天衢,字步云,(讳师积)。于前明景泰年间(1450-1457)偕弟天伦,由江西吉水秀川徙居湖南。天衢居湘乡县城;天伦居邵阳。天衢传至七世孙国中,则由县城分居派衍皤鸟山、颜湖冲、柳河冲及雨寨山双林等八个自然村,称“娄底罗氏”。至十一世光字辈,派衍不照、遐、登、得、容、科六支:前五支均居娄星区之涟滨、百亩、大科等乡;光科一支居湘乡涧山南岸和娄星区之西阳镇白鹭湾。派衍二十二代,2100余人。亦有扩居涟源珠梅20人、湘乡墹山10人、南县十二人,至于远迁江西、四川、贵州等地者,民国时尚有联系,其现况失考。 经查吉水秀川谱之汝登生师皋、师夔、师积三子:师皋、师夔有后代均居原籍;师积字舜辅,其后无世系,而非天衢也。再者汝登胞弟翔登之曾孙履道,生于元大德元年丁酉(1297)。若天衢讳师积,至明景泰己二百余岁,岂能徙居湘乡,则天衢显非师积也。该族认汝登为祖,系因寻根心切,甘效汾阳之拜,实不可取也。
派行:旧班序 天开文运华京国,一仕宏先肇善良。
万世永隆金玉贵,章程炳蔚作半光。
旧班序 祖泽来江右,宗支茂楚湘。传家延令绪,积厚庆绵长
新班序 学政里仁美,前进子路通。诗书礼乐修,新明孝德崇。
二、邦珑支系
履道四子邦珑,号润海,行四郎,生至元元年乙亥(1335),配刘氏生庆成、庆珍、庆玉、庆善、庆珠。明洪武初年,由邵阳东乡大树下(今属新邵壕塘),分居邵阳三溪六都罗家坪,(今涟源白马镇罗家坪)现其子孙住罗家坪约3000人,双峰洪山殿800余人,娄底市区40人,邵阳市区500人,新邵约1000人,其余散居各地约200人,本届未入谱者约1000来人。
派行:成房派行 道邦庆以福,应志永添祖。兴宗忠良朝,世代安康定。
福江派行 道邦庆以福,玉龙乾廷朝。政仲世应荣,昌耀安邦定。
塘湾福龙派 道邦庆以福,应添玉秀文。兴仁宗国正,世代安康定。
福万派行 道邦庆以福,应志广永金。添正国星玉,斗定忠元坤。
珍、善二房最后两字为“长春”,罗家坪福为房最后两字为“兴隆。”
三、世河支系
履道七子邦彪→游梨→梦仁→世河,明天顺年间(1457-1464)由邵阳长阳铺徙居涟源伏口。笔者曾数次走访伏口,未闻有其后裔。
四、仕德支系
安化仕德后裔派衍蓝田,今涟源市城区。
五、仲三郎支系
崱•仕阐→师仪→璋→琛→少三郎→德辉→鉉→荣卿→山云→明远→季中→允超→奎光为崱下二十世孙,于宋宁宗嘉定八年乙亥(1215)由江右迁寓安化竹排门,居南路田心→璞→夳郎→万七郎→千五郎→永六→福三郎→德一→仲三→辰柏出生于元大德八年甲辰(1304),公原住田心,守成而兼创业,广有田庐。以田心所有之基业,分与麒、麟、贤、泰、熊五子,以伏口之基业,分与幼子斌。梦斌公字隆远,为迁伏口之始祖。现其后裔居伏口1300人,林家村1300人,樟柏村1200人,彭家村600人,柏家300人,其余散居各地者约1000人。外迁:辰柏公十三代孙廷杨迁陕西平利黄土崙竹鸡坝,柏公三代孙文忠徙四川。 族谱载奎光为崱下二十代孙,其生卒年月显然与实情不符,秀川谱称崱公生于唐懿、僖时,约在公元八百七十年前后,以惯例三十年为一代,则奎光当生于一四七零年。而族谱称其一二一五年由江右迁寓安化竹排门,这显然有悖常理。奎光至辰柏为十代,按常理当生于一七七零年前后。族谱对历代年号似乎知道很多,然而对祖宗的生年岂能不知。故奎光之上源,虽与吉水庙前宣茂家所藏嘉庆十二年之《秀川罗氏族谱》相符,然其所列各代之生庚,若非虚构,即冒认罗崱为祖也。
派行:老派语 辰孟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
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材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
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
从“贤”字起,齐新派“焕”字,新老派并取,至“拔”字后专取新派。
六、人物:除参阅湘乡、安化罗氏人物外,另有六人。《湖南通志》载有举人和荐举各一人。
1、罗嘉秬:字芸皋。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拣选知县。少颖悟,六岁解对。偶有客过,而戏之曰:土也是地。即应曰:水可成河。咸惊异之。及长,善事父母,色养无违。亲殁哀毁,骨立啜粥。百日即葬,庐墓三年。友爱诸弟,训迪成名。主教涟滨,多所造就。罗泽南延往江西,参佐戎幕,未几以疾卒。
2、罗嘉穱:清代庠生。荐举蓝翎同知衔(五品)湖北知县,署光化县知县。
3、罗长裿:字申田。娄星区白鹭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七品),损升道员(四品),发江苏,改四川。赵尔丰督川边军事,长裿在幕府多赞画。宣统二年庚戌(1910),简(选)驻藏左参赞(三品),驻藏大臣联豫以兵备任之。会阅新调川军,以哗嗓故,与协统钟颖有隙。且核钟颖入藏军资用浮冒,汰二十余万,钟颖益嫉。三年(1911)五月,钟颖率师征波密,战屡挫。长椅驰往,夺其军,得钟颖失机状,方激励军士规进取。而军多会党,气嚣甚,长椅驭将又严。及秋,内地变作,军在藏者遽变,掠长裿私宅,波密军继之,执长裿,屈辱之。偶得脱,自投崖下,未死,复曳之起,卒被戕。长裿之死,钟颖实阴嗾之。后家人诉得实,置钟颖于法。——《清史稿》、《湖湘文化大辞典》。
4、罗輈重:(1889-1950)字春驭。长裿子,现代教育家。一九一五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教育。一九二零年学成归国后,几次拒绝国民党政府聘请,一心在家乡办学。捐其祖居及家产,创办“陶龛学校”。认为欲救中国,须从改革儿童教育入手。为 “陶龛学校”题“血性”二字作为校训,认为教师学生要有磨血、呕血、耗尽心血的决心;提倡对儿童进行诚实的品德教育。为照顾贫苦儿童入学,该校设立了“工读生”制度,用半工半读尽量接收一些贫困子弟免费入学。学校还附设了“求实”小学,专收贫苦人家子弟,学生年龄不限,免费供应课本,实行两年义务教育。此外,还附设了师范班,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师。——《湖南省志》、《湖湘文化大辞典》。
5、罗 云:(1900-1968)字云清,号昌闺。涟源白马镇罗家坪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攻打长沙战役、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晋西北新军保安司令部第一支队参谋长、第三支队队长,暂一师第三十六团团长,八路军第十八兵站生产科科长,八路军留守兵团教导第一旅一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黄河河防和肃清匪患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二十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建国后任湖南军区零陵军分区、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一九五五年授予少将军衔。——《湖湘文化大辞典》。
