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历史来看,慈城罗家是起自唐末“三罗”诗人罗隐在甬时期。罗隐原为钱塘县人,祖上罗裒,是西汉时期四川成都的巨富人家。后以盐井独揽而为商贾名人,西晋时,有后裔一支迁往湖北襄阳。其中的罗尚,为王戎的“参军”一职随之攻吴。后累任“梁州刺史”、“尚书右丞”等。至隋唐初年,襄阳那支中,有罗艺起兵于涿、幽两州之间。降唐李渊后封为“幽王”,唐天宝时罗家一支后裔,已有人落户于杭州了。时“殿中侍御史”罗希奭,为丞相李林甫的“罗钳吉网”。后被时人与吉温放在一起,世称之为“佞臣宰相”之一。
罗隐、罗邺、罗虬,已是唐咸通时期的“三罗”诗人了。其中罗邺为杭州余杭县人,父亲罗则,任“盐铁”吏。因承有祖上的家赀巨万,为钱唐江一带的著名富人。罗邺的诗,以“清致联绵”为人所重,“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等诗句,都以音韵之长而驰誉诗坛。但其命薄,犹如孔子所曰的那种人“才难”。后来竟去万里之外的西北大漠,事职在匈奴族的单于牙帐下。举业无成之后,不幸卒死于他乡。
罗虬,杭州钱唐县人。唐广明庚子乱时,为“鄜州刺史”李孝恭的“从事“。他的诗倒是不怎么样的好,但对红袖却痴迷有加。以至因与李孝恭的一个小小误会,罗虬竟杀死了郡中名妓杜红儿。所幸恰逢大赦,他借机自雪其冤,为杜红儿写了绝句100首。有好事人为之盛传之后,倒也成了一时的名诗集。
罗隐,杭州钱唐县人。乾符初,累举进士不第后,广明乱时归乡闲居,诗以雄丽、坦率见长。时闻会稽人钱鏐,在“镇海节度使”任上颇有名声,遂以《过夏云》诗一首而自荐。鏐爱其才,任为“书记”;后又表呈朝廷,升罗隐为“著作郎”。唐天佑三年时,钱鏐以两浙十三州之地,受梁太祖的“师尚父”之号,并封为“吴越王”。罗隐充“镇海节度判官”。梁开平二年,钱鏐王以“武肃王” 之名,纪元天宝、立为“吴越国”。罗隐任为吴越国的“给事中”。明年,又迁“升盐铁发运使”,后转“司勋郎中”。他的一生著作颇多,自己号为“江东生”,有《淮海寓言》、《湘南应用集》等等。但因太过喜欢嘲讽别人,最终不免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灾难。宁波一支的罗氏,应该是他在镇海军做事时,所留下来的其中一支后代。唐末时,有族人罗甫,以“后梁人”之籍,葬于明州慈溪城西的姚江边芦山上。那里已发现有唐宋时期或更早的古墓群,疑是罗氏世家的冢山。清慈溪时,该地尚有“罗家村”、村前的这段慈江,亦称为“罗江”、“罗家渡”等。
南宋时,有“宗正少卿”罗仲舒,死后葬于慈西三十里的“剡岙”。那里就是今天的余姚“三七市”镇,处于今“罗江村”的以北地区里。罗仲舒的一生中著作颇多,有《春秋法论》、《繁露类辨》等。其中一本书名是《罗江集》,显示了宋朝就有“罗江”的称呼。这本书在明末清初时,还被慈溪县“鹳浦乡”的郑氏“二老阁”,收藏进了藏书楼中。据网上信息载,罗仲舒为1156年到1229在世。字宗之,人称“罗江先生”。少年时他就性情恬淡,但却有过目不忘而能成诵之才。孝宗时,于淳熙十四年(1187)中进士;宁宗时,于嘉定五年(1212)升宜兴知县,十年(1217)除国子录、迁著作郎,十六年(1223)迁福建常平茶盐提举。时逢地方水灾,他即令人扎竹筏数百,抢救溺水之人达以万计。后来又奏请朝廷发粟赈灾,故在民间口碑甚佳。