6、罗君强:(1902-1970)又名光治,号别庸生、健生。娄星区人。伪军将领。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一九二五年脱党。同年入上海大夏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后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教官、军事委员会武汉、南昌、重庆行营秘书处、待从室秘书,军委会办公厅秘书处少将处长,参与围追堵截红军。抗战爆发后,与周佛海等鼓吹“亡国论”。一九三九年投奔汪伪集团,历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兼中央党部副秘书长、江伪政府边疆委员会委员长、中央税警总团中将团长、司法行政部部长,安徽省省长兼保安司令,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代理市长、警察局长。抗战胜利后,一度被国民党政府委为上海行动总队副指挥,后迫于舆论压力将其逮捕,判处无期徙刑。一九六零年向人民政府表示接受改造,获准保外就医,一九七零年二月病死于上海监狱。——《湖南省志》、《湖湘文化大辞典》。
第二节 双峰罗氏
原属湘乡县。一九八七年普查罗氏15700余人,居第十六位,主要是上湘罗氏。
一、上湘罗氏
始祖季一郎以武功擢千户,世居泰和。族谱云:“壬辰旧谱首图以仪真公为冠,访泰和宗盟,均祖崱公,念庵、一峰诸先正,谱序曾无一言及仪真公者。解缙《西山源流序》提仪真公为一篇主脑。传疑迄今,兹不敢远引攀附,恭书‘豫章郡泰和宗派’七字为纲领,本苏子谱所可知之旨,断自季祖”。季一郎→华八郎、华十三郎。华八与华十三于洪武初自江右携室来楚,屯衡城易赖街瓦子坪→天琼,字赐宴,号凤阁,生于元至正十八年戊戌(1358);华十三郎之子天琳,字赐松,号凤梧,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于明洪武后期复由衡州徙居今双峰湾洲,称“湾洲罗氏”。季九郎之孙,华五郎子文明,字凤翔,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1363),明洪武后期由江西泰和徙居今双峰台洲,称“台洲罗氏”。两房同时徙居湘乡而合谱,统称“上湘罗氏”,后又分开。华五后裔居桥亭,台州现有8000余人,石牛乡马鞍一万有奇,外迁衡山金溪(原名金兰坪)数千。 吉水秀川谱载有:崱→达→皎→议→珣→贞→从→仕闵→师贽→咨谋→宽叔→尧登→天保→季五(郎)、季六(郎)、季七(郎),其年代亦与季一郎、季九郎相近,季一郎和季九郎似是崱公十四世、仕闵七世孙。季九郎之先世由吉水徙居泰和,与季一郎之后因外徙不知所之而秀川谱漏记。否则,父子两代同为季某郎和华某郎,是乃巧合欤?存疑俟考。
外迁:惠宪、惠滔二公,因湖南洪灾,于雍正年间,由湘乡县永丰礼(里)二十二都天子坪,迁四川东乡县(现宣汉)前江河德安礼(里)十三甲高梯子,(今宣汉平楼乡)现后裔在平楼乡居首,派衍至龙观、东安、赤溪、五宝、黄石等乡镇,人口数千。
派行:华文必才贵,恭宽信敏惠。圣光如日拱,嘉庆兆长延。立德惟忠厚,
笃诚在祖先。泰和敦本基,湘楚广彞传。余庆垂千载,由来诗礼绵。
派行:季华嗣志永,景星再良圣。光如日拱嘉,泽兆长延立。
德昌其后登,兴庸道自光。贞元开至美,克孝广彝传。
二、道贤支系
道贤(履道)四子邦珑→庆珠→以理→福万,明景泰年间(1450-1457)由武冈一都龙江乡兴隆庙,徙居洪山殿,派衍800余人。派行:道邦庆以福,应志广永金。添正国星玉,斗定忠元坤。道贤六子邦凤之二子必齐→太贞,明永乐后期(1414-1424)由邵阳徙居铜梁,派衍井字、荷叶、沙塘等乡镇;邦凤之三子必琴,明永乐前期(1403-1412)由武冈长溪乡郭村团(今邵阳县黄亭市),徙居三塘铺之八湾麻田。派衍八湾、甘塘、青树坪相思桥、鹅公坪、涟源增加乡斜塘等地,共约1500余人。
派行:道邦应梦良,忠庭福贵兴。荣华世代有,万载永吉昌。
三、承珊支系
平康后嗣承珊,明嘉靖年间(1522-1566)偕兄弟由广西梧州徙居金田官冲,派衍于金田、马鞍等乡。
四、尔瞻支系:
衡阳北乡集兵镇栗北罗氏尔瞻之五世孙,有衡阳播迁荷叶镇桂华树、连盟村、石塘村等处。共约1600余人。
五、人物:除参阅湘乡罗氏外,《湖南通志》载有八人。
1、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双峰湾洲人。清代理学家,湘军将领。幼年家境贫寒,年十九以授徒为生。咸丰元年辛亥(1851)由廪生(提供膳食之生员)举孝廉方正(制科名目)。其学以宋明理学为归依:宗张载而著《西铭讲义》;宗周敦颐而著《人极衍义》宗朱熹而著《小学韵语》、《姚江学辨》。严利、义之闲,穷阴阳之变;旁及州域形势,百家述作,靡不研讨。著有《读孟子扎记》、《周易本义行衍言》、《皇舆要览》等。以程朱理学之正统观点进行辨学:尊崇朱熹理学;排斥王阳明心学批判佛、道之教。
咸丰二年壬子(1852),太平军入湖南,泽南在乡与弟子倡办团练。曾国藩说:“湘中书生多拯大难,立勋名,大率公弟子也。”三年癸丑(1853),应曾国藩召,率团勇至长沙组湘军。此后两年内,或率部出省解江忠源南昌之围;或在省内桂东、衡山、永兴等地镇压农民起义。咸丰四年甲寅(1854),与提督塔齐布军攻陷岳州,进占城陵矶,升知府(从四品);八月攻占武昌、汉阳等地,授浙江宁绍台道(员,四品),加按察使衔(三品)。咸丰五年(1855)春,进攻九江、湖口失利,后攻占弋阳、广信、德兴、浮梁、义宁等地,加布政使衔(从二品)。同年九月率部再次谋取武昌,企图从上游制九江之命。咸丰六年(1856)三月,在攻占武昌时被太平军击伤,因伤势过重而亡。照巡抚(从二品)阵亡例从优议恤,谥忠节,三年后特旨加云骑尉(五品)世职(父子继承官职)。——《清史稿》、《辞海》、《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湖南通志》、《湖湘文化大辞典》。
2、罗兆作、罗兆升:清咸丰八年以父泽南殉难湖北,特赏举人。
3、罗泽春:清荐举通判(六品)。 4、罗泽湘:清花翎总兵(二品)。
5、罗泽芹:清蓝翎总兵衔副将(从二品)。6、罗泽祥、罗泽泗:清参将(三品)。
第三节 新化和冷水江罗氏
原为新化一县。新化罗氏一九八八年普查62900余人,居第三位。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建珠公总祠于县城青石街,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新化《罗氏通谱》记有八支,一松、云飞合为一支。除梦旭、朝富、学政三支和云飞房下之天富属今新邵罗氏外,今新化和冷水江罗氏尚有一松、云飞、尚敬、高清、茂德和海公六支。此外,还有刘罗氏汝祥也。
一、一松支系:永宁始祖一松,讳章,于宋哲宗年间(1086-1100)率子彦一、彦二、彦三,由江西泰和木马村圳上金仙庙梅子岭,徙居新化乌石(另说是横阳山拓木岭)。彦一分居多处后,方定居永宁乡之沧溪。彦一传至7世孙朝觐,其长子堂卿仍居沧溪;次子少卿往罗洪(今属隆回);季子明卿徙居益阳关王峡。堂卿之孙东甫则定居永宁(宋代乡名),其子嗣甚繁,除聚居水车、文田(茅田)和隆回之罗洪、高坪等乡镇外,尚有徙居邵阳、武冈、洞口、城步、溆浦、辰溪、麻阳、沅州(今芷江)、黔阳(今洪江)、古丈、龙山、益阳、安化、湘乡,以及四川、重庆、广西、湖北等地者;彦二派衍于油溪、白溪、琅塘、辇溪、横阳山、柘木岭、太平铺等地;亦有徙居溆浦、武冈、城步、新宁和四川、广西者;彦三派衍于冷水江之鸟山巷、连溪等处,亦有徙居桃源和湖北、重庆、贵州等处者。一松之上源世系:一是族谱载有三说,混淆紊乱,相互矛盾,无一置信。二是新化《罗氏通谱》称一松是崱公之孙,达公之子,讳皎,原讳章,极为荒谬。三是益阳、宁乡一松房合修谱序则云一松乃崱公8世孙、珣公下3世孙。而秀川谱珣下3世孙无名一松或章者;珣公11世孙虽有一名章讳仲文者,然其只生一子昌元,出家为僧,显非一松也。四是益阳大水坪一松房谱称一松字章遵,号顺恒,吉水人,而《豫章罗氏大成谱》载珠公41世安庆,其子学政生顺德、顺恒,顺恒生于南宋绍兴丁丑(1153),子为子成,与一松之上源和子嗣不符,其生年亦有异。 五是另有谱称,贞→爽→一松、二松,秀川谱则为:崱→达→皎→议→珣→贞→爽→仕文、仕术、仕衮、仕扆,故亦非也。然而泰和族谱,北宋时罗氏全是崱系超、延、达三公之后,而皓公、延公之后有与一松上源相似之名讳。但一松究为何人之后,仍有待考证焉。本世纪初曾往泰和询访,其古今地名录全无木马村圳上金仙庙等的地名。但宋熙宁四年(1071)分泰和的诚信乡六堡与龙泉县(今遂川)置万安县。在万安有地名圳上,一松是否此圳上人欤?族谱载一松于北宋建隆二年(961)率子彦一先徙居邵阳九都冲,因天旱无收,两年后复徒新化,曾在县城南门西石桥创立铺房二十四间。然而迟至宋熙宁五年(1072)始置新化县,县治在白溪白石坪,20多年后之绍圣时(1094—1098)复迁今县治。岂能在130多年前在县城创立铺房?因而显非建隆二年徙居新化矣。而一松7世孙朝觐生于南宋开禧丁卯(1207),朝觐7世孙原吉、原禄、原寿,分别生于元至元丙子(1336)、明洪武辛酉(1381)、明永乐庚寅(1410),则21-33年一代;一松至朝觐长达50多年一代,因而应是哲宗年间徙居新化。则一松至朝觐26—30年一代,至原吉、原禄、原寿23—32年一代,合乎常情。再者,朝觐之三子明卿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迁居益阳,亦足以阐明一松率子非在北宋建隆二年迁居新化矣。也许是干支纪年将宋元丰四年辛酉(1081),误为宋建隆二年辛酉(961),待考。派行:永宁、罗洪、横阳山、鸟山巷等处老派:思一彦元千,洪关朝卿惟。甫叔仲原必,子政廷文时。应学民其光,启楚永世承。 乾隆时续增派:教崇忠孝,治尚宽平。运逢庆盛,代沐昌荣。敦诗习礼,毓秀储英。克遵祖训,远振宗声。隆回华溪、易家塅老派:甫叔仲原必,政子景万友(文)。时天大士永,安朝国民承。乾隆时续增派与前同。各房用至“平”字止,接用通谱派行。
本支系外迁者众多,扩迁本省者详见各县市支系,远徒外省、市、区者概述之。(1)、一松→彦一•堂卿→惟远→东甫→仁叔→华仲→原富→必才→子旺,后裔聚居文田。子旺→政辉→琇三裔,分别徙居四川安县白塔坝基塔水 场;罗江县(治今德阳市东北罗江镇)河村坝郭家沟。(2)、政辉→埔四6世孙民慥,清雍正时遵例移民四川。是否民恺徙居遂宁县西路忠诚里八甲冉家湾,未详。(3)、政辉→玺五9世孙启鸿,徙居四川襾阳州(县)偏岩子。(4)、政辉→珪珪七7世孙其畴,清康熙时移民重庆,卒葬巴县,为迁蜀旺族始祖。后季子光耀随母邹氏徙居潼州府三台县治南之李荆(金)沟。生子启龙,偶在池塘淤泥下发现和挖出累累黄金白银之物,由是大富。肥田沃壤遍一县,故当时有“罗半县”之称。启龙季子楚盛,世称锦山先生,性慷慨,好义举。尝独力重修潼川府文场二十二间。又修改寨金山石盘寺,并创修湘江书院十余间,共耗白银一万二千余两。并延请名儒主讲书院,藏书2万余册;特置学田,以供师生薪俸、灯火之用。(5)、政辉→柯十裔,徙居贵州安顺县。(6)、华仲→原福,分居楼下。原福•子良•延瑄•学成4世孙光裔、光冕兄弟;光映、启龙父子;康熙时分别徙居川中安县和川北绵阳县。(7)、学成5世孙启序、启池、启芳、启哲兄弟;启宫;和6世孙楚爵;清乾时分别徙居湖北郧阳县;川中安乐县;广西罗城县;和广西龙胜县。(8)、延瑄•学宏之子其袂、其袣、其衯,清康熙时徙居四川青神县。(9)、学宏5世孙启庆裔,清乾隆时分别徙居广西兴安县道安坪;富川县白面楼;和恭城县南园大岭等处。他如学器、学恂、学澄裔,徙居广西、四川者亦多。(10)、子良•延柯7世孙其照裔,清乾隆时徙居四川襾阳州,派衍偏岩子、葛家坝、二洞沟、楠沟子、大江里石家沟等处。(11)、原福•子清6世孙应轸裔;应慈裔;应馗裔;清乾隆时分别徙居川北中江县;川中遂宁县分水岭化龙湾;和遂宁县铜鼓沟小龙寺等处。子清7世孙学愫裔,亦多徙居四川。(12)、子清8世孙民汤裔,徙居川南泸州泰仪乡石龙咀水槽沟,和叙永县军粮府忠义里张施二村等处。(13)、子清7世孙学台之5世孙启祖、启珍,清乾隆时徙居广西龙胜县,分居大罗乡鸡爪村等处。(14)、华仲→原禄裔,分居坪上和白沙坪。原禄10世孙民梅三子,民圣二子,和9世孙学书之孙其高、其豪、其亮、其生、其晚等,清康熙时先后徙居四川;清乾隆时,民掞率三子徙居四川成都、安县、中江县等处;清嘉庆时,12世孙光地率子启贵徙居广西义宁县(今并入灵川等县);光炌裔则徙居广西龙胜县。(15)、东甫→义叔,分居张家坊。义叔10世孙应邦裔,清康熙时徙居四川永州坝(?);义叔12世孙民俊四子,及13世孙其昆裔叔侄7人,均徙居四川;清乾隆时民绅、民绶裔徙居四川;清嘉庆时永随徙居广西兴安县。(16)、东甫→礼叔→荣仲→原寿→必智→政瑄→子贤→景海→万宪之孙天纶子孙和天宾,由邵阳东路西平一都龙须塘分别徙居四川罗江县和江西万安县;其余徙居广西和贵州者亦甚多。景海→万宪→友怒→时任→天恒→士祯→良贵,清乾隆六年(1741)徙居四川三台县南路丰饶乡肖家沟;但三台谱原寿之上源误为“惟远→魁甫→荣叔”,万宪误为万选;该房徙居志中无徙居三台县者,但时该房派行;然而新化云飞•魁甫房则有多人徙居三台县。(17)、东甫→智叔13世孙其禹;15世孙孙启秀、启奇、启高、启岳、启华等;分别于明末和清乾隆初年先后由高坪(今属隆回)徙居四川;16世孙楚顺,其子永福、永贵徙居陕西;17—18世永加、世嶐徙居贵州。(18)、朝觐次子少卿,分居罗洪(今属隆回)。其9世孙政简、政礼,明末徙居贵州;14世孙学儒裔,及15世孙民济之三子与民绥裔,清康熙时均徙居四川;16世孙其纶,清康熙时徙居四川永川县(今属重庆市)乐善乡张家湾徐家坝;其秀裔有兄弟5人,清雍正时徙居四川;17世孙光楚裔,清乾隆时徙居贵州思南府(今思南县)秦家坳;学思之4世孙“光”字派有4人,“启”字派25人,徙居四川和云南、贵州、广西、湖北;19世孙楚注裔,清嘉庆时徙居四川资州(今资中县)骆驼湾;18世孙启思、启贵、启寄裔,徙居贵州;启才裔徙居广西恭城县北洞;启御离和21世孙世恩之4子,清道光时分别徙居湖北和四川。(19)、此外,早在明代,彦一房即有多人扩迁溆浦,清康熙八年(1669)由溆浦徙居四川资阳县东乡孝顺里(今新场乡南木沟)之应相,是彦一19世孙;徙居四川蓬溪县道姑庵罗家沟和遂宁县赖家洲之“民”字辈罗氏,是彦一21世孙。(20)、彦二20世孙学舜之4子,明末徙居川中安岳县王家沟;23世孙光培,24世孙启佳裔,和25世孙楚寅,清嘉庆时分别徙居广西灌阳县盐田园阔木魚山,湖北樊城(今襄樊市),和广西柳州融县(今融水县)思官镇大户江九果山。(21)、彦三23世孙光武率4子,于清康熙时徙居四川壁山县(今属重庆市);26世孙永 瑄之5子徙居湖北施南县(今宣恩县);24世孙启孔之3子和28世孙承运3子,清乾隆时分别徙居湖北襄阳和贵州思南县。