理宗时,于宝庆元年(1226)任“江东帅府”提点,见贪官污吏们垄断盐利、舟运不通、民缺盐数月等弊端时,于是将首事者伏法流放而终使政令恢复如初。召为国子司业后,因感年老要求退休,上不准,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衔。当时皇亲贵族请托横行、营私甚烈,罗仲舒大胆上疏、论言罢之。他的一生以清廉自守、以国势为安危、以贤才为进退、以民生为己忧,从个性上来看,是个敢秉公直言、不避权贵、有刚烈之风的学者型官员。后以“绍兴府千秋鸿禧观”主管一职荣归致仕,封“慈溪县男”,食邑三百户。
罗叔韶,也是慈溪南宋时期罗氏乡贤之一。他曾著有《澉水集》等书,其八卷“军塞志”,后被选入四明韩邦靖的《朝邑县志》里。“澉水”,即今文溪到海边一带。唐时为鄮县地,南宋时为镇海地。罗叔韶是理宗绍定三年(1230)时任“监澉浦镇税”一职;任“沿海置制使”的“修职郎”时,著《澉水集》。此书地志性较强,如现在尚有存本的话,则相当于南宋朝时期的中国海军史珍贵存本了。
罗氏一族在慈溪县人中,也可谓是宋朝的“进士大户”了。自罗仲舒以下,尚有罗叔韶、罗叔晟、罗明复、罗季清、罗季禹、罗谦、罗雷发七人亦为进士。
元朝时,慈溪有“冲元处士” (即不做官的读书人)罗世华,为罗氏一族的著名后人。他死后葬于慈溪城西北四十里地的鸣鹤山,浙东名士戴良,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明朝时,有罗信佳、罗缙、罗应斗等四人为进士第。其中的罗缙任“广东按察司副使”。他死后葬于慈溪城西南的黄墓山,即今“河姆渡文化”的出土地。墓旁有庐曰“日素庵”,乡贤名人余本,为其撰些了《神道碑》铭文。
入清后,罗氏又无一人贵为进士了。可见罗氏一族,在文化上的继承,有排它家风。
民国时,慈溪罗氏复回著名富户。罗秉衡是“沪北钱业会馆”的12先董之一;罗家元,任上海渣打银行襄理一职。由于他们仍然都是祖传资本家的那种性质,所以在故乡慈城,旧房遗迹较多。如慈城著名的明清古建筑中,“符卿第、冯俞宅、倒墙倾”等屋,都曾是罗氏一族的名下资产。
我们还不能说慈城的罗氏一支是否或起于汉,但作为秦鄮山的“罗家岭”,无疑是与秦时的罗氏起源切切相关。
从现代的姓氏村分布情况来看,罗氏在慈城的根基,有汉后“回归性外来”的那种成分。故它能在民国时期的慈城属内,仍有秦山的罗家岭、慈江的罗家渡、和姚江的罗江村三处。
慈城在七千年来的江都邑城史上,必然会留下“城移姓移”等的社会特点。故罗隐唐末时期来甬任职,南宋时期有繁茂枝杆在慈城生根。罗氏一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寻根归于钱塘的较多,甚至还会寻归汉时四川成都的巨富罗氏一族。
只有穷人家才是很难保全姓氏历史的,这是因为战争周而复始,小家难保命脉。只有出了大人物后,特别是肇启了立宗之端(即封王为国、封郡为公等)时,这姓氏之族才会有四散漫延、遍布全国及其它国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现在慈城的罗氏,其中心地仍在河姆渡文化遗址附近。如果它不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传说中的“罗浮山”,或许正是罗家人以山为庐(即庐山)、到罗江及村的人文演变。罗氏在慈城氏族里算不得为最大族姓,但却可能是唐时慈溪县,最早移入县城内定居的姓氏大族之一。