二、球溪云飞支系:崱公5世孙,崱→达→皎→议→询→云飞,字元秀。江西泰和人,性好游,足迹不一其地,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定居新化之球溪渡头(今冷水江市禾青镇)。传至7世孙万山,生魁甫、通甫二子。魁甫之子四翁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分居洋溪周家园(今冷水巷);四翁次子仲华,其四子天富于元初分居百宁(今新邵坪上镇黄珠村),八传至朝聪,又移居山溪重阳渡杨家冲(今坪上镇罗桥村)。洋溪四翁长子仲荣房,除分居派衍新化和冷水江各地外,又有徙居隆回、邵阳、武冈、洞口、城步、绥宁、溆浦、黔阳(今洪江)、芷江、凤凰、泸溪、石门、益阳、沅江、安化、宁乡、湘乡、长沙、江华、道县,尚有远迁四川、广西、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地者;通甫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分居鼎溪。其后裔除世居新化者外,亦有外迁冷水江、安化、宁乡、益阳、桃源、武冈、洞口、隆回、新宁、绥宁、东安、江华、道县,以及远徙四川、重庆、广西、湖北等地者。云飞→卿→唐仲→从庆→应辅→千义→万河→升甫,南宋端平二年(1235)分居油溪。今新化、冷水江、新邵三处达13800余人。云飞之上源世系,洋溪四翁房明万历一修谱断自云飞;清雍正二修谱为:崱→达→皎→议→遵→元→先→徽→安世→彦升→景亨→询→云飞,与秀川谱世系全同;清乾隆三修时与永宁合谱,以云飞为一松之孙、彦一之子;嘉庆时四修,洋溪族人有异议,谱又分修,仍以云飞为崱公13世孙;至民国三十二年新化《罗氏通谱》又合二为一。但据秀川谱载:云飞六世祖徽公则生于皇祐五年(1053),曾祖彦升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则云飞岂能在皇祐年间定居新化球溪?况且秀川谱之12世询祖下有附注:“按文恭谱,询下未载(世)系。”故云飞显非此12世询祖之子。然而秀川谱又有附注:皎生议、训、诩、让、詠、询六子。此4世询祖下亦未载世系,皎祖卒于宋开宝二年(969)。则云飞应是崱→达→皎→询之子,生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游寓襄阳、巴陵、安乡、湘潭、益阳、武冈、邵陵等地后,方于皇祐年间(1049-1053)已40余岁时定居新化球溪焉。或曰 “钟记”云:皎公六子而无吉水中山罗氏讚公之记载,显然记载不实或失详,询公有无后嗣,秀川多种族谱均无记载,故云飞系询公之子,纯属无据的推断,不可信也。然而“钟记”100余年后,沂公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据白竹寺“功德题名记”云:皎生让、诩、议、训、赞、遇六子。则将詠和询分别改为讚和遇,讚生一子名亮,繁衍于吉水;遇或询外迁泰和。云飞乃此4世询祖之子,符合其迁居新化之年代。况且明嘉靖元年(1522)“洋溪老谱手录云:南宋理宗时四翁公存谱一卷;其子仲荣亦有遗训曰基祖云飞原系洪都太(泰)和人。其时距云飞迁新化100多年,存谱和遗训足可置信,从而显非纯属无据之推断矣。派行:洋溪仲荣、鼎溪仲一房:飞卿唐从,应千万甫。翁仲孙子,文友永(景)秀。万民(延)—(朝、宗)天(可、嘉、尚、光、正、我、添),大(琼、枢、好、梦、体、楚、以、泰)士(日、焕)学(服、德、佩)隆(再、逢)。科甲联元(登),下接映。学隆科甲,治尚宽平…… 仲二房:云卿唐从,应千万甫,翁仲十义。子政九益添,必得志永朝。廷正文时映,学隆科甲,治尚宽平。 仲荣、仲一房用至“宽”字止,仲二房用至“平”字止,皆接用通谱班派。
本支系亦有众多远迁外省、市、区者:(1)、云飞•四翁→仲荣→仁孙→子良→文聪→友信→永才→秀儒→万玉→民珊→一靳→天环→大青→士任→学善,生5子,康熙时俱迁居四川。(2)、子良→文秀→友铨→永高→秀继→万愈→民望→一凤,其7世孙科运、科浩,迁居湖北襄阳,科跃迁居贵州清镇县,科原、科清迁居湖北竹山县白鹤口;民望→一雁,其8—10世孙甲祚、联榜、元成等,迁居广西资源县梅溪口;,其一雁裔之“学、隆、科、甲”字辈4代,亦有迁居贵州铜仁平头司大坪场和湖北襄阳;万愈→民牧→一豸→嘉言→好察→士仁,生6子,康熙时由淑浦瓦窑坡俱迁居四川。(3)、秀继→万忠→民重→一芝→天行→大武→士儒→学亮、学康、康熙时迁居四川;万忠→民守→一英→天保→大景,清初迁居湖北潜江县化家沟;秀继→万思→民爱→一来,其4—6世孙有迁居湖北襄阳和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市)。(4)、秀继→万愚→民生→一玳→嘉调裔,多迁居广西资源县瓜里乡柳棋岭与梅溪口一带,嘉谕裔迁居四川三台县,嘉谊裔多迁居云南昭通府(今昭通市)分防大关、盐井坡、老鸭滩等处;民生→一琉→天照→大乾→士瑞→学忍,迁居湖北襄阳;一琉裔有迁居广西桂林;万愚→民悦→一品→光世→斗枢→士梓→学元,乾隆时迁居湖北;民悦传至8—9世孙“科、甲”字辈,多有迁居四川和广西,传至10—11世孙“甲、联”字辈,有迁居陕西镇安、紫阳、旬阳等县;万愚→民悌之5世孙士峄,其子学仪、学度俱迁陕西紫阳县。(5)、秀继→万意→民仰→一相裔,万意→民亨→一萊裔,俱迁四川;万意→民康之5世孙士倜、士傥、士愈、士怒、士金、士儒、士杰等,康熙时迁居四川;季继→万志裔亦远迁四川。(6)永高→秀结→万宪→民和→一鼎→天威→大位→士秀→学揆,其侄隆习迁居广西忻城县大塘墟,学揆之孙科易裔迁居贵州遵义召百渡;另有学富裔迁居湖北襄阳、贵州、广西忻城大塘墟,学任裔迁居四川江安县近城乡两河口,学文裔迁居四川泸州小市。(7)、文秀→友兴→永洪→秀球→万年,其4世孙尚元裔,乾隆时迁居广西;秀球→万春→民纪→宗仁→尚贤裔,乾隆时多迁居四川;万春之9世孙科会、科舞迁居湖北襄阳,10世孙甲盛迁居陕西;万春4世孙尚仪,康熙时迁居四川泸州江安县二龙口。(8)、永洪→秀銮→万胜→民绮→可冠,其6世孙科宾、科贤兄弟,乾隆时迁居四川三台县;“科”字辈亦有迁居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光化县老河口(今老河口市);万胜→民绸→宗光→可展→涣枢→士晋→学茂→隆曜,可展→介枢→士定→学元、学亨、学利,宗光→可让→含枢→士琳,与其子学功,万胜→民绪→宗先→可袧→旦枢→士珍→学明,均于乾隆时迁居四川;可让→云枢→士荣→学赐,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旦枢→士玫→学智,雍正时迁居湖北襄阳;民绪→宗侃→可瞻→炳枢→士贤、士资,康熙三十二年迁居四川;民绪→宗元→可锦,其5—7世孙“隆、科、甲”字辈,有远迁湖北襄阳、竹溪、竹山县,四川三台县,云南广南县等处;秀銮→万鹏,其4世孙可冕、可衣裔,多迁居四川,亦有迁居陕西旬阳县;可嘉裔多迁居陕西,亦有迁居广西和贵州。友兴→永魁,其孙万钰之4世孙天和裔,俱迁居湖北襄阳;万岳4世孙天华裔,有迁居广西恭城县。(9)、文秀→友清→永泰→秀南→万圭→民资→一墀→光袭→参枢,其3世孙学行、学衢子孙,远迁四川;其学瑀父子迁居陕西山阳县;学连、学琳裔俱迁四川泸州;学炳、学曜、科昕等先后迁居湖北谷城县;参枢6世孙甲伶、甲儒迁居贵州;甲仪迁居广西永福县。(10)、友清→永厚→秀轩→乃瑶→民科→一鸣,其6世孙隆煊、隆耀、隆煜、隆章,和7世孙科达、科选、科遴、科述、科遇、科远、科近等均迁四川;秀轩→万辑→民秩→一韬,其4世孙士茂父子兄弟,康熙时迁居四川荣县来苏乡五保镇黾蛇咀佘家坳;万辑→民稼→一诗→光文裔,亦有远迁云南广南县和四川;一诗→光奇→道枢→士翥父子,乾隆时迁居四川……白洋湾;永厚→秀轧→万合→民俨→一梧→光登,其孙士彤、士影、士愈、士慜、士慰、士勤父子兄弟,康熙时迁居四川;一梧→光表,其5—7世孙隆泽、隆澜、科佳、科顺、科叙、甲志、甲意等,分迁广西、陕西和湖北襄阳;隆铭、隆越子孙,迁居四川者亦多。(11)、子良→文智→友文→秀琥→万升→民祥→一伊→嘉元→大舆→士冀,及其学首、学合兄弟,大舆→士俊,嘉元→大珂→士昱→学韩→学朝、学苏、学海,大珂→士翠→学元,均于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大舆→士明,与其子迁居四川。(12)、友文→永衡→秀昭→万善→民阜→一国→天官→大养→士正→学梓、学海、学树,一国→天宝→大敦→士耀→学淋、学滔、学浚、学进,均于雍正、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大养→士大→学梯,则迁居湖北竹山县。(13)、文智→友祖→永邦→秀敇→万吉→民泰→一烈→天命→楚壁→士琦→学诗、学开、学闻、学问,一烈→天道→煜枢→士晋→尚学,与其子逢荣、逢里,均于康熙时迁居四川;永邦之11—12世孙科馥、甲耀、甲秉等,乾隆、嘉庆时先后迁居湖北襄阳;甲滚、甲辛于嘉庆时迁居广西恭城县。(14)、永邦→秀整→万桥→民治→一信→嘉富→大秀→士析,率2子,民治→一化→嘉俸→大权→士忠→学昆→隆正,均于乾隆时迁居四川;嘉俸→大松→士考→学仕之子,一化→嘉俊→大梓→士炜→学阳之6子,均于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一化→嘉杰→大学→士琼、士卯、士辛,康熙时迁居四川。(15)、文智→友鉴→永绸→秀瑞,其6—7世孙大先、大吉、士珉、士珙等,康熙时迁居四川;士门次子学行迁居广西。友鉴→永锯→秀璁→万通→民纬→一筐→天梧→大识→士芬→学荔、学电、学霁、学需,一筐→天桐→大贵→士熹→学沛、学沐、民纬→一筪→嘉柏→大捷→士初→学杰、学烈、学熬、学同,均于康熙时迁居四川;万通→民绋→一篚→天栋→大义→士腾→学仓、学择、学汤,乾隆时迁居四川;天栋→大慧→士起、士凤,康熙时迁居湖北襄阳。(16)、子良→文俊→友铭→永吉→秀玎→万止→民葵→一伦→天旆→楚贵→士宏→学济→隆礼(观周)、隆桥(仰之)、隆椒(盛庵)、隆栋(国安),乾隆时迁居四川;士宏→学渎→隆相,乾隆时迁居贵州;秀玎6世孙大藟、大卢,康熙时迁居云南;秀玎10世孙科旭迁居湖北襄阳。永吉→秀迪,其10世孙科福、科寿等迁居广西;永吉→秀彪→万沧→民倚→一正→天柱→大受→士含→学红,天柱→大爱→士经→学裙,大爱→士纶→学礼、学乐、学射、学御、学书,一正→天栋→大友→士琬→学新、学翊,均于乾隆时迁居四川;秀彪8世孙学安、学敬,与10世孙科秩、科秋等迁居湖北襄阳;学微、学政与9世孙隆江、隆湖等迁居贵州。(17)、友铭→永纲→秀龠→万古→民华→一交→天实→大耀→士琬→学纶→隆辅裔,士琬→学纲→隆轨裔,均于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学纲→隆辕裔则迁居陕西;一交→天宿→大德→士浮→学儒、学珍,天宿→大景→士班→学明、学新、学善,天宿→大灿→士荣,大灿→士华→学玉,一交→天浚→大辉→士烈→学星,天浚→大伟→士熬→学琥,与其子隆源,均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迁居四川;大辉→士勋→学章,士勋→学黄、隆首父子,大辉→士烈→学瑚、学琏、学珠,大辉→士羔,均于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18)、文俊→友宣→永宽→秀壁→万斌→民隆→一珂→天信→大亮→士络→学福、学寿兄弟,大亮→士经→学星→隆海、大亮→士纶→学书→隆成,均于乾隆时迁居陕西紫阳县;永宽→秀思→万来→民梗→一敏→天重→大纯→士作→学照,率子隆湖,与学略子隆禄等,乾隆时迁居湖北竹山县;学照胞弟学耀与子隆拔,则迁居湖北谷城县。(19)、友宣→永兰→秀礼→万襄→民魁→一忠→天爵→大杰→士章→学禄,康熙时迁居四川;万襄9—10世孙科衍、科庆和甲道、甲棠等,先后迁居湖北襄阳,9—11世孙科浚、甲福、联震等,迁居湖北竹山县坪口河;万襄→民解→懋→天毓→大定→士其→学丙,民解→一忍→天化→大衡→士讽→学禄,一忍→天伦→大彦、大禄、大寿,均于康熙时迁居四川。(20)、永兰→秀峰→万荛→民时→一琼→天益→大进→士理,康熙时迁居四川;一琼→天威→大规→士宏→学仰,康熙时迁居湖北竹山县;秀峰→万寿→民高→一和→天培→大节→士助→学善→隆仪,大节→士取→学仁→隆继、隆童,学义→隆盛,天培→大猷→士任,民高→一睦→天考→大萌→士序→学政;及其子隆孝、隆友,天考→大元→士周→学飏、学岚,均于康熙时迁居四川;此外,一睦→天赞→大国→士贯→学洛→隆治,以及科池、科随、科金等多人,迁居湖北襄阳与光化县老河口(今老河口市)。(21)、文宣→永川→秀袍→万绪,其6世孙士含、士柳、士疏、士张子孙,均于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秀袍→万绣→民合→一台→天圭→大训→士爵→学温,天圭→大礼→士庠→学佑、学信、学任,均于乾隆时迁居四川;士爵→学泗→隆接,乾隆时迁居广西兴安县瓦房店;天圭→大谟→士成→学沣、学油,乾隆时迁居广西阳朔县;万绣→民令→一禄→天扶→大儒→士臣→学周、学道,大儒→士登、士科,均于乾隆时迁居湖北襄阳;一禄→天抱→大武→士鸠→学桂,一禄→天振→大命→士念、士志,均于乾隆时迁居广西;另有学仪迁居广西义宁县(今并入灵川县),其子隆近、隆道迁永福县,后定居荔浦县;一禄→天抚→大兴,康熙时迁居四川。(22)、友宣→永辉→秀荣→万连→民旋→一敬→天怒→大教→士文→学光、学珑,乾隆时迁居广西;天怒→大致→士吉→学捷、学採、学茂子孙,多迁居广西永福县九龙塘、小崇江,和永宁县(治今荔浦县西北,已废)大坡塘等处;一敬→天意→大珍→士礼、士祧,雍正时迁居四川。(23)、文俊→友真→永溥→秀用→万卷→民愈→一青→天光→大连,康熙时迁居四川;万卷→民意,其8—9世孙科元、科农、甲英、联起等,迁居湖北施南(今恩施市);民意裔亦多迁居四川、广西者。(24)、仲荣次子寿孙,其子孙多有迁居川南泸州、纳溪等地。(25)、云飞•八翁→仲聪(仲一)→秀孙→子偲→文昭→友口→永口→秀口→万辅→民口→一文→天口→大寿→士忠裔,大都迁居湖北襄阳,亦有迁四川、贵州;万辅5世孙大值之孙学礼裔,俱迁居湖北竹山县对子河;7世孙学通裔,有迁居广西兴安县、四川南川县;学文子孙分迁湖北襄阳和四川安乐县;学迪、学选裔分迁广西灌阳、恭城、兴安等县;万庆之孙一庆、一潮裔,迁居四川安乐县同船坝;万珊之孙一阳裔,迁居重庆永川县。(26)、子偲→文纲,其7世孙一瑜子孙,多迁居陕西,亦有迁广西。(27)、八翁→仲谅(仲二)→十一郎→义四→子荣→政祥→九贞→益性→添隆→必成,其7世孙正孔之7世孙科浩、科清、科泽,迁居广西全州资源县瓜里乡梅溪口(亦说是白水村平滩);必成10世孙映违,雍正时率学倬、学信、学仕、学儒4子迁居重庆永川县;9世孙时仕之4子映贵,及11世孙学礼、学诗、学家,乾隆时均迁居湖北咸丰县清水塘,后隆德、隆兵及隆葵、隆光父子,亦迁此处;12—13世孙隆芳、隆泰、隆楚及科贵、科必父子,乾隆时迁居四川;科灼、科江则于此时迁广西,科九迁贵州铜仁府(今铜仁市)。(28)、政祥→九福→益澄,其10世孙文爵率子时忠、时教、时君、时臣、时信、时贡,康熙后期迁居四川;13世孙学煌、学炳兄弟及14世孙隆志等,乾隆时迁居四川或湖北施南府(今施恩市);14世孙隆义之子科辛、科贵,及16世孙甲元、甲友、甲方,则于乾隆时迁居湖北咸丰县清水塘。政祥→九翔→益明→添河→必球,乾隆时其11世孙学刚、学廉迁居湖北襄阳河口,学道迁广西;12世孙隆梅迁湖北竹山县,隆忠、隆信、科道父子迁广西永福县。(29)、子荣→政雷→九仁→益琦→添富→必海,乾隆时其10世孙映珍子孙迁居湖北鹤峰县张家凼;11世孙学道率子隆斌、隆星、隆斗迁居陕西;学易率子隆魁、隆福、隆盛、隆茂、隆喜、隆美迁居四川;学朋、学德、学光迁居广西兴安县流江源;学德子隆梅、隆梓再迁广西资源县。九仁→益亮→添泰→必崇,其9世孙时癸等于乾隆时迁湖北施南府。添泰→必昂9世孙时癸等;益亮→添凤→必缘, 7世孙正鼎子文葵等,康熙时迁居四川。(30)、义四→子华→政章→九敬→益税→→→添维,其11—15世孙映选、学成父子,学淡、隆富、隆华父子,隆荣、科国父子,映江、学勤、学俭父子,科礼、科乐与隆凤、隆念、隆虎父子,科礼、甲仁父子,学壁及隆星、隆宗、隆安、隆选父子等,均先后迁居广西;11—12世孙映洪与学元、学亨、学利、学贞父子,映汉与学唐、学虞、学夏、学商父子等,皆迁居广西全州;12—13世孙隆仁、隆礼、隆韶及学润父子迁居湖北;10世孙时河子映琳、映月,时珠子映全、映捷等则迁居湖北襄阳。(31)、九敬→益魁→添佑→必谅→德镛,其9世孙映星之子学宛(又名学聪)迁居四川遂宁县;9—11世孙映科父子及学修、罗亨等迁居湖北襄阳。九敬→益琦→添福→必通,其9—10世孙时俊与映满、映七、映细,和时德与映明、映志、映忠父子兄弟,康熙时俱迁居四川;11世孙学楚迁居广西。益琦→添新→必满,其11世孙学伟之4世孙甲昌、甲梁、甲元,迁居广西资源县梅溪口;添新10世孙时意,其子映球、映郎、映景,康熙时迁居四川;11世孙映能,其子学江、学福、学寿、学河、学谊等,迁居湖北襄阳;13世孙隆治,率子科元、科亨、科利、科贞,和隆江子科云、科善、科建等,迁居广西;15世孙甲葵、甲群、甲毅、甲纶,12—14世孙学纬、隆清,与隆辉子科松、科柏、科茂,和隆蛟裔,俱迁广西资源县瓜里乡梅溪口等处。(32)、九敬→益秀→添寿→必端,其12世孙隆顺、隆贤、隆起、隆康、隆厚、隆孝、隆弟等,乾隆时迁居广西;添寿→必海,其11—12世孙学诗、隆科、隆轩和学书裔,乾隆时迁居广西资源县瓜里乡梅溪口等处;添寿→必用,其11—13世孙学开,隆高父子,隆珍、学浩、学胜、隆贤,以及学礼、隆信父子,隆顺、科信等,则均迁广西,学规、学孝兄弟,和学球、隆顺父子,均迁居湖北襄阳,隆光和隆裕、科上父子,则迁居四川泸州;10—11世孙映禄及学鳌,康熙时迁居四川;12世孙隆源、隆江兄弟则迁居陕西紫阳县。(33)、九敬→益仁→添顺→必清,其9世孙时辰,康熙时迁居四川;10世孙映忠,生3子,均于康熙时迁居广西;11—13世孙学和与子隆刚、隆毅、隆讷,和隆光与子科瀚、科林、科儒,亦于乾隆至嘉庆时先后迁居广西。(34)、义四→子连→政珌→九偲→益珺→添聪,其10—11世孙孙时明、时朝,和映维、映福、映六、映元、映章,迁居湖北襄阳;时耀和12世孙学海迁居广西。
三、潮水铺尚敬支系:珠公51世、企生35世孙,珠公•企生→昌→智达→元祖→景义→万平→元晖→世义→志羲→尹集→有一→汉章→宏明→绍斌→周道→仪典→天人→学海→宗蕃→德盛→廷光→月老→成就→承祖→端方→朝臣→思亮→桂高→义翁→体诚→义立→显仲→八凯→曰良→尚敬,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明成化后期(1482-1487)携一子舜世,由江西清江之清泉(今樟树市义城镇清泉村)来新化经商,遂定居潮水铺,后命子回原籍奉祀祖祠。在潮水铺继娶唐氏,生子当世、秀世;再娶李氏,生子官世、宦世,后嗣居潮水铺一带,共3280余人。当世繁衍于新化、冷水江,亦有徙居武冈、新宁、城步、邵阳、江华、永明(江永)、道县、辰州(沅陵)、常德、华容、益阳、安化、湘乡。秀世后嗣迁居四川和湘乡。宦世后嗣徙居四川和广西。其后嗣未详。
派行:原定字派 思桂翁体立,显八曰尚世。绣以时国良,万代兴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籍常录。 使用字派“代”改“大”,“时”改“年”。用至“穆”字止,接用通谱班派。
本支系远迁外省、市、区而去向明者有201人,尤以四川、重庆达107人,其次是广西58人。(1)、尚敬→当世→绣文→以翔→时达→国用→良圣,其孙大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迁居四川(今重庆)巴县;乾隆时,4世孙兴全、兴翮迁居四川遂宁县,5世孙允曜、允升及兴霖7子迁居四川,允仁、允信、允伸迁居四川峨眉县,6世孙福弼、福玉、福崇等18人,亦迁居四川;4世孙兴爵及兴校3子共4人,迁居陕西;6世孙福捷则迁居广西。(2)、国用→良圭,其4世孙兴震、兴云、兴霈、兴灵、兴贞、兴誉、兴腾、兴乐、兴惠、兴德,乾隆时迁居四川,兴惠、兴德则居遂宁县;4—5世孙兴礼及允悙、允长和兴超4子共7人,迁居陕西;允惠迁居广西龙胜县。(3)、国用→良壁→万价,其子大道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迁居四川遂宁县;4世孙允禧、允祉、允祊、永拔、允礼、允社、允新,乾隆时迁居四川;5世孙福皆迁居广西荔浦县,福莹、福璇则迁居广西全州南洞;4—5世孙允祺、福璃迁居湖北襄阳,允詹则于乾隆三十年(1765)迁居湖北宣恩县马鞍山。(4)、良壁→万国,其7—8世孙运星、会柏、会坤迁居江西;7世孙运泰迁居贵州;5世孙福宾、福客迁居广西恭城县;6世孙亨峻、亨善迁居广西全州大埠头;4世孙允芷,乾隆时迁居陕西。(5)、良壁→万化,其4世孙允绪迁居四川。国用→良惠,其次子万绪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迁居四川遂宁县;5世孙允珞4兄弟与允璎迁居陕西。(6)、时达→国器,其孙万物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迁居四川遂宁县;4世孙大训和大鹤于康熙时分别迁居四川遂宁县曾家咀和开县(今属重庆市)龙盛井;5世孙兴伦、兴代、兴佳、兴伊、兴倬、兴价、兴仍、兴倍均迁居四川遂宁县,兴发、兴强、兴刚、兴凤亦迁居四川;4世孙大俨迁居陕西;5世孙兴杰迁居湖北宣恩县龙潭溪;兴陵迁居广西全州白洞,5—6世孙兴巍、允执和8世孙亨寿迁居广西全州大埠头;允声迁居全州;允皓迁居广西资源县水星岭;允宠、允静迁居广西龙胜县,兴岳迁居广西义宁县(今灵川县);6—9世孙允仕、福阛、福阓、福闳、福亲、福双、福加、亨喜、亨定、运进、运科,均迁居广西。(7)、以翔→时闻→国卿,其4—5世孙大贵和兴世、兴嗣、兴光、兴基,迁居四川;兴裔子4人,迁居广西。时闻→国誉,其4世孙大得亦迁居四川。时闻→国进,其3—5世孙万贯、万祚、万禄和大朝、兴知,先后迁居四川;兴良则迁居广西。(8)、以翔→时明→国元,其5世孙兴芬及兴忠之6子共7人,迁居四川;4世孙大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居湖北宣恩县鼎锅厂;兴户迁居湖北宜昌红举乡、兴荣和6世孙允修、允荣、允展、允香,亦迁居宜昌;允辛、允二则迁居襄阳;又有大照4子和福平、允善、允夺、允鹤8人迁居广西,而允夺居全州。(9)、时明→国宠→良泽,康熙四十八年迁居四川遂宁县;万代、万积亦迁居遂宁县。时明→国彩房,有良骥迁居四川,万元、万季迁居遂宁县。(10)、绣文→以耀→时忠→国顺,其5—8世孙兴右、兴宴、允荣、福堂、亨贞迁居广西,兴古居永宁县(治今永福县西北),兴宴居恭城县,允荣居兴安县。时忠→国治房,其6—7世孙允际、允郅、允安、允宏、允瑞、允寓,和福升、福僖、福荣,迁居广西资源县梅溪口;6—7世孙允顺,福友、福俭则迁居四川;福海迁居南京。绣文→以乔→时会→国栋→良知、良能,康熙后期迁居四川。(11)、尚敬→秀世,其孙以珍之孙、国昌之子良辉、良耀,迁居四川,良耀居遂宁县;国威次子良凤亦迁遂宁县;秀世之孙以义,其5世孙万缙、万绅、万逊,皆于雍正五年(1727)迁居四川。(12)、尚敬→宦世,其孙以舜之孙国藩,雍正时迁居四川成都龙泉驿;国基于雍正十年(1732)迁居四川;以舜4—5世孙良弼、万古则迁居广西全州大埠头。宦世之孙以宪,其孙国瓒迁居四川,国琏迁居四川遂宁县。
四、桃林高清支系
明成化元年乙酉(1465),明弘治二年(1489)由江西丰城之京堆徙居益阳,再至新化,数易其地,最后定居桃林。配周氏→希尧、希舜、希彦三子;希彦无后。希尧后裔居桃林100余人,苍溪乡十冲罗家排100人,冷水江矿山10人,温塘10余人。外迁者有:四代孙良栋于明嘉靖间迁云南曲靖;大弟三子良用,徙居四川;六代孙素美三子自蕙字永馥、灿美四子自得字永泰、致美子自丛字永卉、三子自康携妣曾氏,上列俱公,均于康熙间徙居四川,因无联系,其现况待考。希舜房后裔世居桃林,现居科头乡桃林村150人,新邵龙溪铺100余人。传九世昌东昌西等兄弟五人同徙湖北宣恩。于乾隆间迁宣恩者还有七代孙世杰、世香等十二人。世灏、世礼、世月、世才,以及八代孙荣会、荣命、荣忠,俱远迁陕西西乡县定远厅,高清房除居桃林、洋溪和今隆回之高坪、滩头等地外,亦有徙居宁乡、安化、东安等地者。《新化罗氏通谱》列其上源为:崧→超→旷→谦→迈→宗训→师孟→□→□→仕戬以下与丰城京堆族谱同。然新化本届通谱,不知何许高人,竟然将高清列为崧公之后,又无任何依据在师孟至仕戬间空去两代,自作聪明也。笔者为查明高清以上源流,特于己卯岁八月十一日,亲赴丰城京堆,见其族谱列其上源为:景明→万海→元珠→世玉→志广→尹仪→有绍→汉泰→宏希→绍修→周京→仪颖→理铨即天铨→学松→宗真→德旷→迈老→承训→成孟即师孟字元甫号雪崖,又号樵叟,为郡庠生。宋神宗元丰八年乙丑(1085)生,娶周氏→仕戬、仕严、仕肖、仕寅、仕敏、仕诚,仕戬即端戬→启文→盛愚即守愚→相宜→实成即有成→焕→继声即君声→九畴→奇英→伯虚→理端→好礼→高术、高经、高清、高著。高清娶李氏,余无记载。此记载世系详明,无懈可击,高清非崧公之后明矣。
派行:高清维大良,美自世荣昌。百教崇忠孝……
新派:睦族兹亲爱,修身在敬恭。对扬多俊杰,令望誉湘中。历先繁盛第。
理学家声远,英才圣瑞长。寿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
五、桃林茂德支系
元定→世英→原有→尹禄→守守→汉藩→宏容→绍桂→教→启凤→建慎→贤瑞→超群→璋→德顺→翰→江→-征歆→加进→士真→岱元→开礼→发一→永珍→颢→仲南→子兴→之实→锦→茂晚、茂德字修来,生成化八年壬辰(1472),明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由江西徙居新化水口村炉前,居六年,又于正德元年丙寅(1506)至桃林杨梅冲定居。生锦荣、锦秀二子。其后嗣有分居今隆回之高坪温塘,现有后裔70人,冷水江火车东站15人,现居桃林者仅九人。亦有分居新宁、邵阳者。
派行:茂锦运应邦,其如知世芳。仁联元。治尚宽平,运隆盛世。
代继熙明,敦诗习礼。育俊储英,克遵祖训。远振宗声。
六、楚良支系
始迁祖罗海公,其字、号、出生年月均失考,族谱记其于宋末祥兴元年戊寅(1278),携家室由江西徙居宝庆府新化石马乡(现为海龙乡)董溪定居;生文辅、文贞二子。海→文辅→奇淑→显夫→均彰,由董溪而上移居楚良村。均彰生兴俊、兴秀、兴隆、兴杰、兴德、兴代、兴佑七子,繁衍后嗣8064余人,其中男丁4973人。其子孙除居楚良及附近村落外,亦有徙居安化、益阳、武冈、溆浦、宁乡、湘潭、汉寿、永明(江永)、东安南桥镇寺门村现有100余人、沅陵和四川、广西灌阳仁江堡罗家岭、陕西等地者,尤以徙居安化者最多,其次是益阳。 该族乾隆时二修谱,误以江西大成谱之珠公三十二世孙七郎名海者,生子秉中、秉守者为其始祖。而楚良海公生文辅、文贞二子。前海公为唐末人,与宋末之海公相距四百年之久,则妄加十三代以贯之,民国时五修谱已阐明其谬误。笔者查阅罗明高编纂之《豫章罗氏大成谱》四十二世德贤之子海,以下无记载,其源流为:二十二世官奉→元朗→世推→志为→尹宁→怀持→汉珀→景黻→立清→仁实→仪谅→思达→学烈→仁下→自予→廷轨→继良→承福→友宽→端傑→德贤生南宋乾道元年乙酉(1165),设其三十五岁生海,当是1200年矣。若其晚年得子,其年庚与新化海公极为相近,录此供有志于源流者参考。
派行:文奇显均兴,世绪万斯年。钦承一大秀,
继谱振洪都。迭盛建功业,经纶绕国光。
四修时与安化12支合族时,废除经纶绕国光统一80代班次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
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昭梁栋,仪型重玉金。
辉煌余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民国五修时又与水车、洋溪等地合大族,海公房至“慎”字,统一二十代新班次:
睦族兹亲爱,修身在敬恭。对扬多俊杰,令望誉湘中。
七、白溪刘罗氏支系
族谱载罗汝祥元绍兴三年壬子(元朝无绍兴年号,南宋绍兴三年为丙子,即1096)祥公与刘氏同为江西泰和人氏,且交往甚厚。刘晚武与汝祥一同来新。居油溪口管下之石马三都十甲。未几武公暴亡,汝祥遂娶刘晚武继配万氏,刘氏子什一尚在襁褓中,故随母下堂于汝祥,祥公对其关爱有加,视同己出。初姓刘氏,后因刘姓有犯王法,唯恐株连,改姓罗氏。然其族谱则名为《刘罗氏通谱》,其家庙神龛上仍书彭城郡而不称豫章郡,示不忘刘氏之血统云。乃于内称刘罗二姓。外则统称罗氏焉。 而其生殁年代先后倒置,其间显有疑义。又云汝祥及其弟汝桢乃新化柘木岭人,后移居白溪。汝祥生于明宣德七年壬子(1432),配王氏、朱氏、万氏,均无嗣。而晚武生于元泰定三年丙寅(1326),万氏生于元致和元年戊辰(1328),则早生于汝祥100余年,所谓汝祥配晚武之万氏纯属荒谬焉。安化谱则称汝祥即仲三郎之三子辰梓,迁居新化水田,与辰松、辰柏、辰杞为胞兄弟。而仲三郎于明洪武元年戊申(1368)由安化竹排门移居安化田心,则汝祥在其父居田心六十余年八十余岁时方出生,显有疑义。孰是孰非?观刘罗氏之谱,舛错百出,尚待考证。笔者一九九九年己卯岁蒲月廿五日,走访沅陵县官庄镇时得知得知,外迁一支至沅陵县杜家坪乡,分住杜家坪、柳林村、龙尾冲、杨干溪、梨子溪等地,现有派衍600余人。
派行:老派 文思洪万永,广宪希忠良。世维凤嗣汉,楚元贞光显。 八修派行 尧钟沛业烈,重镇泰和熙。其钜洪模耀,圭锡湛新辉。 九修派行 敬孝资长久,勋猷树卓威。明堂敦古训,兰桂喜腾飞。
八、小田仕鉴支系
吉水秀川谱载:崱→达→皎→议→遵→軿→绅→显之→天卓→焕→廷辉→居仁→栗→初定→履道→万达→金→正→敬→本→麟→元→绮→汝信→国桢→仰和→仕鉴;生于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清康熙中前期(1682-1691)率端生、瑞生、湍生三子,由江西吉水西湖徙居新化芷溪洞小田。是否失传或外徙,未详。
九、人物:三十二人,《湖南通志》载有二十九人,其中进士一人,举人十人,贡生十人。
1、 罗楚望:清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永顺府教授(七品)。
2、 罗愈民:明嘉靖四年举人。广东新会县知县(七品),以廉敏著(以廉洁勤勉著称)。调汤溪(知县,今浙江金华市西南),升成都(府)通判(六品),俱有政声。
3、 罗可锦:明天启四年举人。应举时有友人病,众皆畏避,可锦独亲药饵及,殁,买舟载以归。
4、 罗允拱:清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四川新津县知县。
5、 罗承岱:清道光八年举人。国子监典籍(从九品)。
6、 罗启超:清道光二十年举人。 7、 罗启兰: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
8、 罗启邵:清道光二十四年恩科举人。 9、 罗 焱:清同治九年举人。
10、罗煜煌:清同治十二年举人。 11、罗 瀛:清光绪元年举人。
12、罗 惟:明贡生。教谕(从九品)。 13、罗 继:明贡生。县丞(八品)。
14、罗添才:明贡生。 15、罗民新:明贡生。
16、罗宗化:明贡生。训导(从九品)。 17、罗绕枢:明贡生。
18、罗可恂:清贡生。 19、罗琼芳:清贡生。
20、罗允谌:字敬和。尝以事诣其族,某家值有事于先祠,以公费亏损纷争,号呶不已,事将构讼。允谌曰:“此事易耳,”为出私财七百金偿之。允谌以廪贡官湘潭训导(从八品),不久即归里,尝出私财修飞岩路,建亭施茶捐土田以供茶资,又独置罗氏始祖一松祭田。 21、罗士伯:清贡生。 22、罗牟利:清花翎游击(从三品)。
23、罗永高:字仰之。性纯朴,耽经史。父铨病笃,永高取粪尝之。尝拾遗金,访还其主。
24、罗学栋:字元卿。喜施济。明末,兵燹之后,饥馑洊臻。学栋竭力振恤,按口给资,俾谋生计,一时闻风就食者,踵相接也。学栋性端悫,每饮与妻杨氏对坐,相敬如宾。举乡饮大宾,子孙簪缨相继。
25、罗奇郎:幼业儒。康熙元年壬寅(1662)父病剧,医云,得亲人肉饲之可愈。奇郎泣,祷于神,引刀刈左股,烹药以进,父立愈。邻里举报府道,皆赐匾,旌之。奇郎随隶郡学,学道李旌之曰:“孝行可风。”又有罗永瑞、罗茂生、罗民惠、罗桂阳,皆以刈股医亲,闻罗住学,则砍指医学,临危顿愈,论者皆嘉其诚孝云。
26、罗福琦:字象璜。监生(国子监生员)。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四十四年己亥(1779)连岁饥,斗粟四百余钱。福琦前后出谷六百余石,计日廪之。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自五月至七月不雨,谷价昂贵,减价平,族里多所存活。尝客益阳旅,见老妪哭甚哀,询之,则其子以非罪系狱。为出四十金,极力斡旋,卒出其子,并与十金为营生之资。先是,福琦与赵某约同渡江,以此羁留不发,而赵先行至中流,风和舟覆,赵溺死,福琦得免,卒年七十有八。将卒,检借券不能偿者,悉焚之。
27、罗 汲:字续仪。监生。性孝友,乐施舍。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大水自关王桥至打鸟坳,二十余里路多为水所圮,行者苦之。汲捐数百金,督工修治三月,而路复平坦。戊戌(1778)大饥,汲施粥以赈饥者,存活甚众。尝买郴州一子为仆,仆思亲甚切,召其父至,焚卷归之。
28、罗文华:幼从父居襄阳,值白莲教之乱,暴骸载道,文华出必携锄,见则埋之。父卒,奉母邹氏归洋溪。母数病笃,先后刈股疗之,病卒愈。
29、罗福玉:字昆围。监生。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岁饥,邻张某将卖妻以养母。福玉闻之,给银两,以两全其孝义,有妇人自南来,为强暴所掠,福玉即遣人及其家,领而归之。有老人毙于路,一子尚幼,哭尸侧,为捐资埋之,并送其子归里。尤精医术,活人甚多,不受谢;遇贫而病者,更施以药饵。
30、罗树苍:(1875-1914)原名合霖。早年毕业于新化速成师范学堂,继入京师学堂,后至广东巡防营当兵。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积极参与在该营密设的以反清相号召的“保亚会”活动。是年冬,严国丰在营内发放保亚会票时,事机尽泄,与严同时被捕,他被判长期监禁。民国成立后获释出狱,在粤军任职民国三年甲寅(1914)返回湖南,与同志设机关于益阳曾传范家,制造炸弹,准备反袁起义。后为劣绅密告被捕,刑讯数十次不屈,英勇就义。——《湖湘文化大辞典》。
31、罗元鲲:(1882-1952)字瀚溟。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毕业,成绩冠首,学堂监督谭延闿留其在学堂服务,不就而归。在新化中学堂连续任教六年后,前往长沙执教于十余所中学和湖南高师、湖南大学,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春,开始在第一师范任历史课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新化避难,民国三十四年乙卯(1945)秋执教于行素中学,直至新中国成立。在长达数十年之教学生涯中,培养了无数有用人才。诸如毛泽东、蔡和森、蔡畅、罗学瓒、李维汉、肖山、周士钊等著名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著述有《史学研究》、《高中本国史》、《中国近百年史》等十余种,三百万字之多。他对知识孜孜以求的学风和渊博学识,赢得毛泽东对他的尊崇和爱戴,经常登门聆听教诲。而毛泽东酷爱历史学科之学习,亦深受元鲲的喜爱,破例分期分批将《二十四史》和《楚辞》、汉赋等文史巨著借给毛泽东阅读。毛泽东对内容浩繁的《二十四史》一直情有独钟,在日后的读书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产生重大影响。建国后一九五一年秋,他与第一师范校长张干和另二位老师,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赴北京叙师生之谊,并合影留念。又为其旧居亲书《力食居》匾和书信往来。——《湖南通志》、《新化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
32、罗盛教:(1931-1952)。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九五一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连文书。同年八月曾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烈火中抢救出朝鲜妇女和儿童各一人。一九五二年一月二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里栎沼河边训练时,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三次潜入水底,救出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崔莹,他被冲入冰层下牺牲。同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于一级爱民模范称号,青年团中央追认为“模范青年团员。”一九五三年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朝鲜人民在安葬他的山上建立了纪念亭和记念碑,刻有朝鲜金日成主席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石田里改为罗盛教村,栎沼河改为罗盛教河。——《湖南省志》、《湖湘文化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